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小学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小学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
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一)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1、2、5题
课题:
一、二级混合运算(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5、6、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较典型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级运算由高到低。
2、理解两边高级、中间低级的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教具准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媒体演示复习题
15×8÷6
29+34-21
72÷8×6
64-56+58 请四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二、教学实施
1、学习例3(1)多媒体出示例3的挂图
(2)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3)师提问:成人票每张多少元?半价是什么意思?儿童票每张多少元?要买几张成人票?几张儿童票?要解决什么问题?购买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4)这道题应怎么列式解答呢?在小组内说一说。(5)放开让学生独立解答。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出: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较这个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不同?
三、达标测评:
1、完成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中的第5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一第6、7题。板书设计: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算法一:24+24+24÷2
算法二:24×2+24÷2 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课后反思:
混合运算(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混合运算P10-12例
4、例5。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2.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难 重 点:四则运算顺序 教
具:挂图 教学教程:
一、复习24点游戏,引入新课。
1、师准备扑克牌,带领学生玩“算24点”游戏,分组竞
教师抽出四张牌,根据扑克牌上四个数用加减乘除把它列为得数为24为胜。
2、有24个苹果,每6个苹果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二、学习新课
1. 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1.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每30位游人需一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2. 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3. 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4. 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 练习P11做一做。3. 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4. 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
书
例
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270÷30=9(名)180÷30=6(名)9 — 6=3(名)270÷30—180÷30= 9 – 6=3(名)270 – 180=90(位)90÷30 =3(名)(270 – 180)÷30=90÷30=3(名)答:下午要比上午多派3名保洁员。例
5、先说出各题运算顺序,再计算1. 42+6×(12 – 4)===2. 42+6×12 – 4=== 总结四则运算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
2、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面八方则运算中的特性。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进一步对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重点难点
2、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3、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4、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5、教学过程
i.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150+90=
43-0=
52-25= 0 +50 =
0×135=
0÷12= 学生口算后两题时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结合前两道已学过的含有0的加减法算式来对乘除法算式中含有的0的算法进行归纳。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任何一个数加0或0加任何一个数和0减任何数或任何数减0,它们所得的结果都是原来的那个数而不是0,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如果要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我们以前学习的含有0的减法只说了任何数减0得任何数,但如果是0减任何数还得任何数吗? 教师:“这个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进行探讨。”同时并夸讲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好。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28+570÷3×2
112-47×2
ii.教学实施
1、回忆
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
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2)
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0÷5=02、质疑
(1)
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5÷0=□ 0÷0=□(2)
引发思考(3)
小组交流(4)
举例说明观点
观点1:如果被除数不等于0,如5÷0,它的高商不论等于几,与除数0相乘后的结果都不等于5。
观点2:我们来讨论“0÷0”,它结果是多少呢?可能有的同学认为“0÷0=0”。也有的同学认为“0÷0=1”(相同数相除,商是1)。实际上“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的积都来等于0,也就是说“0÷0”的结果有无数个。
观点3:根据上面同学的分析,我认为如果0作除数,要么没有确定的结果,要么有无数结果,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3、拓展练习
(1)
教师让学生先明确题意。(2)
分组探究(3)
交流反馈 iii
课堂作业设计 计算
0+8=
22+17×0=
0+7+7= 0×8=
56×27×0=
74-74+19= iv.思维训练 巧算 3300÷25=
1320×500÷250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想一想应注意什么问题。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
二、观察与测量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2、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
行辨认。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4、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5、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P、1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课前准备: 实物或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玩具汽车,学会观察物体 第一步:
1、观察玩具汽车,学生分别站在汽车侧面和后面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
2、分别把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对着全班,让学生说一说这是谁看到的?
3、小结: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时,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第二步:
1、让学生站在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与同伴进行交流。第三步:
1、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说一说。
2、利用教室里已有的物品,进行观察物体。
二、实践操作,巩固观察方法
1、第1题:下面哪一辐图是淘气看到的?(1)、先说说淘和笑笑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2)、给淘气看到的打勾。
2、第2题:它们看到的是哪一面?连一连。(1)、说一说小猫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2)、连一连。
3、第3题:看一看,说一说。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按要求完成题目。再交流评议。
4、猜一猜。上、下、左、右、前、后都相同的是什么物体?
