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语文教学内容(精选8篇)
创新的语文教学内容【第一篇】
1、从一而终”好过“博采众长”
一、“爱”是相互的。
不论在文科班还是理科班,语文似乎都是不受重视的一门学科。在文综理综、英语,尤其是数学面前,语文的地位,有些尴尬。
我当年自然也是这么想的——汉语是母语嘛,不用特意学吧?实则不然。很多心灵鸡汤上都是这么写的:“态度决定高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只知其皮毛远远不够。要想习得精髓,首先要端正态度,细读每字每句每文;其次要心怀敬畏,深究文章要义。
用对待数学的态度、背诵理化公式的劲头、研究英语完型的态度去对待语文,分数上自然会有回报。
二、如20_年全国二卷作文所言:课堂有效学习、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不把语文课当自习课、认真听讲是对老师最基本的尊重;及时记录、课后整理、定期复习,是学习任何学科的“万金油”;课堂上重点听什么,需要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形成对自己弱点的清醒认识——“作用”题拿不到高分,要练习站在作者角度思考,或者根据老师所讲的方法总结出同类题的套路;需要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再作答的第六题总是丢分,需要听老师如何从文章的关键字句中提炼主旨。
高三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大量阅读未免困难,那么课外阅读就要做到少而精、“真阅读”。
我的语文老师总是强调“真阅读”的重要性。考场上时间紧迫,文章粗读一遍就要知其梗概,精读第二遍就要落实到字句、提炼出主旨,切忌浮皮潦草。真正读懂文章,落笔时才有底气。
至于社会生活实践,有一句话说得好:“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生活中有无数人和事值得留心,稍加转化即可作为作文素材,一使文章具有个人特色,二使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的品质融于字句之间,使文章言之有物。
三、语文学习常态化。
这次语文考试分低了,这个月就疯狂学语文;下个月成绩有点起色了,就弃语文不顾,连看一眼都懒得看;下一次考试,成绩又不如意了……如此循环往复,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书不可一日不读”,语文不可一日不学。背古诗、刷题是学语文;积累素材、背诵名句也是学语文。保持对语文的热度,考场上就不会大脑一片空白。
王国维曾言治学之三大境界,或许,学习语文也有三个境界:不得不学;主动学习;成为习惯。
四、“从一而终”好过“博采众长”
老师们的思路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今天跟这位名师上一节课,明天又换另一个名师,自认为可以“博采众长”,实际上事倍功半。与其让自己陷入“不知道该听谁的好”的纠结,不如从刚开始就做出选择,一以贯之。
2、浅谈语文学习两点。
首先,是态度与基础。我要告诉大家,在我们学习语文、享受语文的同时,老师所教授的答题方向与逻辑顺序、课上课下对问题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做的就是完全信任老师,虚怀若谷。不要认为老师讲的内容自己已经烂熟于心,不要以为自己偶然的一次完美答案就意味着永远,听从老师的安排,再融入自己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课堂与作业开始,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尽自己所能地完成,从老师的教授中不停地汲取养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总会培养起良好的知识积累与答题思维。
其次,便是个人素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坚持与付出非常重要,然而要取得一个惊艳的成绩,除了努力,我们还需要很多。我们对生活、对阅读的忽视,我们对文本中的情感与形象麻木、迟钝都成为了桎梏我们的枷锁。不如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督促自己多多观察生活,不如加大阅读量开阔视野提高深度,不如对每篇文本都仔细研读提高阅读质量……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举动,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在同样的努力下,更有语文情怀的人,更容易取得高分。
返回目录。
创新的语文教学内容【第二篇】
高三是繁忙的,为避免顾此失彼,同学们应该认真的对自己的学情进行分析,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缺陷部分,尤其是选考部分,分析一下自己最擅长的是文学类阅读还是实用类阅读,然后据此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当然还有作文,一定要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写作文体,然后对此文体进行强化训练。一旦选定了选考的部分和写作的文体,就一定不能再改变,要保证钟情不渝,至少在高三这年要从一而终,绝不变心。然后按照自己的学情,制定自己的详细复习的计划,科学安排,务必保证每天均有一定量的语文复习时间。
2、使用好恰当的工具书和语文课本。
工具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帮手。查找工具书,不仅可以学到很多老师讲不到的知识,还有助于准确读音、辨析字形、理解词意、领会用法,还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字词来历,为写作提供原始材料。同学们应该准备《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成语小词典》等工具书。在日常复习中,要到勤查工具书,有效的利用好工具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都是经典作品,里面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典故,其中的绝大多数都可以做为写作的素材,因此,同学们要对此进行分类整理,做好写作素材的积累。
3、书写工整规范。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重视书写,认为只要把试卷答完即可,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同学平时语文成绩不错,而高考成绩却很不理想的后果。大家都知道,现在实行的电脑阅卷,把试卷扫描到电脑上,在电脑屏幕上进行阅卷的,如果字体潦草,字迹模糊,是很影响阅卷老师的阅读,甚至还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那么一份字体潦草的试卷就会给阅卷老师留下很差的印象,会影响得分的。有人说,高考语文就是考书法,这当然失之偏颇,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书写规范的重要性。可以说,书写规范、美观,是考生成功的一半。
4、大量积累生动活泼的信息。
高三语文备考不仅仅是做字词句篇章的训练,更重要的要做好大量知识、大量信息的积累。因此,我在高三复习时一再对学生强调要做到“三个面向”:面向生活、面向名著、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面向名著,了解名人的鲜活;面向社会,知道时事的变迁。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了解社会生活的热点、焦点,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关注社会不关注名著的学生,要想取得高考语文的优异成绩是不可能的!当然,高三时间紧,任务重,同学们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去深入社会,也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去读课外书籍,但是,我仍然建议大家多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联播》栏目,多读一读一些名家的作品,如四大名著,了解曹操、诸葛亮、周瑜、林冲、武松、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相关故事,多关注一些历史名人,了解诸如屈原、陶渊明、苏轼、李白、杜甫、林则徐等人的掌故,多读一些诸如余秋雨、梁衡、祝勇、李元洛、冯骥才等人的作品,多了解一些当代文学的馨香。
