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范例(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范例(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1

在课前研读教材的时候,我认为: “逐一”打电话是本节课教学打电话策略的基础,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出发点,学生肯定会首先说出这种方案:教师一个一个地通知学生,一共需要15分钟。教师以此为契机,通过对这种方案的优劣分析,导入分组打电话能够节省时间,然后让学生探究分组方案,实践体验同时打电话能够节省时间的策略。

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我首先出示主题图,结合谈话导出打电话,提出问题,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基本上采用了分组打电话的方法。课后我特意询问了多名学生,他们都说,读完题后,首先就想到逐一打电话的这个方案,但是这个方案太简单了,没必要考虑。我意识到,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积累。教师的问题提出后,学生立即就意识到一个一个通知的策略太简单了,有更多更好的策略供自己选择,因此主动放弃对基础策略的研究。

教师课前的预设仅仅是停留在对教材的初步研读基础上,没有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接与交融。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可能被学生认同和接受。

二、“研”不深入,思维困惑,探究只能“隔靴搔痒”

打电话最优方案的探究,是本节课教学的灵魂。在试教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交流探究打电话的最佳方案,但是,大多数学生纠结于分组方案。

教学片段1:

师(展示生■的作品):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思路?

生■: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来进行,将15名同学分成3个小组,每一组确定一个小组长,教师首先打电话通知每个组的小组长,需要3 分钟。然后由小组长再给每个小组的组员打电话,每个组长打4 次电话,一共只需要4分钟。这样通知到最后一名同学一共需要7分钟。

师:这个方案和一个一个打电话的方案比,你觉得怎么样?

师:对比两个方案,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分组打电话的方法来通知合唱队员,比教师一个一个地打电话通知合唱队员,能够较快地完成任务,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生■:第二种方法打电话,采用分组的方法打电话的人数由教师一个人变成了3个小组长,打电话的人数增加了,打电话的效率提高了3倍,所以第二种方法节省时间。

生■:采用分组的办法能够节省时间。

师: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节省时间,究竟是什么原因节省时间呢?这里面包含有什么样的数学道理?

生■:就是打电话的人数增加了,所以通知的速度就提高了。

师:真的是这样吗?那怎样打电话才能更节省时间?

生■:分成4个或者5个小组可能会更节省时间。

……

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意识到:首先,教师打给3个(或者5个)组长需要3分钟(或者5分钟),组长再打给他的组员需要4分钟(或者2分钟),这样一共需要7分钟。没有学生使用分2组的方案。甚至有学生故意让每个组的人数不一样多,认为可以让人数多的组先打,人数少的后打,这样能够节省时间。我给学生留下近5分钟的探究时间,但是一无所获。课后,我就此在另外一个班级询问,结果大多数学生告诉我,分组的方案就是最佳的方案,少部分的学生干脆回答不知道。

我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方法就是分组。而所谓的最佳方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这方面的实践体验。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单纯凭借画图和拼组的方法来探究节省时间的最佳方案,无疑是“隔靴搔痒”,学生始终没办法找到问题的关键。教师也没办法突破“让每个得到消息的人都参与打电话”的教学难点。我意识到,要让学生准确理解打电话的最佳方案,必须让学生有所体验,甚至是亲自实践辨析。

三、“导”学生之所“困”,在恰当的切入点中提升思维的深度

教学片段2:

师(展示学生提出的方案2):下面我们来观察这位同学的方案:第一分钟怎么做?

方案1: 方案2:

生:村长通知。

师:在第一分钟之前,谁具有通知其他村民的能力?

生:村长。

师:在第一分钟结束的时候,谁具有通知其他村民的能力?

生:村长和第一位村民都具有通知其他村民的能力。

师:为什么一号村民也具有通知其他村民的能力?

生:因为接到村长的通知了。

师:第一分钟结束。知道消息的一共有几位?

生:两位。

师:第一分钟结束。具有通知其他村民的能力的有几位?

生:两位。

师:第二分钟怎么做的?

生:村长再通知第二位村民,第一位村民可以通知第三位村民。

师:第二分钟开始的时候,几位村民具有通知其他村民的能力?

