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大全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大全最新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第一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多个领域均进行了改革,其中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30余年。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反,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大大的减少了人们活动量,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和教育部同期发布的《20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无论从教育改革或者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都反映出我国教育面临着改革的困境。因此,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必须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建立和形成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通过改革给大学体育创造更好的发展,使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把“终身体育”这一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深化到每个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中,促进我国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

2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现状。

自和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出台后,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的科研论文数量逐年增加,研究内容涉及了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模式、评价等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教学理念的创新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逐步提高,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终身体育”的课程理念渐渐深入人心,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提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阳光体育运动”理念,与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相比较,它使体育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一种积极、阳光、乐观、豁达的生活方式,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参加“阳光体育”不仅让健康和运动的理念深入学生内心,而且让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学生终身相伴。

教学目标的修订研究。

我国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推动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变革,20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单一化和多样化的改革时期之后正向个性化的课程改革迈进,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新的体育教学目标充实了许多新的内容,更加强调“三位健康观”,增强了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落实了心理健康目标、增加了社会适应目标和切实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这在现行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以前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称之为《体育与保健》,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改的原型和基础。新一轮课改后,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原来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先提出课程目标,再列出与目标相应要求所需要的课程内容,用目标引领内容,课程内容由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安排,没有具体的硬性规定,结合不同水平的学生状况,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水平一、二阶段以激发和保护学生体育兴趣为主,重点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水平三阶段以形成和发展学生体育爱好为主,适当减少学习内容,在每类项目中有重点地选择一两项运动项目;水平四阶段要求学生重点学习一到两项运动技能,要求熟练运用该项运动技能。

教学实施的改革研究。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工作,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来明确规范体育课程教育,然而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现象并未得到改善,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强等方面看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多、运动场地小,体育器材少这一普遍现象也制约着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实效性。针对这一现象,部分高校各种有效的课程实施模式与策略改变这一现象。如华东师范大学采用微视频的上课方式,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图片、史料和外景的方式来呈现学习内容,教师的语言更多是以画外音或者简单地串联主线的方式出现;还有的.学校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分而不统”的分组教学模式,即按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来分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内容,尊重每位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和技能程度。

教学评价的改革研究。

在以往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由于受学科主义和竞技运动比赛的影响,评价内容比较多的是体能的评定和知识与技能的评定,新课改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的三位健康观,在原基础上增加了态度与参与的评定和情意与合作的评定,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目标体系。课程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层次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体质评价与体能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改变以往评价与教学同步结束,无法实现评价结果适时反馈的弊端,促进了学生更全面的發展。在具体评价方式上,有观察、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等多种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师评价的错误方法。

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目前体育教学改革中,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目标流于形式,多数学生毕业时根本不能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更谈不上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甚至统一的国家锻炼标准和考试形式,各地高校不能有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形成了机械呆板的体教格局,使高校的体育教学过于循规蹈矩、整齐划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体育教学中注重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侧重于运动技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心理、社会适应、学生的创新、不同需求、个别学生的身体体能等诸多方面。考核中不能做到区别对待,重复培养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的现象仍为严重,更为严重的是学校对体育课程在体育场馆器材、仪器设备投资不足,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3国外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澳、新、日等一些發达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教育改革。其中“美国的spark(sport,playandactiverecreationforkids)课程”“澳大利亚的hpe(healthandphysicaleducation)课程”和“日本的体育健康课程”被视为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成功典范,深受学界的推崇。

美国spark课程项目。

课程最初是为了解决美国普遍存在的学生肥胖问题,改善学生的健康水平。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为教学理念,与过去的课程目标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相比,spark课程目标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除了涵盖传统的体育项目以外,还加入不少如地图挑战、飞盘、特技与翻滚等新颖刺激的个性体育项目;在与体能相关的活动中融入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在与技能相关的活动中渗透健康知识的传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即刻开始热身的基本教学策略,明确体育活动区域的边界和规则以及简明教学提示;教师通过发放任务卡、学生通过找伙伴的形式自行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全体参与的教学课程理念。在课程评价上,spark课程采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评价,主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即进步幅度。

学校大多采用委托性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与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和能够承担经营风险的企业签订经营管理合同,明确他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经营者受学校委托作为场馆的法人代表,负责场馆的日常经营管理,减轻学校维护经费负担的同时,合理使用场馆资源服务社会,并有相当数额的盈利返回学校体育。

