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最新16篇
七年级上学期课程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思维能力。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七年级上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世说新语》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能力培养点:
赏析文中简练生动的语言。
用自己的观点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
情感体验点:
体验偶得佳句的喜悦与被小孩批评的不自在。
教学重、难点:
1、《咏雪》中两个喻雪的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
2、《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课文类型:讲读课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1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布置: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短小精悍、耐人寻味 简练生动、针锋相对
(人物)
语言、动作、神态
教学后记: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
(一)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二)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教学难点
(一)分析语言,对人物进行合理评价。
(二)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因为《世说新语》是同学进入初中后学到的第1篇文言文。因此,教学本文就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不能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②让文言文与现代文联系起来,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与贯通;③根据教学要点概括文意和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三点上面,以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联系实际教学法、合作讨论法、提问法
五.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安排
做导学案的“预习案”部分。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了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不仅有我们所熟悉的司马光、孔融,还有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等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出示板书课题——《世说新语》二则)
三、新课进行
(一)师生联合进行作者作品简介,老师可检查预习情况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所创作,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体)小说。此书不仅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而且语言简炼、文字生动鲜活,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自问世以来,便得到历史文士阶层的喜爱和重视,至今仍在海内外� 曾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和《期行》分别选自“言语”和“方正”篇。
(二)预习检查
短文中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可点2-3名学生回答)
(三)初读课文: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及句子的节奏。
1、听录音朗读两篇短文,注意在原文中划出朗读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义。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和《古代汉语词典》,自己先把课文口译一遍,然后在班级交流。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期间需特别注意以下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②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
(四)悟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问题探究。
1.《咏雪》问题组:
①文中第一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②《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来源:学&科&网Z&X&X&K]
结合原句体会,明确:营造出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③太傅对于谢朗、谢道韫的两个比喻未作出评价,只是一笑而过,�
④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表示一种赞扬和敬佩,暗示作者欣赏谢道韫的才气。
2.《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来源:学。科。网]
①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家君”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②“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词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友人与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他不但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责怒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词严的批评后,他“惭”且“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就改的精神。元方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是没有礼貌。
③你怎样评价元方和友人?
明确:元方:明事理,懂礼仪,伸张正义,落落大方。
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就改。
(五)疑读课文:质难置疑,课内延伸。
1.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 )示例:
“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意蕴。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 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四、结束语
《咏雪》一文写的是东晋谢家子弟咏雪的故事,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了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7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了他的聪敏过人,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说明了“礼”与“信”的重要性,也告诉人们做人要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我们中学生在学习古文化的同时也要自觉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诗书陶冶自己,用诗书提高自己。
五、作业布置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流利背诵。
2、完成高分突破相关练习。
3、学习课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写作特色,写一段话介绍一下你的小伙伴。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法指导: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导入:请同学讲述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古代小说所记得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刘义庆编著。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 疏通句篇: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 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提问:大家对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入下面的问题组)
(1) 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怎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明确:文章交代咏雪背景只有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别看这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书官宦之家,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当然是谢太傅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2)“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明确;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主讲人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来了两个答案,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但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4、 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都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一大特点。
四、 拓展延伸:
我们先看看苏轼的两首词,都与飞雪有关:“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陶潜。……”这两首词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表达的是什么情感?(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不同的雪景。
五、布置作业: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第二课时
一、 检查第1篇的学习情况。
二、 疏通句篇:《陈太丘与友期》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 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讨论)
1、 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1) 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2) 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暴躁、易怒)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3) 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不过分。因为元� 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2)太过分。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4)《陈太丘与友期》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就是刚正不阿,为人正派的意思。为什么没有列入“夙惠”一门?(“夙惠”是专门记录聪明儿童的故事。这一则故事虽然也表现了他的聪明,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两个词的是全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责备客人,从反面来说“信”、“礼”的重要性,所以……)
(5)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4、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5、 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6、 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四、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为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问题:(1)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的内容。(2) 陈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亲有无功德吗?
