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21篇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设计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多样化活动,提升学生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1
1.以“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展开学习、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圈画重点、做批注等多种学习方法,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读几遍,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标段落,画生字新词重点句子;思考问题,写批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是的,孙悟空神通广大,英勇无畏,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游记》,讲述孙悟空在成为孙悟空之前的故事,我们看看,最初的他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猴王出世)。
二、根据“阅读提示”,了解学习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说一说本课重点问题。
2、学生回答:(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2)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从题目上看,这两个问题,哪个又是最重要的?
三、品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解决问题一: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1、指名读、齐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板书:花果山福地石猴)。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2、第一段中哪一句介绍了石猴的生活?指名读。赏析句子,指导朗读。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3、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结合学生答话板书,尊重学生的想法。可能写:自由自在、快活逍遥、顽皮可爱)。
4、合作朗读,读出石猴的自在、快活、可爱。
5、小结。
(二)解决问题二: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
1、学生独立思考第二个问题:故事中,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画一画重点词句,并做上批注。最后试着用几句话简单地说一说。
2、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抓住重点品读。
(1)叙述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即简要叙述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板书:水帘洞洞天跳进跳出跳进)。
(2)石猴为什么往瀑布泉中跳?指名读。
众猴……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3)品读跳进、跳出水帘洞,再跳进水帘洞的句子。说一说: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适时板书:勇敢、灵巧、敏捷)。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4)石猴这么有本事,当上了猴王吗?看课文插图,读相关句子。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从这里,你能看出石猴能成为猴王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了吗?(适时板书:机智、聪明)。
(5)我们大家来体会石猴登上王位时的荣耀,好吗?指名读。教师讲解“拱伏无违”的意思。齐读。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5.小结。
四、拓展提升,激发课外阅读《西游记》等名著的兴趣。
愿同学们一生与名著相伴!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习生字新词,会用“惊心动魄”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三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叙议结合,以情动人,从三个不同侧面体会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
课前准备:
1、歌曲《为了谁》。
2、收集抗洪抢险的有关感人资料。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通过朗读短句训练,感受长江遇特大洪水时万分危急的形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为了谁》,进入情景。
2、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理解自己不懂的字词。
(1)字词:兼嶙峋虐坠烁。
(2)词义:
a、日夜兼程b、惊心动魄c、铮铮铁汉d、摇摇欲坠e、劈波斩浪f、嶙峋。
2、思考分段,理清脉络。
第一段(1)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第二段(2—5)部队官兵在与恶浪的决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了许多动人事迹。
第三段(6)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三、学习第一段。
1、范读第一段。
2、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灾情危急,奔赴战场)。
3、画出反映灾情危急的语句。
4、第一层的句子较多地使用了短句,词组,感叹号,为什么?并指导朗读。
(1)连用“!”醒目地表示水情的异常严重和情况的十万火急。
(2)短句、词组等形式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交代了背景,把读者一下子就带入了那非常情况之中。
(3)朗读时声调要高亢,语速要加快。
5、画出子弟兵奔赴战场的词语,读出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大江保卫战》。
二、学习课文。
小结:课文的2-5自然段描写了这些场景。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1998年7月27日凌晨两点,当我们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中时,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灾情就是命令,四百多名官兵迅速赶到现场。他们是如何与洪水决战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话,并且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感动,并试着把它读好。(出示第2自然段)。
(2)、找到令你感动的句子了吗?愿意读给大家听吗?(指名读,交流感受。)。
a、官兵们……保住大堤!
体会“全然不顾”、“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只有一个念头”等词句。
尽管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但是他们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再次引读)大堤,保住大堤!
b、战士们……加油!
体会:这是战士们在面对洪水、面对挑战时所体现出的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男生读)。
c、一个个……伤痕累累。
体会“奋然”、“伤痕累累”、“鏖战”等词句。
3、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曾经有战士说:“站着是一根伫立的桩,倒下是拦洪的沙袋”。与洪魔英勇搏斗的子弟兵们早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解放军某部连长黄晓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3)、同学们都被黄晓文的勇敢和奋不顾身所感动,课文中哪儿可以看出他很勇敢呢?(一系列的动作和“二话没说”、“三下两下”等词语体现出时间的紧迫,动作的迅速,黄晓文的奋不顾身,相机指导朗读)。
4、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不仅是保大堤、制洪魔的战斗惊心动魄,解放军官兵们在滔滔洪水中救出被困群众的场面也同样震撼人心。
(1)、(出示第五自然段)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a、汹涌的激流中……摇摇晃晃的电杆。
(抓住三个“飞向”,体会人民子弟兵抢救群众的急切心情。男生齐读。)。
b、在安造垸……希望。
(理解省略号,解放军还救出了无数的群众。女生齐读)。
小结:是啊,人民子弟兵们救出的何止是周运兰和小江珊两个人,他们把老大娘背出了危险的房屋,他们把小木船送给了无家可归的母女,他们把救生衣让给了在洪水中苦苦挣扎的人民群众。他们把生的希望送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种舍生忘死救群众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板书:舍生忘死救群众)。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3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出示预习提纲: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个强者?并认真体会他是怎样进行拼博的?
三、汇报展示:
1.学生自主汇报字词: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深入理解:
(1)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2)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个强者?抓住文中描写少年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
(3)朗读文中最后一段,体会含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4.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五、反馈检测: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表演顶碗。
19顶碗少年。
深爱启迪。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基本上按预先设计完成,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少年两次失败的时候语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写作上的技法没有点明,以致后面的相关教学有点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学生后面的理解会更轻松,更到位。最后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微微激动”上展开想象,这样或许会更好。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4
《感动》这篇课文大家学过吗?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五年级语文《感动》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通过情感渲染,引导学生回味亲身经历的或者看到、听到的感动的事,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2.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动情点,对人物的特点进行细节描写,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指导学生如何动情点,通过细节书写“感动”,体验真情。
1. 板书:感动
2.播放视频《交易》
3. 在刚才的这段视频里,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地方?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1.回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令自己感动的事,想想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准备与大家交流。
2.学生交流:请几位同学讲述自己的故事
点拨:根据学生发言,帮助学生拓展思路。
3.引导评议:哪位同学讲述的事情打动你?为什么打动了你呢?
