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篇】
《囚绿记》是新课程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1篇散文,教授这篇课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为“经”线,以探究文章主旨为“纬”线,在经纬线索中体会散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1、引用顾城的《一代人》。
2、调动学生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学生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大致意思。
1、学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习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重点研习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具体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
3、明确:作者喜欢绿是因为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绿色宝贵啊!
示例:“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着绿的心情,而绿对作者来说犹如涸辙里的鱼期盼雨水一样,是一种生命、希望。
(学生朗读,体会那样一种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读进而全班齐读。)
4、明确:因为喜爱绿所以想要“囚绿”,但“囚绿”带来的并不是欢喜,而是恼怒。
示例:“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说明这绿的执著深深刺伤了作者,他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所以喜欢变成了恼怒。
(学生朗读,学生互评。)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尊重个性阅读。
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通过朗读品味散文艺术之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其中韵味。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现实意义。
学生谈启发。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重点研习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课件展示。)
明确:文中提示性语句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因此本文写作的大背景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囚绿”之“绿”其实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在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
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1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中
绿 囚 国
人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第二篇】
首先谈一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1篇,本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诗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是1篇象征意味很浓、抒情色彩浓烈的现代诗歌,这给学生感知、体验、认识带来了困难。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而又面对着的是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学习。这些所形成的跨度势必导致学生心理体验、心理倾向的极大不同。他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不习惯,怀旧、厌学、缺乏信心,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甚而焦虑不安。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我本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丁香花》,并顺势导入新课《雨巷》。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现代诗歌断句的正确方式。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选取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姑娘象征着什么?
3.本首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也能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设计意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掌握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并通过诗朗诵竞赛的方式剧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本堂课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简洁,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第三篇】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自尊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成才和成功的重要条件,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尊和自信。
从事例和活动中引导学生明确自尊自信的重要性。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有很多种,自尊自信就是其中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一个人的成才和成功,除了科学文化知识外,自尊自信也是重要的条件。那么,今天,我们旧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自尊自信,自尊自信是怎样促使我们取得成功的,我们有应该灾难样培养我们的自尊自信呢?现在,我们先来了解身们是自尊心。
(二)、看图片,分析情景。
第一幅画:《注重仪容》。
小冬每天上学都要穿好校服,且在出门前都要在镜子前照一照,看一下领子有没有反好,纽扣有没有扣好,鞋带有没有绑好等,总之,小冬升上中学后,开始注意修饰自己。
第二幅画:《名牌》。
小明学习成绩不理想,看到好友小刚穿了一双名牌鞋,非常羡慕,但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工资都不高,买不起,就跟几个同学借钱也买了一双。穿著名牌鞋来到学校,许多同学投来了羡慕的目光,还有一些同学围过来欣赏,小明感到很快乐。
第三幅画:《当众批评,我很难受》。
这天,小强放学后又踢足球,很晚才回到家。恰好,啊姨一家来他家作客。小强的父母看到小强又迟到回家,很生气,当着众人面就批评小强,还把小强学习成绩差,不做家务,懒惰这些坏毛病一一数出来,小强觉得和难受,很没面子。
第四幅画:《受到表扬,我很高兴》。
小华在这次期中考试语文、数学、英语都拿到了好成绩,老师在班会课上表扬了小华,同学们都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小华觉得很高兴。
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哪些是自尊心的表现呢?(第一、三、四都是,第二个不是)小明借钱买名牌,追求表面的荣耀、光彩,以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是不是自尊呢?(这是虚荣心的表现)虚荣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那什么是自尊呢?(让学生先讲)人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并注重维护这一尊严。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人们不仅需要在容貌和衣着上修饰自己,还要在阿姨能够性上约束自己,同时不容许别人歧视与侮辱,甚至自己做了好事,取得了好成绩都希望受到他人的肯定或尊重。我们说,这就是自尊。自尊也称为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的尊重的心理。
那什么是自信呢?