五、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客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时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王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4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 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魏武将见匈奴使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设计 篇4
知识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重点)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难点)
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第一课时《咏雪》
学习目标
1、朗读文言文,了解文言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讨论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学习摹景状物的手法。
3、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重点字词解释:
①内集:家庭聚会②儿女:子侄辈③俄而:不久,一会儿。
④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未若:不如,比不上。 ⑥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的漫天飞舞。
3、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教学备注】
‖学法指导‖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两个原则”: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教学提示‖
本文篇幅不长,疏通不难,可以在串讲中明确重点文言字词,加深记忆。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体会写法
1、文章开头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强,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撒盐空中”比喻了雪的颜色。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教学提示‖
通过质疑,让学生感受谢家的浓厚的雅致氛围,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讨论交流解决难点。
目标导学三:运用比喻,想象写作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2、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想像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师生共点评!
‖教学提示‖
让学生积累咏雪名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提示‖
此题意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说的答案有可能五花八门,教师要多加鼓励,培养孩子的兴趣。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本节课的设计,在理念上有学生意识,涉及的问题都是在学生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发现。找到了学习语文的大规律: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深入、从内容到语言的方式,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层进性。
不足之处
解析课文和指导朗读时经历牵掣过多,时间分配欠佳,导致后面的诗文拓展无时间解决,
第2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学会用自己的观点评析文中人物(元方,父亲的友人)。
3、从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宽容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跟别人约定。假如有一天,你和同学约定星期天上午九点到公园玩,可是到了时间他还不来,你会怎么办?(1—2名学生作答)古人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看看古人是如何处理与人约定的事情的。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请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3、强调重点词语:
(1)与友期(约定)行(2)门外戏(玩耍)(3)太丘舍(放弃)去
(4)相委(丢下、舍弃)而去(5)尊君在不(通“否”)
(6)下车引(拉)之(7)入门不顾(回头看)
(8)则是无信(信用)(9)去后乃(才)至
4、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我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把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真正让学生享受做课堂主人的乐趣。
目标导学二:分组讨论,内容解读
1、“尊君”、“君”、“家君”各指什么?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文中有几位人物?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陈太丘:严格遵守约定,不姑息不守信的人。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率直方正,聪明机灵,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
3、�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学法指导‖
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辞,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使用敬辞和谦辞还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教学提示‖
老师引导学生积极争辩时,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尤其是对人物的分析,要从多角度进行展开。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积累名言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
——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
——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2、请你说出一句或几句有关“礼”、“信”的名言警句。
(1)有关“礼”的名言警句。
a、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b、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
c、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d、礼让一寸,得礼一尺(曹操)
e、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2)有关“信”的名言警句。
a、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b、祸莫大于无信(傅玄)
c、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以不信接人,妻子疑之。(杨泉)
d、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
‖学法指导‖
结合课文内容谈启示可从不同角度入手。就本文而言,角度有:友人不守信,友人知错就改,友人不守礼;元方拒绝友人的道歉,等。
三、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
友人:问、怒、惭、引之——暴躁易怒,知错就改
元方:答、曰、入门不顾——明白事理、直言不讳
(对话展示人物性格)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自学中出示具体的要求;建议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向同学或老师求助,学会合作;在问题探究中,再协作商议完成老师所给的三个问题。
不足之处
设计了较多的拓展及训练,因此拖延了课时。诸如对古代称呼的补充介绍直接放到解词中几句话带过,或者放到作业中让学生去找。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当堂背诵,这样效果就更好了。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课前准备
【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学习《咏雪》
一、导入:学生课前三分钟朗读描写雪花的句子。
二、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学生诵读,教师点拨优劣。
(二)学生读注释,注意古今异义,了解作者,说出课文的大意。(完成第一和第四题)
1、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十分被看重。
2、《咏雪》译文:
《咏雪》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那个女孩)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三)问题导学:(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1、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文章第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第一句交代了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
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营造了一种和睦、轻松、快乐、融洽的气氛。
3.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儿女"的古意是:子侄辈的年轻一代;今天的意思是:儿子和女儿的合称,与父母的关系是被生养关系。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魏晋时极为看重人的出身门第,对于高门大族,特别是王谢两家,最为高贵。谢道韫既是谢家女,又嫁与王家为妻,自然更为高贵。
5.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也。平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近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聪颖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
《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诮了。这次联句,遂传为一时佳话,谢道韫从此也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后来南朝梁刘孝绰写过一首《对雪诗》,其中有“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讵比咸池曲,飘飖千里飞”。也许是受到谢道韫的启发。
6、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四)反复诵读课文,争取熟读。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各题中含《咏雪》的题目。2、笔头翻译全文,记住注解中的实词与虚词的意思。3、查找古代儿童智慧故事一到两则。
第二教时: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学生介绍古代儿童智慧故事。
二、诵读课文,读出文章大意来。教师点评。
三、导入:(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再逐渐地引入课文)
1、“诚信”和“礼貌”是我们在生活中常提及的两个词,是否有同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理解呢?
