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期学科教学设计【14篇】
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重实践与思维训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期学科教学设计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四年级数学下期学科教学设计 篇1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本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计划教学时数:64节
四年级数学下期学科教学设计 篇2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1、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三张圆纸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多媒体出示图片:鸡蛋。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鸡蛋)如果煮熟一个鸡蛋大约要用4分钟的时间,那么煮熟10个鸡蛋大约用多长时间呢?(学生作答)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烙饼的方法吧!
师:随机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课件出示情境:同学们,图中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们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答)
师: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两面都要烙又是什么意思?(生答)
(二)观察学习,探究两张饼的最佳烙法。
1、明确烙一张饼的时间。
师:想一想,如果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生:6分钟)
师:为什么是6分钟?(生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用流程图把刚才这位同学的烙饼过程板书下来。
板书:一张:正反
3分钟3分钟(6分钟)
2、探究烙两张饼的最优方法。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烙两张饼,怎么烙?有几种可能?(同桌合作,用圆纸片代替饼进行实践并作好记录)
汇报交流:学生回答并上台演示,教师板书。
第一种:12分钟。
板书:两张:(1)正(1)反(2)正(2)反
3分钟3分钟3分钟3分钟(12分钟)
第二种:6分钟。
板书:两张:(1)正(2)正(1)反(2)反
3分钟3分钟(6分钟)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演示同样烙两张饼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你们认为那种烙法最快?为什么第一种烙法多用了6分钟呢?(学生展开讨论)
师生共同小结:就是说本来可以两张放在一起烙,而第一种每次只烙了一张,浪费了空间,也浪费了时间,所以多用了6分钟。
师:如果我们要尽快的把饼烙熟,你会选择哪种烙法呢?(生答)我们给第二种烙法取一个名字,就叫做“两饼同烙”。(板书)
(三)动手操作,探究3张饼的最优烙法。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现在妈妈烙几张饼?(3张)瞧瞧小精灵提的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生读)那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呢?(生答)
师:回答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分组动手烙一烙吧。看看怎样才能把3张饼最快的烙熟,在动手之前,我们先看清要求。(课件出示数学信息:探究要求)。
师:请小组长拿出3张圆纸片当作3张饼,小组进行合作,动手操作烙饼。(生操作,师巡视)
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板书。
第一种:3张(1)正(2)正(1)反(2)反
3分钟3分钟
(3)正(3)反
3分钟3分钟(12分钟)
第二种:3张(1)正(2)正(1)反(3)正
3分钟3分钟
(2)反(3)反
3分钟(9分钟)
师:同学们,请你们比较一下这两种不同的烙法,为什么都是3张饼一种需要4次,另一种需要3次?(同桌相互交流说说)
教师引导归纳:常规的烙法,先把两张饼放进去,正反面烙完后,再烙第3张。第3张饼的两面得一面一面烙,浪费了其中一个位置。经过合理安排,烙饼的时候尽可能使锅里有两张饼在那里一起烙。这样就不会浪费空间,最省时间。所以我们在平时解决问题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像这种轮流交换着烙确实很快。这种烙法帮我们解决了数学难题,我们也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叫“交替烙”或“轮流烙”(板书)。
师:同学们,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事先做好安排、想好策略,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和空间,提高办事效率。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空间。
三、总结方法,探究规律。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烙4张饼,条件不变。谁能不能动手摆摆就知道怎样烙最节省时间?大家先想一想,你来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清楚。(实在想不出来的可以借助学具帮忙)。
1、反馈烙4张饼的方法。
师: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生答)师板书4张分成2张2张。能不能说得更简单一些?(可以说2张2张烙)最少需多少时间?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上台烙一烙,大家帮他数一数烙饼的次数好吗?(观察后生答:4次12分钟)
2、反馈烙5张饼的方法。
师:如果烙5张饼,怎样烙?你能不能很快说出烙5张饼最少烙几次?最少需多少时间?
