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富饶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三年级《富饶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精编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收集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丰富语言的积累。

4、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具准备:课件宽带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课件)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参观一处非常优美的地方——西沙群岛。你们知道有关西沙群岛的事情吗?

指名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师:你们说得不错!但是西沙群岛还有许多更好看、更好玩的地方,还有许多更有趣的东西,你们知道吗?想知道吗?

生:想!

师:那就随着老师一起去看一看吧!

2、教师联机出示地图,让学生自己找出西沙群岛。(出示课件地图)为同学们讲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并以假想参观的方式进入西沙。

(设计思路:我这样设计,能够很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交流汇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

2、出示课件(含有生字的词语),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

3、交流:

通过自己读书,你除了认识了这些生字、词语以外,你还了解到了西沙群岛的哪些特点呢?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4、再读课文,看一看西沙群岛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多”来形容?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

5、交流:

小组交流,说出自己通过读课文了解到的西沙群岛什么很多,并说出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顺便说出对词语的理解。

全班交流:

指名说出自己对西沙群岛的了解,学生说到哪一部分,教师就出示那一部分的课件(相关的景物和朗读),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沙群岛的海水、海底、海滩、海岛。体会文中“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蠕动、栖息、分枝的鹿角、一簇红缨、飘飘摇摇”等词语的意思。

总结出课文的写作顺序。

6、教师小结:西沙群岛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啊!

(设计理念:本环节我通过让小组交流、汇报融通。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后,自由汇报,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使有限的时空所有的学生参与了学习,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他们交往的愿望也得到了满足,既受到了尊重,个性又得到了张扬;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课堂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1、师:同学们已经充分体会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你能用你的声音、你的语言把他表达出来吗?

2、指名让学生说说读好第一自然段的关键。(要读出热爱的感情)

3、让学生先充分试读后指名读,师生点评。

4、用同样的方法读后面的内容。学生实在体会不到位的教师可以范读。汇报朗读的形式可以是小组齐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个别读。

(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文章中描写的美丽景色,体会到西沙群岛的富饶,进而理解作者对西沙群岛的感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积累,情感升华。

1、师:读了这篇文章,我有一种有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你们呢?

2、师:为什么会给我们这种感觉呢?因为作者用了很多的好词,写出来的句子也很美。你希望自己学会使用这些好词好句吗?那还等什么,赶快积累啊!

3、其实这课只写了西沙群岛的一部分景物,你想了解更多吗?带领学生进入网络去探索更神秘的西沙群岛。出示美丽的海滩、辽阔的大海、壮丽的日出、历史的见证,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进而更加喜欢西沙群岛,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设计理念: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西沙群岛的有关知识,真正调动起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了解。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为写景作文打下基础。)

教学板书:

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

富饶的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海滩(贝壳、海龟)

海岛(鸟蛋、鸟粪)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4篇3年级《富饶西沙群岛》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的相关认知。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2

课前准备:

(一)教学背景

参与教学的是本校三年级电脑实验班的学生。从20__年9月至今,经过两年多的电脑学习和实践,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电脑操作技能。能较为熟练地打字,速度快的学生每分钟可打10个字;能上网查阅自己需要的学习信息,并能把搜集到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同时,还能熟练地运用校园网进行网上交流。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1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教学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三)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由于经历了两年多课改实践的锻炼,这部分学生思维敏捷、学习主动性强,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较好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主动积累语言的积极性,语感能力较强,有独特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较高的朗读水平,能针对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但因相距数千里,学生很难有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学生都缺乏感性认识。为此,师生应在教学中充分而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1、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抄写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观看地图,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媒体展示地图)。

2、全文朗读视频演播,初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抒发自己的初  步感受。

(二)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媒体朗读、感悟和品味课文内容

师述:你们有这么多的感慨,一定想到课文里去亲自领略西沙群岛的独特魅力吧。请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细细读一读,动手画一画。

生:“我喜欢课文的第5自然段。”(读第5自然段)“我觉得这个自然段描写海龟的句子很有趣。”

生:“我也喜欢这个自然段,但是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渔业工人要把海龟翻一个身,抓回家去,而不让海龟在海里自由自在地游泳呢?”