2、总结学生发言,由此导入新课:
是的,几千年来“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不断地熏陶着我们。老祖宗们反复地告诫我们,诚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也就是我们必须讲诚信。
当然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还得讲礼貌,因为这样更能使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为自己迎得别人的信任。还记得歌德曾说过的话吗?——“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礼貌待人对于个人来讲是一个人内在美的体现,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1篇与“信”“礼”相关的文言文。
四、口头表达活动:那么,谁能讲讲这则小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教师进行评价)
五、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放录音(或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争取读熟。
4、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纠正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六、疏通文意
1、生译为主,师提示重点词、句。(放幻灯片)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2、〈1〉、小组成员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把不理解的词句勾画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2〉、师生共同明确这则短文的重点词句,并识记。
七、分组讨论质疑体会
师预先准备,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
〈1〉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可以选择陈太丘那样“舍去”,因为友人不守时,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表现你的态度)。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已去”,而是详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4〉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针对上述问题及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问题1、2由小组内成员自行讨论解答:问题3、4、5、师指导生解答。
六、美文共赏活动(拓展延伸)
下面短文,同出自《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进行比较阅读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七、一文一诗活动: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之习乎?——孔子(让学生识记)
八、小结,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异同:
《咏雪》描写了人物群像,侧重表现了谢道韫的文采。都与孩子有关。主要描写了元方,侧重表现了元方的懂礼识仪,聪明刚正。
九、布置作业
课本剧表演活动:课外小组成员根据《期行》的内容,适当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目的:深入体会文章主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附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其行、期日中,过中不至,舍去(守时)
期友人:过中不至(无信)守时
行对子骂父(无礼)守信
元方:怒斥友人,有理有据
主题思想:通过陈大丘与友期行的故事,说明了“守时”、“守信”、“有礼”的重要性。
六、教师小结及作业的布置。
作业:复习记忆注释,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略,见课件)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2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6
咏雪
一、课文译评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重点字词
(1)寒雪:这里指在下着寒雪的季节,即寒冬。(2)与:跟,和。(3)讲论:讨论讲解。(4)文义:这里泛指诗歌文章等的创作与欣赏的理论。(5)俄而:不久,一会儿。(6)骤:急。(7)欣然:愉快的样子。(8)纷纷:指白雪纷飞的样子。(9)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10)差:差不多。(11)拟:相比。(12)未:不。(13)若:像。(14)因:乘,通过。(15)起:飘起。(16)乐:高兴。(17)即:就是。(18)大兄:大哥。
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太傅谢安举行家庭聚会,跟他的子侄辈们谈论诗文。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白雪纷飞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像)柳絮乘着大风飘起。”谢安大笑,非常高兴。(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评析: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表明了他赞赏道韫的聪敏与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与:和,跟。(2)期:约定。(3)日中:正午时分。(4)中:即前句的日中时分。(5)至:到。(6)舍:放弃。(7)去:离去。(8)乃:才。(9)时年:那年。(10)戏:嬉戏。(1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12)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13)待:等待。(14)非:不是。(15)哉:语气助词,表感叹。(16)相:表示一方发出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可不译。(17)委:丢下,舍弃。(18)信:信用。(19)礼:礼貌。(20)引:拉。(21)之:代元方。(22)顾:回头看。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没来,陈太丘放弃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便发怒骂道:“(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傀,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评析:本文记元方和来客的对话。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
二、需掌握的字
谢太傅(fù)柳絮(xù)雪骤(zhòu)无奕(yì)女
尊君在不(fǒu)
三、多义词
1.而
(1)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2)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因
(1)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连词,可译为“因而”、“于是”等。(《黔之驴》)
3.与
(1)与儿女讲论文义:和,同。(《咏雪》)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与……相比较。(《六国论》)
4.乃
(1)去后乃至:才。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桃花源记》)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就是。(《陈涉世家》)
四、重点实词、虚词
(一)重点实词
1.内集:内,这里指家庭内部。集,指聚会。
2.骤:急。
3.纷纷: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
4.差:差不多。
5.拟:相比。
6.期:约定。
7.去:离开。
8.委:丢下,舍弃。
9.引:拉。
10.顾:回头看。
(二)重点虚词
1.与
与儿女讲论文义:作介词用,可译为“跟”“同”“和”等。
2.而
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3.因
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
4.乃
去后乃至:副词,表示时间相接或在前面的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可译为“才”。
五、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
六、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动词。(今义为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离去。(今义为前往。)
4.下车引之:拉。(今义为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回头。(今义为照顾或顾客。)
七、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2.状语后置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
