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反思【推荐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安塞腰鼓教学反思【推荐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第一篇】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11册的1篇课文,是1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其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强大的生命伟力,抒发了中华民族与命运不屈抗争、追求美好未来的可贵精神。全文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这样的:

1、紧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中心句展开教学。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为分水岭,从四个方面来写安塞腰鼓的“好”。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句话作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使课形散而神不散,中心突出,结构完整。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炼、归纳每一层的要义,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课的终结处再次回归到这个点上,让学生满怀赞美之情地读一读“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来结束整课的学习,有一种情感升华的意蕴。这个设计点上,最亮丽的一笔是在学习第三层的时候,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没有了黄土高原,也就没有了如此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从而突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抓住重点段、重点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文章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其中描写雄壮的响声和击鼓的后生这两部分是重点,所以教学这两部分时我是浓墨重彩,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朗读感悟。重点抓住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以及“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这一排比、比喻句,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和拓展练习,层层丰富地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安塞腰鼓的震撼人心的声响。第十二自然段重点抓了“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和“元气淋漓”这一词语,充分感受击鼓后生所释放出来的生命伟力,体会安塞腰鼓给人们带来的心灵的强烈震撼。

3、抓住以读促理解的宗旨,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节奏美、意韵美,感悟文字背后所折射的'安塞腰鼓的力量美与安塞人的精神美。文章的语言非常独特,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所以我整堂课都是紧贴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人读、齐读,有小组读,有男女生分读和男女生接读,有师生合作读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的、反复读,让学生从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感悟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远意义,比乏味的解释与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4、延伸文本,拓展练习促理解,促挖掘内涵。文本给予每个学生的东西是一样的,可对于文本的理解,却因人而异,如何促使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站在一个比较好的位置呢?在讲解课文时,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是不错的方法。在讲授腰鼓的响声这一部分时,我就让学生进行了拓展,让学生理解:这鼓声不管敲到了哪里,哪里就会成了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响声,通过这一练习,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到了鼓声的震撼。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这一句时,我让学生仿写,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对排比层层递进的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运用技巧上也有了一定的训练了。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比较理想的。学生基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课文的学习、思考以及感悟到隐藏在文字后面的精神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细节闪现出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师生对话流畅、交融。学生基本能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场”中,积极地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思维的触角灵敏地攀爬着、触摸着,异常活跃,创造出精彩的语言与朗读,整堂课激荡着《安塞腰鼓》的激情。但正所谓“人无完人”,课堂也不会有绝对的完美。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最大的缺憾是在时间的安排上把握得还不够好,主要是由于内容较多,以致到后来安排的内容由于时间的仓促而表面化了,没有深入地去挖掘内涵,朗读也明显减少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升华没有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本课如果能安排三课时,把后面的部分放到第三课时来讲授,效果应该会好很多;其次是在处理朗读的时候,感觉指导得还不是很到位,虽然形式较多,学生也读了不少,但感觉激情还不够,如果多花时间进行范读或者点拨,效果一定会更好;还有一点就是问题的提出是比较新颖,比较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的,但由于时间的仓促,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充分发表意见,因而也降低了回答问题的质量,课堂效果也因此而打了折扣。

诚然,一节好课的诞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必须经过不断的反思以及打磨,希望下次再上这一课的时候,能在各个方面做得更好一些,从而接近完美多一步。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第二篇】

物换星移,迎来了本学期的教学研讨课。刚好讲到第三单元,觉得《轮椅上的霍金》不错,思想性强,内容也精彩,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奥妙无穷的宇宙和神秘莫测的黑洞。

决定了课题,还没开始着手收集资料,一个早读却改变了我的初衷。那天早读,孩子们一直读到了第14课《安塞腰鼓》,没有谁的指导,可他们却读得有模有样,虽然说不上气势磅礴,却让我眼前一亮。

我有点动摇了,便在班级内公开征求意见,孩子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选《安塞腰鼓》吧。”

