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的教学设计专业16篇
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演练,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矛与盾的理论,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矛与盾的教学设计专业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1
知识: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2、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师生)。
3、准备好相关的挂图和词语卡片。(师)。
4、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主题。
二、浏览本组内容,了解课文梗概。
三、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2
师:要学好课文,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读书,而读书贵在思考。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大屏出示问题:1、发明家因为什么事想到把矛和盾集合?
2、发明家发明了什么?
3、从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生回答问题。
生:发明家是和朋友比赛想到把矛和盾集合。
生: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生:从中我懂得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深入理解课文。
(一)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
师:请找出描写发明家和朋友比赛的句子。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有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生:紧张、激烈。
师:你是从句中的哪个词中读出来的?
生: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生:盾太小了。
师:发明家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
生: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盾的作用,但仅仅这样行吗?发明家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不能进攻。
师: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啊!那发明家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
生: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师:现在,这个铁屋子既能自卫,又能攻击,但是发明家认为它还不完美,于是给它装上(),安上(),这下铁屋子会跑了,同学们,这个能攻击,能自卫还能跑的铁屋子叫()。
生:轮子、履带、坦克。
师:是的,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1------4自然段。
生:齐读1-----4自然段。
师:请大家来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大屏显示: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发现(),于是做了一个(),又发现不能(),于是在(),接着给它装上(),安上()。于是,发明家发明了()。
生: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发现(盾太小了),于是做了一个(铁屋子),又发现不能(进攻),于是在(铁屋子上开了个小洞,从小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接着给它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二)、感受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它在战场上------。
生:大显神威。
大屏显示句子:19,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军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后了十公里!
师:从句中的那里看出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生:吓得哇哇直叫。
生:庞然大物。
生:乱成一团。
生:一下子退后了十公里。
(三)、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师:坦克神奇吧?了不起吧?但更了不起的是?
生:发明家。
师:此时此刻,如果发明家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发明家你真了不起。
生:发明家你真聪明。
(四)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聚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是的,发明家很聪明,很了不起,因为他善于把别人的长处聚于一身,所以获得了成功。(大屏显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聚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生自由读句子。
师:请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聚于一身,发明了坦克。
生:只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聚于一身,就会获得成功。
二、拓展。
师: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集合,聪明的你发现了吗?
生:电瓶+自行车=电动子行车。
生:车轮+椅子=轮椅。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3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的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
2、让学生经历探究维恩图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感知维恩图的各部分意义,初步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和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3、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并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借助直观图解决集合问题,体会集合思想。
教学方法:调查法合作讨论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题卡、姓名卡。
一、结合班级,初悟重复。
通过调查本班孩子最喜欢吃肉和蔬菜情况感悟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二、善用例题,情景引入。
师:咱们班都是些身体强壮的孩子,展示咱们运动能力的时候到了,看学校大队部的通知。
出示例题(课件)。
(1)、提出问题。
(2)、讨论问题。
(3)、探究方法。
三、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观察释疑。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学生名单,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发现:三名同学重复了。
(2)提问:重复的怎么表示?
2、巧设集合圈(点名参加活动),生成维恩图。
3、理解维恩图。
(1)介绍维恩图。
师:你们真是一群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瞧,一位未来的数学家不就在我们身边诞生了吗?你们知道吗?我们的这个设计图就和世界上最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韦恩的想法完全一样(出示课件,介绍韦恩图),让我们来认识认识韦恩吧。这个图用两个交叉的圆来描述有重叠的两部分,是英国的`哲学家韦恩第一个发明使用的。因此被命名为“维恩图”。你们能和历史名人不谋而合,实在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为你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发明鼓鼓掌吧。
(2)、请学生解释图中各部分的含义,介绍集合图。
左边部分:只参加跳绳的同学共6人。
右边部分:只参加踢毽的同学共5人。
这个“既”“又”也用的不错。看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还可以吧!
4、用集合圈计算总人数。
(1)认真观察这幅图,要想求参加跳绳和踢毽的同学的总人数,还可以怎么列式?
(2)列式:8+9—3=145+3+6=14??.师生反馈交流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集合图来理解各种计算方法的意义。
四、巩固应用,建构模型。
1、完成“做一做”的两题练习。
2、解决课本106页第1题.
五、知识延伸。
提示:教师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2、解决生活中进货、卖蔬菜、参加竞赛等问题。
4、脑筋转一转:一共有三个人,却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这是为什么?