5、勤于练笔。
在高三复习阶段,好多学生忙于埋首于大量的试题中,却不喜欢写作,疏于练笔,这是很错误的复习方法。在第一轮复习中,同学们应每周写1篇大作文,另外再摘抄1篇300字以上的不同文体的文章。摘抄的目的,是强迫自己去阅读,去开阔视野,去积累写作素材。这样的强化训练,有助于语文成绩实现较大的飞跃。
6、尝试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
语文学科同一切学科一样,均有自身的知识系统。理清这个系统,有利于同学们复习时明确目标,有利于复习时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答题时寻找解答依据。因此,建立语文知识系统,是第一阶段复习备考工作的重点。
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系统,指的是整理、完善语文知识的'各个系统。语文知识的大系统包括语音知识系统、词及短语系统、单复句知识系统、修辞知识系统、标点知识系统、现代文体知识系统、写作知识系统、文言知识系统等;语文知识的小知识系统即为每一个语文知识点的性质、分类、意义或用法。在第一轮复习中,同学们需熟悉大系统和小系统,并在复习具体知识点时,有意地将所复习的知识点和其所属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这样做有益于开展全面的、深入的复习。
7、考点知识各个击破。
在第一轮复习阶段,考生必须对各个知识点弄清楚弄明白,做到各个击破,才能在今后的高考中胜券在握。
(1)基础知识。
高考作文评分中加大了对错别字的扣分标准,规定每一个错别字就扣一分,所以平时也应注意规范用字。词语辨析题,标点符号题,应注意常见字词的应用。
成语俗语的复习的立足点是要正确理解成语俗语的整体意义,不要望文生义,同时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及感情色彩使用等。该知识点的复习无捷径可言,平时对成语俗语多加积累了,考试就容易过关。
病句的复习一定要按照《考试说明》上规定的六种类型来进行。根据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分析,可知有关病句常考到十三种题型,第一轮复习要求对六类病句十三种题型,有一个全面的清楚的认识,各记一两个例句。
创新的语文教学内容【第三篇】
热点聚焦。
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在聚焦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国家也不例外。2015年3月30日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与时俱进地提出:要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校从国家层面p社会层面出发,综合考虑学校特色的打造和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优化、整合、、主题引领,努力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项目化实施,将德育工作融入学校整体的课程实践中。
学科跨界。
秋季课程“星空下的仰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星空课程”的学习,感受天即自然,刚强劲健,永不停息。而能与天空对话的人怎会不拥有宽阔的视野与博大的胸襟?金秋九月是快乐的开学季,学校的秋季课程――“星空下的仰望”也正式启动。借着中秋佳节的东风,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课程,开始“玩转中秋”。低年级起航:参评“小小摄影师”,拍一拍美丽的月亮,并了解月亮与中秋的联系。活动中一(2)班的李雨琪同学创造性地进行错位构图,照片中的月亮就像一颗闪亮的珍珠镶嵌在妈妈的手上。孩子也在任务单上动情地写道:我将月亮做成戒指送给亲爱的妈妈。俨然一副小诗人的模样。二年级的孩子在探究中发现,原来古时中秋赏月还有多种讲究。在汉朝,人们中秋祭月还需要沐浴更衣。到了清代,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人们便要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深入浅出的活动设计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礼仪文化博大精深。中年级遨游,孩子充当“小小设计师”,他们不但用发现的眼睛寻找传统图案“祥云”“奔月”背后的故事,还创作了独一无二的特色月饼。二(2)班王一平同学在设计月饼时,特地画了全家福的三张笑脸。他用稚嫩的童声告诉人们:“中秋可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在“谁是月饼王”这一环节,孩子们更是将中秋节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来探讨同种类的月饼,馅多厚p皮多薄才好吃,并认识到原来中秋吃月饼是依天时而定,因为月饼甜香高热,适宜暑热消退,寒意渐浓的时节。高年级远程同学由“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发品读与星空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在中国传统经典中浸润童心。有了九月的“激趣”,随后而至的温情十月大家便开始沉下心来阅读。星空故事绘本p西方十二星座p中国传统二十八星宿让孩子们目不暇接。六年级的孩子则在九月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着编写剧本,挥洒自己的创作热情。与此同时激动人心的“星空帐篷节”如约而至。近百顶帐篷在学校操场悄然绽放。闪耀的霓虹灯、百变星空魔方、原创星空科幻画小径、星空ktv、古诗大集结、星空影院,还有湖南天文台筹建委员会负责人谭巍老师带来的星空科普微讲座,让孩子们再一次沉浸在对星空的`无限遐想中。快乐十二月,学校开始“星空游学”――星空题材音乐欣赏、电影赏析、游学科技馆,再由天空辐射到海洋。透过一个中华传统节日,经历一学期的横向与六年纵向的熏陶,孩子们不仅了解了中国礼仪、饮食、史学文化,对宇宙星空相关的科学知识产生无限向往,而且能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看待问题,用更加宽广的心胸来思考问题,鼓舞自己站在更大的舞台展示自我风采。春季课程“大地上的希望”――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萌生万物,赐予人们一切。通过春季课程的学习,懂得大地的厚重,感悟生命的传奇,唤醒我们对自然的感恩之心与责任之行。春风拂面,万物萌生。春季开学点燃“大地上的希望”。以三一二植树节为起点,四二一地球日为铺垫,六五环保日为高潮,学校把科学课、文健课、综合实践课、少队活动课等课程相互融合。低年级的孩子“玩转魔法种子”,在种植中学会观察,学会分享。记得在去年的植树节上,有的孩子得到了辣椒的种子,有的孩子得到了草莓的种子,有的孩子想要玫瑰花的种子可偏偏得到的是不会开花的含羞草,有的孩子种植的康乃馨因为一场雷阵雨而“全军覆没”,不想半途而废只好重新开始。由开始的期待,经历后来的小情绪甚至是失败,再到之后的喜悦收获,在种植中学生们感受到不同植物的特征,也认识到自己就像这些植物一样,各有特性――也许自己不是灿烂的向日葵,但是可能是自由灵动的跳舞草。不刻意p不强求p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种植中孩子们也发现照顾一个生命的不容易,从而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出现了一个个“微孝行动”,例如主动帮助爸爸妈妈打扫房间,收拾碗筷等等。中年级的孩子“魔法升级”,种植可用于美术课堂的扎染植物,可用于餐厅食用的五谷杂粮,学会通过关注身边植物,建立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唤醒内心的环保意识。而高年级的孩子则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走进学校旁边的洋湖湿地公园,去关注湿地植物的生存现状,调查长沙湿地的环境现状。由自然观察――生活联系――责任意识,从爱家庭到爱洋湖再到爱长沙。通过“大地萌芽”,学校不仅希望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加希望他们学会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未来展望。
