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优推13篇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兴趣,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1
八仙过海,鹬蚌相争(),百尺竿头()。
2、学生根据平时积累说说还有哪些类似的成语。
3、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成绩,达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着力集中,品读主体。
(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
1、自由朗读,圈画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并显示三者关系)。
2、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朗读体会。
4、如果你遇见这种状况,你打算怎样告诫它呢!
(有了体验随后再指导学生练读故事自然水到渠成。)。
三、参照对比,探究寓意。
1、组织小组讨论,随机总结名言,齐读加深感受。
师: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a.“恍然大悟”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自己也象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着眼前的利益,没有想到……。
明白了自己想到攻打楚国的事,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王还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
b.读到这里,老师还想知道,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呢?
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
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
如果少年真那样做的话吴王可能就回杀了他。
如果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
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捕蝉这件事是真的,这样,少年就可以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
所以说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对呀,少年选择了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2、出示有关福祸联系的警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四、再读探究,感受智慧。
1、在这里围绕少年身上哪些闪光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评价人物的机会,阅读课文2——8自然节,抓住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做到有理有据。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以读促悟,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真正“动”起来。
2、激趣:想不想当一回智慧的少年?又想不想做一回“权倾天下”的大王呢?
学生一定兴趣盎然,此时友情提醒大家:注意人物的身份、谈吐;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
3、指导分角色朗读,配上古筝曲,同学们应该会读的有生有色。
五、创设复述、升华情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学课文只有入境才能情真一切。)。
情境一:模拟吴王早朝,面对众臣解释与少年的这段趣事,奖励少年,学生一定会说的百花绽放,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之中就完成了本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复述。
情境二:生活中也有许多当代吴王,比如小明同学每天不问学习,只顾沉迷于网络游戏,怎样规劝他既内化了寓意,学以致用,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说服别人的口语交际训练。
六、作业布置,延伸课外。
本着新课标中语文作业的布置应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无限延伸课堂,加强实践性的宗旨与大阅读的精神,布置以下作业:
1、排演课本剧《螳螂捕蝉》,评选优秀导演、演员。
2、收集寓言故事,在班级举行一次寓言故事赏析会。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2
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
2,正确认识陈桥兵变。
3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4.是正确理解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导入新课。
欣赏豫剧穆桂英挂帅片段,向同学们介绍这个人物。
提问:谁能说一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朝代?
老师提示:在唱词中大家注意到了吗?又披战甲又管三军,这说明她以前就是一名战将,而且是元帅。
提问:那是什么原因使她中断了军旅生涯了呢?这和北宋当时的政治有何关系?
好,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走进北宋,去了解北宋的历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8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老师出示图片本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
第二、讲授新课。
1、北宋是怎样建立的呢?请阅读,28页,第一段第二段。
请同学描述一下过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老师出示图片讲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老师出示北宋建立的图片,(时间建立者定都),分别找同学回答。
2、统一以后,宋太祖吸取唐末末武将专权的教训,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29,30页第一段。
老师提问:29页重点是什么?生齐答:兵权,
那么采取什么措施?分别找同学回答,最后老师总结,收兵权。
老师问:同学们除了兵权,在中央还有什么职位(仅次于皇帝)权力最大呢?学生回答,宰相。
那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分相权。
老师提问:在中央宋太祖解决了兵权相权,那么在地方上有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请阅读,30页第二段,老师出示图片,分别找同学回答问题。最后老师总结,分政权。
老师提问:除了地方的政权,还有什么措施呢?生回答:收财权。老师出示图片,让同学分别回答问题。
老师总结:这样通过从中央到地方这一系列的措施,中央集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3、宋太祖收了兵权,那么应该由谁来掌管呢?那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第二个板块,请同学们阅读30页第四段,重文轻武的政策,看看都采取了什么措施?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课文总结回答问题。
老师出示图片,让同学们根据课文回答问题科举制的发展及影响是什么?