3.判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古汉语语法中“……,……也”是常见的判断句式,还有如“……者,……也”、“……,……者也”“……者,……”等形式。)
4.省略句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感叹句
非人哉!(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
八、文学常识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3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九、背景知识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3卷,按内容分为36门。
十、文章结构
《咏雪》
第一层(开头到“……讲论文义。”):点明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人物谢太傅、侄儿谢朗、侄女谢道韫等;环境“寒雪日”“内集”。
第二层(从“俄而……”到“……公大笑乐。”):通过一次应答,体现了少年谢道韫的聪颖。
第三层(从“即公……”到结束):点明谢道韫的身份。
《陈太丘与友期》
第一层(开头到“……去后乃至。”):写陈太丘的朋友失约。
第二层(“元方时年……”到“……入门不顾。”):元方以礼责问父友,体现了少年元方机智。
惜缘
[《世说新语》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教学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明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守信的美德。
2.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方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明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古代少年有很多聪明的典范,如四岁作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的宰相甘罗等,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下这样一位古代少年,他就是《期行》中的元方。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3.分角色朗读,教师加以指导。
4.复述课文
可由四人小组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
(三)、课文梳理
1.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语句记录下来。
2.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教师点拨。
(四)、练习与探究
1.“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怎么样的人?如果说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2.元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你是如何评价元方的。
第二课时
(一)诵读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得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2.教师范读,学生分角色朗读。
(二)课文梳理
1.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语句记录下来。
2.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教师点拨
3.复述课文
(1)学生表演性复述
(2)教师复述
(三)自主探究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前后各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2.《乘船》与《期行》都涉及到守信这一问题,你是如何看待“守信”的?
3.练习背诵,当堂检查
(四)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
课时 篇8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和课文翻译情况。
二、归纳总结
1、让学生讨论,找出自已认为重要的字词,教师补充强调。重要的字词有:期、日中、至、舍去(舍、去)、乃、戏、尊君、不、君、哉、相、委、而、家君、引、之、顾等。
2、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
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3、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太丘舍去。
(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
(5)元方入门不顾。
三、探究性学习
1、文中的三个人物形象分别是怎样的,从哪可以看出来?
(1)陈太丘
遵守时间(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友人
言而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言语无礼(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
(3)元方
懂礼识义(待君久不至,已去)
义正词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童真无邪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还有“元方入门不顾”都是童贞无邪的表现)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小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
2)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
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3、假如你是友人,或者是元方,在本课的特定情境中,你在言谈和举止方面应该怎样做?
友人:
1)先道歉,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
2)求得别人的原谅,今后注意改正
3)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骂人,更不应该骂人家的父亲
4)找别的机会向陈太丘父子道歉
5)今后一定要遵守时间,言而有信
元方:
1)和元方一样有理有据,指出友人的错误
2)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
3)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4)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
4、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
——做人要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5、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体现在称谓上就有敬称和谦称。你能在文中找出这样的称谓变化吗?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姊、舍妹(弟)、犬子
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
五、课堂作业——翻译下列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太丘舍去。
3)去后乃至。
4)相委而去。
5)下车引之。
6)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两则预习导学案 篇9
1、题目解读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2、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自主学习
⒈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雪骤( ) 撒( )盐 差可拟( )( )
柳絮( ) 尊君在不( )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_________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_______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______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______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_____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____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_________ 引:_________ 顾:_________
⒊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⑴与儿女讲论文义。
⑵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⑶撒盐空中差可拟。
⑷尊君在不?
