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荷花的教学,学生对自然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有所提升,课堂互动积极,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与表达能力,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汇总4篇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第一篇】

《荷花》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3篇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盛开的情形,以及“我”沉浸其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于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朗读感受、想象感悟等手段使学生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闻着荷香,走进课文。

课前,我布置学生们去了解荷花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课上,出示荷花的一系列图片,让学生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视觉享受,苍翠欲滴的荷叶、含苞待放的荷花……学生们谈到自己的感受时,心情也是非常愉快的,仿佛已经闻到了那一阵阵淡淡的荷叶香,悠悠的荷花味。

但是,由于农村的孩子课外知识比较贫乏,也没有电脑网络等途径去了解信息,因此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资料的收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但是,在配乐欣赏完荷花之后,学生们似乎进入了状态,也缓解了之前的尴尬。

赏着荷花,心灵旅行。

叶圣陶笔下的荷花千姿百态,各有各有的风采。当讲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时,由于已经理解了荷叶碧绿如圆盘,因此,对于“冒”字的理解,学生们各抒已见:“冒”字把荷花当作人来写了,真形象;在那么多荷叶中白荷花“冒”出来,真是特别……一个“冒”字,学生们已经读出了荷花的美丽,读出了自己的味道。

文中描写各种荷花开放时的姿态采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使学生体会到了不同荷花绽放时的状态,既形象又生动。但是,一池荷花又怎么会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于是,我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们也学着课文的写法来说一说还会有哪些荷花开放的姿态,由于欣赏图片时有了一定的印象,因此交流的时候,学生们也有内容可说。

想着荷花,流连忘返。

于是,在学完了荷花的各种姿态之后,我以这样的一段话作为小结:“是啊,今天我们领略的是荷花的别样美,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池中的一朵荷花,你是怎么样的心情呢?下节课,就请你来谈谈你的感受吧!”让学生们带着一种对下节课的期待走出课堂,走出这一池荷花,但是心中念念不忘的依然是那淡淡的荷香,以及难以忘怀的荷花。

另外,在学生们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语言较为贫乏,而我也没有做到及时点评,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而且没有把握好时间。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第二篇】

《荷花》是苏教版第六册的课文。这是1篇状物写景的散文,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和“我”观赏荷花时的细腻、真切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作者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我在教学这篇课文中,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让语文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杜桂梅老师说:“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学,旁观者式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的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的学习。”因此,在课开始时,我用课件播放音乐,播放“荷花的风姿”资料片《采莲》为背景的音乐,激发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为学习课文铺垫蓄势。

二、确立课堂以语言为主的训练意识。

语言是一种财富。如果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重视积累好词佳句,优秀诗文,就会成为语言的富翁。因此,我以第二自然段为语言训练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如重点词“嫩黄”、“饱胀”、“挨挨挤挤”,以及重点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和“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理解这些词句的时候,运用朗读、表演、画画等多种形式,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和准确,并对这样的语言进行品味、积累。

三、摆正学生和教师的位置。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思考、讨论来解决,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比如:荷叶美在哪里,怎样读出荷叶的美来;荷花美在哪里,怎样读出荷花的美来等等。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品赏荷叶、荷花之美,引导学生有感情、有技巧的朗读,这些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四、放飞想象的翅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婀娜多姿的荷花,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特别适合审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例如我启发学生:“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看和想象,体验美感。看后鼓励学生发言。要求统一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子:“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学生们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例如:

学生1:“荷花,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

学生2:“荷花,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学生3:“荷花,你的魅力让我终身难忘。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与你天天做伴!”

……。

学生们在放飞想象的翅膀的时候,不仅丰富了想象力,培养了创造力,而且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水平。

五、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课的节奏比较快,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不够多。

2、有些程序还是摆脱不了“引导学生按部就班”的形式。

3、有些语言比较成人化。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第三篇】

自提倡素质教育到全面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阅读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课堂活起来了,个性突出来了,创新多起来了,这是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但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案例不难发现人们对“课改”环境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在教学中“写字教学”我很重视,而且贯穿在整 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并相机进行写字指导。

首先是熟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学生再品读课文。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美味”来。

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以上三点是本节课的教学产生了魅力,使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第四篇】

今天给学生上的是12课《荷花》,上完后感觉非常成功,所以把这节课的一些收获记下来。

《荷花》是叶圣陶写的1篇状物抒情的记叙文,文章语句优美,充满想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一毅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同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所以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的是美读法教学,在合适的地方配上了写话指导。

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两处利用课文的留白出进行的写话指导,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一、对第二小节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我进行了这样的写话练习设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_______地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利用这句话中的两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机勃勃,充满灵气。学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使劲)地冒出来,仿佛(不想错过夏天池塘的美景)。”“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自豪)地冒出来,仿佛(是一位演员在展示自己的白纱裙呢。)”“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亭亭玉立的),仿佛(是一位舞蹈演员正在荷叶搭成的舞台上舞蹈呢。)等等。我一直以为,我班的学生根本就不会想象,不会说优美的句子,看来只要给学生正确的知道,学生会还给我大大的惊喜。

二、第四小节中还有这样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落在我的肩膀上,仿佛要与我比一比,谁才是这最美的。”“小鸟飞过来,绕着我打转,唧唧喳喳地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了大荷叶上,抬着头,看着我,它一定在想,要是我也变成这样一朵美丽的荷花该有多好啊!”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节课,我借助美丽的范文,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双赢的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22 3486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