老师出示图片,让同学们根据课文总结回答宋朝的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影响。出示宋朝大将的一首诗,来描述当时武将的待遇和状况,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最后问:谁能总结一下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老师出示图片让同学根据课文总结回答.。
第三、本课小结。
从宋的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第四、正确理解重文轻武的弊端是什么。
第五、做课堂小练布置课后作业。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3
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的历史结果。
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带来的影响。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通过学习北宋,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树立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导入新课。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讲授新课。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1)学生讲故事:黄袍加身,陈桥兵变。(2)北宋建立的概况。(时间、建立者、都城)(3)教师出示地图,明确宋朝的统一范围。
让学生明确北宋不是统一全国的政权,只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a、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务,枢密院有权调兵,无权领兵,三衙有领兵权力,却无调度之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对外防守空虚无力,这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作用。
b、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主要排文臣担任知州等。c、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3.这个改革给宋朝社会带来的影响。
1、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2、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3、重文轻武的后果。
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课堂延伸。
三、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请结合图片讲讲你的收获吧。
北宋高度集权的利弊:(1)积极的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2)消极影响: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互相推诿,效率低下;财权过分集中,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积极性,地方官吏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与搜刮;军权过于集中,实行守内虚外,边防力量削弱,军队力量增加,军队开支日益膨胀。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积重难返的严重局面,从而到中期出现统治危机。
四、作业: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4
本框题是本课乃至于本单元教学的落脚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消费,最终是为了使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消费,崇尚健康的消费方式,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用正确消费观指导自己的消费,所以对学生的生活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活动教学法,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做中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正确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认知图式。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思考、辩论中澄清认识,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材分析】。
1、知识分析。
从地位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的三课的第2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消费的影响因素、类型和结构,而让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其正确消费,因此,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主要从学生个人认知的角度,了解各种消费心理的基础上,自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因此,它在整课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教学的关键部分。
从具体内容看:本框题包括两目内容,“消费心理面面观”、“做理智的消费者”两个问题,其内在联系是先分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各种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其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引导学生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做合理的消费者。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1)关于消费心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但是只有正确认识才能帮助人们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认识源于实际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认识的形成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经济生活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往往指导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各种消费心理的形成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一旦形成必然会影响自己的行为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或提供典型案例,去分析各种消费心理的特点,呈现不良消费心理导致的不良后果,让学生体会、感悟、认同正确消费心理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2)关于理智消费者应践行的原则认识对行为有指导作用但不会直接导致该行为的发生,所以即使人们有同样的认识也不一定必然选择同样的行为。在经济生活中,人们的消费行为往往具有多样性,消费多姿多彩,导致的后果也多种多样。有的消费行为只考虑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如过度消费、盲目消费等,不仅可能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债务,而且造成资源浪费;有些行为只考虑了自己的局部利益而忽视了他人、国家乃至与人类的共同利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就因该厂到多样化的消费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应该是能够把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国家利益、人类共同利益统一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力求从多样化的行为选择导致的多样化后果中让学生认同个人消费应该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1)通过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以及求实心理的基本特征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其思维的批判性,树立正确消费观,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
(2)通过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基本消费原则的理解和建构,有利于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特别是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实力和增强环保意识,自觉落实环保行动。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1)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理解了有关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和消费结构的知识,同时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应该形成了关于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初步认识,但是比较模糊具体这些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起点和基础。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从知识逻辑的生长角度来说,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方面的知识,具备初步的经济学思维能力。
3、非认知因素分析。
由于教学设施的制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先期建立的知识有缺陷和不完善。受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不少学生分析问题时容易走极端在教学时要做好相关的预设,并有准备地对待课堂上实际生成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在知识上使学生能够识记主要的消费心理;理解,正确理解四大消费原则,评价各种消费心理;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例如根据理智消费原则,模拟家庭消费计划,说明怎样才算一个理智的消费者。通过教学,在能力上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论抽象思维,能够参与生活实践,培养其在抽象理论指导下分析具体现象的能力,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其关注现实生活及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或创设一定的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去探索、思考、自我建构相关的事实和知识如主要的消费心理,理智消费四原则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明确在新时代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以及避免盲从等消费观念,从而成为理性消费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作理智的消费者。
2.教学难点作理智的消费者。
【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案例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或实地考察环境等);。
【教学思路】。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引导学生研读故事的前因后果。
1、(ppt出示课文1节)。
(1)指名朗读,思考:
从这句话里,你们读懂了什么?你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指导有感情的读。
(2)如果吴王是个理智的、开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做?会怎么想?
