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精彩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精彩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第一篇】

在理论指导实践的今天,教育的新观念、新理论日新月异,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已成为新课改的核心问题。新课程标准在确认教师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陈旧的课堂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发挥,主动参与的新的课堂形式。在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拓展多向数学思维,改变单一思维。

以往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思维的拓展。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等方法并不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多向数学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即使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也应允许学生有个认识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去交流,特别是引导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我是这样算的”、“哦,原来你可以这样算”、“我这样算也可以,不过速度可能比你慢一点”。

二、改变机械接受,培养主动探究。

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实践证明:要引起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有兴趣,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才能学得最好。在这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三、改变评价方式,倡导发展性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本领,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评价学生,不断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在过程性评价中,要将定期的正规评价如小测验、表现性评价和即时的评价如学生作业、课堂表现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两方面的评价对改进下一阶段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是同样重要的。过程性评价一定不要拘泥于形式;如硬性规定日常评价的时间间隔、字数、内容、形式等。要关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和方法的整合,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并且关注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改变将纸笔测验作为惟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的现象,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有访谈评价、问卷评价、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和表现性评价等。考试的形式方法多样,有书面考试和开放考试,如开卷考试、口试、动手操作、调查实践等。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多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评价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和促进作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第二篇】

吴兴区学校(幼儿园)具体课时备课表(成熟型教师用)。

单元(章)主题百分数任课教师与班级。

本课(节)课题纳税第8课时/共9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及设置依据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重点:税额的计算。

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2.什么是税率?

二、新授。

1.阅读p98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4.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二十三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有关税率的常识:由于不同行业的经营效果有差别,又由于国家为了保护和扶持某些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行业等,会减少这些行业的税率,因此消费税和营业税的税率会有很大差别。如例5中说到饭店的营业税率是5%,而审稿费的个人所得税率就是3%。)。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纳税。

应缴税款=应纳税金额×税率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学习、宣传税法知识。课后反思:

教后整体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第三篇】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给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给全体数学教师带来了挑战。新的课程标准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脱离生活多、联系实际少,被动接受多、自主探究少,机械训练多、有效实践少。这样的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何让数学教学成为“旧瓶装新酒”,迎合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喝”起来有“味”,学起来乐此不疲呢?这就应该落实《课标》中的.新理念,从根本上改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让数学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忌脱离生活、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照本宣科现象。这样教学,使学生对新知识缺乏欲望与需求,往往会产生消极被动的心理。《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我们要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精心设计出趣味横出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位教师不是按课本那样生硬地拿出两个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设计出一个打擂台的情境,把学生分成擂主、攻擂者、裁判组三个角色进行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打擂。第一场开始。

擂主上场:“小数的位数。

[1][2][3][4]。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第四篇】

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对培养目标给出新的诠释,另一方面又指导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对新的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贴切的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处理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结论”的平衡。

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所具备的特征,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其目标主要被确定在“知识的传承”和“技能的训练”上。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具备着“传递性”特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其目标则被确定在“以知识传承为载体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影响”上。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则应该具备着“主体性”特点。

对于教材的认识及基于认识基础上的使用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承担着“知识的传承”的任务的同时,又认为所要传承的知识已经被系统化的以文本形式呈现在教材之中,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其实质就是所谓的“教教材”。事实上,“教书匠”这个教师职业的传统称谓,就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人们对教材的认识和对学科教学的理解。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由于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和影响素质,所以,“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其实质就应该是“用教材教”。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有切身的体会,以前笔者一直认为自己是教“化学”的,现在则觉得是在用“化学”去教授一些其他东西。

对于教学对象及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在认识上更是大不相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只“鸭”,而教学过程就是把知识往里“填”。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则是活生生的、能动的“人”,而教学过程则是被认为作为主体的学生的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探究过程。

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上述差异,通常可以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所要传承的“结论”性的知识;“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注重的则是这些结论性的知识的获得“过程”。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注重“过程”的同时,不应该忽视“结论”性知识的把握,而是应该在“过程”与“结论”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二、学习模式――“接受”与“探究”的结合。

