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范例(通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范例(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第一篇】
(四川省威远县严陵镇河北街小学 642450)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数学知识的产生本来就源于生活实践,经过总结形成理论,最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教育的定位也应是让所有的学生接受大众化的普及教育,得到数学思维方式和实践运用的启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然而,数学教育曾偏离了这一轨道,数学教育只限于书本和教室,教学内容远离儿童生活,远离社会实践。数学课堂教学把丰富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明算理,重练习”的特殊认识活动,成了抽象说教,偏重于机械计算,从而导致数学课机械、沉闷和程式化,使本身具有厚实的文化生活底蕴的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成了枯燥的演练,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个性压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另外,数学教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还表现在忽略了对数学学习审美化、艺术化的价值导向,令数学教育乏味,审美情趣欠缺。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为了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地结合,充分挖掘数学的文化生活底蕴,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体现新的课改理念。为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有以下体会与收获。
1、激趣生活化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创设生活情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计算而言,如果不精心设计,就会变得空洞而枯燥,机械而沉闷。如:在“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教学中,要进行相应的口算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学生们很熟悉的生活情景——打电话。就是从每组中选一名学生,分别是1 号、2 号、3 号、4号,从老师开始,打给1 号,依次往下打,4 号打给全班同学,互相问好后,就由前一位说算式,后一位回答得数。游戏之前,先用计算机传导出日常生活中两人打电话的情形,然后问学生:“同学们,现在我们把打电话用到口算中,喜欢吗?”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答道:“喜欢!喜欢!”在计算机传出悦耳动听的电话声之后,游戏打电话便开始了。整个过程,同学们兴趣盎然,热情洋溢。打电话这一游戏,贴近学生生活,把单调乏味的口算练习变成了有趣有益的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点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内容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如:在教学百分数的知识前,布置了这样的调查任务:明天我们要学习百分数,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现过百分数。学生们在商标上、报纸上……找到了百分数,在找的同时掌握了百分数的读法及意义。课堂上让学生们汇报,气氛十分热烈。这样课堂就再不是老师照本宣科,而是成了学生们展示自我的舞台。
3、探究生活化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于理解,更能体会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在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3 元,每双球鞋99 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 元,再用23 元加上找回一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 - 100 + 1 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4、实践生活化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生掌握了“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后,组织了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三叶树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砍倒后量……显然都不是好办法。怎么办?这时,我拿来一把2 米长的竹竿,笔直地插在三叶树旁边问:“竹竿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茅塞顿开,悟出了应用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算出了三叶树的高。
5、创造生活化
数学作为一种普通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坚持引导学生展望生活美好前景,激发创造欲望;坚持建构让学生实行“再创造”的课堂,培养创新能力;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使学生树立创造的信心;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喜悦,进而发展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教学完了图形面积之后,我设计了“绿化校园”这一活动:(一)分组测量:让学生分组测量校园中已绿化地带和未绿化地带的有关数据,并填写以下表格: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第二篇】
案例1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合唱队共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至少需要几分钟?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并写出至少需要几分钟)
过了一会儿,学生完成方案设计,教师组织反馈。
师:你设计的方案需要几分钟?(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分、5分、6分、7分、15分)
师:那么我们就先请用时4分钟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学生上来展示设计方案并作说明)
师:下面请用时5分钟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学生兴致不高)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依次反馈6分钟、7分钟、15分钟的设计方案。
师:为什么有的是用4分钟,有的是用5分钟,有的是用15分钟?
……
案例2
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想要邀请7位同学去烈士公园玩,但是我还没有跟他们说,怎么办呢?只好打电话给他们,那么,我怎样才能尽快地通知他们呢?(逐个通知、分组通知、相互转告)
师: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通知完这7人要几分钟?(边讲解边画图)
师:很好,大家都很聪明,又肯动脑筋思考问题,要学好数学就需要我们这种认真的态度。打电话是人们互相联系最常用的方式,其实,打电话里面也藏着不少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打电话通知更多的人,好吗?(板书:打电话)
师出示:一个合唱队共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至少需要几分钟?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并写出至少需要几分钟)
过了一会儿,学生完成方案设计,教师组织反馈。
师:说说你设计的方案需要几分钟。(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分、5分、7分、8分、9分、14分、15分)
师:如果需要时间最多,那么是几分钟?
生:15分钟。
师:是怎样打的?
生:是老师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设计方案如下:
师:有同学说是14分()钟,那是怎样打的呢?
教师请用时14分钟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作说明。
师:你觉得这1分钟是怎样省下来的?
生:是让已经知道的学生在老师打电话给其他同学的同时通知另一个学生,这样就省下了1分钟。
接下来教师有选择地展示了学生设计的另一种方案,如下图:
师:你觉得这幅图用了几分钟?是怎样打电话的?
