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教学设计方案(最新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学设计【第一篇】

同组老师要上《统计》这一课,结合本周的教育沙龙主题写下不成熟的设计,要在讨论后得以成熟。

教学简析: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描述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把一些物体简单分类和认数的经验,这些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以便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本单元教材一共安排了一道例题和一道“想想做做”。

例题呈现的是“大象过生日”的童话场景,图中显示大象家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或快乐地玩耍,或手捧鲜花向大象表示祝贺。教材以此吸引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接着,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初步产生统计的需要,要通过适当提示,启发学生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着整理好的象形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进一步利用例题场景中小动物给大象送花的情节,引导学生把附页上的花分类整理出每种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使学生认识。

“想想做做”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统计喜欢的水果的人数,整理出象形统计图,并填写统计表。进一步巩固例题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等方法整理信息,获得数据,经历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并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对统计活动有所感悟。所有我在设计“统计”一课时,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强调经历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体验;重视让学生初步学会对结论进行分析,认识统计的意义。数学不是听懂,也不是教会,而是感悟的。感悟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过程。因此,整节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操作中体验、在活动中经历、在交流中感悟,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教学过程: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师:今天是大象伯伯的生日,它邀请了很多客人,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你看到了哪些客人?

(看到的小猴,小猪……)

师:大家观察很仔细。从图上看,大象家来的客人比较多,站得乱乱的,都挤在一起一下子看不出小猴来了几只,小猪来了几只,小狗来了几只。大象也犯糊涂了,它说:“客人这么多,谁能帮我忙?”

你能帮忙想个办法让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它们各有几个吗?

(数一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学习的前提。“大象爷爷过生日”这一儿童熟悉的社会画面,具有鲜明的色彩,精美的动画,悦耳的音乐,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图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引用情境揭示矛盾,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策略,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但考虑到学生很大可能通过数一数直接说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让学生先用自己已有的方法帮大象伯伯解决问题,同时提出“还要学习一个新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索,经历过程

1.统计客人情况。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1)学生能说到让小动物分开来站

师:这个办法好!我们先来把客人分一分类。分别有小猴、小猪和小狗。(板书:分一分)

(2)学生没能说到让小动物分开站

提问:我们刚才看到一共来了几种动物?

引导学生说出有3种,分别是小猴、小猪和小狗。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动物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这些小客人的头像,我们来给它们排一排队。(板书:排一排)

(请2个学生上台排小动物。一个人指着图上的一只动物报出名字,另一个人就拿一个它的头像贴在黑板上。)(老师提供的动物头像是有多余的,供学生选择。)

师:其他小朋友睁大你美丽的小眼睛,观察指的小朋友有没有漏指,再看贴的小朋友贴得怎么样,如果你上去贴你想怎么贴。

(1)若学生横着贴

先强调横着排一般要从左往右贴,一个一个对齐排,这样比较清楚美观。

再问还可以怎么排?(引导学生说竖着排并在黑板上排一排)

(2)若学生竖着贴

师:这样能清楚的知道来的客人情况吗?我们的书上也是竖着从下往上排的(P76)下面的蓝色的线表示什么意思?

(从这条线开始排起,我们可以给它取得名字叫它“开始线”)

师:竖着排一般要从下往上贴,要做到一个一个对齐排,这样比较清楚美观。

再问还可以怎么排,出示横着排的情况。

思考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希望让每个学生手脑并用都参与分一分、排一排的活动过程亲自感受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但现实往往是不容乐观的,只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曹老师经过两次试教后我还是觉得让每个孩子各自经历分一分,排一排后容易“散开来”,可是无法“聚起来”。而且统计这一知识,学生第一次接触,需要我们老师“手把手扶着走一段”。明确指出“蓝线表示开始的地方”,要求学生从下往上贴,暗示了制作统计图必须自下而上的方法,为以后的统计教学埋下了伏笔。

师:三种小动物的队伍都已经排好了,我们来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几只,请大家在书上填一填。(板书:数一数,填一填)

指名回答小动物的只数并板书。

师:最后请你看着黑板上排的小动物和填的数来说一说。(板书:说一说)(能用我们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像刚才这样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填一填、说一说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统计。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

思考我们强调统计的过程,但千万不能放弃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尽管是在小学低年级段。统计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对统计意义的理解,会用统计的结果解决实际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次又一次引领着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海阔天空。

