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18篇)

零零七 分享 时间: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通过多样化活动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增强文化素养。下面由阿拉网友分享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写作参考,希望您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体会猫的古怪和可爱。

2、学习可是的写法,仿写一段话。

3、用摘录法概括第一段段落大意。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悟课文

1导入:

很多同学都觉得猫实在很可爱,老舍爷爷这篇《猫》就写得特别好,那他到底怎么写的呢?大家读读第一大段,多读几遍,选一个最喜欢的自然段,待会儿准备读给大家听。我们还要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2反馈:

第一自然段:通过说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的理由,体会到猫的可爱,产生对猫的喜爱。

第二自然段:你为什么喜欢第2自然段?(学生边说理由,教师边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喜欢这一自然段的人站起来读一遍

(二)感悟写作规律

摘录词语

1学生把描写猫性格的词语找出来,写在纸上。

2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3(实物投影)反馈

4齐读一遍词语

规律感悟

咱们来看看这些词语,它们之间好象有什么联系,把它们放到课文中再去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读完后,小组讨论)

(出示课件:第三自然段内容)

1、学生回答,得出结论:描写性格的.词语是一对对写的,前后表现的性格完全不同。

2、指名读(要求读出前后完全不同的感觉)

3、还有什么发现?(两种性格之间是用可是连接的)[课件中可是两字变红]

4、找出相同写法的自然段,也读出前后不同的感觉。(学生读一对性格,教师随机出现相应的板书)

老实贪玩

贪玩尽职

高兴不高兴

什么都怕勇猛(可是)

总结规律:

是呀,老舍爷爷就是把一对对完全不同的性格,用上可是连接起来了。看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学生接说:古怪)

老实贪玩

贪玩尽职

古怪

高兴不高兴

什么都怕勇猛(可是)

摘录段落大意:

用摘录法来摘录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找到的学生站起来齐读一遍: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三)仿写一段话

(展示课件:出示三组图片,每组图片表现猫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

1看图,明图意

2要求:我们学习老舍爷爷的写法,也来写写猫,愿意试试吗?写的时候要注意写出猫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用上可是连接。

3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4(实物投影)评价

(评价时注意:①有没有写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②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

(四)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既找到了段落大意,又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写作中去。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认识 “澜、瑕、翡、峦” 等生字,正确读写 “漓江、无瑕、翡翠、峰峦雄伟” 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模仿课文例段写话。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提问学生:看了这些图片或视频,你有什么感受?你想不想去桂林看看呢?

引出课题《桂林山水》。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桂林山水有什么特点?

精读课文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段,再次强调了桂林山水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引导学生找出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奇、秀、险”,作者同样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等,突出了山的奇;把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作比较,突出了山的秀和险。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桂林的山的美。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引导学生找出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静、清、绿”,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比作翡翠,突出了水的绿;把漓江的水与大海、西湖作比较,突出了水的静和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漓江的水的美。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桂林山水甲天下” 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 “甲天下” 的意思是 “天下第一”,这句话是全文的总起句,概括了桂林山水的美丽。

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习第四自然段。

总结拓展

总结课文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一些其他地方的山水美景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全文,模仿课文例段写一段话,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五、通读全文,总结课文,指导应用。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六、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七、练写片段指导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1)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2)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说。

3、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注意书写格式。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析疑。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媒体:

1.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3.生字词卡片及白鹅的挂图(或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1.阅读单元导语.

2.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从三方面引导与梳理:学习内容,课文特点,学习要求.)

3.揭题,引入本课.(可结合出示挂图或课件简笔画)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如,8个认读的生字,课文中注音的其他词,”待”等容易读错的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注意正音,读通读准)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1.口头填空: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候……)

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 (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成如下板书.)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引吭大叫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架子十足

四,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作业

1.写生字.

2.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订正.

2.导入:你还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二,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再识”高傲”

1.出示两句话:

(1)鹅的叫声很高傲.

(2)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 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小练笔(填空)

(1)厉声_______厉声_________________大叫厉声______________大叫(从这五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

(2)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的,颇像_______________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

三,研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

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这问题研读,交流.

