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教学设计【通用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溶解度教学设计【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溶解度教案【第一篇】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实验探究教学;中和反应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6-0086-04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doi:/
一、问题的提出
1. 交互式电子白板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继黑板、幻灯投影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信息展示平台、师生互动平台、资源管理平台、再生资源平台、知识构建平台和教育协同平台[1],交互式电子白板既能充分发挥传统黑板教学的优势,又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内置的聚光灯、拉幕、放大镜、书写、图形拖动、视频播放、图形标注库、存储等各项功能进行教学,能够促进多种课堂交互活动,实现技术集成和资源集成,使得最大化方式呈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生成、存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可能[2]。
2. 实验探究教学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3]。以化学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因而实验探究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多种技术媒体元素融入探究性学习,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深化,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4]。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实验探究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探究性教学情境,展示各种支持性教学材料,记录探究实验过程中的生成性学习成果,促进多种形式的课堂交互。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还可以构建多种教学资源库,在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随时调用,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强大的技术和资源支持。
二、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粤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第一课时。以下分别从教材的“知识线”、“问题线”、“活动线”、“情景线”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等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教学实际需求,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形成本节课的整体设计。
2. 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和认知水平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能对所学的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情境化问题。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知酸和碱的相关性质,掌握了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对于复分解反应有一定的了解,能书写常见的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实质,能写出常见的中和反应方程式; ②理解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溶液时,溶液pH的变化过程; ③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小组活动,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②通过探究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③通过讨论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探究实验,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②通过本节课学习,进一步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 这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4.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聚光灯展示皮蛋图片:皮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食,那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诀窍,吃皮蛋时加些醋会更美味,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2)课堂实验探究
①观察与问题
[教师]电子白板展示:盐酸、溲趸钠、氢氧化钙、硫酸、硝酸、氢氧化镁的化学式图片。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拖动所给化学式图片,按照酸和碱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教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到酸和碱的相关性质,那么酸和碱可以反应吗?
[教师] 演示实验:取少量稀氢氧化钠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没有明显现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反应到底发生了没有?
②假设与预测
[教师]通过上述实验,大家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学生]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酸和碱反应了吗?
[学生]提出猜想:猜想一:没有反应;猜想二:发生反应了。
[教师]大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猜想?
[学生]如果酸和碱只是简单地混合,则猜想一成立;也有可能发生了反应,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那么猜想二就成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并分析出现这种猜想的可能原因,培养学生合理猜想的能力。
③实验与事实
[教师]电子白板展示提示信息:紫色石蕊试液在酸性条件下显红色,在碱性条件下显蓝色。无色酚酞在酸性条件下不变色,在碱性条件下显红色。请同学们根据提示信息,设计实验方案。(由于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方案较多,因此引导学生先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学生可调节加入盐酸和指示剂的顺序。)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
[教师] 利用图形标注库展示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
[学生] 小组合作讨论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实验现象和可行性,进行方案优化:①NaOH溶液+酚酞试液+稀HCl; ②NaOH溶液+石蕊试液+稀HCl。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利用图形标注库展示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体现课堂的生成性。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根据优化后的方案进行实验,展示实验现象。
[教师]提问:(1)酸和碱是否发生反应?(2)方案①和方案②哪个实验更利于验证酸和碱的反应?
[学生]回答问题:酸和碱发生反应了,因为方案①现象明显,更利于验证NaOH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
[教师]板书化学方程式:HCl+NaOHNaCl+H2O。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坐标轴,展示提示信息NaCl溶液的pH=7。
[学生]交流讨论,方案①中,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溶液pH变化的过程。在电子白板上画出溶液pH的变化曲线。
[教师]提问:在曲线上A、B、C处溶液中的溶质分别是什么?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A处溶质为NaOH和NaCl;B处溶质为NaCl;C处溶质为HCl和NaCl。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教学,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剖析溶液酸碱性的变化过程。
④解释与结论
[师生]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师生共同举例,写出常见的两个中和反应。
[课堂练习1]
1、完成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判断哪些属于中和反应。
(1)MgO + HCl;(2)CO2 + Ca(OH)2
(3)KOH + H2SO4;(4)HCl + AgNO3
2、酸和碱之间是否都能发生类似于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那样的化学反应?为什么?试着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稀盐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2)稀盐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3)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4)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
[过渡] 那么如何从微观角度认识酸和碱之间的反应呢?