2.统计鲜花情况。

师:在这张图上,我们还能统计什么?我们再来统计一下大象收到鲜花的情况。

操作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花,想一想怎样进行统计,得分几个步骤?先按什么分一分?(按照颜色)看看有几种颜色的花,再排一排,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排排整齐,你准备先排什么颜色的花?(建议小朋友们看一下下面的表,最好顺序和表中一样。)请大家贴在虚线方框内,最后数一数每种颜色的花有几朵并填完整表格。

巡视指导,选择不同的统计的作业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评价作业情况。

有没有发现多了一列(行)怎么办?(空着)

师:经过这样的统计活动,你知道了什么?看表,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思考统计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是“重视经历,强调体验”,具体说来都要求学生重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教师千遍万遍的强调,抵不上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在经过老师扶持走了一段路后我们也应该适当放手了,所以统计花朵这一过程让学生自主经历过程,强调学生的内心体验。创设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活动氛围,让学生从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统计观念。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想想做做”

师:大象今天特别开心,他想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它的生日party,大象打算给我们准备一些水果(出示大象准备的水果)可是不知道哪种水果多买一点,哪些少买一点。怎么办呢?

我们班同学最喜欢吃哪种水果?(学生自由答)

师:但这些结论都只能代表你一个人的想法,要知道我们班的整体情况就得用上统计的知识。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同桌互相商量一下。(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真了不起!老师为你们鼓掌!

师:老师考虑到20以上的数我们还没学习,现在我们就先分小组来统计,其它方法课后再进行统计。

操作要求:因为是选你们最喜欢的水果,所以只能选其中的一种水果,把最喜欢的水果图交给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在白纸上排一排,排好后,数一数,填表;小组内说一说,看图和表知道了什么。看哪一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听清楚要求了吗?带上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和你的数学书和笔集合到小组长身边完成这一活动。

出示几张小组统计表,让学生说说从这张表上看出什么?

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统计的过程很多活动都要与同学分工合作,各施其责。为了让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最后一个统计活动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将全班同学适当进行分组,对组内各位同学初步大概的分工,确立好小组长,保证合作的有效性。

四、全课总结

1.师生共同小结。

师: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新本领?(统计)

对呀,我们可以通过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好方法进行统计。

师;你还想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统计些什么?

师:看来,统计的作用可大了!课后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与同学相互交流进行一次统计。

思考“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统计”让学生把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周围的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各具特色的民居》

拓展文章《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对说明文及说明方法也有了认识,但对如何阅读同主题的一组文章还较为陌生。教学时,要紧扣本单元训练重点,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表格汇报习得学法,在群文阅读和比较阅读中进行学法的迁移运用,并引导学习对比阅读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民居建筑特点,感受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2、进一步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3、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各民族的民居特色及民居文化,并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在厦门旅游时导游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人造卫星在福建山区拍到了一群或圆或方的不明建筑物,形状酷似核反应堆和导弹发射装置,这使得美中央情报局大为恐慌,以为中国正在大规模发展核弹,后来还偷偷派人来中国调查。你们知道他们拍到的是什么吗?

出示:客家土楼的图片

过渡语: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民族不仅饮食、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建筑也是各具特色。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以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自主学文,明晰学法

(一)学习“客家民居”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内容。

预设:

建筑特点:

(1)营垒式:建于偏僻山区中的防御性,可见所处环境和民居特色有直接关系。

(2)突出重点词读,感悟写法:

在土中掺石灰,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从中感受到列数字的表达方法,使内容更有说服力,更准确。

“夯筑”中的“夯”字(夯,会意字,上大下力,使大力气砸实)联系土楼经过无数次地震安然无恙加深体会“坚固”。

(3)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雄伟壮观。

从中感受到打比方的表达方法,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土楼的造型。

出示土楼图片,直观感受其布局的的独特。

师小结:这样特殊的建筑材料,这样奇特的建筑风格,历经几百年岁月洗礼而安然无恙,难怪作者说: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指名读)理解“奇葩”一词。(客家民居是民居中一朵罕见的花)

一起赞叹的读一读: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生齐读)

文化特征:

过渡语:客家文化是土楼的灵魂,一齐走进它的历史和生活。

(1)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联系八卦布局,感受传统文化的智慧)

(2)比如承启楼大门上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楹联文化是客家人传承儒家思想的最好诠释)

