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最新19篇】
公开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1
1、知识与技能。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通过“想、算、练”等实践训练环节,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通过“智力大闯关”活动,让孩子们体验思维和想象的魅力,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认识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正确建立周长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自制树叶、双面胶带等。
水彩笔、线绳、皮尺、直尺。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知道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什么知识吗?(学生观察后发现信息,提出课题,教师板书)在这节课上,你想学到什么知识?(教师把学生提出的学习目标简要板书。)。
(二)、感受周长。
什么是周长呢?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吧。
1、出示镶边图。
发现了什么信息?阿姨是怎么围的呢?看动画。那什么是桌布的周长呢?(生说)。
2、出示量树桩面图。
哎哟,这么好的一棵树被砍了,有什么感受?(生:可惜)以后我们可要保护好树木。小姑娘想知道这棵树有多大,得量一量,怎么量的呢?看动画。那什么是树桩面的周长呢?(生说)。
3、教师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现在知道什么是周长了吧?抽生说一说。
其实,要真正认识周长,我们还得具体研究。
(三)、描一描,感受一周。
不管是给桌布镶边,还是量树桩面,他们都是怎样围的?(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是沿边线围一周。教师板书:围一周)。
生活中,很多图形也有这样的一周,我这里有一些,来看看吧。
1、认识图形。
2、抽生描。
你们能一笔沿边线描出图形的一周吗?请两位同学上台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在黑板上描。
要求:台上同学描的时候记住,你是从哪一点开始的,又是到哪一点结束的。
台下同学可以选择一个图形,用手书空,与他们一起描。
汇报结果,同时抽一个学生说还可以从其他点开始描吗?
3、辨别一周。了解知识建构情况。
大家知道什么是一周了吧?看这一个图形,红色线条围的是它的一周吗?
逐一汇报,并说理由。重点讲两个小长方形拼成大长方形图。让学生明白沿大长方形边线围一周,才是它的一周。
4、集体动手描一周,强化“一周”。
出示课件,学生在书上用水彩笔描。
(四)、摸一摸,感受长度。
1、学生活动。
2、汇报。你找到什么面的一周?动手摸一摸。
3、有没有比桌面一周更长的一周?
有没有比桌面一周更短的一周?
同学们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很多物体的面也有这样的一周,这一周也有长度,这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周长。教师板书、完善概念。(生读)。
4、说物体面的周长。
围黑板面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长。你还能说围什么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生自由说,再汇报。
5、比一比,周长是一样的吗?
(五)、量一量,再认识周长。
大家知道周长的意思了,要知道周长有多长,可以用什么办法?(测量)。
老师给每一组准备了长方形、圆、五角星三种图形,你能测量他们的周长吗?
你觉得太难了,就可以选择简单些;觉得太简单了,挑战一下难一点的。
1、提出测量要求。
2、学生汇报。你是怎样求周长的?按图形抽生,寻求不同的方法。
总结,在测量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图形灵活选择测量工具。
(六)、拓展,强化认识。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这两个图形周长一样吗?
1、出示课件,(展示方格纸中的长方形和台阶形)用手指图形的周长。
2、学生思考。
猜测——验证——结论。
3、汇报。
今天,这节课就要结束了,看黑板,现在明白什么是周长了吧,那周长,又有什么用处呢?它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可大了,让我们在图片与音乐的欣赏中结束这节课吧。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1、92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读、写几时几分。使学生知道中面上刻度的含义,通过直观操作和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知道1时=60分。使学生体验时间的知识就在身边的生活中,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或闹钟。
教学重点:
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能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
“我有一个好朋友,滴滴答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这是什么?钟表能告诉我们什么?你能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吗?
2、导入新课。
出示例1的钟面,这个时间又该怎么读呢?学生尝试读。
怎样才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板书课题)。
2、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回顾钟面结构。
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2、认识1分、几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3小格、4小格呢?
分针从刻度12走到刻度1经过了几分?为什么?如果走到刻度2呢?(边提问边演示)。
(2)同桌合作,探索新知。
同桌数一数、算一算,分针在钟面上从刻度12走过每一个刻度数,各经过了几分钟?
同桌交流后汇报。
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钟?
(3)活动:你拨我说。
3、初步尝试读时间。
时针指向刻度8表示什么?试读例1中的时间。
4、认识1时=60分。
分针与时针到底有什么关系?教师拨动表针,让学生边说几分边仔细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动情况。(拨到刻度6时讲解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分针和时针分别走了多远?引导学生得出1时=60分。
5、自主学习例2.
尝试读和写。针对性讲解几时零几分的写法。
3、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完成后交流读法和写法。
2、练习二十三第1、2题。
四、回顾总结。
1、今天你最高兴的是学到了什么?
2、现在是几时几分?回家后请把你上午和下午放学回到家的时间记下来好吗?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3
知识与技能。
在观察农家小院图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数器、点子图、肖邦等学习用具,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小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更是个丰收的季节。你们看!李奶奶家的院子热闹极了。(出示课件:第14~15页的.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认识数的基数含义,认、读数。
1.引导学生有序观察。
2、认识1-5。
(二)、巩固数的基数含义。
我们刚认识了1-5这几个数,现在我要考验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通过手中的小棒巩固数字。交流用小棒摆出了什么图形。
(3)、理解1-5的顺序。
(4)借助点子图加深对数序的理解。
(5)教学1-5的写法。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用你自己的话来告诉你周围的同学。
(1)小组交流,师参与到小组中去,并适时指导,注意引导学生表述完整。
(2)全班交流。
(3)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数量为1、2、3、4、5的物体,看来只小朋友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好的数学问题。
2、游戏:猜数。
(1)这个数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还可能是几?
(2)这个数在4的前面,可能是几?
(3)这个数在3的后面,而且在5的前面,可能是几?还可能是其他数字吗?为什么?
