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认识教学设计汇聚【汇编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分米认识教学设计汇聚【汇编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分米认识教学设计【第一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四册第27-29页。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3、在数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义。一次性水杯、1分硬币、电话卡1张、学生用尺、米尺。师:小朋友,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做单位呢?生:用米做单位。师:谁了估计一下,这门大约有多高?生:大约高2米。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谁来到黑板上画出来?(指名画,师适当帮助并板书:米(m)教给学生读法)师:去年我们还学了一个长度单位是——生:厘米。(板书:厘米(cm)教给学生读法)师:厘米是用来量比较怎样的物体的?谁能上来画一条长1厘米的线段。师:1米这么长,1厘米就只有这一点长呀!那这1米的线段里面有几个1厘米的线段呢?(100个)为什么?(因为1米=100厘米)师:小朋友们,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十进制的,比如说10分钱就是1角,10角就是1元,我们计算加法时,一般也是满十进一的,而这里要满了100厘米才是1米,感觉怎样?那有没有一个比厘米长些又比米短些的长度单位呢?(分米)师:小朋友们想得真好,科学家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米。(板书课题:认识分米)1、认识分米(1)画一画师:按照我们刚才十进制的想法,我们应该把多少厘米定为1分米呢?(10厘米)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在你的课堂练习纸上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板书:分米(dm),教给学生读法)(2)沟通分米与厘米间的关系师:我们已经画出了1分米的线段,那1分米究竟是多长呢?(板书:1分米=10厘米)2分米呢?50厘米又是多少分米呢?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学生一般会说从0刻度画到10刻度)(3)找一找师:你们也是这样画的吗?那你们的尺子上只有这一个1分米吗?仔细找找看,看谁的眼睛尖!(引导学生指出从刻度1到刻度11、从刻度2到刻度12等都是1分米)(4)比一比师:你能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吗?请大家同桌合作,一人比划,一人测量验证,看谁比划得准。(5)举例与测量,体会1分米的实际长度师:好,知道了1分米大约是这么长,那我们来找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分米呢,你也可以一边找一边量一量。(6)沟通米与分米间的关系师:同学们自己创造出了米和厘米中间的长度单位分米,我们规定1分米就是10厘米,那1米是多少分米呢?嘘——请把你的想法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板书:1米=10分米)2、认识毫米(1)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师:刚才我们测量了很多物体,现在请大家来量一量我们数学书的厚度。(测量结果估计有以下四种情况:大约1厘米、不到1厘米、6个小格、6毫米,师根据情况总结引导,使学生感到要比较精确地进行测量,需要有新的长度单位来解决,直接请学生介绍毫米,并让其他学生补充对毫米的认识。)(师板书:毫米(mm)并教给学生读法)师:到你的尺上找一找1毫米。让学生明确尺上每一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2)沟通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师:请大家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3)举例与测量,体会1毫米的实际长度师:知道了1毫米是这么小的长度单位,我们找找看,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师根据学生的举例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物体,让学生量一量它们的厚度,如1分硬币、电话卡等)师:在书上数出8张纸,先用手捏一捏,再量一量这8张纸的厚度大约是多少。(4)比一比师: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同桌合作,一人比划,一人用硬币、银行卡等物体插进两指之间测量验证,多进行几次,看谁准。(5)想一想师: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四人小组讨论,集体汇报,师总结补充。)1、“想想做做”第2题指名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看的。说明:刚巧对准哪一个数字就是几厘米,不到点或超过点就要用毫米表示了。2、选择合适的单位(1)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铅笔,先选定合适的单位,再各自测量它们的长度。(估计情况:对于橡皮的厚度,学生一般会用毫米作单位;对于铅笔的长度可能用分米,也可能用厘米作单位,可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铅笔有长有短,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都可以,要根据铅笔的实际长度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单位。)小结: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吗?(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a.比划一下图中几个物体的实际长度。师把所带的实物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比划。b.填上合适的单位。3、游戏:比比谁的眼力好!让学生凭自己的眼力判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最短。用尺量出它们的长度,来验证结果。4、日记改错。2005年3月10日 星期四 天气:晴今天早晨,我从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上学路上我看见了一棵高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长的铅笔和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师:你们笑什么?明明的日记中用错了很多单位,请你帮他改正了,希望你不要和他一样闹出同样的笑话。1、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新本领,和以前学的哪些知识有关?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2、课后选择家中的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量,记录下测量结果。

分米认识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米认识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相减相差{牛奶比果汁多1杯3-2=1

果汁比牛奶少1杯 3-2=1

相除倍数{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 2/3=2/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3/2=3/2

