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通用4篇)”作文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感知给予的快乐

(吃蛋糕比赛。)

(出示大屏幕),有三块蛋糕,第一块5寸大,第二块7寸大,第三块10寸大。

1、现在要和你的对手比赛谁吃的蛋糕多,我们假设你们吃的速度一样快,你先吃哪一块?

2、下面进行第二轮测试,还是这样三块蛋糕,你的对手也是一个孩子,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很饿很饿。你和他比赛谁吃的蛋糕多,你先吃哪一块?

3、总结:

你们让我很感动,因为你们不仅聪明,还很善良很可爱,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为此,我要送你们一句名言,是我从书中读到的——“给于是快乐的!”(学生齐读)希望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那么,假如需要你给予别人的不是蛋糕,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我们可以不立刻回答,但不能永远回避,我们要在学习中思考。

今天这节课,张老师想和大家共同学习1篇以“给于是快乐的”为主体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字要写得横平竖直,端端正正。

(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2、导语过渡: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和台湾花莲之间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字或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

凋零、绽放、辗转、步履匆匆、突如其来

空旷、暂停、身躯、白血病、同胞

3、学生自由读课文:

⑴小组交流:

对学习小组内的学习伙伴读几遍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

⑵全班交流。

(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以及感动的原因。)

三、深入阅读文本,整合资源,深刻体会

1、导语:

故事发生在——1999年9月22日早晨

谁——小钱

什么事——患了白血病

2、重点句理解:

这个刚满18周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花朵,惟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⑴齐读;

⑵你读懂了什么?理解“白血病、凋零、绽放(反义词)。”

白血病就是血癌,只有骨髓移植才能治愈。

⑶18岁,如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没来得及开放,如初升的太阳还没来得及普照大地,小钱因为患了白血病而挣扎在死亡线上,年轻的生命危在旦夕,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刻不容缓啊。但是,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我们祖国的台湾找到了适合移植的骨髓。

3、全班交流?预设重点句:

⑴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①理解“同一时刻”“步履匆匆”;

②为什么李博士会步履匆匆?

③有感情朗读。

⑵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理解“沉着”。

③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为什么李博士仍沉着地站着,青年还静静地躺着?他们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危险?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小结:

李博士和青年急小钱所急,想小钱所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们的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啊!

4、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学习第七节:

⑴导语:

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那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⑵齐读最后一节。你又读懂了什么?

⑶教师小结:

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四、总结诗朗诵

宝岛台湾同大陆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读)。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在此,老师借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上课。钢琴曲伴奏,朗诵《乡愁》。

五、想象拓展,启迪心灵

根据国际上骨髓捐助的有关规定,骨髓捐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小钱会对那位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六、板书设计

杭州台湾

骨髓

小钱——年轻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⑵理解课文资料,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们高尚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骨髓一向对小钱的重要性。

2、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资料,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相关部分,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收集白血病、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师: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师: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山字旁”要写得瘦些。)

2、生读题,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生:生命桥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那么,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1)(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懂:步履间隔凋零暂停身躯袭击空旷辗转血脉白血病骨髓移植

a、师: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生数人回答,主要着眼于字形、字音和自义。其中“骨髓”这个词读错的人较多,教师作了强调,但在之后的反馈中还是有学生读错,教师自己也老是读错。还对“间隔、暂停”等词正了音。还有学生提了几个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课件出示了“袭、暂”的田字格。)

b、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步履”,教师作了引导。

(2)、(教师出示句子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通: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这个句子中包含5个生字,谁能读准?

(生数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好几个学生“白血病”的“血”读错,教师正音,但感觉引导得还不够,其实在三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中就出现了血的两个读音,区分就应还是比较明显的。)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师: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最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反馈:

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最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生读时不理想,鼓励后再读有进步,表扬。)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生3:就在昨日,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课文,结合“谈何容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的经过

2、总结全文,启迪学生为两岸人民的团结做出贡献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地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这天我们继续学习

2、指名反馈:

3、教师导读:

二、说感动、感悟的品质

1、教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把令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2、群众交流感动的句子,引导探究

三、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1、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2、引导学生讨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

3、教师小结:是他们的爱心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

四、总结全文:宝岛台湾与大陆同胞被台湾海峡所隔,但血脉亲情是无法割舍的这种血脉亲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令你感动的`句子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设计【第三篇】

一、深入文本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1篇精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桥非普通桥,它是以生命点燃生命,以大爱坚守生命的生命桥;这桥是情,是海峡两岸同胞相互守护,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

本组教材以“人间真情”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学着关心、帮助他人”。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的方法理解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二、有扶有放说教法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法、品析词句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交流。此外,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还采用了创设情境法、媒体直观法等。

三、着眼发展说学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圈划批注、朗读品味、资料理解、讨论交流的方法,学习文本。

