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学设计(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我心归去》教学设计(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了解“故乡”的人文,激发为故乡富强而勤奋学习的激情。

2、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

3、学会使用“评点”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故乡”的人文,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

难点:

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

设计思想

《我心归去》是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漂泊的旅人”板块的第2篇文章,这个板块前有老舍的《想北平》后有柯灵的《乡土情结》。《想北平》和《我心归去》典型地体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和人对故乡的特殊情感;而《乡土情结》则梳理了人与故乡的经典情结,是这一板块的总结与升华。

本专题是文本研习专题,专题要求教师创设文本解读的情境,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来研习文本,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教师、同学交流,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高一学生在学习这个专题之前,已经学过“向青春举杯”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两个专题,接触到的文体有诗歌、散文等;学生还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初次领略了故乡在人心深处的永恒魅力。由于阅历不深,高一的学生还是较难理解语句中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对“故乡”人文的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作为教学的难点。“诵读品味”、“独立评点”和“探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了解人文,因为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主旨的把握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上的,而不是架空分析出来的。

教学资源

一、资料辑录。

韩少功(男)(1953—)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69年初中毕业后,下放汩罗县的农村插队。1974年调县文化馆工作,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月兰》(人民文学1979、4)在文坛崭露头角。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2年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的杂志《主人翁》任编辑。1984年调作协湖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到海南后1988年开始主编《海南纪实》杂志。

1996年与同仁策划文人杂志《天涯》,任杂志社社长,发行后广受好评。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等,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因其标新立意的形式尝试引起各方争论。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作家1985、4)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

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1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二、相关文本

灵魂归处是故乡

哲学原本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诺瓦利斯(Novalis)

席慕容曾在一个访谈节目里谈及家乡,大意是这样的:虽然我不是在内蒙古长大,也从没有生活过,可是当我追随父亲的心愿,踏足这片草原时,我还是感动得流泪了……我知道,我回家了……仿佛我已在这里生活许久……

其实,所谓乡愁中所提及的“乡”,不仅仅指向实际意义上的故乡,出生的地方。所感怀的,唏嘘的是属于自己灵魂的。那方净土,它是精神的,非公有的。它可以与人共鸣,却无法共同体会个中滋味。我们一生不停,行走于路上,为的就是寻找自己的灵魂家园,家的归宿感。但是,身处这个纷乱的世界,总是有着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变化,我们虽然尚不为“垮掉的一代”,可扑面而至的膨胀化信息资讯让我们无所适从,浮躁的心态始终在城市上空盘旋,久久不肯着地;我们的一半血液里仍存有真挚但易破的气泡,另一半血液却充斥着现代的失落元素。

有一句话被都市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真没意思!———什么没意思?是生活本身还是生活本质?我们漂浮在水面,没有扎根,精神上的空虚反复,使得我们还在不知倦意地找寻着灵魂的归处。而那些找到的人是幸运的,他们纯净自然,笑得灿烂。

哲学家奥古斯丁说:“我的灵魂啊,不要移情于浮华。”像拂去物体表面的尘埃一样滤去浮于灵魂表象的东西之后,沉淀下来的就是迷失在从前的最本质的东西。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乡愁(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唐诗中表现家园之思的名句

1、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钱王羽《未展芭蕉》

2、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3、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赵嘏《寒塘》)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6、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杜牧《题齐安城楼》)

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8、日幕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吴融《金桥感事》)

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11、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12、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杜牧《秋浦途中》)

13、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送别》)

14、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古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15、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崔涂《春夕》)

16、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17、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18、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杜甫《江汉》)

19、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花非花》)

20、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21、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四、教学PPT

教学设计

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利用诗词或歌曲导入新课。

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

观看ppt

简要介绍写作背景

指导诵读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笔画出自认为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朗读、勾画

1、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2、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3、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导读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

(1)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作者故乡的特点。

(2)面对这样的故乡,你会生发出怎样的情感?作者对此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速读、概括、思考

(参考答案: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参考答案:难过,不满,厌恶……;亲切,激动)

主导学生活动:提出问题:

(3)法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作者用了哪些词对法国进行了描绘,请作简要概括。

(4)面对优美的异国他乡,你会怎么想?作者的情感又是如何?