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在家找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做好记录。
四、教学反思
空间想象能力要想在一堂课中就有不错的表现,这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整堂课下来,只有那些基础很突出的学生才能基本掌握空间想象的方法,大部分同学还不能对某一物体进行想象,想象出从各个角度观察的结果。
教学内容:桌子有多长(P、14)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课前准备: 尺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疑问
1、估一估、说一说: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2、小组讨论: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课桌有多长?
3、小组代表发言,说明自己的方法。(用手、笔、文具盒、书、本子、橡皮等)
二、学习厘米与测量方法
1、疑问过渡:为什么我们同学说的数都不相同呢?该怎么呢?
2、为了让我们得到数据相同,我们要用相同的工具来测量,要用相同的单位来计数。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3、认识尺子,学习厘米。(1)、出示尺子,认识尺子。(2)、认识刻度,学习厘米。先估计1厘米的长度,再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每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也可表示为1CM。
4、联系实际,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的?
5、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
6、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与测量方法。
7、小结测量方法: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1、第1题:先让学生估计并说一说大约数;再请学生进行测量;最后让他们看看自己估计得是否准确?
2、第2 题:先估后量再填。
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小熊量错的题目,说说怎样量才正确的?我们在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总结。
对于才一年级的学生,要在一堂课中掌握厘米的概念,还要学会正确的估算、测量,还是那句话,教材过难。在练习中出现了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练习和书本的不配套。举例:看随堂„„
教学内容:我又长高了(P、16)教学目标: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对米的概念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师:去年我们参加了体检,大家还记得咱们的身高吗? 生:我的身高是1米21厘米。
那我帮你量一量,有没有长高啊!长高了,1米25厘米。得出课题米的认识。
二、学习米
1、估计“1米”大约有多长。
2、感受1米的长度。(手臂或身高等)
3、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长度有1米的东西,在量一量。
4、猜想:1米有多少个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1M=100CM5、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长度,然后在进行测量。
三、实践练习,巩固知识。
1、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题目:P16试一试。
2、一张课桌大约有多高。谁猜对了?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学生观察图,然后独立完成。完成后核对。5实践操作。
学生自己画出一条长3CM的线段。
四、总结
你这堂课感觉学什么对方最难。为什么?还有什么不动吗? 教学反思:
整堂课,当我上到1米,在你身体的什么地方时?学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兴趣,但是,有趣教具的有限,学生不能全部进行感受1米的高度,我想如果一人准备一个卷尺,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学内容:估一估,量一量 教学目标:
1、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教学重点:不足1米的部分如何用厘米作单位。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估一估、量一量
1、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
2、师生测量。
当出现不足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得出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
二、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试一试
(1)讲桌的高是---米---厘米。(2)板报的长是---米---厘米。(3)门的高是---米---米。,学生先估测,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填写。
2、练一练第1题,同桌合作,先估测,再进行测量,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3、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再独立完成。核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
第二课时
1、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有,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内容是P19第三题。
2、找一找,量一量。
先小组里交流,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然后小组里进行测量。
3、P19第5题。
想让学生小组内进行,先估计,同学间再进行互量。讨论出测量的方法。
4、实践运用。
(1)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2)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
三、课堂总结。
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延伸
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行估计再测量。
第九单元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3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三下第九单元第一课时《 路程、时间、速度 》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确定教到什么程度 2.教材分析—— 确定教的内容 3.学情分析—— 确定如何来教 教学目标 可操作 可检测 教学重难点
评价任务 具体易行 融入教学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渗透核心素养点 德育渗透点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 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 时间