4.小结
(1)每个人讲的故事都是令自己感动的,但为什么有的同学讲的就能更打动别人呢?
(2)在我们刚才的交流中,你认为哪位同学评议得最好,好在哪里?
1.揭示本次习作题目—— 一件令我感动的事
2.从题目上看,我们的习作要以什么为重要的写作内容?
3.阅读范文
夜已经很深了,繁星洒满了天空,它们不停地对我眨着眼睛。我并没有睡觉,而是在床上眯着小眼,仔细地观察妈妈的一举一动。只见妈妈悄无声息地走进来,用她那细腻而光滑的双手轻轻地把我的被子盖好,然后抚摸着我的脸蛋,那感觉好似一阵春风轻柔地抚过我的脸颊,顿时感觉心情无比舒畅。忽然一种想法油然而生:人世间的母爱竟是如此伟大,如此温暖!
深受感动的我思考着:天色已经这么晚了,妈妈并没有睡觉,为了让我睡得更加温暖,更加舒服,妈妈牺牲了她的睡觉时间,把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了我这里。母爱竟是这样无私!
想到这儿,我再也忍不住“装睡”的感受了,从床上猛得站起来,妈妈带着一丝诧异看着我,我说:“妈妈,你为什么不睡觉,而来给我盖被呢?”“原来你没睡着呀,妈妈以为吵醒你了呢。你睡踏实了,妈妈才能睡踏实呀”。妈妈笑了,笑得格外灿烂,那笑容是多么慈祥啊!
4.交流写法
5.写一段令你感动的事的片段,围绕中心,说你想说的,不用写开头和结尾。
1.请几位同学朗读自己写的片段,并说出自己写的最满意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2.对习作提出建议
文章是否令你感动,感动在哪?
感动
写法
抓住人物的动作 语言 神态 心理活动
叙事中抒情,写出真实情感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5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古诗。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三)抽读《从军行》,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从军行【唐】王昌龄青 海 ∕ 长 云 ∕ 暗 雪 山,孤 城 ∕ 遥 望 ∕ 玉 门 关。黄 沙 ∕ 百 战 ∕ 穿 金 甲,不 破 ∕ 楼 兰 ∕ 终 不 还。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一)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1.理解地名
青海:指青海湖。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2.理解其他关键词语意思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穿:磨破。
终不还:誓死不回家。
(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结合注释,说一说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青海湖上满天皆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玉门雄关)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诗人将玉门关外开阔荒凉的景象展示了出来。一个“孤”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以及对玉门关内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盔甲,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敌人,他们将誓死不回家园!)从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总结课文主旨。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五、拓展,加深学生对盛唐边塞诗特点的感受。
(一)《从军行》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二)拓展几首著名的盛唐边塞诗,让学生更深地体会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一)练习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二)王昌龄所写的《从军行》共七首,搜集王昌龄所写的另外几首《从军行》,读一读。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6
《松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介绍。第一自然段描述了松鼠的外形特点,二、三、四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住和吃这三方面,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
文中第一自然段对松鼠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松鼠,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松鼠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教学中,我设想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松鼠的形象,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第二部分写松鼠的生活习性,要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松鼠活动、住和吃这些生活习性写具体的,是教学的难点。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设计了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领悟文章内容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扮演松鼠,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加深认识。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动作,让学生加深记忆。
二、教学目标。
1、能读会认生字11个,写字10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感情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四、教学难点。
学习按一定顺序及抓住特点观察的写作方法。
五、课前准备。
1、介绍松鼠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松鼠的资料。
3、每个同学做一个松鼠头饰。
六、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2、补充介绍:松鼠也叫“灰鼠”。一般长相都是身体细长,尾大多毛,眼大,性格活泼,喜欢上窜下跳,稍有风吹草动即窜入密林或草丛中。
3、除了这些,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二)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松鼠的资料。
2、小组交流后,推选同学在班上说。
(三)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自己想办法解决。)。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可以坐着读,可以站起来读,可以找伙伴一起读,也可以请老师和你一起读。
(四)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读文。
3、读全文,小组讨论: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松鼠的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里迎来了一位小客人。看,它是谁?录像里,拍摄了松鼠的一些生活习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画松鼠,了解外形。
1、学生找出描写松鼠外形的内容读一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画松鼠。
2、介绍松鼠的外形。
(1)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向大家介绍松鼠的样子。
(2)看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松鼠的外形的?
(3)出示课件,学生根据课件内容完成练习。
3、小结:学习了这段话,大家学会了介绍动物的外形可以先总后分进行描写,然后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介绍它的外形。
(三)学生戴自制头饰扮演松鼠,老师扮记者,通过问答,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
1、采访松鼠活动的情况。学生表演松鼠的活动特点。
2、采访松鼠住的情况。学生边接受采访边按先后顺序表演松鼠的搭窝过程。
3、采访松鼠吃的情况。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让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松鼠》第二部分所写的,像不像刚才你们所介绍的。
2、朗读后思考:二至四自然段各写了松鼠的什么特性?
3、你觉得作者用了哪些词,哪些句子把松鼠描写得特别生动具体?
4、出示课件:
松鼠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最后,在搭好的窝上面加一个盖。
1、读一读,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2、你能用“先……再……然后……最后……”说一句话吗?
