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实用【参考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实用【参考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支持一下小编了!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内容1dd5的认识及书写(第14页dd第16页)。
完成第21页的第1题dd第4题。
教学目标1-5的认识及书写名师教案设计。
1、会读、会认、会写1d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d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d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d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
学生:1d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ddd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2、认识2(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2)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3)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4)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1、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1、2、3、4、5。
2、数的顺序/。
全班齐读:正、反读。
教师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d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dd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2)集体评(3)教师评价。
五、作业本。
反思: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让同学们认识一到五,会读,认,写。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有所接触。而且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数字,所以学生们并不陌生。认和读都不成问题,关于写,大多数同学都会写,主要是要让他们写的规范。关于写的规范这个问题,我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们多加练习,先让他们自己来说说这些数字长的像什么,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在写这些数字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些什么,在集体练习的时候,让各小组成员互相找找毛病,这样他们才会记得牢。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第二篇】
1.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2.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3.能根据课文讲演这个故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推敲》一课。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告诉我什么叫推敲?(出示)同学们细细揣摩一下这两个字(在意思上或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都是动词、意思相近)你能做一下这个动作吗?那么两个表示动作的词合在一起怎么就是“斟酌文字”的意思了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穿越时空,去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看一看吧。
1、出示图画,说说图意。
师: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树上沉睡的小鸟。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出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师范读:这儿的环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宁静、美好)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来吗?指导朗读这句话。齐读。
这么美好的环境是谁住的?贾岛为什么要来这儿呢?轻声读第二小节。思考。
从“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贾岛费了那么大的周折也要去看他,说明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指导感情朗读。
3、师:可是贾岛月夜访友,却没有见着。而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指名读)
4、小结:贾岛深夜访友,留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1、出示图片:图上画了谁,正在干什么?
2、出示:“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1)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好,好在哪里。 (第2句比第1句多了“一边...一边...”和“不知不觉”,把贾岛斟酌字句时的那种认真、专注、投入的样子形象地写出来了)
贾岛如此专注,我们还能用那些词来形容?(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2)指导朗读第2句。(要把贾岛此时那样如痴如醉的样子读出来)可配上动作。如果你是长安街上的行人,看到他骑在毛驴上“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指名学生畅说。(神经病,真奇怪、疯子)
3、师:贾岛骑着毛驴到底想什么呢这么入神?请读一读描写贾岛所想的句子,可以看出贾岛的创作态度怎样?(贾岛创作态度认真严肃、锲而不舍) (讲解:即兴)文中贾岛写诗就是即景生情、由感而发的。齐读。
4、师: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难以定夺。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斟酌“推敲”,难以定夺)
1、过渡: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十分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以致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行人在纷纷避让,而贾岛却浑然不知,最终闯进了仪仗队。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韩愈是唐代的监察御史(相当于现代纪检部专门负责反贪污的),是个很大的官,而贾岛是个因家境贫寒而出家的和尚,身份悬殊如此之大!因此韩愈会怎样?贾岛的态度又怎样?自读课文4-6,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
2、出示对话。
(1)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韩愈的话用责问、生气的语气,贾岛的话用诚恳的'、请求原谅的语气读。
(2)自由练读,分角色表演朗读。
3、师:贾岛误闯仪仗,恳请宽恕。这是故事的xx。
(2)师: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我们也来帮帮贾岛,到底用哪个字好?为什么?(我们的韩大人跟你想得一样。)呵呵,你跟韩愈想得一样,看来你一点也不比我们的大诗人韩愈差啊!
(3)出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讲解:宁静)
5、看到这句话,大家有没有想起前文哪句话? (齐读:“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6、“宁静“一词正好符合那样的意境!!贾岛听了韩愈的话,心中的疑问解答了。(板书:韩愈解疑)贾岛有什么反应?(贾岛点头)
7、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师点击“推”,改成“敲”。)当然,贾岛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创作态度也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故事也随着“推敲”流传至今。齐读与“推敲”有关的这首诗吧!
2、学生自由练讲;
(1)可看图想象练讲。
(2)可根据板书提示练讲。
(3)可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后练讲。
3、指名讲。
师:讲故事不同于复述课文,它不仅需要流利的表达,还需要有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希望你们在这方面能朝这个方向争取进步!!
