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物理教学反思
【引导】优质的范文往往能节省您大量的写作时间,让您的办公学习游刃有余,以下是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谈物理教学反思”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所有,轻松搞定再也不用加班熬夜了,希望下面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谈物理教学反思1
21世纪的教师,是要在每一节课中都得到创造的满足,发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欢愉;教师不仅是付出,更是生命价值和意义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和延伸。所以现在的教师的职责不是越来越多的追求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激励创造。为了适应新课表,教师的角色至少要发生这样的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研究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职业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反思研究者,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动参与者和很好的适应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成功的经验行为,还要有理性的思考,应全面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完善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师反思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上,反思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情景中的技术和技能的有效性。第二层面上,教师应该批判性的反思分析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切行为的合理性,分析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个层面上,教师要将课堂与更广阔的社会联系起来。我们首先是在第一个层面上进行了实践,实践中我们可以把一节课的反思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教学前的反思,第二是教学中的反思,第三是教学后的反思。下面联系我在实施反思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结合《功的原理》这堂公开课进行一下交流。
教学前的反思: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功的原理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较多,承前接简单机械、功的有关概念和计算,启后为后面的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打下基础埋下伏笔。因而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理解功的原理及其成立条件;(2)能力目标:会用实验经验功的原理,会用功的原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3)情感目标: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单凭教师用语言进行讲授不容易让大多数学生明白,因而我考虑用实验来突破这个难点。(1)考虑增加实验:课本中仅用杠杆和动滑轮两个演示实验进行教学,经过反思我觉得功的原理作为一个普遍的物理规律,只用两个实验是不足以说明它的普遍性的,因此我考虑增加实验。反思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可以增加的实验有:定滑轮和滑轮组。但又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最后决定增加滑轮组这个实验。(2)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决定增加实验后又思考:三个实验若都是演示实验,说服力上也可能有问题,不如让学生亲自对手去做。回想学生学习动滑轮和滑轮组时都曾经亲自对手做过这两个实验,知识和操作上的基础都较好,因而改为学生实验问题不大。(3)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考虑到毕竟是一个新的实验,学生测量的部位和操作技巧可能都有问题,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并减少学生走弯路的.可能性,我想应该有一个演示实验:杠杆不省功。为了学生看清所测量的部位,可用投影和教学录像片进行精确的指导。(4)实验简化:上述实验若严格来证明功的原理理论上必须测量力的大小,但如果测量力的大小,实验结果因为额外功的缘故必然不准,不能得出功的原理,但前面已经学过杠杆、动滑轮、滑轮组等的省力规律,因而实验中的力可以不测,并且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3、对教学资源的反思:通过对实验方法的反思后,下一步要解决的就是教学资源的问题。教学中涉及到的实验器材实验室中都可以准备好:铁架台29个,滑轮29对,细线29条(长约60cm),刻度尺29只,钩码29盒。此外,电视机、放像机、动画录像需要提前准备好,投影片需要提前制好:其中要突出实验中要测量的两个距离的部位:手移动的距离s和物体移动的距离h。
4、对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的反思:为了使课程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需要提前对教学思路进行设计:根据以上的分析,决定采用“实验探究、诱导发现”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演示引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应用结论、反思深化,强化练习、评价反馈。
教学中的反思:
1、在口述教学目标的时候发现能力目标少写了一半,口述时加上。
2、调节投影仪时技术不够熟练,不能一次判断准确调节方向,浪费时间。
教学后的反思:
1、课程开始的时候,有些紧张,从提问到转入新课的的衔接上有些生硬。
2、指导学生实验时,自以为装备工作做的比较细致,因而觉得无事可做,对学生的实验现场指导上不够积极主动,结果有个别小组在连接完滑轮组后测量的部位不准,影响到了实验的结果。
谈物理教学反思2
对于每一位教师,当上完一节课后对这节课后的感受,肯定会比课前备课的感受更为深刻,结合作业批改,更能从中体会该课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因此,教师课后反思自己的备课与课堂教学,记录自己的感受、体会、评价及修订,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反思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是否科学与完善
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如何完成的教学设计,是上课的指南、备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课题的引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概念的形成与分析是否准确、透彻并利于学生理解,定律、公式的'概括与推证是否简明、严谨和具有启发性,实验操作是否清晰可信,例题的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突出本课重点,学生练习题的份量、难度是否适当,小结是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通过课后反思与体验,结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便会一清二楚。然后再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和修订,扬长避短、保优弃劣,使之更科学、更完善,从而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
谈物理教学反思3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在此我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剖析。
一、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亿万青少年儿童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决定于他们,而决定他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以及身体等方面素质的,是今天对他们施加的教育。振兴国家,教育是基础,基础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从懂事开始,通过反复不断的记忆、积累、辨别和比较,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已逐步形成一些粗浅的看法,这就是最初的“概念”。进入小学阶段后,这一过程逐步深入。在跨入初中阶段后,他们能够比较系统地、相对严密地接受到科学概念观的教育。这样将面临一个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而当他们初步掌握了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概念之后,他们能从微微张开的科学大门的门缝中初步窥视到科学王宫的宏大深邃,精彩纷呈。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能效的重要手段。
