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汇集8篇】

冠军 分享 时间: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意境,感受湖光山色的美,培养审美能力与表达技巧。结合历史背景,深化对诗人情感的体会与思考。下面是小编给各位分享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汇集8篇】,仅供参考,喜欢就支持一下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3、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词析句方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疾风骤雨之美和诗人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难点:

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感受诗的美,爱上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电视上有一个特别火的节目叫中国诗词大会,你们都看过吗?当中有一个环节叫飞花令,知道游戏规则吗?(主持人给出一个字,两个选手一人一句来背带这个字的诗句,中间不可以停,否则就输了。)那今天我们也来做这样一个游戏,但我们要降低难度。老师给出一个字,我们全班一起来轮流抢背含有这个字的诗句,不可以重复,中间不可以断。准备好了吗?老师给出的字是雨。(学生轮流背诗)

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游戏,但老师看到了大家平时丰厚的积累,为你们点个赞。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抬起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望的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这一横呀!来读读这长长的题目,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6月27日是写诗的时间,当时是盛夏时节,望湖楼是写诗的地点,是西湖边的一座观景楼,醉是作者写诗的一种状态,书是写下这首诗。)连起来说一说。苏轼在6月27日这一天,在望湖楼这个地方,写下了这么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对于作者你了解多少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建筑家,是不可多得的全才。你是从他的成就方面介绍的;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和比喻,独具风格,你是从他的诗歌风格来介绍的。他的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赠刘景文》《有美堂暴雨》你是从他作品方面介绍的。并称,你是从世人对他的评价上介绍的。让我们走进古诗,去品读,去吟诵,去感受作者写诗的情怀。

二、民主导学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谁来读一读,你来。

(1)指名读。你读的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2)再指名读。有没有人和他pk一下你来。你不仅读得正确,还读出了节奏,这样读诗真好。

(3)小组pk读(同学们个人读得这样好,小组读一定也不差。三个小组读。你们组精神面貌最佳,你们来;你们组听得最认真,试一试。)

(4)男女一人一句读。(在古诗中一行为一句。评价:男女搭配,读诗不累。)

(5)我们一起来读。

同学们,学古诗,读通了,读出节奏了,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还得读懂它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文字之美。

任务: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找出你最欣赏的词句,做好批注。

读了________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听到了______,想到了______。这句中我最欣赏的词是______,这个词______。

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1.品读古诗。

老师在刚才的巡视中发现我们每个小组都各抒己见,认真专注。我特别欣赏大家。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学习的成果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呢!

预设一:黑云翻墨未遮山。

读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满天的乌云翻滚而来,似乎听到了轰隆隆的打雷声,想到了这乌云不就像打翻的墨汁吗?我最欣赏的词是翻墨,这个词中展现了天上的云所呈现出来的状态,黑压压的,蔓延很快,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我还知道这句是下雨前天上的'景象。(生补充)

你说的真好,你能读出下雨前天上的景象吗?指名读,再指名读。黑压压的乌云来势凶猛,在天空中迅速蔓延,读。

黑云来势凶猛,雨也不甘示弱。

预设二,白雨跳珠乱入船。

读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豆大的雨滴从天上倾巢而出,他们蹦到了船上,蹦到了岸边,也蹦在了湖中,仿佛听到了雨噼里啪啦的声音,想象到它们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我最欣赏的词是跳珠,这个词写出了雨的大和猛。(生补充)乱字可以看出雨下的很大,下的很杂乱。我认为白雨的白字,不仅写出了雨的颜色,而且凸显了雨下得很大,大的我们都看到了它的颜色。

同学们说的真好,放眼远望,雨急雨大,聚焦近处,雨猛雨密。这场雨用一个词来形容,真是__?滂沱大雨,瓢泼大雨,倾盆大雨。

苏轼特别喜欢这句中的跳珠,十五年后,五十岁的苏轼再返西湖,特意写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出十五年。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跳在了船上,跳在了湖里,也跳进了诗人的诗中。读

