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汇聚【精选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汇聚【精选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一篇】

不论是皮亚杰还是奥苏伯尔在概念学习理论方面都认为概念教学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认知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新概念前,如果能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适当作一些结构上的变化,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

2.类比法。

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将有关新旧知识进行类比,就能很快地得出新旧知识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相似)的结构而引进概念。

3.喻理法。

为正确理解某一概念,以实例或生活中的趣事、典故作比喻,引出新概念,谓之喻理导入法。

如,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先出示的两句话:“阿q和小d在看《w的悲剧》。”、“我在a市s街上遇见一位朋友。”问:这两个句子中的字母各表示什么?再出示扑克牌“红桃a”,要求学生回答这里的a则表示什么?最后出示等式“×x=”,擦去等号及,变成“×x”后,问两道式子里的x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结合板书进行小结:字母可以表示人名、地名和数,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任何数。

这样,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在由衷的喜悦中进入了“字母表示数”概念的学习。

4.置疑法。

通过揭示数学自身的矛盾来引入新概念,以突出引进新概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调动了解新概念的强烈动机和愿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二篇】

这个月我选择拜读林武老师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行与思》。本书分六章内容,分别从数学概念的含义解读、概念教学的独特价值、概念教学的支撑理论、概念教学的常见误区、概念教学的典型关系、概念教学的常见模式等方面阐述。林老师带领我们从纵向(数学发展历程)和横向(国内外各学科对概念的解读)来认识数学概念的含义。让我们全面感受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来认识和把握数学概念。作者在第3章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三个方面对概念学习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是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的`基础,是构造数学大厦的基石。林老师从案例描述,问题诊断、矫正策略、矫正案例等四个角度为我们诠释了概念教学。读完这本书我对概念教学有了以下几点浅薄的认识。

概念教学需重视语言概括。

《课程标准(版)》明确指出: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教师重视学生在“做”中学的同时,更不能忽视让学生在“言”中悟。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衣,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完整地用语言叙述思考的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逻辑推理过程中,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讨论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有序推理的意识。

概念教学应重视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

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是一个从感知到表象,从表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过程。作者借助“循环小数”这一案例提出概念的理解不是从重复背诵中记忆的,()而是建立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的。让学生经历概念生成、整理和归纳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概念的意义。在充分感知和多样练习的基础上梳理感念的体系。数学概念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学完一个新概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新概念纳入系统中,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概念系,建立一个“概念图”。

概念教学应重视概念中对象的本质属性的丰富外延。

弄清属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标准之一。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概念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鉴别的信息;而分析概念内部各要素的相同点是揭示概念内涵的关键,明辨不同点则起到进一步厘清概念外延的作用。厘清数学概念的外延就是要求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反映的一个个、一类类的事物,理解概念与概念之间的互相联系与区别。

概念教学应重视表象形成。

儿童思维发展的三种水平(操作水平、表象水平、分析水平)对应着儿童的认知发展三个阶段(动作认知、图形认知、符号认知)。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是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教师要重视从形象到抽象的“中介”――表象。林老师指出,学生的感性认识越丰富,表象就越清晰,想象也就越生动,理解和掌握概念就越容易。

概念教学应重视学以致用。

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正确的概念后,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概念,使其得到巩固。要以运用为基础,建构概念,巩固概念。教师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精心设计优化练习,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运用概念去判断、推理,解决问题,从而巩固概念,提高能力。

读完这本书最让我感慨的是自身理论知识的匮乏,林老师在书里提到的各种理论和部分参考文献让我觉得似曾相识而又模糊不清,因此有了再次去翻阅被我遗忘在角落里许久的教育学心理学的欲望。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三篇】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小学数学是由许多概念、法则、性质等组成的确定体系。每一个法则、性质等实际上都是一个判断,而且离不开概念。可以说,判断是概念与概念的联合。因此,要使小学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并且能够实际应用,首先要使他们掌握好所学的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般地说,数学概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水平。在确定教学某一概念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其抽象水平是否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

学生容易理解的一些概念,可以采取定义的方式出现。

当有些概念不易描述其基本特征时,可以采取举例说明其含义或基本特征的方法。例如,在教学“量”这概念时,可以说明长度、重量、时间、面积等都是量。对“平面”这个概念可以通过某些物体的平展的表面给以直观的说明。

小学生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一些较难的数学概念,教学时需要一个深入细致的工作的长过程。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所学概念的本质特征。2.注意正确地理解所学的概念。3.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比较所学的概念并弄清它们的区别,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并消除彼此间的混淆。在教过有联系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把它们系统地加以整理,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可以通过下图加以系统整理,以说明它们的关系。

