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热选(优推8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热选(优推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认识乘法(1))。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出示试一试图。
(2)。
竖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4)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横着看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得数相同。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和2乘4。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成熟,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完成想想做做1~4。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3。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2+2+2=623=6。
3+3+3+3=1234=12。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乘法(2)。
教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乘法的使用。
教学准备。
学具(8个圆片)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一共有个3。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54=2062=1238=24。
来自
3、导入新课:
上面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乘法。(板书课题:认识乘法(2))。
一、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
(2)提问:有几条金鱼?每缸有多少条?
求一共有多少条,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独立填书,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6。
(1)出示第6题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只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7。
(1)独立完成第7题的两道题。
(2)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两道题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两道题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
(2)比较一下这两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8。
(1)出示第8题的两幅图。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求几个几相加?
(2)学生独立完成第8题,集体交流。
5、分小组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周围事物,说出一些可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9。
(1)你会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改写。
(2)集体交流,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比较一下乘法和加法比哪一种比较简便?
(3)老师小结。
认识乘法(2)。
54=2062=1238=24。
来自
三、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八。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练习八教学目的。
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巩固对乘法的认识。
教学重点。
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熟练使用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2+2+2+2+2+2()()=()。
2、看图先填空,再写乘法算式。
()个()相加。
()()=()或()()=()。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认识,今天我们上一节练习课。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板书课题:练习8)。
二、练习8。
1、练习八1出示第1小题图,
提问:每堆有几个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多少个?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出:这道题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练习八2。
3、练习八3。
(1)出示第3小题图,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每种分别有几处?每处有几个?
(2)你能列出多少个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每一道乘法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是求几个几的和。
三、作业练习册。
四、教学反思。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第二篇】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情景图或课件等。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4: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第三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一)尝试“平均分”
第一环节:分一分。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随便把18根小棒分成两份,数数看你的左手和右手里分别有多少根小棒?(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提高课的吸引力,二是为了让学生感觉到随便分,分成的两分不相等,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生分得两份相等。)。
2、现在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分,注意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分成2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3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6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9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在这一环节中我有意的选中了18根小棒,因为18的因数比较多,从把18根小棒分成2份到分成9分,难度依次增加。为的是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体验活动,学生不管用那种方法只要分开就行,不会分的学生可以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每份的根数同样多这一现象,也就是什么样的情况叫平均分。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回忆起上学期学过的相同的加数相加的情况。)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如果我们把小棒每份分得的根数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平均分,平均分也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
第二环节,说一说。
出示课件(葡萄,西瓜,苹果),小组讨论判断哪组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平均分的直观模型,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第三环节,演一演。
1、小朋友,我们来分一分下面的里,把下面的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环节,我们通过练习来让学生对平均分进一步的理解,将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论理解进行了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同学们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可以分几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对演一演的第一环节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平均分的知识,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小结: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的。象这种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或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多少份,像这些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指板书,齐读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并教授除法知识。
第四环节,想一想。
1、出刚才我们看过的图片,写出算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所学的知识即刻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2、练一练。
(1)球平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几个,并填上真确的答案。
(2)的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的得数。
(3)把12根火柴平均分成几堆,有几种不同分法?(先分一分,再写出算式)。
(4)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多,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设计意图: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因此,我在本环节设计了各种形式的练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参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以增强学生对前后的体验与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从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文档为doc格式。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第四篇】
1、初步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掌握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0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对身边及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初步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故事引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讲《狼来了》的故事:在北方有一个小山村,村里住着一个放羊娃,放羊娃每天都要把羊赶到对面的山坡上吃草,傍晚的时候才回来,这一天,他把羊群赶到了山坡上,羊儿们自己边走边吃,放羊娃躺在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发呆,实在是无聊的很,便想了个注意捉弄人,他在山坡上大声喊到:“狼来了,狼来了,狼来吃羊了”大家正在农田里干活,听到他的喊声,都匆匆跑来帮助放羊娃,(5个人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他高兴的哈哈大笑起来:“哈哈,我是骗你们的,哪里有什么大灰狼”农夫们气得扭头走开了。第二天,放羊娃又来放羊,感觉无聊的很,他又对着山坡喊:“狼来了,狼来了,“农夫们又相信了,又有4个人扛着锄头铁锹匆匆跑来帮助他”,(4个人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放羊娃大笑着说:“你们真傻,根本没有狼来”,第三天,放羊娃没事还是对着山坡喊:“狼来了,狼来了”可是村里再也没有人来帮助他了。没有人我们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生答“0”,好,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说不尽的0”(板书课题)。
师总结:小孩由于说谎结果:羊全部被狼咬死,自己也差点被狼吃掉,我们大家不能说谎,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二、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探究。
1、找生活中的0。
由于小男孩的不诚实,羊全部被狼吃掉,没有羊了可以用0表示,那么0除了表示没有之外还表示什么呢?大家回忆一下生活中在哪见过0?(让学生尽情地说)。
2、0表示起点。
刚刚有同学说直尺上也有0,你们都找到了吗?指给同桌看一看。
师:同学们请大家认真观察直尺,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这些数字,是按顺序排的。
师:刚才我们数数的时候都是从几开始的?0还在1的前面,那这里的0还是表示没有吗?那0还可以表示什么?人们在用直尺量东西的时候,都是从0开始,0在这里表示什么?(起点)。用直尺量东西,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直尺上另一端到哪个数字,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这个数字越大,表示这个物体的长度也就越长。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0除了表示直尺的起点,“0”还可以表示什么吗?