概括、发言。

(参考答案:优美,风雅富贵: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家”:雅静、大、环境优美——物质环境优裕。)

(参考答案:赞美,依恋,满足……虚空)

主导学生活动:

本文有很多描写生动或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你对哪些句子深有感悟,你是怎样理解的?整理在对话栏当中。

阅读、思考、评点、分组交流。

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在分析语句时要求朗读可以深入体悟情感。

示例:(1)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

评点: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2)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评点:(那个韩麦尔先生不是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怎么作者连用三个法语表达出了一种什么情绪呢?)厌烦,身在异国,言语不通,作者简直度日如年!这是用反复来表达自己思乡的。

(3)“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

评点:无聊至极的举动,夸张的细节写出了作者无所事事的那份要发疯的感觉,(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望天花板半天的?)细节描写“见微知著”,运用夸张更形象表明作者在异乡的孤独无聊。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总结全文

思考、讨论、发言。

①故乡是生命之根(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所以故乡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故乡不会使你真正失望,你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一种期望);

②故乡是奉献之所(只有在故乡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③故乡是无价财富(只要真正拥有故乡,便会拥有“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板书:“故乡”人文及“生命之根”、“奉献之所”、“无价财富”)

拓展延伸

以“想家”为话题,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具体的意象来抒写你的思乡情。

当堂写作并朗读交流

作业设计是为了使学生体悟本文蕴含的哲理,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家园之思;也为了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

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我心归去

韩少功

人在异乡心归故乡“故乡”人文

雅静奢华贫瘠脏乱对生命之根

繁华酥骨浮粪四溢奉献之所

静谧侵肌拥挤不堪比无价财富

幽深奇诡阴沉连日

感受:冷清、虚空、惦念、亲切、发疯激动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知体会文中浓浓的思乡情。

2.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3.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4.生能在阅读中发现思考探究问题,展开多方对话,表达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自主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用心倾听一首思乡的歌曲。播放满文军的《望乡》

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身在他乡的游子依然忍不住回头把故乡眺望。思乡是一曲永恒的歌谣,尽管忧伤,却不改灿烂。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著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出示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目标

二、研习文章回到课题

1、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

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异乡)

法国生活条件不好妈?(雅静奢华)身在法国的心情如何?(冷清,空虚,发疯)如何渲染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他思念的故乡是什么样的?(贫瘠脏乱)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亲切,激动,幸福)

(学生可以自由回答)板书课文内容,对比

2、什么力量让他对故乡魂牵梦绕?

学生可以据此再次阅读文章,找出并总结文中重要的句子

参考答案:

故乡让人感到亲切、温馨和激动(场景描写);

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有亲人、过去;

有你的血、泪和汗水,

故乡的美中含悲,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板书课文内容

3、问题研讨:(每组一题)

①如何理解“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悲伤的”?

(有曾经的苦难,挫折,拼搏。不是每个人都在故乡留下血、泪,还有汗水的)

《我心归去》教案3

教学目标

1、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让学生注意与文本对话,学会自主阅读。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情境体验

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音乐欣赏《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同学欣赏了这首歌之后,是否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心有没有归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心归去》,作者韩少功。(板书)

二、课前检测(重要字词)

一幢(zhuànɡ)别墅(shù)钥匙(yàoshi)囚禁(qiújìn)

无处逃遁(dùn)惦念(diàn)熠熠闪光(yìyì)模样(mú)

静谧(mì)湖泊(pō)幽深奇诡(guǐ)贫瘠(jí)

悲怆(chuàng)潦倒(liáo)雄浑(hún)眷顾(juàn)

矫饰(jiǎo)麦穗(suì)烙印(lào)

三、作者简介

课前我已请同学对有关作者韩少功的资料做了一定的搜集,下面我就请同学来交流一下,我们请几位代表来发言。

教师概括:(幻灯片)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1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四、研习文本

(①预习过课文后,请同学谈谈文章的大体思路(主要内容)

(同学回答,读对话栏,帮助同学准确理解)

记叙作者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抒发思乡之情——感悟“故乡”

(②作者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怎样的?