在小学如何确定教学的数学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复杂的问题。在选定概念时,既要很好地考虑需要,又要很好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地安排数学概念对于学生掌握他们有很大帮助。在编排概念时,既要充分考虑所教概念的逻辑系统性,又要照顾到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的策略对于形成学生的数学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概念时教师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并且注意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意义,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的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第四篇】

新颖恰当的导入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利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呈现给学生,变枯燥为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概念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直观、形象具体的概念学习环境。如教学“平均数”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1分钟投篮比赛的情境。问学生三次投篮,用哪一个数表示1分钟投篮的水平最合理。如果三次投篮成绩都是四个,学生很快说出用“4”来表示。继续播放三次投篮的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及参与的渴望。如果三次投篮的成绩分别是3个、4个、5个呢?进而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产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探究,然后小组回答,并且相互补充。学生能想到运用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投篮水平用“4”来表示。教师顺势导入新课,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一个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这样运用多媒体从现实生活中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学生易于理解,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盎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联系生活,建立概念。

多媒体能够集声音、图画、动漫等为一体,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为丰富生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感官思维。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可更好地解决知识重难点。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时,教师设计动画画面:星期天,同学们去交友,伴随着优美欢乐的乐曲,一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们来到了郊外,他们蹦啊、跳啊,高兴极了。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注意力特别集中。教师提问:“把9个香蕉和6瓶矿泉水平均分给3人,每人能分得几个”?学生积极发言,教师用动画演示分的结果,直观地显示出“平均分”这个概念,追问:“把一个生日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运用动画演示“一半”,“一半”用什么数表示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的数――分数,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在自主提出概念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了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自主探究,巩固概念。

多媒体能够集声音、图画、动漫等于一身,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为丰富生动,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究是以小学生作为数学探究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课堂学习目标。如在教学“6”的认识时,教师运用课件展示一幅春景图,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给学生讲述画面中的内容: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了,小溪水哗哗地流淌,大地也悄悄地披上了绿装,兔妈妈带着她的宝宝来到草地上玩耍,“同学们,有几只小兔子来玩耍啊?”学生很快地数出有6只小兔,引导同学们认识及书写。课件继续展示,小兔们吃着鲜嫩的青草,嬉戏打闹,兔妈妈就领着他们一起做游戏。兔妈妈要把6只小兔分成两组做游戏(屏幕停),可是小兔们就是站不好。同学们,你们帮一帮他们吧,让他们迅速地分成两组,你知道怎样分吗?共有几种分法?学生用小棒分一分,教师再用课件演示。游戏做完了,兔妈妈又给兔宝宝们出了几道题,你们会做么?课件展示几道形式新颖的巩固练习题,这节课在优美的音乐和动画故事中结束了。学生就在“做”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概念,为今后自己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五篇】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和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概念反映的是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即这类对象的内在的、固有的属性,舍去了这一类现象的具体物质属性和具体关系,抽象概括出其中量的关系和形式构造。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与原始对象具体内容的相对独立。其次,它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数学概念反映了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以“矩形”概念为例,现实世界中并不能见到抽象的矩形,而只有形形色色的具体的矩形。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概念“脱离”了现实。由于数学中使用了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使数学概念离现实更远,抽象程度更高。正因为抽象程度高,与现实的原始对象联系弱,才使得数学概念的应用更广泛。不管怎么抽象,高层次的概念总是以低层次的概念为具体内容,且数学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部分,就整个数学体系而言,概念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再次,它还具有逻辑联系性。数学中大多数概念都是在原始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并被用逻辑定义的方法,以语言或符号的形式固定,因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严谨的逻辑联系。在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往往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准,容易对概念产生模糊的认识,以致影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因此,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概念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当加强概念教学,努力使学生对概念理解透彻、掌握牢固、应用灵活,并设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运用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思维形式中,概念作为思维的“细胞”,是判断和推理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际来看,学生对概念的态度大体有两种:一种认为基本概念单调乏味,不重视它,不求甚解,导致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模糊。另一种是重视基本概念但只是死记硬背,而不能真正透彻理解,这样必然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学生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系统,才能正确、合理、迅速地进行运算、论证和空间想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数学水平的高低,关键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抓好概念教学是培养数学能力的根本一环。

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因素很多。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的主要外部因素。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刻意关注概念表述的“精确”,而忽视其实质和实际的背景;强调定义、定理的字斟句酌推敲,而忽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反映的基本事实和现象;过分追求逻辑严谨和体系的形式化,而忽视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的思维所应该具有的形象性。另一方面,《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中的概念主要包括:数的概念、集合图形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概念、计量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式的概念等。这些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概括性等特征,本身也给概念教学带来了难度。

就小学生个体而言,由于年龄较小,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和实际生活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理解能力等较差,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成效。