3、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学生心中的美丽世界。
方法: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摆的是什么?用了几个?(小组活动,师参与其中。)。
三、作业布置。
课本做一做、练习三。
第1、2题。
5、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听。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4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课前准备。
1、收看央视一套晚六点十分的少儿节目《大风车》,栏目每周二的《顽皮家族》,认识每次节目的顽皮主角。
2、收集了解鲸的相关资料,顽皮头像若干个。
三、学习时间。
4周。
四、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外学习阶段。通过收看央视少儿节目《大风车》,栏目每周二的《顽皮家族》,把《顽皮家族》栏目搬如课堂,认识每次节目的顽皮主角,收集相关资料。(3周时间)。
第二阶段:课堂交流阶段。把鞠萍姐姐和大肚子顽皮请进教室,在学生参与顽皮家庭主持人的竞聘中,与“顽皮主角——鲸”零距离接触,使课堂成为灵动的课堂,活动的课堂,即使学生全面认识了鲸,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时间:1节课)。
第三阶段:课外延伸阶段。
1、课后,推选小小主持人,开展“我到顽皮家族来做客——鲸博士研讨会”。
2、指导给顽皮写信,介绍本次活动的开展情况。(1周时间)。
五、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通过收看央视少儿节目《大风车》,栏目每周二的《顽皮家族》,把《顽皮家族》栏目搬如课堂,认识每次节目的顽皮主角,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
(一)“顽皮进课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师生共唱《大风车》主题歌,在鞠萍姐姐和大肚子顽皮的问候中,贴出本次的顽皮主角“鲸”。
2、激发兴趣:同学们,昨天,《顽皮家族》的主持人鞠萍姐姐和大肚子顽皮给老师打了个电话,他们要在全国五年级的小朋友中发展一名小主持人,参与下周的顽皮主角活动呢!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参与这次活动,鞠萍姐姐和大肚子顽皮特地把鲸的相关资料编成了课文《鲸》,并请小语会的叔叔阿姨们将课文编排在第九册的书中呢。
(二)我来做准备——品读全文,赏析汇报。
1、熟悉课文,准备参与主持人的选聘,自由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介绍了鲸那些方面的知识,并简单汇报。
2、四人小组学习要求:
1)选读本组同学最赶兴趣的内容。
2)思考选取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比较等……。
3)小组学习的汇报方式:或朗读、或表演、或画画、或自述……。
3、小组以自选方式汇报对课文的学习情况。
三、我们来应聘——合作学习,推选代表。
合作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然后适当将资料与课文融合在小组里先推选出一名同学并帮其出谋划策,准备参加“顽皮主角——鲸”的小小主持人竞选。
出示友情提示:
1)介绍内容以书为主,资料为辅,可介绍,可自述,可全面把握,也可以抓住某一特点或重点,最好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
2)请注意:你的观众是全国的小朋友,你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要注意些什么呢?
四、我是小小主持人——展示风采、点评主持。
1、每小组代表上场,分别顽皮1号、2号、3号等(帖上标号的顽皮图象),每小组在邀请一名同学担任评委,其余同学均为现场观众,参与点评。
2、老师客串主持,在一两小主持人展示风采以后,适当安排评委和现场观众对小主持人的表现进行适当点评,并初步推选出第一轮如围选手2——3名。
3、顽皮a、b猜抢答题,对初选入围选手进行竞猜活动,推出小小主持人1——2名。
抢答题:
1)鲸字是“鱼”字旁,所以鲸是鱼类。
3)须鲸喷出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齿鲸喷出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
4)鲸的祖先就生活在海洋里。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是1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平日分析:
学生平日广泛的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也时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鲸的画面,所以学生一定会对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鲸的更多知识。
二、设计理念:
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采用读书自悟,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
3、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宽阔的海面;深海中各种海底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一只庞大的巨鲸浮出海面。)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板书:鲸)。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面请大家借助资料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总资料,做好汇报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鲸)。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故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写:“哺乳”,“肺”,纠正读音以及“肺”的写法。结合人体部位,引导学习本课生字“腭”“肚”“肺”“胎”,左部都是月字旁;“肺”字右部注意不要写成“市”。)。
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两个词,谁来读读?
2、交流:
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
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
引导学生把“吃食、呼吸、睡觉”这三部分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通过列提纲的方法,抓住课文的要点,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叙述的条理。
3、提出不懂的问题:
词语理解难点:胎生哺乳动物。
4、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反复读。老师相机指导点拨读通,读出特点。
三、合作学习,发现特点。
1、下面我们要要召开一个关于鲸的“科学新闻发布会”。在座的各位都是小小科学家,在发布会上向大家介绍有关鲸的研究成果。为了搞好本次的新闻发布会,咱们首先得读懂课文。
2、分组合作学习研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演说家、表演家、小作家中的一个角色,采用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方法,选择其中一项来研究。
在分组学习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为了能讲得让别人一听就懂,像鲸的呼吸方法和睡觉姿势等内容,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示并加以说明。
3、各组可以补充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鲸的学习资料,作好充分的准备,下节课我们再来作“科学新闻发布会”。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课外继续收集关于鲸的资料,适时地充实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去,并根据自己选择研究的一个方面,拟写好自己的研究报告。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6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独果》公开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延”;能用适当的方法理解并积累“延年益寿”、“聪慧过人”、“叨念”、“飘溢”等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学习对课文词语和句子理解的提问,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读出人物不同的说话语气。
3、感受小荣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互相关爱的真情。
1.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学习对课文词语和句子理解的提问,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人物说话时不同的语气。
2.感受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互相关爱的真情。
一揭示课题,了解独果
1.齐读:36独果
2.了解独果:什么是独果?一年中,一棵树只结一个果子,这就是独果。独果,百年难遇,所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传说中,它有许多神奇的功效,究竟有哪些神奇的功效呢?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词语。
3.交流板书:聪慧过人延年益寿(提醒学生关注第四笔)能治百病
4.能连贯地介绍一下独果传说中的神奇功效吗?可以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
二研读“发现独果”,感受惊喜
1.这独果,可真是个“宝物”啊!发现这个独果以后,我和奶奶的心情怎样?找到有关的句子自己先读一读,有不理解的请提出来。
2.我和奶奶的心情怎样?谁来读出我的惊喜?谁来读出奶奶的惊奇?指导读句:
(1)我一溜烟下了树,就往屋里跑,边跑边喊:“奶奶,我发现了一个橙子,可是独果呀!”