教育是慢的语言,是细节的艺术。本校倡导的体验式德育,在整个德育课程体系中基本上实现了学科间的跨界,地域上的跨界,时间上的跨界,甚至教育者间的跨界。学校努力以游戏化的思维,趣味性强的形式将各有侧重点的项目课程有机融合,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经历、去发现,追求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让教育发生,从而达成学校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创新的语文教学内容【第四篇】
摘要:该文提出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柔性化设计思想,从课堂教学动态化、实践环节多元化、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手段信息化的柔性化教学体系,以及加宽加犀基础课、强化技术基础课、加强实践性环节、适时更新专业选修课、灵活安排其他选修课的柔性化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入手,探讨了课程体系的柔性化设计和课程内容的柔性化组织方案,以此带动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更新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综合素质好的开拓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
关键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柔性化设计。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各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为科学技术的竞争。教育与人才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关键,国力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力要靠教育。因此,如何在扩大招生的前提下,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建立一套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高等教育及其质量。
“教育是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地促进入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也就是说,教育是过程量,而学生是状态量。教育质量作为过程量,表现为学生质量的变化,其值应是在一个教育活动过程开始时的“初始学生质量”与“当前学生质量”之间的差值,即学生质量的增值。那么,如何来评价教育质量呢?显然,仅仅用“学生质量”这个状态量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好坏是错误的。道理很明显,一所声誉很好的大学与一所声誉一般的大学,由于生源的差别,如果后者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其毕业时的学生质量接近前者的学生质量,那么后者的教育质量可能好于前者。因此,过去那种用同样的课程及课时标准,要求不同大学的相关专业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制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例如在教育思想上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应出学生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难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也很难实现“学生质量”的整体提高。
那么,如何进行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呢?笔者认为教学内容改革是核心。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紧紧围绕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人才素质、培养模式、基本培养规格的要求,剔除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适时补充和调整能反映当今科技与经济最新成果的相关内容;各个高校还应根据生源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内容和学时。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应有动态的观念,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而应随着科技发展和教学进度以及不同学生的要求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这对新时期高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应从课程体系的柔性化设计和课程内容的柔性化组织两方面入手。
二、课程体系柔性化设计。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基本上属于传授知识型,现行教学方法与这一体制相适应。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校长在北大百年校庆校长论坛上认为,21世纪的大学要以“激发创造性,培养思想者,为未来陶冶先行者”为己任,这就需要学生要有创新意识。显然现代和未来社会对人才要求侧重于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时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因此传授、讲解、灌输等教育方法已难以满足这一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应该既要传授知识,又要突出能力培养。作为一名大学机电类课程的教师,笔者特别关注国外大学机电类课程的教学,这里借鉴美国大学机电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柔性化设计。
(一)课堂教学动态化。
美国教师的责任感普遍较强,每一次课均要重新准备所有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和最新科技发展及时补充调整新内容,并给学生发放相应的材料。教学计划的灵活性较大,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提问情况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思维开阔,大多数学生能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同时也敢于纠正教师教学中的错误。因此我们也要逐步改变“教师严格控制知识的选择与组织,控制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进度”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严格准备教案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实践环节多元化。
实践性教学是工程类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实践性环节应包括各类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而实验环节则是一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例如,美国伊利诺依大学的“实用机器视觉系统”课程总学时约50学时,其中实验环节就占了26学时。学生对实验环节非常重视,有很强的参与感,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动手和实验组织能力。同时,美国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能安排学生参观相关的企业,如伊利诺依大学的“实用机器视觉系统”和“测量与仪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参观caseinter―national(生产工程机械等的跨国公司)等企业,了解和熟悉相关技术以及一些最新技术,如gp的操作与应用。“农药应用系统”课安排学生参观美国最新的农业技术展览以及相应的农药生产销售部门等。
