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本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本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1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概况

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反应事实,使用过大量的化学制品,甚至其自身的生存、发育、成长无不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化学又是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等问题。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教材中的图片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述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本站向您推荐)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教学建议

要力求做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像力,培养他们的未知欲,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出现一个爱好化学课程的好势头。从教学的第一堂课开始就要使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他们虽然是第一次上化学课,教师也没有必要滔滔不绝地进行长篇讲述。为了培养学生使用教科书的习惯和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带着“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进行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去阅读思考,然后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由于教材写得相当简练,除学生在讨论时的即兴发挥外,教师还应在总结时有计划地做些补充。要让学生了解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还应使他们逐步产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还应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迫切感。课后布置学生调查研究纳米材料和纳米科学,以及绿色化学等问题,举办一个资料汇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述或许你想过这些问题:怎样才能使天空变得更蓝?河水变得更清澈?物品变得更丰富?生活变得更美好?你或许想了解更多的人体的奥秘,发明新的药物,来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生活更健康;你或许想变废为宝,让那些废旧塑料变成燃料,使汽车奔驰,飞机翱翔;你或许想要一件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衣服,可以调节温度,穿上它,冬暖夏凉,甚至还可以随光的强度改变颜色??你的这些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学生自由谈谈对化学的认识。

2、看课本的几张图片,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3、你能说出一到两位在化学研究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吗?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我们天天都吃食盐,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2、化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表象;近代化学;元素周期律;现代科学技术;绿色化学)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1、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了解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③物质的运动规律

2、下列物质的制作过程与化学研究密切相关的是( )

①酿酒②制黑火药③ 冶炼金属④生产新药品

3、下列物质中,属于通过化学研究生产出来的新材料是( )

①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②用来制造破冰斧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③具有超塑延展性的纳米铜④医疗上用的人造血管

4、人类认识化学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物质能反映这一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①青铜器②铁器③石器④高分子材料④生物体生

5、到20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了3000万种,但组成这些物质的基本元素只有( )

①3000多种②1000多种③30多种

五、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④100多种

总结本节课我们探究了3个问题,请举例说明这3个问题。

思考如果没有化学,世界将变成什么样?

拓展延伸

1、化学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下列粒子中,不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 )

a、中子b、分子c、原子d、电子

2、想想,你家里的哪些物品与化学有关,哪些物品是化学高科技产品?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板最新参考,化学教案模板10篇文库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化学反应与热能的关系,而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着重研究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关系,二者都属于热力学研究范畴。

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的基础,应用十分广泛。利用其原理可制成多种电池,在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的腐蚀,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2、课标分析

①新课程标准对电极电势等概念不作要求,在理论方面控制了知识深度。

②氧化还原理论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已对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定性的介绍和分析。

③本节课重在对原电池中正、负电极的判断,设计原电池时对正、负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的选择以及对电极反应产物的判断等。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解决办法:

①学生共同探讨设计实验方案,体验探究过程。

②通过数字实验室电流传感器作图和多媒体动画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盐桥的作用。

③结合实验现象强化原电池的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原电池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体会化学反应原理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原电池联系社会、生活与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5.教学内容的处理

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把教学内容分为一下几个步骤:

①在必修2 “化学能与电能”的基础上以铜锌原电池为例,进一步强调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

②学生讨论且设计实验方案,体验实验的乐趣。教师通过电子白版转换多媒体动画和电流传感器作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并讲解原理。

③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结果量化对比、讨论并归纳总结出原电池中盐桥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④结合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熟练掌握原电池的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策略: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手段:利用数字实验室电流传感器及多媒体动画等辅助教学,量化电流强度及演示原电池盐桥中离子的移动方向,使学生更直观的掌握电化学原理。

设计意图:

1、通过学生亲自探讨原电池,并运用现代数字实验室及多媒体动画展示等直观手段,动静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让学生自主观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学生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分析:

①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于原电池的感性认识。

②通过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①氧化还原反应不会判断。

②缺乏知识连贯性。

③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2、学法指导

①合作探究法

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体验合作、共同探究、提高学习技能。

②教师问题引导法

针对学生探究实验中现象,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探究思维。

③多媒体演示法

运用电子实验室电流传感器作图、多媒体演示原电池中盐桥中粒子的移动方向,增加直观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构思

(一)实验引课

教师演示实验,引入课题,质疑问题。

设计意图:

①考察学生对必修2所学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②为本节课探究实验创造情景。

③实验引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问题导课

1、上述实验装置构成原电池了吗?