澳大利亚hpe课程。

澳大利亚hpe课程较以往的体育健康课程目标相比,更注重对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的培养。其以丰富的课程内容为特点,不但有身体运动的知识,更多的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如青春期生理知识、人际交往、安全、食物选择等诸多问题相关的生物学、营养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其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五个学习领域:领域一,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attitudesandval-ues),贯穿整个健康与体育的教学过程;领域二,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相关概念(knowledgeandunderstandings),以保证他们能够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领域三,要求学生能够展示身体运动的技术和策略(skillsforphysicalactivi-ty),以及自信的参与到身体运动中;领域四,要求学生能展示制定健康生活方式时所展现的自我管理的技能(self-managementskills);领域五,要求学生能够展示和谐人际关系、健康生活方式中交往技巧的能力(interpersonalskills),由于hpe课程计划非常强调对学生实际需求和学生现状的调查和尊重,一切学习计划都是以学习成果为核心,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由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共同制定和实施,进而选择相应的教法和学法,因此,其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更好地保证了各校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日本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

1991年,日本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是作为日本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一环被推动的,它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完全放弃坚持半个多世纪的大学一二年级必修体育课程的法规性要求,将课程性质的决定权下放给各大学,这也促成了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呈现形态及结构多样化的特点。

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分为必修类、选修类、不开设三大类型,课程最富生命力的环节即是各种选修科目的设计与实施。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的保健体育课程建设中呈现了专业化的取向:其作为基础科目称为“sports身体运动”(必修课);作为综合科目称为“身体运动科学”(任选课),主要包括身体运动科学、身体运动实习和健康sports医学,其中,在我国只有体育专业学生才有机会接触的脑电图、肌电图、动物实验等也涵盖在健康sports的学习内容中;作为主题科目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季节性或特殊运动项目,如瑜伽、滑雪等;作为后续科目,还开设以三四年级为对象的“sports训练”。这种适应时代发展而设计的大学体育健康课程内容体系,能与其他学科选修科目比肩的运动科学类选修科目,使日本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我国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以来,大学体育教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在何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外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路径和经验研究,或许可以成为我国课程改革所需要的他山之石,逐步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变推向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见图1)。

给与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统一,在课程计划的安排上应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根据学生需求、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针对性、连贯性的教育理念,使终身教育不再只是口号。

充实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体系。

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即从设计选修科目人手,充实和强化大学体育课程的知识体系,把多学科整合成为专业化新型科目的选修课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结合各地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背景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提高课程教育实施的操作性和系统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将改革落到实处,对改革的具体实施人(一线教师)是个不小的挑战,首先课程改革应有操作性,并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接受,在改革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地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满足学生好玩的天性和追求刺激的需求,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再难以企及。

建立“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评价注重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过程、日常行为表现等纳入到学习评价体系中,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运动成绩,要更多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赏识,逐步完善课程改革反馈调试机制,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且具有较深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究经验或背景的“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尤为迫切和必要。

多元化经营与管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

高效体育场馆担负着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研、大型活动、各种重要竞赛等任务,体育场馆昂贵的日常维护费用给各高校造成较大压力,只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把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推向市场,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和运营体育场馆,才能发挥体育场馆的真正作用,做到“以馆养馆,以体养体”,促进高校体育建设的良性循环,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效率最大化效应。

5结语。

新时期,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发展和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学者从新的视野、新的角度来认识大学体育,反思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过去的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作为大学体育工作者,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深化的今天,必须适应改革的潮流,不断审视我国的大学体育,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促使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加切合学生的需求,同時满足新时期社会的要求。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第二篇】

美术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教学过程活动化的基本属性是主体参与、合作交往、发现探究.素质教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充分自主、高效合作、深入探究必然成为美术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旋律.这三者之间有所不同,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叶定登作者单位:乐清市湖雾镇中学刊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roadtosuccess年,卷(期):2009“”(7)分类号:g63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第三篇】

摘要:高中物理实验是对已有科学论断的一个验证,也是为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概念形成的一次实践机会,同时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途径。物理实验可以为学生的物理学习营造气氛和创设环境,使学生对学习更加富有兴趣,帮助学生利用最简洁的途径获得最直接的物理概念和科学规律。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第四篇】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给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给全体数学教师带来了挑战。新的课程标准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脱离生活多、联系实际少,被动接受多、自主探究少,机械训练多、有效实践少。这样的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何让数学教学成为“旧瓶装新酒”,迎合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喝”起来有“味”,学起来乐此不疲呢?这就应该落实《课标》中的.新理念,从根本上改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让数学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忌脱离生活、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照本宣科现象。这样教学,使学生对新知识缺乏欲望与需求,往往会产生消极被动的心理。《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我们要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精心设计出趣味横出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位教师不是按课本那样生硬地拿出两个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设计出一个打擂台的情境,把学生分成擂主、攻擂者、裁判组三个角色进行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打擂。第一场开始。