=路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给学生 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最后得出“速度
=路程÷ 时间、路程
=速度× 时间、时间 =路程÷ 速度”三个数量关系。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成 功的乐趣。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关系式
“一份数× 份数 =总数”,已掌握解决问题的五步思
维基础上,从分析关键句入手,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实际 问题的课例;同时也为以后的行程问题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点 :推理思维、抽象思维
学科德育点 :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善于反思
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两方面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本节课是 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中的情景,进行 梳理归纳,并提炼数量关系,感受模型思想。建立了这个模型,不仅在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 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的学习还有一 个特别的意义,让学生由第一学龄段的“情景问题串的学习”过渡到第二学龄段的“解决问 题的数模学习”。
3.学情分析
根据生活实际经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 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可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生活经验,对此,我们做了相关检测。依据前测数据,我们得到结论,只要引导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这一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 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吻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学会应 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概念和建构三者关系模型的过程,发 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初步渗透模型思想。
3.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在合作 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厘清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构建行程问题模型。时间、路程三者的数量关系模型背后的意义。
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评价设计
4.针对目标 1:
评价任务:在环节 1 中,借助观察、比较、演示和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 出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物流中心,头脑中再现车辆运动的现象。
评价方式:在全班交流时倾听。
5.针对目标 2:
评价任务:根据理解,小组内交流、分享,借助以前的知识与方法动脑思考,厘清数量 关系,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通过观察、对比、思考、提炼、概括等活动,抽象概括出 新的数量关系“速度× 时间 =路程”。
评价方式: 教师在学生操作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展示交流时倾听。
6.针对目标 3:
评价任务:在“练习拓展”环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由“速度× 时间
=路程”这一
基本数量关系式出发,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其他两个数量关系并解释其道理,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评价方式:自主练习与集体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受面和面积。
课前调查学生或者学生的家人从网上购买商品的情况。师:我们所购买的商品是怎样来到我们手中的呢?预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会谈到快递、邮局邮递等等
师:其实快递也是物流的一种,关于物流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有关物流运输的视 频资料)正是因为物流中心有这么多的作用,所以那里每天都车来车往。你们看摩托车、大 货车和小货车正在往物流中心运输货物呢!(见图
1)
学生读摩托车、大货车信息的同时,教师利用触发器动态显示课件。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1 :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预设 2 :西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的有关物流方面最多的应该就是网上购物了,教师以 谈话的方式,轻松地创设了有关物流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通过视频的播 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物流中心,头脑中再现车辆运动的现象,为接下来探索新知起到了 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问题 1:摩托车平均每分钟行驶 900 米, 从车站出发经过 8 分钟到达物流中心,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师:仔细读题,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解决这个问题,先来看看老师给大家的探 究提示。
1.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探究提示:
第一步:观察信息。
结合所提的问题寻找需要的信息,并结合信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步:独立思考。
根据理解,借助以前的知识与方法动脑思考,厘清数量关系,寻求解决方案。第三步:合作交流。
将自己的方案在小组内交流、分享。2.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师:哪个小组同学来分享你们小组的想法? 板书:900× 8=7200(米)预设 1 : 平均每分钟行驶 900 米,走了 8 分钟到物流中心,所以就是 900×8。预设 2 :900 是每分钟行驶的米数,8 是表示行驶了 8 分钟,900×8 就表示一共行驶了 多少米。
师:如果我用一条线段表示从车站到物流中心的距离。(见图
2)
动态播放课件:摩托车每分钟行驶 900 米。1 分钟行驶了 1 个 900 米,2 分钟行驶了 2 个 900 米。3 分钟呢? 4 分钟呢? 5 分钟呢? ⋯ ⋯ 8 分钟呢?
师:8 分钟行驶了 8 个 900 米,所以算式是 900×8 或者 8×900。师:900 表示什么?
预设: 900表示每分钟行驶的米数。师:8 表示什么?
预设: 8 表示行驶的分钟数。师:7200表示什么?