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往往是利用概念的同化和概念的形成这两种方式。概念的同化需要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出与新概念有联系的概念,通过相互作用提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是有差别的,即便是同一年龄或同一年级的学生,由于智力发展的程度不同,达到相应的学习水平的速度也不一样,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水平的差别。概念的形成主要依靠学生的直接经验,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进行抽象概括,提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有明显的认知直观性,需要有具体的经验作支持。因此,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概念的清晰度和稳固程度、原有生活经验和得到的感性材料的丰富性,将对概念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影响概念教学效果的内部因素,值得关注。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各种属性,然后把本质属性从中抽象出来。在掌握了概念的内容后,再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才能对概念所反映的同类事物有普遍的认识,这才算理解了概念。比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他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如果缺乏必要的抽象概括能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会出现片面扩大或缩小的错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数学概念教学也相当重要。如果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差,必然对概念的表述不够准确,就会影响到概念的理解、巩固和运用。比如,“半径”的准确定义应该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如果学生把它说成是圆心到圆的距离,无疑就会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偏差。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建立、概念的巩固和概念的深化等环节。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既是知识的再创造、概念的逐步理解过程,又是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过程。

1、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形象直观地引入。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抽象思维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因此,首先应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提出问题,引入概念;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图表、投影演示及动手操作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步抽象,引入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重视生活实例在引入概念中的作用。数学来自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为什么都做成三角架而不做成四边形呢?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提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事物或实例,使其获得感性认识,便于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现代心理学认为,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入概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操作活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分一分、算一算、摆一摆,从中获得第一手的感性材料,为抽象概括出新概念打下基础。比如,教学“圆周率”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做几个直径不等的圆,在直尺上滚动或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算一算周长是直径的几倍。让学生自己发现圆的大小虽然不同,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教师引入概念:圆周长是同圆直径的3倍多,是个固定的数,称为“圆周率”。

从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基础上加以引申,直接导出新概念。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概念,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概念体系,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数”。又如,在几何知识中,可以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

从计算方法引入。指通过计算发现问题,通过计算引出概念。有些概念不便运用实例引入,又与已有概念联系不大,就可以通过对运算的观察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出概念的目的。比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以先给出两个数相乘乘积是1的几个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再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引出“倒数”的定义。

2、概念的建立。

概念的建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感知和经验只是入门的导向,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才能成为判断的依据。

利用变式。所谓变式,是指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借此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形成概念。感性材料的表现形式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和掌握有重要影响,如果给学生提供的感性材料都是一些“标准”的实物或图形,那么学生在概念的理解上就难免出现片面性。利用变式,可以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真正掌握概念。

利用对比辨析。建立概念时,对一些临近的、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应该及时进行对比辨析,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整除和除尽;正比例、反比例和不成比例的量等。这样,既可以巩固概念,又能使新概念清晰,有助于学生概念系统的逐步形成。

利用反面衬托。反面衬托即举出概念的反例,可直接举反例说明,也可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是进行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接触这些与概念相关的正反例子,能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多层次、分阶段建立概念体系。概念的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要有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认识过程。同样,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的建立也要多层次、分阶段进行。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教学:第一是突出把一个分数“平均分”以后“取份”;第二是解决“份数”与“整体”的关系;第三是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类物体的集合体。通过这样反复的概念教学,学生不但能够很好地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而且为继续学习分数的本质属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概念的巩固与深化。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巩固概念则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小学生数学概念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及时的巩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巩固概念一般采用熟记、应用并建立概念系统等方法来进行。熟记,就是要求学生对概念定义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知、反复回忆等手段达到熟练记忆。应用,则是指学生在应用概念中,达到巩固概念的作用,其主要形式是练习。比如,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后,让学生说说3÷4×5,5×3÷4,2÷3×3÷4等的意义。又如,学了“圆的认识”后,让学生判断图中哪条线段为圆的半径,哪条线段为圆的直径。

学生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而学生数学知识又是分段进行,概念教学也是分段安排的。因此,概念教学既要重视概念的阶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发展的连续性,要有计划地发展概念的含义,按阶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运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使学生找出概念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形成系统的认识结构,达到深化概念的目的。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各阶段环环相扣。引入概念后要紧接着建立概念,建立后要及时巩固,巩固中要加深理解,同时又要为概念的发展作准备。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设计不同的环节,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提高数学能力。