(3)可事实上吴王是怎么说的?(出示相关句子)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2、结果怎样呢?(出示课文12节)指名读。
现在请同学们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对照起来看:你有怎样的疑问呢?
三、研讨故事的经过。
1、请同学们自由学习课文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少年劝说究竟妙在何处,他说了那些话?可以圈圈画画,并简单地写上你的感受。
2、交流:
(1)妙在少年用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出示图文,指导学生观察。
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指名同学再来读,师生评析。
(2)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会蝉的心情。
“螳螂”:“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3)现在,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有意思在哪里?
(5)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幅地图,如果你是吴王,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地图,会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与故事结合起来体会其中的道理。ppt出示。
这两个事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6)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ppt出示)。
四、合作探究。
2、“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吗?
3、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类似的现象吗?
五、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ppt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3、那么如果请你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会换什么题目?
六、布置拓展小练笔。
(ppt出示练习)。
1、我来编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2、我会演节目: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利用课余时间我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吧,相信你一定行!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6
时间:2009-9-219:01: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malajia。
人气:600。
【文字:大小】。
课标分析:。
1.新课标整体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经历探究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新课标对本课的具体要求:要了解几种消费心理,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特别提出:要针对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冲突,讨论“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要重视主张“量入为出,理性选择、转变观念的意义”。
3.分析新课标:新课标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重视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重视回归生活,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人性养育。新课标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主动性,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这些变化与要求。既要针对学生与教材特点,设计丰富的有时代感的学生活动,又要不流于形式,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人性养育。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做到三维目标相结合,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主导,使课堂既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2.地位:。
(1)本课是全书的切入点。
消费是再生产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旧教材把它放到最后来讲),但是消费却是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最直接、最主要的形式。新教材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一单元来讲,正是要把“与中学生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经济活动”作为切入点,这充分体现了新教材蕴涵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本课是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的重点、落脚点。
因为:中学生作为消费者,学习消费的有关知识,其目的就在于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到科学、合理地消费。
3.结构:
本课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消费心理面面观”,第二部分“消费要践行的正确原则”。
两者之间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后者是前者的落脚点,也是重点。(正因为多样化的消费心理中存在错误观点,因此要强调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教学设计:第一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自学、讨论等形式,主要让学生自己完成;第二部分首先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有关的感性材料;在这之后引导学生从分析身边材料入手,引出主题、并认识其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最后,由教师补充、归纳,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即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在这一过程中,对一些内容要进行适当的深入与拓展。
4.本课重点:。
(1)本课重点:理性消费要践行的正确原则。(四个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因为:只有践行了正确的消费原则,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地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重点突出:
时间上的突出:计划用近3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此内容的教学。
教学手段、过程上的突出:首先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有关的感性材料;在这之后引导学生从分析身边材料入手,引出主题、并认识其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最后,由教师补充、归纳,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即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在这一过程中,对一些内容要进行适当的深入与拓展。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好引导作用。
5.本课难点:
(1)本课难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因为:难,不在于知识有多深奥,而在于:深圳物质条件优越,再加上家长对独生子女“全情付出”“有求必应”,浪费之风在学生中大有市场,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成为中学生陌生的名词。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容易流于形式,成为空洞说教,落不到实处。因此是教学中的难点。
(2)难点解决:
