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精彩14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通过分析《赤壁赋》的主题、语言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背景与作者情感,激发对古文的兴趣与思考。如何更好地传达这些内容?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赤壁赋》教学设计”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部编版高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第七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从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来看,这一任务群的主要学习目标与内容是:精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能根据不同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和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从单元任务要求来看,本单元散文名篇都展现了语言优美,体现景物之美,具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引发读者对于自然、人生、社会多方面思考。本单元的单元核心任务为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以及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从课文来看,《赤壁赋》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所作,作者在游览时触景生情,借“赤壁”一题抒发自己被贬谪后的苦闷与对人生、宇宙的苦闷。本文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运用自如,文章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十分清晰,学习本篇课文不仅能够引导学生领会情与景的关系,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还能体会到苏东坡从庄子哲学中寻找人生之路所表现出的洒脱、豪迈气度。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等写景抒情的经典古文,但苏轼《赤壁赋》所抒发的情比较复杂,先是淡淡的喜而悲,然后由悲转向豁达超脱的喜,一波三折,不断变化,对于学生来说其原因有一些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文章,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

2.了解主客问答赋体的手法,。

3.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文章,激发想象,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难点:学习主客问答赋体的传统手法,领会情、景、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问答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导入

1.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苏轼《定风波》, 视频播放完毕。

同学们,《定风波》是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习的有关苏轼的词,相信大家都能背诵出来,这首词叙述了苏轼与友人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本应狼狈躲雨,苏轼却泰然处之,缓步而行,抒发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与《赤壁赋》所作时期相同,《定风波》也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期所作,那么在《赤壁赋》中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苏轼的这篇文章去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情

活动一:诵读文段,体悟情感变化

PPT展示第一、二、三、四段原文

1.注意节奏和声韵,有感情朗读第一、二、三、四段,读出作者情感。

2.小组讨论,诵读文段的要求并说明理由。

明确:第一段的情感基调是悠扬和谐的,读的时候节奏要舒缓,读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味道,节奏应当放慢。第一段的结尾句“冯虚御风,羽化登仙”可以读得轻快一些。

第二段要读出由“乐”到“悲”的情感变化,让人感受到歌声之乐和箫声之悲的鲜明对比。“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中“美人”指的就是皇帝,皇帝在“天一方”,离自己很远,对于渴望建功立业的古代文人来说这是莫大的痛苦。这个句子是由乐到悲的感情过渡,读的时候可以带点苍凉、抑郁的味道,结尾的三个字一字一顿,让人们感受到其中隐含的苦楚。

第三段中要读出起伏,如:“而今安在哉”,读的时候要“陡转”一下,课文先写曹操兵力的强大和他自身的英雄形象,写得非常有声势,但这种声势和气派都是为这一句服务的,作者要表达的就是曹操这样的英雄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销声匿迹。

第四段要读出苏轼得旷达与超脱,因为里面有苏轼深刻的人生感悟。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客之悲在于“知不可乎骤得”,“求不得”才觉得痛苦,倘不强求,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痛苦。用平和、坦然的语气来读。

活动二:教师提问:通过诵读,同学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

明确:情感变化:游之乐→生之悲→喜而笑

设计意图:学生先进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感知作者的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进一步领会到朗读文中不同句子所使用的语气是不同的,通过对朗读中语速、轻重读、语调、停顿等的要求,进一步感受诗歌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变化。

三、以读促悟,读中探疑

1.同学们,面对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人生的确是短暂的,人的确是渺小的。苏东坡是怎么面对的呢?重点朗读第四段并思考这一问题。

明确:作者从身边的水和月感悟到事物以及人的变和不变的相对性。

从变的角度说,“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万事万物并不永恒,事物时刻在变化,即“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他否定了“客”从不变的角度看“长江之无穷”的观点。

从不变的角度看,水“未尝往”,月“卒莫消长”。万事万物都是无穷无尽,不会断绝,仍然永恒的,即“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强调了“我”与“物”同,也是无尽的,否定了客从变化的角度看“吾生之须臾”的观点。

2.作者的月夜之游,同学们思考一下,怎么理解主与客的对答?真的有这样的主客问答吗?

明确:主客对答是赋这种文体的特点。苏东坡的“知”与客的“知”在文中交锋,苏东坡的“知”正是客的“不知”,这主客交锋正是作者内心苦恼、矛盾交织的独白,重叠了两个“灵魂”。内心的“主”终于说服了内心的“客”,乐观向上积极的一面,压倒了消极的一面。“主”表达作者顺其自然 自我超脱的心情,“客”表达作者政治失意、悲观苦闷的心情。

3.小组讨论:苏轼的议论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我们该怎样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明确:原文中“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体现苏轼的态度。

苏轼把世界的永久性与变化性辩证统一起来认识,把人的生与死看作是人生的不同阶段,因此“物与我皆无尽也”,由此可见苏轼的豁达超然人生态度。人生在很多时候都会遇到挫折,许多人的人生观从此变得悲观、消极甚至颓废起来。越是困难越要坚强,更加热爱生命,以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人生。同时,大自然能抚慰心灵、开阔胸襟、陶冶情操、启迪人智慧,当我们遇到挫折时走进大自然中,聆听自然的声音,会收获更多的内心的平静。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个人经验去理解作者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四、对比阅读

PPT展示:《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小组合作探究:找找《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情感上的表达有何异同?

