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精编教学设计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精编教学设计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雨说》教案【第一篇】

一、名师说课

《雨说》是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口气,向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唱出的一曲“爱之歌”。这是一首现代诗,诗的语言接近口语,蕴藏着大量浅易明白的意象,整首诗的风格轻柔、喜悦、亲切,充满童真童趣。诗中抒发了作者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雨说》是一首现代诗,诗歌阅读教学应注重“体悟”,即品味语言、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多朗读。诗歌教学,注重培养审美素质,着力催化诗意人生。新课程标准让我们明白,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本位,还学生以最大的思维发展空间,基于此,《雨说》一课的教学,基本设计理念是以读带讲,以品促情,以语言品味和思维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乐趣,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感情。

二、名师引路

创新方案一

教学角度:选点研读——披文入情,由情入理,掌握拟人的表现手法,并学以致用。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学生诵读古诗中写雨的诗句,营造课堂氛围。2.文学揽胜:①朗读课文三遍,读正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②跳读诗歌里写雨的诗句,想象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③借用课文里的优美句子,写作抒情短文《雨说》,朗读交流。3.科学探幽:查阅手头资料,或访问教科学课的老师,了解雨的形成、特点、作用等,然后写成一段题为《说雨》的科普文字,朗读交流。4.写作论坛:①辩论:《雨说》里的雨还是不是雨。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自己的观点,形成正反方开展辩论。教师小结诗歌里拟人手法的特点和作用。②创作:仿造课文的拟人手法,写一节小诗《说》,朗读交流。5.阅读链接:读郑愁予的《真理的歌》,朗读后交流,理解诗歌的感情,探讨其拟人的艺术手法与《雨说》的异同。

创新方案二

教学角度:语文活动——举行赛诗会,在朗读和倾听、自评与互评中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赛前准备:①教师介绍诗歌作者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教师示范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③鼓励学生用有感情的朗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宣布分小组比赛。④成立学生评委,公布评分标准。2.赛诗过程:①各小组登台朗诵,形式不拘,可集体,可个人,可伴音,可伴舞。②请各小组代表进行自评、互评。③评委公布结果。3.赛后余波:①听课文朗读录音,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②为自己的朗读录音。③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一节诗。

三、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3.能够品味诗歌,感悟诗歌丰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4.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5.能够根据诗歌凝练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情感与德育:6.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3、5

教学难点:

目标3、5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雨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郑愁予之所以在中国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这应当和诗人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有着一种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郑先生的《雨说》。

幻灯片1

二、明确阅读方略:

第一步: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字词过关:读准字音,写准字形

第二步:文本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诵本诗,体会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诗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三步:拓展练习

1.讨论完成课后习题

2.搜集关于雨的诗句并写描写雨的句子。

幻灯片2

三、夯实基础: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中国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幻灯片3

2.背景介绍: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 “文革”灾难结束不久,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中的“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幻灯片4

(二)字词过关(注音)

•  田圃(  pǔ  )      禁锢(    jìn gù      )

•  枯黄(  kū )       喑哑(  yīn   )

•  留滞(  zhì  )     襁褓(    qiǎng bǎo  )

•  蓑衣(  suō  )     喧嚷(  rǎng   )

幻灯片5

增补:(及时练,做在作业本上)

解释下列词语: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留滞:停滞,不流通。        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

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四、文本学习:

(一)配乐朗读欣赏

• 听读要求:(1)听准音。(2)注意朗读节奏与朗读时的感情基调。

• 明确:感情基调是   喜悦的     。朗读语调是  轻快的   。

幻灯片6

(二)整体感知

讨论:

在诗中,雨是   春天   的使者,也是    爱    的使者。

幻灯片7

(三)题目解析

1.这首诗文题采用了拟人手法好在哪里?

明确: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吸引儿童读者。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明确: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此诗的写作目的。

幻灯片8   (第一课时结束)

第二课时

四、文本学习:

(四)意境探究:

1.在这首诗中,“雨”象征什么?“大地”具体指什么?

明确:诗中的“雨”是爱的化身,象征自由和幸福。

大地具体指中国。

2.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这些殷切的话语集中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少年儿童的热爱,期望他们快乐自由地生活,永远笑对人生,以蓬勃的生命力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3.“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笑”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地生活。

4.“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句中的“旗子” “春天”象征什么?这两句诗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红旗象征国家。春天象征青少年。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表达出要求自由、幸福的愿望,祖国就有希望了。

幻灯片9、10

(五)图解课文

幻灯片11

(六) 疑点解惑

1.为什么雨是春天的使者?

明确:雨探访四月的大地,给万物带来生机,所以雨是春天的使者。(第一、五节)

2.雨为什么是爱的使者?