(三)教学科研一体化。
对于工程类课程,美国的大学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开展项目(project)工作,往往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确定一个项目,然后每个学生分工负责其中一部分,每组中有时有博士生或硕士生参加。而不少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寻求机会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工作,因此能很好地结合科研活动选择与课程学习相关的研究内容作为项目。在课程结束前,每一位学生必须演示所完成的项目内容,按组进行轮流演讲(presentation),其他学生和教师可提出问题由演示者根据项目内容予以回答。
(四)教学手段信息化。
网络教学在美国已应用得非常普及。系一级有服务器,各办公室和实验室的所有计算机均接至系里的服务器,然后接入internet。服务器设多个程序区和用户区,分别分配给不同的使用对象,有专门的应用程序区、系统文件区及邮件收发区、教学材料区等。学生用密码进入后,可自由使用服务器里的应用程序,并可随时访问存于某一目录下(如class)的有关课程安排和相关材料。教师每周一般安排1小时左右在办公室或家里的终端上与学生在网络上实时交流,及时解答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疑问。平时学生可通过email将自己的想法或作业交给教师或助教。
笔者认为,未来的高等教育在课程体系的建立和课程内容组织实施上,应该充分借鉴柔性制造系统(fms)的思路,每个学生在低年级时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指导老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学院或系可以在教授的主持下,建立不同的课题组,课题的选择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同时跟踪本学科的最新科技动态。这样,由于选题方向的不同而办出了学校的特色;由于课题选择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保证了社会的需求;同时由于教师能在科研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并完善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课题组还可以吸纳一些相关基础课的老师参加,这样既可以使学科交叉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又密切了基础课教师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影响学生参与实践。学生由于可以参加到课题小组的实践活动中来,学习有针对性,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使之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性相应增强。
三、课程内容柔性化组织。
分析国外的课程建设结构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越来越多,传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次是教育必须同经济发展相结合,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我国的课程体系建设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密切结合。对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进行优化组合,以厚基础、宽专业、重能力和增强学生适应性为目标,让有限的学时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课程内容的柔性化设计的实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宽加厚基础课。
任何一种新技术均是在最基本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应该加宽加厚基础课,如数学、生物、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但这并不是说要增加这些基础课的学时,而是要加大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协调已学内容和后续内容之间的关系,删除重复落后的内容,不断更新和调整,建立合理的基础课内容体系。
笔者认为,基础课课程的建立,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柔性。柔性化的基础课课程的内容和学时.应通过建立专门的“课程柔性化研究委员会”来讨论决定(也可由已成立的相关教学督导机构转变职能来承担)。委员会应根据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定期进行讨论,及时组织和更新基础课的内容,适当的时候调整基础课的课程和学时。
(二)强化技术基础课,加强实践性环节。
围绕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能而构成的技术基础课,根据以往的人才培养实践,是机电工程类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发挥技术骨干作用的强有力保证。如: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力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制工艺、电工电子学、传感器测试技术、机械控制工程、液压与气动技术、数控技术等课程。技术基础课课程柔性体系的建立,应放在加大实践性环节上,教师应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授课重点,并根据科技发展的特点,加大和改进实践环节的时间和内容,及时引进新的实践环节和方法。技术基础课课程的柔性调整,应上报院一级学术委员会通过。同时,“课程柔性化研究委员会”也应对技术基础课的调整和建立进行指导。
(三)适时更新专业选修课。
专业课旨在传授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及有关应用机械的原理、结构及设计方法。当代科技发展表明,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单独发展的,总是在整个动态系统中各学科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专业课中应开设综合性课程的选修课。如现代设计方法、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等,旨在克服细分专业方向的局限性,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机械设计制造工程的各种现代设计方法和先进的制造技术。
专业选修课的发展应该是适时的和多样化的,它的柔性化体系的建立,应建立在教师科研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各校可根据本校特点,从实际出发,分析师资、生源、历史条件、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以及教师的科研情况,确定不同专业培养方向的分组选修课。同时,无论什么发展方向,教师都应根据市场的要求不断地收集补充各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地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四)灵活安排其他选修课。
