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最新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第一篇】
今天早上我在初三(1)班上了《机械效率》,初三(1)班学生知识基础较差,虽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思维还明显的依赖于直观形象的材料,理解能力有待加强。
机械效率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机械效率是衡量机械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并非深奥的概念,学习机械效率有较强的实用性。本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实施的课堂教学,教学力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创设“和谐、平等、探究合作”的教学情境。因而在教学中要尽量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的作用,动手、动脑,从而提高学习效益,故本节课我采用直观式加启发式教学,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教师加以分析引导,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成因,讨论解决的办法,并运用多媒体节约课内时间,尽可能提供更多的生活实例,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上,我采用提问——思考——实验——分析——小结的教学方法,逐步提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建立机械效率的概念。如我用一个运沙子的三种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思考除三种之外你还有什么好方法,来激活课堂气氛。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思维非常活跃,想法独特,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特别是男同学表现得更加出色,课堂上注重了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由于学生较多,在组织探究实验过程中,课堂显得有些乱。对于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探究活动以及选择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我还要不断地去探索。
晚修期间辅导学生时,我感到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规范解题与学会解题分析技能。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300N的物体提到6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1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因此,物理习题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思维素质。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第二篇】
机械效率这节课,分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机械效率,第二课时机械效率的计算,第三课时机械效率的测量,第四课时机械效率习题订正。
新课标中将理解机械效率降低为知道机械效率,因此对应考点难点降低。
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始终以三幅图的判断为依据,从力的角度、功的角度、有用功和总功比值角度。
讲解时我始终让学生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感觉学生讲解真的很多时候比老师讲解好。学生讲解学生很喜欢听,他很想从其他同学讲解中判断出错误,听得要认真些。同学讲解时觉得新鲜,也愿意听。学生讲解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常犯的错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易犯错误,也可以及时课堂纠正错误。
第一课时学生判断3副图中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判断竖直滑轮组什么力做有用功,什么力做总功,什么力做额外功,这样做为学生做作业做铺垫。第二从功的角度判断三幅图优劣时,可以从让三个学生分别到黑板算出三种功,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通过功的比例引出机械效率。
第二课时,讲解一些常规的练习题,注意距离的判断问题,没有距离要机械效率,知道机械效率算力的大小等
第三课时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测机械效率,只需要给学生一个木板和弹簧测力计,学生可以根据现有器材研究斜面机械效率跟斜面的倾斜程度和粗糙程度的关系。滑轮组机械效率,我认为很多资料书还没有走出思维定势,还在出很多滑轮组测机械效率的问题,书中已经没怎么研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了,只在课后练习中有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问题。所以我采用老师演示测机械效率问题,由于在功的原理一节就已经研究了滑轮组上功的测法,本节课就可以不再演示,但可以跟学生演示一些滑轮组的效率跟物体重力的关系。
机械效率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学仪器
电脑教学平台一套,滑轮组、铁架台、弹簧秤、刻度尺、相同木块和细线各20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师:我们学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现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在投影仪上映出下图: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片,一分钟后,教师: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学生:第三种方法最省力。
教师:如果从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会怎样呢?
首先,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三种工作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把重100牛的沙子从地面运到三楼,这是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同学们计算一下,单纯完成此任务,需要做多少功呢?
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板书:W1=G沙・h=600J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在脑中初步形成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为新课讲授做好充足准备。
师:我们的目的是把砂子运上楼,所以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这是有用的功。用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在完成运砂子的同时,还不得不对桶和动滑轮也做了功,此外还要克服各种摩擦做功,这部分对砂子提上楼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
板书: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在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
额外功:在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
典型练习:
用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 做的功是有用功,对 做的功是额外功。
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 功,对水做的功是功。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搬沙子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然后通过典型习题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三个概念。
二、引入机械效率
1、学生分组实验(共20个小组,分2个内容,每10个小组做1个内容,2个实验并进。)
测定:把重G=的木块,提高到h=的高度时,
①通过一定一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②通过两定两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每个实验的记录结果选1~2组,在投影仪上映出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做实验,既能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又为引出机械效率做好铺垫。
2、讨论与分析
教师提问:(1)有没有一种简单机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额外功?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提问:(2)使用不同的简单机械做功,完成相同的有用功时,所做的总功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不同)(这说明额外功不同)
教师提问:(3)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学生回答:(越少越好)
教师提问:一定的总功中,额外功少意味着什么?