六、全课总结,谈收获。
师:“解决重叠问题,可以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画出示意图,借助示意图进行思考,当两个计数部分有重叠包含时,为了不重复计数,应从他们的和中减去重叠部分;也可以先用其中一部分减去重叠部分,再加上另一部分。”
数学广角——集合。
参加跳绳的参加踢毽的。
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
8+9—3=14(人)。
5+3+6=14(人)。
9—3+8=14(人)。
8—3+9=14(人)。
《数学广角——集合》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接受、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本节课设计时教师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错做、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集合思想。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学习生活”现实情境的创设。
1、创设情境,初步感悟。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先以学生喜欢的“吃蔬菜和肉”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体验重叠,初步感悟事物的双重性,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2、解释应用,解决矛盾。
在构成认知冲突时,教师首先出示参加跳绳和踢毽子的统计表,收集学生名单。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有3名同学既参加了跳绳有参加了踢毽活动,从中得到准确的数学信息。然后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直观感悟,为后面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3、展示成果,激发冲突。
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结合真实学习生活事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去理解知识,从而得出多种不同的算式,通过展示自己的算式,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下来,我也发现存在许多不足:
1、评价语言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2、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语言不够简练,放手不够。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4
这篇看图学文按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使学生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2、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3、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4、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1、自己和几个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来共同来开展研究。由组长给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有的负责图片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历史记载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音像资料的收集等。
2、选定一个研究方面,收集学习资料。可查阅书籍,也可通过老师提供的链接,查阅关于长城的网站,或者在internet上自己用搜索引擎,收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3、分析、筛选资料,以一定的方式(例如:手抄报、演示文稿或网页)设计完成小组的汇报讲稿。
探究1。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探究2。
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探究3。
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
一个伟大奇迹?
探究4。
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教学改进意见》中提出:在中学语文教学阶段,要为学生推荐表现中国人民为了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历史作品,有效对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使语文教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完成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任务呢?
“文以载道”是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而众多的经典名著中蕴涵着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深入研读,挖掘这些资源,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解“道”,从“文”悟“道”,学生在阅读名著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2.说文本。
《红岩》小说以解放前夕“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敌我斗争为主线,描写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与国民党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揭示了国民党的种种暴行。这部小说,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品质的高度精华和浓缩。由此小说而生的红岩精神包含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执着的追求、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情操、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的人格。简单地来说,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爱国、团结、奋斗、奉献。它集中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貌。
小说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极其深广的。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中学生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3.说学情。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有一部分学生喜欢朗诵激情饱满的诗文,重视阅读随笔,也经常在课余时间写一写随笔小诗。但由于《红岩》属于历史革命题材小说,书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学生阅读兴趣并不是很高,同时学生对书中英雄人物的一些所作所为也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在起始第一课时中,教师通过介绍作者经历,相关历史背景填充阅读空白,此外通过提问“在此书中甫志高是一个叛徒,作者在他一出场就暗示给读者这一信息了,你们读一读,看谁能发现这些暗示信息”引导学生阅读第一章节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此后又引导学生提出很多的带有悬念的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同时也培养的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在起始课的基础上,此课重点是指导学生阅读时学会比较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变与不变中发现问题,提高对人物的形象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根据课标、文本及学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抓住正面和侧面描写的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对精彩篇章研读,分析比较阅读,全方位体会叛徒甫志高和革命英雄许云峰人物思想品质。
3、教师引导学生以阅读为主,并与语文实践活动、写作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三、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抓住正面和侧面描写的具体词句,分析人物象。
2、引导学生对精彩篇章研读,分析比较阅读,全方位体会叛徒甫志高和革命英雄许云峰人物思想品质。
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以阅读为主,并与语文实践活动、写作相结合,全面提升。
学生语文素养。
四、教法运用。
略读与精读相结合,比较阅读分析法、欣赏与写作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
在上一次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了1-5章的内容,并分析了甫志高这一人物形象,(投影出示四段话,回顾分析人物的方法)。
1.小圆桌铺上了台布,添了瓶盛开的腊梅,吐着幽香;一些彩色贺年片和几碟糖果,点缀着新年气氛。壁上挂的单条,除原来的几幅外,又加了一轴徐悲鸿画的骏马。火盆里通红的炭火,驱走了寒气,整个房间暖融融的。
2.余新江不在意地回答着:“我喝惯了冷水。”
“不!同志们到了我这里,要实行共产主义,有福同享!”
3.“第二处?”甫志高一愣。
4.江姐接过钥匙,又看见甫志高摸出手巾擦拭着额角。江姐这才似乎无心地问:“你为什么不找个力夫?”