2、有一位同学正在推敲自己作文中的字眼儿,让我们给他提些意见好吗? (出示:一阵风吹来,湖面(荡、漾)起了绿色的波纹)
1、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2、课后把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讲给家长或者朋友听。
3、搜集有关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
4、小练笔:过了一段时间后,贾岛遇到了他的朋友李凝,把这次的奇遇告诉李凝。
附板书设计: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第三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网友帮大家分享的“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实用【参考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的“灌输注入机制”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教”与“学”失衡,“懂”与“会”分离,“学”与“用”脱节。而尝试教学强调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其本质是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自读尝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本文内容浅显,文字朴实,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尝试读懂课文。
学生自主尝试探索,在尝试中体验成功,实现发展。
一、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
1、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初读课文,读后尝试填空:
雨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中,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雨中,帮助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填空,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又为下一步的`尝试分段作了铺垫。)。
二、尝试分段,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2、怎样给这类文章分段?(出示分段方法与步骤)。
3、学生读文,并按这一方法尝试给课文分段。
4、交流尝试成果(重点说清为什么这样分段的道理)。
(引导学生根据单元阅读提示的内容,尝试分段。重点是说清分段理由。学生既获得分段的本领,又训练了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尝试研读,感悟人物品质。
1、出示尝试题: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着急)。
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焦虑)。
姑娘看到苹果回到车上,心里(感动)。
2、尝试解释:
说清填什么?为什么这样填?从哪儿读懂的?
3、汇报尝试成果:
通过多种形式读书,品味文中的词句,深入领会文章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适时穿插朗读训练,进一步感悟人物的品质。
(1)从姑娘的“着急”中,体会到姑娘爱惜“可爱的苹果”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2)从姑娘的“焦虑”中,感受到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3)从姑娘的“感动”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和过往行人的崇高品质。
(这一设计,抓住文章隐含着的另一条行文线索——姑娘的心理活动,由“着急——焦虑——感动”的变化展开教学,让学生的研读兴趣,又促使了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点明中心,升华情感。
教师导入:
然而姑娘什么也来不及说,人们都走了。
引导学生讨论:人们为什么都走了?(人们热心助人,不求回报)。
此时,学生理解“闪着亮晶晶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已是水到渠成。可要求学生用“那一筐苹果,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不仅仅是国为__________,更是因为__________”这个句式写几句话,再次深刻领会人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2、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醋、果汁、胶水等液体,石块、笔、文具盒等固体。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铁锤、放大镜、醋、果汁、胶水、牙膏。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
师:上课前,我们先以二人合作小组把下面内容复述一下。
1、水是什么样的物体?石头是什么样的物体?
2、把食盐和沙子放到水里有什么现象?
3、把不同的物体放到水中,为什么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
二、设问导读。
1、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
2、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3、固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4、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固体的混合体?
5、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有什么变化?
(一)、导入新课。
1、演示。
(学生观察汇报)。
生:我看到生鸡蛋是黄色的,会流动;熟鸡蛋是白色的,像一个球。
生:我发现了生鸡蛋是液体,会流动;熟鸡蛋是固体。
教师谈话:
(学生自由发言)。
生:我知道铅笔盒是固体,玻璃窗是固体。
生:我知道木块是固体,钢笔也是固体,墨水、牛奶是液体。
生:我还知道固体是有形状的,液体没有形状,会流动的。
师:大家知道得真不少,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哪些物体是固体?哪些物体是液体?
生:我想知道固体、液体有哪些特点?
