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最新29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情感表达与角色扮演,学生理解亲情的珍贵与离别的痛苦,培养同理心与人际沟通能力。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为志愿做了哪些事,志愿为朝鲜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

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àn

友谊:yì

血泊:pō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和志愿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为志愿做了哪些事,志愿为朝鲜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想志愿所想,急志愿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2.了解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析句子。

教学难点:品词品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小黑板,完成练习(反问句改陈述句)。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读第一段,出示学习任务: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借助工具书或和同学互助解决。2.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三件事?和同桌交流后,在课文里做好旁注。3.用==画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后汇报,师板:⑴给战士洗补衣服 ⑵.冒炮火送打糕 ⑶.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师:这部分中有个写大娘冒炮火送打糕上前线的句子,请找出来,在表动作词下画△,把这几个动作词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理解:雪中送炭,用“雪中送炭”来说话,指导品读句子。

学生汇报感动句,师点拨,重点指导品读句子:①.难道你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这是个什么句?你能把它改为陈述句吗?你打算怎么读?

指名读,评议,师点拨,试读 ,齐读。

②.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说体会 ,指名读,评议,同桌读,齐读。

3.小结学法

刚才学习第一段时我们采用了(出示小黑板):一。默读二。说(事)三。写(旁注)四。找(句子)五。谈(体会)六。品读

的方法。

(二)同法学习二。三段

1. 学生自学后汇报第二段内容,随机板:救老王 失去妈妈

2. 学生汇报感动句时重点指导品读句子:(投影出示)同志们都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会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那你觉得这几个词该怎么读?谁来坚决地读一读?你觉得他读得够坚决了吗?谁能读得比他更坚决?师范读,评议,试读,齐读。

3. 学习第三段,汇报内容后板:挖野菜 失去双腿

4. 学生汇报感动句时重点指导品读句子: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记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你从这句话中懂得了什么?理解:深情厚谊,用“深情厚谊”练习说话。试读,齐读。

5. 小结。

三。学习后三段

1. 齐读后三段。

2.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 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舍不得离开朝鲜人民,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块土地?

4. 小结,板:比山高,比海深

5. 再齐读后三段。

四。延伸拓展

1.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告别时说了那么多情深意切的话,想象一下:告别时,朝鲜人又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呢?

2.小黑板出示:

送别时,大娘会说:

小金花会说:

大嫂会说:

3.同桌交流,指名说,其他生补充,动笔写。

教学目标: 篇3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词句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4

一、 课题直接引入

1、 课前激qing: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张吗?紧张是没自信的表现。不用紧张,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认真思考大声朗读勇敢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

2、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

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

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

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

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昂)

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3、 小结:同样一句话,不同情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 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

1、 读前提要求,让学生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

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 交流体会感触教师引导。

4、 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

5、 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因为他们是 亲人呀

6、 由“亲人”引起辩论

有道理也似乎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

想跟我辩论吗?

三、深入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

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

我希望你们做第二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仔细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第二要抓住情感,看看作者表达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什么感情?抓住了情感好好体会,并且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这就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让我承认他们是亲人,可以吗

2、先试试你们的火力怎么样

(1)“为什么送行的只有三人”

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志愿军跨国鸭绿江到朝鲜通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亲人吗?

学生反驳

教师小结:你们说的我明白了,由于写作上的原因,不能一个一个都写出来,也没有必要都写,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来重点写,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是这个意思吧?

他们三个怎么有代表性?老年少年中年那男人哪去了?男人打仗去了,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更多,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和照顾伤员都由妇女担当,所以记叙的事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

指导写法:

这在写作上是一种经常用的到的选材组材方法,重点写几个人,然后概括写全体。就像写美丽的威海,就不能把所有的风景名胜像环翠楼、刘公岛、圣水观、西霞口、赤山、圣经山等一个一个全写上,选你最了解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再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威海,三言两语就行了。

(2)分段

作者的思路弄清了,那�

分析这句话感情读这句

那大娘为什么这样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劳累地去给志愿军送饭呢?

因为把他们当做了亲人。

4、谁还想说?救伤员的事情 理解“唯一”

5、大娘是不是就为志愿军做了这两件事?那是多少?从哪里体会到的?

出示句子: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从多少一词知道是很多事情,猜猜还可能都做了些什么?(缝补衣服、盖被子、做饭、……)那为什么就写了这两件事呢?(最能表现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作亲人)

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不能什么事情都写,要注意选材,要想想我写这件事的目的想表达什么?能能不能表达出整篇文中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观点,也就是你文章的中心,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

词语“多少”什么意思?就是很多,换成“很多”可以吗(缺少一种情感,就是感激和赞扬),我们在用词的时候也要注意不仅意思要表达准确,还要将情感准确表达出来。

6、理解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说这句话的目的是干什么?说服大娘我们不会忘记她

怎么知道?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

这叫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下面就围绕哪个词“慈母”来写了两件事,提示语是“记得”“还记得”

7、八年来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你抓到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了吗?

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

你能感动我吗?指导读

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叫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

好处是表达的情感更强烈语气更肯定

那对于大娘救伤员失去小孙孙的那件事你能用一句反问来质问我志愿军是不是亲人吗?

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大娘把志愿军战士看作自己的亲人吗?

四、总结学法

1、回头总结一下,作者围绕想表达的情感——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怎样来写跟大娘话别的这一段的

2、学生感情朗读,想想

3、交流 劝回——回忆——肯定强调 可以分三层

五、作业

照这样的学法自学2、3段,以便下节课交流。

五年级下册语文《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5

翻翻以住的教案,每次的教法都大相径庭。最先是注重对思想意义的挖掘,后是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再是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再后来是注重表达方法的领悟。

注重对思想意义的挖掘,教案里有大段时代背景的介绍,有对国际主义的解释,有朝鲜阿妈妮为什么要先背伤员后救小孙孙、小金花的妈妈为什么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救老王、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说明了什么、“亲爱的土地”是什么意思等等的追问。依稀还记得在老师穷追猛问下学生那迷茫的眼睛。

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教案里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就有这样几道练习题:1、请画出本段中的设问句和反问句。2、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这里“雪”指的是(          ),“炭”指的是(           )。3、填空并说说这些括号里的词的用法好在哪里:是您(    )着全村妇女,(        )着打糕,(          )着炮火,(           )过硝烟送到阵地给我们吃。4、找出本段中的一对反义词,并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5、请把本段中的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哪种用法好。当时的课上得手忙脚乱,以至于几次颠倒了幻灯片的顺序。

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学第一段暗示学法:读一读,思考这一段写了几件事——画一画重点词句,并理解它们的含义——想一想这段话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有感情地读一读;扶读第二段,试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运用学法。当时每教一课,每学一段,都要总结出几点学法,否则的话,就是不成功的语文课。

注重表达方法的领悟。第一课时快节奏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二课时着重研究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的。给第一自然段分层,归纳出作者的写作思路:话别——回忆往事——赞颂友谊。然后请学生自己分析第二、第三自然段是怎样表达的。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表达方法是“话别——回忆往事——赞颂友谊”,接下来请学生想一想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然后按照这种方法写一段话。不过到现在我也搞不明白,诸如“话别——回忆往事——赞颂友谊”之类的,算不算表达方法。

