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琥珀》教学设计【精编26篇】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琥珀的魅力,培养观察能力与想象力,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索欲。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小学语文《琥珀》教学设计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部编版四下语文《琥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
(五)回到第四段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老师板书推测后,追问:推测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答出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师继续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学生通过默读会抓住主要内容说:一只苍蝇在松树上休息,一只蜘蛛爬过来想把它当作美餐,就在蜘蛛刚扑过来的。一瞬间,一滴松脂刚好从树上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头。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老师可以分别指读描写苍蝇的第3、4自然段,描写蜘蛛的第5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到这是一只快乐的苍蝇,是一只小心翼翼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正因为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它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做自己的事上,就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老师引导学生读第8、9自然段。体会什么是前俯后仰?就是身体不断地往前伏,往后仰。老师然后追问:这点正和我们看到的琥珀样子里的哪一点吻合?就是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边板书边总结:需要天气热,因为只有在炎热的夏天里,松树才能渗出树脂;还需要松树老,因为只有老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一大滴松脂,足以同时包住这两个小虫,并积成一个松脂球。第三个条件要有苍蝇和蜘蛛。最主要的是还必须具备一个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好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好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住,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形成这个特别的松脂球。
5.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底。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1.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4)蜘蛛刚扑上来,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组织全班讨论,可以先让学生从简单的说起。琥珀的样子就是提纲(4)想象的依据;在炎热的夏天,中午的太阳最毒,气温最高,松树才能渗出松脂,并且不断地往下滴,这是提纲(2)想象的依据。然后,再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故事发生在一万年前?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约摸就是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所以说约摸算来。但这个推测、估算又是有根据的,比较准确。从下文看,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合起来时间约摸有一万年了。
作者为什么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呢?
因为由松脂球变成化石就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埋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海在很远的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的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进行复述训练。
3、理解“推测”的含义,并按照课文内容尝试进行推测,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准备琥珀的样本,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查阅相关词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见过琥珀吗?谁带来了?(看一看有什么特点?)琥珀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补充化石的知识
.二、检查生字词
课文都预习了吗?我检查一下生字都认识了没有。
晌午 森林 渗出 松脂
粘稠
苍蝇 沾满 逼近
前俯后仰 包裹 淹没 剩下
重点认识:蝇 渗 裹 没
仔细看看这两行词语,发现什么了没有?(提示了故事梗概)
根据这些提示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读故事,练习复述
1、引出复述任务
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如果请故事大王来讲一讲一定更好玩。咱们班有故事大王么?谁想当?今天就给你机会。
2、交代复述要求
要讲清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故事过程
仔细读书,看看哪些情节是关键的,必不可少的,勾下来,哪些是可以再想想补充的,比如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3、读书 、练习
4、交流
四、尝试推测
这个故事你信么?(科学家根据发现的琥珀推测的)推测是什么意思?
科学家们到底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呢?要是把那些科学家请来多好,(请不到)那就请我们自己吧!我们这里有几十个小科学家呢!
1、读课文的13——16自然段,看看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引导归纳要点:
地点:海边
琥珀里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已知:琥珀是由松脂球变成的
2、再看苍蝇和蜘蛛的故事,看看哪些情节与这些要点能对上号?(这个情节就是根据这个要点推测的)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关系?
3、答记者问
预设问题:
1、为什么是夏天的晌午?
2、为什么在松树上?
3、为什么太阳是火辣辣的?
4、为什么“正好”不说正好行么?
5、为什么说前俯后仰地挣扎?
6、为什么是几千年?
7、为什么推测陆地沉下去?
在交流中重点品读:
“正好”“对蜘蛛动作的描写”体会其描写的合理性,准确性。
五、补充阅读
黄河象
六、结课
今天我们学了一个好玩的故事,当了一回评书家,当了科学家,还客串了一把记者,学语文是不是很好玩?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
琥珀
发现
故事
海滩
推测 夏天晌午 阳光火辣辣
两只小虫
森林 松脂
黑色圆环
苍蝇 蜘蛛
已知: 琥珀——松脂球化石
淹没 几千年 又是几千年
《琥珀》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1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思、画、议、批注、交流等体验过程中感知、感悟课文内容。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上,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琥珀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这块琥珀形成的几个必要条件。另外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在课外拓展延伸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读与写的结合,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 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会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4、学习诵读要领,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进行充分阅读基础上,说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就文章内容发表见解。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3、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3.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琥珀资料图片。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一课。
板书课题,强调这两个字都是“王”旁。学生齐读课题。
2、师:大家看见过琥珀吗?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学生介绍资料后,课件出示资料图片供学生欣赏。
3、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将会了解琥珀更多知识。大家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有什么用处?蜘蛛和苍蝇怎么会被包在里面?……)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悟。
1、师:大家想知道的问题真多,同学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吧!请打开课本以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读文,师巡视指导)
2、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说说你们从文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地方告诉同桌,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向同学请教。
三、速读课文,理清脉胳。
1、师:请大家再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2、学生先小组议答再汇报,师引导并板书:
(形成时间 形成过程 发现过程 科学价值)
四、汇报交流,品析课文。
1、了解琥珀样子,体会其价值。
(1)师:课文哪个地方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最后一段)
(2)师:请大家默读这一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3)(课件出示琥珀图片)让学生用文中句子来描述琥珀样子。
(4)一齐说出这块琥珀的价值。(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师小结:这一价值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根据。
(5)师:这里有这样一个词语,(课件出示“推测”)
那什么叫推测呢?(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师:作者正是从现有琥珀的特点来进行推算估测,进行合理想象。
(6)师:那么课文中哪些部分描写了真实的情景,哪些部分描述了想象的情景呢?
