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设计万能【范例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历史教学设计万能【范例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历史教学设计万能【第一篇】
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和文化的多样性,热爱自己生活的家乡,对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有探究兴趣,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感受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位置、历史、名胜等。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分析历史名胜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等。
学生活动设计
收集家乡附近的名胜古迹的图片、文字资料。
导入新课
(让大家欣赏中国政区图)
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像一个反着的大问号是哪一个省吗?
过渡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了解认识一下我们可爱的家乡————河北。
讲授新课
板书 一、燕赵大地我的家乡
教师 现在让们打开课本第二页,看看战国时期是那两个国家位于我们家乡的版图上。
讲述 战国时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七国争夺霸业。燕国、赵国位于现在河北省的北部和南部,所以后来就将燕赵作为河北省的代称。
展示 河北政区图。
讲述 大家看到了现在河北的政区图,渤海被揽在我们家乡的怀中,而且北京市和天津市镶嵌在中部和东部,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
介绍 河北省的地理概况:面积19万平方千米,人口6569万,有汉、满、回、蒙古、朝鲜等50多个民族,省会是石家庄。河北省矿产资源丰富,珍稀动植物众多,野生动物约有500多种,植物中仅药用植物就有1000余种。
提问 我们的家乡资源丰富,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河北省的情况呢?
承接 我们的家乡不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而且历史悠久,让我们来看看家乡的总体介绍。
教师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家乡的美丽瑰宝。
板书 二、家乡的名胜古迹
活动 下面大家从课本第3页开始看,去图中找一找,我省都有哪些名胜。然后说一说。
学生活动。
过渡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好多名胜风景区,现在我们就来详细的说说他们的历史吧!
承接 这些只不过是家乡名胜古迹中很少的一部分,下面我们来欣赏更多的家乡风景和名胜。
活动 请你阅读教材的主要内容,了解这些名胜古迹得概况。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本主题的学习内容,由“燕赵大地我的家乡”、“家乡的名胜古迹”两个小主题组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位置,家乡的历史,家乡的物产资源和名胜古迹等,主要是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的了解,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附近的名胜古迹。在了解名胜古迹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我们居住的这块美丽的土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明的过程中,在我们家乡的这块土地上,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爱家乡,爱祖国。
历史教学设计万能【第二篇】
“历史是什么?”对此,人们见仁见智,可以做出多种或抽象或具体、或严谨或浪漫、或理性或感性的定义。漫漫历史长河之中,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本学习模块首先介绍了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然后列举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历史奥秘的探究情况。“人教版”按七个专题对本学习模块进行了介绍:“历史和历史的重现”、“人类起源之谜”、“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三星堆遗址”、“玛雅文明的消失”、“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岳麓版”按六个专题对本学习模块进行了介绍:“认识历史”、“探索人类的起源”、“中华文明起源探奥”、“欧罗巴珍藏”、“美洲寻梦”、“非洲古文明探幽”。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对未知世界探究的过程;我们今天对许多历史之谜的了解,就是得益于科学家的艰苦探究。人类历史长河浩浩荡荡,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去继续探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许多历史奥秘的探讨和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本模块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
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道有关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一些中外历史之迷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常识,逐步养成历史思维的意识和习惯。例如,在“了解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经过与发掘成果”的基础上,“说明古蜀文明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逐步了解解开历史之迷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例如,在“二里头文化的探索”学习中,培养学生初步尝试自己动手去收集各种资料,尝试处理各种信息,并试着提出不同看法,在师生中间展开讨论与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宽广的历史胸怀和历史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追求真理,为祖国和人类的进步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1比鲜独史。
(1)历史是什么?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不同的'见解。如历史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历史单指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形态,具有“一度性”的特点;历史就是历史学,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等等。
