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1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学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算式75+15=90 师:说说这个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加法运算中的一些比较规律性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激发求知欲。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么?有多少同学会骑车,最远骑到过什么地方?

(2)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出示情境图)

2、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老师相机出示线段图。

(3)看着线段图再来叙述一下图中信息,说明:简单的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题中的数学关系。

3、解决问题

(1)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么?

(2)为什么用加法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3)还有其他做法么?

(4)两种算法,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通过实例发现规律

(1)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加法来解决?谁能提一个,能解决么?师板书算式。(2)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说!(3)从这些实例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能给这条规律命个名么?板书:加法交换律

5、验证规律。

(1)通过这几组算式我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种规律呢?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2)汇报。

6、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定律。

(1)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不但发现了加法交换律,还通过大量实例进行了验证,你们真了不起!

(2)这个定律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呢?能不能用一些符合表示两个加数,在练习本上用这样的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

(3)汇报。

(4)语言表达与符号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在这些符号表示方式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5)A、B在这里可以表示哪些数?

7、游戏。

下面我们来根据加法交换律做个口令的游戏。师:25+65 生:等于65+25

8、完成28页做一做。

9、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1)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2)下面我们就来算几道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38+456 307+348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上适当的数。300+600=()+300()+65=()+35 432+168=()+()280+()=()+()

2、判断下面等式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说明理由。a+45=45+b 380+20=30+370 3X60=60X3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25+49+75=()+()+()

四、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40+56=96(千米)49+58=58+49 &+$=$+& 56+40=96(千米)32+48=48+32 @+#=#+@ 64+59=59+64 a+b=b+a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2

第二章: 用字母表示数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例题引入

第一组:4+5=()+4 40+56=56+()36+78=()+36 第二组:(69+172)+28 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二、新授

1、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2、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3、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符号表示:△+☆=☆+△

4、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出示:

(69+172)+28 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5、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教师板书:

(a+b)+c=a+(b+c)

6、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课后习题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a+b=b+a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a+b)+c=a+(b+c)

第三章 乘法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1)4×25=100(人)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125×2 =10×25 =250(桶)=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五、作业: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这叫做乘法交换律。a×b=b×a(a课后小结: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b)×c=a×(b×c)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课后小结:

(4+2)×25=4×25+2×25 ┆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3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17-19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取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师小结信息,引入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求新知

1、加法交换律

(1)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师: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该怎样列算式。你们能列出口头算式并算出结果吗?谁能说一说?

学生口述汇报,教师板书:40+56=96(千米)

师引导说:“40+56”是用上午骑40千米加上下午骑的56千米,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56+40=96(千米)师引导说:“56+40”是用下午骑的56千米加上午骑的40千米。

师:同样的一副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骑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合起来。所以都等于96千米,两个算式结果相等,这说明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生:用“=”把他们连接起来?

教师板书:50+40=40+56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3)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甲数。

(4)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5)初步应用: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305+49=()+305 6+ 100=()+b 47+()=126+()m+()=72+()13+24=()+()

二 探索加法结合律

1.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汇报预测: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88+200 =288(千米)

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О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13 О 45+(25+13)(36+18)+22 О 36+(18+22)

小组讨论。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确: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顺序变了,它

们的和不变。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a+b)+c=a+(b+c)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4.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45+36)+64=45+(36+)(560+)+ =560+(140+70)(360+)+108=360+(92+____)(57+c)+d=57+(+)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1)470+320=320+470(2)a+55+45=55+45+a(3)(27+65)+35=27+(65+35)(4)70+80+40=70+40+80(5)60+(n+50)=(60+a)+50(6)b+900=900+b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例1:

例2: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96

88+(104+96)

56+40=96(千米)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 = 88+(104+96)

a+b=b+a

(a+b)+c=a+(b+c)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

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4

课题:加法交换律

学校:东野桥小学

班级:四年级

任课教师:王红国

教学内容:P17:例1 “做一做”、练习五:2、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含义。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40+56○56+40,(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三、巩固提高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830+420=()+()()+200=()+37 27+29=29+()A+()=20 +()2、完成P19“练习五”第2题。3、完成P19“练习五”第3题。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5

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17页:加法交换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会骑自行车吗?骑车是一项非常有益健康的≮≯运动,老师星期六准备骑自行车去郊游,在途中我遇到一些问题,想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在解决问题前老师想先考考大家:

看着每道算式你能想出另一道加法算式吗? 3+6 8+5 46+32 37+59 同学们通过了老师的考验,咱们一起出发吧!

二、探究新知

老师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老师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

1、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小组交流。(鼓励学生说出两种不同的列式方法,师板书。)

40+56 56+402、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得数相等吗?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问:这个猜想正确吗?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是不是可以举更多的例子验证一下。

5、学生分小组验证,并汇报。

6、看来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真厉害,你能给这条规律起个名字吗?

7、引出“加法交换律”。

师:咱们用汉字表示加法交换律只有我们中国小朋友能看懂,怎样表示能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能看懂呢?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用含有符号的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让其他国家的同学都能看懂。

8、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我们一起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符号或字母可以是哪些数,从而使学生体会用字母更能简单明了的表示“加法交换律”。

三、方法应用

1、游戏:对口令

师:45+68等于„„(生:68+45)

指名一学生与全班对口令、同桌对口令进行练习。

2、完成课本“做一做”。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19页练习五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老师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老师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56+40

加法交换律

加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和不变。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a+b=b+a

22 5244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