预设: 7200表示从车站到物流中心的米数。板书: 900 :每分钟行驶的米数。
:行驶的分钟数。7200
:从车站到物流中心的米数。
=车站到物流中心的米数 板书:每分钟行驶的米数×行驶的分钟数
(二)问题 2:大货车每小时行驶 65 千米,从西城行驶了 4 小时到达物流中心,西
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
师:刚刚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能自己解决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的算式? 预设: 65×4=260(千米)板书: 65×4=260(千米)
师:你能像上一个题一样把这个问题的关系式也说一说吗? 板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行驶的小时数
=西城到物流中心的千米数
设计意图充分放手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独立列 算出式并全面分析其中具体的数量关系式,为后面抽象三个数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打好基础。同 时,借助线段图呈现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有助于分析解决问题,也会为下面相遇问题模型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完成三、抽象概括,建立基本数量关系模型
(一)抽象概括,提炼概念
目标1。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关系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表示它们吗? 预设 1:每分钟的米数×行驶时间 =总距离 预设 2:每分钟行驶的速度×时间 =路程 预设 3:速度×时间 =路程。⋯ ⋯
师:哪种说法最简洁? 预设:速度×时间 =路程
师:这里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表示什 ?么预设:“路程”指的是车站到物流中心的米数和西城到物流中心的千米数。
“时间”指的是 8 分钟、4 小时。
“速度”:每分钟行驶 900 米,每小时行驶 65 千米。
师:数学上,我们把从车站、西城到物流中心的米数这种表示从行驶起点到终点的行驶 路线的长度,叫“路程”。像 900、65这样,表示每分钟行驶的米数、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在数学上称为“速度”。
板书:速度×时间 =路程
师:每分钟、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叫速度,还有哪些时间行驶的路程也叫速度? 预设:每秒、每天、每月、每周 ⋯ ⋯
师:像每秒、每天、每月、每周 ⋯ ⋯ 这样的时间都叫做单位时间,那单位时间内行驶的 路程就叫速度。
设计意图充分放手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思考、提炼、概括等活动,抽象概括出新 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 =路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其推理能力,渗透模型思想,完成 目标2。
(二)认识速度
4.读写。
师:以“每分钟行驶 900 米”大货车的速度为例,写作: 900 米/分,读作: 900 米每 分。“每小时行驶 65 千米”,写作:65 千米/时,读作 :65 千米每时。会了吗?老师考考你!
课件出示练习
5.练习。(见图
3)
(1)你会读吗?(2)你会写吗?(见图 4)
(3)你会判断吗?
①李老师骑自行车行驶了 15 千米,这里的 15 千米表示的是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
②刘翔的速度是 8 米/ 秒,蜗牛的速度是 8 米/ 时,两个速度相等。()
③一列火车行驶的速度为 110 千米/ 时,“ 110 千米/ 时”表示这列火车每时行 110 千 米。
(三)推理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
师:刚才这两道题都是知道了速度和时间,求路程。根据速度× 时间 哪些数量关系呢?
预设 1:时间=路程÷ 速度 预设 2:速度=路程÷ 时间 师:说说理由。
预设:根据速度× 时间 =路程,知道了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师:你能根据前面画的线段图来解释为什么求时间或求速度要用除法吗? 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用除法计算的道理。
设计意图由“速度× 时间 =路程”这一基本数量关系式出发,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其他 两个数量关系并解释其道理,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成功解决了物流运输中的问题,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整理:
6.什么是路程?什么是时间?什么是速度?
()
=路程,你能推想出
路程:表示从行驶起点到终点的行驶路线的长度。时间:行驶的时间。速度: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叫“速度”。
像每秒、每天、每月、每周⋯ ⋯ 这样的时间都叫单位时间。
7.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
路程÷时间 =速度 路程÷速度 =时间 速度×时间 =路程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速度、时间与路程,知道它们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 我们今天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速度、时间与路程。
板书课题:速度、时间、路程 四、拓展延伸,深化新知。
(一)基本练习
先说说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再填写下表。
7.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引领分析。
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指三名学生展台展示自己的作业,讲解解题思路及方。法2.全班集体评价。
预设1:路程÷时间 =速度,列式: 30÷2=15(千米/时)预设2:路程÷速度 =时间,列式: 150÷50=3(小时)预设3:速度×时间 =路程,列式: 80×6=480(千米)
师:只要知道了两个量,根据关系式就能求出第三个量,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二)综合练图见(习5)
问题: 1.轿车的速度是 60 千米/时,它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上 ?海8.客车经过路牌后 2 小时到达杭州,它的速度是多少?
9.货车的速度是 45 千米/时,它 10 小时后距南京还有多少千米?如果再经3 小时必须赶到南京,它的速度至少是多少?