(2)认识历史的基础是什么?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就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史料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材料等。史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但史料也有诸多的局限性,在了解和认识史料的作用时需要引起注意。
(3)怎样重现历史?史学研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史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的“桥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搜集史料、整理史料及进行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搜集史料的方法一般包括:利用目录的方法、利用版本的方法和史书辨伪的方法。整理史料的方法一般包括:史书校勘的方法、史事考证的方法等。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阶级分析方法、历史比较分析方法、历史心理分析方法和历史计量分析方法等。
2比死嗥鹪粗谜。
人类起源与宇宙起源、地球起源并列为三大起源之谜,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1)关于人类起源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基本上把握住了由猿到人进化过程的基本脉络。知道人类的出现在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人与猿同类。距今约300万年的南方古猿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类之一,其遗骨首先发现于南非。
(2)关于人类起源研究中的未解之谜。主要有:猿是从哪里来的?人类具体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人类的起源地在哪里?这有待于人类继续探究和思考。
3敝谢文明探秘。
20世纪以来,祖国各地不断涌现的考古新发现和考古学家的新诠释,进一步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天地,二里头文化和三星堆遗址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1)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二里头遗址发掘是新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的二里头村而得名,其时代约在公元前19公元前16世纪。二里头遗址主要包括建筑遗址、灰坑和墓葬。其考古发掘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历经半个世纪,其面貌已基本显露。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们相信,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
由于目前考古学界尚未发现夏朝文字,在对二里头遗址的考古研究中,存在着诸多疑难问题。主要有:二里头遗址与夏朝都城的关系;二里头文化与龙山文化和商早期文化的关系;为何在已发现的夏朝遗址中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等等。
(2)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三星堆遗址发掘是新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它使充满神话般色彩的古蜀国文明展现在世人面前。从20世纪2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通过陆续的考古发掘,古蜀国三星堆遗址的概貌已基本呈现。三星堆遗址群,占地约12平方千米。三星堆文化延续了2000年,其鼎盛时期相当于商王朝时期。三星堆考古发掘中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发现古城一座和两个埋有丰富宝藏的器物坑。其中出土的青铜神树,据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树。”
4泵着邓构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1)米诺斯宫殿遗址发掘过程和克里特文明的成就。米诺斯宫殿遗址是克里特文明的遗迹,位于地中海东部爱琴海域的克里特岛。人们对其探索始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20世纪初米诺斯宫殿遗址的发掘正式开始。经过近20年的发掘,米诺斯宫殿的真正面目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宫殿的规模宏大,依山而建,层层相连,室内陈设无比华丽、精美,充分反映了克里特文明的繁荣。米诺斯宫殿遗址向人们展示了克里特文明的辉煌成就,克里特文明是爱琴文明的源头,爱琴文明又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5甭暄盼拿鞯南失之谜。
(1)玛雅文明的探索过程。玛雅文明地处中美洲,玛雅文化区包括了今天的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岛上的几个州,半岛东南部的伯利兹,背靠太平洋的危地马拉,中南美洲走廊上的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总面积约为320000平方千米。其全盛时期,约为公元3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考古学家相继在中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各地,发现了170多座古代城堡和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玛雅遗物。
(2)玛雅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玛雅文明是古代中美洲印地安人独自创造的堪与亚、非、欧古代文明相媲美的人类文明。玛雅人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他们在文字、数学、天文历法、建筑、艺术等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
(3)玛雅文化研究中的未解之谜。主要包括;是谁创造了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如何失落?以及玛雅文明本身存在的种种谜团:如玛雅文字是如何起源的?怎样解读玛雅文字?玛雅人在数学计算中为什么使用二十进位制?玛雅人是怎样精确计算出一年时间的?玛雅人在缺乏金属工具和测量仪器的情况下,是如何建造大量巨石建筑的?等等。
历史教学设计万能【第三篇】
结合“说明文阅读指要”,学会阅读说明文。
任何1篇说明文都有确定的说明对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事理。明确说明对象,有助于明确目标,抓住重点,集中阅读注意力。
1、请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属于事物还是事理?