那么就选这篇吧,作为老师,应该培养他们的这份自主与自信。

《安塞腰鼓》是陕西作家刘成章先生的抒情散文名篇,文章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思想内涵丰厚。作者以饱含激情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她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那火烈的舞姿、隆隆的声响、茂腾腾的后生,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粗犷、豪放、热烈以及蓬勃的生命力。文章既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对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每一次诵读文本,每一次观看相关的视频、图片,每一次阅读相关的资料,我都被安塞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搏击的生存状态深深折服。这些文字打动了我,这些人们的生存状态打动了我。我想,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对黄土高原、安塞腰鼓存在认知距离,若是能够给予足够的朗读指导及感情渲染上的铺垫,调动他们的认知情绪,那课堂上品味文字一定会更细致,更到位。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第三篇】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因此,《安塞腰鼓》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征: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五情发而为辞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直抒胸臆。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文心雕龙·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为了确保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第三,想像奇伟,意境雄浑。“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在刘成章的脑际孕育、旋转,仿佛地底突腾运行的火山岩浆,最后有最彻底、最尽兴的喷发,灿烂的意象在瞬息之间纷翻飞舞。

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指导思想。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为了能很好地体现对话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当然,由于我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课堂上也出现了教者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如果时间允许,我将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从课文中读到的体验,这最能检验课堂对话的效果。二是在学生作品评点这个环节上还能做得更好: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间互评;点评结束后,应对学生创意情况作一小结,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这节课还有其他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启示我:

(1)学生的原有知识、情感体验是其构建、探究、生成新知的基础。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课堂教学实践是开展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平时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多投身教学实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更多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活动组织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自主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才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第四篇】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因此,《安塞腰鼓》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征: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五情发而为辞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直抒胸臆。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文心雕龙·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为了确保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第三,想像奇伟,意境雄浑。“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在刘成章的脑际孕育、旋转,仿佛地底突腾运行的火山岩浆,最后有最彻底、最尽兴的喷发,灿烂的意象在瞬息之间纷翻飞舞。

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指导思想。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为了能很好地体现对话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当然,由于我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课堂上也出现了教者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如果时间允许,我将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从课文中读到的体验,这最能检验课堂对话的效果。二是在学生作品评点这个环节上还能做得更好: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间互评;点评结束后,应对学生创意情况作一小结,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这节课还有其他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启示我:

(1)学生的原有知识、情感体验是其构建、探究、生成新知的基础。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课堂教学实践是开展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平时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多投身教学实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更多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活动组织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自主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才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第五篇】

我启发她们道:这是有前提的,我们先一上去看后面的语段所写“当它骤然而止的时侯,世界出奇的静寂,因而使人倍感对她非常陌生了”。我说这儿利用了“此时无声更胜有声”的美术手法,我们来看句中的俩字“它”和“她”分别指代哪些?师生们略一思索就回答道:前一个“它”指靖边锣鼓,后一个“她”指出奇静寂的世界。我逐步启发道:大家的.回答很正确,我们可以尝试想像一下当年喧哗的锣鼓即便安静了,确实会留给球迷更加静寂的觉得,虽然如果我们觉得“鸡啼”是实写呢?在黄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们,二战时期的革命依据地的中心西安就位于在西安,这么传来一声意外的“鸡啼”也属正常;并且如果这是虚写呢,作用何在!一老师解释说:人们当初沉溺在激情的回荡中,“鸡啼”反衬这份静寂。

我继续发问:也有其他理解吗?另一朋友立马站上去说道:人们沉溺在激情的回荡中,被一声“鸡啼”唤醒。我问全班老师:你们认为她们俩的回答如何样?你们一致觉得:可以的。我评价道:两个朋友的理解都十分合理。上述事例也是在《安塞锣鼓》的教学过程中闪现的小浪花,然而在两课时的学习活动中让师生也让同学倍感震惊的“灵感火花”比比皆是,到处可以采撷,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选用了自读、自疑、教学相长的思路进行“非预设性”教学的方法。