第一幅画:
小玲同学的身体比较胖,总是怕同学笑话她,由于她学习成绩也不理想,更觉得同学都看不起自己。所以,她从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同学不了解她的心理,只是觉得她不好接近,渐渐疏远了她。因此,她变得情绪消沉,性格孤僻。
第二幅画:文艺晚会即将来临,当老师让几个同学负责演出一个节目时,问同学:“你们能行吗?”同学们思索一下,马上回答:“行,我能行。”
哪一个是自信心的表现呢?(第二个)为什么第一个不是呢?因为第一是自卑的表现。自卑往往容易把困难想得过于严重,失去进取心,很难取得成功。第二个就是自信的表现,那什么是自信呢?就是一个人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
(三)、听故事,讲故事。
我们说,自尊自信很重要,它是一个人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以良好的自尊自信为先导的。请同学们听爱迪生的故事,我们就能体会到自尊自信是成功的重要条件。(让一个学生来讲):爱迪生是世界有名的“发明大王”。但是,他在小学的学习成绩很差,只读可3个月书就退学了。由于他学习成绩太差,还偏偏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问得老师张嘴结舌,老师非常恼怒,常常当众说他是“傻瓜”。爱迪生受不了这样的侮辱,眼泪汪汪地回到家中向妈妈诉说自己的委屈,并表示在也不进学校的大门了。当过教员的妈妈同情儿子的处境,给爱迪生退了学。回到家,妈妈严肃地对爱迪生说,从今以后,我教你读书,你有没有决心学好。妈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爱迪生的心,他以少有的严肃神情,回答说:妈妈,您放心!我一定好好读书,长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这就是少年爱迪生最早立下的志向。他一生有约2000项发明,像留声机、电灯、电影、蓄电池等等。爱迪生从一个穷苦的、没有受过正式学校教育的孩子,成长为受人尊敬的发明家,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他的名字永远闪耀着光辉。可以说,爱迪生取得的重大成就来自于他的自尊自信。同学们还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让学生讲)象这样的离子还有很多很多,所有的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自尊自信是我们成才成功的重要条件。
(四)、表演小品。
自尊自信对我们来说如此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自尊自信的人。我们说自尊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培养起来的,我们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自尊自信呢?先请同学们看小品(小品的内容是:班集体在评选三好学生时,对李华是否当选产生了分歧。班上大多数同学认为李华够条件,但个别同学却不同意:小平同学认为,期中李华的成绩比他还少2分;小强同学说,100米测验,他还比李华快呢;小明同学说,他的书法在区里的过奖,而李华在班级还没有出线。对此,李华也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确实还不行。)看完后,请同学们发表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首先,这些同学的观点是不对的,每个人总是既有长处,又有短处,要学会全面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另外,作为李华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坚信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能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这样才有可能获取成功。同时,李华要获取别人的尊重,也要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获得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成为每个同学都认同的三好学生,取得最后的成功。那么,作为你自己又应该如何做到自尊自信呢?(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严格要求自己,衣着整洁,不讲粗言隈语,遵守纪律,乐于帮助别人,争取优良的成绩等等,这样就能做到自己尊重,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另外,在生活、学习中,发掘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这些长处、优势就是我们自尊自信的支撑点。)。
(五)、学生交流和表演。
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回去先找一找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现在你能把你的枨触和优点告诉老师或表演给老师看吗?(请同学表演,然后回答:这些长处和优点对你的成长有什么作用呢?)。
这些长处和优点,能够增强我们学习和工作的信心,从而也增强了我们的自尊自信,不断地促使我们获取成功。
(六)、总结。
总之,不管前进的道路有多困难,只要我们拥有正确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能给我们以力量,给我们以勇气,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夺取我们学业的成功,事业的成功,成为一名生活的强者。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第四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
这是1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四、关于练习。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参照古人的评点,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并探寻作者隐藏在“秋兴”后面的思想情感。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课文,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品位揣摩精美语句。
2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在朗读中自主合作与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其中的情感。
二、课内学习:
(一)、导入:
尊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体现着人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来说说你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亲情?(学生举例回答)。对,一家人,其实从很小的事里就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就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散步》一样,通过一家人散步这件小事,就能让我们感受到亲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新词新义,掌握字音。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语调、重音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组: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学生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文中描绘的是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事,四口人中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可以用文中一个词“分歧”来概括。
(三)自主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思考:
1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2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重大?