(2)奶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惊奇地说:“什么?独果?在哪里?这怎么可能呢?独果可不易见到哇,你可别骗我!”
三研读“互让独果”,感悟谦让
1.同学们,你们通过提示语里的动作、神态,对话中的标点符号读好了句子,感受到了我和奶奶的惊喜,那么接下去围绕着独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默读5-11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这件事情。
2.学生交流,在交流的时候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内容,边梳理边板书:
我奶奶妈妈
3.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再来概括地说说这个故事吗?
4.他们究竟是怎样让的?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下面请大家自己再读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想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学生合作读文。
5.各种形式的'反馈朗读。
四、研读“分享独果”,升华情感
1.谁都不肯吃,谁都想把这个神奇的独果留给对方吃,这个宝物究竟该怎么处理呢?
2.理解:从此,屋子里飘溢着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
交流解疑。
3.是啊,屋子里飘溢着的不仅仅是橙子的香气,还飘溢着一股浓浓的、人和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亲情。
《独果》是1篇充满温情的文章。教学时,我以传统的整体感知入手(关于“独果”,你了解了些什么?),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独果”的独特之处。同时运用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教学方法,抓住“百年难遇”、“聪慧过人”、“延年益寿”等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独果的独特与神奇,在此基础上进行完整有序的说话训练。然后运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我和奶奶”发现独果后的惊喜并与文中人物分享喜悦(其中,要学生知道:朗读时既要注意句子中的提示语如表示动作的、表情的,又要注意语句中的标点符号)。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自读、小组合作朗读、班中分角色表演读,充分体验文中奶奶的善良、妈妈的谦让和小荣的孝顺。最后让学生针对“从此,屋子里飘溢着沁人心脾的香气”这句话进行质疑,使学生明白:屋子里飘溢着的不仅仅是橙子的香味,更是一股祖孙三代相互谦让、相互关爱的浓浓的亲情。教学中,我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二期课改理念揉合在一起,课堂上,学生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积累了语言、积淀了文化、培置了人文精神。
当然,课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给学生思考、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表演读有“走过场”之嫌,学生表述中的某些语病没有及时指正等,这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7
一、设计理念:
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采用读书自悟,讨论式学习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三、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难点。
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五、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
六、教学课时:第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鲸”教师告诉学生本课学习内容为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鱼”。
2、学生反驳教师“鲸是鱼类”这一观点。
3、学生汇报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并说明资料来源。
(这样设计是教师故意给出错误的信息,这样可以马上调动学生已有的常识性的信息,加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鲸的资料,使学生急于表现交流,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本文介绍了关于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启发学生运用抓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段意。
(1)鲸非常大(2)鲸是哺乳动物。
(3)鲸的种类(4)鲸的生活习性。
(这样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字词)。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默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鲸很大呢?把相关语句画一画,还可以写一些批注。
2.集中交流。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借机点拨。
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举数字的方法.
全班交流,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
同学们已经知道这一段主要介绍了鲸的大,那么除了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作者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好方法呢?大家试着找找吧!
课件出示学生汇报的句子:
句2不仅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还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出我国一个真实的例子,更增加了说明的力量。
四、引导学生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
五、作业超市(自由选择)。
1、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说明方法,试着找找。
2、尝试用所学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件事物。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练习十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认识钟表 教案教学设计精彩推荐
1.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2.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让学生认识认识钟面,学会认识整时。
帮助学生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多媒体课件、大钟面、小钟面、钟面头饰。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刘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想看看吗?(出示课件)能告诉我谜底是什么吗?(钟表)小雪人告诉我们答对了。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学生自由回答)嗯,钟表的作用这么大,想不想和它成为好朋友呀?那咱们先看看它长什么样吧 !(出示课题)
〔评析: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认识钟面。
a.在你们的桌上有一个漂亮的钟面,拿起来仔细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说给小伙伴听听。(学生玩学具,教师指导。)
b.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现在请小朋友们放下手中的小钟面,来看看我的超级大钟面。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钟面)
* 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
* 还有12个数,我们数一数。
* 数字的旁边还有什么?再来数一数有多少格?
(课件中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分别闪动。)
( 教师小结)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它们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
1.认识。
* 长长的分针指着几?
* 短短的时针指着几?
*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7就7时。(学生跟着说,教师演示课件)
2.巩固。
a.抢答: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是几时?指着4呢?
b.真不错,欢迎小朋友们到智慧屋来做客,看看谁最聪明,能发现这些钟面时刻相同的地方。(出示8时、6时、1时)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像这样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我们把这样的时刻叫做整时。
c.能很快说出钟面上的整时吗?这么自信,那好咱们来比一比看谁说的又对又快!(出示3时、4时、11时、12时)
d.现在二人一组拨钟练习。
3.认识电子钟。
现在你们和有着分针、时针的钟表成为好朋友了吗?其实还有一种表,长得很奇怪,要不要看看?(课件演示早晨,晶晶的房间)看到了吗?这是什么表?电子表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在课件上演示7:00)
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7时和7:00是一个时刻的两种写法,它们是一对好朋友。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教师和学生唱“找朋友”。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可千万不要找错呀。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握手做个好朋友吧。问:“1:00,你的好朋友呢?”教师戴上1:00的头饰, /soft/原来在这儿呢!)
1.小明的一天。
2.动脑筋。(过一小时是几时)
我看小朋友们精神百倍,那咱们再来一个智力大比拼好吗?