2、试举出我们学过的另外的说明文,并指出它们的说明对象。
这有助于帮助我们把握作者介绍说明对象时的思路和技巧。
1、请说明整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2、请说明各个部分的说明顺序。
3、试列举本文的说明方法并举例。
4、试列举我们学过的其他说明文,并说出它们的说明顺序。
阅读说明文是为了搜集其中的有用信息(知识),说明文中部分语言是为提供信息(知识),另一部分语言则是为了帮助说“明”信息,以帮助读者理解信息。所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其实就是找出并提炼出文中的信息,去除那些帮助说明信息的语言。
1、请概括文章的'前言及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如前言部分说明了语言的起源、功能和重要性。
起源于:
功能是:
重要性:
2、请在100字以内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a、精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单信号”时期和“双信号”时期是如何划分的?
2、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表形文字还是纯表音字母?
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发生了哪些变化?
b、精读文章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工业化”和“农业化”在语言生活中有什么区别?
2、根据共同语范围的大小不同,共同语可分为几种?分别是什么?
3、工业化时期为什么要确定和普及共同语,怎么做?
4、汉语的文言文在现代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为什么?
历史教学设计万能【第四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平均水平。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1/4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新成立的伟大意义、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钻研教材,学习“课标”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出高质量的课时教案。
2、加强课堂教学,准确、完整地把握历史教学目标及内容,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3、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交流合作,探究问题。养成探究的习惯。
2/44、加强辅导。以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为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提高成绩。
5、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6、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五分钟,再除去两分钟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7、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8、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9、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10、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七、德育渗透。
本学期通过现代史的教学,使学生感受我国在经济、国防、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崇尚科学的态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体会到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坚定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
3/4初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观。
1、练“三笔一话”基本功,每周写一页正楷钢笔字,对照字帖认真训练;坚持讲普通话,写规范板书。
2、练驾驭“课标”、教材的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3、苦练课堂教学基本功,包括规范化的历史教学操作,教学语言、教态等。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功。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好互联网和空中课堂为教学服务。
5、坚持业务学习,认真做好笔记,重点学习“课标”和课标解读;认真阅读历史方面的期刊和杂志,收集教育教学信息。
6、坚持写好教学手记和案例。真实反映教学中和得失,积累经验。
九、本学期教学指标:本学期要脚踏实地的工作,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教好每一名学生,严爱结合。力争使平均分超过60,及格率超过65,优秀率达到达20。
历史教学设计万能【第五篇】
1、根据想象,从整体入手,运用基本形的组合、添加法设计出造型新颖、色彩丰富的飞行器。
2、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小组合作,自主创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3、鼓励学生从小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用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太空飞行器的基本结构,掌握设计方法、步骤,把握设计的整体要求。
你的教学资料库!
2、难点:太空飞行器主体、部件的设计。
3、难点处理方法:
太空飞行器设计步骤:
(1)勾基本形:借助课件分析飞行物主体构造特点,并用基本形拼摆飞行器的大体结构。
(2)添加细节:分析飞行器细节添加的内容,并示范添加方法。
(3)范作展示色彩配置产生的效果。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新课导入。
演示课件欣赏太空群星,引出课题:画太空飞行器(板书)。
二、欣赏分析。
了解太空飞行器的特点、作用。
三、太空飞行器的设计方法。
1、设计飞行器的整体形状。
(1)首先欣赏一组飞行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飞行器基本形状。
(2)教师归纳飞行器的整体形状特点:由基本形组成。
(3)学生上台用基本形拼摆飞行器,同时小组进行集体拼摆游戏。
2、添加飞行器的局部功能装置。
(1)学生讨论添加的飞行器的主要飞行装置。
(2)教师示范添加方法。
(3)课件演示添加的内容和方法。
3、飞行器着色。
(1)课件演示给飞行器着色。
(2)有色与无色进行对比。
4、学生作业,教师行间个别指导。
(1)布置作业要求:集体创作设计飞行器,进行小组竞赛,并设有创作奖。
(2)作业前灵感激发:欣赏历届优秀作业,电脑欣赏太空星体,鼓励添加太空星体或其他物体。
(3)教师行间进行个别指导。
四、课堂总结。
1、作业展评:粘贴各小组集体创作画“太空飞行器”,逐张欣赏、评析。
2、给优秀作业颁奖。
3、鼓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攀登科学高峰。
历史教学设计万能【第六篇】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资料获取地球运动的关键信息,从而认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活动一:阅读“地心说”和“日心说”两大学说的文献资料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一)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
(二)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三)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因此本课需要学生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再次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这样的设计,既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科学概念目标
1、“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2、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3、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
2、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2、有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动力。
2、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
重点:能通过阅读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的准确信息,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难点: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材料一组
小组:反光效果好的小圆贴片、较硬的铁线、第1课中学生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手电筒、记录表。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展示班级记录表,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中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几种假设。
2、引导学生说出每种假设的根本区别就是地球和太阳的运动状态不同,从而聚焦到研究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主题中来。
3、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板书)
二、探索: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预设20分钟)
活动一:阅读文献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
1、阅读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比较他们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中。
2、比较两种学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你的依据是什么?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1、改进地球模型
a、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增加实现自转的“地轴”(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倾斜作为事实直接告知学生即可,不必过度延伸)。
b、在地球模型相对的两个面上分别贴上1个反光的小圆片,使两个小圆片刚好分别处于白天和黑夜,为了方便观察和交流给小圆片编号。
2、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从地面观察的视角来观察不同的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过程。
3、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三、研讨:交流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预设12分钟)
1、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比较“地心说”和“日心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依据是什么?