3分歧的结果怎样?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4“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起母亲和儿子的?为什么说我们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我感到责任重大是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我”处于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庭中的浓浓亲情,因此“我”感到责任重大,分歧的结果是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尊老爱幼的家庭,让我们体会到一家三代人温和、谦让、体贴的浓浓亲情。
“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地背着母亲和儿子走过那条小路,文中“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一个家庭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四)品味语言。
教师导学:本文用词生动,句式精美,辞格丰富,描写细腻,情感丰富,意蕴深刻。学生自由阅读,对课文语言进行美点追寻,学会圈点、摘录、批注。
学生自主研读后,教师组织全班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1写景的句子(课文第四、七段中春景的描写)。
2精美的.遣词造句(以第二段为例说明)。
3两两对称的句子使文章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趣味。
如: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儿子和妻子走在后面。
……。
(五)拓展延伸。
2假如你和爷爷、爸爸一同看电视,在对于看哪个台发生了冲突,你会怎么处理?
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的给予表扬肯定。
(六)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蕴涵丰富的一个镜头--一家人散步,加以渲染,展现了一个家庭的幸福温馨,展现了人间的真善美。
(七)布置作业:
1把课文里语言的美点摘抄在笔记本上。
2抄写生字词。
附板书:
散步。
莫怀戚。
幼小的生命衰老的生命。
(儿童-“我”的儿子)(老年人-母亲)。
虬护善待。
-------------------。
责蚴。
任蛎。
感蚋。
成熟的生命。
(中年人-“我”和妻子)。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第六篇】
四、教具:投影仪投影胶片。
五、教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都来自各间小学,面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看法也许是各不相同的。
提问:你的感觉是如何的?请你讲一讲!(提问2人)。
习的主要内容。
一、心理——人的内心世界(板书)。
十分活跃、十分微妙、十分复杂。
例:老师提问。
(1)紧张(胆量小)。
(2)高兴(胆量大)(板书)心理。
提问:什么是心理?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p2第2段。
心理,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人的言论、行动都与一定的心理有联系。(投影)。
例:面对老师的提问,有的同学由于过于紧张,导致说话结巴,手脚发抖。
讲:(1)每个人都面临着两个世界。
(2)对人的内心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质差是更重要的原因。
提问:心理又是如何产生的?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p2第3段。
心理世界的活动来自于外部世界,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反映着色彩斑斓的外部世界。(投影)。
讲:人的心理不是天生的,它和外部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外部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外部世界的反映。
例:性格与交往。
人逢喜事精神爽(板书。
(外部世界)(心理)。
提问:一个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理活动更丰富?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p2辅助文。
要求学生思考:人的心理活动为什么各不相同?(下一节提问)。
讲:人的心理活动如同人的身体一样,每个人之间差异很大,但是许多成功者,往往都具有一些相同的心理特征。
例:邓亚萍张广厚——自信、乐观、顽强。
提问:成功者都具有那些相同的心理特征?
成功者相同的心理特点(略)(投影)。
成功,必须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第七篇】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一)、预习检查。
(二)、朗读文章,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它们象征了人生经历的哪个阶段时期?(提示:请先在文中找出描写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的特点的语句,然后再来分析它们和人的生命形态的关系)。
苦楝树--幼小无依--幼年。
枇杷树--含蓄深沉--成年(青壮年)。
石榴树--热烈奔放--成年(中老年)。
讲述鸟儿、孩子。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三)、情感把握。(合作探究)。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四)、主旨理解。
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三棵树”在“我”心中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树”仅仅指自然界的树吗?如果不是,它又象征什么呢?(合作探究)。
“树”象征着一个遥远的梦想,我寻“树”的过程象征着对梦想探寻的过程。
表达了作者渴望生命的完整,追求人生的完美。
(五)、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
(六)、总结课文: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七)、拓展(表达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第八篇】
教学目的:
1、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2、认识古风。格律诗和词的不同形式,了解其特点。
3、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2、认识古风。格律诗和词的不同形式,了解其特点。
3、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1、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2、认识古风。格律诗和词的不同形式,了解其特点。
3、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人们称他为?(学生回答:“诗圣”。教师板书)。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闪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教师板书)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难关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所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二、正课:
1、熟悉课文,学生齐读,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
2、再读课文。
3、解题:
(1)课文标题中的“为……所……”,表被动。破,破坏、摧毁。歌,原本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上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让学生根据第一个诗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阐述理由。
(分析:学生很可能选择“无情”,“猛烈”,“凶猛”等词语,根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鉴于此,教师可以顺势推理,把第一句改为“八月秋高风猛烈(或无情,凶猛等)”,并让学生跟原文比较孰优孰劣,弄清“怒号”的拟人化用法是最佳的,从而达到炼字的目的,)。
4、同理:
(1)第一节诗中的下列词语有怎样的作用?