学生解读图意和设计方案,最后得出:先由老师打3个电话给3位同学,用3分钟,再分别由这3位同学同时再通知4位同学用时4分钟,共用了7分钟。
师:你觉得还有比这更节省时间的吗?(师提出问题后,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生:有,3位同学分别通知时,老师在休息,有些先接到电话的同学也在休息,如果他们也打电话,就能节省时间。
……
师:那么你们觉得最少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生:4分钟。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时间,请你把用时最少的方案用图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设计用时最少的4分钟的方案图。接着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正确地设计出了用时4分钟的方案图。
……
分析与思考
“打电话”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应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统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所熟悉的,通过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综观以上两个教学案例,案例2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体现了其对教材的正确处理和教法的合理选择。
(一) 由浅入深,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正确处理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这个数据太大,学生要在课堂上从15这个数打开缺口,探究的过程比较复杂,时间要求比较多,探究效果不会好。为了提高探究效果,案例2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老师想打电话邀请7位同学去烈士公园玩”为探究载体,这样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改用从通知7个人这个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 以学定教,让学生在展示中学会思考
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意义的过程。先让用时最长的学生展示,再让用时少一些的逐一展示,在让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做到适时启发、指导,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和感悟到好方法的优越性,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避免了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
而案例1中教师先组织用时4分钟的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当个别优秀的学生先展示并介绍了最佳设计和最少用时后,虽然教师也组织学生依次展示5分、6分、7分、15分的设计方案,但其实其他同学已经失去了展示自己学习方案的热情和欲望,同样,其他同学也会因对最佳方案的关注,而失去和减弱对其他设计方案的探究兴趣。因此,虽然教师也组织学生比较:“为什么有的是用4分钟,有的是用5分钟,有的是用15分钟?”但效果却会大大地减弱,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考不够深入,学习理解不够深刻和全面。
(三) 层层递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案例2中教师先组织用时最长的进行展示,使学生明白最长用时的打电话方案就是教师逐个通知,总共需要15分钟;再邀请比15分钟少1分钟的同学展示说明打电话的方案,并通过对问题“你觉得这1分钟是怎样省下来的”的思考与回答,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如果让已经得到通知的同学通知其他学生可以节省时间。接着教师跳过9分、8分的情况,直接出示一位学生设计的方案图,组织学生解读图意,理解此种设计方案及所需用时是7分钟。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你觉得还有比这更节省时间的吗?”使学生明明白白地体会到只要是已经接到电话的每个学生都能通知其他学生,肯定能更节省时间。最后教师还是没有邀请一开始就说用时4分钟的学生直接展示说明设计方案,而是给大多数学生时间,再来思考并设计最佳的打电话方案,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和自己的努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第三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设计;价值取向
一堂课怎样才算是有效?有效的标准是什么?这里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所谓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就是教学目标的方向性问题。我们把根据学生状况、教学内容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而选择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称作“课堂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离开了价值取向讨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模糊的,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应立足于儿童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开放思路
往往我们的数学课呈现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常规思维,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日益失去应有的灵活性,逐步刻板、缺乏想象力,解题方法雷同且单一,甚至于不管生活实际,又是甚至荒谬的结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比如在《打电话》中渗透倍增知识,通过对这一课实际可操作性的分析、研究来体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数与形》一课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本身数形结合的理性魅力;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速算》中提供开放的平台,让学生探索更多、更巧妙的简算方法。我们在继承传统数学教学,让学生“接收知识”的同时,开放思路,为学生提供更多说、听、读、写、做数学的机会,不拘形式,学活数学。1.规范数学语言的表达:包括学生解释思考问题的过程以及克服思维阻碍的策略和有待明晰的疑点。2.聆听后学会批判老师与同学的发言:直观列举、深入挖掘以求得透彻的理解。3.阅读数学资料:建立良好的数学系统知识库。4.积极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活动课、实践与运用,多引进一些有应用价值的开放性题型,让孩子充分体验写数学和做数学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猜想验证、动手操作
比如,教学1平方米=100平方厘米时,1平方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这个猜想要有一定的根据,建立在学生空间观念基础之上。你愿意用你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吗?去验证才更科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目标达成,不能走过场。让学生动手操作,应注意:1.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带着思考去操作。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2.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适量是指:不要动辄就操作,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适度指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到抽象转化。
三、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小学数学合作交流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交流中主动得到对数学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性思考的基础之上。比如《打电话》一课,在让学生独立将(下图)表格填写后再进行交流:1.通知6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2.老师通知了哪些人?3.当老师打给4号时,这一分钟一共有几个同学在和老师同时打电话?他们分别打给了谁?4.当老师打给8号时,这一分钟一共有几个同学在同时打电话?他们分别打给了谁?号同学应该打给谁?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孩子善于思考勤于归纳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分析、归纳、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合作交流过程中:小组的构成、探索的内容、达成的目标都是值得老师推敲的。由于课时的局限性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需要教师的适时介入,有效引导,才能使交流合作探究性学习真实有效。过程中切不可让一部分学生就此习惯等待结果,关闭思维的闸门。
四、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优化方法改变