(1)读题理解题意。
师:每种车型的目的地是哪个城市?
让学生明确:根据路牌信息和车型,确定解决问题时需要的数学信息。
(2)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自主解决。预设 1: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
关系式:路程÷ 速度 =时间 列式:300 ÷ 60=5(小时)答:需要 5 小时才能到上海。
预设 2: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关系式:路程÷ 时间 =速度 列式:100 ÷ 2=50(千米/ 时)答:客车的速度 50 千米/ 时。
预设 3:①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
关系式:速度× 时间 =路程 列式:45 × 10=450(千米)
600-450=150(千米)
答:距南京还有 150 千米。②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关系式:路程÷ 时间 =速度 列式: 150 ÷ 3=50(千米/ 时)
答:速度至少是 50 千米/ 时。
师: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根据题目中所给条件和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选择 合适的数量关系式加以解决。
(三)建立数学模型
8.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做手工,平均每小时做纸花 9.一个打字员打一份稿件,平均每分钟打朵,3 小时可以做纸花多少朵?
个字,5 分钟可以打完,这份稿件有多少
个字?
放手学生独立解答。订正答案:
10.列式:25× 3=75(朵)关系式:平均每小时做的朵数× 时间 =一共做的朵数 11.列式:130× 5=650(个)关系式:平均每分钟打的字数× 时间 =一共打字个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刚刚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再回忆一下在课上我们学习的这个 问题,想想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师:每小时做的朵数和每分钟打的字数可以用“工作效率/速度”来表示,中间都可以 用“时间”表示,一共的朵数和总字数也可以用“路程”表示,所以都可以用第一个关系式:(工作效率)速度× 时间 =路程,来表示。
每小时做纸花的朵数可以看作是做纸花的工作效率,每小时打字的个数可以看作打字的速度,(效率)速度× 时间 =一共做的朵数/一共打的字数
师:刚才这么多不同的问题,现在都可以用同一类关系式来解决它,你觉得数学怎么样? 师:是啊,其实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数量关系不仅仅可以用在行程问题中,还可以用在我 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中,是吧?希望你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继续去观察和思考生活中 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落实进行了有效的 设计,在检验学生时知识是否掌握的同时,又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新的升华。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出来的内容往往令我们惊叹。其实这一个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完成 3。
目标
小学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4
一、生活中的数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单元教学建议:
1、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数的基础。2、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3、重视发展学生数感。
4、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单元教学课时数:5课时。
第一课时
数铅笔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教学重点:会认、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树。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小朋友请你数一数我们班一共有几位小朋友。二、探索新知
学生自由数,师可以个别辅导 1、交流,你是怎么数的。2、全班汇报。三、巩固新知
1、圈一圈,数一数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小朋友的的人数。(2)由学生圈一圈,一共有几个小圆点。核对 2、拨一拨。
把学生的人数43,在记数器上表示出来,生说,师拨。四、学生反馈
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来。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五、九十五 同桌报数,全班交流。2、看谁数得快。
学生自己数,数完后,汇报。3、接力赛。34、36、38、()40、42、44 20、30、40、()、()、(); 45、50、55、()、()、(); 22、32、42、()、()、(); 同桌一人报前面三个数字,另一人接着说。全班汇报。师生,生生。五、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感觉如何? 六、教学反思:
刚过完春节,第一课的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学生的课堂作业,正确率非常的低。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下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学习。
第二课时:数豆子 教学目标:
1、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2、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教学重点:数位、基数、序数感念的渗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拿出一把豆子,让学生估计大该有多少粒。
2、让学生数出10颗豆子是多少,再让他们估计有多少颗。让他们讨论交流是怎么估计的。二、新知学习。
(一)学习记数和写数。
1、师生一起来数数到底是多少课?