如:(1)”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 最可笑的是什么

(2)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 是怎么侍候的

(3)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 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4)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1)食料简单的句子.(一日三餐,三样东西)

(2)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先……再……然后……)

(3)鹅老爷脾气的句子.(每逢……就……责备,架子十足)

(4)有人”侍候”的句子.(堂倌,非……不可)

(5)狗”扬长而去”的句子.

3.返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体会情感,朗读背诵

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 (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2.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五,作业

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准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与习作.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随遇而安”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作者拟人的习作方法。

3.学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联系以前已经学过口语交际,介绍自己的家。

2.教师引导:大家的家又美观又温馨,听得老师都想去参观一下了。不过老师这也有一间“住宅”,大名鼎鼎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称之为“伟大的工程”,那就是蟋蟀的住宅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蟋蟀的住宅。

(二)研读课文、自主感悟

1.结合课前预习,解决生字词,教师指导。

2.请学生快速读课文,思考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经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小组学习、组内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研究蟋蟀住宅有什么特点和怎样修建住宅的。

(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修建住宅的?

(2)想想如果你就是一只可爱蟋蟀,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的家或你修建住宅的经过?

把你感兴趣的句子勾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旁边或本子上,如果还有不懂的句子或以在旁边标上问号;

(3)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质疑。

2.全班交流、答记者问

(1)小“蟋蟀”们汇报介绍“我的家”即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如何建造。

(2)其它小组的同学可扮演小记者向这组同学质疑,进行答小记者问。

3.再读课文,谈感受;感悟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请学生们展示课前搜集成果。

分享把自己收集到的动物住宅和它们修建住宅的图片、文字资料或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

(2)此时此刻想对蟋蟀或其它动物想说的话写下来,畅所欲言。

(五)小结作业,收束课堂

最后是本节课的小结作业环节,教师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一方面总结收获,另一方面鼓励学习积极性,为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课下则请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的习性。

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本组的单元导语提示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也提出了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从单元要求出发,在教学中学生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而作为教师则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因此在巩固提高以及小结作业部分,反复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日寇、奋战、险要” 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精神。

学习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方法,领悟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精神。

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难点

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精神。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片段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提问学生:看了这些片段或图片,你有什么感受?你想不想了解五壮士的故事呢?

引出课题《狼牙山五壮士》。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五壮士是哪五位?

精读课文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五壮士是怎样英勇跳崖的?他们的表现如何?

引导学生找出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如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体会五壮士的壮烈和崇高。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五壮士在顶峰是怎样歼敌的.?他们的表现如何?

引导学生找出五壮士在顶峰歼敌的动作、神态的语句,如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体会五壮士的顽强和勇敢。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五壮士为什么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他们的决定体现了什么精神?

引导学生理解五壮士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主力部队,毅然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他们的决定体现了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的精神。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他们的表现如何?

引导学生找出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动作、神态的语句,如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体会五壮士的勇敢和顽强。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五壮士接受了什么任务?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理解五壮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他们的心情是坚定的、勇敢的。

学习第一部分(接受任务)。

学习第二部分(痛击敌人)。

学习第三部分(引上绝路)。

学习第四部分(顶峰歼敌)。

学习第五部分(英勇跳崖)。

总结拓展

总结课文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五壮士的感受。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一些其他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段落,写1篇读后感。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的能干、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

4.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感悟语言,学习作者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

著名的法国作家雨果的叙事诗《贫苦人》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馈预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穷人》,它是1篇短篇小说。

(板题,读题)

(交流预习成果:

指导观察字写得是否正确,工整,是否写得美观,并引导学生发现词语分类指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体悟情感

理清故事中描写了哪几个人物

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呢,作者描绘哪个人物用笔墨最多?

对于主人公桑娜,通过预习,你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年级下册桑娜给你留下的印象?

请同学们先选择这些特点中的.其中一个研究,具体步骤是1.默读课文2.找到相关内容的段落3.画出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和句子4.再带着体会朗读朗读。

自学后请研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讨论交流。

(三)交流学习,读中领悟

(学生交流其它内容时,相机评价,并引导学生互评,体会桑娜的特点)

1.重点指导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到什么?

文中有两个词语准确地形容了这个渔家小屋(“温暖”“舒适”)正是这两个关键词,概括了小屋的特点。

(通过指导学生读懂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2.重点指导课文的第八至第十一自然段。

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我们能读好这几段话,就理解了这几段话的意思。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你从哪儿体会到桑娜的善良呢?

