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范例(汇总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范例(汇总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第一篇】
《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条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艰难的抗日战争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智慧。
3.感悟我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体会地道战的巨大威力;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理解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和战争背景;
2.掌握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观看视频,解题导入
1.点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冀中的地道战》。(出示课件1)
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出示课件2)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吧,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现在,我们再重温当年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鬼子的精彩瞬间。
2.播放视频
(出示课件3)今天,我就带大家穿过时光隧道,走进地道战,感受冀中人民的无穷智慧。(播放《地道战》片段)
(出示课件4)谁说一说“冀中”是什么意思?在预习中你是怎么理解的?
(通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中”中间,中部。“冀中”指的是河北中部平原。)
3.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课件5)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于1942年到1944年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地道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出示课件6)自读提示: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指名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7)
(1)会认字:强调“侵”不要读成“jìn”,“吆”读作yāo。“任”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rén,另一个读音rèn。
(2)会写字:注意“妨”的部首是“女”;“陷”的左下部是“臼”不是“白”。
三、精读课文,品味理解
1.默读课文:课文讲了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出示课件8)
学生汇报:
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1~3自然段)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层(4~7自然段)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叙述了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
第三层(8自然段)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的地位。
指名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讨论交流。
(1)什么是“大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你是怎样理解“创造”一词的?(课件出示9)
“创造”说明了冀中人民的智慧。“创造”说明地道是当年冀中人民设计发明的。“创造”说明地道是冀中人民最早挖掘的。
(4)(出示课件10)“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你怎样理解“奇迹”什么?
“奇迹”指的是意想不到的,不平凡的。
板书:地道战奇迹
(5)(出示课件11)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地道有什么作用?
“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地道是用来防守的坚强堡垒。是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可靠屏障。
板书:产生及作用为了粉碎“扫荡”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五、布置作业
(一)课堂作业新设计
模仿课文的写法,将你家庭院的结构和特点写下来。
(二)课外作业
(出示课件12)
1.抄写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试着回答课后练习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体会地道战的巨大威力。
3..感悟我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出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对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战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细细品味,冀中人民的聪明才智吧。
一、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出示课件14)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4—8自然段
(1)读一读
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
(2)想一想
(出示课件15)第四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这段话共有_______。第一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讲地道的位置和高度;第三讲地道里有许多洞,功用各别,生活设备齐全。第四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板书:结构特点
地道(数量地点高度)
地洞(大洞小洞气孔)
(出示课件16)第五自然段中,介绍的地道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形式?
地道的出口有四种形式: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每一段都有“孑口”。
板书:出口(荆棘和陷坑)
(出示课件17)“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特点?
“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孑口又险又窄,易守难攻,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出示课件18)从第六自然段,我们能知道敌人破坏地道的方法有哪些?
板书:火攻、水攻、毒气攻
冀中人民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
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板书:防御
(出示课件19)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联络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一个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
板书:通信联络有线电无线电
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所以加引号。
(出示课件20)“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赞扬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和才能。
(3)画一画
讨论交流:根据课文提示的内容,画出地道的结构示意图。
(4)说一说
让学生做导游解说“地道”。
小结:
(出示课件21)课文4—8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绍,讴歌了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打击敌人的无穷智慧。
2.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追问:
(出示课件22)你是怎样理解“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这句话的?
