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设计【实用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所见教学设计【实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所见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也叫牧童。)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见”还可怎么组词呢?请大家想一想,“所见”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复练习,读准读熟
(一)初读课文
l.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4.学生试读、教师检查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想想我们读的诗句,你发现我们刚才只是从图中用眼睛看了画面上的内容,可作者所见的,还有什么?
1、“见”不光是“看见”,还包括“听见”……再看看这幅图,再读读课文,,你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先看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中那些词语不理解?
2、学生质疑。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声唱歌时的心情怎样?想象这时画面的情景。
5、指导读出牧童高兴的心情。
6、起初,牧童在牛背上高兴地唱着歌,后来呢?请大家看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一句有那些地方不懂呢?
7、学生质疑。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9、你捉过什么东西?“忽然闭口立。”,你能想象出牧童当时的样子吗?
10、你认为这句怎么读?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那些词语写得最有意思?你喜欢这个小牧童吗?
11、教师引读。
12、这个小牧童捉到蝉了吗?为什么?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1、想象着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分析结构,说偏旁。
2、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所见教学设计【第二篇】
预设目标
1、人文熏陶:在读悟吟诵中领略古诗之韵,心驰神往诗之意境。
2、技能培养:读厚,感知牧童之形;读薄,勾勒牧童之神。
3、语言积累:会读,会背,会唱,会写。
学法指导在读薄读厚,读胖读瘦的古诗学习新形式引领下,学生——诗人——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三位一体,披文入情。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唱一首歌。
1、播放儿歌《牧童骑黄牛》,学生尝试跟唱。
2、谈话导入:你最早接触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如今再学,你想给自己制定怎样的学习目标?(相机出示四大学习目标:学唱一首歌,认识一个人,读懂一首诗,感悟一片情。)
二、认识一个人。
1、出示画面:袁枚像。
2、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
3、师相机渗透:袁枚亦是一隐者,为侍母而仕途急流勇退,孝心可嘉。
三、读懂一首诗。
1、初读,感知诗意。
2、深读,领悟诗景诗情诗境。
①读厚。引导学生认识五言诗体,如何添字读厚成七言诗体。可做如下铺垫: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意欲( )捕鸣蝉,
忽然( )闭口立。
让学生在添字填词中逐步丰厚诗情诗景的感性认识,言语推敲文字,头脑渲染画面。
②读薄。引领学生删繁就简,五言变三言,比比谁的最简练。
然后,逐步梳理出全诗之形,之神。
其形:牧童——骑黄牛,振林樾,捕鸣蝉,闭口立。
动 → 声 → 心 → 静
四、感悟一片情。
1、再读,边读边细化直观画面,小组交流彼此所勾勒、渲染的每一幅美图。
2、研读,斟字酌句,字里行间品味牧童之乐,诗人之得。
3、播放《所见》视频,欣赏中与自己头脑中预设的画面对比,看哪种意境更有韵味。
4、诵读全诗。布置作业。
任选其一:
①说话训练:如此牧童,我情不自禁的赞道:“————————————————————————————————————————————————————!”
②写作训练:蝉声犹在耳,牧童意如何?我兴犹未尽,提笔写道:———————————————————————————————————————————————————————————————————————————————————————————————————————————————————————————————————————————————————————————————————————————————————————————————————
板书设计
所见
(清)袁枚 学习目标: ①学唱一首歌
牧童骑黄牛, ②认识一个人
歌声振林樾。 ③读懂一首诗
意欲捕鸣蝉, ④感悟一片情
忽然闭口立。 学习形式: 读薄 读厚 读胖 读瘦
教学反思
《所见》四憾
——致张慧老师及全体同仁
铃声响了。
铃声又响了。
就这样,四十分钟,思想碰撞,心灵角逐,渗汗的脑门,轻拭一下,似冬夜运转不休的cpu——烫。
解脱感?甚或嘴角溢出的一丝窃喜?
不。心里很沉重,几乎是一种负罪感。
说四憾吧。
第一,读,一塌糊涂。
没读出味道,当然更没读出美感。诗的节奏,抑扬之韵,顿挫之感,吟咏之得,丝毫难觅,此为一憾。
第二,写,不着一字。
没圈划,没批注,没作业,甚至连课本都没正儿八经的打开过,一堂课只是夸夸其谈,喋喋不休,不动笔墨,其陋奇丑,已无可遮蔽,此为二憾。
第三,乱,筋脉错杂。
表面看,板块式的架构还凑合。其实,在主体性学习进程中,整条主线已盘根错节,无从梳理。于是乎为赶进度,生拉硬扯,连撵带跑,基本完成目标的四分之三,此为三憾。
第四,愧,汗颜如雨。
如此拙劣的滥制,竟博得张慧老师褒奖怜怜,知遇提携,迷途点津,若不苦心孤诣,除陋革弊,憾莫大焉!