〔评析:在数学课堂中,适时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渗透“惜时”观念。〕
总评:
这节课的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学得饶有兴趣,学得积极主动。
1.学生在完整的故事情境中学习。 /article/
“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抓住他们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是设计教学的前提。教师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用统一的一个动画形象和一个完整的故事将教学的几个环节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学习。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设计时,教师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课件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早晨起床、中午吃饭、晚上睡觉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课件中所出现上午一些生活情境,学生是有经验的。这对他们了解时间观念、更好的认识整时有很大帮助。教师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3.设计环节,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通过合作促进主体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意识。在教学中的说钟面、说整时、课后的游戏练习都是教师有意设计的合作学习的环节。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1dd5的认识及书写(第14页dd第16页)。
完成第21页的第1题dd第4题。
【教学目标】1-5的认识及书写名师教案设计。
1、会读、会认、会写1d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d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d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d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
学生:1d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ddd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2、认识2(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2)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3)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4)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1、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1、2、3、4、5。
2、数的顺序/。
全班齐读:正、反读。
教师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d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dd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2)集体评(3)教师评价。
五、作业本。
反思: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让同学们认识一到五,会读,认,写。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有所接触。而且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数字,所以学生们并不陌生。认和读都不成问题,关于写,大多数同学都会写,主要是要让他们写的规范。关于写的规范这个问题,我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们多加练习,先让他们自己来说说这些数字长的像什么,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在写这些数字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些什么,在集体练习的时候,让各小组成员互相找找毛病,这样他们才会记得牢。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10
1、了解词人李煜生及其作品。
2、感悟意象,体会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赏析重点佳句。
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创设情境、情境导入:以歌曲《虞美人》导入。
师:这首词是什么?
生:《虞美人》。
师:这首词,讲述了一个帝王的故事。一个是失败的帝王,却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怀念他,赞美他。这位大人物可谓是“落花流水春归去,一种销魂是李郎。”他曾有过“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片刻欢悦,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更有“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故国感念。他跌宕起伏的薄命人生,蜕变而成一首首人间绝唱。后世这样评价“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说到这里,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说下他是谁?李煜。是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一起学习他的绝笔佳作《虞美人》。
好的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李煜和写作背景。
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他精书画,通音律,工诗文,尤以词著名,世称李后主。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
写作背景: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南唐都城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上了软禁生活。从尊贵的皇帝变成被人羞辱的囚徒,人生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让他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了《虞美人》词,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一举动被宋太宗知晓后,大怒,不久,宋太宗赐酒将他毒死了,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三、吟咏诗韵(读)。
我们说诗歌是需要品读的,有感情地朗诵吟咏,可以让我们进入诗歌的意境,可以在美的享受之中去感受诗歌的情感。当然有感情地朗诵让我们更能走进诗歌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情感。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全词进行初步感受,在读得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1.节奏。
2.强弱。
3.缓急。
生:展示。
生:点评。(安静,美丽或是帅气的同桌)。
师:总评:大家都读得不错,要进行表扬。但还有不足的地方,大家要勤加练习。在朗读这一方面呢?老师想给大家补充一个知识点,大家做好笔记。
吟诵诗词应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字正腔圆;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前面几位同学都做到了这一点,就算有些小瑕疵,也值得鼓励。)。
第二种:读出节奏;我们都知道诗词读出节奏将给人一种美感,使人心情随之起伏。看到我们这首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拿笔画记好)。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节奏明了,节拍适当。
第三种:读出情感。诗歌有了情感才能打动人。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大家也从这首诗词中读出了悲怆、无奈、悔恨的情感。
向—东—流(师生一起来说)。
生:展示。
师:非常的不错,较之前有了大的提升,希望大家在课后多多练习。读的阶段我们就暂时上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这首词。这首词呢,言简意赅,大家都能懂得大意。我想课本上的注解也帮了大家不少的忙。看到课件上,就是这首词的译文以及重点词的解释。大家稍微的看一下。好的,同学们应该看完了。接下来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全词,走近李煜,看看这首词为何成为了他的绝命之作。
四、探究课文、整体感知(品)。
探究一: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它又体现在哪里?(从意象方面入手)这些感情又从何而来?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答案】:词眼:愁。意象:
春花故国。
小楼【往事之叹】朱颜亡国之恨。
东风雕栏玉砌。
明月【思家之苦】春水。
【离家之痛】往事。
五、精读细品、赏析佳句(赏)。
师生:能。
小组合作探究并选派一人作为代表进行小组成果展示。
1、“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师: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情喻为一江春水。为什么要比喻成江水?好在哪里?江水多,无穷无尽,连绵不绝。体现了愁多,愁汹涌,愁澎湃。所以呢是不是把抽象地具体化了,是不是将愁情具体化了。在词史上将抽象化具体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说:刚刚《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这里将愁比喻成了什么?丝,对的,丝可以剪,乱了还可以理一理。但是李煜的愁却是剪也剪不断,理都理不清。还有吗?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在这首词中呢,作者将之喻为一江春水,我们想想,这哪是一江春水,分明是一滴滴附在愁情的李煜的泪水。所以我们这样一比喻就将抽象的、无形的东西转化成了具体的、有形的了。所以这一江春水又可谓是李煜的一江愁水。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11
目标:1、认识1~10的序数,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认识序数(大班数学活动)。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认真听清楚各项活动的规则,用过的物品能归还原处。
材料准备。
1、幼儿人手一本《幼儿园课程指导.数学》。
2、小黑板一块,粉笔若干。
投影仪。
活动过程。
1、发放《幼儿园课程指导.数学》,幼儿人手一本。
2、集体活动。
(1)按数拍手,幼儿教案《认识序数(大班数学活动)》。
“我们来听数拍手,我报几你们就拍几下。”
老师在投影仪上出示书画面。“有几张小椅子,椅子上有几个小朋友?第几张椅子是空着的?我们按顺序说说空着的小椅子的位置。”教师手指第三张空椅子。“这是第几张空椅子?谁会用一个数字来表示这张小椅子的位置?”“你在这里写上‘3’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平时还可以用‘3’来表示什么?”“现在你知道数字有几个用处了吗?”(表示物体的位置,表示物体的.数量。)。
“能在每张空椅子上都写上一个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吗?”老师盖着第三第六第九张空椅子。“谁能说说,哪几张椅子不见了?你又是怎么发现的呢?谁帮助你一看就知道第几张椅子不见了?”