3、再次做昼夜模拟实验与前一次做昼夜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
4、借助活动记录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四、拓展:(预设3分钟)
1、你还知道哪些现像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2、课后收集更多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资料。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日心说证据:
1、有长期的观测数据支持
2、伽利略通过观测也证明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3、傅科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地心说证据:
地球上看
日心说
地心说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活动记录表一:比较异同点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填序号)
1、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
3、地球是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4、太阳处在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
5、日月星辰等所有的天体都围绕着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6、地球和其它星球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地心说
日心说
活动记录表二:画出小圆片的亮暗情况
小圆片
自转前半周
自转后半周
亮暗
情况
1、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a、太阳绕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转
c、地球自转
d、太阳自转
2、改进地球模型时,穿金属丝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从南极穿入,北极穿出
b、从下面穿入,上面穿出
c、从北极穿入,南极穿出
d、随意穿,没要求
3、下面()图,小圆片的亮暗情况与实际观察结果是一致的。
a、
b、
c、
d、
4、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日心说的观点是()。
a、地球是球形的
b、太阳在宇宙的中心
c、地球围绕太阳转并且绕地轴自转
d、地球在宇宙的中心
历史教学设计万能【第七篇】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研究历史的目的,更重要是在于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预见未来。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历史可以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学习历史也是提升个人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从个人的从教经验出发,针对我校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有所感悟,有所反思。
首先,多数学生的历史学习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仅仅只停留在课堂上老师讲过的故事有多么好玩儿,事例是否新奇。但是真正从历史学科而言,缺少主动探究分析和逻辑思考的能力,这就导致课堂上的学习非常被动。同时,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也仅仅只限于我知道是什么就可以了,而不愿意去探求其内在的本源。这样的孩子,最终学习的结果就是学科素养差,学习能力弱。
多数孩子的历史知识储备仅仅来源于课堂,而课外涉猎非常少。其中的缘由,一方面由于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学习科目多,导致课下自己可分配的时间比较少;另一方面,孩子的阅读习惯并没有从小培养起来,很多孩子不爱读书,或者说阅读的书籍只限于小说、漫画等等娱乐性书籍。再加之现在网络发达,孩子们的涉猎更多的就停留在娱乐活动当中,对于时事的关注和新闻的了解也是非常匮乏。这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学科储备差。
历史学习讲究论从史出,很多的孩子在大篇的文字史料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既看不懂文字想表达的意思,又很难提炼有效信息,更甚者很多的孩子看不懂文字间的逻辑关系,这样的结果必然加深了上课的难度,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容易出现偏颇,很难形成自己的学科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也容易降低。
很多孩子从小养成的是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对于这个知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他们并没有多少兴趣去探索。简单的把学习理解为我知道了、我背过了,考试我分数高就是好的.学习。可是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知识是不可能割裂的,各个事件之间是有着非常紧密的逻辑关系,如果把事件割裂开,单一的去学习,这样不仅不利于他学习能力的成长,更甚者,孩子们的学习就是一种无效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今天我知道了,而未来我压根没有能力去应用。就更不用提构建和提升孩子的历史学科素养,变学知识为学能力了。
针对孩子们的这些问题,作为历史老师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改进我们自己的教学。
第一,今天是一个自媒体时代,是一个材料丰富,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结合,从而增强我们自身教学的趣味性,让历史课堂的史料不仅仅有文字性的,还有漫画、视频、语音,甚至于老师自己的微课等,让学生的目光能够聚焦在每一节课堂。同时,我们也要从自身出发,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和阅读面,不仅要注意积累知识的深度,也要注意广度,让我们的历史教学用语更加的丰富,同时增强我们自身教学的幽默感,把学生从娱乐中吸引到学习中来。