2、揭题。
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有意创设的情景活动,从而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接着让学生充分讲出自己知道的固体,把不同学生的个别认识变成全班学生共同的,但还是粗浅的整体认识,为较深入、全面地认识固体性质打下基础。
(二)、给物体分类。
(1)出示演示桌上的物品(果汁、胶水、醋、木头、石块、文具盒、铁锤等)。
教师谈话: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帮帮忙,看看讲台的物品,说说这些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并说明理由。
(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上台分类)。
生:我认为瓶子里的'果汁、醋是液体,而瓶子是固体,因为果汁、醋是流动的,而瓶子不会流动。
生:我认为铁锤、木头、石块是固体的,因为它们都有形状。
(预估:孩子们可能认为液体都会流动,固体不会流动。)。
(学生动手验证并汇报)。
生:我们小组认为水摸在手里滑滑的,捏不住,水是液体。沙子摸在手上硬硬的,捏到一个个小颗粒。沙子是固体。
师:老师也想了一个好办法来证明(演示):用杯子装满一杯水后,在加水时,多余的水都溢出来了;而杯子装满一杯沙子后,再加沙子,杯口形成了一个塔尖,这就证明斜板上的沙子虽会流动,但有一定形状,沙子是固体,水会流动,但没有形状,水是液体。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要不露痕迹,每个活动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和触动。老师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让学生知道研究物体,除了直观观察外,还可以借助其他物质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此处的验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三)、探究固体的性质。
师: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
生齐答:想。
师:接下来老师将要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大信封中的固体,看看各个小组能根据哪些标准给这些固体分类,最后我们再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分类方法最多。
各组组长拿出大信封里的固体(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磁铁、白铁皮、橡皮、塑料泡沫等)。小组成员观察各种固体,用多种角度、多种方法给固体分类。
1、汇报交流。
生:我们小组根据固体的轻重分类,海绵、布、橡皮、塑料泡沫比较轻,石头、玻璃、磁铁、白铁皮比较重;我们小组还根据颜色分类,把红颜色的布、橡皮放一类,蓝颜色的布、橡皮放一类;白颜色的石头、布、木块、橡皮放一类。
生:我们小组根据透明成都分类,玻璃是透明的分一类,其他固体不透明份一类:我们小组还根据木头、塑料泡沫浮在水面上分一类,石头、铁钉、玻璃沉在水中分一类;我们小组还根据固体是否易碎分类,橡皮、牙签、玻璃易碎分类,其他固体不易打碎放一类。
生:我们小组发现石头、铁钉,摸在手里很硬,布、海绵摸在手里软软的。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本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这里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给固体分类,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小结。
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四、探究固体混合后的变化。
1.课件:出示1杯花生米,1杯小米。
提问:花生米和小米属于固体吗?
2.它们有什么不同?
(颗粒大小、颜色、形状……不同)。
3.提问:将它们混合后还能倒满2杯吗?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操作。找到答案。
(预估出现的问题:当材料不够一杯,点拨学生分别取半杯材料再混合,渗透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强调取两杯同样多的米和豆子)。
(解决方法:取半杯材料科采用做记号的方法以便观察对比)。
4.发现混合后体积变小了。那么,重量会因为混合而变少吗?
5.我们该怎么办?(先称---混合后---再称---比较)。
6.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
7.教师演示称20克的花生、20克的小米,混合后称:40克。
8发现混合前后重量不变。
9小结:固体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小。(板书)。
五、自制筛子分离混合的物体。
1.由于做实验,我们将很多的花生米和小米混合在了一起,你有好的办法将他们分开吗?
1.学生:一粒一粒捡。
2.比较费时间,有更好的办法吗?
3.用像纱窗一样有眼的材料分离。
4.请利用带来的材料钉子自制筛子并分离。
(预估出现的问题:制作的筛子网眼大小不同,分离小米和豆子的混合物有困难。)。
(解决方法:教师提供一些筛眼大小不同的筛子。)。
5.汇报活动的发现:
筛眼的大小直接影响分离混合物的效果。
六、总结,
1.将颗粒大小不同的固体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小。可用筛子将小米和豆子的混合物分离开。
七、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像铅笔盒、石头等物体是。
2、像水、酱油等物体是()。
3、固体有一定的()和()。
4、固体混合后,重量(),体积()。
5、用()可以把混合的豆子和沙子分离开。
(二)判断。
1、固体都是硬的。()。
2、液体能流动,沙也能流动,所以沙是液体。()。
3、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
4、鸡蛋是固体。()。
5、和好的面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6、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都没有变化。()。
八、拓展。
1.小明不小心把绿豆、小麦、沙子和米混到一起,你有办法帮忙吗?