怒号,卷、三重,飞、洒、挂、飘转、沉。
(2)第二节诗中的下列词语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欺、忍、公然,呼不得。
(3)第三节诗中的下列词语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多年、冷似铁、被破、屋漏、丧乱、少睡眠、何由彻。
(4)“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有怎样的作用?
5、先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发言、讨论,教师随处点拨。最后归纳,明确如下:
明确1、怒号——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之猛、之凄厉。
卷、三重——表现了风力强劲,受害之严重。
飞、洒、挂、飘转、沉——这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绘出风吹茅草,漫天飞舞,四处飘散的惨状。
明确2、欺、忍、公然——表现出群童故意气人的调皮情态。
呼不得——表现了诗人面对群童的戏弄,无力无助又无奈的痛苦心情,所以,只能倚仗叹息。
明确3、多年——说明棉被破旧不堪,诗人生活穷苦困顿难当。
冷似铁——比喻棉被又晾又硬,不足御寒。
被破——又使诗人困顿的生活雪上加霜。
屋漏——用“雨脚如麻”比喻,表现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苦不堪言的惨状。
丧乱——战乱,安史之乱。
少睡眠——因忧国忧民而夜不能寐。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彻晓,天亮。
明确4、”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语意双关。表面上是写凄风苦雨,屋漏被裂,长夜难熬;而实际上是诗人从眼前想到过去,推想未来。从自己的痛苦想到战乱中的百姓,想到灾难深重的国家。感到一切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这深重的灾难啊,何时才能结束呢?此句意味深长,收束本段,也为下一段张本。
6、先让全体学生齐读诗的第4节,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1)概括该段大意。
(2)分析本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评价诗人这种思想的意义。
7、首先,就以上问题,让学生先阅读、思考,然后讨论发言,教师随处点拨。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明确如下:
(1)这节诗,抒写了诗人的理想愿望(加线的字板书)。
(2)诗人由眼前的遭遇,切身的痛苦,联想到离乱中的人民的疾苦,由自己推及“天下寒士”,表现宁愿“吾庐破受冻死”而要让天下百姓得安乐的崇高愿望。表现了诗人已经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同情百姓的苦难,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以进一步表示:只要理想能变为现实,甘愿牺牲个人的舍己为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诗人做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却能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和进步的思想,不但在当时是积极的、进步的,即使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今天,对培养我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广大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品质,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8、分组讨论:此诗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创作风格上,有何显著不同?(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发言,教师随处点拨,最后教师归纳。)明确如下:
本诗是诗人根据自己切身的现实生活感受如实地写来的,从而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痛苦,然后推己及人,表现出诗人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也突出了他济世救人,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这正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则不同。这首诗的作者假托梦境来抒情述志。即诗人先虚设一个梦境,并由此幻入仙境,且借助夸张、联想、想象的手法,来描绘一种富丽堂皇、雍容典雅、热闹非凡的洞天仙境,从而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对自由、理想的热切追求,以及对权贵的不妥协的反抗精神——这体现的正是李白的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总之,二人同样是写诗述志,但他们所采用的表现方式迥异,两位文学巨匠的创作风格的差异,我们由此可见一斑。
9、小结:
10、板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怒号——风势之大、之猛、之凄厉拟人。
卷、三重——风力强劲受害之严重。
飞、洒、挂、飘转、沉——狂风破屋。
欺、忍、公然——群童调皮。
呼不得——无力、无助又无奈。
多年、冷似铁、被破、屋漏——生活穷苦、困顿难当。
少睡眠何由彻——忧国忧民、夜不能寐。
创作风格。
杜甫:现实主义。
爱国主义诗人。
李白:浪漫主义。
第二课时。
一、《过故人庄》。
(一)导入。
我们又遇到一位“话桑麻”的诗人了,他被别人用“只鸡”招去喝酒,这就是孟浩然,他比陶渊明晚了二百多年,只能算半个田园诗人。他早年隐居湖北襄阳的鹿门山,中年曾去京城应考,又去各地漫游,最后做了三年小官,死在任上,年51。他写了一些田园诗,但更多的诗与田园无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算得田园诗吗?有什么理由?(算得。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