“哦,箱子不算太重。”甫志高微笑着,解释道:“艰苦点是应该的,一口箱子,何必找人搬呢?况且,自己搬更安全些!”
明确:甫志高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将高觉悟挂在嘴边,不失时机的表现自己艰苦作风,但一旦嗅到危险的存在时,就会倍感惊恐。
(二)粗略读,讲故事。
简要讲述6-10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由于甫志高的叛变,地下党党员许云峰、成岗、刘思扬等人被捕,特务为了尽快挖出地下党的党组织,利用恐吓、行刑、利诱等卑劣手段对许云峰进行两次审讯,结果一无所获。反倒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狼狈收场。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自主阅读情况,训练概括信息及口语表述能力】。
(三)精细读,品人物。
1、在阅读过程中,哪些人物或场景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组内交流)。
要求:
用下列句式作答在读到第章节(一句话或一段文字)时,我感受到。
2、朗读《我的自白书》,共同分析成岗形象。
3、班内交流展示(多媒体展示学生随笔)。
(1)鞭子在空中呼啸,落在肉体上发出低钝的响声,徐鹏飞从转椅上欠起身来,点燃一支香烟,慢慢吐出一口烟圈,他倾听着这阵惨叫,像倾听一曲美妙的音乐。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几乎看不见的冰凉的冷笑。他,徐鹏飞给我的第一印象:冷血无情的嗜血魔鬼,他的生命已完全融入到“特务”这个词中,只有不断的审讯,他才能有存在感和力量,将“惨叫”“视为美妙的音乐”冷血至极,“浮现一丝冰凉的冷笑”狡猾至极。他的生命不会再发光,不再丰富多彩。
(崔子涵随笔)。
(2)面对着不可一世,独行蛮横的徐鹏飞,许云峰镇定自若,一眼看出他内心深处的空虚渺茫,看出他是一个完全没有信仰的人,许云峰与徐鹏飞斗智斗勇,最终他选择自己承担更大责任,保护组织不受迫害。“我是地下党市委委员,工运书记,你们也许还不知道我和《挺进报》的关系……”这段语言描写,是许云峰为了引诱敌人,故意这样说,这充分体现他坚持革命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独当一面,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也表现出了作为地下工作者领导人应有的责任和高尚的品质。
(杜菁淼随笔)。
(四)比较读,谈感悟。
1、研读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缓缓”从事的语句,综合体会人物心理和品质。
a.“我们需要的是冷静,不是害怕,也不是硬拼。”老许缓缓问道:“你仔细想想,郑克昌最近的行动,有反常的地方吗?和敌人作斗争,我们要知己知彼。”
b.许云峰点点头,这才把皮包夹在腋下,缓缓下楼。他一边走一边叮咛着:“小陈,你也快点走,不要耽搁久了。”
c.“胃口不小嘛!”许云峰嗑着瓜子,冷静地笑了笑,闲看着走过身边的叫卖瓜子花生的小贩的背影,缓缓说道:“这倒是一场国际斗争咧。”
d.对方沉默不言,眼光竟缓缓地移向窗外山城的灯火。
明确:对鲁莽下属和蔼劝阻;身处危险从容镇定;面对狡猾、毒辣的敌人的蔑视。
2、研读不同人物在相同情境下从事的语句,对比体会人物心理和品质。
a.他缓步走近山城有名的“国泰”电影院时,刚好晚场电影散场,观众从耀眼的彩灯下,从呈现着裸体女人的巨幅广告下涌出电影院,寂静的街头一时闹热起来。
b.许云峰丢开报纸,从拥挤不堪的人丛中站起来,仿佛一点也没有发现危险似的,缓步向甫志高走去。
明确:甫志高作为地下党员安于享乐,缺乏危机意识,而许云峰却能在危急时刻冷静应对,掩护战友撤退。
(五)能力拓展:
1、阅读第九、十两章,敌人徐鹏飞与许云峰、毛人凤与许云峰的对话。
体会这两次审讯变与不变的地方,对比后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多媒体出示要求】。
(1)用一个词语(短语或句子)表达自己阅读对话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2)时间5分钟。
2、多媒体展示学生随笔小诗。
(六)总结读法。
1、明确身份,理清关系,结合背景体会人物形象。
2、纵横比较,变与不变,从多角度分析人物心理。
3、静心冥想,充分想象,触及心灵感悟人生道理。
(七)布置作业。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将自己所写的一个词(短语或句子)的感受,扩写成1篇小文章或小诗。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落实课堂所得,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板书:
阅读名著方法。
1、明确身份,理清关系,结合背景体会人物形象。
2、纵横比较,变与不变,从多角度分析人物心理。
3、静心冥想,充分想象,触及心灵感悟人生道理。
《名著阅读》课后自评。
本节课抓住学科特色,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读中体会人物形象,在读中感悟人物精神。初读、精读、比较阅读,层层深入,是学生在横向纵向的比较中体会人物形象,感悟英雄人物坚毅、勇敢、忘我的革命精神。读写结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心深处形成优秀品质。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6
【活动目标】1.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
3.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活动过程: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样的决定?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1.史料解读:
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
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边环境。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9页内容,结合第10页地图,说说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情况,其结果如何。
提示:(1)1950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教师过渡: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面前,1950年10月,彭老总受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在整个战争中涌现了许多的战斗英雄,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内容。
(一)战斗英雄1.图片展示:战斗英雄黄继光、战斗英雄邱少云2.分别请两位同学讲述一下黄继光和邱少云的战斗事迹。
提示:略。(要求生动、情节感人)3.教师讲述:相信大家都被两位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所震撼,著名战地作家魏巍,1950年冬,随志愿军到了朝鲜前线,写了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最后这样写道: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领袖,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提示: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同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二)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1.教师讲述:抗美援朝的结果。