3、分组活动。
数数第几张椅子是空的。
“说说范样上每张椅子的位置,看看第几张椅子没人来,是空的,请你把能表示空椅子位置的数字写在书上,边做边讲,第几张椅子是空的,做完后说说哪几张椅子是空的。”
教师巡回指导。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12
3、尝试运用所学的有关“鲸”的知识完成口语训练。
重点:了解鲸的特点。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介绍说明的写作方法。
1、电脑软件。
2、预习要求:
a搜集有关鲸的资料,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
b在自学课文的时候,要抓住自然段的中心句和重点词语,以求较快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c结合自然课上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哺乳动物的认识,理解“鲸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
d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说明等多种方法,对鲸这种最大的哺乳动物的特点作了通俗的说明,找出文章中相关语句。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位大朋友——鲸。能谈谈他给你的印象吗?
(体形庞大、可分两类、哺乳动物、食量惊人、呼吸喷水、睡觉特别、生长迅速)。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能够体现鲸的这些特点的语句,而后讲讲,鲸的哪些特点给你印象最深?也可以先读书,而后用你的画笔,画一下它呼吸、吃食以及睡觉时的样子,一会儿拿着你的画,结合课文把你的理解讲给大家听!
2、生读书,师巡视(适当指导提示;鼓励学生交流汇报)。
3、学生交流汇报。
如果老师“挖个大池塘”,“养鲸”可不可以?如果成功了我会成为最大的“养鱼”专业户!
(提示:如果你反对,你必须很好地运用文中关于“鲸”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说服老师放弃这个宏伟计划!如果你赞成,也必须讲清楚你的依据和想法!)。
快读书、画重点、想对策——拯救这位快疯掉的语文老师!
过渡: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部分,展开学习讨论:老师“养鲸的计划”能否实现?。
吃食。
(1)须鲸和齿鲸在吃食上有什么不同,但是都食量大。(鲸吞蚕食,很可怕)。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分男女生读课文。
呼吸。
(1)鲸呼吸时用肺,喷水柱——伤人。
(2)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形状也不一样。
(3)画一画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出示学生的画,判断说明原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4)师引读。
睡觉。
(1)鲸睡觉时聚、头朝里、围成一个圈,池塘不可以!
(2)出示鲸的图片,指明上台摆摆看。
(3)对鲸睡觉的样子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长。
(1)生长迅速——定会需要极大的食物储备?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齐读课文。
进化。
你们知道吗?很早以前鲸并不是这样的?出示鲸的进化图片,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陆地——浅海——海洋)。
鲸的进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指导朗读。
默读全文: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我想通过“养鲸”成为最大的养鱼专业户的理想从理论上讲,就不成立!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大家刚才对这位糊涂老师的劝告,我们了解了鲸的体形、进化、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课前大家也收集了不少关于鲸的资料,如果你是自由自在生活在大海里的鲸,最想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知识。
我们就来写一写。投影出示:
鲸的自述。
要求:从你所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介绍,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将特点介绍具体,详细。
学生练笔。
出示学生作品,集体评讲。
1、关于“退化”的研究:鲸的后肢、类人猿的尾巴。
2、鲸的自述。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13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两个多音字的字音,认识一个偏旁。
3、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的生字词,通过朗读感知大意。
三、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感情诵读,学习字词,质疑解疑,了解课文大意,体会感情。
(第二课时)品读课文,学习写法,指导背诵,课外知识交流,写字练习。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板画小河,讲述洪水的形成,引出洪水泛滥的画面。
2、通过观看画面谈感受,揭示课题,板书。
3、介绍时代背景,解释课题,齐读课题,提出问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课件出示本课十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2)读了这十个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3)学习衣字部,学写“通”“被”两个生字。
(4)读生词,做拼图游戏:会读的同学请站起来。
(三)读中有悟,体会感情。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找小伙伴一起读,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到:(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2、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生生交流点评,老师指导点拨,适时予以范读。
4、读中悟,悟中读:读了课文,刚才提出的问题,你们解决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动画出示帮助理解,指导朗读,质疑解疑。
第二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感受治理洪水的艰辛。
第三自然段: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事让你感动的?
13、三、一、十(出示,让学生填空,体会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四自然段:治理洪水的结果是怎样的?质疑解疑,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总结全文,回顾98抗洪场景,激发学生情感,课外知识延伸,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感激。
大禹、老百姓。
治、制、安。
理服、定、无家可归。
(简笔画)河水。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2、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醋、果汁、胶水等液体,石块、笔、文具盒等固体。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铁锤、放大镜、醋、果汁、胶水、牙膏。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
师:上课前,我们先以二人合作小组把下面内容复述一下。
1、水是什么样的物体?石头是什么样的物体?
2、把食盐和沙子放到水里有什么现象?
3、把不同的物体放到水中,为什么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
二、设问导读。
1、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
2、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3、固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4、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固体的混合体?
5、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有什么变化?
(一)、导入新课。
1、演示。
(学生观察汇报)。
生:我看到生鸡蛋是黄色的,会流动;熟鸡蛋是白色的,像一个球。
生:我发现了生鸡蛋是液体,会流动;熟鸡蛋是固体。
教师谈话:
(学生自由发言)。
生:我知道铅笔盒是固体,玻璃窗是固体。
生:我知道木块是固体,钢笔也是固体,墨水、牛奶是液体。
生:我还知道固体是有形状的,液体没有形状,会流动的。
师:大家知道得真不少,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哪些物体是固体?哪些物体是液体?
生:我想知道固体、液体有哪些特点?