一团黑云和一阵白雨,一黑一白形成了色彩美;一翻墨一跳珠,形成了动态美,读。

所以短短时间,黑云翻墨,白雨跳珠,苏轼看到了___。

短短时间,深深笔尖,有感而发,苏轼写下了___。

黑云白云过后,天地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预设三卷地风来忽吹散

我仿佛看到了卷地而来的风,转眼就将乌云吹散,白雨吹走,似乎听到了风吹的声音。我最欣赏的是卷地这个词,卷地说明风很大。我最欣赏忽,说明风来的突然,也说明天地变化之快。

一个忽字,将天地之间的变化展现出来,忽字用的多精妙。读

预设四望湖楼下水如天

我看到了疾风骤雨过后,望湖楼下水天相接,一片汪洋。我最欣赏水如天,说明雨很大,楼下一片汪洋,凸显景色之美。这一句写出了静态的美,它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有楼,有蓝天,有一片汪洋之水。

说的真好,你来读。

所以短短时间,卷地风散,水天一色,苏轼又看到了______

短短时间,挥毫泼墨,文思泉涌,苏轼写下了______。

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水天一色之景,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醉在了西湖的景中。(醉下加着重号)

2.吟诵抒情。

醉于酒,醉于景,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

醉于酒,醉于景,更醉于诗,让我们都来做一回大诗人。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起来背。

3.拓展雨诗

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即来就去的西湖雨,夏季的雨总是与风为伍,和雷相伴,给人一种很强的震撼力。老师给分享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汇集8篇】”,你来读一读,看看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景象?

暴雨韦庄

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

波浪不知深几许,南湖今与北湖平。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有美堂暴雨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学生说说这几场雨的不同与相同,感受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用心,四场大雨,场场相似,却又各不相同。

三、检测导结

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瑰宝,凝练的词句,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展现着古人的智慧,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收声朗朗,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首古诗,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的意境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诗的大意,能读出感情,背诵这首诗。

难点:能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配乐播放西湖的十大景点。

2、过渡:刚才大家欣赏的是西湖的十大景点,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名闻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23课《古诗两首》就是宋朝诗人苏轼和杨万里的`传世佳作,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了解作者。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把字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2)学习生字“遮”

3、教师范读古诗。

4、齐读。

过渡:读书不仅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书叫做“有板有眼”。

5、出示停顿的诗指名学生读。

6、古人读诗是怎么读的呢?(摇头晃脑)谁来试读一下。

7、出示古诗,把古诗补充完整。(由易到难)

8、苏轼不仅是个诗人,他还是个画家呢!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画的画呢?(出示动画,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9、配乐读古诗,加深体验。

三、精读古诗。

1、理解重点的词。

(1)“翻墨” “遮” “白雨”“跳珠”是什么意思?

(2)“卷地风”“水如天”又是什么意思?

2、理解诗句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指名学生说说诗意。

(3)教师读诗意,学生配诗。

(4)出示诗意让学生填空。

(5)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诗意。

四、背诵古诗。

1、齐读古诗。

2、配乐背诵古诗。

过渡:这首诗它还是一首歌呢!你们想听吗?

3、教师演唱。

4、播放给学生听。

5、学生跟着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以西湖为话题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你最先想到的是——西湖(课件展示西湖美景图。是呀,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在这些文人墨客中,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的当属北宋诗人苏轼。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知道吗?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西湖百姓,他的诗词也赋予了西湖别样的魅力。

除了这些,同学们对苏轼还有哪些了解?生根据资料简单介绍对苏轼的了解,引导学生注意资料的整理与概括。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有关西湖的诗。板书: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解题目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出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这儿是指宋神宗熙宁五年,即九百多年前的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在西湖边,傍湖而建,在那时是一座大酒楼(课件展示望湖楼图可宴乐也可以住宿。

“醉书”喝醉酒写的?被美景陶醉了写的?

