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认识小数教学设计【优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直线、折线、平行线和垂直线的识别与绘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图形思维,增强对线的性质和应用的理解。下面是阿拉网友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四年级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认识小数教学设计【优质5篇】优秀范例,欢迎阅读参考,喜欢就支持吧!

北师大版四年级线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内容: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教学重点: 建立乘法的概念,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师生谈话,通过“玩”的谈话引出游乐场,并出示情景图。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先谈谈玩的事情,有兴趣吗?谁给大家说说,你去那些地方玩过?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游乐场的图片。(出示图片)

2、学生观察情景图,鼓励学生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给学生充分表达想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 在“玩”的谈话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交流发现的信息,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自主探究,认识乘法

1、观察写出的所有算式,启发学生发现相同加数算式的特点。给学生充分观察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初步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定义。

(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意见,如果学生发现不了特点,教师可引导,这边几道算式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一个一个算式的说如:3+3=6种加数都是3„„教师概括: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

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算式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的习惯和简单归纳的能力。也是认识乘法的必要过程。

2、教师说加法算式,学生写,有意识地说一个长一点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引出学习乘法的需要。如:100个3相加,归纳求几个几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

3、学生自己写算式,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学生自己写算式,一方面了解学生对相同加数的理解水平;另一方面,为后面改写算式创造素材,重要的是引出学习乘法的意义。激发学习乘法的兴趣。

4、鼓励学生把其他几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巩固所学知识。

5、通过交流学生学习的成果,使学生初步体验用乘法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较简便。

三、揭示课题,体验生活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乘法,(板书课题:认识乘法)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就有很多可以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如我们每只手上有5个手指头,我们的双手就有2个5可以有2×5=10或5×2=10来计算。

师:在生活中你还能举那些这样的例子吗? 生交流

四、简单应用,形成能力

1、教师提出摆花片的要求,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交流摆的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注意了解学生写算式的情况,使下面的交流活动做到心中有数。

3、交流计算方法。对直接写出来乘法算式的同学给予激励性、导向性评价,并让学生读一读写出的乘法算式。

4、乘法的简单应用,考查学生能否会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出示:同学们看小花猫也来为我们喝彩,谁会算一算来了多少只小花猫。

5、拓展练习,呈现算式并讨论。

师:3+3+3+3+2能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五、反思回顾,

总结

收获

同学们,这一堂课上的快乐吗?快乐重要,但学习知识更重要。想一想这节课你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我们只是初步认识了乘法,今后还有很多内容等待我们去学习呢。学会了知识,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就能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线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每种图形的特点,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4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找到每种图形的特点并用语言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导入:小朋友们都搭过积木吗?喜欢搭积木吗?老师这儿有几个小朋友用特殊的积木拼搭的作品,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用一句完整、好听的话来说一说。(学生汇报)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师:他们搭的好不好啊? 你们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物体也来拼一拼、搭一搭?但是,在拼搭前老师有几个要求:

听清楚要求了吗?请小组4个人开始动手吧!(学生交流、拼搭)小朋友们拼的都非常好的棒,老师选了两件最漂亮的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现在请作品的小设计师来介绍一下吧!(学生介绍,你作品的名字叫什么?你们是怎么拼搭的?有什么发现?)

三、形成表象,建立观念。

师:小朋友们真是爱动脑、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在我们的作品中用到的物体的形状相同吗?刚才我们的发现就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系。

现在请同位两个人把你们的物体放在一起,按形状把他们分分类吧!开始动手。(学生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已经分完了,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你们分成了几类?你们是怎样分的?找小组上前展示)

师: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都可以成为小数学家了,按形状我们可以把这些物体分成4类。让我们认识一下每一类形状的名字吧!师:(手拿模型)像这样的形状我们叫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像这4种不同的形状,画出来就是4种不同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4种立体图形吧!(板书:认识图形)

四、游戏活动,体验特征。

师:在小朋友们的发言中老师发现大家都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孩子。你们想不想成为小数学家呢?要想成为小数学家得先认识每种图形长的什么样子才可以。要想知道每种图形的特点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我们仔细看、动脑想、认真说,咱们比一比谁发现的特点最多、谁说的最好。1.认识长方体: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长方体的物体,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拿对了吗?请你轻轻的把它放到桌子上。下面请你动手摸一摸、看一看长方体长什么样子的呀!然后同位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同位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来说一说长方体长的什么样子的呀?(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师带生一起感受长方体的特点)用手摸一摸面是平平的、滑滑的,角摸上去有点扎手,样子是长长方方的。