与课堂教学相应的学习模式的选择,是建立在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习惯于把课堂教学过程当作“教师教的过程”。随着“新课标”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的确立,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与其把它理解为“教师教的过程”,倒不如把它理解为“学生学的过程”。

两种理念指导下对课堂教学形成不同的认识,就其根源当追溯到两种理念下教学目标的差异:既然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科课堂教学的目标主要定位于“知识的传承”,那么,相应的学习模式显然就应以易于实现“知识的传承”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为宜,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器”进入课堂时,课堂的主宰当然就应该由教师来担当,由教师主宰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的应表现出“教师教的过程”。既然“新课标”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科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于“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影响”等多重目标,且对这多重目标的本意做出了冷静的分析、对这多重目标的权重做出了合理的认定,那么,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模式就应该是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探究式”学习模式,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探索者”进入课堂时,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就随之被确立,由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自然而然的会表现出“学生学的过程”。

对两种学习模式做冷静的比较后不难发现: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一般会表现出“客体性”、“被动性”与“依赖性”等特征;而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则能较为充分的表现出“主体性”、“独立性”与“能动性”等特征。尽管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受到了较多的制约,甚至在某些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但在知识的系统传承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率;尽管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但就知识的系统传承方面而言,其成本是很高的。

就与两种理念引起的对课堂教学的两种理解相适应的两种学习模式而言,还存在着如下的认识误区。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相应的学习模式只有“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相应的学习模式只能是“探究式”学习。其实,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也会有“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渗透,另一方面“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也需要“接受式”学习模式的支撑。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接受式”学习模式是在教学“预设”下进行的学习模式的主流,“探究式”学习模式通常由于没有纳入教学“预设”而只能是教学过程中自发的、零星的片断。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模式则成为教学“预设”下进行的学习模式的主流,但仍需要适当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作为必要的补充,这是因为尽管“探究式”学习模式在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可以获得足够的积极影响,但不容易得到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而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对于学习者进一步的探究活动是不可或缺的。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学习模式,在注意到防止作为主流的“探究式”模式被异化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以“接受式”学习模式作为适当的补充,并要求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教学设计――“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性过程。为了保证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能够顺利的实施,为了保证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顺利的达成,在正式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之前,需要对课堂教学做精心的设计。

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讲究的是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看,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把浓重的笔墨落在了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上,这不失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做法,其中不乏存在着较多的合理、科学的因素,笔者也从这样的做法中汲取到很多教学经验而成为受益者。“新课标”带来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乃至相应的“预设”等,都必须做出新的认识。笔者认为:与“新课标”的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预设”,不仅要预设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更要预设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途径。

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对于达成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单一的“知识传承”这一教学目标来说,应该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一味追求“预设”的周密与老到,往往会把原本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演绎为呆板的“教案表演剧”;一味排斥课堂教学中偶发的那些与教学“预设”相悖的“生成”现象,又往往会抑制学习者的能动欲望,从而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大打折扣。“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其目标是多重的,其主体是能动的,欲使“能动的”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中达成“多重的”教学目标,相应的教学“预设”就不得不与教学目标在“能动的”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探究性”活动中的“生成”统一起来。课堂教学的复杂性、特别是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了教学“预设”的必要性;课堂教学的多变性、特别是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又决定了目标“生成”的必然性。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设计,应注意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既要精心“预设”,以使得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实施,以便在顺利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途径;又不排斥“生成”,以使得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与能动特征得到充分的尊重,以便在民主的课堂氛围里以“生成”的方式使教学目标更为有效的达成。