明确:都抒怀,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倾笔于周瑜,赞扬了他所立的赫赫战功和辉煌业绩。表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和怅惋。作者内心虽有苦闷傍徨,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

《赤壁赋》中,苏轼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一波三折。由喜转悲再而喜,开怀畅饮。也体现作者被贬谪放逐,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思想,但和词相比,它没有词的雄壮豪放,而是显得深沉蕴藉。

设计意图:两首都是苏轼在游赤壁写下的作品,引导学生在两个作品中寻找情感表达的不同,感受作者在相同主题中表达的不同情感,增强学生分析比较文本的能力。

五、结束语

同学们,苏轼虽被贬黄州,但依然保持着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身处政治的漩涡,被贬谪到蛮荒之地,不怨不叹,始终保持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同学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当我们人生不如意时,应当像苏轼一样,可以走进大自然,用心去欣赏美景,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品一品苏东坡先生的词,读一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从苏轼的人生经历中寻找精神慰藉,获得向前的动力与勇气!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如果你是被贬谪的苏东坡,请依据《赤壁赋》中描述其情感变化的内容,用第一人称写1篇不少于800字的游览赤壁的文章。

七、板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赋这种文学体裁。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初步感悟苏轼儒佛道思想感情的奇妙统一;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初步感悟苏轼儒佛道思想感情的奇妙统一。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文体知识、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第一自然段内容理解

一、激情导入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投影展示,教师激情朗诵。

导入:让我们从《赤壁赋》里去体会苏东坡的情怀。随即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学生先介绍,教师再补充

东坡肉、东坡肘子……

三白饭与三毛饭……

三苏、唐宋八大家、宋四家……

《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御史台”府衙庭院内善种柏树因而又被称为“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因此又把“御史台”称为乌台。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因其政治立场问题,被别有用心之人罗织罪名下狱。

四、初步了解苏东坡的思想。

1、投影显示:

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chuǎn),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为什么?

2、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小结: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五、解题

1、赤壁:东坡赤壁亦称赤鼻矶。位于黄冈市城西门外。宋代诗人苏轼贬居黄州时,常游此地,有前、 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清朝康熙年间重修时定名为“东坡赤壁”。

2、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 种文体,它从先秦诗歌派生出来,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律,兼有散文与诗歌的性质。其常采用主客问答的手法来展开描写。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翻译该段。

2、质疑、答疑、点拨

两个古代文化常识:壬戌:干支纪年法 既望:农历十六

两个通假字:属、冯

三个重要实词:兴、横、凌

两个状语后置句:(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一个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

两个引用:(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诗经•陈风•月出》)(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诗经•卫风•河广》)

推荐《诗经》中的这两首完整的诗歌,学生早晚读时间读背。

3、归纳大意

苏子与客夜游赤壁。

4、内容分析

(1)思想感情:乐

(2)因何而乐:良辰、美景、豪情。

良辰:既望,月圆的夜晚。

美景:浩渺宁静,水天相接

月出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后: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豪情:舒畅飘逸,超然物外(道家思想)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语言特点:骈句与散句结合。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文本写景经典语句,感受文章语言之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文中情感变化的原因,理解哲理思考“变与不变”。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文章的情趣与理趣,超然达观的人生气度。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具有雄才大略的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与悲伤以及洒脱豪迈的情怀。

学习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感情诵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提问:同学们从这首词中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怀?

二 通读全文,根据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1 翻译并赏析以下语句。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平静没有波澜。作者描绘了一幅波澜不惊的江面景色,为全文奠定舒徐的感情基调。】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此处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月亮升起移动的情态,月亮似有情似无意,徘徊不去,似有所待,似有所恋,移情于物,诗趣盎然。】

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波光连着天空。从风清月明到水汽弥漫,景物在变化,写出了月夜之景的动态变化。】

三 精读,赏析情趣之美。

1 翻译并赏析以下语句。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驾风而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啊,好像脱离尘世,升入仙境。面对良辰美景,作者心情舒畅,“随风飘荡,任意东西”,感觉出尘拔俗,飘飘欲仙。这是人生极乐,尤其对于苏轼,刚从“乌台诗案”中栖栖遑遑逃离,贬谪到黄州赤壁,这对于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苏轼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政治上的失意,处境的艰难,这一切都不去想它,暂时在这清风明月解脱郁闷的怀抱吧。】

②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我的情怀多么悠远啊,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另一方。“美人”是作者心目中“明君”的象征,苏轼渴望能得到君主的垂青,能一展抱负。这是他真实心境的流露,感情也由此从“乐”转为“悲”。】