(用网眼大小不同的筛子分离。)。
九、课外延伸。
1.小明不小心将铁钉洒落进木屑里,你有办法分开吗?
2.下节课带来你的好办法与大家共享。
十、反思。
1、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课堂教学不仅注重最后的结果,还应该注重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本节课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和观察,找出固体的特点,由此了解了固体的性质,我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手”。事实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通过这一点我认识到,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可以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2、面向全体,注重差异,渗透科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由学生熟悉的材料入手,提出问题,切入主题,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一连串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中,在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维以及表达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或空间。
3、在学生对牙膏这种物体分不清是固体和液体时,我及时用和面的方法让其明白它是一种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把问题简单化,学生接收功效很不错,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相似的物体,真正到达了学而用之。
4、在每一个试验前,都让学生计划试验的步骤和目标,从而使试验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前先思考的习惯。
5、学生个别出现问题、错误的细节之处没能及时指出纠正。
十一、板书设计。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第五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重点)。
3、初步掌握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难点、重点)。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鲸》(板书:鲸)这篇课文,请问这个字怎么念。
这个字哪部分表示读音?
(右边的“京”表示读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什形声字。
形声字由哪两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形声字由声旁和形旁组成,声旁表示声音,形旁表示意思。)。
这个字的形旁表意正确吗为什么。
(正确。因为鲸生活在海洋里,它的体形像鱼。
不正确,鲸不属于鱼类。)。
为什么说鲸不属于鱼类鲸属于哪一类动物?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二段。
1、生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答案。
(鲸属于哺乳动物,因为鲸用肺呼吸,是胎生的`,这些都说明鲸不属于鱼类。)。
人类对鲸的认识,是从体形特点到生理特性的。其实,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这样由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逐渐完善的。鲸不属于鱼类,用“鱼”做偏旁显然是不恰当的。不过,人们约定俗成也就沿用至今了。
2、学习文章第二段。
1)鲸是哺乳动物,它为什么会在海洋里生活?默读课文第二段。
2)告诉学生什么叫哺乳动物,并举例说明。
3)出示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鳍、上颚。
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
3、文章其他各段介绍了鲸的哪些方面,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读一读。
了解文章各部内容,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第一段,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l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1、出示第一段,:齐读这句话——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齐读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
2、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3、全班交流,试着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
作业:
2、查阅有关鲸的资料,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3、模仿课文第一段,运用列举数字的方法介绍一种动物特点。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第六篇】
一、设计理念:
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采用读书自悟,讨论式学习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三、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难点。
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五、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
六、教学课时:第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鲸”教师告诉学生本课学习内容为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鱼”。
2、学生反驳教师“鲸是鱼类”这一观点。
3、学生汇报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并说明资料来源。
(这样设计是教师故意给出错误的信息,这样可以马上调动学生已有的常识性的信息,加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鲸的资料,使学生急于表现交流,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本文介绍了关于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启发学生运用抓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段意。
(1)鲸非常大(2)鲸是哺乳动物。
(3)鲸的种类(4)鲸的生活习性。
(这样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字词)。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默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鲸很大呢?把相关语句画一画,还可以写一些批注。
2.集中交流。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借机点拨。
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举数字的方法.
全班交流,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
同学们已经知道这一段主要介绍了鲸的大,那么除了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作者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好方法呢?大家试着找找吧!
课件出示学生汇报的句子:
句2不仅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还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出我国一个真实的例子,更增加了说明的力量。
四、引导学生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
五、作业超市(自由选择)。
1、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说明方法,试着找找。
2、尝试用所学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件事物。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第七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练习十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认识钟表 教案教学设计精彩推荐
1.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2.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让学生认识认识钟面,学会认识整时。
帮助学生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多媒体课件、大钟面、小钟面、钟面头饰。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刘老师就给分享的“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实用【参考8篇】”,想看看吗?(出示课件)能告诉我谜底是什么吗?(钟表)小雪人告诉我们答对了。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学生自由回答)嗯,钟表的作用这么大,想不想和它成为好朋友呀?那咱们先看看它长什么样吧 !(出示课题)
〔评析: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认识钟面。
a.在你们的桌上有一个漂亮的钟面,拿起来仔细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说给小伙伴听听。(学生玩学具,教师指导。)
b.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现在请小朋友们放下手中的小钟面,来看看我的超级大钟面。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钟面)
* 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
* 还有12个数,我们数一数。
* 数字的旁边还有什么?再来数一数有多少格?