四、教学手段――“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如果说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中达成,那么,课堂教学过程则必须靠课堂教学手段的支撑才能够得以实施。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与普及,课堂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现代化;随着这些“现代”的教学手段向着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堂教学过程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建立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现代教学手段有着很多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优越,信息呈现形式新颖、包容信息更为宽泛、信息传递更加迅速、模拟过程非常逼真、场景切换灵活快捷等等。不容置疑,“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现代”的教学手段的支持。这一方面是由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通过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探究性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去帮助学习者设置问题情景,在探究活动的进行过程当中,随着探究思路的变化,所需的情景也要求随之切换,而情景的创设与场景的切换对于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平台的“现代”教学手段来说,应该是不难做到的;另一方面还由于这些“现代”的教学手段本身也或多或少的包含着某些能够在手段的运用中给予学习者积极影响的因素。然而应当切记的是:再多的优越性也不能改变“现代”的教学手段的“支撑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和“帮助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的地位。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所运用了种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但是,仅就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而言,在这些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从教学手段运用的效果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仅仅起到了展示手段的作用,忽视了手段应该服务于目标的达成,甚至于干扰了目标的达成;从教学手段运用的层次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仅仅是把教学手段作为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的手段,忽视了教学手段本身所存在着的那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目标的因素的发掘与利用;从教学手段运用的风格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较为强烈的表现出了对传统的教学手段的排斥,忽视了各种教学手段间所固有的那种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积极作用。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手段,既要注意到不要让教学手段的运用冲淡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要注意到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中积极发掘隐含其间的能够对学习者起积极影响的“教育因子”,从而提高教学手段的运用层次,尤其应该注意到的是:合理运用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手段,并使两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共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教学评价――“知识”与“能力”的协调。

课堂教学评价的着眼点通常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过程的把握、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的反馈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等环节。笔者认为:其中最为基本的核心依据应该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来设置和运作;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点也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来制定和确立。

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由于其教学目标被确立为单一的“知识的传承”,因此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抓住“知识”的要点,通过对学习者“知识掌握的程度”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来说,由于其教学目标被确立为“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影响素质”,因此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评价一般就会被认为应该从抓“知识”要点转为抓“能力”要点,着重评价课堂教学对学习者“能力培养的情况”。所谓的“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表达的就是这层含义。

如果说某一门学科的“知识”是包括与这一门学科相关的概念、规律、理论在内的人类对相应的自然的或是社会的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的话,那么“能力”又是什么呢?尽管给“能力”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比较困难,但至少对“能力”做出下面的表述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能力”只能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得以表现。相对于已被用文本化的方式呈现于教材的“知识”来说,“能力”显得格外抽象,“能力”评价要点显得格外难于把握。从操作层面上来看,由于知识的“结论性”特征,运用“知识”要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实施评价时,完全可以把评价显示在课堂教学的终端;由于能力的“过程性”特征,运用“能力”要点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实施评价时,则只能把评价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从知识和能力的本意上看,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运用“能力”要点实施评价时不应偏废“知识”评价;从知识和能力的特征上看,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运用“能力”要点实施评价时也不应偏废“知识”评价。“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评价,既要注重“知识”评价要点,更要注重“能力”评价要点,应使两者间关系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协调;既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又要兼顾到课堂教学的终端显示的成效,应使两者间关系在合理、可行的评价操作中得以结合。

参考文献。

[1]陆元裕.化学教学要努力构建教学支持[j].化学教学,,(12):14―18。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第五篇】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个体差异”两个方面为切入点,试就“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这一话题展开细致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为广大教学同仁的地理教学提供些许实质性的建议与帮助。

高中地理新课改的实施与普及,使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在为高中地理教学带来新鲜活力与积极影响的同时,却也使早已习惯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不少疑惑:究竟怎样才能将新课标所提倡的优秀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呢?笔者执教高中地理多年,对新课改也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与研读,现结合切身的教学经验,试就上述困扰广大教学同仁多时的问题展开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一、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教师应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开展具体的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以此作为改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落后学习方式,促进其富有个性化地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有效手段。”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积极为学生创造适合社会研究性学习的条件,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对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活动的引导与帮助。

经过对新课标理念的学习,我将这一理念灵活运用到了自身的日常实践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课题研究小组,并为他们制订了以“现代社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调查研究”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性学习活动,还向其提供了以下可供参考的调查思路:

1.观察记录居民、办公单位以及企业等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5.同其他小组共同进行沟通与交流,最终以班级为单位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调查报告,并尝试提交社会相关部门。

如此一来,不但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了学生,真正尊重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扭转了以往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通过亲身经历与社会实践,还促使学生切实加深了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于提高其主动探究的意识、实践运用的能力、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学习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促进其地理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学应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思维观点以及认识,着重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与发展,促进其地理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