擂主上场:“小数的位数。

[1][2][3][4]。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第五篇】

摘要:新课程下教师的观念要发生转变,必须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对“人”的关注,注重对学生的分析,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教学观念转变;关注学生;平等交流;反思;情感培养。

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课程价值重心应由学科内容本位转向个体生命本位。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培养丰富多彩的人格为己任,释放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教师必须革新新课程理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理念得以真正贯彻、落实的根本性标志。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拒绝灌输,倡导给予学生“发现”的机会;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新课程强调对“人”的关注,教学过程不再是一种师对生的单向活动,而是师生之间双向的、生生之间多向的活动。为此,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在心态上、行为上发生转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灌输变启发,从包办变放手,从权威变伙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一、注重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优化教学过程。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前,教师的角色相对单一,教师只要教好教科书就完成了很大一部分的任务,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后,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深刻变化,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修养,主要体现为:

1.“教材分析”转变为“教材、学生双分析”

教材是教师施教活动的基本素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作用与学生的中介。过去,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分析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学生只是被动跟进,缺少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2.改进教学设计环节。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教学设计要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等)、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还要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精心设计问题,考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习设计教学”,努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把好课堂教学关口。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载体。无论多么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和丰富,都会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策略思想,把思想观念的变革与模式和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教师心态的转变。

1.具有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精神。

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精神是教师与学生达到真正平等的基础。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伙伴语言、伙伴行为和伙伴心态,那就要求教师必须能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接受来自学生的各种声音,需要有批判的精神去挑战原有的自我,包括旧有的观念、认知、行为习惯等,再创和生成新的自我,这也是改革者必备的素质。尤其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人们适应已经到来的变化,还要求人们在思索和探索中主动寻求新的变化和再创造。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精神,这一切将无法实现。

2.具备反思的习惯,促进专业发展。

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反思需要教师持之以恒,要融入教师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去。

三、教师行为的转变。

1.“学生倾听教师”转变为“教师倾听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为“教师倾听学生”。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2.教师要学会“等待”

传统教学是教师控制下的教学,教师“牵”着学生以同样的进度进行着同样的学习,教师因此“心中有数”。新课程则要求教师由包办到放手,但一旦放手,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进行学习,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不会“选择”或者选择以后在独立学习中出现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而这其实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过程。也是“人”探索新领域、获取新知识的必经过程。因此,教师要学会“等待”,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独立的过程,允许学生出现“慢”和“乱”的适应期现象。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交流。

一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与发展。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者,能随时随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二是建立新型学习方式。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要合这“三者”为一体,教师除了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还要对学生有较深的了解,更需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在课堂教学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其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就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从权威变成伙伴。新课程强调教师应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伙伴身份”。教师的成就感也在于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上。高效教学的本质是师生的良性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和把握教学交往互动与一般意义上社会交往的差别。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使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造出新的智慧来。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县高级中学)。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第六篇】

关键词现状理念实验与能力提高后记。

每位教师都知道没有实验的物理课就不叫物理课,这就充分的说明了实验在物理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当今的部分学校的部分教师的实验课中仍然存在着:1.老师讲实验,在黑板上画实验,学生记实验,背诵实验现象,结论。2.不敢放手让学生做实验,老师牵着学生做实验。3.不容许学生在实验中出差错,一旦出差,就批评学生,责怪学生,让学生畏手畏脚,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4.在教学中没有创新实验,不能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展现和发挥。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教育资源缺乏,教师的能力有限,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学生的基础较差,这些情况更为明显。

由于上述原因的长期存在于教学中,导致学生普遍厌学,感到物理学习没有兴趣,难学,直到放弃学习。

二、改变教学理念,做一个跨世纪的教育工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基于对青少年这种思维特点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独立发现的道路让学生去走”的著名教育观点。

鲁迅――-“无兴趣的学习无异于服苦役。”

物理教材――-据统计,初中阶段共开设分组实验37个,其中探究实验24个(八年级学生分组实验25个,探究实验19个,九年级分组实验12个,探究占7个)。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和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物理教师,就应当担负起人民对我们的希望,为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开发能力的新一代接班人而努力工作。改变“中国教育不出科学家的现状”。我们应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能力,充分的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和网络资源,以及生活中的可用资源,打破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具有探索精神的一代新人。