四、科学合理说手段

感人的事例借助语言文字向我们传递着感动。本课教学我将以情为入手,以读为强音,以情促读,读中悟情,适时评价激励,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循序渐进说流程

(一)、揭题质疑,引发爱的思考

上课伊始,我直接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看老师板书课题。”“读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此刻学生纷纷举手质疑:“生命桥指的是什么?”“海峡指什么?”“生命桥怎么跨越海峡?”我适时评价激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本文课题高度概括了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课题,提出疑问,有利于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尽快地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感知爱的故事

这一环节我首先出示自学提示: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语句,理解词语

二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出示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海峡”;引导学生交流资料理解“白血病”、“骨髓”、“骨髓移植”;通过联系上下文与想象文章空白的方法理解“辗转”“寻找骨髓的过程中,小钱的家人可能去过哪些地方?”是呀,这么一个艰难的寻找过程就叫做辗转。从而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为后文更好的理解李博士与中国台湾青年的高尚品质做好铺垫。(完成教学目标1)

理解词语后我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并相机板书(小钱、中国台湾青年、李博士)

因为中年级是概括能力训练的关键年段,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认识,然后概括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细读品味,感悟血脉亲情

1、自主探究,寻找爱

同学们,静静地读课文,边读边想,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然后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读书时间,引导他们边读边想、边读边批注,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读中交流,体会爱

我以“地震灾难”为激情点,引导学生在读中交流感动,注重相机而导,顺学而教。

首先播放地震图片,在凄婉的乐声中我深情述说:1999年9月21日早凌晨1时40分,台湾省集集镇发生了一场里氏级强烈地震,震源距地面只有1公里,短短几十秒中,造成40845栋房屋全倒,41373栋房屋半倒,2000多人死亡,1万多人受伤,10万多人无家可归,顿时哭嚎遍地,年轻的妻子永远失去了心爱的丈夫,年幼的孩子失去了亲爱的父母,年迈的母亲在家园的废墟上老泪纵横,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座废墟。每小时的余震次数达60至70多次,有些余震甚至不亚于主震。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场地震后的幸存者,在这危险的时刻,你会怎样做?可是李博士和那位中国台湾青年却要做抽取骨髓的手术,难道不令人感动吗?带着这种感动读一读这段话。(出示第3自然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年级同学对地震没有直接生活体验,缺乏直观感受。因此,我有意识补充地震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在大语文背景下学习语文。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数据,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对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小钱的美好品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当学生还沉浸在地震带来的感动之时我巧用文本激情引读:在这场灾难中,中国台湾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生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地震还未结束,但是中国台湾青年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因为他知道→(生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险情随时都会发生,但是中国台湾青年没有顾及自己的安危,因为他知道→(生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生答)要拯救这个白血病者——小钱。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这位中国台湾青年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爱心)因为有一颗爱心,为了救和自己非亲非故的杭州的小钱,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没有寻找自己最亲近的人,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这段话吧!(第4自然段)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中国台湾青年内心的坚定沉着时,课文中“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撼。此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突如其来”、“沉着”、“静静”、“一次又一次”悉心推敲、比较、品味文本表情达意的精妙,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出示第5自然段)

师导:正当医生在聚精会神、用力抽拉着针筒时,突然手术台一阵大摇晃,推车上的手术包稀里哗啦掉了满地。……但是,李博士→(生接读)医护人员不退缩,不放弃,是因为他们知道,白血病患者在进行骨髓移植前,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杀死体内的全部骨髓,如果骨髓不能如期送到,钱畅必死无疑。移植骨髓就是和时间赛跑,和时间争夺生命。所以,李博士→(生接读)

通过读学生再次感受到他们竟能表现得如此从容镇定,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救杭州的小钱!谁能怀着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把这段话读一读?”“老师也被他们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想读一读?”“还有谁想读?”

另外,在涉及到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像: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内心会平静吗?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写一写,小组内议一议,以加深学生对中国台湾青年高尚品质的认识。

通过引读、品读、对比读、入情入境地朗读,李博士与中国台湾青年的形象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深化。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当谈到李博士的奔波劳累时,我相机出示地图补充李博士的奔波路线图,当天的工作时间表,将抽象的语言化为一连串具体的数据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于李博士和医护人员不辞辛劳有了更直接的感受,面对李博士的照片,敬佩之情油然而升。(完成教学目标3)

3、总结全文,畅谈爱

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配乐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

然后引导学生谈一谈对课题的理解:“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发散填空,预设孩子们会说:亲情架设的生命桥、爱心架设的生命桥、骨髓架设的生命桥等。最后怀着感恩之心去赞颂这座—(读课题)

通过前面环节的充分阅读感悟,教学难点自然得以突破。

(师指课题说)长长的海峡阻隔不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滔滔的江水流淌不尽炎黄子孙的血脉亲情。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