⑸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补全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与方法目标: 篇10
①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②结合文中
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七年级上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篇11
知识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重点)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难点)
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第一课时《咏雪》
学习目标
1、朗读文言文,了解文言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讨论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学习摹景状物的手法。
3、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重点字词解释:
①内集:家庭聚会②儿女:子侄辈③俄而:不久,一会儿。
④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未若:不如,比不上。 ⑥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的漫天飞舞。
3、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教学备注】
‖学法指导‖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两个原则”: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教学提示‖
本文篇幅不长,疏通不难,可以在串讲中明确重点文言字词,加深记忆。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体会写法
1、文章开头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强,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撒盐空中”比喻了雪的颜色。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教学提示‖
通过质疑,让学生感受谢家的浓厚的雅致氛围,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讨论交流解决难点。
目标导学三:运用比喻,想象写作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2、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想像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师生共点评!
‖教学提示‖
让学生积累咏雪名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提示‖
此题意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说的答案有可能五花八门,教师要多加鼓励,培养孩子的兴趣。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本节课的设计,在理念上有学生意识,涉及的问题都是在学生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发现。找到了学习语文的大规律: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深入、从内容到语言的方式,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层进性。
不足之处
解析课文和指导朗读时经历牵掣过多,时间分配欠佳,导致后面的诗文拓展无时间解决,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设计 篇12
【学习指导】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LM〗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本文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雪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展开的,你学习起来会很容易的。
2.重点精讲
(1)《咏雪》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咏雪》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与友期》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陈太丘与友期行”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
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难点精讲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又: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也有不同解释: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陈太丘与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门?
“夙惠”门是《世说新语》36门中的第12门,专记聪敏儿童的故事。这一则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所以还是放在“方正”门内为好。
故事的结尾亦有争议。有 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我们不赞同这个说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学习方法指导】
1.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完全可以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课文内容,将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2.学习本文既要掌握必要的古文知识,又要弄懂课文的基本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和背诵,并熟练默写课文。
4.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加强对课文的认识,并有所启示。
【知识拓展】
1.人物介绍
〔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2.《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
4.《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课内问题指导】
一、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感知文章语言精练的特点。本文不是标准的书面体,只能算古白话,但文章不长,两则加起来不足二百字,读读背背,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1)第一问是开放性的,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
第二问:“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按:“儿女”在古诗文中亦有专指子女的用法,如杜甫“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月夜》)“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诸句中,“儿女”皆指子女。
(2)第一问是常识性的,有这类常识,读文言文才不至于弄错人称。“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家君”的用法见课文注释。
第二问是探究性的,学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设题目的是积累词语。
参考答案:1.“俄”,又常与“而”“顷”诸字连用,皆片刻义。“欣然”,高兴地。然,语助,无义;或作“……的样子”。
2.“拟”,比、比拟。这是古义。唐以后才有准备、打算义,如“比拟好心来送喜”(唐代民歌),“也拟泛轻舟”(宋李清照词《武陵春》)。
3.“未若”,比不上。
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按:此字用法较多,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切忌多讲,碰上一种说一种最好。
5.“期”,约会、约定。“委”,舍弃。
三、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最后一问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自创比喻更好,如果想不出,也可以引下面这首诗为例,让学生说说诗中对飞雪的比喻好在哪里。
《世说新语》优秀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两则短文都是记叙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咏雪》记叙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的一次家庭聚会,谢道韫以絮喻雪,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陈太丘与友期》讲的事汉末名士陈元方七岁时,直言责父友的故事。两则故事围绕家庭生活和亲情展开,语言文字虽是文言,但浅显易懂,读者会在作者客观的叙述中,感受到少年的智慧美,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语。
2、背诵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理,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家、作品。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乘船》选自“德行”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士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的一批文人编写的。
三、朗读课文《乘船》,疏通文意,解决文中疑难字、词。
以课下注解的词语为重点,借助学过的翻译方法,知记关键词,疏通文意,小组内合作交流、质疑、解惑。
四、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复述这个小故事。要求:记清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
五、精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中包含了哪些内容?