(五)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先写松鼠的外形,再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在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时,着重介绍了它的活动、住和吃这三个方面。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写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事物,要抓住特点去写,才能把事物写具体。
(六)写字。
1、观察。学生自己观察各个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2、书写。教师重点指导“捷”“蔽”“缝”的写法。
3、展示。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写的字。
4、评价。
(1)自评。说出自己写的字中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地方。
(2)互评。要提出中肯的希望。
七、课外实践。
除了松鼠外,你还了解哪些小动物?请上网或到课外书中查一查。班级内互相交流。
[此环节设计注意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查找搜集资料的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7
:引导学生做小实践,揭开自然视象中的谜团。通过学习,启发学生尊重科学,破除迷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反对迷信的意识。重难点:导学生初显身手,选择题材写作。
:三课时。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围绕不怕鬼这一主题讲故事。教具准备用于实验的必需品。
一、师讲述故事引入。
二、揭示本课教学内容。完成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
三、开故事会。
四、做实验室。
1、过渡。
2、生自由汇报。
3、动手做实验,请注意安全。
(1)师表演;谈观后感受。
(2)阅读课文,了解奥秘。
4、分组做实验。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围绕四个选材进行写作。
一、评讲作业。
二、出示本次作文要求。
1、读要求。
2、选择自己的意向。
3、按选择的题目分小组讨论。
三、写前辅导。
(一)、选择“报告”的如何写作。重点汇报“报告”的格式。拓展思路,寻找写作材料。
(二)、选择写“经历”的如何写作。
四、习作过程。
:指导学生欣赏佳作,修改病文,掌握“报告”的写法,提高叙述、修改能力。
(一)点评此次作文情况。
(二)共同欣赏。
(三)选择病文或片断,指导修改。
(四)课堂活动。分小组修改。各自读改,进行对比。抄写习作。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8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二学生自学。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三汇报自学。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1重点词语绿。
2时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延伸。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还知道那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被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9
说说你所了解的“克隆”。
克隆是个很让人动心的话题;
若要你写篇关于克隆的文章,
你会怎样拟题?吸引你的读者。
(还要看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本篇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
阅读课文。
板书课题。
“奇妙”在何处?
细读第一个章节。
说方法——。
上一问,必然谈及有性繁殖和克隆的区别。
总结出下定义、作比较的方法。
1、为什么作比较?
(可能答不出或者答不透——暂放)。
2、为什么用来作比较的,是“有性繁殖”?
a、具有可比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b、有性繁殖是我们所熟悉的繁殖方式。
——更容易引起联想:
既然有性繁殖是这样的,
那么克隆又怎样?
不同点在哪里呢?
——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克隆”。
最后小结的时候:
克隆多么神奇,完全可以说得简单;
——举些例子、讲个故事就能说明。
比如——(学生找出,体会其好处)。
质疑:
孙悟空的拔毛变身,这是举例子吗?
说条理——。
1、标题。
第一章节主要说明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
除了细读内容之外,还有什么更简便的归纳方法。
列小标题的好处。而如果,这篇文章还比较长呢?
(使文章更有条理)。
2、线索。
有条理的文章是有线索的。
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从小标题能不能看出来?
“克隆”?克隆只是说明的对象。
而线索,能让我们看到,文章是怎样一步步推进的。
即能看到文章的脉络。所以这个线索到底是什么呢?
3、顺序。
不仅没有找到线索,
而且发现文章的“杂乱无章”。
时间顺序?细读第二个章节。
抓住过渡性的语句。
小结:
所以,说明的顺序是这样安排的:
鱼类——两栖类——哺乳类——。
接下来又会怎样呢?这时再说“奇妙”在哪——。
克隆的奇妙,在于我们能够不断地发现它的奇妙。
这是怎样的顺序?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逻辑顺序。
为什么这样安排?(完成下列填空)。
——让我们预见它未来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
填空:
为了更好地说明__________,文章采用了逻辑顺序。
——克隆技术的发展趋势(此即“线索”)。
说整体思路——。
重列小标题,体现作者的思路。
克隆技术的基本概念。
克隆技术的发展趋势。
克隆技术发展的意义。
——和原题比较。
预期:
第一,从趣味性上说。
第二,从层次的划分上说:
第二部分为何分两小部分。
克隆绵羊,为何单作一段?
说科学精神——。
细读第三个章节。
1、重要的飞跃何在?
填空:_______+_______=克隆羊。
2、看似简单的公式,操作起来容易吗?
和克隆鲫鱼比较,能不能感觉到作者用词的不同?
由此可见,越是优秀科学家越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1、持之以恒;2、科学严谨)。
但岂止如此。有关“克隆人”的争论说明了什么?
(3、人文素养)。
小结:
这是最重要的。
否则,掌握的知识越多危害越大。
科学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服务的。
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10
2.做一字开花游戏,看谁说得多。春()()()()()()板书:春雷春雨春风春燕。
3.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感受春天大地复苏的景象。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说说课文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板书:柳树)。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见板书)。
3.分节自愿读课文,说说柳树怎么了。板书:醒了软了绿了飞了。
(三)朗读,板画识字。
3.读第三节,学生板画,出示生字梳、梢。谁发现了这两个字的特点?