师:(巧妙地展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渔业工人是不是把海龟抓回家了呢?”

生:“不是。他们只是逗逗海龟,看看他们庞大的身躯四脚朝天、没法逃跑的滑稽样子。”

生:“我喜欢第6自然段”(读)。“因为我很喜欢鸟,喜欢看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样子。”

生:“我也喜欢第6自然段”(读)。“我觉得这些鸟儿很可爱,我喜欢它们在茂密的树林里栖息。”

师:“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岛上一片片茂密的树林养育了这些鸟儿,鸟儿的粪便也成了养育这片树林的宝贵肥料。

生:“我喜欢第4自然段”(读)。“我喜欢这一段的理由很多:

第一,这个自然段的好词好句很多;

第二,我很喜欢鱼,很想把他们抓回来养在自己家里,不过我知道他们在海里生活更幸福,因为它们在那里有许多朋友;

第三,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我们暂时放一放,先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鱼的。”(展示课件)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师:“谁愿意把这个长句子读一读,要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请了4个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价)

“你把飘飘摇摇读得真神气,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鱼儿自如游动的情景。”

“‘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这一句经过你的朗读,它仿佛游得更带劲了。”

师:“作者抓住鱼儿的外形特点,进行了生动活泼的描写。让我们一起潜入海底,亲眼去看看这些可爱的鱼儿吧。”(配乐播放视频材料)

师:“宋心舟同学说她特别喜欢海里的这些鱼,李老师也很喜欢这些鱼,李老师把海里的部分鱼儿请到了我们这儿来做客,也请你们抓住鱼儿的外形特点进行说话练习。”

(学生纷纷上台面对课件指着自己喜欢的鱼练习说话)

生:“有的鱼长得怪怪的,蓝色的头,金黄色的尾巴,可爱极了。”

生:“有的鱼身上长满了斑点,像豹子一样,游动的时候尾巴一甩一甩的,真好看。”

生:“有的鱼眼睛鼓鼓的,身上长满了斑点,尾巴蓝蓝的,真有趣。”

生:“有的鱼长着斑马一样的条纹,游动的时候,就像一匹小斑马在奔跑。”

师:“我还知道,有的同学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海鱼,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请大家互相欣赏欣赏。”(学生与电脑互动)

师:“我们现在来读读这两句话,一定会有更深的体验。”(出示课件)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人们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因为西沙群岛的鱼很多,所以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课文里说,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也数不清,人们才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西沙群岛,领略了它那迷人的风采。现在,请你们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对西沙群岛的整体感受,或用一句话来抒发你对西沙群岛的感情。”

生:“我觉得西沙群岛太美了,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生:“我觉得西沙群岛很美很美,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鱼儿成群结队,各种各样;海龟无比庞大;海鸟数不胜数。这些美景就像一幅很美很美的画。”

生:“我觉得西沙群岛的物产很丰富,有珊瑚,有海参,有鱼,有海龟,有海鸟,还有威武的大龙虾,真是应有尽有。”

教师请学生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三)借助电脑,积累美词佳句

师:“好的文章,我们要有感情地朗读,深深地感悟,细细地品味;好的词句,我们也要积极地去积累,去运用,去发展。”

请学生运用电脑,把自己喜欢的美词佳句打在电脑上,然后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

课后的拓展:

运用校园网发帖子,交流读后感

40分钟的课堂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鼓励他们课后利用校园网发帖子,在网上尽情地抒发自己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后的感受,并在网上互相对话和交流。现摘录部分帖子如下:

李文盛:今天,我们学了22课,我觉得西沙群岛太美了,简直就是人间仙境,我真想亲自去看一看。

谢言:太美了,太美了,西沙群岛真是太美了!海底有那么多的奇异漂亮的鱼,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妈妈正好在海南学习,我多么希望妈妈能代替我去看看西沙群岛的鱼呀!