指导学生按照作者表达的顺序体会桑娜的善良,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的意思,指导学生运用找关键词的方法体会“忐忑不安”的词意。

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后指导学生关注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指导读好省略号)

教师质疑:刚才抱孩子时她是那样的义无反顾,现在为什么却忐忑不安呢?(相机指导学生朗读句段)。

教师范读后学生评点,由此巩固学习的理解。(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读懂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用个字,形象、细致地描绘出桑娜的心理活动,把善良的桑娜刻画得生动形象。今后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通过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质量、性格。

(四)拓展阅读,情感提升

同样一个故事内容,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呈现给我们的是这样1篇短篇小说,而另一位非常著名的法国大作家雨果却把它写成了一首叙事诗,让我们来看看桑娜的忐忑不安雨果是怎么写的,有兴趣的同学跟着录音读一读。

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托尔斯泰不仅把桑娜这个人物描绘得生动形象,渔夫这个人物同样写得非常精彩,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注意积累,赏析好词好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和想像,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同学们,每当春姑娘到来的时候,她的使者--燕子(板书课题)就会从南方赶来,你见过吗?在你的眼中,燕子像什么呢?

2、我们再来看一看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眼中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了课文之后,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你想不想看到更多的东西?请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

展示自读要求:

(1)读课文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每个生字;

(2)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小组讨论,说说它们的意思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用;

(3)组员轮读课文(每人一节),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

(4)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小组成员听。读后其他组员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4、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三、小组研读

1、这是1篇经典散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非常美,美在以下四个方面。

(1)展示:外形美春之美飞行美歇息美

(2)你们小组最想研读那一方面的美?(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2、展示研读方法:

(1)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3)小组交流补充;

(4)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练读。

3、学生研读,教师巡视并参与研读。

四,汇报交流

(一)汇报交流“外形关”

1、研究外形美的小组汇报。

(1)燕子的外形美在哪儿?

(2)你们从哪些词句读出了这种美?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成员评价。

2、练习。

展示:一身()的羽毛,一对()翅膀,加上()的'尾巴,凑成了()的小燕子。

(二)汇报交流“春之关”

1、研究“春之美”的小组汇报。

(1)这一节通过哪些景物来展示春之美?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你们认为哪些词句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3)最后一句写小燕子对表现“春之美”有什么作用?

(4)这一节的四句话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5)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6)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组成员评价。

2、练习。

展示:这一节描写了……等景物来表现春天……的特点。

(三)汇报交流“飞行美”

1、研究“飞行美”的小组汇报。

(1)燕子飞行时美在哪儿?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你们认为这一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读本节。学生、老师共同评价。

2、练习。

展示:在()中,在()中,燕子()在天空里(),唧唧地叫着,有的(),()飞到了();有的(),尾尖( )水面,就看到波纹()荡漾开去。

(四)汇报交流“歇息关”

1、研究“歇息美”的小组汇报。

(1)你们觉得这一节中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为什么?

(2)作者打了哪些比方,把什么比做什么?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读,评价。

2、练习。

说话:燕子会谱出一支怎样的歌?请你把歌词写出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9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二小是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光荣牺牲的小英雄。教育学生热爱小英雄,学习小英雄。

【教学重点】

重点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小英雄王二小是如何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

难点是有些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

【课前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

2、生字词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八路》讲的是一个勇敢的、爱学习的小八路。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讲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课文。

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团吗老师告诉你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少年儿童的组织,叫儿童团。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王”的韵母是后鼻音。“常”的声母是翘舌音,韵母是后鼻音。“军”、“前”、“面”三个字的韵母都是前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四、教师范读:(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讨论:

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只要意思大体上说正确就行。)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提问:

王二小正在干什么?

