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精编教学设计+教后反思(精彩8篇)
通过对《清平乐村居》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田园风光与生活哲理,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是否能更深入理解诗词的情感与意境呢?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教后反思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篇1: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归隐上饶农村时的作品,这节课的课时安排是1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掌握词中的生字,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二是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理解词的意思。三是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有一句话说:上课都是在遗憾中度过的。我个人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一节课下来,既有优点,有值得其他老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有不足,有自己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这节课下来,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这让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节省了很多预习和检查的时间,可以直接进入正式讲课阶段。课堂的开始很顺利。
二、关于词的介绍,简明扼要,学生理解的很充分。在了解写作背景的时候,学生一边读,老师一百年解释,关于“安抚使”的'解释,学生都能理解,并能把握这首词是在作者官场不得志归隐乡村时的作品,背景的了解对于整首词的理解非常关键,为学生在正式学习这首词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关于词的讲解,分为上阕和下阕。上阕主要写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描绘场景。下阕主要写人,了解主要写了几个人,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词中人物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
四、关于课堂气氛,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似乎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举手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但是课堂的后半段,课堂较为活跃,用情和景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
五、学生能够熟练的诵读课文,并能掌握词中的关键词。对于作者的情感,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到位,并能合理的理解“醉”“喜”的涵义。
对于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有很多,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对于词的朗读,引导不是很到位,没有充分地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二、对于板书,在书写时出现了错别字,而且写得不紧凑。
三、关于教学课件,虽然总体上较为清晰、对比鲜明,但是在板块设计上不是很合理,有的字放置的过于考上,学生会看不清楚,而且课件中犯了最低级的错误:出现了错别字。
四、对于课后要求的作业没有完成,改写小短文要留在课后,占用学生大约20分钟的时间给大家补一个小课。这个很不好,没有及时完成教材的课标要求,属于教师失误,教案没有写完整,课没有准备充分。
五、课堂氛围低沉的一段时间,没有及时鼓励学生积极动脑。
六、讲课声音偏小。
针对这些不足,以后在备课教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一、对于教材要求的任务一定要尽量在当堂完成。
二、多引导学生读课文,运用灵活的方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
三、在上课之前,一点要自习检查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不允许出现低级错误,一定要认真备课。
四、讲课声音要大,让全班同学都要听清楚。
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出示:走近辛弃疾)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补充课题,生读题。)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四个字:读通读顺。
二、学习新词,感悟意境。
1、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预设:
(1)翁媪(“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是什么意思?媪呢?翁媪就是指年老的夫妻。)
(2)剥莲蓬(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把莲蓬的皮去掉叫——剥莲蓬,把花生的皮去掉叫——剥花生,把香蕉的皮去掉叫 ——剥香蕉,把苹果的皮去掉叫——削苹果,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读——剥削。 “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应念pénɡ,这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指名读)
2、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指导朗读)
3、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生自由读)
4、人常说诗中有画,你在这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茅舍清溪图、翁媪相媚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
5、(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美丽的村居图)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幽静的村居图)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幸福的村居图)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6、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第一句)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荷花的芳香)(草香和泥土的气息)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7、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你想给这幅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命名什么有意思的题目?(农家乐,世外桃源,温馨;最美的风景……)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词中的一个字——醉。那可真是“沉醉不知归路”了,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居啊,多么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啊,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听听这“相媚好”的翁媪在用吴地方言说些什么呢?
(1)“相媚好”:什么意思?(想象说话)
这是老夫妻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听了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唱《最浪漫的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温馨的情景啊!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多好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相媚好)
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幸福的老夫妻)请读出幸福之情。(恩爱的老夫妻)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和和美美的老夫妻)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我们再来夸夸他们的三个儿子。
研读“无赖”:谁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无赖)
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卧)
“卧”是什么意思?除了俯卧,还可以怎样卧?(仰卧、侧卧……)
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自由自在)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天真活泼)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3)聊着这些,看着这些,让老两口醉了,这里的“醉”仅指醉酒吗?
(4)听到这些,作者禁不住走上前去问:“白发谁家翁媪?” (师生对话)
“老伯贵姓?你们住在这低小的茅屋里想必生活并不富裕,你们怎么会这么快乐和满足呢?”
8、小结:这里的风景优美,这样的家庭很幸福,老两口陶醉在和美的生活中。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
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三、总结升华,背诵课文。
1、你们觉得这些画面美吗?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这些画面对我来说很平常啊,作者怎么就觉得那么富有诗意呢?