首先,让学生课前实地拍摄中学生浪费纪实片,引出主题,并通过直观材料,充分认识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必要性;然后组织学生辩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过不过时?”,进一步澄清认识;之后,由学生展示古今中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故事谚语(课前收集准备),加深理解;最后,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有说服力的故事,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与洗礼,在潜移默化中升华认识,并在生活中自觉践行这一原则。
学生分析。
要做到“以学生学为主”,而非教师的教为主进行教学设计,就要了解学生特点.高一学生普遍具有如下特点:。
树立正确消费观。
2.优点:(1).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可塑性强。(2).性格活泼,容易激活。(3).电脑操作水平较高,而且不泛高手。(4).乐于实践。
3.不足:(1).是非不明,价值观需要修正。(2).在学习上习惯于“被动接受“,探究精神较差。(3).追求个性,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不强。(4).注重书本,实践能力较弱。(5).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奔波,与社会接触较少,社会经验不足。(6).生活条件优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缺失。
针对此,在教学中,我力求进一步发挥学生优势,修正劣势,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针对“电脑操作水平较高、乐于实践”,但“合作精神不强、实践能力较弱、与社会接触较少”的特点,设计了探究式学习。)。
教法分析。
针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现大量图文资料,使教学更直观、更感性。
2.讨论教学法。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开展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丰富课堂教学,多种讨论法穿插)。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为丰富课堂教学,多种提问方式穿插)。
4.时事教学法。结合时事:“胡锦涛讲话、中国国情等”进行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联系实际。
学法分析。
针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主要采用如下几种学习方法:
1.问卷调查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调查。让学生在调查中,亲自接触事物本身,了解现实,引发思考。
2.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还进行:“自。
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3.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
1.“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的需要和状况为主进行教学设计。(1)教学中所采用材料均选与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相关的内容。(新教材本身也是图文并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2)教学过程也从学生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第一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自学、讨论等形式,主要让学生自己完成;第二部分首先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有关的感性材料;在这之后引导学生从分析身边材料入手,引出主题、并认识其重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最后,由教师补充、归纳,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即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想、多说、多做,在想、说、做中学习知识、提高认识、培养能力。教师起好引导作用。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课堂开展了大量学生活动,时间较紧,适当地将一些有拓展空间和拓展必要的内容,如“绿色消费”,交给学生课后进行探究性学习:分组活动,上网查询、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以达到一节约课堂时间,二延伸课堂教学,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维目标。
4.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和谐发展。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性养育。
5.回归生活:(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教学中所采用材料均选与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相关的内容。(新教材本身也是图文并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生活);(2)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学过程(时间分配:课堂时间共40分钟。教师用18分钟,学生用22分钟)。
(一)课前探究: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进行探究。
1.布置学生设计问卷,分组深入学校与社区,调查深圳中学生消费观现状,并撰写调查小报告。
2.布置学生收集、准备资料。(有些资料可在调查时收集)。
(1)方法:上网收集、实地拍摄、演绎小品、自绘漫画等。
(2)主题:中学生奢侈浪费纪实片(建议:实地拍摄)。
中学生盲目从众实例(建议:演绎并拍摄小品)。
中学生消费破坏环境实例(建议:实地拍摄)。
古今中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故事谚语等(建议:上网收集)。
(注:学生根据自己特长、爱好,选择主题与小组以及准备资料的方式)。
(设计意图:a以学生为本。活动内容均选与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相关的主题,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开展。调动积极性,增强针对性,增强说服力,提高实效性。b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思、多说、多做。c全面塑造人才,培养综合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表达表演等能力。d回归生活。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剖析生活事例,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使政治教学回归生活。)。
(二)导入新课:2分钟。
学生代表用多媒体展示: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表格、文字)。
教师点评:略。
教师导入新课:调查表明:中学生消费存在许多误区,树立正。
确的消费观十分必要,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这一主题。
板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新课教学35分钟。
回放:问卷调查结果(表格、文字)。
提问:深圳中学生的多彩的消费方式是由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引发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由四种消费心理引发。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1.消费心理面面观。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详细内容,并思考相关提问:
提问:这四种消费方式有何正(负)面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正、负面影响)(强调适度)。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正、负面影响)(强调适度)。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负面影响)。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正面影响)。
(设计意图:本块内容简单,交给学生自学,简单提问、归纳即可)。
教师转承:综上可知,消费是否正确影响自己、他人、社会。
因此,我们要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板书:2.正确的消费原则(重点)。