(板书:放牛、放哨)

理解“放哨”。

3、“放牛”和“放哨”两件事同时做,书上用了什么词把它们连起来(用“一边……一边……”连起来。王二小又放牛又放哨,两件事同时做。这么做不耽误放牛,更重要的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监视敌情。)

4、指导朗读: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5、轻声自由读第2自然段:

讨论:

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带路(敌人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以为王二小是个放牛娃,而不知道他是给八路军放哨。)

结合学生看过的影视片,理解“扫荡”。

6、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

7、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着重提示理解如下几个问题:

⑴ 哪个词语最能体现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顺从”是听从的意思。“装着顺从”是假装听从。这是为了让敌人想念他。这样就能把敌人带进八路军埋伏圈,然后消灭掉。)

⑵ “埋伏圈”是指周围有八路边埋伏的地方。“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说明周围都是八路军,敌人被包围了。

⑶ 为什么称王二小是小英雄(他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了,所以称他是小英雄。)

8、指导朗读: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加点的词要重读。要表现出王二小暗中喜悦的心情。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要读得低沉,表达出沉痛、惋惜的心情。

9、齐读第5自然段,要读出八路军取得战斗胜利喜悦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齐读、指名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 “渔夫、汹涌澎湃、舒适、搁板” 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和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品质。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难点

体会桑娜和渔夫在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述一个关于善良和帮助他人的故事,引出课题《穷人》。

提问学生:你认为穷人是什么样的?穷人会有怎样的品质呢?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精读课文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渔夫回来后,桑娜是怎样告诉他的?渔夫的反应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理解桑娜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渔夫,渔夫的反应是先是沉默,然后说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体现了渔夫的善良和坚强。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桑娜是怎样做的?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理解桑娜毫不犹豫地把两个孩子抱回了自己家,她的心情是矛盾的、不安的,因为她知道自己家也很贫困,多了两个孩子会更加困难,但是她又不忍心看着两个孩子饿死。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桑娜去探望邻居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理解桑娜去探望邻居的时候,看到了邻居西蒙死了,两个孩子还在睡觉。她的心情是难过的、同情的,因为她知道这两个孩子如果没有人照顾,就会饿死。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桑娜在等待丈夫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她为什么会这样?

引导学生理解桑娜在等待丈夫的时候,心情是焦急的、担忧的,因为他们的生活很贫困,丈夫出海打鱼很危险。

学习第一部分(等待丈夫)。

学习第二部分(探望邻居)。

学习第三部分(抱回孩子)。

学习第四部分(丈夫归来)。

总结拓展

总结课文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桑娜和渔夫的感受。

拓展延伸,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布置作业,让学生续写课文,想象桑娜和渔夫一家以后的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1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绿》。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教材

第一点 教材地位及作用

《绿》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学会读书六: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单元)中的第一课.散文教学的特点散文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散文,会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而鉴赏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

第二点、教学目标,重难点

1.德育目标:《绿》写于1924年,当时朱先生还保持着五四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文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促使学生保持健康、乐观和进取的心态。

2.知识目标:结合散文教学特点和本文的特点,本节课要让学生在赏析中体会布局谋篇的技巧和写景的生动含情。

3.能力目标:素质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材,就语文教学而言,既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而后两者正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二).教学重点传统语文教学把课文仅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我把构思和语言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本文题目?作者为什么不入笔就写绿,在描写绿的过程中又变换了人称,这是本文的难点,需要引导学生弄懂。

二、学情分析

1.传统散文教学重分析、轻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感悟,久而久之,僵化了学生的理性思考,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散文教学需要鉴赏。

2.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并且在初中以及高一前段时间,他们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对散文的基本特点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也具备了鉴赏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鉴于以上关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原因,我才把本文处理为文学鉴赏课)

三、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习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其中,我认为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集体讨论以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养成口齿清楚、态度大方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安排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拟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后,集中精力朗读和研读,体会作者情感,完成德育目标,并布置构思和语言方面的思考。本节课则抓住两个重点进行赏析,并根据学生课前提的疑问适当调整,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五).教学方法鉴赏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作用则?因此重在点拨,辅之以简明的提问和必要的小结,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辅助手段为创设赏析氛围,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采用投影仪、电脑及相关软件。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介绍鉴赏要领,明确鉴赏内容。

(二).放投影,听朗读,创设鉴赏氛围

(三).赏析构思

总体设计:千字短文,内容充实,立意深刻,没有缜密的布局是不行的,赏析的关键是抓重点,引导得法。

赏析重点是第二段和首尾,以简明的问题引导。

具体作法:

1.第二段问题设计(落实难点)A文章描写对象是绿,在首段点题后,第二段却先写梅雨瀑、梅雨亭,直到第三段才写到梅雨潭的绿,这不游离主题吗?不会使文章显得拖沓吗?(由以上两个判断提问引入下面的主要问题)B如果不是,有什么作用?这样写与直接就写绿效果有什么不同?(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本段对主体的铺垫和衬托作用,感受散文行文洒脱的特点。)

2.首尾问题设计

A在表达上首尾很相似,是不是重复?(由此判断提问引入下面问题)首尾各有什么好处?(采用电脑限时学生抢答方式,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的第一个高潮。)

B首尾部分与文章主体有什么联系?(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一线贯穿的特点。)小结:全文紧紧围绕惊诧于绿,既摇曳多姿,又缝合紧密,结构极其精巧。

预期效果:本部分虽有一定难度,但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能够体会出本文构思的精巧所在。

(四).赏析语言

总体设计:两段都精彩,但第三段是全文的主体,重点赏析,第二段略化处理。此步骤重在点拨。

具体作法:

1.第二段动词运用精当,从中选定三个词代表性地赏析。(此为点)

2.第三段描写充分,字字珠玑,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发言,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此为面)

小结:教师明确本文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特别强调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对学生的启示,同时说明第三段写景抒情层层深入的特点。l预期效果:学生各抒已见,争相发言,形成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但因基础不同,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表达得很透彻,但教师仍要以鼓励为主,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鉴赏中来,使其有所收获。

(五).全文总结强化本节重点,并提出今后要多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关于课内练习:鉴赏本身就是很好的练习,所以不另作安排。)

(六).布置作业为促进学生深入赏析,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要点,针对本文的构思或语言写1篇篇幅不限的赏析文章。

绿 (奇异、醉人) 朱自清

梅雨亭 (一)比喻

梅雨瀑 (二)对比

梅雨潭 (三)奇妙的联想和拟人

层层烘托 表达了热爱自然赞美生活之情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渔夫、汹涌澎湃” 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以及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品质。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桑娜和渔夫在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关于帮助他人的课文 ——《穷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认读理解。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归纳:课文记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桑娜等待丈夫归来、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渔夫归来。

精读课文,感悟品质

齐读第十二至二十三自然段,思考:渔夫得知西蒙死后,是怎么做的?他的决定体现了什么品质?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皱起眉”“严肃”“忧虑” 等词语,体会渔夫的善良和勤劳。

自由朗读第八至十一自然段,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她的善良和矛盾。

交流汇报,重点体会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句话,感受桑娜的善良和矛盾。

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体会他们的.善良和勤劳。

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汹涌澎湃”“寒风呼啸”“又黑又冷” 等词语,体会桑娜一家生活的贫困和艰难。

学习 “桑娜等待丈夫归来” 部分

学习 “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 部分

学习 “渔夫归来” 部分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品质。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向桑娜和渔夫学习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我们应该学习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进一步感受他的文学魅力。

布置作业:写1篇关于帮助他人的作文,题目自拟。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迪斯尼乐园的路径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想象,语言表达能力,形式自主探究的意识,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品质。

3、感悟课文蕴含的哲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佳选择。

4、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通过指导学生自主读书,讨论交流,从中发现葡萄园主的方法与格罗培斯设计方案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教法与学法:

本课教学,可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它的操作程序是:课前预习---学生质疑----创设情境-----尝试讨论----小组讨论----延伸发展。它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创新为灵魂,以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开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思维空间,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满堂问,师生满堂议,满堂辩的局面。全体学生在积极地参与相互合作的创新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大预习,大分享)

字词储备:

读法:滨前鼻音;择、斯、踩、躁、催平舌;窄、翘舌

多音字:吆喝he、看kan管、调diao遣

理解词语:漫山遍野、微不足道、启发、优雅、吆喝、最佳路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名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么?大家一定对“米老鼠”“唐老鸭”这样的动画人物不陌生。知道他们是谁创造的么?(美国动画片大师沃尔特.迪斯尼)

(格罗培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现代主义大师和景观建筑方面的专家,他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70多处精美的杰作。迪斯尼公司的创始人不但创造出了这么多个性鲜明、活泼可爱的动画人物,对于全世界热爱动画片的人来说,他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那就是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备受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喜爱,这里可以说是每个人梦的故乡,好像来到了用梦和幻想编织的殿堂。)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和迪斯尼乐园有关的。