明确:
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庭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太傅,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说到了。
2、两个比喻哪个更好?从中能否看出作者的评价?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随风往上飞扬,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另一种意见认为后一种好,它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则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3、《咏雪》中“寒雪”、“内集”、 “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第一问是开放性的,可由学生自由讨论,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就行。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选一两个。
古:指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今:专指子女。
但古文中也有专指子女的用法,如:
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
六、布置作业:背诵短文。
第二课时
一、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友、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二、全班齐读课文。理解文章大致内容,读完之后,请同学讲讲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叙事要素齐备,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某日日中。
地点:陈太丘家门口。
人物:陈太丘之子与陈太丘之友。
事件:陈太丘之友失约却辱骂陈太丘,其子驳斥了他。
三、请同学们朗读《陈太丘与友期》,疏通文意。
去:离开。舍:舍弃。
年:岁数。
在解释文章个别词汇时,注意两点:
1、通假字:不,通“否”。
2、省略句:“去后(友)乃至。”
四、精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两人的对话可分几层?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分两层。
第一层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
2、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3、方元“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之父。
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
4、联系实际,若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如何接待的?谈谈具体看法。
五、课堂小结:略
六、作业布置:
请同学课下搜集整理关于“信”“礼”的名言警句,感受其美好的品德。
世说新语两则预习导学案第一课时 篇14
精彩开篇词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有了《论语》,我们方知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因为有了《三国志》,我们方能知道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因为有了《离骚》,我们才悟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赤诚……走近古诗文,亲近古诗文,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交谈。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咏雪
一、新课导入
同 学们,下雪了,你们最爱做的是什么呢,堆雪人?打雪战?现在我们来看看古代文人的家庭在雪天都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骤(zhòu) 絮(xù) 奕(yì) 谢道韫(yùn)
2.积累下面文言字词。
儿女: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欣然:高兴地。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未若:不如。
因:凭借。
3.文体知识
古代小说就是相对于非现代小说类而言的小说著作。它的特点:一是来自民间;二是内容庞杂,包罗万象;三是形式短小;四是雅俗共赏。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将古代小说分为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
4.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Yǎn]州刺史。爱好文学,常招纳文士集于门下。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主要记叙魏晋时期的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将课文读通读;顺然后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交流点拨】(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5)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2)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二)深层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 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交流点拨】营造了和谐、温暖,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2.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表示一种赞扬和敬佩,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 有人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可以用“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来比喻雪。
(三)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等)
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撒盐空中( 笑) 欣赏赞扬
(考题) 兄女:柳絮因风起(乐) 道蕴才气
补充 无弈之女
评价 身份之贵(侧面衬托)
凝之之妻
五、拓展延伸
请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交流】1.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2.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4.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第二 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
一、新课导入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中就记录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面这些字的音。
不(fǒu) 惭(cán)
2.请你解释下面这些文言字词。
①期行:约定同行。
②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
③乃:才。
④则:就,便,那么。
⑤顾:回头看。
⑥君:对别人的尊称。
⑦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⑧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⑨尊君在不:“不”通“否”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然后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2.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交流点拨】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二)深层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交流点拨】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 --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友人到 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交流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 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 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有 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交流点拨】 (1)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2)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小结】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三)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开端 期 行--不至-- 舍去--乃至
发展 父友:问
元方:答 针锋相对
高潮 父友:怒--非人哉 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 正直不阿