学生代表展示:深圳中学生奢侈浪费纪实片(实地拍摄)。
提问:上述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略。
教师转承:启示:我们要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
板书:(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拓展提问:适度消费是否是要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不是。适度消费不是不适当地抑制消费。
深度讨论:如何把握消费的度?(引导:不浪费、不抑制)。
学生回答:略。
教师展示:过度消费、抑制消费、适度消费(图片、漫画)。
教师归纳:适度消费要与家情、国情相适应,不浪费、不抑制。
拓展提问:适度消费与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矛盾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不矛盾。国家鼓励适度消费,而不是过度消费。
(设计“深度讨论”、“拓展提问”意图:适度挖掘教材,加深。
理解;适度联系社会热点问题,拓宽知识面)。
学生代表展示:学生自导、自演、自拍小品:从众消费。
(注:若时间不够,可随堂改为由教师展示有关内容)。
教师提问:从众消费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启示:我们要坚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的原则。
板书:(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布置学生观看课本上的漫画:精神、物质消费不协调。
提问:重视这一问题有何现实意义?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略)。
(注:此提问为深化拓展内容,若时间不够,可改课堂回答为课后探究。)。
(设计意图:因课堂安排了较多的学生活动,而活动时间无法精确控制,因此,课堂设计一定要有机动性。做到“活而不乱”。教师不能被学生的活动牵着鼻子走。)。
教师展示:中学生消费破坏环境实例(学生实地拍摄)。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启示:我们要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原则。
板书:(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提问:什么是绿色消费?
学生阅读教材:绿色消费的含义;内容(5r)。
布置课后作业:课后分组活动,利用电脑,就绿色消费进行探究学习,撰写论文.(设计意图:绿色消费为课本新加内容,可拓展空间很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把它设计为课后拓展内容。一可节约课堂时间,二可延伸课堂教学,三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四可督促学生更好地践行这一原则,使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
回放:深圳中学生奢侈浪费纪实片(实地拍摄)。
教师提问:这些触目惊心的照片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启示:我们要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
板书:(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深度辩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过不过时?5分钟?
(注:引导学生比较中外国情,从正反方展开辩论,加深理解)。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永不过时。
学生展示:古今中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故事谚语。
教师展示:外国亿万富翁、我国清华学子、我市中学生节约艰苦奋斗故事。
教师展示:毛泽东、胡锦涛(节约艰苦奋斗的共识)。
教师归纳:加深、提高认识,强化人性养育。
(设计意图:此内容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教育容易流于形式,成为空洞说教,落不到实处。为解决此难点,首先,回放学生课前实的拍摄中学生浪费纪实片,引出主题,并通过直观材料,充分认识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必要性;然后组织学生辩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过不过时?”,进一步澄清认识;之后,由学生展示古今中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故事谚语(课前收集准备),加深理解;最后,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有说服力的故事,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与洗礼,在潜移默化中升华认识,并在生活中自觉践行这一原则。
(四)课堂总结:
2.教师展示知识结构图表,直观、系统。
3.以设问方式,引导学生升华认识,落实人性养育。本节课重点是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思想实际,谈认识、谈转变)。
(五)课堂练习:。
1.知识检测:(选择题)。
2.情景检测:德育考核。
(六)课后作业:综合探究。
1.分组活动,就绿色消费进行探究学习,撰写小论文。
2.在问卷调查深圳中学生消费观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可行性调整方案,撰写成文。
教学反思:。
1.教学效果:。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轻松、有序,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出。特别是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受到震撼极大染,人性养育非常成功。
2.教学不足:
(1)语速较快。
(2)学生辩论时,还可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3)学生活动时,有些地方衔接不够紧密,浪费了一些时间。
3.教学心得:
在本堂课中,我力求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实现三维目标的结合,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性养育,收到了好的效果。教学过程师生轻松愉快,互动良好,效果不错。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7
>
【设计思想】
通过汽车价格变动这个生活例子来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汽车价格涨跌的等经济现象,来发现、总结、归纳经济的常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视频、文字、图片资料等信息有机整合,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做到教学直观性、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教材分析】。
教材第二课是接着第一课货币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编写的。用货币购买我们所需要的商品,毫无疑问会涉及到价格这一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因素。经济生活中价格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由浅入深地介绍价格变化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价格变化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不同。同时价格变化还会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价格变化对消费者产生的这些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价格变化还对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本节知识也是新课标中新增内容,教师必须讲得透彻,而且也要讲得生动有趣。
【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对生活中的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但可能缺少对现象的本质的、深刻的分析。他们正需要在学习中加深对一些现象的分析,培养和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问题,针对经济生活中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解释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并说明价格变动前后企业的供给量和消费者的需求量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能力目标。