[教师]播放flas,展示酸和碱反应的微观过程。
[学生]思考与交流:反应前后哪些微粒数目增多?哪些微粒的数目减少?哪些微粒的数目不变?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小结:酸和碱反应的实质是:H++OH- H2O。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flas,使微观反应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课堂练习2]“幸运开奖游戏”。采取快速抢答的方式,判断盐分别是由什么酸和什么碱反应生成的,强化学生对于中和反应实质的认识。“幸运开奖”游戏设置如下:首先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示1-9号数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幸运数字,教师移开数字后在图第二层会展现出一种盐的名称,学生判断形成这种盐的酸和碱,教师拉开第二图层,在底层会显示正确的答案。在制作课件时要保证上层图片完全覆盖下层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白板中内置的层技术设计课堂游戏,采用学生抢答的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教师] 皮蛋的制作过程中要加入大量的碱性物质,为什么加醋可以使皮蛋口感更好?
[学生]通过中和反应,去除其中的碱性物质。
设计意图:前呼后应,学以致用。
⑤拓展与迁移
[教师]白板展示:实验方案①
[教师]提问:很多下水管道都是铁制品,酸碱反应完的废液能否直接倒入水槽中,为什么?
[学生]不可以,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不显色,如果酸碱反应后酸过量,会腐蚀下水管道的。
[教师]追问:如何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上述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展示,结果表3所示。
[教师]大家提出的方法都很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们能不能对这些实验方案进行分类呢?
[学生]我们要判断反应后溶液显示酸性还是中性,主要是看其溶质中是否含有HCl,方法主要有:①加入石蕊试液,如方法一;②测反应后溶液的pH,如方法二;③加入活泼金属,如方法三和八;④加入金属氧化物,如方法五和六;⑤加入难溶性的碱,如方法九和十;⑥加入碳酸盐,如方法四和七。
[教师]那么这些试剂是依据什么加入的呢?
[学生]主要是根据稀酸溶液的化学性质加入的。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强化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复习稀酸溶液的化学性质。
3.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1]了解到一个生活小窍门,吃皮蛋时要加醋。
[学生2]知道了什么是中和反应。
[学生3]知道实验后的废液要进行处理才可以排放。
[学生4]……
设计意图:学生从不同角度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在总结所学知识的同时,拓展课堂的广度。
三、教学反思
1. 作为信息展示平台,在整个实验探究的每个环节中都起着不同程度的支持作用,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在“情境导入”环节,利用聚光灯展示图片,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与事实”环节,利用交互式白板展示提示信息,帮助学生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在“解释与结论”环节,教师通过白板操作,播放中和反应的微观动画,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帮助学生认识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
2. 作为交互平台,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使得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交流结构形成多通道的网状结构,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度,使学生能接受更多的有效信息,因而有利于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5],在本节课的“师生交互”过程中,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实验与事实”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合理搭建学习平台,充分激发学生质疑、思考、探究的欲望;在“课堂练习”环节开发抢答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互动的效果。本节课的“生生互动”主要围绕小组活动展开,对于“设计验证酸和碱发生反应”、“如何判断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和酸碱性”等关键内容,通过小组活动,集思广益,充分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而在“人机交互”中,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提供各类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生成,而学生白板操作则促进学生身体力行的对学习任务进行操作,从而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3. 作为技术集成和资源集成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从技术集成角度看,本节课中利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聚光灯、拉幕、书写、图形拖动、视频播放、图形标注库、记录等多项功能,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从资源集成角度看,本节课中对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同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层技术设计课堂游戏,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学习趣味盎然。
4. 作为资源管理和再生平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实现资源的灵活调用和动态生成。从“资源管理平台”角度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本节课中的应用着重体现在“试验与事实”环节。教师通过调用白板资源库中的图形标注库,展示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各种实验方案可能出现的现象和可能性,促进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深层次建构。从“再生资源平台”角度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作用主要体现在“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拓展与迁移”等环节中,在“实验与事实”环节,教师出示坐标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坐标轴上画出溶液pH的变化图,在“解释与结论”环节,师生通过分析,共同总结出中和反应的定义,并将其书写在电子白板上,在“拓展与迁移”环节,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鉴别反应后溶液酸碱性的方法,老师对其进行简要的记录,对于这些动态生成资源,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及时进行保存,在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同时,使得课堂变得丰满而灵动。
参考文献
[1] 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41-44
[2] 杜书珍。交互式电子白板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J].软件导刊,2013(12):29-31
