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课酸教学设计实用(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实验与讨论,深入理解酸的性质、反应及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化学思维,强化知识的系统性与实践性。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课酸教学设计实用(最新8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课酸教学设计【第一篇】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利用多媒体展示知识网络,既注重了归纳总结与实际应用,又增大了课堂容量。

上复习课时,应少讲“点上”的知识,多讲“线上”和“面上”的知识,这“线”和“面”需要我们课前做好备课准备,我每次上复习课之前都要花很长时间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把该线、面上的部分或全部知识加以串联、提炼、比较和分类,让充满凌乱感的知识能“站起来”、“排好队”,理顺它们的关系。课本在新课教学阶段并没有系统的对酸碱盐化学性质进行归纳,学生对酸碱盐的一些化学反应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及时让学生对酸碱盐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有利于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我还精编了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加以巩固。这些练习题切合中考实际,难易程度上恰如其分。在课堂上适时的利用多媒体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这样把理论与实例结合起来,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二、教会学生复习方法。

古人云“授鱼”不如“授渔”,授人一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将会受益匪浅。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对原有知识的再认识上,尽可能使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识。还要通过对各种题型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做进一步深化处理,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而这项工作不要由老师一手代办,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只需教给学生总结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

三、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

任何一节复习课都应是由师生互动来完成的。这种互动要比上新课时还要多。教师讲是为了引出内容的主线和设计教学思路,这条线可时常让其断开,把连接的任务交给学生,但要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一方面要让其感到自己在知识的连接上的掌握点和欠缺点;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读”和“练”可让教师及时了解他们在哪方面存在问题,如何采取对策。但提出问题要选题得当,采用讲、读、练结合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设计的知识点大部分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所以在课堂上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愉快学习的过程,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味、有意思,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于较容易的题目能够独立思考,认真做题,对于较难的题目,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整节课以学生活动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流进每位学生的心田。

当然我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设计的题目有点多,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时间的确有点紧,课件中还有个别题未来得及呈现。这些只好放到下一个课时来完成了。所以今后设计题目时还需再精炼一些,对于课堂上的预设和生成还需要周全考虑。如何上好化学复习课?如何体现复习课的大容量高效率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相信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我的复习课堂将会更加妙趣横生,异彩纷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课酸教学设计【第二篇】

寒假期间,由于没有在校集体学习的氛围,考生往往不按时作息,导致生物钟紊乱,影响整个复习状态。所以考生不能随性而为,要把作息时间及学习计划安排制成一份详细的表格贴在书桌前,提醒自己按时按量完成,也可以和同学或好友结成联盟,共同制订计划并取长补短,相互督促并肩协作,把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2、系统复习,夯实基础。

《北京卷考试说明(化学)》是高考的风向标和指路灯,其中对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划分为了解、理解、综合应用三个等级。考生要利用寒假比较充裕的时间,针对所罗列的知识点逐一筛查复习,结合教材、笔记等全面梳理知识点,特别要多留意常考易错的核心考点,比如电化学原理、速率和平衡及其图像、电解质溶液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现象、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等,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经过期末考试的训练和强化,考生对考题的类型、主干知识、薄弱项目、答题技巧等都有了初步认识,但往往屡做屡错,因此寒假期间整理和重温错题是强化基础知识的有力措施。考生要具体分析错题考查什么知识点,出错的根源在哪里。为了避免再次犯错,考生可以准备一个小记录本随时积累,及时记录出错频率较高的考点。考生要通过反复温习和揣摩错题,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争取错题不再错,这是提升成绩的快捷有效方式。此外,考生每天设定适量习题练手热身也十分必要,既检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又训练答题的规范性。

3、重在落实,把握技巧。

考生经常会感觉明明听懂了知识点,遇到实际问题时却不会解决。其实考生可以将备考过程称为“3m”过程,即“模式、模仿、磨合”,意即考生先了解相关问题的解决模式,继而善于模仿,看老师或同学如何用该模式解决相关问题,最后通过不断磨合逐渐达到熟能生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课酸教学设计【第三篇】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o2co2p2o5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o2sp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kclo3so2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so2等。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ab。

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a+b。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硫、碳、铁丝、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课酸教学设计【第四篇】

首先我要感谢各位评委老师,谢谢你们,希望你们对我的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酸碱盐的复习。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及中考分析。

酸碱盐的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碱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酸碱盐的通性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初步了解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知道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酸碱盐知识的讨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在知识迁移题、实验探究性问题、开放性试题、趣味性题、信息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酸碱盐知识全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科内多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通过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类似酸碱盐的性质进行推测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根据酸碱盐的性质分析常见离子的检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选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包括问题和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归纳法等过程式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和“讨论式探究”的复习法,即先给出题例,通过对题例的探究暴露错误,讨论发现问题,带出知识点,引出方法,由此教会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实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编排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问,习题,在练习、讨论探究中让学生复习酸碱盐的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思维得到提高,科学素养得到升华。

引入课题:由前面物质分类中的化合物引入,这节课复习化合物中的酸碱盐,重点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用途,酸碱盐之间要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1、常见的酸碱盐。

课件展示活动探究一,让学生讨论回顾常见酸碱盐,提出问题:你对它们有多少认识?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俗名和化学式,并探究这些物质的类别,引导学生如何认识酸碱盐,让学生分组讨论之后分析阐述,再请一个代表按要求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老师给予及时评价。再展示认识酸碱盐的对比表格,让学生理解记忆其规律,能识别常见酸碱盐;接着展示课件了解常见酸碱盐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突破重难点之一。