诗人究竟为何而醉?学完这首诗,这个问题肯定就能迎刃而解。

三、交流学习

(一)出示交流提示

1.互读,评价能够达到哪一重境界。

2.交流、补充对整首诗大体意思的理解。

3.交流疑问,把仍解决不了的疑问汇总。

(二)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质疑解疑。

(四)检查朗读

1.看准读对,主要是正字音。

2.读出节奏,主要是指导读出节奏。

(五)理解大体意思

过渡:经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这首诗肯定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能说说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吗?

四、感、悟、读,感受古诗意境。

(一)体会雨来得急,下得大。

1.创设情境: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东坡先生在望湖楼宴请朋友,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夏日景色,突然,天气有了变化。播放《渔舟唱晚》音乐,师读“黑云翻墨未遮山”,透过诗句,你看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理解当时的情境并适时指导朗读,学生说到雷声或雨点时再出示图片和雷雨声。

预设: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翻转。

有没有见过黑云翻滚的样子?是这样吗?出示黑云翻滚图,你读出黑云翻滚的样子。——

谁还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带着你的想象读读——

我听到一阵“轰隆隆”的雷声——

你不仅看到了乌云,还听到了雷声,你能听到什么?带着你的想象读出这四个字——

电闪雷鸣中,漫天的乌云翻卷着,向山头涌去请你读读整句话——此时你有什么感受?一场大雨就要来到。风雨欲来风满楼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图片与雷雨声音。一场大雨真的来了!此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进船里。

白花花的雨,雨怎么样?——大!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花花的`雨,哗哗地下着,西湖茫茫一片。

你是放眼远方,雨很大,很密!——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还从哪里看出雨很大?“乱”入船,雨大了,才乱

对!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落在船上,啪啪直响,溅起了水珠。你是聚焦近处,雨很猛!——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雨点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直往船里乱滚。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溅起水花,纷纷溅入船舱里。对!雨点不只是落进船里,更多的是落在湖面上,溅起无数朵水

花,很美!震撼人心的美,令人激动的美!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播放雷雨声音配白雨图,感受雨大、雨密、雨急、雨猛。

2.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指名读。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急和大。

句中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分句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未遮山——乱入船未遮山——乱入船未遮山——乱入船

小结(承上启下):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激动!振奋!惊叹!??把静止的文字通过想象变为灵动的画面,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是别一番洞天。

(二)体会雨去得快和雨后西湖美景。

1.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

出示一场大风卷地风而来,它吹散了____,吹走了____,吹来了____。

2.望湖楼下水如天

(1)此时的水怎样?天怎样?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

象吗?

预设:

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

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出你的开阔——水如天一样的——蔚蓝

水蓝蓝,天蓝蓝,水天一色。读出你的水天一色——水如天一样——明亮

雨过天晴,一切都像刚洗过的一样,读——水如天一样的——平静

碧空如洗,水平如镜,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湖面上比天空还要漂亮,荷叶、荷花??;湖边??

(2)播放古筝曲,出示水如天图数幅。让我们也到雨后的西湖去看看这“水如天”的美妙景色吧!

雨后的西湖,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雨后的西湖,天空更加湛蓝,水面更加明亮,湖面和天空都像刚洗过一样,读——

雨后的西湖,天蓝蓝,水蓝蓝,天映水,水映天,水天一色,读——

雨后的西湖,水平如镜,碧空如洗,水如天一样明净,读——雨后的西湖,荷叶摇得更欢,荷花开得更艳,柳浪阵阵,鸟鸣声声。读——

小结:这样的景色,让人——喜悦!舒畅!兴奋!??

(三)总结,感受全诗意境。

过渡:短短的时间,我们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从下雨前的“黑云翻墨未遮山”,到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到“风吹雨散,水天一色”谁能把刚才的景象说给大家听?