简介作者生平:800多年前,辛弃疾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而且受到了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
想到在沦陷区度日如年的老百姓,再看到眼前的一家五口,作者真的觉得眼前的画面太美了,太富有诗意了。
2、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酒不醉人人自醉。此刻,看着这个远离战火、温馨舒适的村居生活,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怎么想?(指名说)
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让老者有所养,勤者有所闲,这是辛弃疾一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目的呀!看到这样理想的村居生活,他的千言万语化作了这首只有46个字的词——《清平乐 ·村居》(齐读词)
3、这使许多人“醉”了的村居,走过800多年的风雨,清清新新地走来了,能试着背一背吗?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3: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评析“醉”字,体会词人才华难展、志不得伸的心情以及渴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1、板书课题:清平乐 村居,正音:乐(yuè)音,朗读课题。
2、比较:这个课题和以前学过的古诗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3、理解题意。
4、简介体裁——词。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出生字,练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重点正音:卧剥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一)、读出节奏。
1、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地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可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清平乐 村居》的节奏是这样的:
清平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练读情况,教师点评,重点评析朗读的节奏。
(二)、读出韵脚。
词和诗一样,都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词的押韵比诗灵活,它可以换韵。所以在朗读时,就朗朗上口。
1、出示新的朗读提示:
清平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思考讨论画线字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读好韵脚。
(三)、读好平仄。
古人在朗读文章时,除了遵循四声的规律外,还讲究平仄。简单来说,在朗读时,平声音超微拉长一些,仄声音稍微短促一些。
1、出示朗读提示:
清平乐(yuè)·村居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
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过渡: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词,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情景?
(一)、景——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
1、词中景:茅屋、小溪、青草。
2、脑中景:除了词中的这些景物外,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
3、谈谈学生对这些景物的印象。
(二)、词中人——农村温馨幸福的一家人
1、这首词描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2、读了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重点1:醉里吴音相媚好,关键词:醉里、相媚好
重点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重点3:溪头卧剥莲蓬,关键词:卧
3、通过这个“卧”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孩子?你想起了哪些学过的诗句?
4、指导感情朗读。
5、展开想象,口语交际。
读着 (诗句),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
(三)、词外人——作者
1、其实,这首词中还有一个人,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2、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和“最喜最喜小儿无赖”。
3、作者的心情怎样?
(四)、感情诵读,读出环境的恬静安宁,读出农家的幸福温馨,读出作者的沉醉喜悦。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1、默读全词,寻找词眼。
2、品读词眼,鉴赏“醉”字。
在这首词中,“醉”有哪些意思?
a、酒醉。白发翁媪生活美满自得。
b、心醉或陶醉、沉醉。
被农村优美恬静的环境而陶醉。
被农家幸福温馨的生活而陶醉。
3、介绍辛弃疾生平及志向,再赏“醉”字。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家乡就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他二十一岁就参加了抗金义军,投身到国家统一的大业之中。他还写文章上书朝廷,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同时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可是他的主张不仅没有被当权者采纳和施行,还常常遭到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只有将自己的一腔忠愤倾吐在文学创作之中,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这首小令,就是作者晚年遭受投降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
4、读了辛弃疾的介绍,你对“醉”字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c、心碎。
为沦陷区百姓的痛苦遭遇而心碎。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他更想起了沦陷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更加激起了对他们的同情。
为自己的志向得不到伸展而心碎。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而现在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
5、扩展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烽角连营。”
6、感情朗读,体会词人的伟大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附一: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1篇记叙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
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实录)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谁愿意读读课题?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刘丹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同学们读懂了词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些画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否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生:老师,我和同桌合作,想演演那对翁媪。(“老伴啊,今天我喝多了!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天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袋子喽!”“老头子,我也开心,我们就喝个痛快……”
师:真不错,演戏有天赋,老师仿佛走进了乡村,听到了老人间朴实无华的对话。
生:老师,我喜欢“大儿锄豆溪东”这幅画面,我把它改成了小散文:太阳快落山了,晚风习习,大儿子阿虎还干劲十足呢!你看。田间的杂草在他锋利的锄刀下乖乖投降了。豆苗呢,在淡红的晚霞下跳起舞,好象在感谢阿虎。阿虎笑了,汗珠一滴一滴落进泥土……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美,将来也是个大词人!
生:我喜欢“剥莲图”,我用朗读欣赏法学的。
(生声情并茂朗读后,评点:我觉得“卧”用得最好,把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游戏的情景写出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或者读或者写或者画或者演,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都用一颗和词人一样热爱农村生活的心,不知不觉间把词的意境表现出来了。最后,让我们把这首词永远留在脑海中好吗?
