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质10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通过分析诗中秋夜山居的意境,探讨自然与人心的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与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1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参书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七、总体赏析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八、讨论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概括四联的内容(板书呈现)

目的

了解诗中的意象,便于记忆。

首联: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

尾联:诗人的愿望

九、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明确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十、作业

背诵这首诗,并预习《越中览古》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4、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5、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诗歌。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三、教法学法: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材分析:王维属于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这也是王维的代表作品,很能体现王维诗歌的特点。

学情分析:学会分析诗歌的手法与情感。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知识,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注重对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够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而欣赏诗歌的美。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看黑板上“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 仕不碍隐,隐在仕林。”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佛王维,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独特魅力!

二、识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略说)

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四、知背景: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五、析题目,初步感知:

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六、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七、明晰诗意:

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下面我们通过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

1、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4、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5、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

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6、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7、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的特点。八、再次诵读 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

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九、深入鉴赏: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不空,山中有人,有树,有水,为什么诗人写此山为“空山”?

结合诗局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明确:“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的是一种心的空明与纯静。所以空山不是空空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诗句中蕴含了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明确: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4、既是诗人心境空明,极力想表达山居之幽静,那他为什么又写了喧闹的浣女和下水的渔舟呢?

明确:浣女也好,渔舟也罢,还是在写山居的空明与纯静,写人心的宁静。诗人仅仅是以动写静,以闹写静而已。(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5、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明确: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6、知人论世: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7、读下列文字: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王维

结合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倒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明确: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人淳厚、朴实,以人和而望政通。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总结:作者通过写空山中的清幽景色,表达出自己追求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以及希望留在山中,过上隐居生活的想法。动静结合,色彩绚丽,既有生机,又不失宁静,确实是1篇非常有画面感的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与作用

《山居秋暝》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的内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诗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并不陌生,小学大纲中要求必背诗歌篇目是75首,学生有古诗学习经历。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意境传神。但过往的古诗学习,不讲意境,一味要求背诵,使学生一听到“古诗”二字,马上浮现“背诵”二字,实在是头痛欲裂。虽然学生对古诗不陌生,但是因为不喜欢,使很多学生诗中没有走进古诗,没有深入了解过它。

(三)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要求,结合这首诗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力目标:

①运用自主学习法、朗读品味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②运用情境朗读法、借助微课视频示范引领等方式,初步了解体会古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 情感与价值目标:运用名家配乐朗诵、吟唱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难点]

1.运用自主学习法、朗读品味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2.运用情境朗读法、借助微课视频示范引领等方式,初步了解体会古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运用名家配乐朗诵、吟唱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微课、吟唱视频

[教学过程]

一、品读古诗,走进诗文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复习几首学过的古诗,请大家齐读下列古诗:

1.《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些熟悉的古诗是哪位诗人写的吗?(王维)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回顾旧知,导入新课:首先复习以前学过的王维的三首古诗,引出诗人王维。通过复习提问的互动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诗人名片,解读诗题

1.请学生汇报预习单,教师补充。

王维,字摩诘,唐朝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田园诗人,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2.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诗题、读题

3.解读诗题

师:“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师:是的,诗题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整首诗所写的就是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学生汇报预习单、教师补充的形式对作者及写作背景进行介绍。解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背景,通过了解背景知识,有助于缩减学生和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三)熟知节奏,熟读古诗,

1.初步感知

师:王维的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视频听古诗吧!

2.学生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教师范读古诗,明确节奏停顿。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学生再读古诗(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

5.指名诵读、小组读(教师正音、评价)。

6.加动作节拍朗诵古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听读、仿读、范读、指名读、加动作节拍读,让学生把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为后续的解读诗文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

二、图文结合,解读诗文

(一)资料导入,了解背景

师:多么美的一首诗呀!同学们读的真不错!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四十岁后,清心寡欲留恋山水, 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而此诗也勾勒了几幅画。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秋景风光图,导入古诗资料,了解古诗创作背景。】

(二)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默读古诗,找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

师:看!这就是傍晚秋景图,那么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又有哪些特点?