【板书课题:6、最佳路径】(最佳路径:就是最好的路线。)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为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最佳路径?这条最佳路径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多元选择、合作探究、帮扶训练)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节通读全文,正音:滨、窄、踩,多音字:吆喝(hè)、看(kān)管、调转(diào zhuǎn)。

3、交流初步阅读后能解答的问题,也可提出新的问题。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三、达标测评:抄写生字词

第二、三课时

(大预习大分享)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阅读了课文第一段,初步接触了世界建筑设计大师格罗培斯,对他的工作精神十分敬佩。齐读第一段。

二、分配任务,自主学习,多元选择,合作探究。

1、先通读课文,再朗读你喜欢的段落,注意流利、有感情、有动作

2、你能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来给课文分分段吗?

(第一段(1——2)写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前往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遇到难题)

第二段(3——4)写一位年迈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办法让格罗培斯从中受到启发。(获得启示)

第三段(5——6)写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路径的方案和过程。(完成设计)

第四段(7)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最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获得最佳)

(各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3、格罗培斯一下子就设计出最佳路径了吗?他受到什么启发?

(从卖葡萄的老人那儿受到启发:“无人看管”;大家可以走进园里自由选择,无拘无束地挑选自己称心如意的葡萄,同时享受亲自摘葡萄的乐趣。直接从葡萄架上摘,果子更新鲜;“只要……就可以……”这种方法给人以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

4、他的具体做法是怎样的?

(步骤一:撒下草种,提前开放。步骤二: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5、你对格罗培斯的设计是如何认识的?说说你的见解。

(这样的设计给了游人以权利,是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的;

这样的设计是顺其自然的,看来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道路的设计不是用脑子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

它是众多的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符合众多人的心愿……

6、读完全文,你觉得格罗培斯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文章相对应的文字。

(对路径设计的要求之高,总是力求完美,追求最佳,并为之付出艰辛的劳动。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严肃、精益求精)

7、你觉得格罗培斯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格罗培斯追求完美,先后修改了50多次,还不满意,最后让大家共同来创造,这样的路径已不是哪一个人的设计,而是大家共同的选择。

这许多小道踩出来了,但并不一律,“有宽有窄”,宽的走的人多,窄的走的人少些,却又“优雅自然”,据此铺设的人行道就没有刻板的模式,富有艺术性。

行人走出来的路是优雅自然的,格罗培斯在按照踩出来的痕迹铺设路径时,一定会施展全部的本领,使路径更美。

这样的路是行人自己走出来的,不仅美观,而且保证了人们游玩时的方便、快捷。

设计路径的方法不同寻常,顺其自然,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极大的启迪。

如此设计是格罗培斯从法国南部卖葡萄的农民那里获得启发,汲取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精神而完成的。

格罗培斯对待“微不足道”的问题同样认真对待,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8、假如你是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的专家、评委,你能说说为什么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评为最佳路径?至少说三点理由

(大师之大,不仅在精湛的艺术,还在于创新的思维,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在于他尊重他人,为人着想的人本思想。)

9、与大师对话,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感谢格罗培斯,他送给我们一个道理:有的时候,不知怎么办的时候,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也许是最佳路径。在这里,老师真诚祝愿我们每一位同学能以格罗培斯为榜样,不断争取,创造“最佳”。

格罗培斯,你不愧是世界建筑大师!

格罗培斯,你善于向成功人士学习,我也要向你学习。

你做细小的事情都那样一丝不苟,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0、收集有关迪斯尼乐园的介绍及迪斯尼的故事讲一讲

三、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四、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附:《迪斯尼的故事》、《迪斯尼乐园简介》略

教学反思

今天执教《最佳路径》一文,在讲解到第2自然段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从中读懂了什么。学生说格罗佩斯是一个一丝不苟的设计师。我总觉得本段的重点不是简单的说他工作认真,对于一个从事建筑设计40多年的人来说,对于一个攻克过无数难题的大师来说,比起迪斯尼乐园的设计,路径的设计应该是微不足道的,简直可以说是“小菜一碟”,但是此时的路径设计是景点之间的道路设计,与整体设计密切相关,是有机组成部分。经过这一启发,学生再读第2自然段时,就领悟到格罗佩斯追求的不是“设计出”,而是“最佳”。