(2)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3)导入:其实,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还有另一种说法,想学吗?如有学生表示知道的,可以让学生来介绍介绍,再让所有学生看书验证这个学生所说的是否正确。如果学生原来不知道,可以让学生看书自学。

(二)初步认识比:

(1)指名介绍:还可以怎样来说?(学生介绍,师指板书:)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

(2)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3)通过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结合学生交流,认识比各部分名称,读法、写法。

(三)认识比是有序概念

(1)同学们看一看,刚才的比的前项是2,这儿的2怎么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2)对!颠倒两个数量的位置,就会得出另一个比,它的意义也就不同。因此大家在叙述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是几比几,不可颠倒顺序。

(四)巩固练习

1、 出示练习十三第1题

(1)要求学生用比来表示

(2)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小结:要填一个数量与另一数量的比是几比几,只要怎样看就可以了?只要看这两个数量分别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比几。

2、出示试一试

(1)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在这几个比中,是哪两个数量在比较?(学生默读题目后回答)

(2)每一个烧杯上面的比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学生可以用份数叙述,也可以用分数叙述,要求两种理解都要到位)

3、如果六1班男女生的比是4:5,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吗?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

(一) 谈话导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二) 教学例2

1、呈现例2,学生阅读题目后提问: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说明:在这里还是用除法(路程时间)计算出速度,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谁会说?(学生口答,教师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三)理解比的意义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板书: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完整: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小结:两数相除既可以用倍数,也可表示比来表示两数关系,简称倍比关系。

(板书)

1、在900∶15这个比中,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60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那么900∶20这个比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

3、你能说出例1中的各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各表示什么意思?

1、认识黄金比:

这里三个不同形状的照片相框,如果让你选的话,你选哪个相框来放自己的照片?为什么?(第一幅和第三幅画要么太长,要么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你能算出这幅画长和宽的比值吗?(学生算出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听说过黄金比吗?黄金比的比值大约是0.618。其实呀,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的长方形,被认为是最美的。

2、认识国旗上的比

三副国旗图片,哪副看上去最舒服?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3:2,比值是1。5。

3、糖水的甜度

(1)(出示:三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

第三杯1∶40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四杯糖水,标出糖10克,水100克。)

现在哪杯糖水更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你能说出这几杯糖水的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前思考:

因为实习教师王老师要上《认识比》这一课,所以我和她一起就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然后概括出比的意义。

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要得出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由此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引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结合这两个比,讲了比的表示方法(写法与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教学如果联系2/3是23的结果,3/2是32的商,学生就能初步感受比与分数有关,分数与除法有关,因此比与除法有联系。如果结合2杯、3杯这些具体数量来体会2∶3和3∶2,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对比的认识就能深刻一些,写出比也方便一些。

第68页 试一试是结合图意解释比,进一步感悟比的意义。直观的图示为各个比创造了现实情境,赋予各个比具体的内容。解释比的'意义要联系图意,看着比先逐一回答卡通提出的问题,再用几倍或几分之几逐个描述水与洗洁液的体积关系,必须把两层意思都归结到相应的比上去,把学习心向和注意力紧扣在对比的体验上。

例2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小军、小伟的行走速度,引起对路程时间=速度的回忆。然后教材指出,可以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分别写出了两人走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是900∶15、900∶20,让学生感受两个不同类数量间的除法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 第69页试一试把3∶5改写成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是沟通比、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目的是加强对比的认识。把比写成除法算式,是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而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是旧知识。

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重在理解,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要通过改写来体会和掌握。至于比、除法与分数的不同,在改写中也能有所感受,不必刻意去区别。

课前思考:

比的意义这课是在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及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以及能解答简易方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意义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的教学之中。

比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虽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要:让学生理解1.比的意义就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第三种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即速度)。 2.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比同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课后反思: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知。

比的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比的知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这节课我先出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学生能根据所给的数量提出许多问题,有选择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用算式表示。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几倍,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解决,今天我们来研究对两个量比较的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引出比的意义教学。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这部分中,因为分数、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比的意义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

三、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比、分数、除法的区别,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除法的是一个算式。

黄金比在这节课中没能讲到,打算明天的课上再做介绍。

周一下午高教导在六(3)班上了一节数学课《认识比》。听课后,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们及时进行了评课,大家都感到这一节课上得有效、实在。这一学期,我也任教六年级数学,所以听了这一课后,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愿和组内老师一起探讨。

一、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拟定简明、切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本课中,高教导在教案中这样表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短短的两句话中涵盖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方面的达成目标的描述。

