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学设计(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挑山工教学设计(精编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挑山工》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2、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教学难点:

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情境教学

学法:联系实际

教具:小黑板

学具:字典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

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四、精讲点拨。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好处:不损坏东西,还可以省力气。

追问:有什么缺点吗?

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

(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

3、汇报。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齐走)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

(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

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

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

分析。

(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作者用亲身经历解答了疑问。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思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汇报。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挑山工   游 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课文《挑山工》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 学习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含义深的句子。

2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认定目标、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

4 读写结合,练习做读书笔记卡或写简短的读后感。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挑山工》,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挑山工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挑山工》。(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 现在请你自己再轻声地读课文,把含义深刻但不容易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2 生朗读,师巡视。

3 交流。

(三)引导感悟,体会。

1 估计学生划的句子是:

(1)“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你能告诉大家,你什么地方不理解?点出“包蕴”、“意味深长”、“哲理”。)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你什么地方不理解?点出“需要它”。)

2 同学们提出的这两句句子的意思含蓄、深刻,作者没有直接点明,需要我们细细地体会。怎么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呢?“导读”中已经告诉,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出示“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3 我们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尝试先理解第一句,你看看该联系课文的哪些句子或段落来理解?

(1)自读、自悟。

(2)交流。(你读懂了么?你是联系哪些内容读懂的?)生:挑山工的话。师:是呀,要读懂这句话(指卡片)必须联系上文—挑山工那几句朴素的话来理解体会。(出示挑山工的话)

(3)请这名学生朗读。谁也是联系这段话来理解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完后)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可能会说)我体会到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读)“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师划。师:挑山工就是这样步步踩实,不耽误工夫,一个劲儿往前走,而游人—师引读:游人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生: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

(4)现在我们再来联系上下文,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写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而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所以常常跑到游人的前边去了。”请你自己好好读一读,找一找。

(5)交流。

1 “或者……或者……或者……”

这里列举了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的三个情形:他们或者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那么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游人游山赏水时的悠闲和轻松呢?试着再读一读。请几名学生读。

挑山工呢?生读。他们一个劲儿往前走,时间长了,就走到游人前边去了。读好游人和挑山工的不同表现。同组读。男女生读。

2 三次相遇。

(1)山下相遇,很快超过他。(练习朗读)

(2)回马岭舒展(练习朗读)

(3)五松亭(练习朗读)

3 还有句子么?

“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流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练读。

(6)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我”亲眼看到挑山工几次与我们同时起程,每次都是我们先超过他,可每每被他赶上,甚至超过,所以听了挑山工的这段话,我心悦诚服。(点出)

(7)让我们再来读读挑山工的话。你从挑山工的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呢?

a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

b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练读)

c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d 我想到了我们学校门前的一幅壁画。(可出示,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若生讲不出“认定目标”)师可引:游人与挑山工登山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或换一种说法,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认定目标或有明确的目标)请生在黑板上随意书写。

师总结:你看,挑山工认定目标,决不三心二意,坚持不懈,决不信步游走,坚韧不拔,决不半途而废。这就是挑山工话中“包蕴”着的“意味深长”的哲理。

(8)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4 挑山工的朴素的话语包蕴着如此深刻的道理。我想,同学们也肯定能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出这句话(指需要)的含义。作者需要它,你需要它吗?人们都需要它吗?同学们,你能看着这幅图,把你的理解、体会用笔表达出来吗?

(四)交流读后感。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来,联系上下文是理解阅读内容的好方法。以后我们还要经常运用。

(六)引起深思,激发阅读。

挑山工就是挑货工,那作者为什么不称他们为挑货工、运输工或别的什么名字,而叫挑山工呢?这个问题留给你课外去思考。

《挑山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是1篇写人的记叙文,详细描写了在泰山上随处可见的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走着折尺形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作者通过与一个挑山工攀谈,从其朴实的话语中弄清了其速度不比游人慢的原因,并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只要脚踏实地,抛却杂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一是启发学生学习挑山工的顽强意志,在人生的道路上踏踏实实的前进;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揣摩句子的含义,提高阅读能力。第二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升入四年级后,对于生字、词已经有了很强的自学能力,所以,老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学,对于课文的内容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自读自悟,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重点、难点问题老师可以稍加点拨引导,让学生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爱提问题的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节奏、平衡、一般、饱览、诵读、不解之谜、耽误、包蕴、哲理、意味深长、心悦诚服、攀谈、写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懂得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习挑山工踏实登山的精神,培养顽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1、对挑山工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准备:有关泰山的风光片,教学挂图,带有重点词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关于泰山旅游的录像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或者亲自登泰山的经历,说一说泰山的样子和登山的感受。教师可介绍回马岭,五松亭等景点,说明泰山高大险峻,登上山顶很不容易。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做一个铺垫。]

