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字精品汇编
新版初中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综合素养,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下面整理的优秀范文,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字【第1篇】
初中语文阅读是扩大学生知识面、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课堂,传统的阅读教学文章少而精,学生视野较窄,缺乏对同类文章思考的空间,群文阅读的出现打破了单篇文本教学的局限,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实现既聚焦课堂又走向社会、家庭的阅读视野。群文阅读的课堂需要用心、用智、选对文、选好文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切实获益,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组合选文的策略。
一、以作者为中心选文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文学风格,初中语文阅读可以从教材选定的作者出发,对该作者的文章进行精心筛选,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对作家的文风有更深刻的认知。例如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教师就可以选择老舍同样写济南的《大明湖之春》《趵突泉的欣赏》让同学一起学习,看老舍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增加学生的写作技巧。同样还可以选择老舍的散文如《北京的春节》《养花》《草原》《猫》等,通过群文阅读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选文以及名家文风,学习名家风范,积累见识和学识。
二、以“体裁”为中心选文
以体裁为中心选文,把同一体裁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了解掌握该类体裁的写法。文章的体裁无外乎有六大类即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诗歌等形式。语文教师在选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难易适中同类体裁的文章,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古今中外的议论文杂糅在一起,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丰富性。例如可以将古代名家苏轼、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议论文、现代名家鲁迅、梁启超、钱钟书等人的作品以及国外名家的议论文放在一起,以供学生欣赏,同时精心讲解其中的一两篇文章,让学生理解不同的时代、国别、地域、作家都有不同的风格,从而达到丰富学生视野的目的。
三、以“同文”为中心选文
所谓“同文”就是主题相同甚至题目相同的文章,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同文”现象,甚至同样的题目有多个人写,但是写作的角度和内容都不相同。教师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同文”,让经典与经典对话,“以文解文”,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文经典的作品总是有内在的契合,尤其是同样主题的文章,语文教师在解释文章的过程中,有时也不能把经典文本的意思内涵解释得十分到位,那么让经典“互文”,无疑是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绝妙法则。著名的散文家俞平伯和朱自清都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便是“同文”中的经典,另外古诗文中“同文”的作品就更多了。古人喜欢吟咏同一对象,例如边塞诗,有一个边塞诗派,王昌龄、高适都是写作边塞诗的高手,同1篇《出塞》,王昌龄就有“秦时明月汉时关”“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等诗文。唐诗中送别诗也很多,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和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同样送别却寄托了诗人不一样的情怀。这些阅读的经典,无论是针对初中语文古文阅读教学还是现代文阅读教学,都有着丰富的作品,出现在课堂上,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群文阅读组文的方式
上文讲了从文章的作者、体裁甚至“同文”方面去选文,是选文的一个思路,但是选出的文章会有很多篇、很多种,怎样巧妙组合到一起也是初中语文老师面临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和前人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种组文的方式:
(一)以“拓展强化”的方式组文
顾名思义,拓展强化就是在一个水平基准线上进行不断完善,达到不断强化的目的。比如围绕社会的话题会有很多文章,也有很多科技、过年、特产、奉献等话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切合时代的作品,根据已有的教材篇目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在上文诸如以作者为中心选择的文章基础上,根据文章深度层层递进强化,也可以补充其他作者类似的文章,交叉进行,补充文章作者风格单一的不足,进行拓展强化。
(二)以“完善增补”方式进行组文
根据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有些类型的文章缺失,例如有关家庭教育、自我认知类型的文章较少。众所周知,初中生正处在叛逆时期,对自我认知不太明确,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对家庭教育不理解,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知,此时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完善增补此类型的文章,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青春期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及优点,正确与家长沟通,表达情感,帮助他们成长。可以说很多作家都以自身家庭故事和自己成长经历创作,趣味性强,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诸如《傅雷家书》《名人传》等励志型作品都可以成为教师的推荐对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群文阅读组文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教师可以不同的选文里自由组合,达到拓展强化、完善增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即可。但是选文时目标要明确,根据难易程度螺旋上升,切不可超越学生理解阅读能力之上,否则一些枯燥的文章反而降低学生阅读兴趣,适得其反。群文阅读是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的发现,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应当围绕课程要求和标准,提高自身素质和阅读面,在选文、组文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素材,选择名家、经典文学作品,确保文章不难不易、恰到好处、阅读性强,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切实落实群文教学为阅读教学服务的目标。群文阅读自由性、创造性较强,组文更是千差万别,这是在浩瀚的文学海洋里筛选合适的素材,组文技巧上要求很高。笔者在此提出了组合选文的几种方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望学术界多加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第2篇】
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探究
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探究,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课堂氛围,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改善语文课堂现有弊端,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既对老师的课堂氛围的建立提出重要建议与参考,也使学生认识到课堂氛围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一、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意义
(一)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内涵
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是一种情境,是在语文教学课堂上的情调与环境的结合,它受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是由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课堂的环境共同组成。教师是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引导者,以其智慧与激情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是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益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它们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二)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必要性