(学生自由背诵。)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篇5:
古诗词教学,最难之处就是入情入境,有时候学生能把诗句倒背如流,却依然游荡在诗句之外,进入不了诗的意境之中。怎样让学生体会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进而像辛弃疾一样为之动情呢?
教学中,我依托想象,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品诗,品出意境,品出情趣。通过这个“卧”字,你眼前浮现的小儿剥莲蓬是怎样的情境?学生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出了孩童不同的'剥莲蓬的情境。当学生似乎“山穷水尽”之时,我又巧妙地出示课文插图——看看插图中小儿的两只小脚丫,它们动起来了吗?伸出你的小手,用两只小指头代表两只小脚丫,我们也动起来吧!此刻,学生灵光乍现,纷纷伸出小手,比画着、回味着,似乎自己就是词中的小儿,尽情享受着童年的欢乐。一时间,课堂上童趣盎然,在学生动手动脚的过程中,小儿的顽皮可爱跃然“手上”。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学生就真正入情入境了。至此,学生的羡慕、向往之情溢于言表,自然地融入了诗中。
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6: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澹语清新、充满诗情画意的小令。全词把一家老小村居生活的不同面貌和表现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秀丽的自然美景和一种和谐温馨惬意的农村幸福生活。
我在教学这首词的时候,先出示了几幅农村生活的画面,营造出了一种气氛,再开门见山地指明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课题《清平乐·村居》入手,让学生从《村居》二字展开联想,再很自然地切入词的内容的学习,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图文结合的“想”、自由开放的“议”、生动活泼的“演”、自主自创的“写”,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把握了整首词的意思,层层推进地引领学生走向了词的意境。
几点感觉成功之处:
第一,诵读,是诗词学习的“敲门砖”。要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读出诗人的心声。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我在这堂课上,重视了学生的读,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品读等方式,并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其读正确,如指导学生读正确“亡赖”、“剥”,在指导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突破了个别字词的理解,并在谈谈自己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一读,读正确了,读出词的独有的节奏与意韵了,也就开始打开“词”的大门了。
第二,想象,是诗词学习的“回魂丹”。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时候,不时地提示学生想象,并创设了不少情景、运用了技术手段让学生自由想象。如,当学生读到“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时,在理解了大意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示学生:想象一下,小儿躺在地上很顽皮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又让学生诵读,无疑加深了理解。在读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时,又让学生想象一下,老头与老太到底在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进入了情境。
第三,摹写,是诗词学习的“再生丸”。古诗词的文字凝练,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很大的扩展空间。把诗词中的空白点、模糊点、朦胧点一一地进行现代文的补充,既是很好的想象思维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字训练,还能加深对诗词意境的体悟。我深知这一点,便设计一个练笔环节:让学生选择一幅画面来进行描写。通过学生的作品来看,学生确实又一次加深了词的理解。摹写,是对细节的补白,有了“摹写”这粒“再生丸”,诗词中的形象会显得更加细腻,有血有肉;诗词意境也会很更加丰饶,气蕴饱满。
第四,演练,是诗词学习的“润滑剂”。我抓住诗词中的`可扩展处、有价值的地方,来演一演,会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思维热情,点燃学生的情趣之火。便设计了演绎老翁老媪对话的环节。学生通过联系词的前后意境,进行了生动活泼的二次创作。
通过这一演,学生的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这一演,既是对诗意理解的一次反刍,又是意境体会的一次提升。
不足之处:
一、没能重视调动学生个人“情”的介入。要先调动学生的这种热爱之情,才能进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接通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诗词才会“活”起来,文本的意义才会体现。
二、引导学生学会抓“诗(词)眼”的方法不够。如这首词,我们很容易就能抓住它的“眼睛”,就一个字:“喜”。喜什么?喜的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喜的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喜的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的是“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种喜的情感贯穿词始终,融合在了人、物、事之中。如果学生从“喜”这个诗眼出发,诗意的理解和诗境的体会,可能就会兼顾了整体性和有机融合性。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1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二)、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简介词的标题,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标题。(归纳朗读好词的标题要点:词牌和题目之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不要太快。)
3、看到“村居”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村居。)
4、过渡:那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几个难读的词语的读音。读准词语读音后将词语带进句子读。翁媪重在读好后鼻音;卧剥重点读好多音字;莲蓬重在了解为押韵的需要而改变声调。)
3、指名学生读全词。
(设计理念:把词的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是诗词诵读的前提条件。字音教学要有所侧重,懂得因“字”施教。字音教学不是孤立的,要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四)、读好词的节奏
1、句子“醉里吴音相媚好”划分正确和错误的两种节奏,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了解诗词节奏划分的一把规律。
2、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词,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重点指向节奏的把握。)
3、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标题,男生读一句,女生接读一句。
4、学生个别展示读。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从而初步掌握诗词节奏划分的技能。这一教学过程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
(五)、读出感悟,体验词境
1、默读全词,圈画出能看出翁媪感情的字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词眼“醉”。
2、齐读带“醉”所在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翁媪的意思。
3、提出主问题:翁媪为什么会陶醉呢?