2、揭题。
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有意创设的情景活动,从而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接着让学生充分讲出自己知道的固体,把不同学生的个别认识变成全班学生共同的,但还是粗浅的整体认识,为较深入、全面地认识固体性质打下基础。
(二)、给物体分类。
(1)出示演示桌上的物品(果汁、胶水、醋、木头、石块、文具盒、铁锤等)。
教师谈话: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帮帮忙,看看讲台的物品,说说这些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并说明理由。
(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上台分类)。
生:我认为瓶子里的'果汁、醋是液体,而瓶子是固体,因为果汁、醋是流动的,而瓶子不会流动。
生:我认为铁锤、木头、石块是固体的,因为它们都有形状。
(预估:孩子们可能认为液体都会流动,固体不会流动。)。
(学生动手验证并汇报)。
生:我们小组认为水摸在手里滑滑的,捏不住,水是液体。沙子摸在手上硬硬的,捏到一个个小颗粒。沙子是固体。
师:老师也想了一个好办法来证明(演示):用杯子装满一杯水后,在加水时,多余的水都溢出来了;而杯子装满一杯沙子后,再加沙子,杯口形成了一个塔尖,这就证明斜板上的沙子虽会流动,但有一定形状,沙子是固体,水会流动,但没有形状,水是液体。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要不露痕迹,每个活动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和触动。老师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让学生知道研究物体,除了直观观察外,还可以借助其他物质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此处的验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三)、探究固体的性质。
师: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
生齐答:想。
师:接下来老师将要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大信封中的固体,看看各个小组能根据哪些标准给这些固体分类,最后我们再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分类方法最多。
各组组长拿出大信封里的固体(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磁铁、白铁皮、橡皮、塑料泡沫等)。小组成员观察各种固体,用多种角度、多种方法给固体分类。
1、汇报交流。
生:我们小组根据固体的轻重分类,海绵、布、橡皮、塑料泡沫比较轻,石头、玻璃、磁铁、白铁皮比较重;我们小组还根据颜色分类,把红颜色的布、橡皮放一类,蓝颜色的布、橡皮放一类;白颜色的石头、布、木块、橡皮放一类。
生:我们小组根据透明成都分类,玻璃是透明的分一类,其他固体不透明份一类:我们小组还根据木头、塑料泡沫浮在水面上分一类,石头、铁钉、玻璃沉在水中分一类;我们小组还根据固体是否易碎分类,橡皮、牙签、玻璃易碎分类,其他固体不易打碎放一类。
生:我们小组发现石头、铁钉,摸在手里很硬,布、海绵摸在手里软软的。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本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这里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给固体分类,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小结。
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四、探究固体混合后的变化。
1.课件:出示1杯花生米,1杯小米。
提问:花生米和小米属于固体吗?
2.它们有什么不同?
(颗粒大小、颜色、形状……不同)。
3.提问:将它们混合后还能倒满2杯吗?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操作。找到答案。
(预估出现的问题:当材料不够一杯,点拨学生分别取半杯材料再混合,渗透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强调取两杯同样多的米和豆子)。
(解决方法:取半杯材料科采用做记号的方法以便观察对比)。
4.发现混合后体积变小了。那么,重量会因为混合而变少吗?
5.我们该怎么办?(先称---混合后---再称---比较)。
6.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
7.教师演示称20克的花生、20克的小米,混合后称:40克。
8发现混合前后重量不变。
9小结:固体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小。(板书)。
五、自制筛子分离混合的物体。
1.由于做实验,我们将很多的花生米和小米混合在了一起,你有好的办法将他们分开吗?
1.学生:一粒一粒捡。
2.比较费时间,有更好的办法吗?
3.用像纱窗一样有眼的材料分离。
4.请利用带来的材料钉子自制筛子并分离。
(预估出现的问题:制作的筛子网眼大小不同,分离小米和豆子的混合物有困难。)。
(解决方法:教师提供一些筛眼大小不同的筛子。)。
5.汇报活动的发现:
筛眼的大小直接影响分离混合物的效果。
六、总结,
1.将颗粒大小不同的固体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小。可用筛子将小米和豆子的混合物分离开。
七、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像铅笔盒、石头等物体是。
2、像水、酱油等物体是()。
3、固体有一定的()和()。
4、固体混合后,重量(),体积()。
5、用()可以把混合的豆子和沙子分离开。
(二)判断。
1、固体都是硬的。()。
2、液体能流动,沙也能流动,所以沙是液体。()。
3、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
4、鸡蛋是固体。()。
5、和好的面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6、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都没有变化。()。
八、拓展。
1.小明不小心把绿豆、小麦、沙子和米混到一起,你有办法帮忙吗?
(用网眼大小不同的筛子分离。)。
九、课外延伸。
1.小明不小心将铁钉洒落进木屑里,你有办法分开吗?