⑴雨是温柔亲切的,充满爱心的。(第2、3、4节)

⑵雨让每个孩子学会勇敢的笑。(第7、8节)

⑶雨祝福孩子们有美好幸福的生活。(第9节)

对孩子们的祝福也是对祖国的祝福,孩子是祖国的希望。

幻灯片12、13

五、拓展练习:

1.《雨说》这首诗写于“文革”灾难结束后的(     )年,“我来采访四月的大地”句中的“大地”实指(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xuān(     )嚷    油gāo(     )

3.解释加点词语: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

4.请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准确的词语:

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 _____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_____了翅膀啊。

5.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b.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c.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d.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明确:  1979  中国  喧  膏   忍受冬天  勇敢   斜  a

幻灯片14

6.课外收集一些描写春雨的诗文片断。

幻灯片15、16

7.运用比喻(或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组描写雨的句子。

幻灯片17

六、小结反思:

这一课我们欣赏了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短诗(雨说),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应当了解修辞方法的运用在写作中是很重要的,运用的恰当,无论是语言结构,还是表情达意上都会收到更佳的效果。

《雨说》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 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 禁锢(jìn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3)师范读、生跟读,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

(4)喜悦、轻快地朗读这首诗

a、生用喜悦、轻快地语调朗读这首诗三遍;

b、生交流朗读效果,以四人小组互读互查,推选优胜者;

c、各组优胜者全班交流朗读,其他组可点评优劣(评时可对节奏语调点评)

d、推选班内最优胜者,领读全诗。

2、整体感知

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词,说说诗中“雨”的形象,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乐观、爱笑的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四、作业

熟读这首诗歌,并思考研讨与练习。

五、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诗中“雨”的形象,及其内涵。

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乐观、爱笑的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二、研读课文

1、理解性朗读全诗,分析“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表现了春雨怎样的精神?

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她要探访大地;“雨”接着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还说自己“来的地方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所有这些说的话,集中地表达了这样的信息: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不难看出,春雨具有奉献自己、为人类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优秀品质。

2、从上面我们了解到,雨的到来可以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这都不难理解;但诗中七、八两节却提到“雨”到来要做两件事,而这两件事都是要教孩子们勇敢的笑,雨能教孩子们笑吗?这个笑是我们平常时的哈哈大笑吗?如不是,那我们又如何理解“笑”?

《雨说》教案【第三篇】

课题:雨说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读全诗,体会诗的风格。

重点难点:

1、朗诵全诗,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体味语言特点。

3、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重点:

1、品味语言,学会分析诗歌

2、品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学法指导:

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诗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要加强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建议配乐朗读。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字词注音,解释成语:

田圃( ) 喧嚷( ) 洗礼( )

温声细雨:

润如油膏:

2、积累——古诗中的春雨:

(1) ,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

(2) ,客舍清清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出西》

(3)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郭张十八元外》

(4) ,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 ,吹风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6) , 。——杜甫《春夜喜雨》

3、熟读课文,概括每一小节内容:

4、思考:雨“说”的说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5、副标题为什么取为“为生活在中同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6、、朗读指导:

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对春雨的企盼之情;

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表达“雨”的关爱;

第五节应读得欢快,传达喜悦之情;

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第九节应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出全诗之品;

学习研讨:

练习延伸:

1、仿照画曲线的句式和修辞,仍以“她”开头补写两个句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 ;她 。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诗上段押 韵,下一段押 韵。

(2)诗人把许多话语,凝练在短短的诗篇中,体现在形象上,诗人描绘的“老马”是一个比喻,它比喻 。

(3)诗中未出现“马”,而用四个“它”代替,在第一节中描绘它的 ,第二节写出它的 。

(4)这首诗主要运用了 写法,揭示 主题。

相关链接:

这首诗写于1979年,诗中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有对祖国养育之恩的感激,有回顾历史而产生的忧伤,有想到历史重任在肩的庄重心情,有踏上新的征途而感到的欣慰,有誓死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的表白。诗中低沉的咏叹与慷慨的言词相搭配,炽热的情感与被压抑的痛苦相交织,形象的感受与理性的认识融为一体,因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也给抒情的内涵增加了历史的深度,深沉而有力地表达出奋起的一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感。

《雨说》教案【第四篇】

雨 说 (郑愁予)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学习重点]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学习难点]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媒体使用]音视频朗读课件,帮助你学会朗读现代诗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约20分钟

独学

友情提示: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后,至少读3遍课文,并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来。还要记住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1、赏读材料: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1979年写成的,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2、动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友情提示: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3、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并读两遍,记住。

田圃( ) 禁锢( ) 留滞( )

喑( )哑( ) 襁( )褓( )

4、请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联想、想像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的图画。

5、找出�

6、完成《同步训练》上的第一题。

对学

“一帮一”小组互批,纠错,要用红色笔。

群学

1、组长组织组员齐读一遍课文。

2、黑板上默写重点字词。

[预习展示] 约7分钟

1、朗读课文。 2、默写重点字词。

[合作探究] 约20分钟

1、自由吟咏,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2、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3、欣赏品味。

(一)细腻精巧的运笔

(1)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2)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二)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课堂小结(约4分钟):

[当堂测试] 约9分钟

把这首诗改写为1篇优美的散文。(写在作文本上)

八年级语文《雨说》教学设计【第五篇】

课的前奏

导入:

初读——

学过的诗文中,一些自然景物会说话、会唱歌、能表达自我:

如《浪之歌》、《雨之歌》——真的只是浪的歌?还是谁的歌?