第二,针对孩子们知识储备弱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知识的补充,这个补充不仅要能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同时也要尽可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储备面,从而让他们的思考从单一的角度,逐渐扩大走向多元化、多角度化,让孩子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提升他自身的学习力。当然,在学生兴趣提升之后,我们也可以鼓励他课下阅读,变被动接收为主动获取,让他自身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以及阅读能力都有所提升,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通过教学中的观察,我觉得有很多孩子学习能力弱,不仅是语文功底不扎实,从历史角度来看,也需要我们历史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补充和调整。首先,注重概念术语的解析,很多小孩反应学不懂历史,其实仅仅在于一些专业的概念术语束缚了他们的思考,他们读不懂这些词,就看不懂意思,就更不要谈理解了。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堂当中,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孩子的语言、事例去解析一些概念术语,从而降低孩子的阅读难度。另外,精心设问也是有必要的。好的设问不仅有利于学生读懂这段材料,而且可以起到引导性的效果,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分析和提炼有效信息,在增强他们的阅读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当然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的历史材料非常的丰富,但是有些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是通过修饰性的用语来表述的,对于频繁出现的形容词、代词等,孩子们经常看完一脸懵逼,不知道材料在说什么东西。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给孩子多角度的,多方面的提醒,让他们学会设问词的转化,将修饰性的语言转变为我们具体的历史事件或知识,这样就可以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当然就能够有所提升。
第四,我们在前面也说了,历史知识是注重逻辑关系的,每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所以我们要做好这一点,强化孩子的迁移能力,就必须在专题复习或单元导入的过程当中多下功夫。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增强孩子对于事件内在联系的一种理解。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设置活动的方式,让孩子说一说,练一练,来增强他们对于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理解和运用。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一定要注重事件内在联系的引导与分析,让孩子从平时的学习当中形成一种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迁移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当然以上的言论可能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也仅仅只是基于本校的学生产生了一些思考。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我们的教学能力肯定会有所提升,同时孩子们的历史学习也会得到充分的改善,把教授知识变为培养能力,让孩子即使走向社会,也能够继续学习。当然这条道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不断的坚持,不断的学习和调整,作为老师,我们也应当义不容辞继续下去。
历史教学设计万能【第八篇】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本单元是探索史的开始,是向西方学习现代化的开始,是学习的第一层面器物层面。在近代化探索过程划时代的一步。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等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能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正确评价洋务运动2.过程与方法:
首先通过感知文本及图片了解内容,再通过小组讨论概括得出洋务运动的背景及经过,力求论从史出。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学习,认识这是一场自救运动,侧重肯定其开启近代化闸门。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难点:如何正确的评价洋务运动,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小组探讨——引导互动——-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再现、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本校是一所全市重点中学,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好,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多于课本。对洋务运动过程掌握较好,需要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1本课主要是理解重点洋务内容,突破难点洋务评价。内容大多学生能掌握,处理评价时许多教师往往直接以课本最后一段讲解为主,其实‘近代化’完全可以从课文前面的内容(军事工业近代化,民用工业近代化,文化科技近代化)学生自己得出,论从史出。
2,围绕新课标,结合学情,多激起兴趣,多小组探讨,多使用启发,避免枯燥。过程:
第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准备:学案,课件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意图:章节导入,点明重点。
2、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意图:自主学习。
极性,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疑问,自主解决。)。
第二环节:组织学生欣赏一段视频:意图:激发兴趣,增加直观。
观看洋务运动视频,使学生形象直观的从整体上对洋务运动有个了解。
提出问题:
洋务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什么叫洋务洋务派有哪些代表。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1。多媒体图片展示。
2.多媒体材料展示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
务运动的举措,各大组又以四人为小组,完成各项任务,各小组要确定一个主要发言人。