2.下节课带来你的好办法与大家共享。
十、反思。
1、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课堂教学不仅注重最后的结果,还应该注重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本节课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和观察,找出固体的特点,由此了解了固体的性质,我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手”。事实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通过这一点我认识到,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可以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2、面向全体,注重差异,渗透科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由学生熟悉的材料入手,提出问题,切入主题,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一连串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中,在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维以及表达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或空间。
3、在学生对牙膏这种物体分不清是固体和液体时,我及时用和面的方法让其明白它是一种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把问题简单化,学生接收功效很不错,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相似的物体,真正到达了学而用之。
4、在每一个试验前,都让学生计划试验的步骤和目标,从而使试验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前先思考的习惯。
5、学生个别出现问题、错误的细节之处没能及时指出纠正。
十一、板书设计。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15
自从一年级起,我就坚持训练学生每天吟诵故事。经过近两年的培养,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初步产生了阅读古诗的兴趣。
1、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才。本节古诗欣赏的教学,我注意了课内外相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行互学、互补、互相启迪,从而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3、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使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创造的空间。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写一写、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这样做,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的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交流、展示、背诵、品位诗句,丰富古诗积累。
2、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学习小草的顽强精神并感悟、欣赏古诗的神韵,激发进一步阅读古诗的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桃红柳绿的春天悄然来临。瞧,小草也急忙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这节课,我们来欣赏古诗《草》。
欣赏古诗《草》。
画面欣赏,感受意境。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师边说边用课件出示《草》的画面。)
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简要介绍,了解情况。(课件出示。)
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诗人。
你读过多少首他的诗,记住了几首,是从哪里读到的?请背诵一两
首。
(3)师(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背诵,可以看出,白居易写的诗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这说明他平时爱生活、善观察。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做个有心人。
交流诗意,体会情感。
(1)师:同学们记住了这么多白居易的诗,还能带着充沛的感情背诵出来,你们真棒!现在,请同学们自学这首诗。看看你最喜欢哪个词、哪句话,还有哪句不懂的,请你在书上做个记号。过一会儿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听取学生意见。)
(3)全班交流。
师:谁来汇报刚才合作学习的成果?(指名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张扬个性,再现意境。
师:现在请同学们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愿意朗读的同学到“读一读”这一组,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愿意表演的到“演一演”这一组,用形体语言来再现这首诗的意境;愿意画的同学到“画一画”这一组,用图画来再现诗的意境;愿意制作的同学到“做一做”这一组,做成诗签来再现诗的意境。请同学们完成后先在小组内吟诵、品位这首诗,并推荐出最好的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参加稍后的集体汇报。(教师深入学生中巡视、指导。)
展示成果,回味意境。
师:现在请各小组的代表上台来,将你们的交流成果向全班
同学展示,让我们共同来品位这首诗的韵味。(各小组的代表一一上台展示成果。)
品句激情,拓展积累。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老师为你们喝彩。现在,同
学们看一看,在这首诗中,有千古佳句,流传至今仍然琅琅上口,回味无穷。找一找是哪一句。(学生找。)
师:让我们共同来吟诵吧!(课件出示名句,配古乐,师生齐诵。)
师:同学们能不能试着背诵这句呢?(配古乐,学生齐背。)
师:你还知道哪些名句?请吟诵出来。(学生吟诵,师配古乐。)
师:这首诗原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谁能把后四句吟诵出来?(学生吟诵,师配古乐。)
游戏激趣,古诗欣赏。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棒!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
范围是描写大自然景物的诗。请同学们准备好,一会儿抢答(课件一一出示)。
请根据诗句说出诗句。(诗句由学生出。)
请根据诗句说出诗句。(诗句也由学生出。)
请用诗句表现图的意境。(课件出示画面)。
请用诗句表现故事内容。(故事内容由学生出)。
练功房。
请你试着写一首诗。
师;刚才,同学们在游戏这一关难分胜负,看得出大家在课
(此时,同学们情绪异常高涨,我刚说完,他们就高声回答:“想!”)
师:那还等什么,快快行动,小诗人们!(学生当场写诗,完成之后,朗诵给同学听。)
师:今天这节课展示了同学们搜集古诗、欣赏古诗、尝试练
笔的风采。就让我们在喝彩声中结束这节课吧,老师会永远为你们的精彩创造而喝彩!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其他诗篇,下节课欣赏。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16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由生活实列引入。
关于左右还有好多好多的知识呢,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左右。
二理解左右。
1、找朋友。
想一想: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在做这些事情时,左手在干什么?
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小朋友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下面,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说。
学生汇报。
2、游戏:听口令作动作。
(1)教师发口令,学生做动作。(由慢到快)。
如:举左手、摸右耳、拍左肩、右手摸左腿等。
(2)同桌两人一人发口令,一人做动作。
3、摆文具。
(1)摆一摆:铅笔、橡皮、文具盒、尺子。
(3)学生模仿教师提问。如:从左数,第三个文具是什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等等,并请其他同学回答。
(4)任选两种文具,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4、练习。
(1)请每一横排从左数的第2个同学站起来,请你跟右边的同学我握手。
(2)请每一横排从右数的第2个同学站起来,向左边的同学问声好。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三名同学上台,背对大家。
问:第二个同学在左边,还是右边?说明比的标准不同,左右也不同。
2、请34名同学上台,与全班学生面对面站》。
听口令:举起你的右手。
问:为什么你们举的都是右手,而方向却不相同呢?
3、观察讲台上的粉笔盒和数学书。
问:谁左谁右?如果站在老师这个角度看,会是谁在左边,谁在右边呢?说明观察的角度不同,左右也不同。
四解决问题。
2书61页第三题,他们都是靠右走的吗?
3书61页第5题,猜一猜:一共有几辆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17
1、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章p14~16《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操作,学生学会用数字1~5来表示数量为1~5的物体,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言,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1~5的认识。
四、教学难点:1~5的书写。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我们一起去老奶奶家看看她家后院都有哪些小动物吧。(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通过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整体感知图片内容。)。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1~5的了解。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画,说说都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有多少?师:把你观察的物体及其数量与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观察得更仔细。(数量多的物体引导学生一起数。)。
师:像这样一条狗,我们就用数字“1”来表示。(多媒体展示)师:我们找出了个数可用数字1来表示的物体,那么物体的个数是2的我们可用数字几来表示呀?生:2.
师:真聪明。那在这幅图中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用数字2来表示呢?生:・・・・・・・。
(3~5的认识过程仿照1、2的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动动你聪明的大脑想一想,1、2、3、4、5分别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呀?(通过学生的回答,生成知识,交流后整理概括出1~5各数的形状特征。)。
参考儿歌:1像小棒单个摆,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挂东西。
3、1~5各数的基数含义。师:(指着1问)这个数是几?表示什么?(1个)。
师:请你拿出你的小棒表示这个数的多少,并将小棒摆在“1”的下面,可以摆出你喜欢的形状。
(学生摆,教师巡视查看。)。
师:再分别用2、3、4、5跟小棒摆在2、3、4、5的下面。并与同桌交流你各用了多少根小棒。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来表示?4、1~5的数序。
师利用多媒体在计数器上拨1颗珠子,问: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来表示?生:1,。(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
师:那再拨动一颗,也就是再添上一颗珠子,那是几颗呢?生:2.
