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编4篇
【导言】此例“《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编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读读写写的词语;
2、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及内容,品评人物形象;
3、将朗读与默读结合,体味重点语句;
4、感受主人公植树造林的事迹,学习他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文中各段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梳理,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难点:把握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思想品质。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读熟课文,扫除字面障碍,积累词语
2、教师PPT的制作。
学法指导学会默读课文,圈点关键语句,理解文意,理清作者思路。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2、字词检查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课后表格。
3、根据表格,归纳课文记叙顺序及写作手法。
4、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归纳段落大意,理清课文结构
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指名生朗读课文生字词
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生默读课文,圈点批准关键信息,填写表格,汇报交流
生归纳整理,汇报交流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课后深入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检查学生生字词及课文朗读情况
2、复**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赏析品味
1、找出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以“他是一个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分析整理,归纳牧羊人的人格美以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3、师出示环境描写的作用,生找出文**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4、投影课文第一段,你认为文中哪段语句照应了这句话?阅读这些文字,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三、小结、拓展
1、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3、学生展示,师点评。
四、作业
基础训练相关练习指名板演,其余听写写在听写本上
生**朗读课文某些段落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主要信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展示讨论交流的结果
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表达交流
生合作交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文章主题
学生当堂写
展示自己的书面感受
生点评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一、铺垫
二、荒原变绿洲
三、首尾呼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的4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
教学目示
1. 理解并积累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
2. 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3. 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导入新课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资料助读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植树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应**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最佳动画短片奖。在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2. 整体感知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二、深入文章梳理思路
1.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第一次****结束后,“我”又踏**“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气,变得富饶。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⑴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⑵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3.赏析下列句子。
⑴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 -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埋”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含蓄着“我”对“牧羊人”的敬佩。
“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分析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埋”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
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三、课堂小结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全面提取信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动画片是***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的,这部片子获得第六十届***(1988年)最佳动画短片奖等三十多项国际电影奖。你们知道吗,这部优秀的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创作的1篇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这是有关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身份是个“牧羊人”。这个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植树”!他为什么植树?植树以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究竟。
(教师依次板书“人”——“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任务:班级电视台要为要为本文的主人公——牧羊人,拍一个五至十分钟的纪录片,我们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初步的脚本框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应的信息。
(二)借助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任务一:根据文章,确定脚本内容。
1.在不改变文章内容和顺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为纪录片安排哪几部分内容?请概括出来。(学生默读全文,快速划分文章层次,交流。)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逢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任务二:认识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根据文章所写,讨论:在纪录片中,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牧羊人?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的词句,归类整理,交流。
(1)直接刻画牧羊人。
(2)借助别的内容来表现牧羊人(侧面烘托)。
a.借环境描写来表现。
b.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表现。
4.结合文章说说,我们要表现一个怎样的牧羊人?学生讨论后交流对牧羊人的认识。
(1)极为认真(见教材“思考探究”二,参考示例)。
(2)安静,忠厚,不张扬。例:“这个男人不爱说话”,挑橡子,“看起来他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3)坚韧执著。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他一直在种树”“我从没见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结尾段。
(4)勤劳不懈,慷慨无私。例:“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5)热爱生活,有智慧,自信,果断,意志坚定,有爱心……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
2.根据课堂学习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基本框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析语言,学习文章写作手法。
2.理解文章主题,从中领悟到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纪录片脚本的撰写。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读文章,品析语言,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品析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展示优秀作业,细化任务内容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完成了纪录片脚本的框架,我们一起来分享几位同学的脚本框架(展示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脚本,丰富脚本的细节。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作为你的纪录片拍摄的细节特写部分,说说你选择这些内容的理由。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最喜欢的语句,简要写出选择的理由。
(二)交读所选内容,丰富脚本细节
交流所选内容:可以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使用、词语的使用、表现手法的运用、语句含义等多个方面回答自己所选内容的理由。
1.描写的使用。
(1)环境描写。
①第5段“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选择理由:突出室内环境整洁,能侧面表现牧羊人的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特点。
②第2段“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选择理由:运用夸张和比喻,写出阿尔卑斯山地**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件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等特点。
③第16段“那一大片橡树长也长得很茂盛”“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第19段“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第20段“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选择理由:写出阿尔卑斯山地环境越来越美丽的变化,突出牧羊人的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的特点,也表现出牧羊人工作的伟大,表达作者对他的敬重、赞美之情。
(2)人物描写(包括细节描写)。
第4段“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表现牧羊人的善良热情),第5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表现牧羊人做事认真、干净利落),第7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倒……散……挑选……”(表现牧羊人做事认真)等。
2.议论抒情的运用。
例句:
(1)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2)他显得自信*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静。
(4)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5)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6)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7)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8)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9)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10)文章开头和结尾。
选择理由: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由衷地敬佩和赞美,突出了文章中心。
3.词语的使用。
(1)第10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棵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选择理由:“轻轻”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写出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儿,写出他一心一意种下种子,表现他做事认真的特点。
(2)第11段“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选择理由:通过数字的对比,说明树苗成活的不易,侧面表面牧羊人种树工作的艰辛,也表现出他坚韧执着的特点。
4.表现手法的运用。
(1)对比。
无边的荒野和长满橡树、毛榉、白桦的高原对比,干涸的泉眼和流淌的源源不断的泉水对比,坍塌的房屋和干净的农舍对比,荒寂无人的景象和到处是笑声的人们对比……
选择理由:对比有力地表现牧羊人以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取得的成就,突出了中心。
(2)第一人称的使用。
选择理由:“我”不是旅人,不是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亲自见证了高原由荒寂无人的荒野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使故事更真实,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5.语句深层含义。
第15段“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选择理由: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一定可以改变周围的一切,创造出幸福的生活,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提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因为在拍摄中无法直接以镜头呈现,可以提示学生以字幕或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并在脚本中加以标注。
(三)理解文章主题,确定脚本思想
当确定了脚本的框架要点,丰富了细节之后,我们要考虑:整个纪录片要表现怎样的主题?请结合书后第四题所给资料谈谈你的认识。
1.环保角度: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共处的意识。
2.人性(或人生哲理)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对人类勇气、毅力、担当的赞美。
3.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角度: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家园与精神家园。
(四)交流未解问题,提出自己质疑
学生提出预习、思考、探究过程中的未解决的问题或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给我们的启示,交流。
(五)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获奖影片《植树的牧羊人》,欣赏同名绘本图片。
2.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写作。
3.课后“积累拓展”四。
植树的牧羊人课文4
植树的牧羊人
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当时这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其实,我对这一带相当熟悉。高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大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搬走了,剩下几家烧炭工人,生活十分艰辛。
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那**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好吗?”