想想学校操场上的赛跑跑道,有没有见到0呀?看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注意强调:尺子的“0”起点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三、延续故事情境,学习0的加减法。
(二)放羊娃又有羊了,于是还是每天都带着羊儿去山坡上放羊。
2、不一会西边的2只羊都跑到了东边,现在一共有几只羊在吃草呢?怎样列式计算?
3、时间长了,放羊娃觉得无聊极了,于是呼呼大睡起来。等他睡醒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羊不见了踪影。现在还有几只羊呢?怎样列式计算?5—5=0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要求孩子要认真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四、趣味数学故事:零先生漫游记。
传说最早的时候,数字界像一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片,乱七八糟,分不清正数负数,有理无理。人们只知道有数学这个东西,但谁也讲不出是什么。这一坛子东西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0。0在数字中是最小的,但是也是最有力量的。“0”先生在鸡蛋中沉睡了足足54亿年零几千万年,终于在8世纪左右醒了过来。他睁开他的唯一的眼睛,只觉得身旁漆黑一片,这时各样的兄弟都在他的身边乱窜。他想直起腰,但是连将自己舒展一下都不可能,他生气极了。0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他可以随便改变身边的状态。在“0”转念一想的时候,他的身边就出现了一个与生俱来的——和+,他抓起后,把这两样东西组合成了—+,这就是一把斧头,他抓住斧头,用力一挥,只听一声巨响,鸡蛋骤然破裂,所有的数字都解放了出来。其中负的东西向下沉,正的东西向上飘,一半变成了地,一半变成了天。
“0”高兴极了,但是他害怕天地会重新合拢到一起去,所以他就撑着正数和负数,但是他错了,正数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负数越来越多,越来越低,圆滚滚的o从此就被拉成了0。在最后,英雄满意了,但也筋疲力尽了。数字们都要推举他为国王,“0”喜欢过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日子,便婉言谢绝数字们的好意。从此以后,数字们为了敬重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便尊称他为“0”先生。
“0”先生过着神仙般独来独往的日子,有一天,“0”先生突然心情大好,想看看它所创立的子民——数字都在干些什么,于是,它到世界各地去巡查,结果是他感到又喜又忧,喜的是他发现人们就不再用绳子,泥板,贝壳了,而使用阿拉伯数字了。忧的是人类认为0不是最小的数字,也不是最大的数字,而是一个没有影子,没有尾巴的数字。特别是一些小辈们谈到他不是微微一笑,就是摇摇头,这使他感到特郁闷。但是,“0”先生是个谦和的人,他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他又开始过他悠闲自在的日子。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第五篇】
学情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物图等,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
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
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重点、难点或关键。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哪儿玩?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小朋友在什么地方玩得这么开心?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他们在玩什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a)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3人)。
一共有几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学生分小组讨论。
指名上台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个3个地数,一共有5个3,写出加法算式是:3+3+3+3+3=15。
b)课件出示旋转小火车图。
问:每个车厢里有多少人?(6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人)。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
c)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每排是2人,有7排,那就是7个2,。)。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
(2)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算式的加数都一样。)。
3+3+3+3+3=156+6+6+6=24。
2+2+2+2+2+2+2=14。
师:数一数,这是几个几相加?(5个3相加,4个6相加,7个2相加。)。
(3)在2+2+2+2+2+2+2=14中,你知道算式里面有几个2,
为了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人们就用乘法来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7个2相加,和是14。)。
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乘法算式是2×7=14或7×2=14。
说明:“×”叫乘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板书)。
2、用乘号算式表示。
同学们数一数“3+3+3+3+3=15”里面有几个3?(5个3相加。)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5×3=15,3×5=15,并读一读。
6+6+6+6=24,这里面有几个6,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6×4=24,4×6=24,指名读算式。
二、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师:观察,你还能找出那些物体的数量也是相同的加数的,能用乘法列算式的。
2、课件出示例2气球图。
(1)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5个)有几组(3个)你能连起来说成一句话吗?(每组有5个气球,一共有3组)让学生多说几遍。
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2)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示计算?