2、为什么无电流通过?

3、怎样才能使得装置有电流产生?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和解决的方法

设计意图:

①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②通过讨论判断,强化学生对已有知识体系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以提出解决方案。

根据现象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现象1:电流传感器显示有电流通过,并指示电子是由锌片流向铜片,在铜片表面有红色的铜析出。

结论1:发生了原电池反应,且其中锌为原电池的负极,铜为正极。

负极:Zn-2e-=Zn2+正极:Cu2+ + 2e-=Cu

总反应:Zn + Cu2+=Zn2+ + Cu

现象2:随着时间的延续,电流越来越小,直至无电流通过。同时锌片表面逐渐被铜全部覆盖。

(二)问题导课

1、为什么随着时间的延续,电流逐渐减小,最后没有电流呢?

2、怎样才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呢?

根据现象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电极反应:Zn - 2e-=Zn2+ (负极)

Cu2+ + 2e-=Cu (正极)

电池总反应:Zn + Cu2+ = Cu + Zn2+

盐桥:通常是KCl饱和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

盐桥的作用:

①使整个装置构成闭合回路。

②平衡电荷。

(三)课堂小结(学生概括)

1、总结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2、原电池中电子、电流以及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

3、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板书设计

教师简明扼要书写课堂探究主题流程,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板书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课程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掌握Al2O3、Al(OH)3的两性。

2.掌握Al(OH)3的制备方法。

学习重点

1、Al2O3、Al(OH)3的两性。

2、Al(OH)3的制备方法。

新授知识

阅读教材57—59页

1.氧化铝

(1)物理性质:Al2O3溶于水;熔点,能有效地保护内层金属。

用途:氧化铝是的原料,也是一种较好的材料。

(2)化学性质: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改成离子方程式。

Al2O3和HCl,

Al2O3和NaOH,

结论:Al2O3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因此Al2O3是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既能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氢氧化铝

讨论

在硫酸铝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然后将溶液分为三份

现象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一分中加入盐酸

一份中加入NaOH溶液

一份中加入氨水

氢氧化铝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①与酸的反应

②与强碱的反应

结论:Al(OH)3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因此Al(OH)3是氢氧化物。

③Al(OH)3的不稳定性

Al(OH)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

1.能否用氧化铝制备氢氧化铝?为什么?

2.如果实验室用Al2(SO4)3与碱反应制备Al(OH)3,选择NaOH溶液还是氨水为好?为什么?

限时作业

1.下列关于Al2O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制耐火材料B.铝制品耐用的原因是表面被氧化为Al2O3

易溶于氨水中易溶于KOH溶液中

2.下列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物质是()

①Al2O3②MgO③NaHCO3④Al(OH)3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把少量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氯化铝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析出金属铝B.产生白色沉淀C.产生红褐色沉淀D.产生无色气体

4.某无色透明溶液能与铝作用放出氢气,此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SO42-、Na+、K+

+、ClO-、Na+、NO3-

、Na+、NO3-、K+

、Ba2+、Cl-、NH4+

5.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过量的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1:2,则第一份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

A、1:1B、1:2C、1:3D、1:4

6.将投入到3mol/LNaOH溶液100mL中,充分反应后,再滴加1mol/LH2SO4溶液120mL,最后的结果是()

A、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B、溶液的pH<7

C、溶液的pH>7D、再加入NaOH溶液会产生大量沉淀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板书:

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了“元素”,比如绪言中提到“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中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对元素已经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这些物质中所含有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一样的,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所以要求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难,困难是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

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

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2 558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