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语文课文《氓》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重章叠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爱情是个永远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

二补充,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 多为四言诗。

3、 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 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 《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国风,共160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现在民歌中也多见比兴手法,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三、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1、正音: 愆 垣 载 筮 咎 陨 隰

2、多音字渐 jiā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āng(1)愿,请(将进酒)

靡mǐ(3)倒下(望旗旗靡)mí(2)奢侈(奢靡)

载zà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 充满(怨声载道)

zǎi(3)一年半载 记载 刊载 登载

3、通假字

匪:非 于:吁 说:脱 泮:畔

四、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五、作业: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2、梳理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教师提示本文的一些重要词语

1、氓: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诗中的氓,从其“抱布贸丝”来看,是一位做贩丝生意的小商人。

2、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

3、本文的四个通假字:

匪:通“非”,不是。

于:通“吁”,感叹词。

说:通“脱”,摆脱,脱身。

泮:通“畔”,边岸。

三、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1、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全诗结构为

一部分:恋爱(第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二部分:婚变(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氓》教案2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 朗读第6章,提问:

① 女子面对男子的背弃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女子想到了过去要与他偕老的愿望,而这愿望如今让她生怨恨之气。男子的背信弃义斩断了女子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决心要与之断绝关系,即决绝。

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有何含义?(比兴)

A、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B、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

C、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③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④ 从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4、 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5、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八、布置课堂作业:课后练习2、3题

《氓》3

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翻译,8分钟后,回报成果,老师总结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查。

解释下列红颜色字词的含义:

(1)抱布贸丝。

(2)至于顿丘。

(3)匪我愆期,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6)泣涕涟涟。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体无咎言。

(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0)之耽兮,不可说也。

(1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劳矣。

(16)夙兴夜寐

(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好处: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是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 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似连;

22 7557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