你能列加法算式吗?5+5+5=15。
相同的加数是几?(5)有几个(3)(3个5)。
列出乘法算式3×5=15或5×3=15。
(3)介绍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请你猜一猜“×”前后的两个数,分别叫什么?(学生试说)。
教师揭示:5和3在乘法算式3×5=15或5×3=15中叫乘数,15是这两个乘数的得数,叫“积”。(板书)。
三、积累应用。
1、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小结:求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今天我们游玩了游乐园,你们开心吗?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希望同学们用心去观察,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小小的数学家。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第六篇】
教学内容:
除法教材18_19页的例四例五。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3。使学生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具体工作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谁能说出什么叫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如果把我们的'双手的10个手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手指呢?
二、内容研讨:
1,例四(教材第18页略有改动)。
生:每盘里的鱼同样多,
师:对了不同样多少的小猫会不高兴的,
师:请同学们用12个圆卡片代替鱼摆一摆,
生:把12条鱼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条,
师:像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
生:用除法,
师:平均分我们就要用除法来计算,板书,除法。
师:除法用除号来表示列算式是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大家齐读一遍。
师:如果把12条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3只小猫呢?也就是分成2份3份呢?每份会是要呢?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并把除法算式写到本子上再读一读。
生:20条鱼,每4条放一盘能放5盘,也就是有5只猫吃饭。
师:这也是平均分所以也要用除法计算。
学生列式。
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三、实效评价。
读一读并说也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第七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建立乘法的概念,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乘法算式。
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多媒体课件。
1、师生谈话,通过谈话引出游乐场,并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十一放假,假期你们都去哪里玩了?谁来说一说?
同学们,有一些小朋友利用假期去了游乐场,他们玩得可开心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好,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游乐场景图。
2、同学们,有的小朋友在玩摩天轮,有的小朋友在玩过山车,有的小朋友在玩小火车。我们先来看玩过山车的小朋友:过山车上每两个小朋友坐一个车厢,同学们看(课件演示:用红色的圆圈把过山车上的小朋友两个两个圈起来。)我们一起来两个两个的数一数(师生共数)我们数了几个2?用加法算式怎么表示?板书:2+2+2+2+2+2=12(边板书边问:几个2相加?6个2相加是几位小朋友?)。
3、我们再来看玩摩天轮的小朋友:摩天轮上每四个小朋友坐一个吊厢,同学们看(课件演示:用红色的圆圈把摩天轮上的小朋友4个4个圈起来。)我们一起4个4个的数一数(师生共数)我们数了几个4?用加法算式怎么表示?板书:4+4+4+4+4=20(边板书边问:几个4相加?5个4相加是几位小朋友?)。
4、我们接着看玩小火车的下朋友:小火车上每三个人坐一个车厢,同学们看(课件演示:用红色的圆圈把小火车上的小朋友3个3个圈起来。)我们一起3个3个的数一数(师生共数)我们数了几个3?用加法算式怎么表示?板书:3+3+3+3=12(边板书边问:几个3相加?4个3相加是几个人?)。
1、观察写出的所有算式,启发学生发现相同加数算式的特点。
同学们,真了不起,解决了游乐场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意见,如果学生发现不了特点,教师可引导:第一个算式每个加数都是几?第二个算式,第三个算式,每个加数都是几?)教师概括: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小结:像这样算式中,每个加数都一样,都是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加数叫:“相同加数”(板书),像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成“几个几相加”。
2、让学生找一找每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
3、引导学生用几个几来表达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算式。
4、由困惑引发思考。
那我们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表示这样的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呢?你能用更简便的方法表示这个加法算式吗?(这里说的算式是:2+2+2+2+2+2=12)。
动脑想一想,同桌互相交流交流。
学生交流方法,指名板演。(对于合理的方法给予鼓励)如学生能写出乘法算式6×2或2×6,教师给予鼓励表扬:你真了不起,和数学家们想的一样,数学家们就是这样表示的。
如学生说不出,教师直接告诉学生:6个2相加,还可以这样表示:6×2=12(板书)。
5、揭示课题,顺学而导(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
这是一种新的方法,乘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6个2相加我们可以用6×2=12来表示,那这里的6表示什么?2又表示什么?它们和原来的加法算式有什么关系呢?(看着加法算式想一想,说一说)。
小结:对,2就是原来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2,6表示有6个2,也就是2的个数,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这个算式就表示6个2相加(教师手指着前面板书的“6个2相加”来说)。
谁能向老师这样再来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多指几名同学说一说)。
6个2相加还可以这样表示:2×6=12。
这里的2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谁再来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小结:这两个算式中的2都表示原来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2,这两个算式中的6都表示相同加数2的个数,有6个2,这两个算式都表示6个2相加(教师手指着前面板书的“6个2相加”来说)。
这两个算式中间的符号叫什么?谁知道?(板书:乘号)。
乘号像什么呢?