(形成过程是作者想象的情景,发现过程是作者描写的真实的情景)
2、了解故事、欣赏故事。
(1)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了,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来读读作者想象的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问题和相关句段,学生读后回答。
a、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师:你怎样理解“约莫”这个词语?(大约,因为不能准确知道琥珀具体形成时间,只是推算出来的数字。)
b、故事发生的环境:师:交待这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呢?(太阳|、海、树)为下面琥珀的形成埋下伏笔。
(3)想想这块琥珀形成有几个过程?
学生答师板书 :松树脂 松脂球 化石
2、 品析句子
(1)师:文中有几个地方写到了太阳?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太阳照得火热。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2)文中怎样描写蜘蛛和苍蝇?
一只小苍蝇……飞进树林 那只小苍蝇……身上沾满了灰尘 小苍蝇……一点儿不知道……忽然,有个蜘蛛……越来越近了…… 它想……
师:谁来说说这是怎样的蜘蛛和苍蝇呢?
(这是只快乐的小苍蝇,它不知道蜘蛛想吃它;这是只贪吃的蜘蛛,小心翼翼地一心想吃苍蝇。)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得要轻快,第4自然段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5自然段要读出小苍蝇将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指名读
(4)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你是怎样理解“可怕”呢?(说明对于苍蝇和蜘蛛来说,这是一个悲剧。)你是怎样理解“刚好”呢?(说明这是难得的巧合。)
(5)师:作者为什么说“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拟人,说明这是一个可怕的悲剧。)
小结:文章的语言是那么生动富有文学色彩,希望大家习作时也能让自己的语言生动点儿。
(6)这样的悲剧,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7)让我们再来看看听听这个故事吧!课件动画播放故事。
五、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1、琥珀形成条件。
(1)师:我们欣赏了这个故事,大家现在能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吗?
(2)学生小组讨论后再回答,师归纳板书。
a:炎热的夏天,强烈的阳光使松树分泌大量树脂。b: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巧合。
c:地壳变动、陆地沉、海水漫、时间长
2、琥珀发现过程。(课件出示问题,小组完成。)
(1)这块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来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在海滩上被一个孩子挖了出来)
(2)渔民说这块琥珀很少见,这“很少见”说明了什么?(说明这块琥珀的价值)
(3)琥珀的发现过程?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了父子怎样的心情?(惊喜)
3、文章从结构上来讲,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详略得当)
4、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讨论后学生归纳:如因为他们的腿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师: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六、总结谈话,课后延伸。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有人说苍蝇和蜘蛛在这块琥珀里生命得到了永恒,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自由说,只要说得合情理就可以。
3、同学们,请大家回忆课文所讲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想象和推理,来编一个与课文里讲的不相同的故事。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好朋友或者讲给你的父母听。
4、课外阅读《黄河象》、《白蝴蝶之恋》、《欣赏生命》
板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一些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馆中见过恐龙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出示化石投影)松柏树脂的化石,非常漂亮,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检查阅读。
3、再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什么特点?