在《爱的奉献》旋律中学生读诗歌,升华了情感。

(四)、真情告白,抒颂血脉亲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这就是说,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学生既要对语言材料有所感悟,产生感情的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也要加强语言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所以我设计了说话练习:根据国际上捐助骨髓的规定,捐赠者和受捐人一年内不能见面,如果一年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小钱会对那位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五)、推荐阅读,升华传承爱心

课接近尾声,我推荐学生阅读《生命二十四小时》这本书,它全程记录了海峡两岸救助白血病患者陈霞的感人故事。

课外阅读,意在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亲人、热爱同胞、热爱生命的情感,让爱心永存孩子们的心田。

六、简明扼要说板书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李博士

小钱中国台湾青年

我的板书由课题、三个人物及爱心组成。因为爱,让他们紧紧相连,这既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设计【第四篇】

[教学内容]讲读第三自然段到全文结束。

[教学目的]

1、理解“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调动情感。

1、(课件出示病床图)师深情叙述事情的发生,导入新课。

2、齐读课题。

二、深入文本,感受亲情。

(一)讲读3~6自然段。

1、自由读3~6自然段,用一两句话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学习3~5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动的一些句子,进行批注。

(2)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交流。

a、围绕“此时此刻……病床上”。这一重点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结合课件等方法、手段,体会人物一心为他人着想,沉着镇定的品质。

b、抓“仍沉着”“也静静”去揣摩人物内心,感受台胞的爱心。

c、围绕“经过一次又一次……涓涓流出……”这一感人的语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进一步感受到爱和奉献。

3、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引导抓关键词,体会李博士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

(3)出示奔波图(课件),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感受海峡两岸之间无法阻隔的血脉亲情。

(二)品读第七自然段

(1)带着不同的感受,读“小钱得救了”。

(2)齐读第七自然段。

(3)品读课题,理解“生命桥的含义”。

(4)再一次齐读由该自然段改写成的诗。

三、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1)(播放音乐)小钱得救了,此时,他会说些什么?

(生讲)

(2)把小钱想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

血脉亲情

杭州

中国台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教学设想

执教:福州市福清渔溪中心小学  张建莲

指导:福州市福清渔溪中心小学课题组

[教材分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细腻,情致淳厚感人,书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爱的赞歌。

[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本课教学依据文章情真意切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最感人处入手,通过品词析句,联系生活,观看直观课件,揣摩人物心理,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两岸人民的浓浓的血脉亲情。最后的教学环节--说写训练,又使得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训练巧妙结合起来,实现三维目标有机的整合。

[教学目的]

1、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顺情导入、整体感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导入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本课的导入是由教者用深情的语言叙述故事的发生,引读课题。这样的设计使得新课导入与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衔接起来,同时又创设了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文本的欲望。

紧接着遵循由整体感知入手,精读部分,再回归整体的阅读教学原则,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3-6自然段),用一两句话归纳该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

二、重在体验,以读激情。

本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教学中,以生为主,以读为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层层感悟、体验,以读促思,以读激情。

(一)自读入手,激起情感涟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文章的第二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描写感人肺腑。教学本段,着重引导学生自由读书,找出感动自己的句子,进行批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批注、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找出感人的句子,并进行体会,深入文本,感受文本。

(二)逐层悟读,叩响情感和弦。

在学生读书、体会、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汇报。在这一环节教学中,设计意图明确,那就是抓住文体最感人的语句为切入口,逐层感受,层层深入,不断加深体验,升华情感。首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播放课件,直观、深刻地感受地震及其后的余震危险,为学生进入文本,进入人物内心做好铺垫;然后,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抓关键词句进行品析,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最后,引导学生从关键词“静静”入手,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无私而又博大的爱。在此基础上的三次齐读,“此时此刻,……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表现出学生从感知到感悟理解,再到情感熏陶感染的过程。

(三)直观感受,引发情感共鸣。

教学文章第六自然段时,还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去理解,特别是“奔波”,并出示奔波材料和地图路线,既让学生感受到李博士的辛劳和博大的爱,又引起了学生的疑问“两岸仅一水之隔,为什么不直飞呢?”利用这一阅读期待,教师深情叙述解疑,引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纵然有千山万水千难万阻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四)激情品读,推向情感高潮。

文章的最后一段,既写出了故事的结果,又表达了作者炽热的情感,讴歌了浓浓的血脉亲情,是本文的中心段。教学该部分时,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课题,教师则深情地描述“这岂止是一座桥……这是一首爱的诗篇。”煽动学生的情感,最后齐读这一段,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最高潮。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指出: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有了上面的情感的积淀,他们心潮澎湃,有千言万语要说,如鲠在喉。此时,教师深情地描述,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假如我们就是小钱,有一天和中国台湾青年见面,会说些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给小钱写一封感谢信。这样既加强了说写训练,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总之,本节课教学立足文本,以生为主,以读为本,强化体验,扎实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受到爱的熏陶和教育

22 230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