2、让学生说一说挑山工是干什么的人?(指名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挑山工这一职业也有个初步的认识,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预习汇报,质疑问难

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老师把重要的内容板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理解与认识,老师做到心中有数。]

预习时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难的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板书,通过学习课文共同解决。)

学生难解决的问题: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2)挑山工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什么哲理?

(3)“因为我需要它”中“它”指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同时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

三、深读课文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挑山工登山的句子,读懂后画出登山的路线。

[设计意图:通过画句子以及画线路图让学生了解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借助绘画,了解了挑山工登山的特点,这是一种很好的的读书方法。“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这是为什么呢?读一读课文,谈一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书,来理解、体会挑山工在登山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通过自读自悟突破本课的难点。]

2、挑山工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什么哲理?还有哪些含义深刻的话?

(1)出示“我们哪里有近道……是不是这个理儿?”这一段话。想一想“我们”,“你们”分别指谁?(生答。)

(2)抓住“不一样 ”来体会蕴含着的哲理 。(学生自由发言。)

(3)“我需要它。”“我”需要什么?(生讨论交流。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进一步了解挑山工与游人登山的不同,从而水到渠成的理解了挑山工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我”需要的也恰恰是这种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学生了解挑山工精神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情进一步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一步。]

四、总结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写出自己遇见的一件小事,并说明其中包含的道理。

[设计意图:学习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阅读与写作有力地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写作水平。]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挑山工           游人

背负重物        轻装上山

走折尺形路线    走直线

上山是一种工作  上山是游玩,是享受

(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挑山工与游人有什么不同一目了然,同时对文章的中心也一清二楚,让“一个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的设计要求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后反思:

本堂课的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一点:以学定教。学课文前先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老师根据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难题,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重点句子交流体会,关键处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新理念在本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评: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本学年段的一个训练重点,设计者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后,通过质疑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确定了学习目标,同时又落实了“以学定教”的新理念。老师借助学生画出路线图来解决疑难,则体现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悟文的教学思想。在“深读课文”的环节中,淡化段落教学,强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通过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使个性阅读充分得到体现。本课的板书设计颇具特色:选取代表性的词语进行对比,直达文章的中心,发挥了“一个好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的作用。设计的不足之处是:读得不够充分,方法指导有欠缺。

课文《挑山工》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首先写“我“登山时看见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心中感到很奇怪;其次写“我”与一位挑山工交谈,明白了他登山速度快的原因;最后写下山后请人画了一幅登山画,用挑山工登山不止的精神勉励自己不断向前。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在我们班有90%的同学,能通过预习借助查字典的方法基本扫除文中的字、词障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有个别同学能简单地说出自己的体会,有一少部分同学能主动结合要学的课文内容来查阅相关资料,大多数同学能按照课前预习要求去做。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预习要求:

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再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查字典理解。

3、课文读通顺后,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教学过程:

一、通过预习,导入新课

通过预习你了解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吗?

预设1:学生通过预习课文能说出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有浏览过名山的同学见过挑山工也可由该同学介绍。

预设2:学生不了解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播放情景剧《挑山工》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小结:刚才我们看到这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一步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普普通通的挑山工呢?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同桌互相听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要求同桌读课文时认真听,看是否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自由读课文,交流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可能会有“攀谈、心悦诚服、朴素、意味深长、包蕴”等,如果有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给予引导性解释)。

3、在预习中还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2)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哲理?

(3)因为我需要它,“它”指的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出描写挑山工登山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情况。

①学生可能知道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②也可能说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挑山工登山时的情形,并试着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2、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哲理?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挑山工的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3)全班汇报交流情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最后一段,讨论: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的是什么?

(2)看课文插图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可能说出挑山工的艰辛,也可能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

交流:从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图,实际上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可贵精神,“我”需要的是挑山工的这种精神。

(3)指导朗读全文。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同样的经历,说明其中的。道理?

点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难点一是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揣摩句子含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

(2)采用边读边议,然后全班交流。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师生交流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22 21538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