③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英雄不再,时过境迁,寓含深沉的悲叹。壮志难酬,不遇于时,千古同悲啊!】

④况吾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举杯互相劝酒。好像是一幅不问世事、笑傲江湖的隐逸画面,实际上何尝不是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自我调侃呢。表面的开朗豁达中寄寓深沉的感慨。】

⑤寄蜉蝣于天地,渺长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像蜉蝣一样寄居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这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抱恨人生须臾、江山无穷、等闲乏术,无可奈何,人世沧桑,有不尽的人生慨叹。】

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怎样获取它们也无人禁止,怎样使用它们也不会用完,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人生应投入大化,方能超脱无谓的苦恼,这是作者参透人生后的大彻大悟,具有佛家思想。】

四 研读,感悟理趣之美。

1 翻译并赏析以下语句。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如果从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不变的一面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以眼前的江水与山月作比,以水的逝去而又长流、月的盈亏而又永生的现象,阐发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充满哲理思辨。天道有恒,世事无常,彻悟方能不惑,不惑方能无憾。以此而摆脱烦恼,达到佛家彻悟之境。】

五 总结

这篇作品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运用自如。写景时,景物清爽开阔,令人神往;抒情时,情思幽渺畅达,淋漓尽致;说理时,景随性生发,寓理趣于景物描写之中,将抽象道理赋予具体形象,让说理变得生动自然。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4

一、复习导入

或抽背一段句子或抽解释字词或翻译句子。

二、齐读第二、三自然段,进一步读熟课文。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自译、质疑、答疑、点拨。

重难点词语:桂棹、兰桨、美人、嫠妇、不绝如缕。

重点句子:(1)于是饮酒乐甚 。既是省略句又是状语后置句。(2)客有吹洞箫者。定于后置句。

2、归纳段意:苏子与客饮酒、歌唱、吹箫。

3、内容分析

(1)思想感情:悲。

(2)哪里体现悲?

(3)苏子悲:望美人兮天一方。客箫声悲。苏子的悲学生不容易发现,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美人”的含义,再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分析。

(3)描写箫声悲的语句A、正面描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B、侧面描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问:箫声为什么悲呢?我们从第三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

1、自读、自译、质疑、答疑、点拨

重点字词:愀然、东、西、缪、困于、下、舳舻、酾酒、固、安、渔樵、侣、友、匏樽、蜉蝣、一粟、须臾、无穷、骤、遗响。

重点句子:(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反问句,后一句还是被动句。(3)酾酒临江。状语后置句。(4)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2、归纳段意:客人悲伤的原因。

3、内容分析:因何而悲

(1)一悲自身之平淡一生:英雄业绩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古今对比。

(2)二悲与天地相比而自身渺小: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三悲长江无穷而人生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四悲欲求仙而不得: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成仙,道家思想的体现)

五、自由读背第二、三自然段。

各位小伙伴,上面这些都是有关于《赤壁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的优质内容,相信以上这些内容中一定有大家在书写过程中所需要的东西,希望它们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书写灵感上的启发。如果喜欢小编这期分享的内容,也请多关注本站。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5

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是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但积累文言知识不同于积累现代汉语知识,一方面,汉语变迁造成了语言障碍,另一方面,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我们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依背诵,让学生熟读大量的课文来打好基础,以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 之中。再者,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1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必修②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句式骈散夹杂,参差错落之中见整齐之美、声韵之美,适于美读。全赋4段,537字,背诵有一定的难度,死记硬背之后往往容易忘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背诵指导。在抓重点的基础上,化整为零,将较长的文章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进行记忆,将内容一点点“吃”下。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 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

媒体准备   背景音乐、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与内容

(说明: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

(说明:用竞赛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其掌握字词句的知识。)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心理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归纳:①生命平庸。②人生短暂。

归纳:①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说明: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不难,难点是归纳概括主客各自的观点。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

(2)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苦难面前,多数人选择逃避,而苏轼是如何面对的?今天我们学习《赤壁赋》,一起来了解一下他面对苦难的态度

二、解题

师:这是1篇赋

Ppt出示:刘勰《文心雕龙》“铺采摛文”一段话

师:赋还有另一个特点,不过我们稍后再分析

(大家笑)

三、出示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

2.体悟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

出示:字音正读

2生读(错误比较多,预习效果较差)

师:记住意思,字音就好记了

生齐读

出示:理解词语的意义

美人、舞、侣、友

生1解释

出示:理解语句的意思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虽一毫而莫取

生翻译

师强调:翻译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比如单独一个“红”,你敢翻译吗?

师强调:“且夫”什么意思?况且

4.师:请大家速读文章,找出文中体现人物情感的语句

Ppt出示: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 理清感情脉络

生2:第一段最后一句,“羽化而登仙”作者欢快得如神仙一般自由

师板书:愉快

师:这句是外在表现还是情感词语的句子?