二、本课时的教学环节简洁、厚实

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本课中,共分四大板块,即教学例1,初步认识比;教学例2,认识比的意义;认识比值,会求比值;探索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每一板块中还有很丰富的内容,如第一板块中,先由例题1使学生认识到两个数量相比较可以相减或相除,进而再认识到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间关系时可以用比来表示,并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和读法、写法,再通过练习十三第1题认识比是有序概念,最后通过试一试沟通比与除法的联系。又如,在巩固练习部分向学生介绍了黄金比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有关国旗的长与宽的比这一知识,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体验的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流程让听课老师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非常实在和有效的。

三、本课时的媒体运用简单、扎实

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教导在课中自己设计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使之为课堂教学有效服务。让大家感受较深的一处是教学试一试时,教材提供的是四个没有刻度的长方体容器,每个容器上标有不同的比表示每种溶液里洗结液与水体积的关系。高教导制作课件时考虑到要让学生理解这里的1:8也可以表示洗结液一份,水8份,于是课件上出现了将容器平均分成9份,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洗结液一份,水8份。这样的处理能直观地演示洗结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比,并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返璞归真是新课程对数学课堂回归本质的热切期盼,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多一些理性,追求简约,崇尚真实,以创出一片课改实践的广阔天地。

分米认识教学设计【第四篇】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要通过丰富而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数学日记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数学小日记,淘气最近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谁来读一下: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的洗脸、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7厘米高的课桌上认真的早读。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

学生说出单位出现了错误。

师:那谁能告诉我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师:淘气日记中出现的单位到底该怎么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分米。

ppt出示铅笔盒。

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计的准不准。

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

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

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提问:从直尺上看,1分米是几厘米?

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在于同学交流。

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们互相检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线段有多长。

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互相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进一步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

5、数一数。

让各小组的同学轮流在直尺上数一数,看1米有几分米。

三、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冰河同学交流。

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要准确表示它的厚度,怎么办?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请大家观察直尺,并在直尺上指一指1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长?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2、数一数。

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说明他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同学相互比划1毫米的长。

提问: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提升。

1、改正淘气的数学小日记。

2、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各是多少毫米。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几毫米的?

再问:你认为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想想做做第二题。

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说一说怎样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交流测量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发现。

出示平行四边形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组织反馈。

提问:通过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你有什么发现?

4、想想做做第三题。

完成测量后,让学生说说课桌和板凳的高各接近几分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第四题。

让学生分别估计数学书和讲台的宽,说一说估计的结果,以及为什么估计数学书的宽要用厘米作单位,而估计讲台的宽度要用分米做单位。

让学生分别测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提问:数学书的宽正好是整理米数吗?比18厘米多几毫米?可以怎样表示?

再问:讲台的宽正好是正分米数吗?可以怎样表示?

比较:估计时,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准确的结果,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表示,而测量得到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或几分米几厘米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6、阅读“你知道吗”,并进行交流。

五、交流反馈,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接受的较快,讲解的页较为流程,学生的反应也很积极。我通过数学小日记的方式进行导入,即建立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新授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评价的部分,我非常注重评价的时效性,给予学生及时肯定的评价,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也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在练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将厘米和毫米两个单位混淆,在巡视指导时分别进行了个别指导。

毫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分米认识教学设计【第五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次飞跃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教学难点: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

复习提问。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对上一知识内容的回答,巩固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导入新:

(请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是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是经过多次的反复逐步形成的。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结合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它的形成,说明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反复探索实践。

那么,你们能不能把人们认识的过程用图示表示出来呢?(请学生回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一个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指导了实践,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在第二次飞跃中,认识得到了检验和修正,当一个认识经过又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若干次重复,经过不断的检验和修正,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认识过程是否结束了呢?可以说是这个认识过程是完成了,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还没有结束。

2、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认识。

请学生阅读教材19—21页,并归纳认识发展的三个方向。

教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认识是发展的,即:在深度上要不断深化,在广度上要不断扩展,在进程上不断向前推移。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1)认识要不断深化。

(2)认识要不断扩展。

(3)认识要不断的向前推移。

我们在分别分析了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推移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客观世界本身的多层次、无限广阔和无限发展决定的,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认识也必然会无限地深化发展,这样才能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3、学习知识也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移的过程。

讨论:结合我国国情,说说为什么必须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l)任何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空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认识了某一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后,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人们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2)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承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3)邓小平理论根据新的实践,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对当前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从而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总之,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并且形成了新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使认识得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邓小平理论没有结束对真理的认识,它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小结:

今天这一节我们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发挥认识的作用,并在认识中得到检验与发展。二是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发展的。

