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学设计精编3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丰碑》教学设计精编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丰碑》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教学时光: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资料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课文中的“丰碑”到底是指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找找答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明白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一(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二(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三(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四(14)讲红军队伍必须会取得胜利。四(12-14)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那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那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齐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述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述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我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
“睡雪窝”呢?
“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
“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
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此刻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朗读。
(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
3。小结引读第四句
困难实在太多,任务实在太艰巨,这不是一般人能经得起的,将军陷入了沉思,他想些什么呢?------
板书:严峻的考验
4。齐读第二小节
5。配乐感读1。2节
四。作业
1。选词填空
严肃严厉严格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的考验。
(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4)爸爸的'目光变得()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抄写词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丰碑》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2
课标要求
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史实。
2、认识到革命志士的不懈奋斗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最终实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3、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辛亥烈士愈挫愈勇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的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而且,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奋进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
教师:(诗歌导入)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百年前的中国,帝国主义耀武扬威的占领着我们的土地,贪婪而蛮横的掠夺着中国的财富,而统治中国的又是一个封建专制腐朽软弱的满清政府。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界。正是这个时候,无数仁人志士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这节课我们走近孙中山,学习辛亥革命,重温辛亥精神。
新课探究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说一说革命志士掀起武装斗争的概况。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
教师:(补充)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她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沛,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表明了“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的悲壮情怀,惜哉!痛哉!
二、武昌起义
教师:革命志士掀起的一次又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们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教师:(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形势图,叙述武昌起义的时间和经过。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叙述)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主力:湖北新军。
(4)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教师:(总结)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来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等。
如果说武昌起义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那么武昌起义后不久,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纷纷独立就是一种必然。这是对清政府腐朽的、愚昧无知的反动统治的一种唾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教师: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它具有怎样伟大的历史意义呢?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形势图。
略
材料二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学生:(观察材料一中形势图,体会辛亥革命后清王朝的土崩瓦解。阅读材料二体会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学生:(讨论,归纳)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教师:(讲解)封建制度包括封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封建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的统治,仅仅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教师:大家算一下封建帝制的起止时间,即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存在了2 000多年的时间。
课堂小结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这节课我们把思绪拉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成为激励后人继续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精神动力。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国家为人民,不惜流血牺牲奋斗的理想,今天已成为现实。辛亥革命的先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
人教第十册《丰碑》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残酷、严峻、丰碑、恶劣、袭击、倚靠、湿润、覆盖、晶莹”等。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志、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 :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认知: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能力: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一、导入 新课
1、(课件出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配乐《长征组歌》)师用低沉的声音描述: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22.《丰碑》
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疑)
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题可能为:什么是“丰碑”?文中“丰碑”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新课
1、那为什么课题是《丰碑》?同学们,要想理解好这层含义,就得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这种感情。(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自学提示:a 勾出生字词,难读的多读几遍。
b 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c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检查自学:
a 认读生字词。
b 解词
c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3、自学质疑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a 小组讨论: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小组进行整理,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大问题。
b 小组汇报,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让学生写在黑板上。
问题1、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问题2、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问题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重点研读解决第一个问题
a 以四人小组讨论,组长组织,争取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
b 交流讨论结果。
主要知道学生体会“环境恶劣”“装备差”以及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启发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可能”?同时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c、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是啊,可能太多了,前进途中困难重重,红军所面临的考验的确非常严峻。正因如此,将军非常担心,非常忧虑,那么,在困难面前,将军是怎么做的?(让马)说明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爱护战士,勇敢)
三、小结
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我们的将军英勇无畏。这支队伍在前进途中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将军思索着。同学们也一定很想知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e 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将军被深深感动了。只见他(出示将军敬礼的动画图,引导看图,说图。并出示文字,比较“他敬了一个军礼”和原文的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f 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军礼饱含着无限的崇敬和哀悼!(屏幕动画展示军需处长变丰碑)风更狂了,雪更大了,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生接读)
2、研读问题3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a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
b 面对此情此景,将军还用说什么呢?(引读最后一段)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疑问吗?
重点理解“沉重”“坚定”和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c 胜利当然属于这支队伍,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战争的炮火,社会主义建设,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历史证明,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胜利将属于这支革命的 队伍!
四、作业
如果为“丰碑”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五、结束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重点感悟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设想:
一、导入
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丰碑》(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丰碑》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答)
(课件展示画面,教师随着音乐和画面有感情地讲述)(略)
二、新课
回忆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
问题2、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问题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研读问题2
(课件展示要求:用——画出描写将军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用。标出反映将军神态变化的词语。
汇报交流:a 将军“愣了一下”是为什么?
b 将军为什么由“愣了一下”到“发怒”?我们先看看老战士冻死时的样子。(屏幕出示军需处长的画面和第七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思考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神态?
c 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认为是(引读),于是他(引读)。
d 正当他怒不可遏时,有人小声告诉他,(学生接读)。这时,将军“愣住了”。“愣住了”和“愣了一下”有什么不同?
“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启发学生联想)
上一篇:《草原》教学设计(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