4、检查阅读。
三、深入学习,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是怎样被发现的。
2、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认真阅读学习课文2—17自然段,体会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并用小组喜欢的表达呈现方式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写或画在白板上。
3、小组交流。
4、各小组相互参观学习成果(大动)。
四、总结全文
通过小组学习,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同时,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就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价值。生活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就会有所发现。
彩虹教学设计部编版 篇5
部编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根据《庄子。秋水》改写。课文通过简短而传神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有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小鸟飞到井边喝水,与青蛙发生了争论。青蛙整天坐在井底,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却说天空无边无际。小鸟很无奈,只能请青蛙自己跳出来看一看。寓言揭示了一个道理:认识事物,看待事物,站得高才能看的全面。“坐井观天”也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眼界狭窄、所见有限;井底之蛙则比喻那些见识狭窄、目光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按笔顺规则描写“观、”1个字。
(2)知道什么是“对话”。
2、过程与方法:
(1)能结合课文理解“井沿”“一百多里”“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巩固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故事所包含的寓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拓展,练习说话,能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音频、视频、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音频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一只井底的小青蛙》。请同学们仔细听,歌中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了一只孤独的小青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一步的了解这只青蛙。
2、出示课题《坐井观天》。
3、学生观察“观”字,并指导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又”第二笔是长点,“见”第一笔竖紧贴竖中线,下端过横中线。右边是“见”而不是“贝”,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学生通过书写理解课题中“观天”即为“看天”。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里看天空)
4、介绍寓言特点。
小结: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到底什么是寓言故事呢?寓言就是通过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坐井观天》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联系字形,正确使用生字。同时,学生在学习之处明确了阅读目标,思考其中的道理。】
二、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进行初步朗读指导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
(2)检查朗读情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它们在争论天有多大)
2、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1)理解“井沿”
小鸟和青蛙在哪里争论?谁能准确地贴出它们的位置并告诉大家这是井的哪一部分?(井的边上)
井的边上叫井沿,碗的边上叫什么?(碗沿)河的边上叫什么?(河沿)床的边上叫什么?(床沿),那么“沿”就是“边”的意思。
(2)理解“大话”
什么样的话是大话呢?(吹牛、夸张、不切实际)(撒谎的话是谎话)请你们判断一下老师说的哪一句是谎话?哪一句是大话?
例如:a、我的作业没有写,却给老师说我没有带;(谎话)
B、我一只手就能把火车推动;(大话)
(3)理解“无边无际”
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贴图),谁能告诉老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天是无边无际的,我们还可以说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出示草原、沙漠、大海的图片)
3、了解什么是“对话”
它们之间的争论非常激烈,请同学们默读2—7自然段,用“__”画出青蛙说的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数一数它们之间有几次对话?(有问有答算一次对话,共有3次对话)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它们之间的第一次对话?(出示课件)谁来读青蛙的话?(相机指导朗读)这是一个什么句?(问句)问句应该怎么读?
小鸟又是怎么回答的呢?(指名读)听了小鸟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4、理解“一百多里”,感受天之大。
(1)一百多里有多远啊?(一里等于100米,一百里就等于五万米,相当于在400米的跑道上转125圈)
试着把一百多里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评价)
请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指名读,评价,老师范读,再指名读)
(2)飞了一百多里,你觉得小鸟飞过了什么地方呢?
用“小鸟可能飞过了……”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出示图片高山、草原、大海、沙漠)
小结:小鸟飞了这么远的'路,看见了这么多东西,所以它见多识广!可是,青蛙相信小鸟说的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明确这是第二次对话)谁能读读青蛙的话。
过渡:青蛙和小鸟都坚持自己是对的,谁也不让谁,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第三次对话。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它们谁说的对?为什么?(因为小鸟飞过了……还没有看到天的边)青蛙错在哪里?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看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
请同学把书卷成圆筒状,对着黑板看,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什么?(强调“一部分”,你只看到了一部分,那小青蛙会看到什么呢?天的一部分)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它只看到天的一部分,就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揭示寓意: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的全面,不然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就是坐井观天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全班一起读)
6、分角色朗读。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青蛙和小鸟之间的3次对话。
(1)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2)请同学上台戴上头饰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了水井,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注意把话说完整)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看见了,于是对小鸟说:“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寓言成语故事,然后到班上来一起交流分享。五、板书设计:
五、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青蛙:天——井口大
小鸟:天——无边无际
部编版落花生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积累本课词语,能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练习复述课文。
3、能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中感悟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把事情弄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揠、转、费”,会写“转、拔、疲、费、枯”这5个字,掌握一个多音字“转”。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本课词语。
3、喜欢学习寓言故事,初步感悟寓意。
教学重、难点:
运用喜欢的方法识记本课生字,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板书课题:揠苗助长)同学们认识这几个字吗?谁能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课题)一齐读课题。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生:“揠苗助长”是谁写的?