正是由于这些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战斗,终于在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史料解读:
材料二: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将军克拉克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3.提出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议一议,朝鲜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国内人民的踊跃参军,国内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善战,党的英明决策,彭德怀的正确指挥,中朝人民的并肩战斗,抗美援朝是正义性反侵略战争。
4.请学生说说:胜利的结局对新中国有什么历史意义?提示: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为了保家卫国,年轻的共和国以落后的武器、简陋的条件与世界一流强国美国对抗,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赞美!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7
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等。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例1,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
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关注不同的答案,抓住“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问“如何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预设1: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出,把相同的名字连起,就找到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了,有3人。这样参加跳绳比赛的9人,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8人,再去掉3个重复的,应该是14人。
预设2:先写出所有参加跳绳比赛同学的姓名,再写参加踢毽比赛的。如果与前面的相同就不重复写了,连线就能表示了。一共写出了14个不同的姓名,说明参加比赛的有14人。从姓名上如果引出两条线,就说明他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预设3:把参加两项比赛学生的姓名分别放到两个长方形里,再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的名字移到一边,两个长方形里都有这三个名字,把这两个长方形的这部分重叠起来,名字只出一次就可以了。可以看出只参加跳绳比赛的有6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3人,只参加踢毽比赛的有5人,一共有14人。
3.对比分析,介绍韦恩图。
(1)对比、分析,提示课题。
预设1:喜欢第三幅,去掉了重复的学生的姓名,更清楚,很容易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情况。
预设2:喜欢第三幅,用两个长方形的重叠部分表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很直观。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把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今天我们就研究集合。(板书课题:集合。)。
(2)介绍用韦恩图表示集合。
师:第三幅图先把参加跳绳的和踢毽的学生的姓名分别放在了长方形里,很直观。回忆一下,在认识百以内数的时候,按要求写数时,就把提供的数和按要求写出的数都用类似长方形的圈圈了起,每个圈都分别表示一个集合。
师:在数学上我们常用这样的方法,直观地把集合中的具体事物表示出来。(多媒体课件出示左下图,或在黑板上将姓名卡片圈起。)。
师:这个图表示什么?
预设: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的集合。
出示右上图,随学生回答将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姓名填入圈中。
在填入姓名时,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圈中的姓名不能重复、不能遗漏,体会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每个圈中姓名的摆放次序可以多样,体会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3)介绍用韦恩图表示集合的运算。
提问:利用这两个图怎样才能让他人直观地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人员情况”呢?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将左右两个图部分重叠的过程,或操作姓名卡片,去掉重复的姓名卡片,帮助学生理解姓名出现两次的学生是这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可以用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它们的交集。
提问: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
提问:整个图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参加跳绳比赛或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
4.列式解答,加深对集合运算的认识。
(1)尝试独立解决。
(2)汇报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预设:9+8-3=14,9+(8-3)=14,8+(9-3)=14,6+3+5=14等。
让学生通过图示与算式结合进行表达,感悟多种集合知识。可以让学生在韦恩图上指一指它们求出的是哪一部分,体会并集;指一指算式中每一步表达的是哪一部分,如“8-3”和“9-3”,体会差集。
(3)比较辨析,体会基本方法。
通过对各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发现虽然具体列式方法不同,但都解决了问题,即求出了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重点让学生说一说9+8-3=14这一算式表达的含义,“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再减去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数”,体会“求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就是用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的和减去它们的交集的元素个数”这一基本方法。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可先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让学生填入相应的序号,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将两个集合并的过程。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提问1: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第(1)题的?要注意什么?