由于在尝试这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同学与师生之间人格完全平等,同学时刻留意到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也意识到同学只是是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已;而教学活动又是在学生、生生之间从语言到知识结构到思想、心灵世界的对话中展开,因此这些学习活动的举办除了可以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中学生的造就性思维,并且在完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师生的灵魂世界完全敞开,思维的火花闪现得格外灿烂;同时讲课的班主任也可以从中荣获利润。其实有些教学意外里超过教学设计,但真知灼见也常常在其中闪光。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第六篇】

今天教学《安塞腰鼓》已是第二课时,记得昨天只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要求学生概述课文的故事情节;一个是引导学生勾划出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并说说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第一个问题回答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这篇课文属于抒情性散文,学生不易把握。但第二个问题,回答效果确实非常好。

学生表现很积极,也都找到了相关语句。但学生在质疑提出是否有反复的修辞时被我回绝了,过后想想似有些不对,那个句子,将他定性为反复好像也没有说不过去的道理,为什么要回绝学生呢!确实不该。今天的教学内容有:一是除了昨天讲的排比、夸张的修辞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二是作者写这篇的目的。

新课讲解前,我依然安排学生读《爱的教育》,一个方面是想收回学生的玩心,二是诚心想让学生得到爱的熏陶。学生读了一遍课文以后,我便让学生分组商量、归纳、小结。说句实话,通过教师讲解,大多数同学都听不懂;让他自学,的确是难上加难。但是,我想,与其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让学生在下边无所事事的玩,还不如多方点时间给他们,让他们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能爬的爬。这样各得其乐,教师也相对轻松,学生也会多少有些收获。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定向、分组、合作、讨论、归纳的教学效果比普通的传统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我也为此做过几次调查,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都倾心于这种方法。

以往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疏忽了学生在讨论时的分组指导。这个时候,老师不应该是闲着的,而是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努力去完成教学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和勇气。今天在小组合作的时候,我就有意巡回观察,并逐一质疑、释疑。从中增加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于是在最后归纳小结的时候,举手的学生非常之多。

因为学生心中有底,老师已经透露了很多答案的信息,减少了他们心里的担忧和畏惧。许多学生于是找到了生动感人的比喻句,且知道采用比喻修辞的作用是让描写对象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并且试着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歌颂贫穷、朴实的西北农民的勤劳、豪迈、开朗、奔放的优秀品质。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第七篇】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1篇抒情散文,课文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品味作者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我在课前应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在课的一开始,播放安塞腰鼓的视屏,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感受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并顺手完成新方案中的巩固练习,这样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最后拓展练习,让学生仿照文章中的一段,写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这样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后,教研室领导、教办主任孟老师及同科教师对导学案的运用和课堂上的亮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不足,如:课件的出示有些突然,或如果能用鼓响之前和鼓停之后的静反衬鼓敲起来之后的闹效果会更好。我将诚恳的接受这些建议,并且在教学中改进,力求推进导学案的顺利进行,并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第八篇】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特别是其中一些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好一个安塞腰鼓”四方面的内容,从而感受陕北人精神风貌。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又因为这篇文章的特殊性,所以我的主题教学思路就是让学生读,反复读,读中自己感悟、体会!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我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发出四个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场面”,侧重于对安塞腰鼓火热场面的感知;“好响声”,侧重于对安塞腰鼓巨大声音的品味;“好后生”,侧重于感受陕北人精神风貌;“好舞姿”重在感悟表演者赋予腰鼓真正的灵魂。对话交流的目的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而学生通过不断读,反复读,品读排比句、比喻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也得以落实,阅读技能也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当然,课堂上也出现了教学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学生能真正感悟到黄土高原上人的精神风貌的并不多,孩子们还是就课文论课文,并没有把情感完全投入到文章里,那种强劲蓬勃的生命力节奏读的也不是很到位,我想,这是教师本身还没有达到万能的地步,无法给学生作出特别棒的阅读示范。再有,是在学生阅读感悟点评这个环节上还能做得更好: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间互评;点评结束后,应对学生情况作一小结,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这节课还有其他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启示我:学生的原有知识、情感体验是生成新知的基础。要上好一节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实践是开展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平时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多投身教学实践,更加关注学生,更多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活动组织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才是教学最大的成功。也是教师最大的成功。

22 3246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