选修课可利用有限的学时组织讲授,并让学生参与讨论一些实用性、综合性以及最新的知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各种综合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由于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而教材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可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利用选修课的灵活性,给学生列出参考书和最新期刊,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修课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可采用讲座(seminar)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有利于开拓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专业选修课满足不同的要求。选修课包括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人文科学和机电工程学科的一些新技术、新理论等。另外,“课程柔性化研究委员会”也应对选修课课程及其内容提出建议及指导,以防教师仅仅根据兴趣而不是需要开设课程。教育和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两翼,要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使高等教育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应该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抓起。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的重点从教授学生如何积累知识转移到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上。
总之,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探索所担负课程的良好的教学方法,开设新课程,使自己紧跟学科的发展,真正担负起培养合格的、综合素质好的开拓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的任务。
创新的语文教学内容【第五篇】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正是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及现代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
[1][2][3]。
创新的语文教学内容【第六篇】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杠杆,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如何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客观的认识和把握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发展的基本趋势,积极寻求未来社会变化的高度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策略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首先,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的需要。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所学校整体实力的反应。如果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从总体上能较完整和有特色地反应该专业或学校主体就业领域所需人才应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及素质要求,那么,其毕业生的质量就高,竞争能力就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适应性就强。这就是说,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受欢迎的程度,取决于该专业或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
其二,促进个体不断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促使学生不断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提供给学生一套学会生存与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犹如大学针对社会的不同需要,向不同学科、专业及层次的学生提供的具有不同营养的“菜谱”,每一位学生可以据此选择喜欢的菜单并品尝其“美味佳肴”,以“吸取”自己需要的适合实现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其获得不断地成长与发展。
其三,以往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存在诸多弊端,已经不合时宜。比如:对科学技术发展缺乏深入分析,致使课程内容陈旧;对社会经济需求了解不够,造成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对课程体系内容要素缺乏深入认识,造成课程内容重复;对课程总体结构缺乏系统研究,致使课程门数增多,以理论为中心构建课程实施模式,相对忽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等等。
一是拓宽知识基础。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必须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拓宽专业口径,着眼于培养人才的发展后劲,致力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专家指出,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有关基本素质、基本能力的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自己的空间和条件,有利于培养多规格、多层次、有特色地复合型人才,充分满足社会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
二是前沿性。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注重吸收最新科技成果,保持学科的前沿性,只有使教师和学生时刻站立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才能跟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视野的人才,才能孕育出原创性科技成果。
三是完整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应保证基本原理、原则和知识在逻辑上的内在完整性。有的教学内容只讲静态的、分散的具体知识,缺乏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发展趋势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这样,学生既无法掌握各门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也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更无法达到创新性发展的'高度。
四是实践性原则。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是一个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使理论教学中一个一个独立的知识单元在实践过程中“串联”起来,达到对专业知识的整体的把握。科技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性原则也能够使人才较早地对“创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人才的创新素养的积累。