预设:圈出重复的姓名,再数出。要认真仔细找,不要漏掉。
提问2:第(2)题是求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预设:第(2)题求的是获得“语文之星”或“数学之星”的一共有多少人,只要获得了任何一个奖都要计算进去。先数出获得“语文之星”的集合的人数,再数出获得“数学之星”的集合的人数,相加后,再去掉既获得“语文之星”又获得“数学之星”的人数。如果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可以借助韦恩图帮助学生理解。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集合的知识,还会运用集合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8
前几天,我们老师叫我们提前预习二十五课。
在那天晚上,我在读课文的时候,我的问题来了:它为什么要把他叫做矛和盾的集合呢?”
我去问妈妈:“妈妈,它为什么要把的矛和盾和起来?”
妈妈想了想说:“可能它们要取长补短吧。”
我想了想,走到旁边想:“那起不是它们都有短处吗?”
后来,我理解了这个意思,我心中想:“以后一些东西,也把它集合在一起,创作大发明,成为胜利者。”读完这遍课文的感受和启发的。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9
有一个发明家在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难以招架,于是产生了要发明一个保护自己的铁屋子的想法。发明家又想:“铁屋子当然必须能攻击呀。”于是他想着在上面加一个炮口。发明家又想:“如果这个铁屋子不会跑,如果在战场上敌人溜走了可不能追。”于是又在上面加了轮子,又安上了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在坦克首次冲上战场时,敌军一看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就这样,敌军不战而退。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就像我们人一样,要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我学习了这篇课文,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使我更看到了别人的优点:我们班的任梦娇跑步快,赵曼伊写字好……我虽然不能集她们的优点于一身,但我会努力,摒(bing)弃自己的缺点,吸取别人的优点,争取做一个优秀的好学生!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10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思维。数学思维过程是人脑对外部的数学信息的接受、分析、选择、加工和整合的过程,是一个外部感知到内化的交点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数学思维是主体将外部材料转化为内部材料的过程,另一方面,内部材料在经常得到恰当的使用过程中,逐渐使主体的认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教学活动即引导学生积极地、有效地提取可利用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促使思维优化的过程。《新课标》在第二学段对“数的运算”提出了:“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运算概念的建立,需要时间充分和情景丰富的过程。在学生获得丰富经验后,抽象的运算式才对他们有意义。因此,我始终坚持从意义引出计算,构建意义。结合具体的情境,找出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能解答,从而总结出解题思路、解题关键和解题方法,归纳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材简析】。
【知识与技能】。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能正确进行计算。
1、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画示意图、说等量关系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建立解决问题模式。
2、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会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在探索、分析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方法,养成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1、(课件出示)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这三道题帮我们回忆了什么知识?(生回答后小黑板:出示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计算。说出你是怎么计算的?(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先约分)。
3、说一说下列各分数的具体含义,找单位“1”画线段图,说数量关系,再列式:(进行环保意识教育:节约水资源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数学书上第56页图】。
师:这是笑笑班上本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1)独立思考,找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列式以及结果。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a请同学们找到跟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密切联系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师:下面我们就来根据问题分析已知的数学信息。b请将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密切联系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得先求到什么?(要先求到摄影小组的人数)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那么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数的几分之几呢?(2)引导提问:
师: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1份)。
师:在这里是把什么做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师:这里的单位“1”是谁?(气象小组的人数)(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生独立画图)。
师:是把什么做为分的对象。(摄影小组的人数)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4)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的探讨。(下面谁来说说自己怎样列式的。)。
4、改题再解答:航模组有3人,求气象组有多少人?(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5、小结:
师:观察综合算式,你发现它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
师:针对综合算式,结合每一步的意义来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而以此类推。)。
师:同学们认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联系呢。(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一样:先乘除后加减,在同级运算中,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当然如果有简便算法的除外。)。
6、书写格式:接着结合例题,说明分数连乘时可同时进行约分。注意书写格式。
7、学生看书,齐读结论。
(三)、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反馈及时纠正)。
1、完成书56页试一试以及数学书57页练一练。
第一题。请8名学生上台板演后集体订正。(强调:运算顺序特别是有括号的)。
2、完成书57页的数学应用2—4题。(写出数量关系或画图后再解答)。
(四)、知识回顾总结延伸:
板书设计:
(一)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气象小组的人数×3/4=摄影小组的人数。
摄影小组的人数×1/3=航模小组的人数。
答: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两步计算的分数综合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类型;体会分数综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难点是对分数应用题的分析理解。为了使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类型结构的认识和理解,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根据运算概念课的教学流程:问题情境——需要计算——思维加工与认知重组——提供反馈与矫正——提供技能运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从解决问题中去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于是先从两问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入手,让学生观察算式,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从中将第一个问题去掉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这样为学生理解掌握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作铺垫,为了更清楚的理解和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我再借助线段图,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来解答,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两道分数混合运算的算式并在小组讨论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有什么相同之外后,总结出解题思路、解题关键和解题方法,归纳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感受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还改变了以往从计算中讲授习得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方法教学模式。