三、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提高。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更重是引导学生不断的探究和创新。

就此我把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大家交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是一门让学生好奇的学科,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实验将学生拉到自己的身边,上好第一堂课很重要,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如序言课的一些演示实验,开水为什么又沸腾了?乒乓球为什么不下落?还有如大气压的演示,玻璃杯倒过来水为什么不流出?如果有条件可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大气压的存在并且非常大?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教师在讲授时就得心应手,课堂气氛也充分调动起来。

(二)简单的实验不简单,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有许多实验看似非常简单,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温度计测温度,电流和电压的测量等。对于这些实验学生是认为很简单的,老师就应该先让他们自己去实验,找出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再加以纠正,在这样的实验中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在测量中必须掌握正确方法才可以得到准确的测量值,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对于一些不能通过实验的结论:如牛顿第一定律的“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凸透镜成像中的“当u=f和u=2f时,物体的成像情况,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推理来完成,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推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在科学探究中思维和推理的重要性。

(四)利用可利用的生活用具,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体现学生的价值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在现行的教材中有的实验结论是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的,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此加以改进。如”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和面积的关系?“,”噪音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它的振动图像是不是规则的“……面对这些问题,教师的讲解收效甚微。我们可以用一物体在牙刷上滑动来解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我们可以下载软件,让学生到讲台上用口琴、笛子和小刀划过竹子等,然后在示波器上看波形图来掌握。

(五)在活动体验中学习物理,不但解决老师讲授的难度,同时也培养学生间的.团结精神和合作能力。

在初中物理中,我们都知道;平均速度,功和功率等的教学是很费劲的,在处理这两个知识时我是这样做的:1.平均速度;我将学生带到100米的跑道边,将100米跑道分成4等分,请4位学生手持跑表分别站在25米,50米,75米,100米处,让5名学生先后跑完100米(每位跑的学生请4名学生分别记下25米。50米,75米和100米所用时间),然后没有参加的学生一起跑完跑道3圈(每圈400米)记下每圈用的时间。最后根据老师设置的题目很轻松的解决了平均速度的相关问题。(2)在教学功和功率时(当时学校在搞建修)我叫每位学生从一楼把20块火砖搬到3楼,并记下自己所用的时间,等学生搬完后,我叫他们回答:劳动快乐吗?你们今天谁的功劳大些?谁的功率大些?(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很快掌握了功率,功和功率的区别),在课堂检查中效果很好。这节课不但让学生学到了书本知识还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

(六)物理来源于生活,要回到生活中去。

”物理来源于生活,离开生活谈物理是空洞的。“生活中充满物理,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自己生活中去获取物理知识,并把所学到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我们都知道”苹果落地“,”吊灯摆动“等著名物理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诸如”白气与白汽“,”海市蜃楼与光的折射“,”人工降雨与干冰的升华“等,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知道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活中要留心观察。当学习了”凸透镜成像“后,让学生给家里人拍照片,学习了”家用电路“后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中的电路是否存在用电隐患,等等。这样不但让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魅力,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渴求。

(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使之成为创造性人才,跨世纪人才。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科技兴国,教育必先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如:在学习长度测量后,老师通过对月球距离的测量发展史。提问”你们能把这误差缩得更小吗?老师期待你们的成功。“在”热机效率“教学后,我们可以问”你想把热机效率再提高吗?“。在讲到”灯泡到节能灯“的发展过程时,老师提问:”你想不想发明一种比节能灯更节能的照明设备呢?如果想,你现在应该怎么做?“等等。这一个个小小的”?“将一颗颗种子深埋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励他们对未来科学世界的神往,或许成为他们前进的助推剂,在他们身上迸发美丽的火花。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课标要求,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教学”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我们很快地获得直杠杆在水平方向的平衡条件,但是生活中非直杠杆的平衡成为教学的难点。我就给学生准备了许多异形杠杆,给学生提出要求,每组学生至少利用两种异形杠杆,改变3次以上的动力和阻力(包括方向),记下每次实验平衡时的数据,设计出表格,找出平衡的条件。这样实验虽然用时较多些,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却达到了如下效果:(1)学生加深了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理解。(2)学生在实验中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准确测量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能力。(3)让学生知道不能只满足书本知识的学习。再如在教学“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先我没有严格的要求学生怎么去连接电路。这样不同小组测出的定值电阻的值出现了差异。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没有给出如何的回应,而是让不同两组加以比较,重新设计实验电路进行实验(此次应该要求认真地操作和读数),最后分析自己实验产生较大误差的原因。在这次实验评估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了:(1)实验方法的重要性。(2)对实验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3)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获得正确结论时必不可少。(4)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四后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新课程和新课标的背景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想多元化和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下,为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为“四有”新人,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代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不断探索。我想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握总目标的四大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流,共同互动过程,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换,实现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改变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注重实验结论,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实验过程的探究和创新,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新课标的落实就一定能实现。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第七篇】