二、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初中物理内容尽管浅显,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物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也就是从这二方面来进行的。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比较深入比较详细讨论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抓住物质的属性大做文章。怎样区别不同物质、怎样说明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等。在这里把文章做够了,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初入门时,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物与物在本质上区别还有没有别的方面属性?为以后比热等概念的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棗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学生由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是学习过程的大转折。事实说明,部分同学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转折,常常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时遇到了困难。因此,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首先要研究和掌握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作肤浅的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
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
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
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
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磨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世界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当务之急,是要逐步实现教育本身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实质上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教育革命,它首先要求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同时还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的现代化。初中阶段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希望今后培养出的人才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衡量?从智力结构来说,就是要求这样的人能准确地把各种实际问题抽象为典范的物理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清晰的概念实为关键。培养人才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握好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概念教学,当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谈物理教学反思4
多年的应试教育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式教育方式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优秀学生”。这种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物理新课程改革把探究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在科学探究中,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即完全探究;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即部分探究。本文就以“探究平面镜成像”为例,谈谈侧重于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部分探究。
1 提出问题
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的镜子,物理学中把它叫做平面镜。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能够在镜子里清晰地看到自己,镜中的那个“自己”就叫做“像”。那么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将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2 提出猜想与假设
师: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面镜,仔细观察物与像有什么特点,像、物与平面镜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
生:像与物在平面镜的两侧,像与物是完全一样的。
生:物运动,像也运动。
师:很好。有同学说像随着物的运动而运动,那么,这样的运动满足什么规律呢?比如当物靠到平面镜时,像是靠近还是远离平面镜呢?当物远离平面镜时,情况又如何呢?
生:物靠近,像也靠近;物远离,像也远离。
师:对了,也就是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到像距离的减小而减小,增大而增大。那么,你们是否还可以做出进一步的猜想?
生: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是相等的。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来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有时学生提出的猜想比较随意、生活化,教师可通过师生对话,共同讨论,以及在关键时加以引导,使学生提出的猜想更加科学化、模型化以便于下一步探究活动的展开。当然,在探究过程中还要使学生明白猜想虽然是一种假设,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观察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的。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来设计实验验证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请大家四人一组,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经过几分钟讨论,许多组在设计方案时遇到了困难。大多数的同学想到用直尺测量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但与又发现像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无法进行实际的测量比较,只能靠视觉进行判断。要设计出教材中给出的较完善的实验方案对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让学生去尝试设计探究方案,主要是让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并体会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师:平面镜所成的像并不是由实际光线穿过平面镜而形成的,这样形成的像叫虚像。
师:在设计方案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距离的含义是什么,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指的是哪一段?
生:距离指的是垂直距离,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指的是蜡烛到平面镜的垂直线段。
师:我们观察到平面镜的后壁是不透光的,怎样能同时观察到像又能看到镜后的物体呢?大家观察一下窗户上的玻璃板,你们什么想法?老师发给每组一块玻璃板和两支相同的蜡烛,让他们提出合理的方案。
生:我们组认为要测定物与像的距离,最关键的是把像的位置找到。于是,我们想到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使其成像,透过玻璃板把第二支蜡烛放在与第一支蜡烛的像重合的位置上,这样第二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最后我们用粉笔把物与像的标记下来,用直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如果这两个距离相等,就可验证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师:玻璃板的位置需要确定吗?
生:需要。可事先在桌子上画一条线,在做实验时就将玻璃板放在这条线上。
师:这个想法很好,但是粉笔记号会不会很容易被抹掉,或者在测量的时候变得模糊呢?
生:可以用白纸。先在白纸上画一条线,将玻璃板放在线的位置上,然后把蜡烛放在白纸上进行实验,这样就可以用笔标出物与像的位置,既准确又方便。
此时,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方案已基本形成了,虽然不是很完善,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都想马上动手操作。鉴于本探究过程并不是很复杂,老师可让学生立即进行探究。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老师应关注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每个学生是否都积极参与,及时为学生答疑或提供帮助,必要时也可参与到学生小组活动中去。
最后每位同学可以结合自己的探究过程,完成探究报告。完成报告实际上是对整个探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总结和反思,也能对方案进一步完善,如有同学提出将白纸对折,而不用画线;有的同学提出直接把物放在距玻璃板5厘米的地方,再测量出像的位置。
设计一个好的实验方案,是整个探究得以完成的关键,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初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加之他们对问题缺乏周密的思考,所以实验探究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这时老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尝试,另一方面要针对他们设计的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尽量避免直接将其操作步骤告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