巩固练习:

邓小平同志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以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0年、100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成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分米认识教学设计【第六篇】

认识了毫米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体会在实际测量中,有些物体的长度是界于厘米和米之间的。因此,感受到分米重要的实际意义,产生一种学习和动机和需求。

1、例2的教学,教师应该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测量课桌的多种方法,并在多种方法的交流中引入分米,感受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做一做”的练习是对学生选择分米作单位测量的检验,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米尺或者自己的小尺子测量,结果用几分米几厘米的形式来表示。

3、“练习一”的习题4是有关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补充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习题5。一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二是针对生活中数学的事物进行估测;习题6教师需要作出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明白需要将2米换算成20分米再进行计算。

学情简析。

1、分米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毫米的认识要简单一些,但是学生在学习了毫米、厘米、分米、米等众多单位后,单位之间的换算相对来说比较难,需要教师着重指导。

2、在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时,应该放手让学生体会、验证。

3、本节课观察、操作、思考与交流等活动较多,学生自制力较弱,倾听意识差以及学生之间的干扰都会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这给教学环节的组织和调控增加了难度。

教学目标。

1、知道分米分米产生的意义。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分米分米产生的意义。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设问:我们现在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

2、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队吗?

(要求说出是按照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的顺序)。

3、你还记得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吗?

1厘米等于10毫米。

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巩固已经学习过的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为系统整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做铺垫。)。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1——测量课桌。

1、设问:你们知道课桌有多长吗?谁来说一说?

2、现在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课桌到底有多长。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2)引导学生选择测量工具。

3)参与小组交流,倾听。

3、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汇报时要说出选择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和收获。

5、组内交流测量的收获,按小组进行汇报。

4、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测量方法更简便。

6、经过测量,发现铅笔和纸条的长度正好是10厘米。你们能给这么长的距离取个名字吗?想想可以用什么字母来表示。

7、在数学中我们习惯把10厘米叫做1分米。

8、谁能根据刚才测量的结果,用一个等式表达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1的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感受到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认识分米,并自己发现厘米和分米的关系。)。

二)活动2——比一比、排一排。

1、比一比。

1)你能在米尺上找到1分米吗?

2)用你的一只手的拇指按在“0”刻度处,食指按在“10”刻度处,感受一下1分米有多长。

3)比比、量量。

活动要求:同桌为一组;用双手在尺子上比出1分米的长度,然后将手离开,比划出1分米的长,请同桌帮忙测量准不准。

2、排一排。

1)拿出你们小组的纸条和铅笔,把它们排在一起。你知道现在有多长吗?

2)设问:那3个呢?4个呢?10个呢?

3)谁能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2的比一比、排一排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建立分米的长度概念,并探究出米和分米的关系。)。

三、课堂效果测评。

1、“做一做”第1题。重点指导结果的正确表达。

2、练习一第4---6题。引导方法。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掌握单位间的关系和简单换算的方法。)。

四、拓展性学习。

2、妹妹身高65厘米,哥哥身高95厘米,哥哥比妹妹高多少分米?

3、一根铁丝原来长9分米4毫米,用去2分米5厘米,现在还剩下的铁丝有多长?

分米认识教学设计【第七篇】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提高估测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会用毫米做单位实际测量。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钉子(1个)、大米(1粒)、黄瓜(1条)、1米长的绳子、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头饰。

学生准备直尺、米尺、卷尺、纸条(3分米长)、橡皮、铅笔。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来参加体检,它们高兴地看到自己长高了。

课件出示:小狮子自豪的说:“我长高了!”小猴子也不甘示弱的说:“我也长高了!”学生看电脑课件,小狮子高1()25(),小猴子高98()。

学生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请学生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的长度。

可是小猪身高1()、小鸡身高10()该怎么填呢?小猪的身高是1米、小鸡的身高是10厘米,他们的身高还可以用一个相同的长度单位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分米。

1.拿出自己尺子,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用手比一比10厘米有多长。介绍10厘米。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

2.说一说1分米等于几厘米。画出一条长是1分米的线段。

组织学生说出长大约是一分米的物体,并拿出尺子量一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表象。

3.(1)猜一猜:拿出3分米的纸条,估一体纸条的长度。组织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

(2)再拿出1米的绳子,让学生估测大概有多长。组织学生验证猜想,并在尺子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让学生直观感受到1米=10分米。

4.出示电脑课件:小猪高1米,小鸡高10厘米。你能不能把它们的身高用同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出来。学生把小猪的身高转换成10分米,小鸡的身高转换成1分米。