(四)活动,巩固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生字。
2.同桌互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准。
3.小组比赛认读生字卡。
4.出示下列生字,学生做找朋友(组词)的游戏。说()()()话()()()朋()()()友()()()春()()()高()()()。
5.指导书写以上六个字。
(五)背诵,感悟文意。
1.借助板书、板画背诵:自由练背;同桌互背;齐背。
2.创设情境背诵:配乐背诵;表演背诵。
(六)扩展活动。
1.说一说: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2.画一画: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语文设计方案3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想象月夜星空的情景。
2、学生回答:学生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
3、引入课题:“的确,这茫茫夜空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来说,‘星星’变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线,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教学活动2(二)走近作者,了解文体。
1、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作者资料。
2、朦胧诗解说:多媒体出示朦胧诗的资料。
教学活动3(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星星变奏曲》朗诵,学生边听边欣赏。
2、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交流。
教学活动4(四)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小组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2、教师边巡逻边指导,就学生的共性问题集体讲解。
教学活动5(五)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学生品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教学活动6(六)归纳总结,明确主题。
星星。
光明。
美好。
星星变奏曲。
向往光明批判现实。
寒冷严酷。
温馨美好。
教学活动7(七)同步练习巩固所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________凝望________安慰________。
疲倦________覆盖________。
2、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________________,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________,而是,寄托了诗人的___________。
3、在你的课外积累中,还有哪些与“星星”相关的诗句,请写两句。
4、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反思】。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的搏动给音乐注入了活力。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我以节奏变化为切入点,横向口子开得小、纵向挖得深。以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儿童歌曲和生活中的事物为创作素材,引导有机创作,降低难度。对人音版第一册第五课歌曲《闪烁的小星星》进行了大胆创新、改编题为《星星变奏曲》,在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闪烁的小星星》这首歌,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已经会唱了,对他们来讲已没有什么新鲜感了。要想让同学不觉得老生常谈、枯燥无味,必须要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展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本课教学从节奏入手,通过让学生为星星的歌起好听的名字学唱《星星摇篮曲》、《顽皮的小星星》,知道不同的节奏可以表现不同的小星星。课堂上,所有的孩子都“动”起来了,没有一处死角,而作为老师的我,却一改往日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的狼狈相,完全“闲”了下来,与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尽情表演,一起放声歌唱,实在是既轻松又愉快。
课后我想,在为歌曲起名字这一环节中,学生为歌曲起了好多好听的名字,由于课件的原因没能显示很遗憾,应准备好卡片把学生起的名字也显示出来更能激发学习、想象的热情。
我认为,音乐课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从音乐中找到快乐。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11
本学期本学科的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新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积极实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胆创新中学习,促进儿童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的素养,努力培植学习型,探究性,合作型的创新人才。五年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已有一定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具体来讲,班上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上自觉性很强,基础非常扎实,知识较面广,上课发言积极;书写也较整洁漂亮;当然在书写习惯上较差的学生也有。在这学期,应抓实基础,培养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写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顺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文,生活的启示,父母的爱,不忘国耻,走近伟人。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与拓展四大部份,各部份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份。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教材留意整合性和练习性的循序渐进,将课文分为8组,每组一般有3——4篇课文,在每组课文之前安排了“导读”。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前面安排了“预习”,后面编写了“思考与练习”,在略读课文前面安排了“阅读提示”,在每组课文以后编排了“积累。应用”。本册还安排除2个重点练习项目,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顾。
3、课文既保存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学习的联系。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体现双向互动。
2、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要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本册识字200个,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二)阅读教学。
1、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提高默读速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
2、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3、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
(三)口语交际教学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要创设特定的情境。
(四)习作教学。
1、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2、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等文章,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和不同;另一方面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亲身操做。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1、对于生字新词,要及时听写检测。鼓励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2、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应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写字习惯。
(二)阅读。
1、在以前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训练。
2、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表达方法的学习和积累。
3、教师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三)口语交际。
1、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
2、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创设情境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有意义,体现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围绕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是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趣味性,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
3、要体现双向互动。交际的过程并不是要学生一个一个挨着说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在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
4、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话要使用礼貌用语;要针对不同对象,文明地进行交际。
(四)习作。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指导,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放”开了,学生就有东西写。再就是讲评的时候,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肯定大多数同学的努力和进步。使每个学生通过讲评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
3.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2、阅读前4篇阅读材料,了解信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3、根据主题,搜集有关信息,并写报告。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道家和儒家不同的思想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教学过程:
《江雪》《题秋江独钓图》。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
2、渔歌子是题目还是词牌名?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这里“子”读第三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1、一读:谁来读一读这首词?相机正音。
二读:字正腔圆,就是少了点味道,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美丽)指名读;(悠闲)指名读。齐读。
2、有点感觉了,不过,等你理解了这首词,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了!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吗?指名说。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4、让我们把理解到的带入词中,再来读一读。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2、他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出示}。
4、交流: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补充:春天的花有那么多,为什么作者独独写了桃花呢?李白呀曾写过这样的诗:{出示}。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师: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那不是人间啊,那是?世外桃源。原来,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流水:春来江水绿如蓝。
斜风细雨: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在志南和尚的笔下,则成了杨柳风,杏花雨,多美妙啊!
5、西塞山前,白鹭翔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或风和日丽,或斜风细雨,浓妆淡抹总相宜。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板书:春意盎然)女孩子们,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走进山水,贴近词人。
1、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有这样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渔翁,这渔翁就是——张志和,就是号称烟波钓徒的诗人,他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可惜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背影,此时,他的脸上又会有什么表情呢?男孩子们,让我们把这种悠闲读出来吧。
2、、在这里,归是指——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一边是世外桃源,悠闲自在,一边是——忙忙碌碌,争名夺利的世俗,他选择的是——。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4、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板书:悠闲自在,向往自由)。
五、对比阅读,感受不同情感。
1、课前,我们背诵了《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__泛舟江湖。
3、小结:同是渔父却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也让我们在经典里感受、成长。
六、作业。
1、习作:改写《渔歌子》。
2、“渔父”的形象早已在融化在唐诗宋词元曲里,已成为诗意化的形象;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渔父的形象,那这个形象又有何意义呢?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书。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13
1、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2、借助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的特点,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3、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航天事业,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2、猜不出没有关系,看老师来把它变一变,(出示第二幅画)猜猜看,这个是什么字呢?对,这就是一个梦字。看着它你想到哪些与梦有关的词语呢?(美梦成真、梦寐以求、魂牵梦绕)。
3、可你知道吗?当梦成为梦想,它需要迈出多么漫长的一步。就有一个这样的梦想,从古至今,炎黄子孙一做就是几千年那!今天,它终于实现了。它就是梦圆飞天。(板书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甲骨文、小篆、楷字对“梦”的理解,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自然地走入学生心田,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字的美丽,同时也自然地带领学生走入文本。同时抓住这个主旨展开教学,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1、首先,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出示词语组,指名读:
戈壁大漠执行任务腾空而起。
激情澎湃神奇美妙梦想成真。
3、真佩服我们班同学的读书水平。难度大些,能不能读出一些激情呢?