(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1颗珠子添上1颗珠子是2颗珠子,即1添上1是2的过程”)3~5的教学过程同1、2的教学过程,辅助多媒体演示,加深学生的整体感知。5、1~5的书写。
教师先在黑板上板演,边写边说清1~5各数的写法,再在书中的写字格中描写1~5各数。要求学生书写要工整、干净、美观。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要求学生完成p16做一做中的连一连和写一写。
六、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1~5扑克牌。学生准备:15根等长小棒。七、作业设计:认真书写1~5各数。
八、板书设计: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1、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认识过程。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了解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2、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与角的大小有关。
2、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准备:
小棒、剪刀、三角尺、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感受生活中的角请同学们看几组都蕴含着“角”的截图。(课件)师:在这幅图的桌面上,你看到了哪些认识的图形?(生回答)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图形里面还藏着一位朋友,其实刚才已经有小朋友提到了,老师知道她已经知道了,那到底是什么呢?(课件从具体图案中抽象出四个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2、师:看到了这么多角,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摸一摸?(举起大三角板)来,你们有吗?取出来!边摸变提问:这有角吗?(生:有)师:用我们的小手心(动作)你有什么感觉?(生回答)师动作,那咱们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让学生回答)还有吗?你再来说说?咱们刚刚摸到的这个其实就是怎么认识的这个就是(角)。
二、教学角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
2、行,那么咱们现在就在教师里找一找,哪儿有角?(让学生边说边比划)。
3、让我们闭着眼睛想想角好吗?角的顶点是怎样的?(一起说)边呢?几个顶点?几条边?清楚了吗?那咱们跟着电脑“书空”一遍。(先画一个点,直直的一条边,再从这个点,画一条直直的边,行了吗?)。
4、乘大家闭眼睛的功夫,小猴来了,带了几个图形朋友来,想不想看看?那咱们看看有没有咱们认识的角?(巩固练习一,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可是啊,这调皮的小猴把开门的密码给忘记了。密码在哪呢?大家帮帮他!(课件出示:想想练练二)密码是:1325,门开了,小猴送给老师和在座的小朋友们一份有意义的礼物:你们的见面礼在老师发的那张纸上。快,动手!(说说下面的图形里各有几个三角形)都填好啦?那咱们一起来说三角形里面有(三个)角,四边形里面有(四个)角,五边形里面有(五个)角,六边形里面有(六个)角。
三、自己动手制作角。
1、那小猴给了咱们这么有意思的见面礼,咱们也当回小设计师,设计出一些角来,给小猴亮亮咱们的作品。现在小组活动开始。(师巡视,帮助,指导)。
2、现在咱们展示小朋友们的作品。(小木棒围,钉子板绕,用两个彩色的纸条围,用彩色的纸折)。
四、认识角有大小之分及决定角的大小的因素。
1、这些角有什么不一样吗?小结:角的开口不一样大。
3、平时生活中,有这样的角(自己动手转一圈)这是什么?课件出示:(65页例题)。
4、你能说出上面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呢?
五、全课总结。
1、咱们今天这节课认识了什么?(角)如果你就是这个角,你是怎么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请同学上来介绍)边用手比划比划。
2、父母亲把我们养这么大,我们应该好好感谢她们,我们就来送个礼物给父母吧。咱们来个约定,我们送的礼物里面必须有今天认识的新朋友:角。好,开始商量吧。
3、想不想和大家说说?1、(贺卡),有角吗?你准备送什么形状的?2、剪刀(剪刀有角吗?)课件展示咱们回家后可以再考虑考虑,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19
1、能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
能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边读边想边思,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动。
贴画:猎狗、老麻雀、小麻雀。
一、故事引入:
1、引言:同学们,常言说:一回生两回熟,三回见面是朋友。咱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可我能不能把朋友二字提前呢?从同学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对朋友的笑意。既然是朋友了,我就先给大家讲述一个故事。
2、配乐讲故事——《地震中的母子》。
3、师:故事是感人的,听完故事,你想对这位母亲说些什么?
4、导入:人类的母爱是伟大的,让人感动的,那么在动物之间是否是也存在着这样强烈的母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课文——《麻雀》。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思考:
1、故事发生在哪些动物之间?
2、这三种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根据课后62页第二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三、讲解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
2、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画出来并读一读。(出示小麻雀图片)。
这是一只十分可怜的小麻雀,我们要怎样读,才能表示小麻雀的孤单和无助。(指导多种形式读出可爱又可怜的感情,并配上小麻雀图片。)。
3、齐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猎狗图片)看到这样一只可怜的无助的小麻雀,猎狗是怎样做的?
2、猎狗想干什么?结果呢?(板书:吃)。
3、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它的孩子(小麻雀)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4、5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语句。
这是一句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老麻雀飞下来时像石头落地,那说明老麻雀飞下来时份量重,(速度十分快,果断,毫不犹豫)这是一个怎样的动作,谁来演示一下。
(我们体会一下老麻雀此刻的心情(十分焦急)因此,读时应该稍快,语气加重。找一生读这句话,再全班齐读这句话,要求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
引导理解:“扎煞“是什么意思?
4、老麻雀落在了凶猛的猎狗面前,它害怕吗?
5、麻雀既然这么害怕,又是那么的弱小,可它还是飞了下来,为什么?(板书:救)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读出来。
6、老麻雀紧张得发抖,它真的不害怕吗?此刻它在想些什么呢?
7、假如这场搏斗进行下去?结果怎样?老麻雀没想到吗?
8、是什么力量驱使它这样做的呢?
9、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
10、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结果怎么样呢?齐读第六自然段,思考:猎狗为什么愣住了,又慢慢地往后退?老麻雀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母爱的力量)。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我见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又是怎么做的?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