4、学生读、思、交流。
(1)、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除豆苗里的草,体会大儿子的勤劳。
(2)、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体会二儿子的能干。
(3)、引导学生看插图,想象小儿子剥莲蓬的样子,体会小儿子的可爱与顽皮。联系语境了解词语“无赖”的感***彩。
(4)、分角色扮演,翁媪对话,体会翁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
小结: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五口之家。(板书:一醉人和睦。)
(设计理念:诗词教学其实就是“还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形象,引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画“,或者是“话”(人物的对话)。还原的过程就是大体理解诗意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
(5)、品读因风景优美而陶醉。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字还原为画面,感悟村居的风景宁静而优美。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读出风景的美。(板书:二醉风景美。)
(6)、给村居图取名字。
(7)、思考:作者作为一个曾经上马杀敌的将领,为什么不去描写抗金的将士,而要去描写这样一个静谧美好的村居生活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向往宁静恬淡的村居生活。)
(设计理念:诗歌重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审美。诗歌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沟通想象和情感的是想象,想象把把形象还原为画面,从而“入境”,入境才能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所谓入境入情。)
(六)、吟诵、背诵
1、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村居图,陶醉的不仅是翁媪,是作者,还有我们,大家想不想把这首词读得更好?
2、回忆电视中吟诵的镜头,师生小结吟诵的特点:有节奏,有韵味,摇头晃脑。
3、学生吟诵展示并进行吟诵接力。
4、学生自由背诵。
5、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让学生看着插图,将插图还原为词。(背诵)
6、全班一起背诵。
(设计理念: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快慢缓急、抑扬顿挫,吟诵就是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读,这种形式能充分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特点。)
(七)、小结全文,拓展迁移
1、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和谐幸福的五口之间,一道欣赏了一幅静谧美好的村居图。
2、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辛弃疾的词更是宋词中的精品,下课后我们要从网上找辛弃疾的词来读。
推荐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作业设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选择)
(1)、改写《清平乐村居》,要求把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写具体,写出词的意境美,题目自拟。
(2)、欣赏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欣赏作者词的魅力,走进作者内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延伸诗人其他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或者新的任务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任务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也是学习的延续。)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8:
设计理念
1、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词学习的氛围,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2、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特色
基于网络的演示性、丰富性、拓展性进行诗词教学。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交流:
3.出示课文。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
4.听课文范读,找找哪些词该重读?(边听做记号。)
5.是否学过相似的“词”?形式上有何特点?(点击网页)(《卜算子 咏梅》;分上、下阕)
6、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学生按要求读。)
7、检查自读的效果(请生评议;学习好的方面,读给同桌听。)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根据你的经验,读懂一首词有哪些方法?
交流:查字典;小组讨论;看图理解;看看有关注释理解。
2、四人小组用你们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并交流读懂了什么?
3、上阕交流:(1、 指读上阕。2、 找出描写的事物3、 理解意思,教师补正(……带着酒意,操着吴语,谈得很亲热。哪家的白发夫妻二老呀!)4、 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5、 小组赛读上阕。)
4、下阕交流: (1、 指名读下阕。2、 找出描写的主要对象3、 理解意思,听教师补正(……最可喜的是小儿,在河边伏着正剥莲蓬取莲子吃呢。)4说说下阕写什么内容,给你什么感受。(下片四行是一句话,写这家三个儿子的活动充满生机。)
5、理解全词。(连起来说词意:自己练说,互说,指名说,评议。)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2.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
四、再现诗境,指导吟诵。
1、边看图画,试着背诵。
五、拓展学习。
1、学生自主合作拓展学习。(1、学生自由组合利用网络内容“诗人简介”、“辛弃疾全集”、“佳句欣赏”进行拓展学习。2、交流: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交流所学内容。学生交流。(如:诗词朗诵、我来介绍、名句讲解等)
六、总结延伸。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2、把今天学到的内容介绍给家长听。
上一篇:教学设计评语整理【热选8篇】
下一篇:《沁园春雪》的教学反思最新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