【设计意图】通过词块教学,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同时这过这一组词语,让学生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夹生的对课文的理解,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三、精读课文,感悟激情。
板块一:紧张。
1、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的心情紧张极了,激动极了。)哪一个自然段写出了紧张呢?
2、出示:“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2、特别是哪些词语给了你这样深刻的体会?(一秒一秒)是的,每一秒都惊心动魄、扣人心弦;(逼近)已无退路,势在必行;(绷得紧紧的)不仅心绷得紧紧的,拳头也握得紧紧的,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似乎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急促的可以去掉吗?)内心的紧张激动可想而知。
抓住这些词语,读好这句话!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3、想一想,人们的心情为什么如此的紧张呢?生自由回答(再过几分钟,飞船就要点火起飞了;这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人们已经期盼了太久太久;人们为这次首飞任务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成败就在今天……)。
是啊,这一刻,人们期盼了太久太久!当它降临时,我们怎能不紧张呢!
4、再读体会。
板块二:激动。
2、因为倒计时的开始就意味着飞船就要发射升空了。谁再来激动地倒数这十个数?
(指名读,评议:从你的声音,你的表情中,老师看出了激动。)。
这10秒钟,虽短犹长,它牵动着近14亿中国人的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期盼、凝聚的10秒,是吸引全世界目光的10秒。让我们再和总指挥一起10秒倒计时!生齐读(“点火”“起飞”)。
3、引读第12自然段:“烈焰升腾,大漠震颤。……直指苍穹。”
4、这是“神舟”5号升空的场面,这段话中,哪些词仿佛让你看到了升空的画面?让你听到了升空的声音?(烈焰升腾、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托举、腾空而起,直指苍穹;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
6、想象出了那条巨龙般的橘红色火焰了吗?对了,读书就要这样,能够边读边想,把语言文字在我们的脑中变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看到的很壮观,耳边听到的同样震撼人心:地动山摇般的轰鸣!这声音,这气势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7、视频展示,能读出这气势吗?后齐读。
8、这气势气贯长虹,这气势让人叹为观止,这气势让人心潮澎湃。我想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在奔涌,请写出你最想说的几句话。
9、交流。
10、还有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这样的激动呢?学生自由读一读。
板块三:自豪。
2、交流“飞行正常!”
仅仅三分钟的时间,杨利伟便通过电波告诉指挥控制中心,告诉游弋在浩瀚大洋上的“远望”3号测量船,告诉每一个炎黄子孙——飞行——引说:正常!
可别小看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其实在告诉人们?生自由表达(“神舟”5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了继俄罗斯、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3、指导朗读第十四自然段。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多么有气势啊!层层推进。你能读出这种气势来吗?自己练一练。(指名读,齐读)这三个“传到”还会传到哪里呢?(交流)。
5、由此,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心潮澎湃、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欢呼雀跃、热泪盈眶……)。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最激动人心的倒计时,通过对倒计时的深入理解,把握课文情感的脉络,疏通课文,精读感悟。品味字里行间所蕴含情感,始终抓住情感这条主线,让学生逐渐走进文字背后的意蕴之中。反复出现倒计时的时候,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在共鸣的畅想之中领略语言文字的美。
四、拓展文本,总结深化。
1、紧张在充溢,激情在鼓胀,自豪在流淌,读起这别样的十秒倒计!此刻,又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你心头荡起呢?(生齐读)。
2、紧张、激动、自豪、期待、艰辛,全部写在了梦圆飞天中。
3、教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写,出示:“浩瀚的太空还写下了(),留下了()”
4、出示句子:“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让我们铭记这难忘的今朝,20xx年10月15日。这是一个令全世界华夏儿女难忘的日子。
5、好一个“终于”,此刻你又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是啊,为了这个飞天梦,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凝聚了多少艰辛和努力,来,让我们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泻到这个这短暂而漫长的10秒倒计时中去吧!让我们幸福地站起来一起读!