本课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透过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认清问题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在学习“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决定和调整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开发新产品是根据什么来考虑的。通过探究、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认识和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购买商品是比较经济合算的,从而可以提高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市场活动的自主性、竞争性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内容。只有理解和懂得了这一影响,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价格杠杆而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现象,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现行经济制度政策,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因而是重点。
教学难点:需求弹性问题。由于不同的商品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不同,在加上其他因素,如心理预期等的影响,价格变动显得复杂,而且需求弹性问题是高等教育重点讨论的问题,理论性很强,学生现时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和生活阅历较浅,决定了理解这一问题有不小难度。因此是本框题的难点。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发展地认识自己,从而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用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认识自己。
三、教学难点:
正确的认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
四、学生分析:
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学生对自我的关注极为迫切,对认识自我极为赶兴趣,但如何正确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发展自己又显得无能为力,往往受到同龄人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看法,以至于不能很好的处理和把握好真正的自我。所以教师需要恰当的引导,使他们逐步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认识自我。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日新又新我常新(板书)。
(一)自我新认识(板书)。
也许很多同学会说,世上最了解自己的莫过于自己,我当然认识自己了。但事实是否如此呢?文学家苏轼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己有时比认识别人可能更要困难。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呢?
1、要全面认识自己。(板书)。
学生活动:联系教材上的事例及电影《巴黎圣母院》片段,进行如下讨论:
你判断一个人“美”的标准是什么?
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有什么联系吗?
通过讨论,总结出一个人的美应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起促进作用。
每个人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都存在着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学生活动:填表。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但同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当然,我们不必为此沮丧,也不必为此沾沾自喜。同学们可以看看下面两个故事,体会一下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优缺点。
投影:《孔雀和朱娜》、《橄榄树和无花果》的故事,引出: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板书)。
故事:《白纸黑点与黑纸白点》。
学生讨论(略)。
总结出:每个人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自身的优点、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
(二)认识自我的途径(板书)。
学生活动:先分组活动,各组由一名同学负责,每位同学先将前面填过的优点缺点表格展示给大家,其他同学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每位同学对比自己眼中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有何不同。然后各组将结果在全班内交流,再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通过此活动,让学生了解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
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
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
3、通过集体了解自己。
每位同学记录活动结果,全面认识自己。并以此为参考,经常自我检查,努力保持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不断更新和完善自我。请记住,认识自我,你就是一座金矿,拥有自信、自主、自爱,你就一定能够在自己的人生中展出现应有的风采。
小结。
诗朗诵《我就是我》。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引导学生研读故事的前因后果。
1、(ppt出示课文1节)。
(1)指名朗读,思考:
从这句话里,你们读懂了什么?你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指导有感情的读。
(2)如果吴王是个理智的、开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做?会怎么想?
(3)可事实上吴王是怎么说的?(出示相关句子)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2、结果怎样呢?(出示课文12节)指名读。
现在请同学们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对照起来看:你有怎样的疑问呢?
三、研讨故事的经过。
1、请同学们自由学习课文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少年劝说究竟妙在何处,他说了那些话?可以圈圈画画,并简单地写上你的感受。
2、交流:
(1)妙在少年用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出示图文,指导学生观察。
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指名同学再来读,师生评析。
(2)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会蝉的心情。
“螳螂”:“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3)现在,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有意思在哪里?
(5)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幅地图,如果你是吴王,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地图,会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与故事结合起来体会其中的道理。ppt出示。
这两个事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6)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ppt出示)。
四、合作探究。
2、“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吗?
3、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类似的现象吗?
五、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ppt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3、那么如果请你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会换什么题目?