第一小组:军事爱好组:
(1)组员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海军简表。
(2)观察课文图片和小字内容,以课文小字资料突出对安庆内军械所等军工企业的介绍,如涉及企业规模、生产产品、特点、作用影响类的知识。教师ppt图片展示:
安庆内军械所图,江南制造总局制造速射炮,等(3)展示简表ppt。第二小组:企业家组:
(1)组员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简表。(2)观察图片及阅读课文小字,以课文小字资料突出对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的介绍。根据图片进行讲解。
第三小组:科教文化组:(1)组长发言说出成就。
学生动眼看、动口议、动脑思的亲身体验,搜集有效信息来有效解决。
可适当点拨:从涉及内容看,外洋大机器;从涉及范围看,由工业技术到文化教育。都采用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都雇佣了工人。概而言之,近代化。
第四环节评价提升:洋务运动评价——-开启近代化。意图:讨论启发,水到渠成。
1,教师展示什么是近代化ppt[政治。经济,文化]教师展示工业革命大机器。
学生组长总结:洋务运动的作用来看。
引进了与封建生产关系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必然会起到客观的积极作用:
1、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2、这些企业的生产,可以积累生产经验,培养技术力量。
3、它也可以诱导一些企业家积极创办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它创立的三支海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
力。
5、创办京师同文馆,派人出国留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所以说,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教师展示视频:甲午海战。
3,思考为何中国败日本胜利[教师:只学技术,不改制度。
第六环节:作业(见课件)。
历史教学设计万能【第九篇】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所选教学内容特点,阐释设计思路及其理论依据。
1.教学内容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技术设备等说明。
1.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2.要求叙述准确、可测量。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
1.教学过程(文字描述式)(略)。
2.教学过程(表格描述式)(供参考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1.评价方式力求灵活多样,具有可操作性。
2.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历史教学设计万能【第十篇】
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3、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教学对“青铜文明”概念的理解。
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和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我国出现青铜器的时间是社会末期,社会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中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是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3、除青铜制造业外,商周时期的业和业也很发达。
4、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形成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化。
5、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业,主要劳动力是。
6、思考:“动脑筋”(第26页)。
7、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第二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通过学习,知道我国奴隶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
第三子目:奴隶的悲惨生活。
1、依据第28页图,竞答我国奴隶社会中奴隶的生活状况。
2、解决思考题;动脑筋。
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青铜器:出现时间,灿烂时期;特点是品种多、水平高、分布广。
手工业:代表、。
成都平原的文化。
商朝业发达:玉虎、玉象。
农业:“五谷”齐全;知道、、技术,使用一定量的青铜工具。
畜牧业:现在的主要家禽品种时已有,并建有,商王室有专门牧场。
认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之上的。
五、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应属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夏朝b.商朝c.西周d.西汉。
2、下列四个青铜器中,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代表是()。
a.兽纹扁足鼎b.人面纹方鼎c.司母戊方鼎d.四羊方尊。
3、巨大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畜牧业发达d.铁器开始使用。
4、我国青铜工艺鼎盛时期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5、我国青铜器中的珍品是()。
a.四羊方尊b、乳丁纹平底爵c.司母戊方鼎d.人面纹方鼎。
6、下列青铜器中,属于三星堆文化的是()。
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像c.四羊方尊d.大盂鼎。
7、与商周同时期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在()。
a.长江三角洲b.华北平原c.三江平原d.成都平原。
8、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主要劳动力是()。
a.奴隶b.农民c.工人d.农奴。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阅读材料后理解问题:(有兴趣同学,优先回答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上一篇:高一语文教学策略(最新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