现在看来,以上的四种教法虽不能一概给予全部否定,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教师为本,以书本为本,肢解课文,过程僵化。在这样的课堂里,文章深厚的情感淡化了,语文的人文底蕴流失了,课堂的主体错位了。时至今日,如果再让当时的学生回忆一下这篇文章,不知他们还能记得些什么,不知当时教给他们的所谓的学习方法是否对他们以后读书真的有什么帮助。

今天再教这篇文章,应当如何教呢?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以课程标准先进的阅读理念为指导,我这样教学这篇文章。

上课伊始,创设亲人别离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课题,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做好情感的铺垫。

“53年前的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1950年10月,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3年,美帝国主义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咱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写的就是1958年志愿军回国时,和朝鲜人民话别的动人情景。”交待了当时的背景之后,我请学生不要看书,听老师范读。我满含深情地朗读课文,因为是第五次执教,我差不多能背诵这篇文章。当我把目光从课本上移开转向学生时,我发现他们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听得是那么专注。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被深深地打动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多种,我使用最多的、最乐于使用的就是范读。教师情深意切的范读有一种磁场效应,能最快捷地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氛围。

“现在你们想读这篇文章吗?”我问。

“想!”学生异口同声。

“那好,请你们尽情读吧。”我说。

教室响起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书读完了。我请他们放下书,细细地回味回味,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第一遍读书,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应该说读得最投入。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的,必是课文最精彩的,必是他们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这一点,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读、思、议,使之凸现、丰满,直至使之清晰可见、伸手可触,根植于学生的内心,融入他们的生命。

“我很受感动,朝鲜大娘为了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大娘冒着炮火,不怕牺牲,给志愿军送打糕。”

“小金花很刚强。”

“大嫂架着双捌,背着孩子,送志愿军送了几十里还要送,她不想和志愿军分离,她不想让志愿军走。”

“大娘和小金花都不想让志愿军走。”

“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再停留片刻,志愿军战士也不想离开朝鲜,不想离开朝鲜的亲人。”

“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中朝人民的友谊很深厚。”

……   ……

“同学们体会得不错,老师一开始读这篇文章时,也体会到了这些。”我说,“一读这篇文章,我就被大娘、小金花和大嫂深深地感动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看看还能体会到什么,或者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又认真地读起来。他们读书的积极性来自哪里?一是来自于课文本身的魅力;二是来自初读课文的成就感,老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感受、发现。

“谁又有了新的发现?”在学生读书之后,我启发道。

“大娘把伤员看得比自己的亲人还要亲。”

“小金花和她的妈妈为了救侦察员老王,不怕牺牲。”

“大嫂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挖菜。”

至此,应当说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直接感悟。

“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我问。

几位学生先后提出“雪中送炭”、“代价”、“噩耗”等词是什么意思。

“小金花既然是一个刚强的孩子,可她怎么哭了呢?她到底算不算一个刚强的孩子?”一个学生问。

“嗯,问得好,你很会动脑筋。”我赞许地说。

“志愿军为什么管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叫亲人?我们管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才叫亲人。”最爱动脑筋的孙志鹏问。

“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她们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好?”扎着马尾辫的班长问。

“是啊,的确是这样,能提出这么重 的问题,你们真了不起!”我由衷地赞叹。

在老师的激励下,又有学生陆续提了一些其它的问题。

“问题提得好,想信同学也能很好地解决。”我继续给学生鼓劲,“这些问题里面,最难啃的骨头就是志愿军为什么称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为亲人?朝鲜亲人为什么愿意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关心、帮助志愿军?你们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学生充满了自信。

“那么,咱们就一起来啃这两块硬骨头,其它的几个问题,联系一下前后句子就能想明白。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读书。现在就请同学们继续读书,可以朗读,可以小声读,也可默读。读完之后还可以和前后的同学讨论讨论。”

通过读、议,学生明白了,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他们不是亲人,可是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另一方面,朝鲜亲人之所以愿意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关心、帮助志愿军,是因为志愿军战士同样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在保卫朝鲜人民,在帮助他们赶走侵略者。

至此,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这个过程,是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智力劳动乐趣的过程。

“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为志愿军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但比亲人还要亲。看着年迈的大娘、幼小的金花和架着双拐的大嫂送了一程又一程,看着大娘随风飘撒的银发,看着小金花迷茫的汩眼,看着大嫂额头的汗水和背上塾睡的孩子,假如你就是当时的志愿军战士,你有何感想,此时你最希望的是什么?”我深情地引导。

“请他们回家休息。”学生答。

“那好,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练习朗读,你觉得怎么读能劝住他们送别的脚步就怎么读。开始吧。”我意在进一步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学生练习之后,我指名请他们读给大家听。听后请学生评议,评议后再读。在反复的读中学生的情感渐于与作者、与志愿军战士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共鸣。在反复的读中,学生不知不觉达到了背诵。

最后的一个环节是交际表演。“同学们刚才读得很有感情,表达了志愿军的心愿。既然是话别,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话,会说些什么呢?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身份,练说,一会儿派代表演给大家看。”

“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这就是我们教育现代性的基本内涵,也是教育现代性义无反顾的责任。” (《中国教育报》  2003-02-27   《教育现代性本质是什么?》)

我这样教,体现了教育现代性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篇6

1、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1)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

(2)从哪些事情中能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3)找出能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朗读。(四-六自然段)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7

一、我会感受。

读了课文,我感动于(                 );感动于(            );感动于(                    )。

二、辨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担心(  )  阻击(  )  焦急(  )  供应(  )

故意(  )  支持(  )  侦察(  )  崎岖(  )

反义词:唯一(  )  温暖(  )  困难(  )  支持(  )

慌张(  )  伤心(  )  清楚(  )  暂时(  )

三、辨别句式,再照样子写一句。

(陈述句  感叹句  疑惑句)

(1)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    )(                    )

(2)“小敏,你怎么还不回家呢?”(   )(                  )

(3)您知道我们缺少素菜,就挎着篮子上山去挖野菜。(   )(         )

(4)你说,我们会不会忘记你的恩情呢?(   )(               )

四、语文营养菜(填上不同的“yi”字)。

气候( )人  心旷神( )  化险为( )  自信不( )

转( )阵地  ( )惑不解  ( )然自得  礼( )之帮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8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代价、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等词语。

2、通过重点问句的理解,体会文章中心及作者思想感情。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过程:

一、导言:

这节课我们学习17课,再见了,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学习时,我们要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领会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其余同学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志愿军和大娘告别听情景)——板书:大娘

2、分几层写的?

(三层:请求——回忆——反问)

3、请打出这段课文里的两个重点来出示小黑板

你是根据什么来找的?(根据课后提示来找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说明你很会学习。

好,让我们先看第一个句子。

4、理解第一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感叹句)要表达怎样一种感情呢?看句子。

②有两句话,第一句说什么?(送打糕)——板书、送打糕

第二句说什么?(这真是雪中送炭)

③理解“雪中送炭”

a.“雪中送炭”的本意是什么?(在隆冬风雪严寒中,有人送来炽热的炭火)

b.在一般情况下比喻什么?(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c.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呢?

(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正在这时,大娘送来了打糕,真是“雪中送炭”呀!)

(1)还有更深的意思吗?

在战场上拼了三天三夜,而且是空着肚子,如果是你会怎样想?

(要是有吃的……加点水……也好啊!)