生:上台演示、讲解:先烙2张再烙3张共5次,需15分钟。
3、出示烙6、7、8、9、10张饼的课件。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表格,如果烙6、7、8、9、10张饼,分别至少要烙几次,需要多长时间?(生答完成表格)
师:请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得出:最短的总时间=烙饼的次数x烙每一面饼的时间(1除外)烙饼的次数=烙饼的张数(1除外)。
师:找到了规律我们解决问题就容易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合理地安排时间,才能去做更多的事情。
四、结合实际,实践应用。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找到了烙饼的规律,总结出了公式,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和公式来计算一下给我们班的每一位学生烙一张饼至少需要几次?最少需要多长时间?(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同桌互说)
师: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效率,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四年级数学下期学科教学设计 篇3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
3、在此基础上,引出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
4、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7、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1)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xx个班级。
(2)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3)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4)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1、 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
2、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3、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仧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1、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第2、3、4、5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3、第6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7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
2、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千
百
十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四年级数学下期学科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
2、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数是可以抵消的;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正数和负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理解正负抵消。
2、解决有关正数和负数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游戏、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直观材料,理解正负数的求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学生完成学案“温故互查”并二人小组交流。
2、揭示《正负数(一)》并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2、在表格中记录得分情况,然后根据得分情况独立完成学案“设问导读”第一小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结果。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阅读课本第74页的“试一试”:
1、独立完成导学案“设问导读”的第二小题。
2、小组交流。
3、展示汇报。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独立完成学案“自我检测”1题和2题,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学案“巩固练习”,小组交流、汇报。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期学科教学设计 篇5
1.加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能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的体验。
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解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问题。
课件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吗?
2.导入练习。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变换方式来解决“练习一”中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图形的平移。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1、2、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集体讲评。
第2题:平移的距离是平移这节内容的难点,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
第9题:是需要进行两次平移的练习,是在教材例题1的基础上的提高。要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平移。
2.图形的旋转。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9页“练习一”第3、4、7、11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第3题:考查学生对旋转的中心点和方向的认识。
第4题: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第7题:画角。角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引导学生明确画角也要运用旋转的知识。
第11题:第一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第二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第三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3.图形的轴对称。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5、6、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讲评、订正。
第5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第6题:让学生说说画图的过程,强调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要相等。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8、10、13题。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轴对称,教学,数学,教师,空间
四年级数学下期学科教学设计 篇6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体会平移的本质特征。
2、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现象。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一、知识铺垫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1、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2、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 直线运动 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平移。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谈话,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复习平移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
(1)怎样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小结:平移的关键:根据箭头观察平移的方向,采用找对应点的方法确定平移的格数。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步骤
(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端点)
(2)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链接。
3、平移的特点: 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
三、巩固应用p87做一做
四、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期学科教学设计 篇7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提高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掌握算理。
提高口算正确率。
口算卡片。
1、口算。
450÷96000÷6100÷10。
39÷372÷480÷5。
120+48。
2、估算。
387÷5426÷8218÷4。
142÷5135÷7320÷6。
说一说426÷8、142÷5的估算过程。
1、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7题。
指名学生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集体列式计算。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请学生说出不同算法。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8题。
理解题意。
说一说,题中要我们求什么。
要求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哪些相关信息?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计算360÷4、360÷9。
(1)读题。
(2)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3)订正口算过程及结果。
2、出示课件。
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阅读所给信息。
(2)讨论:根据所给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教师板书学生所提问题。
(4)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找出下面每行数的排列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81632()。
24381279()。
25112347()。
824123618()。
四年级数学下期学科教学设计 篇8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112—114页。
知识目标
1.知道可以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对事情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技能目标
1.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2.会画简单的事件流程图。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思想感情。
2.锻炼孩子思维的条理性,培养整体考虑决定事件顺序的习惯,和综合思考的能力。
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
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多媒体课件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情境)
星期六,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们想不想去小明家看看?