生:两位。

师:第二分钟打电话通知其他村民的有几位?

生:两位。

师:接到通知的有几位?

生:两位。

师:第二分钟结束。知道消息的一共有几位?

生:四位。

师:第二分钟结束。具有通知其他村民的能力的有几位?

生:四位。

师:第三分钟,这位同学怎么做的?

生:第三分钟第二位村民通知第四位村民,第三位村民通知第五位村民,第一位村民通知第六位村民。

师:第三分钟开始应该有几位村民具有通知其他村民的能力?

生:四位。

师:现在有几位在通知其他村民?

生:三位。

师:还有一位怎么了?

生:没事干,在玩呢。

师:是吧,他没打电话,他闲着。那如果想要更节省时间可以怎么样?

生:让闲着的这位村民也去打电话。

师:对,让这位别闲着。(板书“不空闲”)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如果要打电话最节省时间,可以怎样?

生:同时打、不空闲。

在学生方案展示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辨析,让学生明确,打电话的方案不是因为分组越多越节省时间,而是因为“同时打”能够节省时间。这样的探究为学生下一步探究活动指明方向,有效调整学生的探究方向。

由于担心部分学生还不能理解最佳打电话策略的核心。我有意在一些学生初步得出结论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亲自实践。我让展示方案的学生站到我面前。我和他一起表演最佳打电话的方案。第一分钟,教师打电话给第一位学生。我和学生握手,提问:“我通知了几个人?现在一共有几个人知道消息?”在座学生回答。然后,我进一步提问:“第二分钟了,该怎样打电话?”学生自己先说然后操作,完成后再进入第三分钟的活动。这样一来,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实践体验过程,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不断辨析、反复纠错。真实的活动体验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于最佳方案的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2

一、让多媒体教学成为连接知识与思想方法纽带

多媒体教学有着独特优越性,能把文字、声音、图象、图形、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幷可以全方位、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利用多媒体教学概念、性质、公式的过程中应有机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让理解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领悟到深刻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思维产生质的飞跃。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可以说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成长。只会记住公式或结论,掌握基本解题的类型和方法,长期培养出来的学生机器型的人才,将完全背离数学教育的目标。教学过程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知识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领悟思想,让学生亲身体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经历和应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用课件展示推导过程:1、平行于三角形的底,沿高的一半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沿三角形的底,平行于高,分别从到高的二分之一处剪下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引导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原来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通过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来理解得一清二楚,巧妙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难以发现数学思想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揭示概念、定律、公式的由来。

二、让多媒体教学成为数学思想方法的灵魂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未来的数学课程体系是“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的合理组合。用多媒体教学引导渗透思想方法,全面掌握知识体系,把知识与技能再升华到思想渗透。我们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才会有思想的火花。教学中,只有追求一种新思想,让思想的灵魂永驻我们的课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人的话,那么多媒体教学是人的骨架,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人的灵魂。数学有了思想作灵魂,具体的数学知识才不会是孤零的东西。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思想方法纳入教学目标,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整体目标要求。实践证明重大数学成果的取得,与日常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是密不可分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为重要。

三、让多媒体教学成为思想方法的思维体操

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成长,在对比活动中醒悟,在发展中思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感悟深刻思想,共享智慧结晶。多媒体教学活动为思想方法的渗透提供广阔平台,充分让学生发挥思维主动性,思维活动过程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它不同于一般概念、规则、公式灌输给学生就行,教师要创设有利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知识,用自己思维方式,重新创造知识过程,让学生参与思维活动过程,弄清新知识的来龙去脉,让思想内化成为思维碰撞的火花。在多媒体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是以学生发展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提高数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有助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的拓展。在教学《打电话》内容时,“我校合唱队共有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一人,最短需用几分钟?你能尽快地表示出通知15个人的最佳方案吗?”要求: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这时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来展示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佳方案出炉经历了“逐个通知”,“分组通知”,“所有人不空闲”三个阶段,让学生在探究活动充分体会优化的思想及运筹思想。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深入地钻研教材,寻找教材中哪些可以用信息技术揭示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把它渗透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到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中,渗透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渗透到课堂内外,渗透到学生作业中,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操作中亲身经历、感受、理解、掌握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让数学思想方法在与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共同生成。在教学中只片面追求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是远远不够的,在探究活动中获丰富活动经验,灵动的思维方式、优化思想方法,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等,才是数学教学探究活动的真谛。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3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综合应用《打电话》(P132—P13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运用优化的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表格、画图白纸、磁铁等。