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好的教学课堂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好学习,快乐学习;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对现实的追求,良好的课堂情境能使人心情舒畅,乐观自信,勇于追求和享受生活;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的个人发展,环境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堂氛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与素养,从而影响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能通过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研究的现状,发现现有的课堂弊端,分析其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透过现象寻找本质,对建立良好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提出好的策略,从而改善现状。因此,探究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是重要的,是必要的。
二、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现状分析
(一)现有语文教学课堂弊端
从现有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不难发现,现在中学生课堂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课堂上没有创新,没有活力,没有激情,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也达不到教学效果。分析现有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弊端,主要为: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课堂沉闷。
(二)现有中学语文课堂氛围原因探讨
由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现状分析,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发展并不可观,而造成这沉闷课堂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无创新,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关系不和谐,不能及时相互了解沟通交流;应试教育,学生为分数而学习,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乏兴趣。教师是课堂氛围的主导者,他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引导着整个课堂的方向。而现在许多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看,都是辩证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他的优点与不足。现有课堂中,许多教师还是以讲解为中心,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着听课,而这种无趣而刻板的教学模式又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呢?比如教师讲课文的时候,一般都有固定模式: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章结构、语言特色、中心思想等。如此单一的教学模式,又如何激起学生的探索欲?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关系不和谐也是影响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学生不喜欢自己老师的教学风格,有的学生不赞同自己老师的处事态度,甚至会不满意老师的教学能力,都会影响课堂效率。有的教师过于威严,在学生面前居高临下,而对学生要求过于严苛,那么学生有的便不是尊重,而是害怕和厌恶,对于他的语文课也会由人及物;有的教师素养匮乏,普通话不标准、讲课逻辑混乱、板书杂乱等,都会让学生疲于听课;还有的教师偏心好成绩学生而漠视差成绩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沉闷。虽然现在提倡教育改革,但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学生学习最终仍是为了考试。考试是衡量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而考试内容又局限于教材,如此,为了取得高分,往往是“考什么,学什么”。学生每天机械的接受着考试的内容,麻木的进行着各种强化训练,只顾着考试考高分,又怎么会有学生真正渴望的快乐课堂?
三、建立良好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策略
(一)建立良好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的灵魂,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同时他们又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喜欢去发掘、去探索。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引导他们的成长,而沉闷的环境只会扼杀他们的思维创新与兴趣爱好,因此它在中学生语文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学生每天面对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课堂如何能够提起学习的兴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减轻学生的压力,使学生燃起学习的激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仅仅为考高分,而是主动探寻知识,快乐的学习。在自由的空间里将智慧尽情的展露出来,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也就自然提高了。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素养,有益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环境是学生的重要导师,尤其是中学生成长阶段,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能给予学生知识,更是在精神上和生活上潜移默化的引导着学生,引导着他们培养优秀和谐的个性和素养。
(二)建立良好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途径
1.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和教学效率。在这个的素质教育时代,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仍旧很单一,尤其是在中学阶段,老师都把重心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完全忽略了过程,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枯燥而乏味的讲授课堂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插入各种课堂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课堂活动又包括小组讨论、角色表演、学生讲课等等。课堂上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小组讨论时,每一位同学都能畅谈自己的见解,每一个思想都能得到很好地倾听与讨论。而根据课文内容设置角色表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贴近课程人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偶尔让学生自己讲课,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能丰富课堂,使课堂多样化。2.选择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一味地循规蹈矩,围绕着考试大纲和教材讲课更容易适得其反,使学生疲于学习,疲于课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丰富的素材,开阔大家的视野,也可以创设新奇的问题来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索。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课堂中学习,在课堂中生活。其次,还应该适当把握课堂的进度,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状态随时调整,确保课堂的效率。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课堂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态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因此,教师不应该过于严厉,课上相互尊重,课下相互关怀,创建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师生要积极交流互动,多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展现,体现学生独特的思维。4.赞许课堂表现,提升学生信心课堂赞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信,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无论是提出不懂的问题还是讲出对问题不同的见解。赞许学生的勇气,赞许学生的见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感觉到被重视,在这样的平等氛围中,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探索知识。教学课堂氛围虽然只是教学的一个外部环境,它却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研究,梳理了主要问题所在,并明确给出了几点建立良好课堂氛围的途径。怎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好?总之,最重要的还是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探索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和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对语文有了学习的兴趣,对语文有了情感,再加上轻松愉快、自由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这情与境的结合,便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字【第3篇】