生没回答(其他老师也一头雾水,不知他问的是什么问题)

师:其他同学的看法呢?

生2:“桂棹兮兰桨……天一方”这句表现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失落

师板书:悲凉

生3:“客有吹洞箫者……嫠妇”这句借客人箫声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暗含作者心情由乐转悲

生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表明他心里比较失落

生5:“肴核既尽……客喜而笑”表明作者最后又愉快了

师板书:喜

5.师:“愉快”在第一段中容易找到,大家把字用自己的情感读出来?

生6读第一段

他生评价

Ppt出示:文本探究 读第一段 体味人物情感

生7再读第一段

师评价:“飘”了吗?让它飘起来

师范读“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你看,飘起来了吧

生8再读喜欢的句子:我也喜欢“飘飘乎”(大家笑)

生8再读“飘飘乎”

师:你能不能再把第一段读一下

生8读第一段(好几处错误)

生齐正音纠错:兴、 斗牛

生9读“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指导:应该读出高兴,就像唱歌一样音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

生9再读“徘徊”句

师范读此句

生10再读“徘徊”句

师强调:诵读中要把握作者的情感

(“徘徊”一句读了5分钟)

6.师:在高兴的场景里面,苏子歌,客人和,客人吹起洞箫,但箫声悲凉,以至于苏子愀然,正襟危坐,何为其然也?请大家诵读一下第2、3段,找一下客悲的原因

生自由小声读

生11: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想而不见,表示自己离君王太远了,壮志未酬诗人其实是借客人说自己

生12:想到曹操一世枭雄,而今安在哉?

Ppt出示:赋形式上的特点 主客问答 主客一体

Ppt出示:文本探究 研读第四段 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7.生读第四段 短暂思考

师:苏子的内心有悲凉,他如何将悲转化为喜呢?大家自由朗读一下,思考这个问题

生自由朗读思考

3生回答

师小结:希望大家都能像苏轼一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多用达观的心态去面对

【评述】

一、教师的指令比较模糊,导致有的问题学生难于回答

二、诵读环节,一个“徘徊”就“徘徊”了5分钟,感觉老师在指导诵读上应该再下点功夫

三、Ppt中出示“主客一体 主客问答”是“赋”形式上的特点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四、老师讲的过多,导致拖堂

中语会阚老师评课

导向性评价

授课教师的优点:

一、以学生为本

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自己体悟文本

教师只需恰当引导即可,让学生自己悟让学生充分展示,遇到新的课堂生成,先存疑,后解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评价,而不是老师做评价

二、重视诵读

重视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老师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文本初读要有,深读也要有诵读有利于培养语感,可以看出学生对语句的理解程度

三、言文并重

学生应该接受的是对语言的学习,对文学的鉴赏和人文熏陶

语言方面的学习,有注音、释义、句式句子的理解,还有炼字、炼句等

鉴赏方面的学习,要把握意象情感,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重视教学预设(对教学的整体设计)

设计环节有层次,逐步推进,逻辑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存疑能提前考虑,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有的学生在写作方面表现得相当精彩

五、重视积累

重视背诵所学的诗文,有的老师还注意对背诵思路的指导背诵教学还行该再强调,新课标重视人文素养和文学,各地有忽略积累的现象,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要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异义词,积累文言虚词、状语后置、意动用法等知识;反复诵读,铺陈、排比手法造就的语言整饬之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抓住写景、抒情、说理完美结合的特点,体会并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

审美鉴赏与创造 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赏析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见识一位特别的大师

1.根据课前的学习,说说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黄州 赤壁 苏轼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才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案子的关键词是“冤案,文字狱”。

2.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⑴他是一位旷世奇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书法: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绘画:“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林语堂《神·鬼·人—苏东坡传》评价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方方《喜欢苏东坡(节选)》中说: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其他便都“余词尽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可以说,他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⑵他命运多舛:一度下狱(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三度贬官(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描绘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命途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反而在遭遇人生挫折期间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

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⑶他的特别的精神世界: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被贬黄州期间,他三赋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前赤壁赋》。

二、吟诵一种特别的文体

1.文体知识

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文心雕龙·诠赋》记:“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由此可见,《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赋有多种形式: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

2.播放课文朗诵视频,感知内容,为生字生词正音(见课件)。

3.诵读指导。

这篇课文是1篇辞赋,诵读时要特别注重声韵美。

(1)第一段:

韵脚:前半段无韵,后半段的韵脚依次是“间”“天”“然”“仙”。

句法:“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其余皆为骈句或近乎骈句,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一个“而”(骈体文有些虚词只有辅助作用,常不计入),也可视为宽对。

(2)第二段:

韵脚:有两组:第一组是“光”“方”;第二组是“慕”“诉”“缕”“妇”。

句法:这段开头是散句,次用楚辞句法(与《九歌》中“桂棹兮兰枻”“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骈句。

(3))第三段:

韵脚:有五组:第一组是“稀”“飞”“诗”;第二组是“昌”“苍”“郎”;第三组是“东”“空”“雄”;第四组是“鹿”“属”“粟”;第五组是“穷”“终”“风”。

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陈述句“顺流而东也”和三个反问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骈句。“方其”“况吾与子”是统领字,不计。

(4)第四段:

韵脚:有四组:第一组是“往”“长”;第二组是“瞬”“尽”;第三组是“主”“取”;第四组“月”与“竭”,“色”与“适”交叉押韵。

句法:以散句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风…用之不竭”这一段用骈句。

4.指名朗诵课文。

5.齐读课文。

三、读懂1篇特别的文章

1.概括文章五节的主要意思: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

2.解读鉴赏课文。

(1)赏析方法:清理每一节的主要要点,理清层次关系,从文中找到原句,并对原句重点字词句进行解释翻译。

(2)第一节赏读。

齐读这一段。

问题: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画面和人物活动?

明确:画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活动: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感受: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3)第二节赏读。

指名朗读。

问题1:写文章讲究承上,哪一句承接上文的“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问题2:本段的悲从何而来?从箫声而来,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潜蛟,泣嫠妇。

问题3:为什么要写歌词?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暗写苏子胸襟。

⑷第三节赏读。

全班男生齐读。

问题1:找出承上启下的句子: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问题2:“客”的悲又从何而来?

明确:“客”的悲有两层意思:前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为下文写悲做铺垫。后一层转而说到自己,先突出自己的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不禁悲从中来;后写幻想不能实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并以“托遗响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

⑸第四节赏读。

全班女同学齐读。

问题:作者因景而乐,因情伤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

明确:作者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出发,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认识,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分别从文中找出原句,并翻译)

主要要点:(见课件)

结论: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总结: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须臾而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乐上来了。

⑹第五节赏读。

齐读本段。

问题1:本段的感情色彩是什么?客喜而笑。

问题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7)全文小结。

文言知识过关检测(见具体内容课件)。

四、理解一种特别的情理

1.合作探究:夜游赤壁过程中,主客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情感线索:举酒属客扣舷而歌(乐)→客吹洞箫苏子愀然(转悲)→苏子答客风月共适(转喜)→枕籍舟中东方既白(喜)。

感情的变化是;乐——悲——乐。

2.合作探究:客人因何而悲?这个悲有几层含义?

提示: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 销声匿迹。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惟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注意思想。这样的悲,用 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3.合作探究:如何理解转悲为喜?从中看出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观?

提示:苏轼针对客人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也倾向于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时也保持着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看到了人生的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这一道理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更加开阔。正因为这样,第五自然段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全文表达作者的情怀和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合作探究: 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为什么安排主客答问?

提示:“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通过主客答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5.合作探究: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文赋的特点。

提示: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6.延伸拓展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他们在寂寞和悲哀中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表现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苏轼更是如此,可以说,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从苏轼面对人生挫折的态度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启示1: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启示2: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第4点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2篇课文《赤壁赋》,其作者苏东坡,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天我要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苏东坡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东坡送饭。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东坡最喜欢吃的鱼进去。苏东坡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东坡。苏东坡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东坡,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居士原是对居家学道的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是指追求清高,对世事淡泊的人。可见苏东坡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秋、冬,苏东坡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今天学的是第1篇,也称“前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 苏东坡 无台诗案 死里逃生 东坡居士 思想变化)

二、疏通字词。

1、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学生提出对照注释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探讨。

壬rén戌xū 属zhǔ客 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横槊shuò 余音袅袅 niǎo

幽壑 hè 扁舟piān 嫠妇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缪liáo 舳zhú舻lú 旌旗jīng 酾shī酒

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无尽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名词做动词。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名词意动用法。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凌茫然之万顷。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朗读并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明确:乐——哀/悲——喜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2、听录音朗读或老师范读。生齐读。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找出写景的美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指导朗读,体会优美的意境)

2、齐读第一段,找出写事的美句。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指导朗读,体会事情的高雅)

3、齐读第一段,找出表达游玩时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明确本段分为两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重点分析第一层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

3、指导朗读第二层,感受箫声的悲凉。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齐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第三段

1、朗读指导:三个反问句语气层层递进,稍做强调,读出感情的层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稍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越来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强烈的反问,感慨人生无常,语速缓慢低沉,读出顿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连串六字句,是客人情感的一个迸发,要读得连贯,一气呵成,表现出那种强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遗响于悲风”要突出第三段悲凉的感情基调。

2、明确“何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实是儒者苏东坡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二、分析课文第四段

1、明确: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承上,议论“水”与“月”;第二层议论“变”与“不变”的哲理;第三层指出“明月清风”为大自然之“无尽藏”。

2、此段其实是作为道者的苏东坡超然物外的情怀给客人极大的宽解

3、指导朗读:读出本段的层次,读出旷达洒脱的情感。

三、分析课文第五段

明确:客人之喜与文章开头之乐的不同。课文开头是主客欣赏美景之乐,结尾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脱忘怀得失而喜。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词,如通假字“属”,状语后置句式如“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给文章划分段落,明确每个部分的大意。