宋心舟:今天,我在课堂上见到了从来没有见过的大海龟,真是太奇妙了。我从网上查阅到,一只海龟有几百公斤重,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教学反思:

我们对“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课题的研究已开展了两年多的时间,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以提高学习效率,一直是我们第一线教师所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尝试,我有以下两点收获:

(一)有效地实现了学生、教师、课文与信息技术的四结合

传统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按照教案,按部就班讲解既定的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学内容是预设的,教学过程也是预设的。而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情境中,教学过程则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提升情感、呈现多向互动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下,抽象的事物具体了,静态的东西鲜活了。如在第4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同时,学生与电脑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更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美轮美奂的幻灯片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教师加以机智点拨,巧妙引导,再来品味“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一句,就水到渠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意义建构,提升了学生对西沙群岛的感情。

我体会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作用、激情作用,能促进生生、师生之间进行心的交流,从而使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整体。这种整合了的教学内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增进情感体验,并把课文中生动的语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可见,学生是“整合”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然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所以,教师也是“整合”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我深深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

(二)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多媒体,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以及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十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的朗读方式是多样的,有个别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读,还有配乐读,教师手势指导读等。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朗读水平呈梯度提高,把文本内容,文本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内化成自我的东西,产生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这课里,教师尽情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问难。例如,学生提出:我不明白渔业工人为什么要把海龟翻一个身?为什么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教师都巧妙地通过呈现多媒体,机智地使问题由难变易了。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在鱼这一段,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各种鱼呈现出来,鼓励学生抓住鱼的外形练习说话。最后,学生还利用电脑收集和积累了优美词句。

这一切,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比较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因而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此外,教师还指导学生利用校园网论坛发帖子,让学生在课后交流读后感,这是我们运用的既重文本、又超文本,既重课堂、又超课堂的教学策略的一个举措,是我们贯彻课改精神的又一收获。

专家点评:

这是一个在网络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的成功案例。此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两点深刻的启示。

第一,这篇课文的教学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整合。

首先,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从上课伊始,演播本课全文的视频到配合学生朗读各自然段而展示各段特别是“鱼段”的生动画面及重点句子,再到每个学生当堂用电脑展示和交流自己在课前上网搜集的海洋生物画面以及当堂用电脑书写课文中的美词佳句,都充分说明了一点。这个案例说明,具有助知功能、激情功能和交流功能的信息技术与这一节教学内容的整合是通过三大步骤实现的。

第一步,课前预习时学生上网搜集海底生物信息,制成幻灯片。

第二步,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使静态的课文内容动态化,把平面的课文内容立体化;与此同时,学生与课件互动,与电脑互动,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互动。当这种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运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互动的教学过程时,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他们通过对自己喜爱的自然段的纵情朗读而逐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并随着对西沙群岛的美丽风景和丰富物产的欣赏、品味而产生了热爱宝岛的深情。

第三步,课后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拓展课文内容,即通过发帖子,同学间展开了交流读后心得的活动,在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的学习中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语文能力。

在这三步的“整合”过程中,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劲头很足,他们对课文有了深刻的感悟,赞宝岛、爱宝岛的感情溢于言表,并积极参与口头表达练习,努力将课文中的生动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这一切表明,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包含学生的自主钻研、自主体验和自主运用,学生是“整合”中的关键因素,是推动“整合”、落实“整合”的主要动力。同理,“整合”也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正确指导,教师也是“整合”中的重要因素。就这样,这一节课的阅读教学成功地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整合。这是以李红梅老师为代表的深圳北师大附小的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正确运用了阅读教学的规律。

在实现上述四要素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李红梅老师没有忽视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没有形式主义地运用信息技术。这首先表现在师生对阅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的重视和朗读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次,重视语感训练、语言积累和“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

此案例说明,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必须以读为本,加强语感训练和语言的初步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才能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3

课前准备:

(一)教学背景

参与教学的是本校三年级电脑实验班的学生。从20xx年9月至今,经过两年多的电脑学习和实践,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电脑操作技能。能较为熟练地打字,速度快的学生每分钟可打10个字;能上网查阅自己需要的学习信息,并能把搜集到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同时,还能熟练地运用校园网进行网上交流。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1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教学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三)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由于经历了两年多课改实践的锻炼,这部分学生思维敏捷、学习主动性强,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较好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主动积累语言的积极性,语感能力较强,有独特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较高的朗读水平,能针对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但因相距数千里,学生很难有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学生都缺乏感性认识。为此,师生应在教学中充分而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1、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抄写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观看地图,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媒体展示地图)。

2、全文朗读视频演播,初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抒发自己的初步感受。

(二)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媒体朗读、感悟和品味课文内容

师述:你们有这么多的感慨,一定想到课文里去亲自领略西沙群岛的独特魅力吧。请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细细读一读,动手画一画。

生:“我喜欢课文的第5自然段。”(读第5自然段)“我觉得这个自然段描写海龟的句子很有趣。”

生:“我也喜欢这个自然段,但是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渔业工人要把海龟翻一个身,抓回家去,而不让海龟在海里自由自在地游泳呢?”

师:(巧妙地展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渔业工人是不是把海龟抓回家了呢?”

生:“不是。他们只是逗逗海龟,看看他们庞大的身躯四脚朝天、没法逃跑的滑稽样子。”

生:“我喜欢第6自然段”(读)。“因为我很喜欢鸟,喜欢看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样子。”

生:“我也喜欢第6自然段”(读)。“我觉得这些鸟儿很可爱,我喜欢它们在茂密的树林里栖息。”

师:“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岛上一片片茂密的树林养育了这些鸟儿,鸟儿的粪便也成了养育这片树林的宝贵肥料。

生:“我喜欢第4自然段”(读)。“我喜欢这一段的理由很多:

第一,这个自然段的好词好句很多;

第二,我很喜欢鱼,很想把他们抓回来养在自己家里,不过我知道他们在海里生活更幸福,因为它们在那里有许多朋友;

第三,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我们暂时放一放,先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鱼的。”(展示课件)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师:“谁愿意把这个长句子读一读,要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请了4个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价)

“你把飘飘摇摇读得真神气,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鱼儿自如游动的情景。”

“‘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这一句经过你的朗读,它仿佛游得更带劲了。”

师:“作者抓住鱼儿的外形特点,进行了生动活泼的描写。让我们一起潜入海底,亲眼去看看这些可爱的鱼儿吧。”(配乐播放视频材料)

师:“宋心舟同学说她特别喜欢海里的这些鱼,李老师也很喜欢这些鱼,李老师把海里的部分鱼儿请到了我们这儿来做客,也请你们抓住鱼儿的外形特点进行说话练习。”

(学生纷纷上台面对课件指着自己喜欢的鱼练习说话)

生:“有的鱼长得怪怪的,蓝色的头,金黄色的尾巴,可爱极了。”

生:“有的鱼身上长满了斑点,像豹子一样,游动的时候尾巴一甩一甩的,真好看。”

生:“有的鱼眼睛鼓鼓的,身上长满了斑点,尾巴蓝蓝的,真有趣。”

生:“有的鱼长着斑马一样的条纹,游动的时候,就像一匹小斑马在奔跑。”

师:“我还知道,有的同学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海鱼,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请大家互相欣赏欣赏。”(学生与电脑互动)

师:“我们现在来读读这两句话,一定会有更深的体验。”(出示课件)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人们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因为西沙群岛的鱼很多,所以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课文里说,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也数不清,人们才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西沙群岛,领略了它那迷人的风采。现在,请你们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对西沙群岛的整体感受,或用一句话来抒发你对西沙群岛的感情。”

生:“我觉得西沙群岛太美了,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生:“我觉得西沙群岛很美很美,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鱼儿成群结队,各种各样;海龟无比庞大;海鸟数不胜数。这些美景就像一幅很美很美的画。”

生:“我觉得西沙群岛的物产很丰富,有珊瑚,有海参,有鱼,有海龟,有海鸟,还有威武的大龙虾,真是应有尽有。”

教师请学生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三)借助电脑,积累美词佳句

师:“好的文章,我们要有感情地朗读,深深地感悟,细细地品味;好的词句,我们也要积极地去积累,去运用,去发展。”