2、让学生说说28课应该在怎么在记数器上来表示。
3、生拨数。边拨边说十位上的2表示是2个十,个位上的8表示8个1。怎么写呢? 学生自由的写。(二)说一说
1、教师拨出22,让学生说说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 学生讨论。全班汇报。(三)写一写
教师拨珠,学生写数。36、40、100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
让学生小组合作摆出26。
学生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摆的。2、填空。
()个十和()个一是()。()个十和()个一是()。学生自己观察图,在独立写出数。学生汇报是怎么想的,核对。3、写数
教师拨数,学生写出数字。23、50、71、80 4、小熊写出门牌号。
学生观察后,自己写门牌号。学生核对。四、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具准备的不够充分,创设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长。在教学几个十和几个一是多少时,学生的练习量最好要加大,可以让学生自己同桌合作一人编题,一人说出答案。
第三课时
动物餐厅 教学目标:
1、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2、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教学重点: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两叠作业本,一叠是21本,一叠是18本。2、学生观察,两叠作业本哪叠多,哪叠少。为什么? 二、学习新知
1、现在知道了哪叠作业本多。那谁能用我们学过的符号来表示。2、学生回答。在说说记“>”“〈”的方法。
3、填一填:让学生观察记数器后,独立把数写在书本上。32O34,100O99,然后再进行比较,填上数学符号。师生核对。三、巩固反馈,1、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
45O54
78O76
62O62
80O79 58O91
100O89
15
()>89 全班核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连一连。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连? 本题中60是多余的信息。3、(1)按顺序填数。
(2)读出各位是5的数,读出个位是0的数。(3)根据右表,把下图中缺的数填上。练习过程,(1)学生自己观察,说说应该怎么来完成这个练习。在学生练习。(2)指名读出各数。
(3)小组讨论后,学生完成。完成后在进行核对。4、想一想,请你接着画下去。苹果、香蕉、苹果、香蕉、()、()、()、()。学生独立完成该题。
5、小调查:你校一年级有多少个班?每班有多少人?哪班认数最多,哪班认数最少? 学生课后同捉合作去完成。四、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小小养殖场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2、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在一节课中来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这么多概念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出事小小养殖场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新知
1、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谁多谁少”说一说。自己说,同桌说,全班说。
通过全班说让学生正确建立谁比谁怎么多啊!多得多,多一些。谁比谁怎么少啊?少一些,少得多。还有差不多等概念。
3、想一想:初步运用所学知识。
跑步的有86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得多,跳绳的比跑步的少一些? 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学生选择后画圈,并说明白为什么这样选。88人()、12人()、76人()。三、巩固反馈
1、小红跳了38下,小男孩比小红多一些。小女孩比小红多得多。男孩可能跳了多少下?画钩,女孩可能跳多少下?画钩 35
85()()()
()()()
2、第2和3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认真思考后,再独立选择答案。选择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选择的道理。3、数学游戏,猜数。
同桌合作,方法:一人猜数,另一人语言提示。例如:
甲:我想了一个两位数。乙:是20吗?
甲:不是,比20多得多。乙:是70吧。
甲:比70少一些。……
四、课堂总结:
这堂课上,你感觉最快乐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 五、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练习一(P、10)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和写法。
2、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巩固数位的概念。4、能正确比较几个数的大小。教学重点:
理解五个词语的含义。教学难点:
写数、读数、比较 课前准备: 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指导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让学生说一说第4小题是怎么想的? 二、指导第2题
1、看图说说谁最多谁最少? 2、用“()比()多得多,()比()多一些”等的句式说一说。三、指导第3题
1、学生自由选择。
2、说说为什么选这个数?另几个数为什么不可以? 四、指导第4题
1、师拨生写,同桌检查。
2、选几个数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写?