2.学生归纳:通过古诗我看见了(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人物)、青莲、渔舟)。板书(雨后山林美景)

3.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4.课件出示重点字词的注释。

5.学生借助注释小组合作交流古诗大意:

__________(地方/时间)看到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

【设计意图: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找出诗中的八个景物,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三)情境朗读,再现诗境

师:作者在这首诗中勾勒了几幅画,请同学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学生汇报、教师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雨后初晴图

②“明月松间照”–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明月松泉图

③“竹喧归浣女”–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洗完衣服,披着月光归来了,她们在嬉戏着、追逐着,银铃般的笑声飞出竹林,打破了夜空的宁静。 ——浣女晚归图

④“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蓬移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满载而归的渔舟穿过荷丛,顺流而下,荷塘里的月色顿时荡漾起来。 ——渔舟采莲图

2.看图读古诗

师:看,这是雨后初晴图,请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师:老师太喜欢这美丽的秋景图了,禁不住想吟诵,(师读),请你们也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再读古诗,读中体会秋日景象的美)

【设计意图: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提问“在这首诗里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该问题让学生脑海中再现出诗歌的景象,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

三、体会描写,感悟诗情

(一)复述古诗,再现美景

1. 师:作者已经厌倦了官场,来到松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写下这首优美的古诗,这首诗里向我们展现了几幅美丽的画面。

2.教师复述,学生再读古诗

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请学生读诗)

3.师:通过古诗,我们看到了诗人笔下许多美丽的秋景,可为什么诗的首联却说是“空山”呢?

4.出示王维其他与空山相关的诗句。

师:王维特别喜欢写空山,这些诗的绝妙之处都是以动衬静。

小结: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这就是这首诗描写的特点:动静结合,以这些山居景物的动态衬托山林的寂静。

【设计意图:拓展王维的另外两首关于“空山”的诗:《鸟鸣涧》、《鹿柴》,找出与《山居秋暝》的共同之处,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王维诗歌的写作特点: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二)示范引领,了解写法

1.教师示范引领

①简单介绍动态景物(指对人物、景物运动中的状态的描写)、静态景物(指对人物、景物静止状态下的描写)。

②举例:“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是动态描写。

③请找出这诗中的景物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学生汇报:“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态描写。板书(静态、动态)

2.闯关训练,学习描写

①找出下列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设计意图:借助微课简单介绍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再通过找出诗句中的动静态描写、闯关训练,初步学习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更好地把握本课的重难点。】

(三)资料辅助,体会情感

1.师:“一草一木一世界,一花一鸟总关情”,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留恋山林的情感呢?

2.一起学习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句诗怎么理解?

出示注释,学生理解诗意(诗意: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3.师补充:王孙指作者自己,“王孙自可留”,此为一个典故,本来出自《楚辞·招隐士》。作者写下这首诗就是想表达自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4.根据板书小结:这首诗动静结合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田园生活图景。板书(归隐山林)

5.再读古诗

师:诗人对美丽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是那么强烈,请同学们和诗人一起,走进这美景中。(再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分析诗歌,把握诗歌深刻的内涵。拓展“王孙”出自《楚辞。招隐士》的典故,体会作者远离尘世、留恋山林,不想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四、背诵内化,总结升华

1.指导背诵。

2.配乐背诵。

3.欣赏古诗画等。

4.小结:学习了古诗,你有什么收获?

5.介绍学习古诗的方法:

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②通过想象来体会古诗,③通过联系古诗、传统文化知识等进行体会古诗。

【设计意图: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并能熟读成诵。设置指导背诵、配乐背诵、挑战背诵等环节,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积极性。还引导学生欣赏《山居秋暝》古诗画,利用绘画进行再创造,体味诗歌意境美、感受“诗中有画”的特点。】

五、延伸作业,能力提升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山居秋暝》。

2.请尝试画一幅画/写一段话描绘这首诗所呈现的画面。

3.推荐阅读其他描写秋季的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通过《山居秋暝》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希望这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背诵古诗《山居秋暝》。

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山居秋暝》的原文、注释、赏析等内容。

录音设备,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山居秋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山居之美。

提问:“你们想象中的山居生活是怎样的?”引出课题《山居秋暝》。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诗歌,注意抑扬顿挫和感情表达。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理解诗歌:

展示诗歌原文和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词句和意象。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技巧,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赏析诗歌: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述诗歌中的画面和情感。

教师总结学生的赏析成果,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回忆其他描写山居或秋天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山居或秋天为主题的诗歌,分享给同学和教师。

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表达技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感受、多创作,发现生活中的美。

五、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山居秋暝》。

搜集并阅读其他描写山居或秋天的诗歌,感受不同诗人的表达方式和风格。

完成一首以山居或秋天为主题的诗歌创作,下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四、体会自然之美,最强环保意识。

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缺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让学生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山居秋暝》的诗歌内容,了解作者王维及其诗歌风格。