(3)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客家人聚族而居,人口众多,却能人人平等,和谐相处)

小结:这样淳朴的生活方式,这样丰厚的文化积淀,不由让人心存敬仰,难怪作者说: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出示,回溯再读)

3、总结学法:抓特点品文化找方法

设计意图:以主问题切入文本,突出学习要点,使教学不蔓不枝。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抓住“营垒”“夯”“葩”体会民居特点,并在分享交流中总结学法,为下文的“放”做铺垫。

三、群文阅读,迁移运用

过渡语:领略了土楼和竹楼的魅力,我们再来研究其他民居。

1、看图猜民居,学生根据兴趣分为“傣家竹楼组”“陕西窑洞组”“北京四合院组”)

2、小组合作,按照学法批注阅读,完成表格内容,小组代表上台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2、名言背诵(一):

漫步在傣家竹楼,满眼绿意,你会感觉到美的节奏和韵律,所以德国的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出示,生读,试背)

设计意图:群文阅读,进行学法迁移,力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自选分组、合作探究、代表上台,成员补充订正的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分享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提升阅读能力。

四、比较阅读,感悟方法

1、过渡:了解了四种民居,对比一下4篇文章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学生填写的完整表格)

师生小结:读同主题一组说明文,就应该从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比较中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写说明文也是如此,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通俗形象地把事物特点说清楚。

2、名言背诵(二):

客家土楼讲究的是“平等”,而北京的四合院讲究的是“长幼尊卑”。所以美国的莱特说:“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出示,生读,试背)

3、仿写名言:

出示老师仿写的名言:建筑是地域文化的名片。

你能用一句简短的话写出对建筑的理解吗?请写在课本上,别忘了署名。

4、诵读小诗,升华情感

男女生分读:

福建的土楼,

诉说客家人的奇彩;

北京的四合院,

演绎王者的气派;

傣家的竹楼,

旋转孔雀舞的裙摆;

延安的窑洞,

演讲伟人的豪迈……

各具特色的民居,

凝聚着,

民族团结的历史和未来。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4篇文章进行横向对比,引导学生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名言背诵、仿写,加深学生对建筑的理解。将课文内容改编小诗配乐诵读,进一步感受民居中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激发探究欲望,延伸课外:

1、学生上台展示课下搜集的民居资料,交流分享。

2、教师展示一组民居图片:恢宏气派的乔家大院(山西民居代表),干阑式建筑的湘西吊脚楼,中西合璧的广东开平碉楼,同为“碉楼”但风格迥异的藏族碉楼,被称为“古民居艺术宝库”的宏村民居(徽派民居代表)等等。课下继续阅读研究,探寻她们古老而神秘的魅力。

教学设计方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使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设计思路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1、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对简单数据进行整理,以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2、注意学生情感的个性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得到充分的展示。

由于低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化倾向,当讨论如果只买一种水果,该买哪种水果时,这就形成真实的两难问题.学生既要考虑到个体对水果的喜好,又想照顾大多数同学的喜好,真是左右为难.

3、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根据统计结果,六种水果该各买多少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想一想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就能知道?

引出课题。

二、引导探索,认识新知。

1、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种水果,记录在统计表里。同桌讨论:如果六种水果都买,哪些水果要多买,哪些水果要少买?

2、绘制统计图。

(1)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相互评价.

(2)看统计图表提问题。

三、应用知识。

完成书95页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统计?

五、课后延伸。

调查本班同学,把喜欢下面几项活动的人数统计出来。(游泳、跳绳、拍皮球、踢足球、跑步)

教学设计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2、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

预习课文,掌握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2、教师:

做好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地球村,自然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许多动、植物消失了,甚至遭到人类的无情的摧残和杀戮。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啊!人类的这种行为将给自己带来怎样的结果呢?许多事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那树》一文,让我们来进一步的探讨和认识这个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棵雄伟的大树及标题。)

二、检查预习

在此之前,我们已要求大家预习课文,下面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展示生字生词:

1、生字注音:

倒坍( ) 模( )样 虬( )须 引颈( )受戮( )

2、解释词语:

倒坍 虬须 周道如砥

三、教授新课

朗读练习(请两位同学为大家范读,要求感情深沉,有力度,有余味。其他同学要认真看书,之后对两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出评价)。

请几位同学对朗读情况作出自己的评价:范读时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四、探究分析

通过朗读,大家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各组推荐代表概括,大家相互补充、完整、明确。)

分组思考讨论:

1、作者围绕“那树”,大体写了树的几个生命历程?