1.播放古筝曲,先自己准备一下,可以在预习卡上古诗大体意思的基础上添写、补充。

2.指名说。

多么酣畅淋漓的大雨!多美令人心旷神怡的雨后美景!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不,诗人已不仅仅因酒而醉,而是因雨而醉,因景而醉。这可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苏轼,就站在望湖楼上,凭栏远眺,感受那震撼人心的疾风骤雨,观赏那水天一色的西湖风光,齐读——

3.苏东坡先生被眼前的景象所陶醉,也被自己的诗句所陶醉,这一幕深深地记在他的记忆里。十五年后,50岁时的苏东坡先生再次来到西湖,与他同榜进士莫君陈在湖上宴请时正好又遇上下雨,他回首望湖楼,想起当年在这儿写诗的事,无比感慨地又写下一首诗。

出示《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自读,师问:从哪里看出苏东坡先生是被当时的景象所陶醉,而且一直念念不忘?

师生对读。当年,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令苏东坡先生陶醉其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十五年后,那场酣畅淋漓的大

雨仍令东坡先生念念不忘——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939年之后的今天,东坡先生早已不在,但他留给我们的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那场大雨带给我们的激动与舒畅仍令我们深深陶醉。——背诵。同学们,这就是经典文化的魅力,她可以穿越时间,跨越空间,她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她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热爱中华文化的人!

六、体会诗人的情感。

1.你知道东坡先生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出示诗人写此诗背景。

在熙宁五年,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持不同政见,受官场挤压,无奈乎,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师讲述:这段文字,读起来有点费劲。通俗一点讲,因为苏轼在治理国家方面,与王安石有不同看法,至于他当时的政治观点正不正确,我们这节课暂且不去管它。反正,这个时候,别周围的人看他不顺眼,就处处排挤他,他没有办法,就辞职不干了,离开京城,来到杭州。这种时候,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情。那隐藏在急雨背后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呢?你从暴风雨中读到了怎样一位诗人?(乐观平静开阔豁达善于排解自己的情绪)

2.走进诗人的心境去读诗,你会读出另一种味道的,试试。

七、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先生喜欢西湖,陶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他还写过一首诗,与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相映成趣。(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自己读读。

2、指名读

3、指明大致讲解诗意。

总结拓展

1.西湖的美景让我们向往,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西湖边,你会受想到——望湖楼;站在望湖楼上,你会想起哪一个人?——苏轼——想起苏轼,你就会想起哪一首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陶醉在苏轼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西湖风光之中吧。

2.那就让我们记住乐观豁达的苏轼,记住他留给我们望湖楼醉书,在课后继续我们的诗词之旅。

作业设计:

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手抄板的形式表达出来,选取佳作并在班级中展示。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山

雨景

雨珠风

晴天

楼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4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诗。此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质疑—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古诗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会意—入境—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一、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⑴指名读,齐读;⑵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⑶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⑵指名读,评读。 ⑶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出示读诗建议: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3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馈:⑴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⑵出示后两

4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之情)

⑵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②变化快(“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③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2、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变幻莫测千变万化瞬息万变日新月异转瞬即逝稍纵即逝白驹过隙喜怒无常)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雨前黑云翻墨雨中白雨跳珠

雨后水天一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生收集西湖的资料,预习古诗;

2、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从风、云、雨等方面来说)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介绍作者。苏轼,宋代人。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书画也都很有名。

二、自由阅读,释疑解惑

1、投影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各自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3、解惑、教学生字词:

翻墨(像黑墨一样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4、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细读古诗,处理好停顿。

2、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望湖楼的夏日天气变化很快。)

(2)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云未遮山,雨已入船。风吹云散,水天一色。)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黑云翻墨、白雨如珠、水如天)

3、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这快。

(语速较快,重音落在“未、乱、忽、水如天”等词语上)

4、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我”正在望湖楼小憩。突然,从北方刮来的黑云,就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排空而至。一座山还没全部遮住,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那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着的珠子往船里直打。不料这时又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的黑云吹得一干二净,望湖楼下的湖面上映出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附板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图、文等各种方式,理解词语意思与古诗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