[3] 朱峰。翻转课堂 “翻转 ”了什么 ?[N].北京日报,2014-6-11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第二篇】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溶液知识的基础,本课题所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因此本节课从生活情境引入,提出问题,获得知识后,又去解释生活中的实例,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解决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建立,既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又逐步培养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推断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题属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二级主题下水与常见的溶液中的内容,是溶液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是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的纽带。本课题是在课题1溶液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内容。通过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符合化学学科的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功能与价值分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内容饱和溶液。饱和
第 1 页 溶液的内容在化学知识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加深对溶液的认识,又为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打下基础。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实验,既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等能力,也能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通过实验认识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饱和与不饱和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改变条件可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结合海水晒盐加深对这种转化关系的认识,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本节课的设计基于课本实验,在课本实验基础上加以拓展,既体现了对比实验法的魅力,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受温度影响情况的认识,为下节课定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做铺垫。
2.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课题的学习,学生对溶液的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有了定性的认识。本课题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提高了,学生能力的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饱和溶液,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溶质的溶解是有限度的,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本节课的实验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认识饱和不饱和转化关系的基础。而学生在之前已有了实验探究的体验和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为本节课的学
第 2 页 习奠定了基础。为了突破学生对饱和溶液认识的难点,应用动画软件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另外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梳理出变化条件、建立概念。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
2.通过实验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海水制盐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产与生活。
2.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
第 3 页 康心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用具
设备及软件:笔记本电脑、无线网络、powerpoint、电子课本、动画软件;药品:硝酸钾、食盐、水;仪器:烧杯、玻璃棒、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洗瓶、酒精灯、量筒。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讲述妈妈为贝贝同学准备了一碗汤,贝
第 4 页 贝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贝贝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能否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思考
从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形成概念
提问除食盐外,其它的物质呢?硝酸钾是实验室常见的物质,它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呢?请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提问用什么方法使不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继续溶解呢?
提问那如果给氯化钠加热,给硝酸钾加水呢?氯化钠和硝酸钾能否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将上述两位同学的方案综合在一起,先加热后冷却,再加水,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体验。
提问我们把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给出的定义是否精准?如不,请给出严密的定义。
讲解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大多数固体如硝酸钾,溶解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通过不断地增加溶剂或者升温,最终可以使饱和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饱和溶
第 5 页 液,一定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形成的。
板书
探究实验
1、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借助软件,展示方案。
提供20ml水和5g一包的固体及相关仪器,通过拖拽动画上的仪器药品来展示实验方案。
回答:加水或者加热
2、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汇报现象和结论。
步骤
加5g固体
再加5g
固体
加热(如溶解再加5g固体)
冷却至室温
加入
20mL水
氯化钠
硝酸钾
3、归纳出饱和溶液定义。
第 6 页
1.通过设计实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
2.通过实验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的能力。
3.运用实验的方法,初步感受物质的溶解过程,及影响物质溶解的外界条件。
1、实验后,学会归纳、总结获得的信息,得出结论。
2、认识影响溶质溶解的两个条件。
3、对溶液从溶质是否能继续溶解的角度进行分类。
理解概念
提问判断A-C,①-⑤所代表的的溶液中,哪些一定是饱和溶液,并说明理由。
提问能否总结出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
借助软件,完成练习;
小组讨论,完成问题:
有固体剩余的为饱和溶液。
小结思考分析回答:有固体剩余或者析出的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对于固体全部溶解的溶液,再加入该溶质,不能再溶解为饱和,否则为不饱和。
通过活动练习,加深对饱和溶液含义的理解,第 7 页 学会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应用概念
提问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发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使用哪些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呢?
讲解溶液4-5的变化中,硝酸钾析出。我们把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提问还有其它的方法从溶液将溶质分离出来吗?