请学生运用电脑,把自己喜欢的美词佳句打在电脑上,然后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

课后的拓展:

运用校园网发帖子,交流读后感

40分钟的课堂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鼓励他们课后利用校园网发帖子,在网上尽情地抒发自己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后的感受,并在网上互相对话和交流。现摘录部分帖子如下:

李文盛:今天,我们学了22课,我觉得西沙群岛太美了,简直就是人间仙境,我真想亲自去看一看。

谢言:太美了,太美了,西沙群岛真是太美了!海底有那么多的奇异漂亮的鱼,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妈妈正好在海南学习,我多么希望妈妈能代替我去看看西沙群岛的鱼呀!

宋心舟:今天,我在课堂上见到了从来没有见过的大海龟,真是太奇妙了。我从网上查阅到,一只海龟有几百公斤重,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教学反思:

我们对“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课题的研究已开展了两年多的时间,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以提高学习效率,一直是我们第一线教师所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尝试,我有以下两点收获:

(一)有效地实现了学生、教师、课文与信息技术的四结合

传统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按照教案,按部就班讲解既定的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学内容是预设的,教学过程也是预设的。而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情境中,教学过程则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提升情感、呈现多向互动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下,抽象的事物具体了,静态的东西鲜活了。如在第4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同时,学生与电脑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更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美轮美奂的幻灯片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教师加以机智点拨,巧妙引导,再来品味“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一句,就水到渠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意义建构,提升了学生对西沙群岛的感情。

我体会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作用、激情作用,能促进生生、师生之间进行心的交流,从而使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整体。这种整合了的教学内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增进情感体验,并把课文中生动的语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可见,学生是“整合”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然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所以,教师也是“整合”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我深深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

(二)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多媒体,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以及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十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的朗读方式是多样的,有个别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读,还有配乐读,教师手势指导读等。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朗读水平呈梯度提高,把文本内容,文本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内化成自我的东西,产生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这课里,教师尽情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问难。例如,学生提出:我不明白渔业工人为什么要把海龟翻一个身?为什么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教师都巧妙地通过呈现多媒体,机智地使问题由难变易了。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在鱼这一段,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各种鱼呈现出来,鼓励学生抓住鱼的外形练习说话。最后,学生还利用电脑收集和积累了优美词句。

这一切,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比较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因而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此外,教师还指导学生利用校园网论坛发帖子,让学生在课后交流读后感,这是我们运用的既重文本、又超文本,既重课堂、又超课堂的教学策略的一个举措,是我们贯彻课改精神的又一收获。

专家点评:

这是一个在网络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的成功案例。此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两点深刻的启示。

第一,这篇课文的教学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整合。

首先,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从上课伊始,演播本课全文的视频到配合学生朗读各自然段而展示各段特别是“鱼段”的生动画面及重点句子,再到每个学生当堂用电脑展示和交流自己在课前上网搜集的海洋生物画面以及当堂用电脑书写课文中的美词佳句,都充分说明了一点。这个案例说明,具有助知功能、激情功能和交流功能的信息技术与这一节教学内容的整合是通过三大步骤实现的。

第一步,课前预习时学生上网搜集海底生物信息,制成幻灯片。

第二步,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使静态的课文内容动态化,把平面的课文内容立体化;与此同时,学生与课件互动,与电脑互动,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互动。当这种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运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互动的教学过程时,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他们通过对自己喜爱的自然段的纵情朗读而逐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并随着对西沙群岛的美丽风景和丰富物产的欣赏、品味而产生了热爱宝岛的深情。

第三步,课后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拓展课文内容,即通过发帖子,同学间展开了交流读后心得的活动,在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的学习中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语文能力。

在这三步的“整合”过程中,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劲头很足,他们对课文有了深刻的感悟,赞宝岛、爱宝岛的感情溢于言表,并积极参与口头表达练习,努力将课文中的生动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这一切表明,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包含学生的自主钻研、自主体验和自主运用,学生是“整合”中的关键因素,是推动“整合”、落实“整合”的主要动力。同理,“整合”也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正确指导,教师也是“整合”中的重要因素。就这样,这一节课的阅读教学成功地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整合。这是以李红梅老师为代表的深圳北师大附小的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正确运用了阅读教学的规律。