五是个性化。个性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重学校个性,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充分利用各学校的现有资源和办学传统,打破高等教育千校一面的现状,进行“特色”教育,以达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另一方面是注重人才个性,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既要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能够为各类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创新的语文教学内容【第七篇】
内容提要: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是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组成部分。本文以现代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及现代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为基本依据,参考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就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展开讨论,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更加顺应二十一世纪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趋势和新型人才需求的、更富于科学性和立体感的高师钢琴课程结构框架。
创新的语文教学内容【第八篇】
中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的基础,文中提出做好实验室资源配置,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保障;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中医实验课程体系是中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优化实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型实验室是中医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举。
实验教学是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虽然中医实验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但是与中医理论教学和现代医学的实验教学相比仍然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其实验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1)中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相适应;(2)中医实验教学观念落后,不少师生把实验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附属;(3)中医实验室规模较小,管理体制不科学,大多数实验室依附于所在教研室,各学科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致使实验内容重复;(4)实验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创新能力较差,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近年来,中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中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中医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且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一体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及其质量评价标准,逐渐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为适应高校实验管理体制的改革,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为解决中医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1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
1。1优化资源配置,改革中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
我校中医系成立于,建系来,坚持继承创新,强化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注重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培养体系,侧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现代中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建系之初,由于尚未设置中医学专业实验室,部分实验课程只能借用西医学科的实验室开展,存在着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医特色仪器较少,实验课程由教研室独立负责及实验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为了中医学专业发展的需要,我校于成立了中医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针灸推拿学实验室、外科骨伤学实验室、中药方剂学实验室、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室、中医综合实验室5个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的中医本科教学实验室,并且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强化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落实本科实验教学任务,其中在实验室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在实验室管理上由“大一统”代替“小而全”,实现对实验室用房的集中调配,控制各学科实验室的盲目扩张,对仪器设备实现统管共用,对实验技术人员统一培训和对各科目实验教学统筹安排,明显提高了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效率和效益。(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依据实验内容的类同性、仪器的通用性、手段的相关性,构建优化的实验教学模块,建立跨学科、跨方向的综合性中医基础与临床课实验室。比如设置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室,统筹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和中医儿科学等实验、实训课程,按学科功能进行调整、归并和重组,实现仪器设备资源优化利用。(3)教研并重,建立本科教学和研究生科研相统一的实验基地。为此在本次实验室改革中,我们成立了中医综合实验室,满足本科动物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和部分研究生科研实验的需要,设立专门实验场地,使其成为教学、科研相统一的实验基地,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步提高。