2.学生通过诵读法、以读促悟法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自主理解与交流合作相结合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体会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文中逝者如斯的哲学理念,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有关知识,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作者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运用的妙处,感受作者文笔背后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理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指导阅读、点拨法、圈点勾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自行预习

1.利用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看被贬谪黄州这段经历,了解赤壁的历史常识,以及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外,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难点,配合文章注释归纳新知识点。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生的组成的苦乐参半的,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豁然开朗,其实所谓的挫折痛苦,只是一个人角度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在面对“乌台诗案”的低谷,贬谪黄州的不幸时,夜游赤壁,与友人畅谈人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这篇课文当中作者是怎样面对人生不幸的呢?

(三)初读课文,以读促悟

1.听录音朗诵,并齐读课文,练习朗诵。

(1)主要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并梳理生字词。如:兴:兴起的意思;属:通“嘱”,意思是劝,请;

(2)了解句式,如状语后置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本文主要描写了月夜美好,泛舟江上的所见所感,通过客人吹起萧声的苍凉之感,引起了主客之间对于人生感受的对话,全文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人生哲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交流: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画面,展示了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

第二段:作者饮酒放歌,心情欢乐;客人吹箫,倍感悲凉,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段:客人感悟人生短促,情绪悲观。

第四段:作者畅谈人生感悟,豁然开朗。

第五段: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谈,兴尽入睡。

(四)研读问题,深入讨论

1.以变化和不变化作为探讨,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找出表明变化和不变化的词语。

明确:水的变化是逝者如斯,不变是未尝往也;月的变化是盈虚如彼,不变是卒莫消长;人的变化是生老病死,不变的是代代相乘;由物及人,情景交融,

2.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是如何随着变化?

第一段感受美好的画面,主客二人以喜悦为主,接着客人吹箫,喜悦的感情慢慢被冲淡,感叹到人生短暂,怀古伤今,情绪悲观,接着作者畅谈对人生的感悟,乐观旷达,让客人豁然开朗,最后转悲为喜,兴尽而睡。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作者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1)形象优美,善用修辞。

文章之美在于语言运用之美,文章语言隽永,形象优美。

老师提问:本文语言美在哪里?引导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法,找出一些语句,如在描写客人吹箫的时候中对萧声的描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继续提问他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让你觉得文段优美,使人动容。

学生回答出连用六个比喻,充分的渲染了箫声悲凉,抽象的笛声变得若隐若现,如在眼前,在江上与寒夜中显得更加凄凉动容。

(2)“情、景、理”融合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的合理运用让文章读起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诗有情但却理,词有景却多情,在赋当中,由于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使文章显得不会太过强说愁;而景色的描绘,又让整篇课文氛围优美,整体和谐,在文中最后,又加入了说理的成分,可以发现说理的成分并不是强加上的,而是有逻辑,有层次的将说理部分层层托出。

不管是抒情,还是述理,全文都离不开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3)结合本篇文章,谈谈你对作者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人生、失败、感受”几字,让同学们用黑板上几个关键词进行造句,其中需要包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提问学生,你认为的失败是什么?失败以后你会怎么做?在今天学完了《赤壁赋》之后,你认为苏轼是一个失败后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的人呢?并随机请同学起来作答,让他们对苏轼进行一个深入的理解,并说出自己和苏轼在面对失败后有何不同。

(五)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回顾本文的艺术手法,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整理归纳课文中归纳的实词,把握文章整体的脉络,任选一画面进行拓展描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和朗诵法,知识点涵盖多,内容丰富,应当注意后期的教学反馈,督促学生理解掌握。上课时应多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等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学习目标

①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

②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③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用法、文言句式的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3、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赋”与《赤壁赋》的知识

赋,始于汉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铺采摛文”指赋中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事物,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要有所依托不能无病呻吟,要体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汉代有名的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等。

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瞻的,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究对仗工稳,字句整饰,叫做律赋;宋代则突破声律的`限制,挥洒自如,具有灵活性,叫做文赋。苏轼的这篇《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融诗、赋、文一体,或描写、或叙述、或抒情、或议论,都能做到自然和谐统一。

二、字词句梳理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             属——嘱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凭

③山川相缪             缪——缭

④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

2、活用词: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          东:东去(名作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②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4、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三、诵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抽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 读,正音。

2 按时间、地点、环境、活动、感受找出相关的句子;突出欢乐;表达方式是叙述。

二、学习第二段

1 读,正音。

2 教师引导。

歌:歌唱,歌词,歌声。

箫声:怨、慕、泣、诉;突出悲凉。

三、小结两段

组织朗读。

① 全体齐读两段,要求不错一字,读出感情。

② 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

四、学习第三段

1、读,正音。

2、思考、讨论:

写曹操的句子要说明什么?写“吾与子”的句子要说明什么?客人哀叹的句子又说明什么?这些与苏轼被贬有什么联系?