那是一个牧羊人,在石屋前还有一群绵羊。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我,水质清洌可口。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这栋房子到处都有他建造的痕迹,也有他抵达高地后修复废墟的血汗。屋顶很牢,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啸冲到岸边的声音。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牧羊人带着我进房间,倒了一碗汤给我。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
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牧羊人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
牧羊人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今年五十五岁。他以前在*地有一个农庄,可是当他的妻子和独生子去世后,他决定搬到高地。
艾尔则 阿·布非耶在这片荒山野地已播种了三年,大概埋下十万颗种子。不过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
“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种树呢?”我问。
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他态度安详地说好。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更了解他一点儿。
他打开羊栏,放羊吃草,并且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
我发现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我们先把羊群赶到河谷去吃草,然后再一同爬上山坡。
爬上山脊后,牧羊人拿起铁棒向下扎了一个洞,放入一颗橡实,再覆盖上泥土。他一颗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
我好奇地问:“这个山坡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不是。”
“那么你晓得这是谁的土地吗?”
“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
接着他表示:假如上天再给他三十年时间,他所种的树,数量一定非常惊人。除了橡树之外,他还研究繁殖山毛榉。在他的房子附近有一个苗圃,四周用铁丝篱保护着,不让羊群靠近。他也打算在山谷种桦树。总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光秃秃的高地长满树木。
第三天,我们分手了。
那次相遇之后的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忘记了“种树的男人”这回事。
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光秃高原的道路。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有股灰蒙蒙的雾气,仿佛为山头铺**一层毛毡。
我想起那个种树的男人。在五年的战乱里,我亲眼看见许多人在战场倒下,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然而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
他现在只养四只羊,却多了一百个蜂巢。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同时他还表示: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们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沉默不语。我们一整天都在他的森林中走着。这片森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别忘了,它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
而且在战争的五年中,他彻底执行着他的计划,那些山毛榉已经和我的双肩齐高,一直延伸到双目所及的远处。
然后他带我去看五年前种的桦树丛,那时我正参加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战役。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的猜测正确,这些桦树像少女般亭亭玉立,蔚然成林。
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
艾尔则阿·布非耶以最单纯的想法,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心里并没有任何负担。可是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这是连锁效应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那条干涸的河床,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一条溪流,而我以前走过的那些荒凉的小村庄,则是古罗马人留下的遗迹。考古学家曾经在村子里挖出许多鱼钩。只是到了20世纪,河水干涸,人们必须挖水井才能得到一点儿水。
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这些自然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他们或许看到了从地上冒出的树苗,但没有人想到那是布非耶的杰作;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1935年,布非耶已经七十七岁。忽然有一天,**派了一些人来巡察这个由布非耶创造的森林。他们异口同声地**这是一片“天然林”,同时决定对这片天然林采取一点必要的措施,把林地列入省的保护区,不准制炭者砍伐。
这些**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我跟他提起布非耶,他大吃一惊,并且表示很想见见这位奇人。那天布非耶正在距离**巡察林地的十公里之外,努力种树。我带了鸡蛋当礼物,三人在树下共进午餐。
从我们刚才走过长满树木的山坡,实在很难回想在1913年,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干旱大地。
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以他种树的速度,实在无法估算他还能种多少亩的山林!
临走前,我的朋友留下几项种树的建议。他在回去的路上告诉我:“布非耶显然懂的比我多。”走了一个小时,他又补上一句,“他比大家都懂种树的道理,他已悟出幸福之道。”
实在要感谢这位林务官,森林不但得以保全,也确保了这位种树男人的幸福。因为林务官派了三位巡山员。
惟一会威胁森林的事,发生在第二次****期间。那时候有些车的引擎是靠烧木材行驶的,所以人们开始砍伐橡树林。幸好这块高地离铁路太远,运输不便,伐木商人才没有打这里的主意。
布非耶根本不晓得这回事。他不理会1939年的`****,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
我最后一次看到布非耶,是在1945年的6月。那时他已是八十七岁的老人。
当我坐车进入高地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一棵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
虽然刚受过战争的洗礼,但大地已有复苏的迹象。山坡上铺着一块一块的小麦田和裸麦田;狭长的山谷下,草地开始吐绿。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艾尔则阿·布非耶。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艾尔则阿·布非耶,1947年逝世于法国巴农的安养院。
上一篇:保卫黄河教学设计(4篇)
下一篇: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