小结:乘法和加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乘法就是有这样的加法得来的,所以,数学家们把加号一斜就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符号——乘号。
乘号怎么读呢?读的时候就读一个字“乘”,这个算式(6×2=12)怎么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6乘2等于12)。
第二个算式(2×6=12)怎么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2乘6等于12)。
同学们注意:乘号只读一个字“乘”,一起把这两个算式读一遍。
同学们看,用乘法来表示这样的加法,感觉怎么样?
小结:对,用乘法来表示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非常简便。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6、鼓励学生把其他几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巩固所学知识。
你能把黑板上其他几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交流学生学习的成果,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的因数表示什么意思?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再次强调:像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用乘法计算非常简便。(板书:简便)。
同学们,操场上可热闹了,有的同学在玩跷跷板,有的同学在玩荡秋千,我们一起去看看有没有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的问题。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6页的“做一做”(小朋友荡秋千的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明确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荡秋千?”的问题之后,独立填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写的`算式和想法。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科书练习九的第1题(小朋友玩翘翘板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独立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在组织交流。加法算式可能出现2+2+2+2和4+4,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给予鼓励肯定。让学生体会到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
3、课件出示练习九的第四题(熊猫图):先让学生观察图,说出是几个几,再根据图意填写乘法算式和读法。然后,让同桌互相读一读填写的乘法算式,并互相检查是否全填写正确。
4、课件出示判断题:
4+4+4=4×3()。
6+6+6+6=6×4()。
3+3+3=3×3()。
7+7+5=7×3()。
(学生判断时,让学生说想法,说到3+3+3=3×3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3表示的意思,并说说为什么只能写一个算式?最后一题7+7+5=7×3让学生说错的理由,从而明确只有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
5、能力提高:能照样子用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出另一个算式吗?
3×2。
5×2。
同学们,这一堂课上的快乐吗?想一想这节课你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有哪些收获?
相同加数简便。
2+2+2+2+2+2=126个2相加6×2=12读作:6乘2等于12。
2×6=12读作:2乘6等于12。
(乘号)。
4+4+4+4+4=205个4相加5×4=204×5=20。
3+3+3+3=124个3相加4×3=123×4=12。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第八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是青岛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本单元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发展,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
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预设学生会问:怎样分竹笋?)。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12345。
熊猫弟弟54321。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
师:(课件演示)把6个竹笋,分给了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3个。它们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中,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叫“平均分”。(教师板书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平均分。
师:我们把6个竹笋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3个。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再说一遍?(生重复2-3次)。
2.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板书信息: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
师:如何进行平均分?
(2)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帮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你们怎样分的桃子?(学生上台展示如何平均分)。
师: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分的?
预设:1个1个的分的;2个2个的分的;3个3个分,再1个1个分的;4个4个分的。
师:分完了,小猴子满意吗?为什么?
学生能说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样多即可。(课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们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我们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还可以3个3个分,也可以4个4个的分。但是不管我们用哪种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个桃子,它们分得的结果一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谁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说一说。
3.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板书: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
师: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
师:可以再请棋子来帮忙分一分吗,这次要拿出多少个棋子?
生:15个。
(2)动手操作,体验另一种平均分。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分法,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个棋子?怎样分的?分给了几只小兔?请一生上来分。(使用学具分一分)。
学生边说边分:拿出3个分给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个萝卜给了第二个小兔,再拿出3个分给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个萝卜,再给1只小兔。这样15个萝卜分完了,我们就可以知道分给了5只小兔子。
提问: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生:……。
4.分松果,练习中提升思维。
师:还剩下谁没分到食物啊?小松鼠都等不及了,它跟老师说悄悄话了: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谁听到小松鼠的悄悄话了?)。
生: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师: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给几只小松鼠吗?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纸上用铅笔圈一圈。
师:谁来说说分给了几只小松鼠?
生:3只。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
师:拿出5个分给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个有分给了一只小松鼠,还有5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松鼠,分给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个松果。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练习,构建语言模型。
师:森林里的小猫和小猪也分到了食物,咱们来看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出示。)。
(2)圈圈画画分苹果,初步认识平均分语言模型。
课件出示练习题。12个苹果,平均分2盘,每盘分()个。
师:还是这12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个。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3个,需要()个盘子。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需要()个盘子。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乌鸦碰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帮它吗?18个西红柿,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上一篇:教学秘书的职责与工作精彩8篇
下一篇:二年级除法的教学方法热选(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