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精彩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精彩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第一篇】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东非裂谷带的形成原因以及扩张结果
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东非裂谷带的成因及扩张结果
[教具]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区图、地形图、东非大裂谷景观图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西亚和北非,但是非洲大陆上还有很大一片土地我们还没有了解,这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板书)
[引导读图]非洲政区图
[提问]
① 这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除北非五国之外的其他所有非洲国家)
② 北非与该地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什么?(大致以北回归线为界)
③ 请具体描述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均穿过该地区,基本关于赤道对称;东邻印度洋,西邻大西洋,东北为红海,东南与马达加斯加岛隔莫桑比克海峡相望)
④ 与其它大陆比较,该地区的海岸线有怎样的特点?(比其他地区的海岸线平直,西部有一个较大的海湾——几内亚湾)
[承转过渡]还记得刚学习的北非在地形上有什么特点吗?(以高原为主)现在一起来看看与它同在一块大陆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不是也是如此?
[地图展示]非洲地形图
[提问]
① 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哪个方位?(东部和南部)海拔在200——1000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哪个方位?(北部和中部)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区在该地区哪个方位?(西北沿海和东南沿海)其中哪个比例更大一些?(海拔在200米以上的地区)
[补充提示]因此非洲大陆又被称作“高原大陆”。正是由于非洲大陆很多沿海地区地势较高,所以才没有被海水侵蚀得弯弯曲曲,而是比较平直,海湾和岛屿都比较少。
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相比,地势哪个更高一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该地区的地势特征什么?(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③ 该地区包括哪些主要的地形区?(东非高原、刚果盆地和东非大裂谷)
④ 东非大裂谷的起止点在哪里?(北起死海,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赞比西河)
(简单介绍东非大裂谷)
[提问]为什么会在非洲大陆上有一个这么长的裂谷带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提示]我们知道,世界上共有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有的会相互碰撞,有的会彼此张裂。当板块碰撞,隆起的部分就形成了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就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结果。这样的运动一直在继续着,想象一下,几亿年之后,这个地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学生想象、回答](有可能会变成海洋)
[进一步提问]既然这个地区是板块运动活跃的地区,那么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火山喷发)的确,这个地区有许多的活火山和死火山,其中的死火山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峰,海拔5895米。
[引导学生在图中确认乞力马扎罗山的位置]
[转折](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再来看看这里的河流状况,这里有哪几条主要的河流?(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根据该地区的地势特征,判断一下它们的流向分别是怎样的。其中尼罗河和刚果河分别经过了哪些地形区,流入了哪个大洋?
[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看看这个地区有几个主要的湖泊?其中三个位于东非裂谷带附近,请你们猜测一下,两者有没有什么联系?(湖泊的形成与裂谷带一样,也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补充]还有一个地方需要介绍,这就是好望角,请大家在图上找到它,这是非洲的最南端,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好望角吗?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了解一下好望角名字的由来]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位置和范围
二、“高原大陆”
1、高原为主
2、东非大裂谷:范围、成因
3、刚果盆地
4、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较好的贯彻了初中地理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教案设计注意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剖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精神和能力得到提高,并注意培养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中地理课优质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六、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第四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下一篇: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汇集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