1。2构建多层次、模块化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中医学实验室健康、良好的运行,还需要构建中医学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优化实验课程结构,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建立多层次、模块化的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为此我们构建以专业课程群组为主体,以手法操作、基础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为内涵的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第一层次为手法技能操作课,该层次实验针对《针灸学》《推拿学》《刺法学》《骨伤学》等科目,这些科目主要以手法技能实训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规范的手法基本技能和临床操作思维。第二层次为基础性实验,该层次实验针对《实验针灸学》《实验中医学》《温病学》和《方剂学》等科目,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等基础性实验,属于指导性实验,该层次实验主要在一些中医基础科目中设置,在于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和深化。第三层次是研究型实验,主要针对本科创新工程、“挑战杯”项目等设置的实验,该类实验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开展相关科研实验活动,重在科研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1。3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一直处于从属和次要地位,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缺乏中医特色,实验教学方法落后,实验教学信息化程度不足,因此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我系在实验教学培养模式上,依托综合性大学专业和学科资源优势,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和完善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学生自我构建、实践能力锻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我系积极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精品课程、网上优质示范课程、网络课程及专题站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以来先后建立了中医四诊专题站、《推拿学》网上优质示范课程,《中医骨伤科学》网络课程等16个网络开放平台,为学生中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中医临床技能的实训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库。通过虚拟的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开设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并根据自身学习计划,进行网上预约和选择实验教学项目;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实验设备介绍、实验操作流程教学视频、实验课程考核标准及试题库等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空间由实验室延伸到宿舍,由上课时间延伸到业余时间,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消化和提升,更大限度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创新性。
2中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未来突破口。
2。1转变实验教学理念,建立国际化标准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国际化、信息化和学科交叉渗透的大背景下,中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转变教育理念,切实引入国际标准,并结合中医专业特色,深化中医学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通过更新教学观念,从教育思想上建立起“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观,在实验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从课程的源头进行总体设计,深化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改革。目前由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越来越普遍,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未来的实验教学将以专业课程群的交叉实验为基础,并有机整合成若干模块式实验课程,发挥同类实验技术和相近实验方法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2。2建立规范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要实现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有机结合。
建立全新的比较完善的中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系,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探索和实践规范化、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模式,通过将功能性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弊端,因此作为一个教学体系要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验教学和其它实践性教学的关系,实现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和统一。目前国家和各省市都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组建了很多本科学生创新团队,这些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和开展相关实验,取的很多满意的成果,其中很多课题的来源是与所学课程密切相关,是学生从课程学习中延伸出新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更提高了本科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未来中医学专业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积极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系,在推进中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实现有机结合,做到医学教育和科研素养共同培养;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大研究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
构建多层次、模块化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核心内容。虽然近年来本科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本科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已形成广泛共识,但由于中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其实验教学体系起步较晚,在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建设、课程运行体系建设和考核机制方面与西医现有实验教学体系仍存在差距,这需要我们中医专业的师生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将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逐渐丰富和完善,为社会输送更多地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