师:现在请把手中长方体的物体放到一边,请动脑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学生汇报:xx的形状是长方体)2.认识正方体:

师:小朋友们说的非常的好,离小数学家更进一步了,我们再来看看正方体吧!现在请大家拿出正方体的物体,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拿对了吗?请你轻轻的把它放到桌子上。下面请你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正方体长什么样子的呀!然后同位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同位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来说一说正方体长的什么样子的呀?说给大家听听你的发现。(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师带生一起感受正方体的特点)用手摸一摸面是平平的、滑滑的,角摸上去有点扎手,样子是正正方方的。

师:迅速把你手中的物体放到一边,看谁的坐姿最美丽。请动脑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的呢?(学生汇报:xx的形状是正方体)3.认识特殊长方体:

师:老师这有一个积木请你仔细看看它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汇报交流)

(分别让两种说法的孩子,说一说为什么?)

师拿特殊的长方体与正方体模型让学生找不同。

小结:你说它是什么形状的啊? 4.认识圆柱和球: 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再过最后一关就要成为小数学家了,现在请你拿出圆柱再拿出球,看看你都拿对了吗?请你轻轻地、慢慢地把它们放到桌子上,请同位两个人一起摸一摸、看一看圆柱长的什么样子?球长的什么样子?看谁发现的又多,说的又好。

师:谁能来说一说圆柱长的什么样子的呀?说给大家听听你的发现。(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师带生一起感受圆柱的特点)用手摸一摸面是滑滑的,立起来像个柱子,躺倒会滚动。

师:谁能来说一说球长的什么样子的呀?(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师带生一起感受球的特点)球是圆圆的,可以来回滚动。

师:既然圆柱和球那么好玩,可以滚动,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学生汇报:xx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球?(学生汇报:xx的形状是球)

五、全课

总结

,拓展升华。

这节课啊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我们一起看看是谁吧!(课件展示机器人)谁呀?这个机器人是用我们刚刚学的立体图形拼成的,现在请你数一数他们分别用了几个? 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同位讨论)

师:谁能来说一说你发现了几个?

(小朋友们你们的眼睛真是太亮了。)

北师大版四年级线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三篇】

药家湾小学

冯小花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9~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难点:对周长含义的理解。计算出周长。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涉新知

二、观察操作,认识周长

1、谈一谈,初识周长

认识了周长,老师考考大家你们到底有没有理解什么是周长?现在我们把学习知识的好伙伴(数学课本)拿出来,指出它的边线,看看老师指的,指出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小组讨论:指边线时应注意什么?(1)、从这点出发最后还要回到这一点,这才是整整一周。(2)、要紧贴数学课本的边。

2、找一找,摸一摸

3、描一描、说一说

4、量一量、算一算

(2)测量树叶的周长

提问:刚才我们测量了规则图形的周长,那如果让你测量一个不规则图形呢?比如说课前我们看到的树叶,谁来说一说怎么测量,你有什么好方法。拿一根细线沿着树叶的周边绕一圈,再用刻度尺量这根细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智慧小屋:

1、2题

四、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北师大版四年级线的认识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1页的内容,练习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观察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的实物(饮料罐)、事先制作好的纸的圆柱模型、剪刀、直尺、一张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数学总是与生活紧密相关,大家看,有几个同学参观完“神州五号”的图片展之后,赶紧就自己动手制作数学的模型,请看大屏幕,你从图片上发现了哪些立体图形?(课件出示)

2、以前,我们已经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后我们还要陆续研究一些新的立体图形,今天这节课呢,我们就重点来认识一下圆柱。

板书:圆柱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并探究特征

(1)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像圆柱这样的物体?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圆柱。

(3)把圆柱放好,你观察到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告诉我。

同时板书: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一个侧面(曲面)

(4)认识圆柱的高

你们认为什么是圆柱的高呢?

圆柱的高只有一条吗?

(5)练习

课件出示几个图形,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圆柱

2、探究圆柱侧面的特征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沿高剪开后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也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5)小组合作,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思考: 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3、练习

(1)课件出示例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练习2

如果不告诉底面的周长,告诉的是底面半径或直径,可不可以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3)判断

4、思维拓展,发挥想象:

课件出示内容:一张长方形纸,长的一边为 20厘米,短的一边为 15厘米。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

(1)这个圆柱的高会是多少?底面周长会是多少?