摘要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灵魂与精神的所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累积下来的不仅是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且还是丰富的物质财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对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文章拟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语文教学;重要作用
我国在长达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经过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精髓与文化瑰宝。初中语文作为继承与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强调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教育,让学生认知、了解与感知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1.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传统文化是历代人们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是民族文化与社会习俗的象征,更是华夏民族的精神食粮。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磨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但是以往文化的继承,而且还是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基于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思想,而延伸出的新时代的母亲节、父亲节等,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发展,是古代孝道文化在当代精神文化中的新兴展现。2.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古代诗词、诗歌等,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旅夜书怀》、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然而,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这些古诗词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以“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即过于注重应试基础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略了诗词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这种机械的、呆板的语文教材内容讲解,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却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难以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有助于广大教师与学生进一步熟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同时,这种良性的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方式,还能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2.丰富与充实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正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设了经典的古文言文、古诗与古词等内容,才使得初中生能够对中华民族古代的发展历程、人文场景、风俗人情等有所了解,也才能让学生感知到中华文化的浩瀚与精深。[2]另外,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与充实了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增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动力。3.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以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尤其是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已发展成为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主要标志。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的国家与民族,很难得到其他国家与民族的尊重,同时也会对经济、政治等产生负面的连带影响。因此,学习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属于每位华夏儿女应肩负起的重要责任。初中生由于处于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因而有效的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对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4.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语文理解技能培养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高质量、高效率的初中语文教学是能够让学生经过语文课堂学习,不断增强其思想品德、爱国主义情感等综合素养。[3]诸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民俗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民俗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之后,深切感受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三、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之前,首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基底与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在课堂内外能够灵活地引经据典,能够向学生讲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各方面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进而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2.在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将传统文化渗入其中,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多地了解中国古文明,进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扬与再创造。[4]3.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学环境。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传统文化内容时,可以借用音乐播放、背景介绍、启迪发问等多种方式,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学环境,让学生进入到教学氛围中,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
参考文献
[1]吴杰。以语文教学为载体搭建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xx(05).
[2]王欣艳。对初中语文文化课堂模式的初步探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xx(02).
[3]刘家访,刘勇。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j].语文建设,20xx(10).
[4]刘春彪。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xx(04).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字【第4篇】
论文关键词:语文 理解性阅读教学 探索
论文摘要: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是以理解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是理解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它是长期以来对灌输式教育和独白式教学模式的颠覆,是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从三个方面对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
阅读教学的最终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主体精神的发挥,传统教学中,老师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桶,其严重的后果是压抑和束缚了孩子们的天然的感觉、想象,荒芜了孩子们纯真的情感。理解性阅读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它以理解为核心,重在引导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实现个性的发展和生命意义的表达。