(课件中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分别闪动。)
( 教师小结)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它们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
1.认识。
* 长长的分针指着几?
* 短短的时针指着几?
*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7就7时。(学生跟着说,教师演示课件)
2.巩固。
a.抢答: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是几时?指着4呢?
b.真不错,欢迎小朋友们到智慧屋来做客,看看谁最聪明,能发现这些钟面时刻相同的地方。(出示8时、6时、1时)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像这样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我们把这样的时刻叫做整时。
c.能很快说出钟面上的整时吗?这么自信,那好咱们来比一比看谁说的又对又快!(出示3时、4时、11时、12时)
d.现在二人一组拨钟练习。
3.认识电子钟。
现在你们和有着分针、时针的钟表成为好朋友了吗?其实还有一种表,长得很奇怪,要不要看看?(课件演示早晨,晶晶的房间)看到了吗?这是什么表?电子表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在课件上演示7:00)
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7时和7:00是一个时刻的两种写法,它们是一对好朋友。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教师和学生唱“找朋友”。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可千万不要找错呀。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握手做个好朋友吧。问:“1:00,你的好朋友呢?”教师戴上1:00的头饰, /soft/原来在这儿呢!)
1.小明的一天。
2.动脑筋。(过一小时是几时)
我看小朋友们精神百倍,那咱们再来一个智力大比拼好吗?
〔评析:在数学课堂中,适时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渗透“惜时”观念。〕
总评:
这节课的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学得饶有兴趣,学得积极主动。
1.学生在完整的故事情境中学习。 /article/
“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抓住他们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是设计教学的前提。教师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用统一的一个动画形象和一个完整的故事将教学的几个环节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学习。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设计时,教师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课件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早晨起床、中午吃饭、晚上睡觉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课件中所出现上午一些生活情境,学生是有经验的。这对他们了解时间观念、更好的认识整时有很大帮助。教师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3.设计环节,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通过合作促进主体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意识。在教学中的说钟面、说整时、课后的游戏练习都是教师有意设计的合作学习的环节。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第八篇】
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自觉学习的态度,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更对国家和社会有利。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懂得教育的含义和作用。
2.通过学习,学生懂得受教育权的含义,义务教育含义和特征。
教学重点教育对个人、国家的作用。
教学难点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
教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讨论归纳法。
学法体验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归纳学习法。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课前准备《中国梦我的梦》。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时政导入。
(设计意图:引用时政热点导课,体现思品课的思想性,引出课题,燃起学生心中的梦想之火,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授新。
第一环节:感知教育的含义。
交流活动:1.你的未来梦想是什么?
2.实现你的未来梦想要储备哪些知识?
3.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知识经验?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实际,深化导课问题,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点明“教育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总结教育的含义。)。
第二环节:感悟教育的力量。
1.体验活动——魔术鸡蛋。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悟知识带给我们的乐趣与收获。)。
2.活动一:教育成就出彩人生。
(1)现场活动——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学科,为什么喜欢?它带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切身体会,加强学生对教育作用的理解。)。
(2)名师引航——出示资料,烘托学习的意义。
活动二教育助圆中国梦想。
1.出示视频《中国十年成就》思考: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感受到什么?
2.出示十八大资料及教育对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示意图;
3.概括教育对国家民族的作用。
1.布置自学任务。
受教育权的含义;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
2.小轼牛刀,角色扮演。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举例,学生不仅掌握了概念特征,而且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堂小结。
引领学生概括本节课教学内容。
课堂延伸。
1.播放视频《中国梦我的梦》。
2.师生共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时刻勉励自己不断学习,珍惜受教育权,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肩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板书设计知识助我成长。
教育。
对个人,知识改变命运。对国家,教育成就未来。
我们需要学习我们必须学习。
权利义务。
珍惜履行。
下一篇:最新画画入门教学精彩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