6、最后,让我们在雄壮的《超越梦想》的乐曲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也预祝我们祖国在今后的航天事业上越走越完美,更希望孩子们能承载着祖国新的梦想,扬帆起航!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让学生透过文字看情感,穿过情感找共鸣,在情感的磁场中尝试个性化的感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荡涤,同时在情感的线索上,自然流淌出自己新鲜独到的见解和感悟。通过这个突破,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文字的意蕴。
五、课后搜集关于“神舟号”的飞船信息,整理并和同学交流。
5、梦圆飞天。
美梦成真。
激动自豪紧张、期待……。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14
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多边深层的对话,从而达到积累语言,激荡心灵,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本课的教学力求通过对文中蒂姆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思进行深入的学习、思考,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思想境界和编者意途。提倡多元解读,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培养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学会本课生字、词,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理解“也许,在别人看来,蒂姆的一切举动都超凡脱俗,而在蒂姆眼里,让人类共享知识和互相协作是理所应当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课件制作,搜集资料。
2课时。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句子读通顺,将字音读正确。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用笔勾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这些生字。同时将你不懂的词作上记号。
2.抽读课文,学生评,师生共同正音。
3.小组交流,采用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解决不懂的词语,老师相机指导。
4.教师出示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词语,读词,检查学生理解情况。同时让学生看着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5.教师指导记住字形,书写课后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许多人都觉得蒂姆获得“千年技术奖”是当之无愧的,你是怎么看的?学生边读边作勾画,作批注。
2.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答,结合课后2题的词语相机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1)在他之前,没有浏览器,网络世界一片空白。万维网的诞生给全球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一举打开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便之门。
学生汇报,互联网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方便?什么叫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教师小结,蒂姆发明的万维网为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在他将自己的发明公布于众之后,互联网立即风靡全球。不久,网络公司便风起云涌。一夜之间,一批富翁宣告诞生。而“万维网之父”蒂姆却分文未取,依然进行着自己清贫的科研工作。
3.理解加点的重点词语,把蒂姆的行为与其他人作对比,体会他的高尚。
4.教师补充资料: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蒂姆将自己的发明无私地奉献给了全世界,分文未取。他给无数人创造了暴富的平台,自己却一直苦于无钱修厨房。当十五年后蒂姆拿到100万欧元时,他这样说:“这的确是个惊喜,但金钱还不至于让我疯狂。100万欧元的奖金我得妥善分配。我家住郊区,子女上学不方便,另外,妻子总在抱怨,说我们该修修厨房了。”
有谁知道,当蒂姆给了无数人财富的时候,他自己的生活却有这么多的困难?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蒂姆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反复读,认真体会。
5.有的人说蒂姆太傻,有的人说蒂姆是超凡脱俗,你是怎样想的呢?找出蒂姆说的话,用笔勾画出来,写出你的体会。汇报交流。通过理解蒂姆说过的话,来理解“在蒂姆眼里,让人类共享知识和互相协作是理所应当的”,从而体会蒂姆身上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6.教师小结本文。
7.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认真体会。
四、拓展升华。
1.结合现实生活,学生讨论,你能感受到蒂姆精神品质的高尚吗?
2.学生讨论:如果你有一次可以给蒂姆写信的机会,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15
设计思路:
小学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会分段,有中心。还应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使文章增色。结合本班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的问题。设计本课,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排比句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怎样使自己的作文更添亮点。
教学步骤:
步骤一:
师:(小黑板展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此排比句修改过的.陈述句,学生比较。并说一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句子1:爱心——。
人人都关心和爱护他人这个世界将会对美好。
生1: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
生2:我读排比句似乎更能表达爱心的价值。而且用了排比句感情更强烈。
生3: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似乎还没有说完。而陈述句是平铺直叙,感情一般。
师:很好,你们能比较出排比句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不把它用在我们的作文中去呢?(出示课题)。
片段2:
师: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你还能说出更多的句子吗?友谊像春风,徐徐吹来。
友谊像……。
友谊像……。
友谊像……。
生1:友谊像火炭,雪中送来;
生2:友谊像雨水,旱中下来。
生3:友谊像清泉,滋润心田。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赶快把这个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片段3:
出示多个课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学生归纳出:
1、几个句子句式相同;
2、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
片段4:
师:请补充下列句子,并说说这个排比句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句子:难道友谊不是你哭泣时一句轻声地安慰吗?
难道友谊?
难道友谊?
难道友谊?
生1:难道友谊不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吗?
生2:难道友谊不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吗?
生3:难道友谊不是你摔倒时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吗?
生4:难道友谊不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吗?
……。
生:这个排比句他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
生:比喻,拟人,设问等等。
师:那你能上面这个“排比句+反问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设问句”的句子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回答:
生:友谊是什么?友谊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
教学反思:
一、作文可用的材料很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为课堂所用,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需要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优先性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在生活中选取语文课所需要的材料,而不仅仅停留在语文教科书上。一段音乐,一个故事,甚至一道数学题,一副画,都是课程资源。
二、小学阶段不一定只遵循写整篇作文的模式。适当地给学生增加一定的片段练习。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于记叙文,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诗歌,填宋词。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三、现代教育更充满人性美。重视了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中如果没有了“人”,就是毁灭的教育。本课中学生精彩而质朴的灵气是这堂课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16
1、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17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在整理为灾区捐赠的物品时,看到了毛毛熊和发带,就想到了珍藏在家里的两张剪纸,从而感受到了一颗童心给另一颗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
3、这节课让我们接着走进课文,去感悟童心的美好。
二、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铅笔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用一两句话写出你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给学生时间读书、交流)。
2、汇报交流。
预设一:第五自然段。
(1)你从哪个字或哪个词体会到“欢喜”?
“竟”字感受到了什么?“高兴地欢呼”说明了什么?
(2)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出乎意料的惊喜之情。
预设二:第六自然段。
(1)你觉得废墟掩埋了什么?(房屋、亲人,还有他们童年的乐趣)。
(播放地震课件)大地震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家园,让他们失去了挚爱的亲人,失去了所有的一切快乐,你能体会到灾区孩子们此时的心情吗?(孤独、恐惧、无助……)。
(2)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两张剪纸给一个可怜孩子带来的是什么?
所以丈夫动情地说,那是一个快乐至极的天堂。你能动情地读一读丈夫说的这段话吗?
2008年5月12日,汶川遭遇了级特大地震,你曾向灾区的孩子赠送过什么吗?(你给灾区的孩子带来了快乐与安慰,你的心情怎么样?所以你和灾区的某个孩子就共有了一个快乐的'天堂。)。
你们和文中的捐赠者一样,都拥有一颗善良而纯真的童心!
只有孩子最懂得孩子,小小的礼物看来并不起眼,可带来的是却是两个心灵的碰撞,那就让我们在读中去体会这份真情,感悟这份快乐。(配乐)。
预设三:第九自然段。
(1)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
(2)作者被这个故事感动了,但是刚开始见到剪纸时,态度是这样吗?(第三自然段)。
(3)从哪儿还能看出作者被感动了?“贴在胸前”“无声地淌下泪来”(指导读第七自然段)。
相信此时被感动地不仅是作者,还有我们,伸出你的手,假如这两张剪纸就在你的手上,请你把它贴在胸前,让我们发自内心地说:“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这两张剪纸的赠送者,多么希望童年时的一次赠送被人刻骨铭心地牢记着,越来越成为一笔千金不换的财富……”(大屏幕出示,齐读)。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童心的可贵与美好,深深感动了作者,作者也希望自己给别的小朋友带过快乐和幸福。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大屏幕)。
小结:充满友爱的童心真是一笔千金不换的财富啊!
