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编教学设计【精选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编教学设计【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第一篇】
一、学习目标
1. 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二、学习方法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三、重点 难点
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难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四、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了解作者。
2.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二).技能训练
1.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朗读课文,
(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
2..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
(2)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
3.重点细读,讨论交流。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
(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3)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
4.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
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
探究学习参考主题:
①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比较。
②儒家思想浅探。
③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④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2)传授探究学习方法
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及步骤:a.确定主题;b.查询资料;c.概括结论;d.交流评价。
(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或制成电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
(解说:学生作探究学习时,教师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1.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2.帮助学生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3.指导写作小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的技术问题。4.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三)自我测评
1.下面一段话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
a.眼光 勇气 毅力b.勇气 毅力 眼光c.毅力 勇气 眼光d.眼光 毅力 勇气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个目标怎样选定,就要*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___和____。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不是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格物致知”精神。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3、培养从实践中探求真知的科学实验精神。
重点:
1、理解格物致知精神。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难点:
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纪录片《大家:丁肇中》片段,导入新课。
1974年,丁肇中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另1篇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走近他。
二、整体感知
1、文体知识
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
讲演词有以下特点:第一,考虑听众对象,要有针对性。第二,观点集中、鲜明。第三,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第四,语言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
讲演词的结构灵活多样,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体都有三部分内容: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点,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关注;重点是中间部分对讲演主旨的阐述;结尾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听众受到激励和鼓舞。
可参考微教案《讲演词的特点》《如何写作讲演稿》
2、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3、了解背景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最具实验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以朴实而诚挚的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
4、字词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zhào)朱熹(xī)彷徨(pánghuáng)中庸(yōng)
论语(lún)袖手旁观(xiù)
(2)解释下面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致知:获得知识。致,获得。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本文指不作任何探究实验的消极观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5、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重要语段可再次播放音频,认真读、听,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参考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
三、局部探究
(一)把握文章的内容
研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影视课文。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回答下面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合作探究。
1、文章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参考: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参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参考:(1)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2)实验方法: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②“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4、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参考:不够重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5、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参考: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6、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参考:“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二)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1、总结所学。
(1)复习字词。
①注音:丁肇中()朱熹()彷徨()中庸()论语()袖手旁观()
②解释: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不知所措
(2)总结全文。
参考:作者以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为话题,从解释《大学》“格物致知”入手,剖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实验精神。原因是:(1)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2)中国学生学习上的弱点所决定的;应付今天世界环境的需要。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寄予了希望。
2、拓展交流。
文章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着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要举例论证。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
学生各抒己见。
五、作业设计
1、搜集丁肇中的资料,做一期“向科学家丁肇中学习”的手抄报。
2、完成试题中心“基础检测”部分。
可参考影音资源试题中心
六、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问题: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对丁肇中的了解和认识,导入新课。
二、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研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影视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一)学生自主思考,回答。
1、《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作者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吗?
2、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的意图是什么?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12段举自己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答案预设
1、(1)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不一样。作者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2、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以此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3、举研究竹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4、举自己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是毫无帮助的。
(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参考
1、道理论证。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又如,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举例论证。
举例子阐述道理作用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头痛失败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有说服力反面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实验的过程……有机会的探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有说服力正面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中国学生偏向……而不愿动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有说服力反面
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以埋头读书应付……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反面
可参考微课堂《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活动三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三、总结拓展
1、深入思考内容,体会讲演词的特点。
2、学生复习总结本课知识点、文章内容、论证方法等。
3、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参考
生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生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
……
四、作业设计
可参考写作训练
五、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问题: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
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第三篇】
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1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实一致的。但传统具有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因而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工程的向导。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教学建议
一。不妨在一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确立课文的学习重点:一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二是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当然,允许学生根据本人情况另外确立学习重点。
二。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注意提醒学生,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阅读课文。可以组织一些讨论,下列问题可供选用: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观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应引导学生在这几方面获得启示,受到教益。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第四篇】
基础能力测试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格物致知:
②袖手旁观:
③一帆风顺:
2.“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 ]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
3.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
[ ]
a.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没有准备
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
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
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
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6.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7.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8.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9.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
探究能力测试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做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的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学了就用”的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 蝂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10.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
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c.“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
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
11.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
[ ]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类比论证 d.引用论证
12.文中概述柳宗元《 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是
[ ]
a.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
b.小虫贪得无厌。
c.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
d.书呆子食书不化。
13.“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 ]
a.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
b.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
c.书呆子如小虫只知负物一样,食书不化。
d.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止。
参考答案
1.①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②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③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7.采用了讲道理和举例子的论证方法 8.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论证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一点必须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作者老调重弹。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说明力。 9.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上一篇:《抽屉原理》教学设计精编4篇
下一篇: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汇集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