[教学过程]

(课前做“传电游戏”。规则:由电头传电,传到电则成活,可以自由,可以给别人传电。传电中拍手歌:小伙伴,伸伸手,我们一起做朋友)

一、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生活中经常发生突发事件,需要电话通知有关人员到场。例如:今年3月1日,我市翔安区内厝镇发生了一起建市以来最大的山林火灾,情况万分紧急。消防队队长要以最快速度通知7名正在休假的队员赶回灭火。应该怎么办?(揭示课题并板书:打电话——通知7名消防队员)。

“打电话”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和数学思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

[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火情紧急,需要尽快通知消防队员参加灭火。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这个数据太大,难度较大,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不好,本教学设计改用从通知7个人比较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合作探究 分析方案

(一)展开讨论、了解图示法

师:如果打一个电话需要1分钟,消防队长通知完7名队员要多久呢?你认为可以怎样通知他们呢?

生:可以一个一个打,需要7分钟。(板书:逐一通知 费时)

生:可以消防队长打给其中一个队员,这名队员再通知其他队员。

师:是的,这其实是分组的思想。即队长打给其中一名队员,让他当组长,再通知其他人。

师:我们可以用图示法来表现这个过程。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探究多种方案

师:这位消防队长可以怎样打电话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然后用小圆片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完后汇报。汇报时结合老师的要求:(课件展示)

(1) 你们组有哪些方案?各种方案耗时几分钟?

(2) 第一分钟谁通知谁(这时共几人知道消息)?第二分钟谁通知谁(这时共几人知道消息)?第三分钟呢(这时共几人知道消息)?……(在箭头上标时间)

(3) 你这种分法,打完电话共需要分钟?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

学生汇报,选择图例上黑板。

(三)分析方案

各组分别汇报有哪些方案。

1、分析4分钟方案。分析典型图例它的优势在哪里呢?谁最忙?

师:请你具体说说打电话的过程,并由你们小组另7名组员配合。各组员要听清自己是在第几分钟知道的?你接到消息后做了什么?(学生具体解说方案)

师:这个方案中有没有人闲着的,请举手。(一生举手)

师:可见,这个方案中有人忙着,有人闲着。所以不是最节时方案。

师:可以怎样调整方案?

2、分析3分钟方案。

师:组长没闲着,队员没闲着,消防队长也没闲着,即:人人都没闲着,这种打电话方法大家认为好吗?好在哪里?

三、发现规律

1、填表、发现规律。

师:3分钟方案是不是最短的呢?有人质疑了。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演绎一下,看是否还能调动“闲置资源” 。

(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用磁扣摆一摆,小组合作,填表,思考规律)

师:请小组来汇报分析,每一分钟的人数变化。

生:(边演示边说)第一分钟后总共有几个人知道通知?(2,首发1,新接1);第二分钟后总共有几个人知道通知?(4,首发1,新接3);第三分钟后总共有几个人知道通知?(8,首发1,新接7);

师:猜一猜第四分钟又有多少人新接到电话呢?这8人分别是谁通知的,请你在刚才画的图上补画出来。

师:同学汇报从第二行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第三行数据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接下来,我们来探究这种打电话的方法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

评析: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从中发现在最省时的打电话方案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推理能力。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还是用这样的办法,通知15个人最少要几分钟呢?通知16个人呢?5分钟最多能知通多少人?

2、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算,第五年这棵树一共有几个树枝?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规律的应用呢?(生答)

师:细胞分裂、浮萍生长、传销网络,甚至“一传十、十传百”等等。

3、某传销公司规定,每个会员每周必须发展一名会员,6个星期后,他发展了其他多少名会员?若加入会员要交3000元会费,他能收取多少会费?