2、探究新知,掌握规律:
(1)沏茶问题
(课件)见了李阿姨,小明怎样说?小明很有礼貌的请李阿姨坐下,还要给李阿姨沏上一杯热茶。沏茶的步骤有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读时间表)
师:如果你是小明,怎样安排这些事,使李阿姨能尽快喝上热茶?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安排?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展示时间安排
板书:1+1+8+1=11(分)
指出,这就是流程图,下面要再写出时间的计算。
(2)总结方法:有时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选择最优的方法来做,这就是优化。通过刚才解决的问题,你说说怎样才能节省时间?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再做其它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联系生活举例。听广播与刷牙、洗脸、吃饭、读英语。
(3)烙饼问题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妈妈准备作他最拿手的烙饼招待李阿姨。我们来看看妈妈是怎样烙饼的?(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次最多能烙两张饼
生:两面都要烙
生:每面3分钟
师: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怎样烙?
学生回答演示生:6分钟。烙一面需要3分钟,两面就要6分钟。
师:烙两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学生回答并演示
生:6分钟。因为一口锅可以烙两张饼,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就和一张饼一样,也是需要6分钟。
师:如果烙三张饼呢?最少需要几分钟?
师:这么多答案,下面请同学们先思考,操作一下,再以小组为单位,用圆片代表3张饼,在桌子上摆一摆,说一说,然后将你们的方案,填到你们的表格中。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烙的?(两人合作一人填表,一个操作)
方法1:
生1:先两张同时烙好,需要6分,再烙好剩下的一张,需要6分,共烙4次,花了12分。
师:有没有比他们更快的方案?
方法2
生2:第一次先烙饼
1、饼2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二次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三次烙饼1和饼3的反面,也需要3分钟,总共用了9分钟,共烙3次。
师:大家明白吗?谁再来演示演示。
师:课件演示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
师边演示边讲解,其他学生一起操作:
我们先烙饼1的正面和饼2的正面,3分钟后,把饼2拿出来,再同时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1熟了,接下来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反面,3分钟后饼2和饼3也熟了。
师:这种方法为什么快?
生:锅里一直都有两张饼。(课件出示:烙3张饼的两种方案)
师小结:从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时,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这样不浪费时间,烙的最快,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
(4)拓展提高,总结方法师:烙4张饼怎样烙最快?
生:2张2张地烙,需要12分钟
师:烙5张饼怎样最快呢?(同位交流)生:先烙2张,再用最佳方法烙3张,用15分钟
师:烙6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生:用最佳方法烙3张2次,用18分钟生:2张2张的烙3次,也是用18分钟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用18分钟,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喜欢3张3张的烙,这种方法比较好玩。
生:我喜欢2张2张的烙,这种方法省劲,3张3张烙太麻烦了。
生抢答:21分钟
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说说你的想法依次说出8张、9张、10张饼的烙法
师:观察这张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规律1:用最优化的方法烙,饼的张数乘每面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少时间
板书:每面所用的时间×饼的张数=所用的最少时间
师:从饼的张数和烙饼的方法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规律2:我还发现了双数张时是2张2张的烙,超过3张的单数张都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师:如果烙20xx张饼需要多少时间?
3、实际应用
(2)师:同样在美味餐厅里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
(课件出示星期天,餐厅里来了3位客人,他们每人点了两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小结:炒菜的时间相等,等候的时间不一样,哪一种方法能让客人等候的时间短一些呢?(同时进行尊老爱幼思想的渗透。)
(3)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说一说。
4、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提高效率。
四年级数学下期学科教学设计 篇9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
师:体育课上,同学们在进行套圈比赛,一起来看看。比赛分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规定每人套15个圈。
师:(出示前三轮比赛成绩)这是前三轮比赛的结果,你觉得哪组套得更准些?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师:比赛继续进行。(课件继续出示)现在哪个组套得更准些呢?(„„)我觉得女生组套得更准些。因为她们套中的个数多呀!