(2)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

(生先想一想再动手卷,看和想象的是不是一样,然后汇报。)

三、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圆柱有认识了吗?有哪些认识?

关于圆柱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板书:

圆柱的认识

北师大版四年级线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五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33—35页的内容。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与数感。

2、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渗透估计、优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与数感。

数“拐弯数”,即: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课件、小棒。

一、情境创设,初步感知

(一)情境创设:在绿绿的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课件呈现)

1、数羊:课件一只只的呈现,让学生数出1—20只之后,一起将百羊图呈现出来。

2、估羊:估计一下,这里来了多少只羊?

(1)先让学生估计,大概多少只,并说出自己的估的结果;

(2)老师在课件上圈出10只,再让学生估,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估的。

3、验证:老师在课件上10只10只地圈,学生10个10个的数。一直数到100。

(二)点明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0以内的数,来学习数数与数的组成。(板书)

(三)认识比较:

谁来说一说:我们把100和我们以前认识的20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受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在操作中体会:

1、数一数,摆一摆:要求学生一边数数,一边一根一根地拿出小棒。

(1)数到21根时停下来。当学生手里拿着一大把小棒时,老师提出要求:谁能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知道你手里有多少根小棒呢?引导学生用10(也就是成捆的小棒)来帮忙,因为我们以前学过10个一是十;将20摆成两捆加一根。

(2)提问:21是由几捆加几根?也就是说2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数一数,捆一捆:

(2)动手将十根捆成一捆,再让学生看看:一共有三捆,也是就三个十,即30。

(3)用同样的方法来完成:39、49、59、69、79、89后面分别是多少。每满十根,就让学生捆成一捆,并让学生说一说:那个整十数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4)数到99时,再次停下来。问:99添上一是多少?那100根小棒一共有几捆呢?

(5)十个十个地数,也就是一捆一捆地数,10个十是一百。再将十捆小棒捆成一大捆。反过来强调:一百里面有几个十。

(二)在活动中内化:

1、数小棒:师生一起从五十七数到六十三,再接着数到七十二。

2、数泡泡:数一数小猪吹了多少个泡泡。

(1)讨论:有什么好方法能够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数清所有的泡泡呢?小组讨论后,再请各组代表发言,说说每组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独立数。

(3)学生汇报数的方法:1个1个地数、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4)师小结:不管用哪种方法数泡泡时,我们最好都应将数过的泡泡做上记号。如果是10个10个地数,我们就将泡泡10个10个的圈起来。这样就不会有遗漏,也不会有重复了。

(三)理解整十数的组成:

2、想一想:如果想一眼就看出这里有多少根小棒,我们得请谁来帮忙?引导学生请出“十”来帮忙。课件演示:将杂乱摆放的70根小棒,每10根捆成一捆,刚好可以捆成7捆。

3、说一说:这样,我们就可以说:70是由7个十组成的。那30呢?40呢?90呢?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的组成,突出计数单位“十”。

(四)理解非整十数的组成:

1、猜一猜:课件先出现4捆小棒,再出现6根。让学生说出这是多少?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4捆表示4个十,6根表示6个一,合在一起组成了46。

2、说一说:46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引导学生说出:46是由4个十与6个一组成的。

3、摆一摆:

(1)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64根呢?它又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提醒学生不要与46弄混淆了。

(2)请你摆一摆: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35根。那35又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实际应用,强化新知

1、数数接力:按座位顺序,从1数到100。

2、比一比:数一数黄夹子、蓝夹子各有多少个?(练习八的第1题)让男生数黄夹子,女生数蓝夹子,赛后让学生说说感受。

3、估一估:练习八的第2题,先让学生圈出10颗,再估一估有多少颗。

4、数一数:练习八的第3题。让学生脱离小棒数出来。

5、填一填:练习八的第4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小结,归纳延伸

(一)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

(二)归纳延伸:

1、师将本课内容简单小结。

2、课件呈现:数量为100的物品图片。

3、最后课件演示:

(1)用10小正方体排成一排,组成1个十。得出:10个一是1个十。

(2)再将一排一排的小正方体排成一层,组成一百。得出:10个十是一百。

(3)再将小正方体一层一层叠加,组成一千。让学生说一说:10个一百是多少?

22 3510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