当时敌机封锁,可能吗?(不可能)这事被大娘知道了,大娘送来了打糕,这打糕,是怎样送来的?(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

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是什么?

(2)不仅仅是打糕,而且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的是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武器,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

这就是——雪中送炭!

④志愿军心里充满了对大娘的什么?(感激)

⑤指名朗读这句,然后齐读。

5、理解第二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②这儿也有两句,第一句说什么(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板书失去孙子

“唯一”是什么意思?(独一无二)

大娘独一无二的亲人是谁?(小孙孙)

为什么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亲人(其它人都被敌人杀了)

这唯一的亲人又是怎样失去的(救伤员)——板书、救伤员

大娘家有两人需要照顾,一个是——……一个是——……,他们都要救,在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大娘丢下了谁?抢救了谁?

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哪儿可以看出?

(爱,从抢救小孙孙看出来)

我们可以想象到大娘面对炸平的房屋,怎样呼喊着自己唯一的关人?

(孩子呀,别怪奶奶,奶奶是为了救叔叔,叔叔会为你报仇的!)

大娘多么爱自己的小孙孙呀!可她把生的希望给了志愿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的小孙孙,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娘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这样的感情用陈述表达怎么样?(不强烈了)

③指名读,然后齐读。

6、这段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感激、崇敬)

指名朗读,读到重点时,大家齐读。

7、我们是怎样学这段的?

(①抓住主要内容。②分清段内层次。③体会重点,词句)

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后面的课文。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自学。

①主要写了什么?

②分几层:

③找出的重点句是哪句?

2、引导体会重点句?

①是什么句?(转折关系)

②看三个小句子:

读第一句:干什么回来?(救老王)板书——

读第二句:为什么焦急?(小金花和老王回来了,妈妈还没回来)

读第三句:等来的是什么?(噩耗)“噩耗”的意思是(亲人死亡的消息)

等来的是什么样的噩耗?(               )

“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     )妈妈为什么跟敌人“同归于尽”。(小金花的妈妈知道自己已给暴露,如果不拉响手榴弹,金花和老王就有可能再次落入敌人的魔掌,妈妈为了救出老王,宁愿同敌人一块死去)。

③比较、朗读。

等来的是噩耗

(书中句子)

读起来我们为什么不同的感情?(悲痛、仇恨)

④指导朗读,然后齐读。

3、同志们都伤心地痛哭起来了,小金花胸中充满了悲痛和仇恨?

这两种感情中哪种最强烈?(仇恨),从哪看出(但是你把脚一跺……)

同志们都伤心地哭了,小金花也应没哭啊!因为哪是自己的妈妈呀!她想哭吗?(想)但是她哭没有?(没有)她想哭却没有哭,从哪儿看出(嘴角抽动两下),她悲痛哪儿去了?(她悲痛为对敌人的仇恨),化悲痛为力量悲痛越大,对敌人的仇恨就越深。

用这种感情朗读——

小金花多么刚强呀,今天刀子却落泪了,为什么?

体会到什么?(小金花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

小结:看到刚强的小金花落泪了,志愿军叔叔也是心湿也不好爱啊,谁来朗读本段。

4、指句朗读,读到重点时,齐读。

四、学习第三段:

1、自学习本段,检查。

(1)写了什么?(志愿军同大嫂告别听情景)——板书,大嫂

(2)分层怎样?

(3)重点句是哪句。

2、体会重点句:

(1)这句是什么句?(反问,改陈述)

(2)两个小句,读

第一句:“代价”是什么意思?(   )

这里指达到什么目的?(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为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双腿受伤致伤)

双腿是怎样受伤致残的呢?(……)——板书:挖野菜

从“血泊”你想到了什么?(    )

为什么用省略号?(那情景太残忍了,说不下去)

大嫂付出的代价高不高?

体会到什么?(比亲人还亲)

大嫂架着双拐走了几十里来送行志愿军是怎样说的呢?

3、指名读,读到重点句处大家齐读。

五学习第五段:

1、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地开动了,从此我们就要和朝鲜的亲人分别了,让我们再向相处八年的亲人说声再见哟,谁来读?

①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

③朗读。

2、志愿军叔叔还有许多话要讲啊,可是无情的列车飞快地向前奔,谁来读?

“再看一眼”怎样讲?“再停留片刻”怎样讲?

再见了,亲人

(某些过渡句摘录)

一、板书课题,简介历史背景后谈话:那是一个多么难忘的日子啊在送别的火车站里,志愿军战士望着相处八年的朝鲜亲人,踩着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怎么忍心离开呢?望着为自己赶走侵略者,重建家园的志愿军,朝鲜人民又怎么忍心分别哟?抚摸着亲人的肩头,握着亲人的双手,有多少知心的话要说,有多少难忘的情要诉啊!一幕幕依依不舍的动人情景出现了。让我们也来到车站上,看看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吧!

大娘为志愿军送来的不仅仅是解除饥饿的食物,还送来了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食粮。

小金花拉着志愿军的手,还在那里不住的抽泣,一位背着孩子,架着双拐的大嫂从人群中挤了过来。

汽笛长鸣,声声撕裂心肺,列车就要开动了,这么多的亲人,怎么能一一话别呢?望着舞动的鲜花,望着不断涌来亲人,望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志愿军战士只能满含热泪,深情地呼唤——

列车徐徐启动,缓缓驶出车站,朝鲜人民舞动鲜花,追着列车奔跑!志愿军战士从车窗里探出头来,不断地挥动着手臂,他们又一次深情地呼唤——

列车越去越远,终于消失在铁路的尽头。虽然看不见志愿军了,但朝鲜的亲人仍然站在那儿,静静地站着,任的热泪流尚,虽然看不到朝鲜亲人了,但志愿军战士仍在不停挥动手臂,再一次觉悟呼唤。

《再见了,亲人》的教案 篇9

佚名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6课

二、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过程 :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⑵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按“劝慰——回忆——抒情”分层,用“|”表示。

10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分层。

⑸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作业 。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你与亲人道别的情景的话

附:板书

6、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

大 娘

救伤员失孙

深情厚谊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大 嫂 挖野莱致残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外,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结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简介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学生字。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1、指名读生字。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2)一同死亡或消灭。

5、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子音。

2、小组合作,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小组讨论:

(1)课文中的亲人指谁?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2)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画出�

6、作业设计:

1、完成课文画好的字词。

2、完成语练一。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1、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同座讨论:这段写什么?这段有什么样的写法?

(二)指名读大娘与志愿军话别内容。

(三)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四)分组讨论:志愿军写了小金花、大嫂的哪些事?找出文章句子读一读。

(五)集体交流。

(六)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读一读。

2、讨论写法,学习写法。

1、请找出个段的开头句及结束句,看一看有什么特点?