3、拿出学具,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写,相互检查,师巡回指导。
五、指导第5题:拨一拨,比一比。先师生间进行再学生间进行。六、指导第6题
1、拿出卡片,让学生自由组数,并把数写下来。2、同桌交流你组合成了哪些数? 3、说一说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少的数是多少?并为这些数排排队。七、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研究报告5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一)历史发展
近年来,由于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化,需要研究的问题也不断地深入,从关注教学五环节到作业设计品质的提升,从绿色指标的研制到学业质量评价的研究,从两纲教育到育人价值的研究,从能力为重到核心素养的构建等,这些研究都是在关注知识生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强化伴随着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精神等。
教学五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关键环节,力求规范和创新。近年来,小学数学教育强调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课堂教学的设计需要有新的模式,为此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即为了“学”设计“教”,那就需要对小学阶段整个的数学教学内容、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单元的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和设计。
(二)针对问题
一是数学课程在理念与实践之间存在落差。
二是教学中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和结构化组织教学能力偏弱。三是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性思考。
(三)研究价值
本学科启动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的研究,意在从课标出发,聚焦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提高整体设计的意识,从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策略等方面开展研究;并以典型案例诠释、解读单元教学设计的“规格”要求。引导教研组科学、有序地开展单元教学工作,落实教学设计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市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实验本)、小学数学教材、有关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或教学法法等专著进行学习和研究。
(二)案例研究法
主要指单元教材教法分析、目标设计、活动设计、作业设计、评价设计、资源设计等案例收集。
(三)行动研究法
若干学校的部分数学教师根据流程和属性表进行再一次实验;根据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或完善属性表。
三、研究内容
(一)小学数学学科中单元教学的含义
研究内容分两方面:一是对单元及单元教学的意义做出分析和认识;二是立足现代课程论和教学论看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含义。什么是单元?
一般地,单元指整体中自为一组或自成系统的独立单位。
如:我执教的四年级(上)的第二单元:大数的认识;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法;平方千米;吨的认识;吨的认识;升和毫升;看似没有相同的性质,但是它们内在的联系都是“大数”。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编为同一个单元,就是符合这种界定。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要立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学”,要根据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出发,确定单元目标,找准重难点及关键。
《条形统计图》说课
学生在第二册和第三册中已经初步接触过有关统计知识。通过第二册的学习,他们能将信息进行整理分类,会对每类的对象进行统计,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通过第三册的学习,他们知道在统计图中一个单位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并会解读和填写有关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
本课“条形统计图”是统计知识的延续,要求学生根据数据的大小自己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即刻度);而以往只是要求学生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根据提供的信息画上相应的直条即可。所以本课教学时,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讨论、尝试、判断的学习活动,关键是帮助他们正确、合理地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使学生在新旧矛盾冲突中,产生“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需求。
(二)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及其关系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要素:单元规划、单元教材方法分析、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单元评价设计、单元资源设计等七个关键要素。
(三)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关键要素的实践操作规格研究 本研究提供的规格主要有流程、属性表、问题导向。
流程指向任务的顺序,主要是指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步骤、各步骤之间的内在联系、各个步骤之间的顺序,流程凸显了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过程。
属性表指向任务的内涵品质,即通过一些属性指标的判断、填写来明示各阶段成果必须达成的品质要求。
问题导向指向完成任务必须思考的问题,提示了单元教学关键环节的关注点、思考视角、思考方法,提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研究结论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单元 2.单元教学
3.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指南》的单元有四种类型(模块),九个单元主题 数与运算:数的认识、自然数的运算、小数的运算 方程与代数:等式与方程的初步认识、简单的方程及其应用 图形与几何:平面图形的认识及计算、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及计算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统计初步、可能性
(二)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关键要素诠释 七个方面的内在结构(图示)
单元规划是单元教学的第一步。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和学情分析,决定单元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和单元教学目标决定单元学习活动、作业、评价的设计。单元资源设计也应予以重视。
(三)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的特点 1.明确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要求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要体现整体性、模块化和实践性的特点。
(1)整体性 将一个单元当做是一个整体进行思考,把数学中的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素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2)模块化
四大模块、九大单元主题,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组合成相应的模块,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模块实现两种功能:第一,对教师而言,能拓展数学教学创新的空间,尝试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在整合中实现效益最大化。第二,对学生来讲,能够在更加符合他们认知经验的情境中学习,更好地体验知识间、以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意义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3)实践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2.梳理提炼单元教学设计关键要素的“规格”。(流程、属性表、问题导向三要素)规格是实施设计的支架,也是保障设计品质的规范。3.提出小学数学单元教学实施的建议(1)借助典型案例指导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组希望通过优化典型案例,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把握“规格”的要义。(2)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遵循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着眼小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参与的主要形式,按活动性质分为“感知体验”“探究发现”“理解运用”三类来探讨。
上一篇:比例尺教学设计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