一、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内涵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他们要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摆脱小学那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对教师及教科书的依赖。一方面,他们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先要审视,有时甚至持过分怀疑和批评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看法,表现在阅读上是对文学艺术作品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对文本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理解上有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看法,而且急于发表,此时,如果教师加以适时恰当地引导,不仅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也会得到提高。
二、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探索
1.诵读:理解的情绪感染
诵读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的情感活动,是文本语言文字由唇齿浸入思想、心灵的过程,诵读要做到以文本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以学生的激情激活文本的语言。教师在诵读教学中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诵读情境,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指导诵读方法,拓展思维感悟的空间。创设情境,激发诵读欲望,可采用如下方法:
(1)多媒体渲染
多媒体可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它声画结合,可以逼真地模拟或再现文本中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如在教读《安塞腰鼓》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仿佛置身在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就会随着擂鼓者的那股冲劲和节奏激烈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就闻于耳而会于心了,学生在这种震撼中诵读文本就会以激情感染激情。
(2)音乐介入
多媒体的画面有时用多了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不妨单纯地让音乐介入。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而文学的音韵、节奏就吸取了音乐的技巧,时而柔和,时而铿锵,伴着美妙的音乐诵读,让音乐帮助诠释文本,在音乐的氛围中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就会对文章的格调风采、层次脉络、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加以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如我在教学《黄河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一课时,首先播放了中央乐团合唱团田浩江演唱的《黄河颂》,那浑厚的男高音、雄壮的乐曲旋律把同学们带入了一种精神为之振奋的境地,纷纷对着歌词大声地跟唱,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学心。这首歌带领学生感受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历史,对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使学生进入了课文情境。这一课结束后,我又完整地播放了《黄河大合唱》,让同学们酣畅淋漓地感受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尤其是《保卫黄河》一曲,那铿锵激昂的节奏,如急促的鼓点,敲打在同学们的心灵之上,强烈地激发了同学们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音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挖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构建了积极健康的心理结构。
2.体验:理解的必经途径
理解性阅读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把对文本的阅读权力还给了学生,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和理解,自主建构,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这给沉闷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1)现场观察
体验总是和主体的自身经历相联系的,阅读的意义也只有通过读者的体验才能得以展现。苏霍姆林斯基把大自然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的语文和思想的源头”,他带领孩子们走进“蓝天下的学校”,他说:“到田野、到公园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智慧的探索者,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他把大自然看成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它是丰富多彩现象和无限美的儿童智慧的源泉。他提到要获得广阔的知识,就要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人原本是,而且永远是大自然之子,所以应当把他同大自然的血肉联系都利用来让他吸收精神文明财富”。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上升,但形象思维不是完全退出了舞台,特别是初一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其思维中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形象性较强的文章,与其闷在教室里静思默想,不如领他们走进生活,走近大自然。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心理学的一种实验方法,把它放在阅读中,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选取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当演员,扮演某个角色,进行表演,变学习者为当事者,来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超越时空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中,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初中生天性活泼好动,富有表现欲望,只要给他们参与的机会,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戏剧性较强的课文可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角色扮演积极参与。
3.感悟:理解的哲思所在
理解性阅读教学注重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去接近文本,在体验中品味,在感悟中把握文本意义,构建文本世界,陶冶心灵,使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从而提高其生命的质量和价值。
下面是蒲松龄《狼》一文中的一个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从屠夫对付狼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屠夫。
生:老师,我并不觉得屠夫机智勇敢!
师:何以见得?
生:其一,屠夫很笨,他先“投以骨”让“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何不同时投两骨,让两狼同时得骨止,然后借机逃走,这样就会避免后面的麻烦和危险;其二,文中“乃悟前狼假寐”意思是说,才明白前一只狼是假装睡觉,一个‘才’字,说明屠夫反应迟钝,事后才明白过来,这就不能说明他聪明机智;其三,至于他能够知道“奔倚其下”,跑着躲靠在麦秸垛下,这是一般人的本能。
从这一点上根本看不出他有什么机智!
师:说得有道理,这一点我以前还真没想到,既然屠夫的形象变化了,那么狼的形象呢?
生:老师,据我所知,狼是很聪明而且很有个性的动物,它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所以狼的攻击一般很少失误。
师:那么文中的狼怎么失误了呢?
生:那只能怪人的狡诈了!
师:为什么说是狡诈呢?
生:因为我看过《聊斋志异》中的另外两写狼的故事。其中一则写两个孩子利用狼的母性让母狼奔跑劳累至死,另外一则最后批判了人的残忍性。
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要么“赞扬了什么”,要么“抨击了什么”,把人物简单地归为某个类型,内容概括为某种模式。如《我的叔叔于勒》概括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毫不涉及那些小人物生活的辛酸;《故乡》中的杨二嫂被概括成“尖酸、刻薄、自私贪婪、冷酷”的人而给以无情的抨击,没有看到她也是那个黑暗社会的受害者也应加以同情。这些概念化空泛的理论说教,掩盖了作品中撼人心魄的美,使学生的阅读陷于迷雾之中。感悟式阅读就要去除蒙蔽在作品上的理论说教,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还原作品的真面目。
以上几个环节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关联,彼此交融的,它表现的只是一个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师生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就是相互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理解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开阔了自己的精神视野,生成了新的意义。因此理解性阅读教学就是为“理解”而存在的教学,“理解”既是它的手段,更是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
[2]朱立元。理解与对话[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