[通过设计基本练习、重点练习、拓展练习等几种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总结反思

(1)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师:(根据学生所答,引导学生编成儿歌)

电话问题应分组,关键要把2来数,

几 分钟 几个2,相乘得积含首数。

(2)从打电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师: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人参与效率高。

(3)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学会总结,并用特别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方法上的辐射。点明分组、优化的思想]

板书设计:

打电话

1、逐个通知(费时)

2、分组通知(节时)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4

关键词:数学;教学设计;价值取向

一堂课怎样才算是有效?有效的标准是什么?这里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所谓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就是教学目标的方向性问题。我们把根据学生状况、教学内容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而选择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称作“课堂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离开了价值取向讨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模糊的,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应立足于儿童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开放思路

往往我们的数学课呈现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常规思维,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日益失去应有的灵活性,逐步刻板、缺乏想象力,解题方法雷同且单一,甚至于不管生活实际,又是甚至荒谬的结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比如在《打电话》中渗透倍增知识,通过对这一课实际可操作性的分析、研究来体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数与形》一课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本身数形结合的理性魅力;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速算》中提供开放的平台,让学生探索更多、更巧妙的简算方法。我们在继承传统数学教学,让学生“接收知识”的同时,开放思路,为学生提供更多说、听、读、写、做数学的机会,不拘形式,学活数学。1.规范数学语言的表达:包括学生解释思考问题的过程以及克服思维阻碍的策略和有待明晰的疑点。2.聆听后学会批判老师与同学的发言:直观列举、深入挖掘以求得透彻的理解。3.阅读数学资料:建立良好的数学系统知识库。4.积极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活动课、实践与运用,多引进一些有应用价值的开放性题型,让孩子充分体验写数学和做数学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猜想验证、动手操作

比如,教学1平方米=100平方厘米时,1平方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这个猜想要有一定的根据,建立在学生空间观念基础之上。你愿意用你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吗?去验证才更科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目标达成,不能走过场。让学生动手操作,应注意:1.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带着思考去操作。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2.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适量是指:不要动辄就操作,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适度指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到抽象转化。

三、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小学数学合作交流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交流中主动得到对数学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性思考的基础之上。比如《打电话》一课,在让学生独立将(下图)表格填写后再进行交流:1.通知6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2.老师通知了哪些人?3.当老师打给4号时,这一分钟一共有几个同学在和老师同时打电话?他们分别打给了谁?4.当老师打给8号时,这一分钟一共有几个同学在同时打电话?他们分别打给了谁?号同学应该打给谁?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孩子善于思考勤于归纳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分析、归纳、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合作交流过程中:小组的构成、探索的内容、达成的目标都是值得老师推敲的。由于课时的局限性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需要教师的适时介入,有效引导,才能使交流合作探究性学习真实有效。过程中切不可让一部分学生就此习惯等待结果,关闭思维的闸门。

四、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优化方法改变

“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听”,让学生经历收集、归纳、分析、整理这样一个知识“再创造”过程,去理解一个理论的形成过程。比如,在探索“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什么有关?”这个问题时,首先要搜集信息: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否与最简分数有关?是否与真假分数有关?然后辨析: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排除迷惑人的假象和陷阱,排除干扰因素,最终归纳出正确的信息:原来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只要去看一个最简分数分母的质因数。这一过程无疑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当然任务的设计,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能力,学生不仅完成不了任务,久而久之还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设计教学过程时,有一句老话:“跳一跳,摘果子。”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与此同时,还要强调在整理归纳过程中讲究方法的最优化。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就是教学目标的方向性问题。也就说,在一节课上,在有限时间内,师生做什么最有价值。做有价值的事才是有效的,价值越大效益越大。孩子在一年级初始阶段,自学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不如老师讲授学得快,但经过一个阶段甚至两、三年的时间,孩子自己的学习能力一旦形成,会成倍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正是从这些意义上,新课程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所以课堂教学还有长效和短效的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图一时的效果而忽视学生终生发展的问题。

22 5880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