以我自身为例,我在日常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就会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辩论或谈论活动,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及独特认识。如,一次,我要求学生就“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展开辩论活动,以此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浪潮中,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从农村涌向城市。有人认为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也有人认为农民工现象为其所在的城市带来了诸多不便。究竟农民工现象的存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请针对农民工现象发表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如此,既实现了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发展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目的,与此同时还通过这次激烈辩论教会了他们应用辩证的思路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从而为其地理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形势下,高中地理正处于全面实施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这就要求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必须以新课标为指导,认真将其所提倡的优秀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灵活运用到日常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中地理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与完善,进而为高中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明显发展与逐渐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2]杨华。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初探[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连平中学)。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第六篇】

本文从不同方面就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法进行了阐述,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层训练和分类指导,最大程度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分层教学法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探索.

作者:公秀英作者单位:蒙阴县界牌中学,山东,蒙阴,276224刊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23)分类号: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第七篇】

摘要:新课程下教师的观念要发生转变,必须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对“人”的关注,注重对学生的分析,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教学观念转变;关注学生;平等交流;反思;情感培养。

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课程价值重心应由学科内容本位转向个体生命本位。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培养丰富多彩的人格为己任,释放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教师必须革新新课程理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理念得以真正贯彻、落实的根本性标志。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拒绝灌输,倡导给予学生“发现”的机会;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新课程强调对“人”的关注,教学过程不再是一种师对生的单向活动,而是师生之间双向的、生生之间多向的活动。为此,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在心态上、行为上发生转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灌输变启发,从包办变放手,从权威变伙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一、注重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优化教学过程。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前,教师的角色相对单一,教师只要教好教科书就完成了很大一部分的任务,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后,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深刻变化,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修养,主要体现为:

1.“教材分析”转变为“教材、学生双分析”

教材是教师施教活动的基本素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作用与学生的中介。过去,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分析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学生只是被动跟进,缺少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2.改进教学设计环节。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教学设计要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等)、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还要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精心设计问题,考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习设计教学”,努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把好课堂教学关口。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载体。无论多么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和丰富,都会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策略思想,把思想观念的变革与模式和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教师心态的转变。

1.具有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精神。

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精神是教师与学生达到真正平等的基础。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伙伴语言、伙伴行为和伙伴心态,那就要求教师必须能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接受来自学生的各种声音,需要有批判的精神去挑战原有的自我,包括旧有的观念、认知、行为习惯等,再创和生成新的自我,这也是改革者必备的素质。尤其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人们适应已经到来的变化,还要求人们在思索和探索中主动寻求新的变化和再创造。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精神,这一切将无法实现。

2.具备反思的习惯,促进专业发展。

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反思需要教师持之以恒,要融入教师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去。

三、教师行为的转变。

1.“学生倾听教师”转变为“教师倾听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为“教师倾听学生”。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2.教师要学会“等待”

传统教学是教师控制下的教学,教师“牵”着学生以同样的进度进行着同样的学习,教师因此“心中有数”。新课程则要求教师由包办到放手,但一旦放手,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进行学习,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不会“选择”或者选择以后在独立学习中出现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而这其实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过程。也是“人”探索新领域、获取新知识的必经过程。因此,教师要学会“等待”,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独立的过程,允许学生出现“慢”和“乱”的适应期现象。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交流。

一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与发展。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者,能随时随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二是建立新型学习方式。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要合这“三者”为一体,教师除了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还要对学生有较深的了解,更需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在课堂教学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其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就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从权威变成伙伴。新课程强调教师应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伙伴身份”。教师的成就感也在于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上。高效教学的本质是师生的良性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和把握教学交往互动与一般意义上社会交往的差别。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使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造出新的智慧来。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县高级中学)。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第八篇】

用粉笔在黑板上勾勒的表示符号就是一种表示方式,而同样,“函数”也是数学知识的一种表示形式,它反映的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既体现出数的理论逻辑关系,同时更为深入的是反映出社会实践的“几何”价值和意义.

进而引领学生从最为简单的“函数”图形开始,进行探究学习.