“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听”,让学生经历收集、归纳、分析、整理这样一个知识“再创造”过程,去理解一个理论的形成过程。比如,在探索“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什么有关?”这个问题时,首先要搜集信息: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否与最简分数有关?是否与真假分数有关?然后辨析: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排除迷惑人的假象和陷阱,排除干扰因素,最终归纳出正确的信息:原来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只要去看一个最简分数分母的质因数。这一过程无疑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当然任务的设计,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能力,学生不仅完成不了任务,久而久之还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设计教学过程时,有一句老话:“跳一跳,摘果子。”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与此同时,还要强调在整理归纳过程中讲究方法的最优化。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就是教学目标的方向性问题。也就说,在一节课上,在有限时间内,师生做什么最有价值。做有价值的事才是有效的,价值越大效益越大。孩子在一年级初始阶段,自学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不如老师讲授学得快,但经过一个阶段甚至两、三年的时间,孩子自己的学习能力一旦形成,会成倍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正是从这些意义上,新课程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所以课堂教学还有长效和短效的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图一时的效果而忽视学生终生发展的问题。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第四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83-02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开展数学教学。下面,我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从数学的本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呢?还得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亲身感受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1.合理选取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自己学习的内容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以积极主动的“我想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如教学时、分、秒时,可以让学生把时、分、秒跟自己的日常起居联系起来;教学小数的认识,可以让学生把小数与自己的身高及生活中的测量、物品价格等联系起来。
2.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享受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教师抓住学校创建常规管理达标校园的机遇——学校把教学楼重新用涂料粉刷,让学生帮助校长和财务人员设计粉刷方案,制订工程预算,学生分小组进行实地测量,并了解涂料的价格、人工费等。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获得成功后,通常处于积极的状态,容易对所从事的事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1.遵循认知规律,科学安排教学。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并按从易到难、从因到果的顺序组织教学,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分步推进:初步感知——数方格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验证公式——应用知识。在初步感知阶段,利用书中的插图,让学生找一找有哪些学过的图形。学生会比较容易找到。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在一种成功的体验中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再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两个花坛哪个面积大一些?”学生就会带着探究问题的积极心态进入下一个环节——数方格。数方格又是学生比较容易做到的,很快得出了数据,并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引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边的方格数×高的方格数。“如果这个猜想真能计算所有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该多好啊!”进而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剪、拼的验证过程中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验证了这一猜想,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积极的评价,学生的大脑是多么地兴奋!教师利用这一兴奋点自然进入应用练习。这样,整节课学生都在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学习,循序渐进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2.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有研究表明,那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设计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本课开始的生活中的问题:学校长方形花坛面积的计算。教师在屏幕上打出长方形花坛的几何图形,就让学生进行计算。当学生提笔要进行计算时,却发现没有计算的条件——长和宽。二是进行课堂上所用电脑屏幕大小的计算,其中有单位名称的变化。三是让学生计算自己身边的长方形物体的面积。比如,课本、练习本、铅笔盒的一个或几个面积,还有课桌面、椅子面等。四是让学生在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方格纸片上设计一张邮票,看看有几种设计方法,哪种设计美观、大方、合适。这些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使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形成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动力。
三、让学生在乐中学
1.情境法。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及各种影音资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就可以充分利用书中第38页的插图,创设“乌鸦喝水”的实验,让学生扮演乌鸦投石子,创设活生生的情境,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从而发现体积的内涵,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自然能学得开心。
2.故事法。
小学生大多数都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能激发儿童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可以将有趣味性又符合知识要求的小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就利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帮助学生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a÷b=(b≠0)“小乌龟慢慢跑,站上了领奖台。小白兔睡啊睡,只能坐在下面掉眼泪。”
3.表演活动法。
利用小学生好动、爱表演的特点,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让他们想学、乐学。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时,就可以让学生表演打电话的过程,让他们在打电话的活动中找到最优的方案。
4.将数学课堂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数学体验。
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书中实验。(教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
(2)至少选择一个圆锥形物体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圆锥的体积。(课外进行)
(3)课堂汇报: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在团队合作活动中,不仅学到了基本的知识,还获得了成功的数学体验。下面是学生的“发现”——
用水做书中的体积实验,在倒水时,水容易流出容器外,就另找来一个盆子盛流出的水,最后一起倒进去,这样实验的效果更佳。
在实践中还发现像沙堆、谷堆等底面与其他面相连时,可以先用软绳子和尺子量出底面的周长,再用公式r=C÷π÷2求出半径,最后求它的体积。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下一篇: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优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