3、学习古诗遣词、用句的准确与生动,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学习古诗遣词、用句的准确与生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以“楼”导入,体会“楼”的美景。

1、出示写楼的诗句,生练读。体会: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忧国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高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别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相思楼”)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赏景楼”)

2、生有感情朗读诗句

3、导入课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河流,来到900多年前,和苏轼一起,欣赏那望湖楼的美景。

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4、生说说对苏轼的理解。

设计意图:以写“楼”的古诗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积累古诗作了铺垫,并为望海楼的“楼”境打下伏笔。

二、走近望湖楼,感受那“楼”畔的风光。

1、出示课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生认读,学习生字词。指名生读课文,初次引导有感情。

2、出示图文,生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

3、引导理解课文,生先说说词语意思,再说说课文大意。

4、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三、走进课文,学习遣词用句的独特。

1、生讨论:再读课文,你觉得那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2、生汇报,相机指导: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3、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欣赏。

四、总结课文,融入那“楼”的意境。

1、总结: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难的就是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但这一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五、拓展升华,沉醉于那“楼”的风光。

1、引导生理解“醉”:不仅是喝酒之微醉,诗人还沉醉于西湖美景中。

2、出示苏轼的文章,伴乐朗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三、四、五)

3、完成作业:

积累古诗:写“楼”与西湖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对苏轼作品的研读,加深了对西湖诗句的了解,再次欣赏了西湖美景,并进一步积累了古诗,起到了举一反三之效。

设计反思:这一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古诗的特点出发,引领学生读好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写法,进入诗境,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从而喜欢上古诗。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到了“导”的作用,领着学生入情入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深入,以情入境,以情促读,从而熟读成诵。既理解了古诗,又体会了意境,更积累了古诗,达到了学习古诗的要求。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

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

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对仗工整。讲究押韵。

五、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自己练读。(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品读。

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六、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总结学习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读苏轼写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学生自读。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板书:

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 赛诗激趣、初涉雨诗

自从学校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以来,同学们都争相与诗文为友,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课前你们敢和老师比赛背古诗吗?

(学生跃跃欲试。)

这么有信心,那我先开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首诗可是和雨有关联的,你们也能背诵这样的诗句吗?

学生争相背诵,教师相机点拨,营造浓浓的赛诗氛围。

小结: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啊!这么多的雨诗中有让人心情舒畅的斜风细雨,有纷纷扬扬令人思绪万千的黄梅雨,还有令人称奇惊叹的滂沱大雨。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的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文

板书课题,提示“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学生齐读诗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

师生交流资料,加深对作者及此诗的了解:

1.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写作风格(能更好了解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2. 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了解苏轼写西湖雨的心情)

二、探索大意,感知雨骤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指名读(指导发音“遮”、“卷”)

再指名读(提示诗的节奏)

学生点评后,教师小结: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就叫“有板有眼”,还想读读吗?

学生自由练读。

刚才老师发现╳╳同学读的特别认真,就请你当回小老师领着大家一起读读。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生想象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

三、品词读句,联景悟境

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你的感受。

(视学生的回答交流各句)

1.“黑云翻墨未遮山”

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生说)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这句中的 “遮”是个生字,你能用“遮”组成哪些词语呢?(生组词)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2.“白云跳珠乱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2)播放“骤雨”的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

借助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样的雨是什么样的”,并在反复的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3. “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4.“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

(播放背景音乐《赞西湖》)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四、回归整体、诵背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诵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诵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起背……(生齐背全诗)

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

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想看看吗?

交流三句描写急雨狂风的诗

(课件出示,教师读)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 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宋 陆游 《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明 李攀龙 《广阳山道中》

喜欢这些诗句,请你们也和老师一样放声读读,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句?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把感受从读中表达出来。

1.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3.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六、升华主题、传承经典

课件出示余秋雨的一段话: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代代相传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

(学生齐读)

教师总结:就象你们刚才一样,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书声琅琅,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

22 3495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