展示电子课本“海水晒盐”
举例出汗后衣服上白色斑迹
板书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代表发言。
回答:不饱和到饱和:
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
阅读资料:海水晒盐
思考、回答:
用蒸发溶剂的办法可以获得氯化钠。
小结结晶的方法有两种:冷却热饱和溶液,或者是蒸发溶剂。
1、感受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第 8 页 变化。
2、培养学生获取、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
3、通过生活情境,体会NaCl的结晶过程,激发兴趣。
4、通过对比、比较获得硝酸钾和氯化钠的不同的结晶方法。
总结
提升
提问研究方法的总结。
作业:制取白糖晶体
回答、记录
注意方法指导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1、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问题驱动学生,得出概念、理解并应用概念。
2、精设学生活动,发展学生能力。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学生活动:活动一,借助动画软件,设计并展示实验方案,借助探究实验及小组合作,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运用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其观
第 9 页 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活动二,通过饱和溶液的判断及方法的总结,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活动三,通过饱和与不饱和转化方式和结晶方法的总结,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三个学生活动的设计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注意科研方法的总结。在总结提升阶段,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分析法提炼出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又收获了研究方法。
4、动画软件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遗憾地是软件在平板电脑系统的兼容性上出现问题,本教学活动使用的是笔记本电脑,在学生便携性上不太好。平板电脑和云计算等必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应该努力学习,促进自身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第 10 页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三、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与认知特点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和总结能力较强,对事物与实际生活感兴趣。
(2)学生知识储备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定性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并掌握了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
四、教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比较食盐和硝酸钾溶解在水中的能力大小的方案是否可行?”,从而提出假设“如果要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从而引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四要素。设置另外一个情景“未打开的可乐用手压,打开后,喝下去后生理反应”一气呵成突破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活动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再根据学生亲自画出的溶解度曲线,详细而且全面的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阐述溶解度曲线的信息、意义。
(2)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探究环节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通过溶解度曲线描绘以及对溶解度曲线的合作探究,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画法以及能够很好的把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意义。
讨论法:学生通过对如何比较蔗糖和食盐溶解能力讨论,对溶解度曲线点、线、面意义以及应用的讨论,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新知过程的体验,从而有学习新知的体验。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四篇】
《溶解度》教学设计
摘要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很重要的,《溶解度》这节课为我们展示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几个专题的学习中,学生接触了一些试剂,比如稀硫酸、盐酸等,它们都是溶液。本章专门安排学生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溶液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因此,要明确告诉学生,本专题的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学生一定要系统地掌握好本专题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溶解度是溶液的基础知识。在溶液的学习对于经常遇到的易溶、微溶、难溶等现象做出比较明确的解释。也为过滤、结晶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并能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3.常识性介绍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情感目标:
1、培养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知识的科学态度
2、培养内、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能力目标:
根据溶解度曲线,查阅物质的溶解度,并能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关键。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
本节课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含义。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例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溶解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是很容易的。
教学策略 教法和学法:
1、本节课从饱和溶液的概念出发,通过演示和补充实验的对比,采取讨论的形式,运用联想、对比方法,总结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的比较方法,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2、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溶解度曲线的特点,使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边讲边练,小循环,快反馈。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当堂得到巩固。
通过教师启发、实验、质疑、点拨,学生思考、观察、讨论、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手、脑、口并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程序
1、本节课属于新授课。
2、课前准备,将全班同学分组,选好组长;多媒体课件。
3、教学思路: 复习提问:
1、什么叫饱和溶液?什么叫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在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
引入新课:
2、平时生活中,如果衣服上沾有油污,你是如何处理的?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3、实验探究:
10克蔗糖 克熟石灰 10ml水 10ml水 2克食盐
10ml水 10ml汽油 [探索问题]:
(1)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度是否相同?(3)物质的溶解能力跟什么有关呢? 小结:由此可见,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和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相同质量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下才能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
学生对于“一定的温度”一般比较容易理解,对温度对物质的溶解性影响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规定“在100克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对此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思考。例如,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性大小吗?如果都用同样的一杯水,你能判断吗?当学生理解对溶剂友谊规定的数量之后,教师就可以明确指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100克溶剂为依据,这是人为规定的。以上用学生的经历所能接受的事实来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对枯燥的数字接受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
4、(1)引导学生得出确定物质溶解度的前提条件 分析定义的4个要点:
条件 温 状态 饱 标准 百 单位 克
学法指导:温、饱、百、克,缺一不可。问题
20℃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并将以下各量对号入座。温度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饱和溶液质量 20℃ 克 100克 克 反馈练习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在20ºC时,100克水中溶解了23克食盐,则食盐在20ºC时的溶解度为23克。
2、在20ºC时,100克溶液中含有溶质23克,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3克。
3、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克。
4、在20ºC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克。(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20℃时>10>1
引入可用实验方法测出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在水里的溶解度,连成平滑的曲线,即可表示出任一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小结请学生仔细分析所展示的图,找出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NaNO3、KNO3等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如NaCl。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减小。如熟石灰。练习
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1)M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温度为t1º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当温度为t3ºC时,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3)C可能表示哪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4)气体溶解度 引导学生自学讨论:
1、气体溶解度表示方法与固体溶解度表示方法相同吗?
2、气体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归纳(见课件)
5、本结小结(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2)溶解度曲线的特点(3)气体溶解度
反馈检测: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发现,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应用以及联系生活实际、举一反三的能力需要加强巩固与扩展,我精心设计了以下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既学习知识,又发展能力。
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6、布置作业:P148第6题
7、板书设计: 单元3 溶解度
一、溶解性
二、固体溶解度——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1、定义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3、溶解度曲线
三、气体溶解度 影响因素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