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体会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结合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鉴赏,体会自然之美、人生之趣,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王维诗歌的相关资料、图片等。

学具:学生自备的笔记本、笔等学习工具。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王维的山水画,引入课题《山居秋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对王维和他的诗歌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分享已有知识。

新课学习(30分钟)

教师介绍王维的生平、诗歌风格及《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5分钟)。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其节奏美和韵律美(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句子的意境和情感(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并分享讨论结果(5分钟)。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深入讲解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5分钟)。

课堂练习(10分钟)

学生尝试背诵《山居秋暝》,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给予指导和鼓励。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王维的诗歌和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和学习。

四、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进行反思。评估学生对《山居秋暝》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情况。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鼓励他们在后续学习中继续深入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8

一、课文说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钩,及“先外面,后里头”的笔顺规则。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新雨过后青山清新幽静的自然美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些小朋友会背古诗?指名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诗题稍作解释。

3.指导学生读一读诗题。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松,门—日间,亲—斤新,尸—古居。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读时思考: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适时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朗,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老师点拨引导。

2.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抽读生字卡):空、新、晚、明、月、松、间、清、泉、石、后、门、有。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新笔画:横折钩。

(1)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启发学生说说书写方法。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门、月、有、间、石、后)。

观察:哪些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注意区分“石”与“后”。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间”,先外后内。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课外活动。

诗歌背诵会——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背诵。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山居秋暝》。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用词,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解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然美和诗歌美的热爱。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王维追求清高隐逸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歌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

《山居秋暝》的原文和注释。

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山水画或图片。

古典音乐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山水画或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引出课题《山居秋暝》。

二、新课讲解(15分钟)

教师范读诗歌,注意抑扬顿挫和节奏韵律。

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用词,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探讨诗人的情感变化,从“空山不见人”的孤寂到“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豁达与宁静。

介绍王维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和情感。

三、活动实践(10分钟)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诗歌中的一句或一联,进行深入解析和讨论,准备向全班汇报。

全班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诗歌朗诵:学生自愿上台朗诵诗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四、总结拓展(5分钟)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强调自然美和诗歌美的结合。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搜集王维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感受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山居秋暝》,完成1篇关于王维诗歌的读后感或赏析文章。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和朗诵表现来评价教学效果。

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诗歌欣赏能力。

在后续课程中通过提问和测试等方式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山居秋暝》的理解和记忆。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盛唐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高昂雄浑、恢宏阔大的盛唐之音成为了诗歌的主流。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二.品读鉴赏

1、题解:山居秋天的傍晚

2、在山居秋天傍晚诗人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象?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空寂,清新,幽雅的环境。

颔联颈联: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总结: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体现出一种自然美、生活美。

3、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热爱田园生活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爱和满足心情。

几个问题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浣女”“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山中树林茂盛掩盖了人们的活动;这是诗人的感受,这里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供参考)

2、关于“王孙”可以直一般贵族子弟也可以指诗人隐居之人。

补充: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苏轼赞他“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王维思想: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3、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明确:(1)意象:明月、松,清泉、山石、竹、浣女、莲、渔舟。

(2)画面:(首联)空山秋雨图;(颔联)月照泉林图;

(颈联)乡村人居图;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他的诗有两种倾向:首先,他的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或抨击朝廷权贵的奸邪,或描写祖国山川的壮丽,都给人以奋发图强的激励。其次,在他的隐逸诗中,诗人描绘的山水田园风光,总带有虚无寂静超凡出世的情调。王维精通音乐和绘画,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诗作多轻盈淡远之音,缥缈空灵之境,色彩丰富,节奏和谐,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被誉为“诗中有画”。他的有些诗还渗透着佛禅机。

《山居秋暝》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终南山居处的清幽,抒发了诗人恬静、喜悦的心情。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刚下过一阵细雨,空气清新、幽静,山居住所笼罩在一片烟雨迷离的氛围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紧承首联,抓住了典型环境中的景物作照像式的放大描写。清亮的月光透过密密的松枝直射下来,稀疏地点缀林间,泉水无声无息地冲刷着石头。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打破了这一片宁静安谧的气氛,出现了浣女,响起了拨水行舟的声音。这四句写景,将高下、远近、动静、景色与声响等交织一处,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艺术画面。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化用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句。这里反用其意,抒发了作者希望回避世间纷扰,过隐居生活的情怀。

这首诗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非常成功,语言自然、清新,似不带人间烟火。诗中寓有画意,美学价值极高。清幽的画面与恬静的心情相互映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幽远、空灵的意境。

22 3906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