在实现上述四要素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李红梅老师没有忽视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没有形式主义地运用信息技术。这首先表现在师生对阅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的重视和朗读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次,重视语感训练、语言积累和“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

此案例说明,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必须以读为本,加强语感训练和语言的初步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才能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

2、情感目标: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理解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表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教学难点:

1、理解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围绕一句话把文章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说教法:

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从情景教学入手,使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我采用引导和启发法。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说学法:

我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

本课的课堂结构是: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指导阅读,抓住重点。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欣赏图片,学生深深的陶醉在如此缤纷神奇的世界之中,自然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此刻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让我们一同走进富饶的西沙群岛吧!同时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边读边做标记,把自己从文中了解到的内容作上记号并向全班汇报。通过汇报,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是从课文整体入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作者从“地理位置,总的特点——海水——海底——海滩——海鸟——保卫建设海岛的人们”这几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

3、指导阅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新课标这一要求,我采用多种方式加强阅读指导。主要体现在对重点段落的指导上。每次训练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含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通过看地图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知道什么是群岛,向学生渗透南大门的含义,同时明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西沙群岛总的特点。

(2)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从三个层次入手:a 你从哪儿看出海水五光十色,异常美丽。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段,明白课文具体描写了海水的各种颜色,想象海水呈现的各种颜色互相交错的景象,我采用填空的形式加深这部分的理解就比较具体的理解了“五光十色“的意思了。b 再弄明白哪儿水深,哪儿水浅,与地形联系起来,从而体会出海水给人带来的神奇之感。c 思考:海水为什么会五光十色呢?引导学生理清第1句与第2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我设计了这个练习题。因为海底有( ),有( ),有( ),海水( ),所以从海面看( )。

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懂得海水的颜色与海水的深浅息息相关,感受祖国南海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3)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用学习前一段的方法:读-划-理解-读的方法”)这一段。然后设计练习题检测自学情况{出示课件:导读海底的岩石上长着( )的珊瑚,有的像( ),有的像( ),( )到处都是,大龙虾的样子很( )}

[小学生的抽象能力不强,在这一段学习中,我采用多媒体画面放映各种各样的珊瑚,让学生用手势、动作演示出珊瑚的形状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学生的情绪特别高。运用电教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代替教师枯燥的解说,使学生遇到难点时迎刃而解,这样真正做到了教师轻松的教,学生轻松的学,使画面形象与文字形象得到统一,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海底不仅景色美丽,而且物产丰富。]

(4)默读第3自然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划出说明鱼多的词。

通过理解成群结队等词语,体会出鱼的种类多。在此基础上提问:“这段除了写鱼多还看出了什么?让学生体会鱼的动态美。

在指导朗读描写鱼这一段时,里边有个较长的排比句,我将引导学生学会断句,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层次感。这段最后一句话:“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更要引导学生加强语气,读出赞叹之情。体会到文中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并非真的是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而是进一步说明西沙群岛的鱼的数量之多,从而体会到这里物产丰富。

(5)分组学习第4、5自然段。

讨论: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里景色美丽,物产丰富?一是让学生读明白每自然段写的层次;二是抓住语言因素体会出这里景色美丽,物产丰富。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反馈质疑,体会富饶,对结尾段加以理解。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后问:为什么西沙群岛必将更加美丽、富饶呢?引导学生体会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感受到西沙群岛的景美,人更美。

4、升华主题。

(1)整体回顾:当学生对课文有清晰的认识后,我提出问题:你喜欢西沙群岛吗?你能用上一个词概括你对西沙群岛的感受吗?

(2)总结拓展:把自己在这节课中有关西沙群岛的发现讲给爸爸、妈妈听,再静静地读一读书,上网找找有关西沙群岛你感兴趣的资料,下节课与大家一起交流。

22 8779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