3、作者看到毛毛熊和发带,就想到了珍存在家里的两张剪纸,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2)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毛毛熊和发带,就仿佛看到了什么?从文中找一找。(板书:友爱深情欢乐幸福)。
我们不知道这毛毛熊和发带会给灾区的哪个孩子带来欢乐和幸福,但我们相信这两个孩子的心会连在一起。板书:
大屏幕:我不知道这毛毛熊和发带会使灾区的哪个孩子高兴得欢呼、流泪,也不知道又会引出一个怎样真实而动人的故事。我只知道,一颗童心给另一颗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真正的天堂”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欢乐与幸福,是充满童心、童趣的。
三、思维拓展。
1、童心的世界里充满了童真童趣,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请把你想说的话写在爱心卡片上。
请同学们把爱心卡片贴在黑板上,(贴成心形,播放《感恩的心》)。
2、故事没有结束,感动还在继续,灾区的哪个孩子会收到毛毛熊和发带,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课下请同学们续写这个充满爱的故事。
3、老师还要向同学们推荐1篇文章,是冯骥才先生的《大地震带给了我什么》,搜集不到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儿来借阅。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2、简介歌曲。
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二、认识作者:
1880年9月生于天津,19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三、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四、扩展。
除了这首《送别》外,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关于离别惆怅的歌曲或者诗歌文章呢?
李白写了很多离别的诗篇,其中有两首很有名: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所再见吧!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18
学情分析:本班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从字、词、句三个方面进行预习的好习惯,并且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初步掌握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基本上能抓住重点语句,表达自己比较浅显的体会。但大部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写作趣谈)。
伍玉成。
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考试是命题作画,题目是一句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
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
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香”么!
众多的应考者中,只有一位画得很特别。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
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张张评选。当他看到那张蝴蝶纷飞的画卷时,就会心地笑了。这张画被评为最佳。
为什么最佳呢?考官作了一番评说,应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这考生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仔细地分析了题目,全面领会了诗句的含义,并找到了体现题意的巧妙的方法。
画题中的“踏花、归去、马蹄”都是具体的事物,容易用图形表现,所以一般人都在这表面上下功夫。而题中的重点在“香”字上。这“香”是一种感觉,凭嗅觉所得,而绘画是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如何在画面上体现出“马蹄香”来就很不容易了。让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难突出那“香”味。用蝴蝶来烘托真是想法新颖。蝴蝶为什么追逐马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么。这“香”不是直接画出来的,而是观画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写作也是一样,作文之初要仔细分析题意,这就是审题。它是动笔的基础。然后精心地构思,寻找体现题意的表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好文章。
一、读一读,写一写。
召集骆驼得意称赞群山。
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
二、照样子,写一写。
密密麻麻()()()。
整理整理()()()。
三、不改变原意,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
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2、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
3、怎么能这样做?
五、课外拓展。
1、学习古诗。
风(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阅读《同步阅读》p66《差别》。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19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敚數谝豢问保撼《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敚數诙课时: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
敚數谌课时:听《丰收锣鼓》;命题创作活动。
第一课时。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敚斎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敚敶蟛糠滞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二、表演《苹果丰收》。
1.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20
《海燕》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4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是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海燕》是1篇充满战斗激情的散文诗,作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十分适合诵读。作者采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进一步了解象征手法的应用和作用。作者借海燕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材料,从作品整体领会文中各种象征体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受作者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美与歌颂。
学情分析。
在近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不少的散文作品和诗歌作品,具备了一定的散文与诗的阅读知识和能力,能够就作品中的形象简单的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想法,能够简单的赏析语言和写法,这为散文诗的阅读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本单元的前4篇散文诗语言风格各不相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海燕》一文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象征手法学生了解的不多,再者本文的主题与写作背景密切相关,故在了解象征意义和主题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的运用。
3.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和艺术手法。
2.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教学难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了解象征手法及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设想。
本文计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侧重朗读和赏析海燕形象,第二课时侧重揣摩和学习语言和写作手法。
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搜集《海燕》的写作背景资料。
2.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锐利的思想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候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畅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讨论明确: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
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段落或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
师生共同评析:
示例一:“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
示例三: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的海燕的“高傲地飞翔、欢乐地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形象和作者感情。
2.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结合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交流“海燕的宣言”,深入领会海燕的内心活动(师生共同评点,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肯定学生的合理想象)。
二、朗读课文,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关键词句的使用,使大自然人格化了,各种景物具有不同人的动作、感情,也就是说,拟人化使象征体具备了被象征体的特点。总的来说,“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着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2.精读第三个场面,探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着重启发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增强文章语言抒情色彩方面的作用。挑出典型例句反复品读、深入分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他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熄灭”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用反复的手法,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经近在眼前,历史潮流已经不可逆转。
3.展示资料,进一步明确象征及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4.朗读课文。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朗读语调的处理,共同编注朗读脚本。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与编注,善加引导。
示例一:“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是全文高潮之所在,全诗的最强音,应蓄积力量以最豪壮的语气,最强烈的感情,一字一顿读完这个感情十分强烈的祈使句,并戛然而止)。
然后,学生用个人朗读、小组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品的感情及抒情性色彩。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朗读点评。
三、拓展延伸。
结合“练习四”,以“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肯定“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乐观精神和生活态度,鼓舞学生积极追求勇者风范。
四、小结。
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解读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作品运用多种手法,使全诗集诗情、画意、理趣为一体,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是无比巨大的。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的暴风雨中也做那勇敢飞翔、搏击长空的海燕吧!