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3、试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请各组代表说一说各组的意见,相互补充、完整、明确;教师展示图片:早期的树;近期的大树;被伐倒的树。)

下面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早期的大树”。讨论时请大家注意抓住关键语句。

分组看书讨论:

1、大树有怎样的外形特点?

2、它所生活的环境怎样?

3、大树对人类有什么功德?

(请各组代表可以就以上3题中的一个题作为重点,谈自己的认识。)

教师展示课件:

外形:佝偻、老态、坚固稳定、繁密、屹立不动;

霉黑潮湿的皮、隆起的筋纵裂的纹、生铁铸就、根的伏脉。

环境:泥泞的小径、老式平房;

破败而荒凉,远离现代文明。

功德:屹立不动-为人们做出榜样;

烧香求平安──给人心理安慰;夏天给人以绿荫;

给鸟儿栖身之所;

夜晚为情侣提供场所;

根部滋润土地。

五、教师小结

作者描写了早期的大树,着重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的奉献,为下文的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思考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几个词语:

倒坍 模样 虬须 引颈受戮 星临万户 周道如砥

2、集体朗读文章的第二、三部分。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引导:课文第二部分描写了近期的大树,在这部分里,可以看出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的负面影响,造成了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难以调和的矛盾。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

⑴ 哪些语句展现了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这与大树的根“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作者什么态度?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教师展示课件: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缓慢,而人类文明发展极为迅速,两相对照,极不和谐,突出矛盾。体现作者对此现象的担忧。

⑵ 在这种情况下,大树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学生个人看书解决,然后请几位同学发言交流。

教师展示课件:绿得滴翠、深沉;让人从容撑伞;滋润土地。

⑶ 在树与人的矛盾面前,大树有些什么想法和做法呢?请大家看书,自己解决。

请几位同学发言交流。

教师展示课件:世袭的土著;春泥的效死者;绿着生,绿着死。冒死掩覆,徒劳贡献。

教师小结:本部分,作者把一对矛盾无情地摆在人们面前。大树是无辜的,它只能引颈受戮,不能迁徙逃亡,可是人类呢?又该怎样做呢?让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2、教师引导:请大家浏览课文第三部分,首先概括归纳一下,本部分集中写了几件事情?

学生回答交流:醉汉驾车出事;大树被伐的过程;蚂蚁搬家;挖树根平路面。

教师引导讨论:

⑴ 醉汉驾车出事嫁祸与大树,显然不合情理,然而却招来杀身之祸,哪些词语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明确。)

教师展示课件:咬 嚼碎 撒 白森森 呻吟——令人愤恨。

⑵ 类似这样表达愤恨之情的词语在后文中还有哪些?

明确:割下……头颅;刽子手……陷阱;切断……动脉静脉;没有人知道……闷死

⑶ 对于人们伐树的情景,请你模仿课文写一段话,注意运用表达感情的词语。

(同桌交流分析。)

⑷ 作者写蚂蚁搬家一事有什么用意?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明确:动植物都充满爱心,反衬出人类的无情,表达作者的愤恨、悲哀之情。……

⑸ 蚂蚁在离开大树时都“依依不舍”,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种特异现象?

(同学们交流、明确。)

三、拓展训练

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有时是弱者,有时又疯狂地报复人类,那么人类文明与自然该怎样和谐发展呢?请谈一下你的认识。

四、教师总结

本文语言生动、老练、简洁,有许多生动的写景状物的句子,成为文中的亮点,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生动自然;抒发感情含蓄深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希望大家课后认真体会并学习运用。

五、作业

1、查资料或上网,搜集有关信息,写1篇500字的关于保持生态平衡的小论文。

2、发挥想象,写1篇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童话故事。(任选1篇完成即可)

教学反思

这篇散文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性,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自己的感受,认真揣摩和品味。

本课的教学,一方面要把它当作语文教材来学习,要很好地掌握文章涉及的基础知识,例如字词的识记与运用,篇章的结构与安排,语言的生动与抒情等等,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把本文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到底该怎样与发展极其缓慢的大自然相处呢?在自然面前,人类有时是劫掠者,有时又是自然的奴仆,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带来学生的深刻的思索,这对于我们国家的的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是大有裨益的。另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价值等。

22 10683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