2、重点指导读好各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

(1)话别的语言要读出敬重、亲切的语气。

(2)抒情的语句要把“怎么能”“难道”等词读重声些。

(3)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3、总结课文

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

2、完成“思考·练习”1、2、3、4题。

5、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大娘: 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失去唯一的小孙孙

小金花妈妈:救侦察员老王和敌人同归于尽

大嫂: 挖野菜失去双腿

(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六、教学后记:

1、《再见了亲人》是1篇讲读课文,同学们学习它很感兴趣,能根据预习提示进行预习。

2、本文是1篇声情并茂的好文章,用真挚无比的口语式的诉说,既叙述了事件,又表白了心意,让人心潮荡漾。学生学习欲望高。

3、 文的描写富有特色,教学时,我首先重点讲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让学生去发觉其他段的相似处,让学生按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其它自然段。

4、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收效较好。

5、学生用深情地朗读,代替我枯燥地讲解,让学生投入从中体味这种深情手法的味道,体会它的好处,并让学生课后练笔。命题可以离别场面为例。

6、不足之处是:学生概括能力较差,有待加强阅读训练;有些差生理解能力差,有待个别辅导。本课生字词掌握不过关,有待练写,再报听写。

以读代讲,学4—6自然段 篇11

(1)导读:在这浓浓的离情中,列车开动了自愿军战士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2)生自然引接课文4—6自然段。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上节课我们来到了46年前的朝鲜,目睹了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细地品味这份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二、质疑点引,明确目标

1、学生质疑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本节课你想进一步弄清课文哪些问题呢?

生:自由回答。

2、补充归纳,明确目标

师:你们的目标加上老师的补充、归纳与整理,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目标)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带着这几个目标,我们来走进课文。

三、自主探究,经历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回忆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时间是2分钟。

2、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请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课文1--3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同时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用――画出来,好好读一读,做一下简单地批注。时间是5分钟。

3、谁先来说说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生:自由回答。

4、哪部分内容最令你感动?

(1)交流第1自然段

①生:第1自然段中的大娘最令我感动。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什么是“雪中送炭”?

生:指生回答。

师:对,这是“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还有什么情况下,也可

师:课文指的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全面而又深刻。

②由这件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

生: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充满感激地说──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③师: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大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却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为此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一部分特别令我感动。

师:你知道什么叫“唯一”吗?

生:自由发言。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部分,读出你的感情。

(生读。)

师:同学们,唯一的小孙孙失去了,大娘心里会怎样?

生:一定非常痛苦。

师:对,请你再“痛苦”地读读这部分。(生再读。)

师:我注意到你把“唯一的”和“怎么能忘怀呢”强调了出来。请你把感受到的痛苦心情。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生:自由发言。

师:只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将课文读好!

④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为了帮志愿军战士洗补衣服,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师: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这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是呀,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爱犹如母爱一般。所以说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谁能读出这份深情?

指2生读,余生评价。

⑤师:大娘让我们难忘,因为她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志愿军战士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到那难忘的告别场面。假如你就是志愿军战士,把你心底想说的话告诉给大娘。

指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2)交流第2自然段

①生:交流此段中让自己感动的内容中并谈出感受。

师:“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此外,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课文是怎样讲的?谁来读读!

指生有感情地朗读“同志们伤心地……多么刚强呀。”

师:注意小金花的动作:“跺、抽动”应读得重些、快些,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谁还想来读读?

生:再练习读,并适时点评。

②师:现在志愿军要走了,小金花有没有哭?

生:(齐答)哭了。

师: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③师:现在小金花哭着前来送行,那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

生:(学生自己练习读第二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

指生表情朗读这片断。

师:我们应像对小妹妹说话一样,亲切、自然,劝她别难过。(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读得好!

(3)继续来交流(第3自然段)

生:汇报令自己感动的内容及感受。

②师:你从“前沿阵地”想到了什么?

生:展开想象自由谈。

③师:从这可看出大嫂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关心志愿军胜过关心自己,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她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失去了双脚。(打出幻灯片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这句子。

师:读过之后你想说什么?生:自由发言

⑤师:现在志愿军要回国了,看!(放课件)大嫂背着小孩,架着双拐赶来送行了,她已经送了几十里了,仍不愿往回走。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

生:(一学生朗读该片断,读得情真意切)

⑥拓展知识

师: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流血牺牲,所以,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

生:(齐说)亲人!

师:志愿军战士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呢?你能从书上找到他们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吗?(从课本中找出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的事,并适当展开想象)

2、走出书本,你还能向大家诉说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吗?

生:列举课外搜集到的事例。

小结: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读课文最后三段,升华课文情感

(1)、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离别的汽笛已经拉响,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谁来给大家读读

指生读。谁来点评?谁还想来读?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师: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们就是志愿军战士,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人民深情地告别。生:齐读

小结:列车虽然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在一起。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

6、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想一想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1)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四、体验感悟,延伸发展

1、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一个,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2、本文作都是巍巍,他还有1篇佳作<<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后请找时间读一读。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   大 娘

志愿军 ――――――    小金花

胜似亲人   大 嫂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等词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激趣、朗读、合作交流,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3. 情感态度价值感: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学习重难点: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

一、激趣置疑,揭示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说说你对亲人的理解。(有血缘关系,最亲密的人称“亲人”。)

说起亲人,大家被亲情所感动着。然而在人们遇到危难的时候,凡是能伸出援助之手的,都会被视为亲人,例如非典时候的白衣天使,地震中的武警官兵。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让人感动的故事。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五十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

2、介绍背景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毅然出兵支援朝鲜,先后出兵30余万人,却有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你知道哪些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3、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起。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战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10月,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朝鲜人民噙着泪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再见了,亲人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

4、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课文中的“亲人”指哪些人?他们是亲人吗?为什么把不同国度的人是称为亲人?

二、自主学习,归类释疑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朝鲜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自主学课文,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想一想,哪些事让你感受到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读的过程中,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2、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把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2)交流:哪些事让你感受到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

3、汇报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讲一讲,从哪些事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1) 大娘 : 送打糕,昏倒路边;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小金花: 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3)大嫂:  为志愿军挖野菜,炸伤了腿

三、走入情境,研读分享

教师范读大娘的故事,想一想哪些词句表现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1、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2、重点出示: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交流讨论: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哪些词句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打糕是怎样送来的?

大娘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养伤,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你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从“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从“唯一”这一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研读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

情谊比山高比海深(板书)

四、分层应用,情感升华

1、在朝鲜战场上,      为了       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为了

浴血奋战。两国人民用          凝成了         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        。

2、在分别之际,这位朝鲜的阿妈妮怎么舍得志愿军离开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以大娘的口气描述一下送别的场面。

五、交流反思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阅读链接

本文的作者是魏巍,他还有1篇非常经典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课下大家可以找来阅读。

不是亲人

板书:志愿军————————朝鲜人民:大娘

胜似亲人            小金花

大嫂

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4

《再见了,亲人》

课时:第一课件(略)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其中一段(按学生要求)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1、复习导入  :(结合前节课的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千万个送别的人群中,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劝慰"(板书)她们不要难过,"回忆"(板书)她们与志原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务

那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

二、读悟学法、理解重点

1、了解学生,确定精读重点

(1)自由快速浏览前三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2)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段?(按多数意见)

2、精读重点段

(1)提出要求:(屏幕显示)

细读这 个自然段,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一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说明什么?

(2)学生自读、自画、思考

(3)让学生谈对受感动的语句的理解,并读出受感动的语气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领悟学法:刚才我们怎样理解这段内容?

3、学法迁移,自学另外两个自然段

(1)按照刚才的学习思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其它两段的内容。(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2)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3)指名朗读

(4)教师点拨:

同学们,读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 (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1)引读:

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战斗生活了八年,此刻,他们坐在已经开动的回国的列车上,望着车窗外泪流满面的亲人,他们不得不挥挥手,做最后的告别--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他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多么希望列车能停下来,他们呼唤列车--

生:"列车呀,你慢点开,让我们再……再停留片刻!"