六、布置拓展小练笔。
(ppt出示练习)。
1、我来编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2、我会演节目: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利用课余时间我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吧,相信你一定行!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
【教具】赵匡胤图片、陈桥驿兵变视频、北宋形势图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人本课。
三、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以髙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将文人作为唯一可以信赖的对象,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学习此内容时,可结合p31《宋人科举考试图》介绍: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台。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许应试人仕。而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髙。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方面成果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学艺术也发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的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燦的明珠。
5.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这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主要是从积极的一面来说的,也应该看到它的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大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贫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课后作业】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11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骚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
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分析:
《葡萄沟》是二年级上册第三组的1篇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通过这组教材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并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感情。本课是1篇充满浓郁风土人情的文章,课文“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为主线贯穿全文,主要介绍了新疆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产量高,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非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的特点。
葡萄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水果之一、“爱屋及乌”的情感迁移会激发孩子们对葡萄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实际,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画图、朗读、视频、品尝、舞蹈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感性认识较强,可以采取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画图、朗读、品尝、舞蹈、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教学时,以读为主,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在反复的朗读、品读中感受葡萄沟葡萄的特点。葡萄沟不仅葡萄好,而且老乡热情好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虚拟的情境,让孩子在葡萄沟游览一番,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感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识记“最、坡、梯、够、修、味、留,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
3:运用角色朗读、观看录像、导游、表演等形式,在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情感熏陶,使学生更加喜爱葡萄沟这个地方,让课堂活起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三、教学用具:
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老师要领你们到一个地方去玩一玩,猜猜是哪?(葡萄沟),板书:小手动起来,跟我一起写,听说呀这是个好地方,板书(好地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么下面,我们亲自到那去看看,看看谁在那玩得痛快,收获的最大。好吗?下面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生词情况。
1,学生自由读文。
2、师:葡萄沟在哪?结合课件了解葡萄沟的具体位置,介绍一下新疆。
3、课前老师让你们预习了生字,现在我要检查一下,有信心吗?(出示课件)。
生字组词读,齐读,生词开火车读,多音字指名读。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13
本框题是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本框是哲学板块的第一课,是哲学教学的入门框节,为了达到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哲学,对哲学的学习产生兴趣的目的,本框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当中我将引用一部分成语故事、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以及一些学生身边的事情供学生讨论,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要更深一步更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具有能够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使学生认识到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情景导入活动一:
生:各抒己见
师:智能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能绝对的说他好或者不好,这个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每个同学由于所处的立场不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分析角度也是有所差别的。所以,同学们,哲学是不是很神秘呢?不是的。因为我们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会不自觉的使用到一些哲学的观点以及方法。所以,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自主讨论:有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哲理的小故事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板书)
活动二:时间都去哪了?
小结:同学们,咱们刚才所列举出来的所有问题,其实多多少少都蕴含着一些哲学道理,所以说,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页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他在无形当中就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当中,我们会不自觉的产生很多疑问,我们会思考这些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哲学源于哪里?哲学就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源于人们对时间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板书)
过渡:刚才我们说了,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而学好真正的哲学,还能使我们变的.更加智慧,使我们生活的更好。同学们自己看“烛光照亮小屋”,我们来学习第二目。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说(板书)
学生看课本,由学生进行概括
师:有一个成语叫“揠苗助长”,同学们应该知道吧?你怎么评价这件事情?
2、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板书)
生:可以这么想:下雨的时候,大女儿家可以卖伞。晴天的时候,小女儿家可以洗衣服。这样,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可以赚到钱,我们都有个好心态。
小结:万事都没有绝对的完美,我们要怀着乐观的心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以,从哲学的任务上来说的话,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哲学在哪里?——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源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我们为什么学习哲学?——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1、从哲学的本意来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从哲学的功能上看,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本课时要掌握的内容不易过深且内容量比较少,所以教学重点定在了让学生感悟、体验古人对实践中问题的思考和追问。教学方法就是通过一系列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事例,不断发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这个设计是比较成功的,通过实际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热情。
上一篇:电脑住宅教学设计优质1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