……

那么,今天这首诗呢?

再读——

板书(不求回答,读时关注即可):

从诗中,我感受到了______。(如:美好的期望。思考的落脚点既可能在“期望”二字上,也可能在“美好”二字上)

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

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字词问题,

也通过激发联想和想象,把对字词的理解引向深入,并指导朗读。

(比如,第二节的“织”;第三节的“也许”)

注:

课堂行进的节奏应该是缓慢而舒适的;

这是应该是一个不怎么讲究教学技巧、却能引发对于文本的好感的过程。

(给情感加热)

课的核心部分

从课题出发:

1、“说”什么?

(表达喜欢关心;祝福快乐成长;希望带来快乐)

2、怎么“说”?(对谁“说”)

范读。

说说:

整首诗给了我_______的感觉。

(聚焦在表达形式上;隐含的问题是:这种感觉来自哪里)

引导1:

“为什么”——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这两句什么意思?

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

请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或者,

你应该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但作者有没有这么说呢?

为什么是“为什么”——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体会此句的意味,并比较差异)

小结:

注意一种特别的表达形式——

你为什么不呢?

你为什么不呢!

——难道你不愿意吗?

——难道你不希望吗?

——难道你不喜欢吗?

——难道你不想这样吗?

我知道你是想的,

所以请跟我走吧!

意思上与改写的句子相同,

但语气和给人的感觉不同:

也有反问的意味,却不似那般强硬,

而是带着一点启发、带着一点诱惑。

(更委婉——为什么这样)

“对谁说”决定了“怎么说”。

注:

“为什么不呢”——

这是口语化的表达形式,其中的滋味和在不同情境中给人的体验,就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内容。如——甲:一起喝杯咖啡好吗?乙:为什么不呢?这篇课文中,我们学习的“为什么不……”,就是它的一种变体。“为什么不”的后面,往往就是说话主体想要干、乐意干的事。“怂恿”的意味甚浓。

如此设计,是基于这样的阅读理念:

阅读教学的最高追求,不是读出文章的意义,而是:在不断遭遇的新的情境下,赋予我们日常生活中曾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以新的意义,赋予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每一种体验以新的价值;用新的眼、新的心,去珍爱它们。而这种珍爱,又让我们自身日日翻新。

引导2:

同样的,请看“君不见”——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为什么是“君不见”?有什么意味?

(难道你没瞧见么——

反问的意味、对话的口气、急迫的心情)

补记:

上课的时候,我不小心读错了一句话:

“第一样事”读成了“第一件事”。

前者更具口语化的色彩,所以新的问题出现了:

为什么是“君不见”?

要知道——

“你看见没有呢”、“你没有看见么”,都比这个“君不见”亲切自然得多:

“君不见”,就显得虔敬文雅得多,文绉绉得多!

这和口语化的整体格调不大相称。道理很简单,却也很玄妙:

说话的对象是孩子没错,但孩子一般是不会拿自己当孩子的;

长大的天然渴望和长大的美丽错觉,将会伴随他们很久很久。

所以,他们也就成了我们常说的“小大人”。

有责任、能担当,有文化涵养,知书达理,是他们希望带给世界的印象

而“雨”呢?便在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这便有了:“君不见”。

“君不见”的表达,实在是切中孩童心理!

引导3:

“可别”——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打开”和“可别打开”有什么区别)

小结:

——“可不要……啊!”

带有请求的意味,更符合与孩童对话的口吻。

(相关链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注:

除此以外,

还有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感叹词“啊”、“呀”的使用,等等

都可

3、为什么是“雨”?

(为什么不是“风说”、“雷说”、“电说”)

引导:

建议读诗歌第一节。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一个词概括——

(“渴望”)

看副标题:

如果说,冬日里,一场春雨可以是大地的渴望,

那么,大地上的孩童呢,他们的渴望又是什么?

他们最渴望的、最需要的是什么——

(爱与温柔)

小结:

春雨的特质,正是轻柔、柔和。

所以作者眼里,春雨成了这样一个形象:

她亲切和蔼,她温声细语,她充满爱心,她永葆童心。

而这,正是一个孩子的需要。

22 33625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