师:然而,列车越开越快了,离朝鲜的亲人越来越远了。他们只能在内心深处对亲人们说--

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自由读,想象场面,领悟情感

三、延深教材、深化中心

1、提供数据资料

(1)总结过渡: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站在志愿军的角度,选择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表达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板书)。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朝鲜 但是,同学们是否知道,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朝鲜的解放,也同样付出了重大代价。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份资料。

(2)屏幕显示:志愿军烈士统计数据

(3)谈感想:看到这一串串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图片资料

(1)导语 :

在这千千万万个烈士中,有许多特等英雄。他们的英勇壮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两国人民中间传颂。请同学们看图片资料。

(2)发图片,每小组一份

(3)看英雄形象,读英雄事迹,交流感受

四、自主练习、创造想象

1、导语 :

当年,这些英雄的事迹,传遍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小金花在送别为他们流血牺牲的志愿军叔叔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会想到什么?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学了这篇课文后,不想对当年的亲人们说点什么吗?

2、屏幕显示练习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1)请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课文的写法,对志愿军叔叔说几句话。(可选择图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2)现在,你想对志愿军或朝鲜人民说点什么?(可选择其中一个人物)

(3)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学生自练,然后小组交流

4、典型汇报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结合板书,总结写法

2、征求学生对教师上本课的意见

3、作业 :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想写在日记中;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描写人物情感的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人物之间的深厚情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及国家情怀,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对和平、友爱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图片、视频片段、背景音乐等)

课文相关背景资料

角色扮演所需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中朝友谊的历史短片或图片,简述中朝两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相互扶持、共同抗敌的感人故事,引出课题《再见了,亲人》。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亲人”一词通常指谁?在这篇课文中,“亲人”又有何特殊含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课文情感。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纠正易错读音,解释生词。

3.请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适时补充,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分组学习: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或几个自然段,深入研读并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描写了哪些“亲人”之间的故事?

这些故事是如何体现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的?

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谈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人物情感。

3.细节品味:选取文中几个典型场景,如“大娘送打糕”、“小金花救伤员”、“大嫂挖野菜”,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志愿军战士或朝鲜人民的一员,在分别之际,你会对亲人说些什么?请学生写下自己的心里话,并分享给全班。

2.文化对比:简要介绍中朝两国文化的异同,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真挚的情感是相通的。

3.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课学习要点,强调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鼓励学生珍惜身边的亲情、友情,培养国际视野和和平意识。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更多关于中朝友谊的故事或资料,准备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6

学习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3)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三、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五、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再见了,亲人》的教案 篇17

江苏太仓市实验小学 杨春柳

难忘《再见了,亲人》一课,不仅是因为作家魏巍的深情叙述,也因为那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后来,这一课我又听过几次,竟发现自己对它始终没有一个定论。“肯定是要学法指导的……”

这句话是我第一次上《再见了,亲人》时我的指导老师说的。他很熟悉课文,告诉我课文前三节行文结构一致嘟是以“送别——回忆——抒情”的思路来写的,完全可以精读第一节,再“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第二、三小节。于是我这样教学第一段:

1.指名读;2.试按“劝慰——一回忆——抒情”将课文分成三层;3.读劝慰大娘的话;4.回忆往事,理解“雪中送炭”等重点词句;5.将抒情部分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6.感情朗读。同时概括出“三步”学习法:“学分层,理清顺序”——“抓往事,理解‘亲人’”——“读课文,体会感情”,并要求学生按这样的方法自学第二、三小节,讨论交流。说实话,这所谓“三步”学习法,要不是翻出原先的教案,我还真想不起来了,而深深印在心中的是自己教学中的语言。如:“望着这一批与自己生死与共的志愿军战士,想到就要和他们分别了,再也无法回到过去共同战斗的日子,人们的眼泪扑籁籁地掉下来。一位老大娘拉着战士的手,‘孩子’还没说出口,就已是泣不成声。在这长长的山路上,只听见哭泣的声音,只看见这一条伤心的人流。”课后,一位老师鼓励我:“你应该保持这样的激情。”现在想来,像这样以情动人的课文,一味地强调学法指导,是有些武断的。“满怀深情地读一读……”1999年12月,在学校听了一节挂牌课《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以一个大问题贯串:“为什么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逐段讲解后,点出中心: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似乎但凡能想出的教学设计都使上了:分层、根据文字想像画面(“送打糕”一段)、背诵(第一节)、学法点拨、想像说话(以朝鲜人民的口吻设想)……另外,还播放历史录像。如果是我,也很难想出什么更新奇的招了。但感觉就像读早已知道结局的小说,少了那么一点情趣,我是如此,听课的学生也是如此。我注意了教师的朗读指导语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饱含激情读第二件事”、“有感情地读这一节”等等。我不知道这“满怀深情”到底有多深,但很显然,这样浮于表面就“感情”读“感情”,学生是难有感情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倾注纯真的情感。……教师以自己的恰到好处的情感去影响学生……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进行。”(李吉林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如果教师不将自己的情投入进去,那么他的语言肯定是缺乏感染力的。这一课的教学,尽管在设计上看似无可挑剔,教程也很流畅,但缺少了“情”,少了形象性境界的营造,总觉得走了味。“咱们写首诗吧……”

一年以后,我又听到了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留下深刻印象。总结部分,教者冒出这么一句:“咱们来写首诗吧,永远记住当时的场面。”随即出示一个诗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无言默默泪,。”听时一喜,原来还可以这样教。学生的答案也令人惊喜:“你我一家人”、“惜别知情深”、“有缘再相见”、“只见车影远”、“天涯若比邻”……在朗朗诵诗声中,“情”溢于言表。而教者在这一课教学中,其他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少。如:让学生以老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口吻写活,将其与课文对应起来念,激情荡漾。尽管教者也有他的不足,但我想,有情,有创新,才有可能步入极高的教学境界。回首又见它如果让我现在教这1篇课文,我还是无法将它定格,但有几点我可以肯定:

第一,我会让我说的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第二,绝不给自己的教学冠之以诸如“学法指导”之类的定式。第三,要有创意,以最适宜的方式,给学生充分阅读和表达的机会。

(此文在本刊“难忘的一课”征文中获一等奖)

《再见了,亲人》“主导——自学”式教案设计 篇18

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力求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为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在我县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三种模式,其中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配备有电视机、 dvd播放机和教学点各年级的教学光盘,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下面我根据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一谈如何将教学光盘资源应用于语文教学中。

一、合理利用教学光盘资源

(一)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内容的特点

目前光盘资源的种类有: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教学素材类的光盘资源、专题类光盘资源。其中,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是根据农村学校的教学需求,由教育方面的专家和优秀教师为农村学校专门制作,在学科上覆盖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科学、音乐、美术等,在内容上覆盖了文字教材的绝大部分。它按每课题为单元,包含了复习与导入、新课讲授、学生活动、巩固复习,评价和小节等环节,片长大约在20分钟左右。

(二)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学光盘

根据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光盘的使用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避免产生 “教师成为机器的播放者,学生成为看客”。重视发挥教学光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执教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有效地、灵活地使用教学光盘。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光盘片长25分钟,如果完整播放使用,留给学生时间十分有限(只有15分钟),执教者的辅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够,学习效果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只选择利用了教学光盘资源大约13分钟,留给课堂教师和学生27分钟,其中利用了“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和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一道奋勇抵抗”电影片断、电视教师引导学生认读生词、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引导学生学习感悟大娘的故事等,在学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时只利用了电视中教师和学生部分感情朗读句子作为范读。整个教学过程是执教者参考教学光盘中的教学设计,由执教者和教学光盘交替“合作”教学。