尾声 父友:下车引之 聪慧明理
元方:入门不顾
五、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
【交流】1.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2.民无信不立。--孔子
3.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4.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5.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惜缘
[《世说新语》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重点)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难点)
3.在生活实践中,理解“信“和”礼“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鲁迅称其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fù)雪骤(zhòu)柳絮(xù)无奕(yì)
在不(fǒu)惭(cán)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高兴地。然,语助,无义;或作“……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比、比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约定)(丢下、丢弃)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组评分()
(一)《咏雪》
【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课堂探究】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小结: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二)《陈太丘与友期》
【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课堂探究】
(1)《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家君”的用法见课文注释。
(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他是一个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3)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1)客人既已认错,就应原谅他,而元方“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很尴尬。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
(2)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拓展延伸】
1.搜集《世说新语》中的关于聪明少年的故事,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王戎评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动不。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2.搜集古诗文中咏雪的名句,并背下来。
【作业布置】
1.完成第5课语文校本作业。
2.预习第6课。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3、学习对话和对比刻画人物的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
4、体会故事反映的道理,正确把握人物形象特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古代有个曾子,为人老实。有一天,他妻子要上街买东西,孩子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只好说:“你在家里玩,我回家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上街回来后,看见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连忙劝阻说:“我只是哄哄孩子,你不必当真。”曾子说:“怎么能说谎呢?”就把猪给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期行》,“期行”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期”是约定的意思,行,出行。“期行”即约定日期出行。其中会引发怎样的事情?发人深思。《乘船》,“乘船”点明本文的主要事件,意在借事件讲明一个道理。
2、作者刘义庆(403—444),字令升,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文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3、指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文言文三步习读法)
(1)、认读:辨读字词,朗读课文;(2)、品读:理解文意,推究主旨;(3)、创读:审美评价,延伸创造。
4、学习生字:
不(fǒu)华歆(xīn)辄(zhé)舍(shě)邪(yé)拯(zhěng)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
2、古今异义:
(1)、去后乃至(去:离开。今常用于“到……去”。)
(2)、后贼追至(贼:指作乱的人。现代汉语中指偷窃行为的人。)
(3)、本所以疑(所以:……的原因。现代汉语中当因果连词用。)
3、疏通文意。
四、教师小结:
《期行》通过讲述七岁儿童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元方年纪虽小却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就会丧失朋友。
《乘船》叙述了华歆与王朗对待一个搭船逃难人的不同的处置态度与方法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古人经商常常提到“童叟无欺”,意在说明自己诚实经营,重诺守信。幼子虽小,却不可欺,否则难免落个自取其辱的下场。
二、学习《期行》:
1、指名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2、翻译课文。
3、故事的开端,交代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具体情况,说明了不守信的事客人,而不是陈太丘。故事的发展,交代元方的情况,因为“门外戏”,故与客相遇;写元方回答客人的问话,既彬彬有礼,又落落大方。刻画了一个既聪明伶俐又很懂礼貌的儿童形象。故事达到高潮,写当客人大骂其父时,元方据理反驳。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表现出元方年纪虽小但明白事理,机智聪颖。故事的结局,写客人听了元方的话后感到惭愧,元方也不再理他。
三、学习《乘船》:
1、指名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2、翻译课文。
3、故事的开端,交代起因。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请求搭他们的船一起逃难,华歆感到为难。王朗认为船上还宽松,答应了这个人的请求。华歆慎重,王朗草率,形成鲜明对照。故事的发展,王朗打算扔下搭船的那个人。先救人,后又害人,王朗出尔反尔。华歆不同意,认为既然答应别人,就不能因为有特殊情况而不履行承诺。由此可见华歆为人诚实,信守承诺,品格高尚。故事的高潮。华歆“遂携拯如初”与王朗“欲舍所携”形成鲜明对比,优劣自明。故事的结局,总结升华。世人就是根据这件事评定二人品行的高下。
四、合作探究:
1、《期行》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明确:君:对对方的尊称,您;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尊君:古代称对方的父亲。
2、《期行》中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 如果我是陈太丘,我也会自己办自己的事去;或者耐心地等朋友;或去他家探询到底为什么。
3、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认为失礼:在友人表示惭愧的时候仍是“入门不顾”,显得不够礼貌;认为不失礼:当时陈家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陈元方也知道维护家门的荣誉,友人骂自己的父亲,他自然不能原谅他。
4、《乘船》中“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一句中的“此”指代什么?
明确:贼将至。
5、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其优劣。
明确:有人想搭船,王朗轻率答应,当贼人追来时,他又欲舍所携人,反映了王朗轻诺寡信,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华歆在那人想搭船时,有不纳之意,后在贼人追至时却救人救到底,反映了华歆考虑问题全面,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到底的精神,华优王劣。
6、《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期行》告诉我们从小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7、《期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五、教师小结:
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这两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诚实守信是立业的根本。否则就像喊“狼来了”的放羊孩子那样,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因而,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22、《世说新语》二则
《期行》——聪慧明理,率直方正。《乘船》——重诺守信,言行必果。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