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设计【汇集4篇】
【导言】此例“《诗词》教学设计【汇集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词中的有关文学常识。
2、 、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3、 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凑,品味诗歌的语言。
4、 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诗经》
(请你查找《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乐府和乐府诗
(请你介绍乐府和乐府诗。)
3、走近陆游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雨雪霏霏 载渴载饥 冢 狗窦 雉
舂谷 贻 觅 貂裘 戍 鬓 沧州
5、 整体感知
听读朗读录音,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习《采薇》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写作背景
请你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研读赏析
①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我们描写的是怎样的景?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的?
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情况?
④诗的前三句是情景交融,相映成辉。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读到了戍卒那无限的悲苦,请同学们接着读诗的最后一句,说说你有读到了什么?
⑤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原因?
(4)背诵全诗。
2、学习《十五从军征》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
①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请作简要分析。
②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
③如此情景,请大家想一想,主人公此时该是如何心情?诗人又通过写什么进一步表现这种心情?
④《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3)背诵全诗
3、学习《诉衷情》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
①“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塑造了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找出与“漫一事无成霜鬓侵”表达情感相近的句子,并说说它在词中的作用。
③作者在《诉衷情》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心。
(3)背诵诗歌。
四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请同学背诵《采薇》《十五从军征》《诉衷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散曲
请你介绍散曲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辛弃疾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3、走近王磐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兜鍪 孙仲谋
(2)解释下列词语
神州: 兜鍪: 坐断: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整体感知
听读录音思考: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梳理这两首词的结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介绍写作背景。
(2)解题。
(3)探讨赏析
①如何理解“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如何理解?“不尽长江滚滚流”出自谁的诗句,有何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
③怎样更好的理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④这首词的用意是什么?结合下片的内容深入体会。
(小组讨论交流)
2、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1)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2)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3)背诵这首散曲。
四课堂小结。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
二、课文赏析
1、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⑴ 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的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⑵ 赏析诗歌:
⑶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 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②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③ 颈联写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④ 尾联又有何用意?
分析:
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赏析《赤壁》
⑴ 写作背景:文章写于杜牧黄州刺史时。赤壁是东汉献帝13年,周谕大败曹操。但杜牧所写的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岗,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⑵ 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
⑶ 赏析课文:
⑷ 思考:
①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起?
② 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的力量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③ “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乔”在文章中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切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④ 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叙事──议论)
⑸ 指导背诵
3、赏析《过零丁洋》
⑴ 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逃脱,后继续黑心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之元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⑵ 朗读感知课文:
⑶ 讨论思考:
①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② 颌联“风飘絮”“雨打萍”各比喻了什么?
③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分析:首联:回顾诗人经历:诗经书入仕途
走兵抗元,频繁战斗四年
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用比喻修辞)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日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小结: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4、赏析:《水调歌头》
⑴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任密州大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象。但词中由抑郁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书,余词尽废。”
⑵ 讨论思考:上片:
① 开篇疑问的作用何在?(透出一位政治上失意,处境寂寞的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② 理解“归”、“琼楼玉宇”(明指月宫暗指朝廷)“不胜寒”(明写对月宫气候想象,暗抒对朝廷内政治斗争氛围感受)
③ 理解“何似在人间”中的“人间”?(指密州,是双关,既与上天呼应,又与朝廷相对)
小结:上片写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
下片:
①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光的转移、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寄寓了怀念子女的手足深情。
② “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开阔胸怀)
③ 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态度?(表达了诗人要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祝愿,并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结: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
5、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⑴ 背景介绍: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生活。
⑵ 朗读课文
⑶ 赏析:划分层次: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后二句:写作者的感慨
⑷ 思考讨论:
① 第二层中,哪一句让我们看到由盛转衰过程的真实写照(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② 最后一句的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析: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家中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是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判。
⑸ 指导背诵
⑹ 小结: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生活。
请学生说说对古代诗歌的了解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出示思考题,请学生讨论明确
师生明确,形成板书
指导背诵,根据理解和结构层次背诵
请学生当堂将相应的诗句填写在黑板板书上
请学生讲讲“赤壁之战”的故事
请学生评价“赤壁之战”的战役
小组讨论后明确
要求学生根据理解记忆背诵
请学生说说对文天祥的了解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出示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
整理课文内容并形成板书
要求学生根据理解记忆背诵
说说了解的苏轼,回忆苏轼的作品
说说对词的了解
朗读课文上片并思考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明确
指导背诵
请学生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朗读课文并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过零丁洋
首联:回顾诗人经历:诗经书入仕途
走兵抗元,频繁战斗四年
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用比喻修辞)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
下句写日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山坡羊 潼关怀古
一、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二、 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三、 后二句:写作者的感慨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第三篇】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译读──将古诗词曲译成现代诗,进行“诗歌再创作”。
主要教学步骤:
1、范译一首。①学生读第一首诗,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补充、讲解;②师生合作,共同译诗;(学生试译一句,教师组织讨论、修订、板书一句)③定稿朗诵。(学生读一句原诗,老师读一句译诗)
2、自译一首。印发或多媒体显示其余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每人选译一首。
3、小组探究。学生按自己选译的诗调整座位,组成小组,讨论修改。
4、班级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自定形式演读,师生评价。
5、成果展示。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将译诗作进一步修改,然后誊正张贴,供同学们参考或抄录。
方案二
教学角度:吟唱──选择与诗歌情感相符合的曲调进行配唱。
主要教学步骤:
1、欣赏王菲(或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说说歌中蕴含的感情。
2、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与歌曲进行思想情感上的比较。明确:将诗歌配曲演唱一定要与诗歌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3、欣赏岳飞的《满江红》和李商隐的《无题》的歌曲演唱;介绍两种“唱”古诗的方法:一是今人谱曲,二是用现成的曲谱配曲。
4、班级活动,逐首朗诵并明确其思想感情。
5、小组活动,讨论为诗歌配曲或谱曲,并推选演唱人员。
6、各小组代表上台演唱。
《诗词五首》教案【第四篇】
教案示例
诗词五首
重点:
①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②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观沧海》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重点落实以下问题:
1.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2.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3.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归纳: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结全诗的写作特色,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六)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朗读这首诗
(三)指导学生评析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5.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6.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你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当堂背诵。 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应当比较易于成诵。
三、《望岳》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重点讨论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放各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5.“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6.“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7.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项。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三)背诵指导。
第二课时
四、《如梦令》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教师领读这首词。
(三)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四)练习背诵。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五)继续讨论,深化理解。
1.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2. 为什么会“误入”呢?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3.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4.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5.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
(六)教师再次领读。
(七)小结
五、《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三)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这时是什么季节?
3. “说丰年”的是谁?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
5.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6. “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
7.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
8.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倒语?
9.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10. 由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间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五)小结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教案点评:
以朗读带动教学,在朗读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上一篇:教学设计【优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