二、找准教学过程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堂语文教学课成功与否,要看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是否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学生知识、能力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逐步提高。由于用光盘进行语文教学有两个课堂:电视课堂和现实课堂,如果执教者不找二者的结合点,就会感觉思路不清,重点不分,一会儿在放电视,一会儿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一会儿光盘教学资源播放错位,头、嘴、手忙个不停,感觉整堂语文教学没有头绪,教学时间不足,课后执教者自己都不知道讲了些什么,更谈不上突破教学重、难点。找准了二者的结合点,就会让执教者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地方由电视教师讲,哪些地方由执教教师讲,哪些地方让电视中学生活动,哪些地方让现实课堂中学生活动,哪些地方让电视学生和课堂中学生共同参与活动,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找结合点时做到光盘资源、教材、教师水平、学生情况四结合。

以《再见了,亲人》为例,其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封锁、暂时”等词语;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了解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通过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在设计该课教学时,我们确定以下几个结合点:

一是抓“情景再现”点,播放教学光盘抗美援朝片断,揭露侵略者的丑恶嘴脸,表现朝鲜和中国人民一道奋勇抵抗的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对美帝国主义恨和对朝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爱,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二是抓“收集资料”点,让电视机里的学生和现实课堂的学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达到信息互相交流和对农村学生信息闭塞的补充。

三是抓“认读生字”点,让学生跟着电视中教师教学生学12个生词。

四是抓“学大娘的故事”点,让学生看电视机中学生感情朗读“战士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打糕。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句子,掌握他们“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模仿学习大娘的故事。

五抓“电视教师、学生感情朗读”点,通过播放电视中教师、学生对“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等句子的感情范读以及课堂教师领读和课堂学生读,升华学生思想感情。

三、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四个互动关系,让电视课堂与现实课堂融为一体

(一)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执教者互动

正确处理好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执教者的互动关系是搞好光盘教学的基础。电视中的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整个教学思路实际上都是围绕原设计而进行,以体现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同时,电视中的教师通过发挥课堂教师辅助、组织协调作用,让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材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现实课堂执教者相对于电视中的教师来说是客体,他是客观适应,跟随光盘中教师教学思路对课堂学生进行引导、辅助,是引导者、辅助者,但是也可以并应该发挥执教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适当安排电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内� 比如复习、检测、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等环节。这些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延伸,这些教学任务,教学光盘都极难或者说根本无法设计,只有通过现实课堂执教者的检查和反馈学生信息以及调整教学速度的任务来完成,因此现实课堂的执教者和电视里的教师必须融为一体。在上述课例《再见了,亲人》中,当电视教师教学生读完生字紧接着说:“电视机前的同学,你们能把这些生词读准确吗?请你们也来读一读”,现实课堂执教者就应立即组织课堂学生读生词;在学习大娘的故事时,电视教师说:“电视机前的同学,你们也按照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一自然段,开始吧”,这时现实课堂执教者就应组织学生先读一读、勾一勾第一自然段,然后播放电视机中学生讲一讲、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再组织课堂中的学生学着讲一讲、说一说第一自然段。

(二)电视中的学生与现实课堂的学生互动

正确处理好电视中的学生与现实课堂的学生互动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由于我县农村中小学学生生活在偏远地区,教学条件差,信息闭塞,导致学生学习方法死板,学习能力较低差。在模式一教学中,我们通过电视中的学生与现实课堂的学生相互交流信息,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电视中的学生多是城市里的学生,他们接受新知较快,学习方法较好,学习效果比较突出,因此,我们有必要让现实课堂中的学生模仿着电视中的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掌握其学习方法,同时,让电视中的学生学习情景感染现实课堂的学生,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以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在学生交流收集有关抗美援朝资料时,我们采取先让课堂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播放电视机中学生收集抗美援朝资料交流情况,这样就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抗美援朝知识;在学习大娘的故事时,通过播放电视中学生用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情景,让现实课堂的学生学会其学习方法,并模仿着用此法学习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同时,通过电视里的学生与现实课堂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促进了学生的思想感染和升华。

(三)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的学生互动

正确处理好电视中的教师与本地课堂学生互动关系是搞好光盘教学的有力保证。为了避免让课堂学生成为“看客”,教学光盘制作时都有意识地给电视中的教师与本地课堂学生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有电视中的教师给现实课堂学生(光盘教学观摩学习者)布置任务环节等。同时,光盘教学内容通常只有20分钟左右,给课堂学生留有自主教与学空间,就是让课堂学生在互动点动脑、动手,自主学习,逐步提高。只有抓住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学生设计的互动环节,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做到电视中的课堂与本地课堂融为一体。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互动环节,就会造成两个课堂的分离状态。在《再见了,亲人》课中教学认生字、朗读感悟大娘故事等环节时,电视中的教师布置了相应的学习任务,这时,课堂学生就要根据电视中的教师要求认真完成。

(四)现实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正确处理好现实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光盘教学中过程中,虽然执教者的角色定位有所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但执教者仍要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光盘内容设计,针对具体内容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掌握好手中的控制键,巧妙的设置陷阱型的问题,自然引发生生间的争辩;引入开放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个性化思维,为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积极利用光盘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习过程的交互、强化学习评价与反馈,促进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基本技能培养,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在引导学生读生字时,教师要善于发现生词读错的地方,然后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在带有感情朗读句子时,要通过同学之间读、分组读、对比读、教师领读,及时纠正不正确朗读问题。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其中,自主学习就是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按照这一要求,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和亲身实践,学生知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光盘教学具有双空间(即两个课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电视课堂为主线,以现实课堂为主阵地,让现实课堂学生模仿着电视中的师生教与学过程,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有机统一,把电视教学过程和现实课堂教学过程有机统一,灵活应用教学光盘资源,创设教学情景,运用表演、绘画、唱歌、情景对话、录像等多种方式和语文学法指导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沉浸于探索知识的美好境界中,不断将学生的求知情感推向高潮,让学生模仿学、指导学、自己学,让他们自己说、自己思考、自己感悟,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我们利用光盘教学中学法指导进行教学,在学习大娘的故事时,学生模仿着电视中的学生“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电视中学生思想感情感染下谈体会;在学小金花的故事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前面学到的学习方法,讲故事,谈感悟;在学大嫂的故事时,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课堂教师在课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采取学生同桌学习、小组学习、全班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学习,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碰撞,语言的交流,诱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对文章字里行间隐含的情、理的感悟,使学生能学、会学、想学,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实现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在课堂教师的指导下在学小金花的故事时,我们就采取了分4人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明确合作学习小组和任务,然后让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再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共同交流,最后由执教者点拨、领读把交流引向高潮,达到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及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学习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深厚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珍惜,对国际友谊的尊重,以及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感受文中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的方法。

难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分别时的复杂情感,以及这种情感背后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文相关背景资料

角色扮演所需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抗美援朝战争的图片或简短视频片段,简要介绍历史背景。

2.提问引导:在这场战争中,中朝两国人民是如何并肩作战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引出课题《再见了,亲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并讨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分段精读:

选取几个典型段落(如大娘送打糕、小金花救老王、大嫂挖野菜受伤等),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小组讨论:每个故事中,人物之间是如何体现“亲人”般的情感的?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2.重点词句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并分析文中感人至深的词句,如“雪中送炭”、“唯一的亲人”等,体会其背后的深意。

3.情感朗读:选取几段情感强烈的文字,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拓展延伸,角色扮演

1.角色分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故事进行角色扮演。

2.准备阶段: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准备台词、动作,尽量还原当时的场景。

3.表演展示:各小组依次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作为观众认真观看,并准备点评。

4.点评交流:表演结束后,师生共同点评,分享观看感受,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总结升华,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谈谈自己对“亲人”二字的理解,以及中朝两国人民之间深厚情谊的感悟。

2.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珍惜和平,传承和弘扬这种国际间的友谊和合作精神?