(注意:法国的“家”,从第1节中找关键词语)

“家”:雅静、大、环境优美——物质环境优裕

(3)一句话作者在法国过得好还是不好?

物质——好

精神——不好

(4)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渲染的?(同学朗读第2小节)(幻灯片)

没有熟悉的声响——冷清

没有熟悉的环境、人群——无所适从感受

没有熟悉的语言———无处逃遁

没有熟悉的文化——无可入手

渲染:多角度渲染

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只有虚空,这个比喻形象的描述了离开故土后没有着落的虚空感。

(5)这种空虚寂寞还表现在什么举动上呢?

“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里对吊灯作六次研究是一个细节描写,六十次就带有了夸张意味,六次已经是让人倍感无聊了,更何况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细节描写

“见微知著”,运用夸张更形象表明作者在异乡的孤独无聊。

举例:细节描写夸张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巴尔扎克《守财奴》)

夸张的细节描写

梳妆匣是镶嵌着金子的,葛朗台这个老头当时已是76岁,一看到金子就抢,动作敏捷的居然像老虎,可见他已到了视钱如命的境界。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二、研读文本

(1)作者在法国如此空虚寂寞无聊,那么当他可以通过朋友的帮忙而移民法国时,他愿不愿意呢?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不愿意。从一句反问句看出来“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改写成陈述句)“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幻灯片)

我根本/一点也/极/毫不在乎……

(2)作者为什么不在乎,原因是什么?

因为很想家里,很自然的过渡到了第5小节,到这里才点出了文章的主题——思乡。(配乐朗读5、6小节)

分析:第5小节给我们想象了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告诉我们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故乡有他的亲人,故乡有他的过去,人们对故乡的这份感情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而冲淡,反而会积淀得越来越浓。

(3)作者如此思念故乡,是不是因为故乡很美呢?第6小节告诉我们故乡与异国旅游景区相比,美不美?(不美)

异乡: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

故乡:贫瘠脏乱

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排比、比喻、欲扬先抑

(4)分析7—9:作者对故乡的爱可以说是到了一种执着的境界,那么什么是“故乡”呢?(板书)

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定的理解,我们来看作者理解的故乡概念与我们理解的有何不同?(男生一起朗读第7小节)

如何理解: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是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幻灯片)

明确:准确描述了故乡与我们的关系。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自己,因为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血、有泪、有汗水、有眷顾。

分析:故乡不是商品,不是旅游景区,不是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故乡比旅游景区多了血、泪、汗水。这里的“血”是指“血浓于水的情感”“泪”里面更多的是“爱”,就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汗水”就是我们的奋斗与付出。

“失血的矫饰”是指不带感情的,旅游景区与故乡相比,缺乏一些令人眷顾的“悲情”,少了一些血、泪、汗水。

根据这一段,同学概括什么是故乡,

教师浓缩概括:故乡是生命之根。

第8小节又谈到了法国,法国是一个风雅富贵之邦,而作者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缺少温情,虽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等,但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如何理解下面一句: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幻灯片)

明确:三个失望饱含对故乡更美好的希望,这是对故乡的真爱,是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的创造。

如何理解: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幻灯片)

明确: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心灵的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根据这两段概括:故乡是奉献之所、无价财富

正因为故乡是生命之根、奉献之所、无价财富,所以所有的游子都要思念故乡,他们的心总是一次次的偷偷归去。

三、课外拓展

乡愁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请同学们回忆自己所知的怀乡诗词。

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流泪到天明。(杜牧)

四、课堂小结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文章的思路。作者先是记叙了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写在法国的物质环境是如何优裕,而作者却不愿留在法国,为下文写思乡作了铺垫。5、6小节才真正点出本文主题,最后作者感悟“故乡”,让我们知道要为故乡多作贡献,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22 264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