2、酸碱盐的通性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再由用途体现性质过渡到化学性质的复习。首先提问:同学们你对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哪些认识?如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硫酸铜分别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学生在查阅教材、讨论分析中复习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老师分别展示出酸碱盐的通性,并引导学生利用双手形象记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金属与酸,金属与盐反应的类型,并简要分析置换反应的条件。再分析其他反应除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外的类型,并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记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酸碱盐溶解性规律,突破重难点之二。

3、探究应用。

展示另一个探究活动题目,提问,下面这个探险队员硫酸怎样走出小山?请你帮帮忙给他指指路。根据学生讨论分析并给以适度的引导,在探究中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再由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在兴趣、讨论、质疑中愉快的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利用碱、盐的化学性质帮助氢氧化钙、硫酸铜顺利通过小山,作为课后探究,让学生巩固酸碱盐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探究,学会解答开放性题,培养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清楚?通过展示板书设计进行反思回顾,整理归纳,并通过精编的练习拓展延伸,并提示下节课将从物质的鉴别,推断,实验研究,除杂等反面进行综合复习。

六、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课酸教学设计【第五篇】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4、构成的原子基本微粒是质子、中子、核外电子。

5、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7、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

8、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9、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0、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2、黑色物质的是木炭c,氧化铜cuo,二氧化锰mno2,四氧化三铁fe3o4。

13、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4、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5、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敞口放置质量会减少,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氢氧化钠(naoh)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因为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而且可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16、浓盐酸在空气里会生成白雾,是因为从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的小液滴的缘故。

17、用石灰浆(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抹墙,逐渐变硬的原因是由于石灰浆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

18、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

19、由饱和溶液到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20、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低温度、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21、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2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3、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是分子的数目。

24、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是(1)该物质必须是可燃物;(2)与氧气充分接触;(3)燃烧时温度达到着火点。

26、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点燃前须验纯的物质是h2、ch4、co。

27、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溶质的质量。

28、假酒可导致人失明,甚至死亡,假酒中含有甲醇。

29、粗盐提纯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

30、配制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

31、浓硫酸在稀释时,应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停搅拌。

32、常见物质(离子)的检验方法。

物质。

使用试剂。

现象。

hcl或cl。

-

agno。

3溶液和稀hno。

3

生成不溶于稀hno。

3的白色沉淀。

h

2so。

4或so。

4

2-。

bacl。

2溶液和稀hno。

3

生成不溶于稀hno。

3的白色沉淀。

co。

3

2-。

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生成白色沉淀,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铵态氮肥(nh。

4

+)。

碱(naoh、ca(oh)。

2)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加热。

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淀粉。

碘水或碘酒。

变蓝色。

匍萄糖。

新配置的蓝色沉淀cu(oh)。

2,加热。

产生红色沉淀。

h

2o。

无水硫酸铜粉末。

白色固体变蓝色。

co。

2

澄清的石灰水。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3、hcl和h2so4检验方法:bacl2溶液。

34、h2o和co2检验、除掉。

(1)检验:先检验h2o(无水硫酸铜粉末),再检验co2(澄清的石灰水)。

(2)除掉:先除掉co2(naoh溶液),再除掉h2o(浓h2so4)。

35、可以用酒精灯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

36、白色沉淀是agcl、baso4、caco3、baco3、mg(oh)2;蓝色沉淀是cu(oh)2;红褐色沉淀是fe(oh)3;红色沉淀是cu2o。

37、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

38、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在做此实验时,应预先在瓶底放水或细砂,原因是防止熔融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39、用墨书写的字画常年不褪色,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40、硫酸铜晶体的俗称是蓝矾或胆矾。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是干冰。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烧碱、火碱、苛性钠。碳酸钠的俗称是纯碱。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消石灰。氧化钙的俗称是生石灰。

41、在氧气、稀硫酸、熟石灰、干冰四种物质中,可用来金属除锈的是稀硫酸;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熟石灰;可用于潜水、抢救病人的是氧气;可用作人工降雨的是干冰。

4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天然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ch4,ch4在空气中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氢气,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43、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在进行操作时,应先通氢气,后加热,原因是排净试管中的空气,防止混合气体加热时爆炸。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氢气,原因是防止灼热的铜再次被氧化。

44、氧气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氢气的收集方法是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

45、煤气中毒实际上就是一氧化碳co中毒,co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色。

46、若要分离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的物质,应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若要分离溶解度随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应用蒸发溶剂法。

47、物质溶解于水使温度升高的是:浓h2so4、、naoh固体、cao;物质溶解于水使温度降低的是:kno3、铵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课酸教学设计【第六篇】

内容基础知识在中考中所占比重很大,也是综合应用的前提。在复习过程中要从知识梳理入手,从课本入手,依据考纲。通过知识梳理一方面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唤醒,另一方面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点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和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织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还要记忆常见元素符号、化合价口诀、金属活动性顺序、重要物质的俗名、颜色、溶解性以及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现象等。例如:只有记忆了元素符号和化合价口诀,你才能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然后才能利用化学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最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知识之间不是孤立,是环环相扣,你在哪个环节薄弱,都有可能导致你失败。

联系实际,关注热点。

近几年中考试题以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为基本点,人文化、情境化,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蕴含浓浓的家乡意识。这样不但贯彻了新课标精神,同时很好展现化学这门学科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展示化学使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意联系实际问题——低碳经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环境问题(雾霾)、食品和药品安全等。这类题目既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应用性,又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品质。

重视实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必考题型,也是决定同学们能否获得高分的关键题型。实验探究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察:

1、提出猜想的能力。同学们应该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和题目反馈给你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猜想。

2、考查利用化学知识设计实验的能力。设计上要注意实验的目的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且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控制。

3、考察对实验的分析和评价能力。要求学生从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装置、实验结论、实验误差以及环保、能源等角度对实验进行分析和评价,考察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创新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课酸教学设计【第七篇】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2、判断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课酸教学设计【第八篇】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22 3547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