所见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古诗
1、播放“牧童行歌捕蝉”动画片段,学生在欣赏中勾起对牧童的悠闲自得的好奇。
2、谈话:“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玩些什么?”(自由交流)
3、倾听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觅得诗趣
1、学生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读一读。
2、生读诗后,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在认读的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课文里,但我们还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1、播放乐曲《牧童短笛》,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啊晃啊,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在飞,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齐读。
2、男生边做“骑黄牛”动作,便朗读。
引导全班“骑黄牛,读古诗”。(配乐读)
3、音乐突然停止,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提问: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学生自由读,大声读——小声读——齐读,引导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4、拓展延伸: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怎么捉住的?
学生模拟表演,自己想办法捉住蝉。
5、出示课件,动画演示,体会古诗大意,吟诵全诗。
四、走进诗人,深化情感
通过课件,初步了解诗人,浅诵诗人的另一作品。
五、合作探究,拓展练习
想一想:牧童是怎样捉蝉的呢?他捉到了蝉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吟诗诵情,欣赏美文
1、学生齐背古诗。
2、送给爱诗的孩子几首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3、课件演示,动画朗读。
所见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导入:
1、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古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总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
2、分别出示一画一诗,让学生说出相对应的诗句。
3、师:画从哪儿来?就在诗句里,就在想象中。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一首古诗。
二、初读正音:
1、理解诗题意思。
2、再次齐读诗题。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同桌互相检查读。
3、指名读,检查反馈。
三、整体感知,层层推进:
1、出示学习单,学生根据学习单展开自学。
2、学习第一句。指名读,你觉得牧童的心情怎样?抓住“歌声”一词体会牧童的高兴心情。
3、同学们,有个词叫“喜形于色”,那么从他的表情、动作你能看出来吗,谁来说说?
4、引读: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正在悠闲地唱——,牧童正在美美地唱——,牧童正在响亮地唱——。
5、师评价:可真是个悠然自得,快乐无比的小牧童!现在呀,让我们骑上黄牛,跟着小牧童,展开想象,瞧瞧小牧童这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让他高兴成这个样子?
6、学生配乐交流时,师相机引导:听你们描述,我的眼前已然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放课件:你们看,紫色的茄子,长长的豆角,碧绿的葫芦,庄稼地里一片生机!五颜六色,不知名儿的小花,色彩鲜艳的瓜果,让人大饱眼福!悠闲的公鸡,温顺的山羊,觅食的小鸭,真是都热闹的啊!)
7、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啊!来,让我们都骑上小黄牛,一起把第一句美美地背出来。
8、过渡:在袁枚欣赏得正带劲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来,谁读出这时袁枚所见到,所听到的?(个人读,齐读第二句)
9、能说说这时袁枚又见到,听到些什么吗?(牧童在干什么?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的?他去捕了吗?)借机理解“鸣”、“意欲”。
10、学到这儿是不是有点意犹未尽,那我们来创编一下,假设牧童去捉蝉了,那么他会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呢?拿出你的笔,把你的奇思妙想记下来吧!
11、交流后再个人读,小组读。
四、背诵、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随诗人袁枚一起欣赏到了美丽而有趣的差异网差异网牧童画。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骑、振、捕、闭、立,把牧童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现于我们面前,那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现在让我们看着画面美美地吟诵整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齐背)
五、拓展
1、同学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让老师有了很大的收获。我们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现在老师还想送大家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看看谁想到的画面最丰富。(课件放《宿新市徐公店》)
2、师简要描述古诗前一句画面:阳春三月,已是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之时,杨万里抵制不了春的诱惑,沐着春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当最后一抹晚霞落山时,终于来到了山村。哦,累了,就在这家“新市徐公店”住下吧! 第二天凌晨,阵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披衣下床,推开窗户:呵!好清新的乡村空气!好迷人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及远远近近那金灿灿的油菜花。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径悠闲地漫起步来。曾经兴旺一时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几株杨树,每一个树枝上都吐着嫩绿的新叶,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边的柳树垂下的无数条绿丝绦在柔和的春风中飘荡;鸟儿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
3、生轻声读后一句,想象画面。同桌讨论,反馈。(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像强磁力的吸铁石把我的目光吸了过去。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这时,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个小女孩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那个女孩拿着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着,由于兴奋过度,她的手一松,机灵的蝴蝶哧溜飞走了。等女孩反应过来,蝴蝶早已飞入菜花丛找不到了。小女孩并没有灰心,又开始抓起蝴蝶,而那些蝴蝶悠闲地飞着,时而在她眼前晃过,时而在她头上盘旋,时而落在枝头,时而叮住草叶……好像故意在逗她。眼看小姑娘就要得手了,那黄蝶却“呼”地一声飞入了菜花丛中,她弯下身子在花丛中仔细寻找着蝴蝶,她找啊,找啊,怎么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