学生回答:有用功多。
教师提问:在使用机械时我们最关心的是所做的这些总功中,有用功究竟占了多少。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做机械效率。
板书:
(二)机械效率的定义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板书:
(三)机械效率的公式:
练习:
1、计算课本例题中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2、计算学生分组实验中所用的简单机械效率。
师:由计算结果推知。
板书:
(四)机械效率η是个百分数,一定小于100%,没有单位。
三、小结
师:以上我们讨论了机械的效率,其实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效率”的含义很广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效率问题。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是讲效率的社会,时时、事事、处处都要求高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去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我们在学习中,也应注意学习的效率,特别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这是我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把机械效率和学习效率进行类比,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同时还渗透学习要讲究效率的方法。
四、内容深化:
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机械效率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八年级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明确机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设计实验,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知道使用机械就要做额外功。
2.通过实验与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有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有用功和额外功”“机械效率”两部分构成,机械效率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要通过实例分析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使学生真正认识机械效率的含义。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要组织学生经历测量的全过程,如让学生经历组装实验装置、测量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他们的实践体验。
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
难点: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学策略
以“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为背景,提出问题:动力对绳子做功等于动滑轮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吗?让学生猜测并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动力对绳子做的功总是大于动滑轮提升物体做的功。进一步分析讨论,引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效率的概念。通过理解、运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提高机械效率的两种方法:减小额外功和增加有用功。在讨论了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的问题之后,把效率问题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明白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动滑轮、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家在三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
图1
如图1所示的三种方法供参考:第1种是人直接提着沙子上楼;第2种是把沙子放进桶里,人通过动滑轮把沙子拉上楼;第3种是把沙子放进质量较小的`袋子里,人通过动滑轮把沙子拉上楼。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各种方案。并对各个方案进行讨论,比较优缺点。
经过讨论明确第一种方法太不方便。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它比第二种方法用的力小。提升相同高度做的功少。
创设真实的情景,容易激发学生兴趣,顺利进入教学。
通过讨论,为下面学习有用功与额外功做好铺垫。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有用功和额外功
结合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看提沙子过程的视频。思考:
1.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2.无论他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是他对什么做的功?
3.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
板书:一般来说,机械对外所做的功为有用功,机械克服自身部件的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为额外功,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为总功。
总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指出:前面实验中,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总功最少。
讨论:不使用机械直接提升物体做的功,与使用机械提升物体做的功一样吗?(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沙子做的功相等吗?)怎样探究这个问题?
1.设计实验方案:用手通过一只弹簧测力计拉一个动滑轮,沿竖直方向匀速缓慢提起重为G的钩码。
2.为了探究上述问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手对绳的拉力F、手移动的距离s、钩码的重力、钩码上升的高度h。
3.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测量。
4.设计表格,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次数
手的拉力F/N
手移动距离s/m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1
2
3
5.分析实验数据:
(1)手拉绳所做的功与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是否相等?
(2)哪一个做的功多一些?
(3)你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进一步思考并回答。
边实验边填表。
分析实验误差,指出要使重物重一些,误差就会小一些。
(1)不相等
(2)手拉绳做的功多
(3)有摩擦,在提起重物时还要提起动滑轮。
进一步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并会测量有用功和总功。
二、机械效率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
三者之间的关系:
注意:对于实际机械,由于总是有额外功存在,η<1。
组织学生讨论:
1.机械效率有单位吗?
2.为什么机械效率没有大于1的?
3.用小数和百分数来表达机械效率,你认为那种表达更好?
通过多媒体展示例题:
利用如图2所示的滑轮组,在F=80N的拉力作用下,将一个重为180N的物体匀速举高1m,绳重、摩擦不计。
求: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图2
(1)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计算
(2)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3)总结、评价
如何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实验原理:
2.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甲、乙两个滑轮组、长约2m的细绳。
3.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G并填入表格。
②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③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读出拉力F值,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将这三个量填入表格。
④算出有用功W有用、总功 W总功、机械效率η并填入表格。
实验次数
G (N)
h(m)
W有用(J)
F (N)
s (m)
W总(J)
η
1
2
3
4
结论:
1.动滑轮重一定,物重越大,机械效率高。
2.物重一定,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低。
讨论: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讨论后得出:
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有:尽可能地增加物重,减小动滑轮重,减轻绳重和滑轮转轴处的摩擦。
经过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 总小于1,用百分数表示。
意在练习机械效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
学生动手实验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识。
锻炼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课堂小结
(5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节学到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分小组发言,教师对学生归纳发言较好的给予表扬,并指出其中的不足。
让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并且发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上一篇: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4篇
下一篇:精编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汇集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