(学生讨论、交流)。
2、移多补少,平均数的意义。
师:指名汇报,显示移多补少的过程,结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师:这里的“7”是什么意思?是指“王宇”套中的个数吗?(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统计图汇报)。
师(出示女生套圈统计图):你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如果用一条线像表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个数那样表示女生的,你觉得这条线可能放在哪儿?(学生思考、汇报)出示一条线置于“10”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为什么?出示一条线置于“4”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为什么?你觉得她们的平均数在哪些数之间?(4~10)。
师:现在怎么办?学生汇报“移多补少”,课件演示过程。
生:有的比平均数多(师:多了几个?)有的比平均数少?(师:少了几个?)(课件分别演示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
师:比平均数多的个数和比平均数少的个数怎么样?(相等、一样多)师:会不会是一种巧合呢?我们再来看看女生组的情况。谁来说说对这个“6”,你是怎样理解的?是不是每个女生实际都套中6个,实际是怎样的?看着屏幕一起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女生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
师: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师: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师:对了,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它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探索计算方法。
(1)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求出平均数吗?(学生汇报)。
师:好办法,给这种方法也取个名字:求和均分。师:能列出算式吗?(6+9+7+6=28(个))。
师:28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男生组套中的总个数)师:为什么要除以4?(男生有4人)师:道理讲得很清楚。
(2)师:下面请大家自己算一算女生组的平均数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法。(10+4+7+5+4=30(个))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指着30)30个表示什么?师:(指板书)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师:解释得真好。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交流。
指出: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题。
2、刚才我们知道了,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师出示如下三张纸条,如图9)师:老师大概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三张纸条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厘米。不计算,你能根据平均数的特点,大概地判断一下,老师的这一估计对吗?生:我觉得不对。因为第二张纸条比10厘米只长了2厘米,而另两张纸条比10厘米一共短了5厘米,不相等。所以,它们的平均长度不可能是10厘米。
师:照你看来,它们的平均长度会比10厘米长还是短?生:
师:它们的平均长度到底是多少,还是赶紧口算一下吧。
指名汇报。
师:你觉得,当把它变成多少的时候,它们的平均数是8?(5)你是怎么想的?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师:最后的平均数——生:也不同。
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生:一个数。
师:瞧,前两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5变到8再变到11,平均数——。
生: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师: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生: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还将就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3、出示第3题。
师:下面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借助平均数的特点来解决。瞧,学校篮球队的几位同学正在进行篮球比赛。李强所在的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1.每个队员的身高一定是160厘米,对吗?
师: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影)这是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这支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师:你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吗?生: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
师: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
生: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
师:没错。据资料显示,这位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远远低于平均身高。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
师:可别小看这一数据哦。10年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69岁。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生: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师呈现相关资料: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8岁)师:发现了什么?
生: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
师: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生:不一定!生: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说得真好!平均数的知识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我们同学们做个有心人,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最后,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实际的平均数据。
四年级数学下期学科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
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
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
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硬币、若干张圆纸片(涂上正反不同颜色)、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早上你们的家人给你们做了什么好吃的?老师的家人给老师烙的饼。你们知道吗厨房里也有数学问题。想知道是什么吗?(课件出示例1图)小华妈妈正在为全家人做自己的拿手绝活——烙饼。(板书课题: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一)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目的让学生了解一个锅可以烙两张,每面都需要烙。)
师:妈妈烙饼的一面需要几分钟?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生:3分钟、6分钟(学生对饼需要烙两面有直接的了解)
师:“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生:12分钟、6分钟(让学生讨论出6分钟是对的)
让学生用圆纸片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用硬币操作)
师:那么烙4张饼那?
生讨论并让同学黑板演示。(其他同学用硬币操作)
师引导6张饼、8张饼、10张饼需要多少分钟。(将上述张数和总用时对应板书黑板上)
师: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些张数和总用时,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讨论总结出双张数×3=总用时
(二)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3张饼呢,烙3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看看谁用的时间最短,能最早让他们吃上饼。(提示学生每次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让学生用发的硬币烙一烙,同桌之间、小组之间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
2、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几位不同意见的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解说)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生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
师:谁能再把如何9分钟就能烙好饼的方法再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学生黑板边演示边解说)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
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给同桌解说(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引导:那么烙5张饼需要多少分钟那?7张、9张那?