3、交流、讲解明确

①写曹操的句子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有志而无为者呢。这几句重点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

②写“吾与子”的句子意在说明我们这些小人物“渺沧海之一粟”,不可能与曹操那些大人物相比,他们尚且烟消云散,我辈更是如此,由此引发悲思。

③客人哀叹的句子重在说明人生短暂,羡慕长江永恒。

④联系:苏轼借游客之口表达自己被贬后的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

4、小结

曹操:而今安在哉

何为其然也     吾与子:浮游于天地,沧海之一粟          消极悲观

的思想情绪

哀吾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段

1、读

2、理解苏子的回答

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变是永远的)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也(物与我都是永恒的)

取——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取自然万物为我所用)

莫取——非吾之所有,非一毫而莫取(不再挟仙遨游,抱月长终)

3、苏子的回答与他被贬有什么关系?

虽然被贬身处逆境而能够能够从多角度看问题,能够把自己从哀叹人生短暂、羡慕长江无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不强求有所得,豁达、随缘地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由此可以看到作者在逆境中仍然乐观的一面。

4、这一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什么?

议论。

二、学习第五段

问题:在人生身处逆境需要乐观以后,游客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表达方式主要是什么?

转悲为喜,达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叙述。

三、总结全文

1、怎样理解文中的“客”?

“客”就是苏子,苏子就是“客”。苏子在以“客”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一个方面,又在以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思想的另一个方面。

2、全文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

乐(因景美、活动有趣而乐)

悲(因箫声悲凉引起对人生逆境的感慨而悲)

喜(在问答中郁积的情结得到舒解,站在哲理的高度认识人生,畅然释怀而喜)

3、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

开篇叙述,中间以问答的方式议论,结尾再叙述。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 遗世独立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1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 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11

设计思想:

有道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个人认为背诵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文言中所有的知识点,如实词、虚词的把握,句式的分析,都离不开背诵。情境的理解、内蕴的分析,通过背诵也基本可以解决。而高中语文教学中,背诵是学生最头痛的一个环节。本节课就是想化整为零,把背诵变成一件轻松的事,让学生在背诵中既了解了文言知识点,又体会了作者的人生感悟。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分析:

《赤壁赋》是1篇千古传诵的美文。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有三点:一,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二,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在了解写作背景前提下,通过背诵体会苏轼借自然景物传达的人生感悟,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准备:

重要实词、虚词检测的卡片,《赤壁赋》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总体描述

本课计划用1 课时完成,课前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苏轼的生平、轶事等材料,课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能疏通全文,并标记出各人独自解决不了的难点及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同时了解“赋”这种文体。

具体展示:

一, 认识作者。

目的是知人论世,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苏轼的生平、思想、主要作品及其风格,在“乌台诗案”介绍中教师可指引学生重点说说黄州经历。

二, 解题

学生谈“赋”这种文体,教师可以强调本文作为散文赋的特点,作者把散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赋里来,“体物”与“写志”浑然一体,由景生情,由情入理,不事雕琢而水到渠成。

三, 朗读课文

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朗读中的字音、句读及感情的变化,比照自己的阅读,找出差别。

听完录音,齐声朗读一遍。

四, 解疑

根据预习,提出自己没能单独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 检查

学生没有问题了,拿出卡片就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做一个检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包括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而”的用法,特殊句式及难以翻译的句子。)

六, 背诵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再次熟悉文章。

接着通过问题引导全文的背诵。

1,本文写的是什么时间? 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用原文的话回答。

板书:时间 人物 事件

学生齐读,背诵。

2, 苏子游赤壁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有怎样的心情?

板书:风 水 月 喜

学生自由朗读,想象当时的景象,体会作者心情,分层背诵。

3, 苏子欣赏浩浩荡荡的月下秋江,情由景生,欣愉之情溢于言表,“饮酒乐甚”,自然不能忘了“扣舷而歌之”,歌声的出现使文章调子宕开,这时作者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 悲

苏子又是如何展现这个“悲”的呢?

明确: 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

找出具体诗句子,连读三遍。

4, “悲”由箫声引出,“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默记这个句子。

5, 客之“悲”原因是什么呢?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12

学习目标:

1、根据学法指导,读出气势和情感;

2、准确翻译第二、三段,整理第二、三段文言知识点。

3、初步解读作者情感变化的内涵。

学习重点:准确翻译第二、三段,整理第二、三段文言知识点。

学习难点:初步解读作者情感变化的内涵。

方法点拨: 读出气势和情感

(1)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拍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2)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自主学习

一、诵读第2自然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问题探究

1、 本段写了什么内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 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3、 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4、 本段在文章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二、诵读第3自然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问题探究

1、 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2、 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课外拓展】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业

1、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三。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把握主客感情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深入研读文章议论部分理解体会蕴含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运用理性思辨走出悲情,从而体会学习苏轼客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文意疏通,还记得最后老师问大家为什么欣赏喜欢苏东坡,你们说苏轼特别有人格魅力。那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通过《赤壁赋》我们又能感受到东坡什么样的人格魅力?