这样,通过紧贴实践引入教学,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不仅体现出非常自然、顺畅的教学程序,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度,进而提升了他们进行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以亲身体验引领探究。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明确指出,教育即生活.

而就数学知识体系来说,他们来源于社会生活,并反作用指导生活、促进生活.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并明确引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要注重引领学生去感受数学知识内涵,体验数学知识灵魂,甚至可以带领他们走出课堂,进入社会生活中去亲身体验有关数学知识,从而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体温”感觉,认知到数学知识是活灵活现的,是赋有生命的,是鲜活的、发展的,是非常有价值意义的.

从而激发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亲和力和粘连度.

例如,在讲“三角函数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与三角函数相关的曲线进行动手观察和测量.

如,在剪成正弦曲线的纸板上构建直角坐标系统,展开坐标系x轴和y轴的关系的探究,让学生感知和体验曲线的数值对应关系;对三角开的边角进行实际测量,引导学生新手测量三角形各边的长度、各个角的度数,然后通过三角函数公式验证各个边和各角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种亲身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领悟,而且还促进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激发出他们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生成更加积极、自主和自觉地学习数学.

三、以激趣情境引领探究。

充分调动起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领悟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构建良好的数学思维倾向,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牢牢把握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确实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协助作用、指导作用和参与作用发挥好,引领学生以更高的情绪进行思索、探讨、研究与学习,促使他们从中真正品尝到自主领悟的快乐,自由探究的愉悦,以及自觉学习的乐趣.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必须紧贴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更加自主地领悟数学知识,更加自由地探究数学知识,从而促使他们养成更加自觉的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作者:丁国萍单位:江苏海安县南莫高级中学。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第九篇】

关键词现状理念实验与能力提高后记。

每位教师都知道没有实验的物理课就不叫物理课,这就充分的说明了实验在物理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当今的部分学校的部分教师的实验课中仍然存在着:1.老师讲实验,在黑板上画实验,学生记实验,背诵实验现象,结论。2.不敢放手让学生做实验,老师牵着学生做实验。3.不容许学生在实验中出差错,一旦出差,就批评学生,责怪学生,让学生畏手畏脚,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4.在教学中没有创新实验,不能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展现和发挥。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教育资源缺乏,教师的能力有限,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学生的基础较差,这些情况更为明显。

由于上述原因的长期存在于教学中,导致学生普遍厌学,感到物理学习没有兴趣,难学,直到放弃学习。

二、改变教学理念,做一个跨世纪的教育工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基于对青少年这种思维特点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独立发现的道路让学生去走”的著名教育观点。

鲁迅――-“无兴趣的学习无异于服苦役。”

物理教材――-据统计,初中阶段共开设分组实验37个,其中探究实验24个(八年级学生分组实验25个,探究实验19个,九年级分组实验12个,探究占7个)。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和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物理教师,就应当担负起人民对我们的希望,为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开发能力的新一代接班人而努力工作。改变“中国教育不出科学家的现状”。我们应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能力,充分的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和网络资源,以及生活中的可用资源,打破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具有探索精神的一代新人。

三、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提高。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更重是引导学生不断的探究和创新。

就此我把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大家交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是一门让学生好奇的学科,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实验将学生拉到自己的身边,上好第一堂课很重要,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如序言课的一些演示实验,开水为什么又沸腾了?乒乓球为什么不下落?还有如大气压的演示,玻璃杯倒过来水为什么不流出?如果有条件可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大气压的存在并且非常大?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教师在讲授时就得心应手,课堂气氛也充分调动起来。

(二)简单的实验不简单,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有许多实验看似非常简单,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温度计测温度,电流和电压的测量等。对于这些实验学生是认为很简单的,老师就应该先让他们自己去实验,找出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再加以纠正,在这样的实验中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在测量中必须掌握正确方法才可以得到准确的测量值,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对于一些不能通过实验的结论:如牛顿第一定律的“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凸透镜成像中的“当u=f和u=2f时,物体的成像情况,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推理来完成,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推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在科学探究中思维和推理的重要性。