1、充分利用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前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综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关注学生的学情创造性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准确地掌握了计算课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了落实双基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地利用了分数(一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出综合算式这一过程,学生很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3、重视数学的体验发展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应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如在“通过画示意图,列分步、综合算式,着重说明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这个环节上和通过让学生分组解答不同的提问,回答这道题要先求什么等思维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在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又体验到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从整体来看我感觉这节课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却能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也比较恰当,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积极、发言能大胆,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只有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注重素质的提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本节课教学中,作为从教多年的数学教师自身教学方面也存在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应该大胆使用新教材,在深钻细研的基础上摒弃那些不适宜的经验性、教条化、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材意图围绕教学难点重点找到生长点。二是教学语言方面也要注意除幽默外,更应该注重数学语言科学性、严谨性、精练而富有启发性。三是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班班通”电子白板的使用还要更熟练,将它的功能了解的更透彻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高效率与实效性,特别是要将自己对教学新理念的理解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特色。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实际战斗中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
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
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12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能够使用venn图表达两个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像对抽象概念理解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2)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化表示问题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并集与交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创设情境。
(1)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全体作为一个集合,按学科兴趣划分子集,让他们亲身感受,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用venn图表示(阴影部分)。
2、探究新知。
(1)通过venn图,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引出并集的含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
记作:ab,读作:a并b,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2)解剖分析:
2、或:这一条件,包括下列三种情况:
3、用venn图表示ab:
(3)完成教材p8的例4和例5(例4是较为简单的不用动笔,同学直接口答即可;例5必须动笔计算的,并且还要通过数轴辅助解决,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4)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具体画出a与b相交的venn图)。
(6)解剖分析:
1、且。
2、用venn图表示ab:
(7)完成教材p9的例6(口述)。
(8)(运用数轴,答案为)。
3、巩固练习。
(1)教材p9的例7。
(2)教材p11#1#2。
4、小结作业:
(1)小结:
1、并集和交集的含义及其符号表示。
2、并集与交集的区别(符号等)。
(2)作业: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o创设情境、由鲜明意象导入 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
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抓阄认字”、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
o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想法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o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
o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2)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坦克的想法。
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5、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坦克的样子,注意画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坦克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o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o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教学反思。
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另外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前后勾连。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也说了一些。如带灯泡的钢笔,带音乐声的拖把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14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实际战斗中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
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
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15
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而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是间接描写。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本文贮满温厚、朴实、自然的真情美。学习本文,一定要进行品读,小声或不出声地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细细品味文章字里行间蕴藏的思想情感。
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较好,听说读写思查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因学校多次开展与“感恩”有关的活动,大多数同学能用自己的良好表现和较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过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尽管如此,但很多学生的家庭并没有经历过“祸不单行”的日子(如:文中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很难站在作者和作者父亲的角度来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将成为本节课学生认知形成最主要的障碍点。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行文的思路;
(3)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关键语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净化自己的心灵。
1、激发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16
前几天,我们老师叫我们提前预习二十五课。
在那天晚上,我在读课文的时候,我的问题来了:它为什么要把他叫做矛和盾的集合呢?”
我去问妈妈:“妈妈,它为什么要把的矛和盾和起来?”
妈妈想了想说:“可能它们要取长补短吧。”
我想了想,走到旁边想:“那起不是它们都有短处吗?”
后来,我理解了这个意思,我心中想:“以后一些东西,也把它集合在一起,创作大发明,成为胜利者。”读完这遍课文的感受和启发的。
上一篇:五步拳教学教案汇总15篇
下一篇:二年级教学评语【优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