来自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第六篇】

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教学素质有待提高。具大量的实践调查研究显示,现阶段许多地方小学教师,尤其是偏于地方小学数学教师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培训,导致诸多教师仍在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与方法。第二,教师对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认识上存在偏差,吃不透教材,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科学的把握各个教学环境,也不能准确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科学的设置悬念,而是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不能让学生开展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研究问题,慢慢的学生就失去了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师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的教科书中包含了不少概念,部分学生会像对语文知识一样对这些数学概念进行背诵记忆。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概念的时候,尽可能为学生讲解这些概念的来源,只有这样,在理解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更加牢固的记忆。有一些学生,即便理解了数学概念,但是运用时还是不知所措,此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如教学除法时,教师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把一些实物如粉笔或者棍子摆设成为与除法相似的形状,之后为学生分析除法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逐个对比加法、减法、乘法,进一步与学生共同对比讨论,还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样的问题:妈妈给了18个苹果,你与哥哥、姐姐共同分,大家得到相同的苹果,请问每一个人可以得到几个苹果?通过设置这样简单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帮助学生完全理解概念之后,更加清楚除法的作用。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接触数学、了解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比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垂直和平行是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同一个平面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可以说每位教师都是煞费苦心。这时,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比较熟悉的生活中去了解知识。我们可在导入新课时,带领学生玩魔方,让学生在玩魔方的游戏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境中初步感知了相同的面、不同的面、同一个面等抽象的',难用语言让学生较快理解、消化的数学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理解了知识。但这一情境的创设也容易引起学生对非数学因素的注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提问:老师手上的魔方相同颜色的方块在同一个面上吗?这时,我们可以说相同颜色的方块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谁来说说红色方块都在哪个面上?现在颜色相同的方块都在同一个面上吗?教师紧紧扣住主体是否在同一个面这一核心问题,有效地设问,便能使同学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理解同一个平面这一教学活动中来,排除外界干扰因素,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人教版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独立探究的模块,为学生创造了很大的自主挑战空间。这时,教师必须很好地应用这些模块,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例如:在讲到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时候,教师要科学设计,帮助学生回忆一下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位数乘法规律。这时,相信很多学生能够总结出一些规律。但是,还是有一些学生反应不过来,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已经研究出来的学生为没有研究出来的进行分析,这样不但能够令不明白的学生弄懂,还可以让明白的学生加深理解。之后,教师在课堂上统一分析,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对提高课堂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充分感受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总而言之,要想从根本上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必须转变我们传统教学的观念、方法,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充足的时间,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能将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效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不仅强化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七篇】

有些教学概念,如果把它最本质的属性用恰当的图形表示出来,把数与形结合起来,使感性材料的提供更为丰富,则会收到良好效果,易于理解和掌握。

如,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重要的是建立“倍”的概念,引进这个概念,可出示2只一行的白蝴蝶图,再2只、2只地出示3个2只的第二行花蝴蝶图,结合演示,通过循序答问,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花蝴蝶与白蝴蝶比较,白蝴蝶1个2只,花蝴蝶是3个2只;把一个2只当作1份,则白蝴蝶的只数相当于1份,花蝴蝶就有3份。用数学上的话说:花蝴蝶与白蝴蝶比,把白蝴蝶当作一倍,花蝴蝶的只数就是白蝴蝶的3倍,这样,从演示图形中让学生看到从“个数”到“份数”,再引出倍数,很快地触及了概念的本质。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第八篇】

最近读了郑熔虹老师著的《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这本书。郑老师在这本书中以朴实的文风,平实的教育教学案例记录着她对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的见解,记录着她的平淡而美丽的教学生活,记录着她和孩子们幸福的每一个瞬间。细细读来,让我感触颇多,收获颇多。下面谈谈我的感受。激情与智慧,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启发人们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心理成份。激情对各门学科的学习,学生的成长、成才等都有巨大的作用。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激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的涌流,让智慧智慧尽情绽放,让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充满真诚的关怀,是生命化教育的自觉追求。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吻,轻松的儿童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让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本身还包含情感等因素。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因为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有效的学习往往与学生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增强信心。”因此,教师应多角度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积极的评价,从而强化学生学习的意志。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或他人的信任、理解和认可,得到老师的尊重、鼓励、肯定。这种欲望正是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这时,教师积极的评价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有着重要作用。有时老师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点头,一句安慰的话语“别着急,慢慢来。”一句由衷的赞美“你观察得真仔细”、“你真棒”都会使学生久久不忘,使他们有信心,有意志去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另外,不同的学生,学习的方法也不同,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的一切努力,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宽容学生的幼稚乃至胡思乱想;给他们机会,给予他们公正评价,积极地引导。只有这样为他们创造和谐、宽松的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激情。

二、创设情境,激发激情。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听到“数学真没味道”,“我不喜欢上数课。”……诸如此类的埋怨声、诉苦声。是的,许多数学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多点调料,那结果可能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创设交流探讨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主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自主交流反馈,教师适时点拨,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讨,规律让学生去揭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这样,数学知识就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获得,使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达到了拓展教材内容,又活化了教材内容,既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三、动手操作,激发激情。

给孩子们提供操作机会,使他们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发现规律,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环境,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朦胧模糊的各种想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精神。

品读着郑老师的教育心路的历程,欣赏着她的优秀的教学设计和精彩的课例,使我深深的感受到成为一名好教师的不易呀。努力,加油。

22 2869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