(四)利用可利用的生活用具,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体现学生的价值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在现行的教材中有的实验结论是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的,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此加以改进。如”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和面积的关系?“,”噪音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它的振动图像是不是规则的“……面对这些问题,教师的讲解收效甚微。我们可以用一物体在牙刷上滑动来解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我们可以下载软件,让学生到讲台上用口琴、笛子和小刀划过竹子等,然后在示波器上看波形图来掌握。

(五)在活动体验中学习物理,不但解决老师讲授的难度,同时也培养学生间的.团结精神和合作能力。

在初中物理中,我们都知道;平均速度,功和功率等的教学是很费劲的,在处理这两个知识时我是这样做的:1.平均速度;我将学生带到100米的跑道边,将100米跑道分成4等分,请4位学生手持跑表分别站在25米,50米,75米,100米处,让5名学生先后跑完100米(每位跑的学生请4名学生分别记下25米。50米,75米和100米所用时间),然后没有参加的学生一起跑完跑道3圈(每圈400米)记下每圈用的时间。最后根据老师设置的题目很轻松的解决了平均速度的相关问题。(2)在教学功和功率时(当时学校在搞建修)我叫每位学生从一楼把20块火砖搬到3楼,并记下自己所用的时间,等学生搬完后,我叫他们回答:劳动快乐吗?你们今天谁的功劳大些?谁的功率大些?(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很快掌握了功率,功和功率的区别),在课堂检查中效果很好。这节课不但让学生学到了书本知识还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

(六)物理来源于生活,要回到生活中去。

”物理来源于生活,离开生活谈物理是空洞的。“生活中充满物理,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自己生活中去获取物理知识,并把所学到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我们都知道”苹果落地“,”吊灯摆动“等著名物理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诸如”白气与白汽“,”海市蜃楼与光的折射“,”人工降雨与干冰的升华“等,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知道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活中要留心观察。当学习了”凸透镜成像“后,让学生给家里人拍照片,学习了”家用电路“后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中的电路是否存在用电隐患,等等。这样不但让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魅力,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渴求。

(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使之成为创造性人才,跨世纪人才。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科技兴国,教育必先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如:在学习长度测量后,老师通过对月球距离的测量发展史。提问”你们能把这误差缩得更小吗?老师期待你们的成功。“在”热机效率“教学后,我们可以问”你想把热机效率再提高吗?“。在讲到”灯泡到节能灯“的发展过程时,老师提问:”你想不想发明一种比节能灯更节能的照明设备呢?如果想,你现在应该怎么做?“等等。这一个个小小的”?“将一颗颗种子深埋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励他们对未来科学世界的神往,或许成为他们前进的助推剂,在他们身上迸发美丽的火花。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课标要求,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教学”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我们很快地获得直杠杆在水平方向的平衡条件,但是生活中非直杠杆的平衡成为教学的难点。我就给学生准备了许多异形杠杆,给学生提出要求,每组学生至少利用两种异形杠杆,改变3次以上的动力和阻力(包括方向),记下每次实验平衡时的数据,设计出表格,找出平衡的条件。这样实验虽然用时较多些,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却达到了如下效果:(1)学生加深了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理解。(2)学生在实验中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准确测量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能力。(3)让学生知道不能只满足书本知识的学习。再如在教学“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先我没有严格的要求学生怎么去连接电路。这样不同小组测出的定值电阻的值出现了差异。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没有给出如何的回应,而是让不同两组加以比较,重新设计实验电路进行实验(此次应该要求认真地操作和读数),最后分析自己实验产生较大误差的原因。在这次实验评估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了:(1)实验方法的重要性。(2)对实验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3)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获得正确结论时必不可少。(4)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四后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新课程和新课标的背景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想多元化和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下,为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为“四有”新人,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代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不断探索。我想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握总目标的四大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流,共同互动过程,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换,实现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改变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注重实验结论,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实验过程的探究和创新,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新课标的落实就一定能实现。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第十篇】

美术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教学过程活动化的基本属性是主体参与、合作交往、发现探究.素质教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充分自主、高效合作、深入探究必然成为美术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旋律.这三者之间有所不同,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叶定登作者单位:乐清市湖雾镇中学刊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roadtosuccess年,卷(期):2009“”(7)分类号:g63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22 3087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