六、作业布置

1.书写1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感受和体会。

2.收集更多关于中朝友谊的故事或资料,准备在下次课上与同学分享。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20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6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⑵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按“劝慰——回忆——抒情”分层,用“|”表示。

10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分层。

⑸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你与亲人道别的情景的话

附:板书

6、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

大娘

救伤员失孙

深情厚谊

小金花救老王失母

大嫂挖野莱致残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21

【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浓郁。既是1篇出色的语言文字训练教材,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优秀教材。

【达成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2、理解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体会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设计特色】

1、巧用情境教学法,渲染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事件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本设计充分创设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2、运用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读中悟义: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浓郁。宜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在读中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在读中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3、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文前面的三个自然段结构层次相同,因此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总结学法,再迁移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培养自学能力。

4、发挥学生想象能力:

在学习完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后,让学生思考:在分别时,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5、切实注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实验稿)》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作业布置,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更不能把书面作业作为唯一的形式,作业布置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学生渴望自主,渴望知识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的需求。布置的三道实践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一道完成,这也正体现了小学语文作业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

【设计流程】

一、音乐渲染,引入情境

1、出示纪录片: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赴朝鲜的情境。简介时代背景。(播《志愿军战歌》)

2、检查预习:

⑴ 交流搜集的资料,增强对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了解,为学文做好铺垫。

⑵ 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了那些了解?

二、运用图画,再现情境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实物投影课文插图):

⑴ 引读:

是呀,在分别的时刻有许多朝鲜亲人赶来为志愿军送行,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赶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志愿军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 自由轻声读这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词句。结合背景资料和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

⑶ 个别读重点词句:

理解朝鲜大娘爱护志愿军战士胜过爱自己的唯一的亲人,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谊。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⑴ 默读二、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 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理解词语“噩耗”、“同归于尽”。领悟句子“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⑶ 启发想象:

在分别时,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会说些什么?

三、语言描绘,创设情境

引领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播放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配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画面,顿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朗读起来声情并茂。)

在火车站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学生接读课文)。

战士们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风驰电掣向前驶去,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再说上几句惜别的话,相距已远,只能在心头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四、小结延伸,体验情境

1、再见了,亲人!这不仅仅是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还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在朝鲜这片土地上,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同生死,共患难,用鲜血凝成为大的友谊。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使中朝人民心心相连,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我们深情地道出他们的心声“再见了,亲人!”

2、布置作业:从以下语文实践活动中任选一项:

⑴ 班里一位同学转学走了。请你模仿第一自然段,代他以《再见了,母校》为题,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片断作文。

⑵ 诵诗:

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斗争中,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请找一首有感情地朗读。

⑶ 推荐描写抗美援朝的书:《谁是最可爱的人》、《三千里江山》、《凯歌声中话友谊》。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   朝鲜人民

三天三夜  洗补衣裳,几夜不眠

空肚杀敌  送打糕,昏倒路旁

英勇奋战  救伤员,失去外孙

流血牺牲  救老王,妈妈牺牲

挖野菜,身受重伤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激情朗读,激发兴趣 篇22

1、(指名读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是啊,分别的时候令人肝肠寸断,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明白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小结:从大家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能够深深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离开朝鲜的亲人,这是多么深厚的情谊啊!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他们也一定想早日回到回到祖国,回到白发双亲和妻儿身边,可是此时此刻他们却希望——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一点……

4、师导: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等让人割舍不下,比祖国的召唤更令人留恋的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让我们细细品味那些让志愿军战士刻骨铭心的一幕幕真情。

教材分析 篇23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2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学会本课生字。

⑵ 结合句子理解词语,学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能透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思想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情意目标:

激发学生对美帝国主义的恨,珍惜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句子理解词语。

2、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能透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思想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时代背景导入

战场上,我们中国志愿军浴血奋战,在著名的松鼓峰战斗中,烈士们的尸体,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仁义,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为了赢得朝鲜的解放,我们的志愿军宁愿放弃国内的安逸生活,在朝鲜挖野菜,吃白雪,钻防空洞;宁愿舍弃自己的家人,而在朝鲜国土上护卫着那里的人民,一去就是三年啊!就这样,我们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天,最后一批志愿军就要离开朝鲜国土回国了,(出示课件)这就是朝鲜人民送志愿军的场面,如果你是志愿军,或是朝鲜人民,你会说些什么呢?

我们今天即将要学习的1篇课文,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就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急切地想知道什么问题?

1、亲人指谁?

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亲人指的是谁吗?

生:指朝鲜人民。

师: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

2、还有问题吗?

我到有个极为严重的问题,一提到“亲人”一词,我们会想到谁?

生:爸爸妈妈。

师:对,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那这里的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有血缘关系吗?

生:没有。

师:所以我说他们不是亲人,(板书:不是亲人)你们反对吗?

出现争议。

师:好,那我们就分成两派,同意我们的观点(即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的同学为反方,不同意我的观点(即:他们是亲人)的同学是正方。接下来我们就分成两大组,自由朗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出论据来证明你的观点,好么?你可以找出具体的事例来说服我们,也可以通过你的朗读来说服我。开始。

二、辩论理解课文内容

1、反方:志愿军称朝鲜

师: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来说服我?

生读。

师:反方的同学服气吗?我不服气。

2、正方:通过大娘送打糕一事,可以体会到这份亲情。

师:其他同学体会到了么?我们一起把这一部分读一读,边读边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一个词语,一句话都可以。想想能不能让你体会到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那份独特的感情?

生交流:

⑴ 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⑵ 雪中送炭:

� )

③ 假如在战士们都控着肚子的情况,大娘不给我们送打糕,会怎么样?

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这又一次让我们体会到他们虽然不是亲人,但却胜似亲人!

这个时候你再读,你会怎样去读?练读。

3、师:正方同学,你还通过哪件事,体会到了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正方:通过抢救伤员,失去亲人一事。

师:你能具体的阐述你下你的论据吗?

生解释为什么?

⑴ 读文字,哪些语句可以让你体会到大娘对志愿军的那种深厚的情谊?

⑵ 交流:

“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 海还深的情谊。

⑶ 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是啊,大娘对我们那慈母般的关怀和爱,我们怎么能忘怀?齐读最后一句话

1、改为陈述句。

2、对比两个句子,说出不同。

3、再读这句话:

是啊,大娘对我们那慈母般的关怀和爱,我们能忘怀吗?不能,所以说他们虽然不是亲人,但是他们之间的情意却胜似亲人!