板书:地位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二、升华情感,陶冶情操
播放《地道战》主题曲:《地道战》。
三、布置作业
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1篇读后感。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惟一的听众》教学案例【第二篇】
一。教学内容:
练习《惟一的听众》
二。教学要求:
1.进行说话、阅读短文,积累词语练习、加标点练习和习作的训练。
2.学会9个生字及11个新词。
3.能用多音字组词,会适当地搭配词语。
4.知道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要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
6.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我”对老教授真诚帮助的感激与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
一。演讲练习:
(一)从下面的几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演讲:
1.节约用水;
2.读书的苦与乐;
3.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4.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
(二)准备:
5分钟,可列提纲。
(三)要求:
1.发言要点清楚明白。
2.语句比较通顺连贯。
3.发言时间2分钟左右。
(四)选材:
健康、有意思、自己熟悉的事、有切身体会的来说。
(五)评价标准:
要像说话,不要背;说话的态度要自然大方;适当地加一些动作、手势使自己的讲述能吸引对方。
二。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作业:
l.认真读短文,想一想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讲了“我”把垃圾倒在离垃圾箱不远的地方,被爸爸发现了,经过爸爸的教育,“我”改正了错误的一件事。
2.读短文,体会“我”心情的变化。找出重点词语概括地说一说。(小组讨论)
犯懒、六神无主、暗暗发颤、羞愧、懊恼。
三。写出带有“千”和“百”的词语:
审题,看例子:千方百计
千锤百炼、千疮百孔、千奇百怪、千娇百媚等。
四。加标点符号:
答案:老师说:“你看过《西游记》吗?”“看过。”小华说,“孙悟空的本领真大,不但能变成人,还能驾云上天。我们如果也是孙悟空多好啊!”“可是,我们现在不仅能上天,还能登月球,比孙悟空的本领大多了!”老师说。
五。习作:
1)审题,看题目要求:先选择一张你的照片,或你和其他人的合影,然后根据照片自拟题目写1篇作文。
2)选材要求:可以照片为线索来写,也可选择与照片有关的值得回忆的人或事来写;还可以写照片后面的故事。不限于小学生活,不限于学生的亲身经历。
3)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写清楚。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具体。
4)认真看照片,(当时发生的事或值得谈的人)
5)体裁:写想像文或写成纪实作文。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惟一的听众》教学案例【第三篇】
金坛第二中学 史燕群
一、导入新课
一位外国学者这样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害羞;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中,那么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有关鼓励的文章——《惟一的听众》。
(板书课题)
二、新授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默读文章,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生:家人说“我”是白痴,后来在一位老妇人的指导下,获得了成功。
生:受尽家人嘲笑的“我”在一位谎称自己是聋子的音乐教授的鼓励下,小提琴的水平迅速提高。
师:请全班同学评价一下。
生:概括事件要简洁,要包括人物、事件、事件的结果。
生:简洁的同时还要明确。我认为第二个同学概括的较好。
师:从事件的概括中可以看出“我”琴艺的进步。其实,在这同时,“我”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体会“我”遇见老妇人前后的心理变化,并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表现,用铅笔划出。(学生默读文章,从文中划出相应语句。)
(全班交流)
生:遇见老妇人前,“我”的心理是沮丧,灰心,没有自信心,是自卑的。
生:遇见老妇人后,“我”的心理是充满自信。
师:从文中分别找出“我”的表现,尤其注意把握一些关键的字词。
生:开始的表现: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尤其是“不敢”最能体现“我”的自卑。
生:我终于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其中的“终于”也能看出的;
生: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蹑手蹑脚”也是如此;
生:我仍然感到懊恼,我不由得诅咒自己
师:这些语句与词语都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我”的自卑。那么,后来呢?
生:后来:我又开始在家中练;
生:我开始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习;
生:不仅在家中练,每天清晨,我还坚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
师:“我”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生:老妇人的鼓励
师:这位老妇人在“我”最失落、沮丧的时候给了“我”鼓励与支持,使“我”的生命从此有了改变,因此这一人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老妇人是怎样来鼓励“我”的呢?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文,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
生:通过语言和眼神来鼓励的
师:从文中找出语言描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先试着读一读。
(学生找出相应的描写)
师:哪位同学来试一试?
(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刚才的朗读。
生:读出了和蔼的、鼓励的语气。
生:我认为还应读的缓慢一些,突出老年人的特点。
师:点评的很好。简短的语言可以看出老妇人是真心实意想帮助“我”。老妇人鼓励“我”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她那穿透“我”心灵的眼神。这眼神是怎样的眼神?
生:是平静的眼神。
师:其实,透过她平静的眼神,我们仿佛看到她不平静的内心。这三次的内心活动是否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现在把你自己当做这位老音乐家,在这三次平静的眼神背后,你会怎么想呢?请在旁边写出老音乐家的内心想法。
(学生在三处眼神旁进行批注)
生:第一次:这孩子如此热爱音乐,只是他的实际水平与他的愿望相差太远了,我一定好好帮助他。
生:第二次:这孩子能在知道有人在场的情况下拉琴,说明他具有了很大的勇气。
生:第三次:这孩子进步非常大,相信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在音乐方面有所造诣的。
师:每个平静的眼神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
生:鼓励
师:只不过是无声的鼓励,但“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我”一直以为老妇人是个聋子,后来妹妹告诉了“我”真相:原来她是音乐学院的教授,曾经是首席小提琴手。此时,“我”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激动,更多的是感激,感谢
师:按常理,“我”应该去感谢这位老妇人,但“我”有没有这样做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生:没有。文章最后一节。
师:为什么不去感谢呢?