学生自己动手并同桌间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张数与总用时。(生得出5张饼可以先烙2张,再烙3张。7张、9张同理)
师提问:同学们发现黑板上单数饼与总用时存在怎样的关系?
生总结出单张数×3=总用时
(由3是单面时间)进一步总结出张数×单面时间=总用时。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一般会从等待时间考虑,可以提示中间桌子是一位老伯伯。)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四年级数学下期学科教学设计 篇11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方法:启发讲授。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1。
二.探究新知:
1.分一分请大家仔细观察8个图形,可以将哪些分为一类?先自己想,在与组内的同学交流。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3.议一议看看笑笑的分类方法按角分按边分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思考写出答案,在组内交流1,3,6分为一组有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2,4,7分为一组一组说一说5,8分为一组按边是否平行正方形和长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你能够画一画吗?找一个生板演我们还可以用一个大的集合图来表示四边形的关系。谁能够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四边形图形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任意四边形。
这节课在学生认识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学过的知识,按四边形边和角特征进行分类。从“复习、分类探究、巩固新知总结”。
平面图形是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在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这样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只有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特征,才能让学生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分一分、填一填、画一画、议一议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在“分一分”这个活动,教学时我事先让准备一些各种各样的四边形,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各类的特点,体验不同的分类标准,再引导学生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进行分类。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数学学习中应重视学生自主与合作、讨论与交流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多次合作、讨论和交流的机会。
四年级数学下期学科教学设计 篇12
手拉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完了小数的认识和小数的加减法及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的。
知识目标:。
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情感目标:。
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一)创设情境。
课前游戏。
有的用着破旧的课本,有的用树枝在地上写字,他们眼里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望。)。
师: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感想?
生1:这些山区的孩子太可怜了,条件这么艰苦。
生2: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他们还刻苦努力,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生3: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实在太幸福了,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天上地下。
生4:老师,我们应该给他们捐钱捐物,让他们用上新的课本和文具。(这个想法一提出,同学们纷纷响应,有的说要给捐钱,有的说要给捐文具,还有的说要给捐书。)。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生活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在一些贫困的地方,还有许多上不了学的孩子,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望他们,我们应该尽我们的所能去帮助他们,我们要和他们“手拉手”。(板书课题“手拉手”)。
(二)自主探索。
1.出示情境图。
师:老师先带你们去超市选购一些学习用品。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仔细阅读图上的文字,看图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给学生留一分钟的读题和思考的时间)。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一:小组间互相提数学问题,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谁能根据这个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他俩每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如何解答呢?
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列式解答。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什么好方法?
(复习学习过的小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
活动二:解决“买三个书包和三个文具盒要花多少元?”验证小数的乘法分配律。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简单,老师给你们提个难点的“赠送给这3名同学每个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一共要花多少元?”
(要求:每四人学习小组,各自列式解答,争取做得和小组的其他成员不一样)。
生:列式解题,请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引出乘法分配律律。(多让学生自己说)。
活动三:连连看(巩固练习)。
活动四:学习大闯关(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学得很好。现在有几道题,请同学们做一做。
1.计算下面各题。
(8+)××+×××4。
师:先请同学们观察这几道题,看一看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做。
生2:这些题都可以用我们以前学的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这几道题,看哪些同学的方法最简便。(学生试做,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看谁的方法最好?)。
(教师巡视,发现有的学生不会用简便方法做)。
小组汇报交流,说出各自的意见。
2.计算。
×13+×7。
×××+9×。
师:要求学生能用简便方法的尽量用简便方法做。做完后同伴两人相互交流。
(三)解决问题。
课本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
请学生说说学习这一课的收获和感想。
生1:我学会了在小数乘法中也可以用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生2: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我不仅学到了小数乘法的知识。同时,我也知道还有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努力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太好了,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去帮助人和关心人。今后,我们也要向实验小学的同学学习,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献爱心。
四年级数学下期学科教学设计 篇13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一)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二)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
练习一。
级万级个级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
万万万。
13计数单位。
820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00。
四年级数学下期学科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12×4200×3。
120×420xx×31200×4。
二、新课。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上一篇:物理学史教学论文精彩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