四、再读第一自然段

男女生对抗赛。

导语: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噙着泪水,动情地对大娘说……(齐读第一自然段。)

以上通过大娘为我们的做的几件事,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他们不是亲人但却胜似亲人,那正方的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情,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情意比亲人还要亲吗?可以结合课前搜集到的故事、事例来说说。

(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朝鲜人民,你就是大娘,你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交流)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结合你搜集到的志愿军奋战的小故事,写一段大娘对志愿军所说的话。

六、总结

听,就在这时,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语要表达,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都发出内心的呼唤──齐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研讨一:集体备课:

1、围绕一个“情”字展开教学,注重情的烘托渲染。

2、提供对话平台,创设对话氛围:如师生对话,人机对话,生生对话,要紧扣课题。

研讨二:

1、要找准突破点(围绕难点来设计)。

2、注重文章的整体性:

由“亲人”导入,要紧扣“亲人”设计,再扣到“亲人”上。

3、火车汽笛的声音不当。

研讨三:

1、既然形式采取辩论式,那就要以辩论贯穿始终。

2、效果比上一次好,让孩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2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典型事例和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以及对国际间友好情谊的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难点: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课文朗读音频或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短片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背景,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提问:在这场战争中,除了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还有谁与志愿军并肩作战,共同抵御外敌?(引导学生回答:朝鲜人民)

3.揭示课题:《再见了,亲人》,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思考并讨论: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位亲人?他们与志愿军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引导学生分段落学习,每学习一段,先让学生找出该段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再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情感。

例如,学习“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这一段时,重点分析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三件事(送打糕、救伤员、失去小孙孙),体会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

2.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验人物内心,感受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雪中送炭”“唯一的亲人”等,体会这些词语背后的情感重量。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这种情感是如何形成的?

2.播放或朗读课文中的感人段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和平、友谊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主题: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2.布置作业:

写1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收集更多关于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故事,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再见了,亲人》的教案 篇26

本系列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的练习题,家长和学生可以下载打印做一下,巩固课上学到的知识。

《再见了,亲人》一

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亲人”的本义是指______________,在文中“亲人”是指______________。

2、“嫂”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 ,除部首外有 (       )笔。

3、在文中找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坎坷(       )   明白(       )   价值(       )    情深意重(          )

4、用“________”划出反问句。把它改写成陈述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经送了几十里“这句说明

6、“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请在文中用“~~~”画出大嫂付出了什么代价?

7、大嫂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请你结合课文和资料,想象一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见了,亲人》二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gōng gòng)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    全村妇女,    打糕,      炮火,      硝(xiāo  qiào)烟,      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yūn  hūn)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情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yí yì),我们怎么能忘怀?

1、我会给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2、把下列五个表示动作的词还原到文中的横线上。

送到     冒着    穿过    带着      顶着

3、写反义词难不倒我。

困难(    )   暂时(    )    封锁(      )

4、这段话写了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课文说一说“雪中送炭”在这里具体指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雪中送炭”之类的事情。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27

教学要求:

1. 了解课文写了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抒发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能有层次地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变化,正确地表达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惜别的依依深情。

2. 学会“役、暂、糕”14个生字,掌握“难、累、尽强”等多音字,会读写“硝烟、噩耗,崎岖”等词语,理解它们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说说“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的意思。

3. 能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依依深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范读课文,导入新课

⒈板书:【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⒉简介课文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情景。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组成,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10月乃日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打败了美国侵略军及其帮凶,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刀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停战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了朝鲜的战后恢复和建设工作。在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后,于1958年10月全部撤离朝鲜。

范读课文,并请同学们思考问题。文中是谁对谁说“再见了,亲人”?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时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

二、自学课文

⒈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

⑵完成课后练习3,然后同桌交流。

⑶课题中的“亲人”是指谁?

⒉自读课文(10分钟)

⒊交流自学:

回答问题:课题中的“亲人”是指朝鲜人民,大娘、金花、大嫂是其中的代表。

三、导学

⒈指名读1-3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娘、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作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

出示填空:

大娘:为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金花:__________________

大嫂:__________________

⒉学习第一节,按“劝慰——回忆——抒情”把第一节分为三层,并指导朗读,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⒊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节:

学习方法:⑴默读分层;

⑵朗读体会;

⑶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⒋分小组自学4-6节,讨论该怎样朗读。

四、总结

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⒉课文抒发了怎样一种感情?

板书出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抒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 用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深厚情谊

鲜血凝成的

五、完成课后习题

六、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28

福建省宁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邱衍霖

《再见了,亲人》是1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教学时要披文入境,以情动人,使语文基本功训练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

一、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1)“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2)志愿军战士怀着怎么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通读全文。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审题,理出课文的两桥头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

二、认识“亲人”救助的感人事例。

首先

进而引导学生按“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牺牲”这一思路具体认识各位“亲人”,并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句子品读,理解重点词语。

对第1自然段(大娘的故事),引导学生弄清志愿军战士和大娘话别时主要追述了哪两件事。大娘在“我们空着肚子”战斗,正需要食物时及时送来打糕(理解“雪中送炭”),而自己累得昏倒在路旁;大娘为救护伤员,丢下自己仅有的一个亲人小孙孙,而孩子被炸弹炸死了(理解“唯一”)。这样就能体会大娘对志愿军战士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同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第2、第3自然段(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在第2自然段中,小金花与她的妈妈救出了老王,而小金花却等来了妈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理解“同归于尽”、“噩耗”)。在第3自然段中,大嫂为给我们挖野菜而被炮弹炸断双腿(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教师小结: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他们都把志愿军战士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自己亲人的生命还重,她们都是志愿军战士最亲的“亲人”。

三、领会告别“亲人”的惜别感情。

在上述对具体事例的品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亲如骨肉的亲人,今天就要分别了。

教师指导学生依次朗读前面3个自然段中道别的抒情语句。然后教师用“情感引读”的方法引读课文后面3个自然段,即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后面3个自然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如下“引语”:

(1)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千句万句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学生接读课文)

(3)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饱含感情的“引语”,感染了学生,引导他们把领悟到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亲情,通过朗读心情抒发。

四、把握课文中心思想。

引导学生再次审题,并思考:朝鲜 在此基础上,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选择中心思想”的练习;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五题,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最后,让学生从课文前3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2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3.读课题

① 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 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 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③ 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 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五、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 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六、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

3.师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 !

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四、课外拓展

收集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

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

在教学本课第三自然段,讲到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时,我引导:你们能从大嫂的举止中体会到什么呢?大部分学生都依据课文中的中心谈体会,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但有查阅课外资料的同学就在此时很好地利用了课外资料。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就说:“老师,我查过资料知道,象大嫂这样的朝鲜人民,还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志愿军妈妈’柳梅,在严寒的冬天,敲开冰层,在冰冷的水中,为志愿军洗了衣服;还有一个叫韩桂芝的姑娘,家里住着四个伤员,敌人的炮弹击中了她的家,她先后把四个伤员背了出来,最后才背出她弟弟,可她的弟弟已被烈火烧死了。”多好的材料啊!我非常高兴,当即表扬了他们,并且马上作出总结:“文中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其实代表得就是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他们为了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的解放事业,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样的查阅,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朝鲜

课前不但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查阅时间,教给了学生正确的查阅方法,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得到升华。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室、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 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 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22 37084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