问:开头两句是叙事,这番叙述跟诗题有什么关系?(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你们看,主人待客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说明了什么?(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
问:这是一首律诗,开头两句叫“起”,下面两句(即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义。这两句承上文哪两个字?(“田家”,写田家四周的风景。)好,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大意是,村庄四周有绿树环绕,远处可以望见城郭,郭外有青山横斜。)你对这样的风景有什么感受?(清新,淡远,幽静,色调丰富)这是写诗人初到时的观感。
问:第五、六句叫“转”,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说说饮酒中的气氛怎么样。(酒桌摆在廊子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显得安静、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说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把世间的忧愁都忘得一干二净。)。
问: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拢全诗。同学们读过诗人的《春晓》,它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这是用感叹方式收尾。这首诗的'收尾方式跟《春晓》不同,用的是普通的道别语。“重阳日”是哪一天?(农历9月9日)现在是什么时候?(从“绿水”“青山”“桑麻”等语可以判定是农历三四月间)“就菊花”的“就”是到跟前来的意思,暗含欣赏之意。过半年再来欣赏故人家里的菊花,包含了怎样的意思?(再来做客)这个道别语好在什么地方?请大家各抒己见。(主人家很可爱,值得再来;主人待客热情,愿意再来;诗人率真,主动提出再来;主宾之间极其融洽;等等。)。
(三)总结:
这首诗看起来也很平淡,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毫无夸张铺排之意,用的都是口语。我们平时说话用的,“淡而无味”“淡乎寡味”,都是把“淡”和“无味”看作一回事,既如此,这首诗是否无味呢?(不是)它的味在哪里呢?(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这当然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这告诉我们,读诗一定要反复地细心品味。
二、《游山西村》。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讲: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附录]。
古人作诗有所谓“脱化”之法,即在前人诗句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有新意。陆诗“山重”一联也是脱化前人诗句的结果,例如:
“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流转处,忽与前山通。”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江上》。
第三课时。
一、《渔家傲》。
(一)导入:
1、朗读(渔家傲)。
2、作者简介(略)。
3、解题。
作者是身将数万甲兵的将领;又成守西北、塞多年,所写的词是边塞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西北边塞军中所作。词中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及战士们的思乡优国之情。
上片通过景物描写,写出边地的荒漠、凄凉和边塞将土时刻御敌的情况。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写西北边塞地区到了秋天,风景与中原大不相同。下边各句分叙这个“异”字。一写大雁南飞,二写边声四起,三写千嶂孤城,长烟落日。大雁南归,对边塞地区没有一点留恋之情,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表现了塞下风景之“异”,也暗示了将士思乡之情。“四面边声连角起”,军中号角一吹,四面悲凉的边塞声随之而起。这一句既渲染了边地时刻防备敌人的气氛,更将边地风景之“异”具体化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了在层峦叠嶂里,一座孤城于长烟之上,落日余晖之中,关门紧闭,绝少人迹的情况。“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图”,突出边塞将土时刻备战以防不测的特点。
下片主要写边防将士戍守生活的艰苦与思乡、报国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极写边关与家乡相距之遥远,思乡之情如何来解?只好借酒消愁了。“浊酒”可见生活的艰苦。“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是引用典故来抒发报国之志,写出了作者为国立功的远大报负,同时也是对戍边将土的激励鼓舞。
“羌管悠悠霜满地”是纪实。月光皎洁,满地如霜,远处不时传来悠扬的羌笛之声,使戍边战士深夜难寝。将士们本来是想像东汉大将窦宪那样报国逐敌,立功而返的,可是宋朝从一建国就实行“安内虚外”的政策,对内防范极严,对外却忍辱求和,抗敌战争常常失利,不断地割地赔款。因此,范仲淹虽戍守边疆多年,威名远扬,却不能实现报国壮志,这怎能不令他感慨万分呢?“将军白发征夫泪”就是这种债想之情的抒发。结句以生动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三)小结:《渔家傲》表现边塞将士戍守边疆、远离家乡的痛苦和报国壮志。
(四)再读全诗。
二、《浣溪沙》。
(一)导入:
这首词是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贬官司黄州期间所写。小序表明此是一首记游之作。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讲: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问: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讲: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小结:
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四)再读全诗。
(五)布置作业:背诵五首诗词。
上一篇:餐饮薪酬绩效方案样例【推荐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