(学生讨论)
生:美好的东西需要好好珍藏,用心去品味,把他留在心间,让他成为永远的无声的鼓励,给自己前进的动力。
生:我们的心灵早已息息相通,是不需要用言语来表达的,有时无声所传达的情韵比有声更丰富。
生: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美的如童话一般,她折射出老妇人那水晶般透明的美丽的心灵,“我”怕惊扰了她,只要“我”自己心中永远铭记即可。
师: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下面再读两则类似的“美丽的谎言”,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分发资料)
材料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份随意拟订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说这些学生被他鉴定为是最有潜力的,但必须对学生保密。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8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老师感情也特别深厚。这个实验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材料二:一个偏远的小村调来一个能“预测”孩子前程的老师,他能“算出”某孩子能成为数学家,某孩子能成为作家……家长和学生都很相信他的话。多年之后,这个小村几乎每年都有几个人成为大学生、硕士、甚至博士。这个小村也因此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村”。
(学生思考)
生:自信离不开他人的鼓励
生:成功是需要鼓励与期待的。
师: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他人的鼓励、帮助,这样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期待之中,那么他将越来越有自信心,潜力也将被充分的挖掘出来,最终也将真正的获得成功。
师:文中的老妇人给予的鼓励是无声的,默默的。其实,在生活中,鼓励的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你受到过他人的鼓励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上次模拟导游,我本来没有信心,但同学们的掌声给了我鼓励与自信。
生:刚才朗读时,本来很紧张,但看到老师鼓励的眼神,我顿时就有了勇气
师:你给予过他人鼓励吗?谈谈你的经历。
生:要入团写申请书时好朋友没有信心,我鼓励了他,最后获得了成功,我们都很高兴。
生:学校举行艺术节,同桌的歌唱的很好,但没有勇气报名,我鼓励了他。
师:其实,每个人都需要鼓励。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鼓励中,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变的更加的自信,生命之歌会更加的昂扬。
教学反思:
一直在困惑,也一直在思考,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如何返璞归真?也力争通过自己的课堂来进行探寻。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言语内容,知道它写了什么,更应着眼于言语形式,即怎样写的,揣摩文章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表情达意的。所以,在教学中着眼于词句来把握“我”的心理变化,并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老妇人三次“平静”的眼神。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其二,教学各环节之间应该如何巧妙的过渡?预设性不能太强,雕琢的痕迹不能太重,应该追求自然过渡,彼此渗透,这样才能达到行云流水般的效果。
其三,朗读应该如何进一步的落实与具体指导?综观很多的语文课,对于朗读的具体的指导涉及的较少,仍处于一种混沌的局面。在此节课中,也有同样的困惑。默读、齐读、自由读、个别读、有感情的读都应该有具体的要求,而且,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来具体落实。
最后,对于浅文如何深教,还应作进一步的探索。如何不脱离文本?又如何不局限于文本呢?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第四篇】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生死攸关、绝妙、从容、镇定。
2学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品质。
3学习母子三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机智勇敢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行为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生都可通过上网、查阅课外书籍等方式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背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2解题:“生死攸关”是什么意思?烛光为什么会导致生死攸关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3学生质疑问难。
4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一课,一起去体会体会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已经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生死攸关——生存或者死亡,形容事关重大或形势极端危急。
绝妙——非常美妙,非常巧妙。
从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镇定——不慌张,沉着。
3指名轮流读课文,抽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是如何想办法保住情报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已经了解到,这支小小的蜡烛,这微弱的烛光已经和伯诺德夫人一家紧密相连,更与受德国侵略的法国这个国家生死攸关。那么,为了保住这生死攸关的烛光,母子三人分别做了哪些事情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并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
2抽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并相机板书。
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
大儿子:端烛台被抢下。
小女儿:拿蜡烛上楼。
3伯诺德夫人为了换蜡烛,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学生找出“连忙”、“轻轻”、“吹”等词语,体会夫人的机智和勇敢?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自学4~7段,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文中大儿子和小女儿的哪些行为中,体会出他们的机智和勇敢?
(抓住“慢慢”、“从容”、“娇声地”、“镇定”等词语,认真体会。)
5课文的题目是“生死攸关的烛光”,读过全文,你认为从哪些语言可以体会到“生死攸关”,请同学们用“——”勾出来,并反复朗读、体会。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个故事,我们认识了机智勇敢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像伯诺德夫人那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下课之后,你们还可以通过上网、进阅览室等途径,阅读这样的英雄故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像今天一样,被他们的英雄行为所感动,那么,希望你们把受感动的故事讲给全班的同学听,好吗?
板书设计
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
大儿子:端烛台被抢
小女儿:拿蜡烛上楼——蜡烛熄灭——保住情报机智勇敢
上一篇:简短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编3篇
下一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