新课程的实施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 回首新课改实施以来的足迹,我发现它灿烂的光辉已照亮了教育的每个角落,新课改给予广大教师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具有开放和多元化的教育空间,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倡导研究性的教与学 。它如一颗种子在每一位老师心中生根、发芽,引导着广大教师不断地去探究和思索。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开放式教学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创设“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  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2、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  把握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开放型”材料的提供,首先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达到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

长期以来,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教学枯燥无味,抽象难学,有些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的心理?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目前所见到的一、二年级数学新教材内容很好地实现了由封闭向开放的飞越。新教材始终坚持设计学生喜欢的情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事物中再现数学知识;新教材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好地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生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新教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新理念下,因“材”施教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已经感受到它的震撼。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要求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有新准备、新姿态,以便能迅速适应新课改。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在大多数城市学校已经使用,但大部分农村小学的高年级目前使用的还是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为了配合新一轮课程的改革,在过渡的旧教材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理念,是对每位担任第一线教学教师的一次考验和挑战!

《开放式数学教学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

-->

-->

-->

-->

-->

-->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第八篇】

初中化学实验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这是初中化学教师面临的比较头疼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和做法。

初中化学共有演示实验85个,探究性实验22个,家庭小实验9个。这么庞大的实验阵容,应该说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没有问题的,但事实是,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茫然不知所措,操作方法错得离谱。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认为化学实验只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对学生的一种能力的培养。因此,有的演示实验不做,探究性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家庭小实验是束之高阁。而中考指挥棒也只是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即使是将化学实验操作记入中考总分,也只是走走过场:考前提供试题,各学校依照试题对学生机械性地强化训练,考试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此,许多教师痛斥为劳民伤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鉴于此,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化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是对学生的一种能力的培养。,它不是一种短期的行为,而是一种长期的行为,它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应该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培养能力。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三点:

1、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教师除了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外,更要注意规范操作,给学生以示范作用。要让学生知道,他在以后的工作中,一次不经意的错误的操作,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或重大的经济损失,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它不是通过几次实验操作考试就能达到目的的。建议取消实验操作考试,而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纳入平常的教学监督中。有的演示实验可以变为学生实验,如第20页实验1-8用10ml的量筒量取2ml的盐酸加入到盛有na2co3粉末的试管中,观察现象,然后用滴管向盛有锌粒的试管中滴加少量盐酸,并观察现象。让学生亲自操作,参与其中,效果会更好。

2、落实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9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第10页习题3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第27页演示实验2-1的改进),学生兴趣盎然,所有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事实说明,家庭小实验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落实到位。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课题4爱护水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布置学生课后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三、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在化学教学中尽管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也应把这个过程当作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同容积的两瓶盛饱和nacl溶液和蒸馏水的鉴别为例:学生在学完溶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将两种物质鉴别开来,并写出鉴别的方法和结论。学生起初会从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考虑,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蒸发溶剂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思考,从本质上分析二者的差异:饱和nacl溶液存在na+、cl-和水分子,蒸馏水中只有水分子,这些差异导致了二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上的不同。学生通过发散性思考,并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得出了许多鉴别方法:(1)物理法----称重量法;电池导电法;物块在溶液中的浮力测量法。(2)化学法----蒸发溶剂法;溶质溶解法。(3)生物法----品尝法;新鲜蔬菜失水法。

2、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

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例如“co2溶于水”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co2溶于水的现象,许多学生举出汽水中溶有大量的co2的事实,教师也可以将一瓶汽水打开,学生通过透明的瓶体可以发现有大量的气体(co2)逸出。但怎样演示“co2溶于水”的实验呢?教师可以设计用一次性注射器来进行该实验: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再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co2,通过活塞的运动来直观地进行co2溶于水的实验,当压强增大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增加;当压强减小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减少。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做这样的实验。

3、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收集、选择、处理的能力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遇到一些要求高、难、设备贵重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出,多媒体正好可弥补这一缺陷。例如:(1)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化学实验(2)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3)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4)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

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把握一定的尺度。因为化学毕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和树立、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而多媒体无法代替,否则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48 1350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