课文的二、三两段是重点部分,为了使学生理解本课所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学中我抓“对比“,促“联系”,以谋求教学的“最佳路径”:

一、“许多园主卖葡萄”与“年迈无力的老太太买葡萄”的对比:

在学生自由读完第二大段后,让学生说说法国南部有一个著名的葡萄产区,许多葡萄园主是如何卖葡萄的?“年迈无力”的“老太太”呢?他们各自卖葡萄的结果怎样?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结果的对比朗读,让学生展开想象,谈谈如果自己作为一位买主会如何选择?思考老太太的办法好在哪里?为理解下文中格罗培斯的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二、“老太太卖葡萄”与“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联系:

在教学第三大段时,首先让学生充分的读,说说格罗培斯的方案是什么?为什么撒下草种?他是怎么想的?理解“有宽有窄”的道路铺设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此举和“老太太卖葡萄”有什么联系?领悟其共同之处都是给人选择的自由。

三、畅谈“最佳路径”

总结课文时,让学生讨论“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经设计为什么被评为最佳设计?”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路径又宽又窄,优雅自然;有的说这种设计方法不同寻常,给人充分的自由;有的说这样的路是大家自己走出来的,保证了游玩时的方便,最科学合理。最后提出希望,希望学生能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上的最佳路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

认识 “澜、瑕” 等 8 个生字,会写 “澜、瑕” 等 11 个字,能正确读写 “波澜壮阔、无瑕” 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句话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桂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水闻名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描写桂林山水的课文 ——《桂林山水》。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认读理解。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归纳:课文主要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点;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桂林山水的美。

精读课文,感受美景

齐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句话,体会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指导朗读,读出桂林的山的美。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句话,体会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指导朗读,读出漓江的水的美。

学习 “漓江的水” 部分

学习 “桂林的山” 部分

学习 “总结全文” 部分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桂林山水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桂林山水?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我们应该爱护环境,保护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拓展延伸

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写1篇描写家乡美景的作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5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几个重点成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感受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和鲜明个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初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他们民族自豪感。

2. 学会分析课文结构,会使用课文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写作手法来造句,写作文。比如:举例子、列数据、想像、排比、过渡句、前后呼应等。

三:教学过程

㈠课堂导入

1. 介绍背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1974年在我国陕西临潼东南秦始皇陵的骊山陵东侧,人们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就这样,气势恢宏、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发现了!它们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领略到了几千年钱秦始皇率领千军万马统一六国、创造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宏伟场面。秦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便是介绍秦兵马俑的1篇佳作。现在请用学们看向屏幕,跟着老师齐读本课的题目,开始去领略神奇的秦兵马俑吧!(教师领读几遍)

2. 学习生字生词

从刚才同学们整齐响亮的读书声中,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相信你们一定是很好奇秦兵马俑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能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吧?不过,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学习新课还要先学习生字生词才行。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这样,在接下来的课文朗读和学习探究中同学们才能更快更准的理解课文大意,解答心中存在的疑问。来看大屏幕。

(出示生字词)

可先询问学生是否会读,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老师针对学生读错的进行纠正。在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学生再自己齐读一遍。

(出示重点词语)

询问学生对这几个词的理解。教师针对点评,在说出标准的解释。讲解完毕,学生再读一次,加深理解。

㈡课堂教学

1. 朗读课文,解读课文

同学们,学习了生字和生词,大家都掌握了它们的读音和意思了吧?下面请打开课本,大声地、有感情的把课文齐读一遍。在读的时候要带着屏幕上的这几个问题,边度边思考,一会看谁能帮老师解答。(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开始读)。 给学生读完后自由思考回答,教师再点评,引导,讲解。

⑴这篇课文是以什么结构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总分总,三,位置地位、特点、概括)

⑵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那一段是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概括?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最后一段)

⑶哪一自然段说明秦兵马俑类型众多?这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三自然段 过渡段:承上启下)

2. 详细剖析课文内容

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能理清思路,找出了课文的结构和重点段落,并大概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秦兵马俑的特点。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进一步走进课文,详细分析秦兵马俑的特点,看看它们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具体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看看老师给你们的几个小要求:

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

② 这几个自然段共写了几种兵马俑?