[评析:通过学生用手比划,看直尺、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二)认认毫米。

1.引入毫米。

(1)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厚多少?让学生量书的厚度,部分学生表现出困难(不满1厘米),也有学生已对毫米的有了初步的认知。

(2)那为了量出这本书厚度,你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其实你们的愿望就藏在尺子里。

[评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组织交流。

(1)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交流)。

直尺上1厘注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请你画出1毫米的线段。说说你对1毫米的感受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3)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从同学生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

出示:1厘米=10毫米。

3.体验毫米的作用。

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呢?组织学生讨论。

4.说一说,排一排。

(1)请4名学生戴上分米、毫米、米、厘米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介绍自己。如:我是分米,我在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我排老二,我比厘米大,比米小,1分米有这么长(用手势表示)。(2)介绍完之后,请4个长度单位按顺序排一排。请下面的小朋友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评析:角色扮演是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介绍4个长度单位,使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加深学生对4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它们的大小关系。

5.利用资源,课外延伸。

(1)量一量1元硬币的厚是多少毫米。

介绍: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比如微米、纳米,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更多的知识。

[评析: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指出新的问题,激发他们探寻课本以外的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识无止境。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自生探索创造了机会。

三、实践应用。

1.看一看(“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加深巩固对1厘米=10毫米的理解。

2.量一量(“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在活动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是否选用了合适的长度单位。

3.填一填(想想做做第5题)。

先帮助学生回忆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放手让学生填哪个单位比较合适。再拿出实物交流整合。

4.比一比(想想做做第6题)。

先猜一猜,再比一比,量一量,交流评议。

四、课堂总结。

围绕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能提出那些问题考考你的同学?还有什么疑惑想提出来?

分米认识教学设计【第八篇】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本节课注意从感性入手,借助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通过看、数、比、量使学生对长度单位1毫米、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表象。然后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放手发动学生独立探索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习题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有用之处。

3、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用具:

米尺、学生直尺、准备测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

单位有哪几个?

生: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

生: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的长度。

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生:回答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生:进行分组测量,并按要求进行汇报。

师:在测量中同学们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谈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教师点评:

通过实际测量,学生发现了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  新课。

1、认识毫米。

师:拿出直尺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生: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师:观察直尺1厘米之间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

表示,1毫米比1厘米短。

生:观察。

师:用铅笔尖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学生讨论。

师:通过数我们知道1厘米=10毫米。

师:板书——1厘米=10毫米(mm)。

师: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哪些物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估计身边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用直尺来验证一下,看1分硬币的厚度是不是1毫米。

生:用直尺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

师: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1毫米究竟有多长,用手势比一比。

师:前几天在我们沪嘉乡下的那场雨平均降雨量是4毫米,我们用不用穿雨鞋呢?

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发现毫米比厘米还要小,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教师点评:

在学生原有对厘米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建立表象,并结合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认识分米。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分米。

师:请同学们观察米尺,10厘米有多长?10厘米也叫做1分米,用dm表示。

生:观察米尺,感知1分米的长度。

师:谁能说说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生:10厘米。

师:板书——1分米=10厘米。(cm)。

师: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用尺子验证一下。

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验证。

师:你来大胆的猜想一下,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

生;进行猜想。

生:学生进行验证,汇报验证结果。

师:板书——1米=10分米(dm)。

师: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长度约是几分米?

生:学生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

师:估算一下你身边的物体的长度,同桌用尺子量进行验证。

生:估算物体长度,同桌进行验证,汇报验证结果。

师:指导看书,质疑。

生:看书、质疑。

教师点评:

教学新知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上,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进行科学验证,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就感得到满足,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  巩固练习。

1、我们已经学了4个长度单位:厘米、米、毫米、分米,

比一比,把这四个长度单位排一下顺序。

2、让同学们用手中的测量工具任意测自己喜欢的物体,并做记录。

3、我们在量物体长度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下面来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回形针长28(   )       小明身高110(   )。

黑板长3(   )          课桌面宽4(   )。

操场长200(   )        粉笔长7(   )。

教师点评:

同学们兴趣盎然,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一部分,精心的作记录,在测量中体会到不同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使人人学了有价值的数学,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取了真知,体会了测量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单位。

四、  小结:

师: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内容,说说你的收获。

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师:你们知道吗?毫米并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不信你们。

可以查资料或上网查一查。

教师总评: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整节课中充分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新知,教师创设活动情境,充分的提供了学生探索合作的空间,并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也培养了估测的能力。

板书设计:

1米=10分米(dm)。

1分米=10厘米(cm)。

1厘米=10毫米(mm)。

22 3227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