五、布置作业。
1.继续诵读课文。
2.试着模仿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写1篇散文诗,字数不定。
【反思】。
教学《海燕》时,在已经学习3篇散文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学生自读、自学、自问、自答为主的朗读教学形式。着眼语文教学之根本,旨在增强学生的感知积累和品味感悟,相应安排为感读、研读、评读、赏读四个环节。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研读环节十分沉闷,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问题的提出不能紧扣文章重点,于是教师自己设问,让学生自主讨论研究,课堂气氛虽然有所改变,场面较为活跃,但是学生仍不能很好很快地完成,完成效果不尽人意。范例七《海燕》是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作品犹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导入语是《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这样简介作品背景,讲讲《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学的欲望。之后让学生激情朗诵齐读,借此领会作品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朗诵之后按照暴风雨渐次逼近这一线索,让学生找出“来临--逼近—到来”这三个场面,而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海燕的形象也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因此让学生找出描写海燕的语句加以分析,从而领会作为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对于海燕的象征意义有了比较好理解。
修辞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海燕》的艺术性,学生对比喻和拟人很熟悉,但对反复却缺乏了解,因此让学生找出并解析,重在解析反复修辞的作用。
拓展延伸的时候因时间来不及,发言得不精彩,我知道学生原本可以表现得更好的,是我没有给予他们充分地表现的机会,让我失去了原有的从容与大气。
还有没做到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的迁移训练。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 篇21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的分析与作用。
法国作家布丰写的科学小品文《松鼠》安排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动物世界”版块中,这是介绍小动物的说明文,位居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鉴于七年级学生对文体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确定本节课以下的几个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先总后分的结构特点,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体味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和写作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味本文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2、教学难点:
体味说明文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掌握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说明事物的写法,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课件,用直观展示法带领学生走进松鼠的世界,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自主合作讨论,用比较法、语言品析等方法以品读带写,在学习介绍小动物的语言的同时,感受小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热爱、保护小动物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批注,体会句子的含义等;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并且这是1篇说明文,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虽在此之前的第三单元有所涉及,但都属于建筑方面较枯燥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低。
三、教法和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重要的是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作为1篇写作训练的课文,课文内容一般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完成教学任务”。本文是1篇介绍事物的科学小品文,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给人以知识,所以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多媒体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结合教学目标,在教法上,充分利用课文充当范文,为学生提供事物说明文写作仿效的“范本”,以此来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使他们逐步掌握写事物说明文的思路和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先整体感知--再阅读品析--后迁移训练:首先让学生在激趣视频导入下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并由特征引出总分结构,理清全文思路。使学生对如何学习说明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品读赏析环节,我采用“对比”引路法,重点赏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特别是本文语言生动性方面,着重抓住关键段落进行阅读品析,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细致观察特征是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揭示被说明事物特征的关键所在。
2、搭建生活和教材联系的平台,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悟,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
3、让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中朗读、阅读、品读等方式贯穿使用,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部分:
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合作学习、揣摩探究、课堂小结、迁移训练。
(一)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视频在此略)。
(设计意图:用视频导入,既直观又能激发兴趣,学习态度会主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有了兴趣学生学起来就很轻松、很用心。并且从视频内容来说,基本上已将文中松鼠的特征体现出来了。)。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把握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松鼠是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
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松鼠讨人喜欢的?(漂亮、驯良、乖巧)。
2、分析文章结构:总分结构。
(借助每种特征对应的自然段带出:总说特点及印象—具体介绍特征—补充说明其价值的总分结构,简单易懂。)。
3、分别从哪些方面表现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这三个特征?
(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幻灯归纳,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让内容清晰呈现;3张幻灯片在此略)。
(三)合作学习,品味语言,突出重点。
1、体会以下文字与原文句子哪个好,说明理由。
它们是警觉的,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这几个词语的作用是用来强调触动之轻、松鼠的警觉度之高,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品味语言: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的语句,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按照例句格式理解文中“老是、经常、有人说、好象”等词的准确性,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比较原文与辞海中介绍松鼠外貌的语句,找出区别。
原文: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可看出原文句子巧用拟人等手法比较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4、平实说明、生动说明的语言风格比较和科学小品文语言特点。
5、品味语言: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特点的语句,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重点阅读品析第2自然段语言生动性的特点,让学生体会用拟人等手法介绍事物的好处)。
6、归纳达到生动说明效果的方法:
1.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性加强;
3.适当运用叙述和描写,可使说明事物栩栩如生,而非枯燥无味。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品味语言”这个环节分为3方面:一是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二是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三是了解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区别,抓关键语段进行口头朗读体会和深入阅读品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自觉地为师生、生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通过对话、想象,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深入到文章的精髓。”并且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对比”引路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学生更易于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魅力所在,提高学生在表达和写作上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四)揣摩探究,激发情感,强化意识。
思考:有人说:“课文结尾是全文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对于上述观点,你怎么看?(讨论发表完毕,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大家围绕着结尾“该不该写松鼠的经济价值”发表意见,从而激发同学们要关爱和保护动物的情感,然后“趁热打铁”的播放一个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视频,强化人与动物要和谐共存的环保意识,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
五、课堂小结。
3、通过学习《松鼠》,我们还懂得了人与动物是和谐共存的关系,激发了我们要关爱和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清晰明朗的再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让课堂教学成为“学有所获”的有效教学。)。
六、迁移训练。
写作训练:请同学们任选一种小动物,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它的某种特征。(字数:600字左右)。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成果。作业练习就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及运用的一个重要手段。本着本课的重难点,布置学生自行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课文《松鼠》的写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写1篇说明文。)。
七、板书设计。
下一篇:教育教学工作【最新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