③ 每种兵马俑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自由读,老师让学生举手回答,或点名回答。注意适时适当的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相应兵马俑的图片和文字解说)。

齐读第十自然段,分析这一段的写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运用哪些描写手法?(排比,想象,比喻。再让学生造句,指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加以运用,增加作文的文采)。

3. 激发情感和想象

同学们都读了课文,大概的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跟老师欣赏了很多关于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图片。现在老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一听,你仿佛听见了什么?问一问,你又闻到了什么?自由跟同桌和前后桌的同学讨论,一会跟老师和同学分享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要尊重和肯定学生的.想法,加以鼓励)

(教师小结):是啊,同学吗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能穿越千年,置身处地的感受到那时的场景。那一匹匹战马,那一辆辆战车,还有那军容肃穆、整装待发的战士···似乎让我们看到他们在战场上英勇厮杀的壮观场面,让我们听到那响彻云霄的战鼓声和呐喊声还是闻到那浓浓的硝烟味儿。

我们因这如此宏伟壮观的场景而震撼,为我国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和雕塑手艺而惊叹折服。下面,就再请同学们大声而有感情齐读课文,再次感受作者笔下那伟大而神奇的秦兵马俑。(读完后)同学们现在心情是不是很激动?很骄傲很自豪?是啊,拥有这么伟大的艺术珍品谁能不自豪呢。不只我们自豪,连外国的很多名人都对秦兵马俑高度赞扬!大家来看屏幕,读一下都有谁也被秦兵马俑的魅力折服了。

(出示收集到的一些人对兵马俑的评价语)

四:教学总结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非常积极的思考和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在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伟大神奇的艺术珍品——秦兵马俑而骄傲的同时,也深深的为我们祖国拥有像同学们这么聪明可爱的继承人而骄傲。你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将来为祖国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的课已经接近尾声,下面老师在给同学们布置几个小作业。课后希望同学们自觉完成。

1. 收集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奇迹都有哪些?

2. 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很多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找找都有哪些,并各造一个句子。

3. 背诵课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段落的句子,然后背给家长和同学听。

五:教学反思

反思在教学中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的培养,是否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思考;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程度如何等。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6

教材简析:

《新型玻璃》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本单元的文章都是说明文。《新型玻璃》紧紧扣住一个“新”字,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他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此鼓励人们运用新的科学技术造出用途更广泛的玻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能理解“藕断丝连”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3、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难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读熟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研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读出注音的生字,理解“藕断丝连”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几种新型的玻璃,了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7

一、教学目标

认识 “寇、副” 等 10 个生字,会写 “寇、副” 等 14 个字,能正确读写 “日寇、奋战” 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感受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精神。

学习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方法,领悟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精神。

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片段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狼牙山五壮士的初步印象。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认读理解。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归纳: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课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精读课文,感悟精神

指名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思考:五壮士在什么情况下英勇跳崖?他们的跳崖体现了什么精神?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屹立”“纵身”“壮烈豪迈” 等词语,体会五壮士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

播放五壮士跳崖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感受他们的英雄气概。

齐读第四、五自然段,画出描写五壮士顶峰歼敌的`语句,体会他们的顽强和勇敢。

交流汇报,重点体会 “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这句话,感受五壮士的顽强和勇敢。

指导朗读,读出五壮士的顽强和勇敢。

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五壮士为什么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他们的选择体现了什么精神?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斩钉截铁”“热血沸腾” 等词语,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的语句,体会他们的英勇。

交流汇报,重点体会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这句话,感受五壮士的英勇无畏。

指导朗读,读出五壮士的英勇和对敌人的仇恨。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五壮士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什么任务?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集中兵力,大举进犯” 等词语,体会敌人的凶猛和形势的严峻。

学习 “接受任务” 部分

学习 “痛击敌人” 部分

学习 “引上绝路” 部分

学习 “顶峰歼敌” 部分

学习 “英勇跳崖” 部分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向狼牙山五壮士学习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我们应该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革命英雄故事,如《董存瑞炸碉堡》《黄继光》等,进一步感受革命英雄的崇高精神。

布置作业:写1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狼牙山五壮士的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指导。

4、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2 3717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