二、整体感知

1.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回顾文意,读完之后请3位同学翻译复述,巩固对文意的理解。

2.快速默读文章,提问文章中主客感情的变化,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3.同学们很容易找到“喜——悲——喜”这一感情变化脉络,但是从“悲——喜”这一变化的缘由即文章第四段内容学生可能会忽视掉,这时教师通过设问点拨“客先悲后喜是因为什么?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说的话对客有何作用?”明确这里是主对客的开解。

三、深入研读

1.让学生结合文本找出主客第一次喜是因为什么,通过学生自由发言找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等文本内容,并进一步概括出“月夜泛舟、飘仙之乐”。

2.提问“客为何而悲?主是如何开解他的?”并让学生按照语文学习小组进行10分钟的讨论探究,教师这时巡视指导,结束之后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补充讲授。

小组1: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但今天在哪里呢,悲“人生无常”。

小组2:像浮游寄生于天地,像沧海一粟般渺小,羡慕长江无穷,哀叹自身“生命短暂”。

小组3:作者用月亮和水“变”与“不变”指出万物如果我们用变的角度看,那么天地间的东西不到眨眼的功夫都在变;但是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比如我们的生命就像水和月亮不曾消失一样,可以永存,那这样我们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再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没有什么是绝对属于谁的,但是这清风和明月,耳朵听到就是声音,眼睛看到就是景色,没有人可以禁止你,你拥有也是无穷的,这些都是大自然无尽的宝藏,你和我都可以共同享用。这样看生命又有什么短暂的呢?

教师讲授:客悲人生无常、生命短暂,主一一开解,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都是可以永存的;从我们都可以共同享用大自然无穷无尽宝藏,耳听为声,目遇成色这点来看,生命短暂又何妨呢?好一个“因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达观”东坡。

四、拓展延伸

提问“同学们,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和挫折,就像苏轼写这篇文章时也正遭遇人生不顺,怎么办呢?从苏轼身上,你找到什么样的启示?”通过这个环节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逆境,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不能改变失败结果的时候,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重新出发。而不是抱怨不公,放弃追求,一蹶不振。

五、 小结作业

通过板书进行梳理总结,回顾文章内容的同时强调学生一定要仔细领会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争取做一个乐观旷达的人。并布置这样的作业:苏东坡乐观旷达这一人格魅力不仅在这篇《赤壁赋》有体现,在他其他的作品也有体现,请同学们去找出来进行阅读领会。另外,特别给学生推荐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书籍记述了苏轼一生的经历,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更好的领会作者的精神境界,也是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很好方法。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学设想】

1、把握这篇赋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2、以其线索──苏轼的情感变化为重点组织教学。

3、把朗读、背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迁移导入

步骤:谭嗣同绝命诗→苏轼绝命诗→苏轼《赤壁赋》。

导语:古时文人狱中常作绝命诗,大家一定很熟悉谭嗣同临刑前的《狱中绝笔》: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苏轼也曾作绝命诗《狱中寄弟弟子由》两首:

《狱中寄弟子由》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二、听读全文,间接感知

1、播放《赤壁赋》的录音带,感受苏轼的文风。

2、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抑扬顿挫。

三、自读全文,直接体验

1、自由散读: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

注意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读清节奏。

2、勾画圈点:勾画重要之处、欣赏之处及不懂之处。

板书:

情感线索:乐→悲→喜三部分

四、细读课文,局部强化

1、乐(第一自然段):

⑴设疑:苏子因何而乐?

(景色之美,泛舟游玩)

从哪可以看出?

(精美语句)

⑵细读:反复诵读美言佳句,揣摩苏子的感情,体会景与情的初步联系。

⑶互问:提问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答。

2、悲(第二自然段):

⑴读:点名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中品味读中悟。

⑵讨论:苏子缘何转悲?有几层原因?

(客人吹萧,萧生悲愁;主客问答,人生苦短)

⑶探究:学生会很快找出两层原因,但往往会忽略苏子由乐转悲的第一层心境。联系两次诵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苏子被贬,内心是不快的。泛舟赤壁,见景而乐却不是真乐,而是借此来排遣心中苦闷。所以吟诗也是原因。

多媒体显示:

《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译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缓步细腰扭,思她受煎熬。

扣弦而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文:“桂木的啊,兰木的桨,抽打着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来了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3、喜(第四、五自然段):

⑴自由散读:学生可能意犹未尽,便再让他们自读。

⑵角色定位:若自己是苏子,会一直悲吗?为什么?

五、小结全文

读罢《前赤壁赋》,我们不由地将翻开同有“一洗万古”之妙的《后赤壁赋》。古人认为: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开。同学们,去欣赏吧!

22 4025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