(教师先将学生的问题记录下来,部分问题下节课再解决。)
同学们真善于思考,你们提的这些问题等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就会弄明白了。
二、读文识字
1、随机学习“揠”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
生:我用部件组合法记住了这个字,左边是------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揠苗助长》这一课里还有几个字需要我们记住,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们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屏幕出示)
(一)自由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你有那些疑问,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2、学生按自学提示读课文、认识生字。(师巡视指导)
3、汇报学习成果(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时指导)
生:“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的意思,“揠”的意思就是“拔”。
生:转是一个多音字,它在本课的读音是zhuàn,组词:转动、转圈、转向;另一个读音是zhuǎn,组词:转身、转告。
教师板书:
zhuàn(转向)
转
zhuǎn(转告)
指导写“转”,注意字右半部分的第三笔是“竖折折”。
生:“费”和“废”是同音字,要注意区分,本课的“费”可以组成费用、学费、浪费,而广字头的废可以组成废纸、废物等。
指导写费,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生:“拔”和“拨”字形很像。
生:“拔”的右边第一笔是“横”,而“拨”的右边第一笔是“竖折”。
生:“拔”可以组成拔河、挺拔;“拨”可以组成点拨、拨灯心。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
指导写“拔”、“枯”。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你们还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我知道了这个农夫是个急性子的人。
生:我知道了农夫的禾苗都枯死了。
三、练习朗读
1、同学们知道的真多,现在,我们再来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这样读,然后读给你周围的同学听。
2、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3、检查、欣赏、指导朗读。
四、巩固练习
1、开火车读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转动拔河疲劳干枯巴望渴望
枯木逢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焦急浪费
2、辨字组词
转拔()疲()费()
传()拨()披()佛()
五、作业设计
用喜欢的方式搜集有关《揠苗助长》的资料。
板书设计:揠苗助长
揠---拔费枯疲zhuàn(转向)
转
拨zhuǎn(转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巩固生字词的识记与书写。
2、边读边想,读懂故事,了解寓意,能够复述课文。
3、喜欢学习寓言故事,能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感悟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摘苹果游戏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摘苹果游戏,有兴趣参加吗?(有!)如果你能准确地读出苹果上的'词语,就能顺利闯关,到时候我们可以欣赏一个动画短片,一定要加油啊!
屏幕出示苹果词语卡
学生开火车摘苹果。
2、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我们现在就来看这个有趣的小短片。(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视频)你能给短片起个名字吗?
生:《愚蠢的农夫》。
生:《揠苗助长》。
同学们可真聪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揠苗助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昨天呀,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小问号。现在让我们小组合作解决好不好?
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或收集到的有关文字资料。
集体汇报、了解:
1、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2、《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我们大致的了解一下原文。教师适时出示原文。
现在,同学们心中的小问号都解决了,我们来深入学习一下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吧!
二、读文感悟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板书:起因)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请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自由交流:
生:“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
师:� (板书:巴望)
生:“天天”也能看出农夫很心急。
师:农夫觉得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到底长高了没有?(长高了)农夫为什么觉得一点也没有长高呢?(太着急了)读一读。
生:从“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几个词语还能看出农夫心急。(师板书:焦急)
师:你试着读一读,好吗?谁再来读?(指名朗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农夫怎样?仿佛还听到了什么?(生交流)谁愿意把这个人的着急演一演?(生表演)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农夫究竟想到了什么好办法呢?读一读第2自然段。思考:你觉得他这个方法怎么样?(板书:经过)
生:农夫把禾苗拔高了。(教师相机板书:拔高禾苗)
生:农夫干了一天,筋疲力尽。(板书:筋疲力尽)
情境体验:学生做拔秧苗的动作,感受“筋疲力尽”的意思。怎么读“筋疲力尽”呢?(生读)你为什么这样筋疲力尽呀?(因为着急禾苗快点长,这个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这个人真太着急了,想出了这么个办法。虽然拔苗很累,农夫的心情怎样?(高兴着呢!)怎么体会到的?
生:从“终于”、“急忙”可以看出农夫急切、兴奋的心情。
生:想着禾苗马上要长高,心里高兴。
师: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指名读)
同桌之间练习朗读,看看谁读得好?(指导朗读)
同学们,农夫为什么会筋疲力尽呢?那么,从中午一直忙到到太阳落山,农夫都忙了些什么?被农夫拔高的禾苗会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尽情地发挥想象,演一演。
(学生戴上准备好的头饰进行情景表演。)
3.在第三自然段里,农夫又有哪些表现呢?
学生朗读课文(喘气、很累的样子)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干了一天的活太累了。
师:农夫很累,心情怎样呢?
生:很高兴、很得意
师:带着这种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读这段吧!
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组里试着表演一下。指名到前面表演。
4.农夫这样心急,结果怎样呢?(板书:结果)谁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读后交流:禾苗枯死了。(板书:禾苗枯死)
师: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儿子看到枯死的禾苗会对农夫说什么?如果你是农夫的邻居,看到这种情景,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农夫,你太性急了。
生:农夫,你白干了一天活。(教师相机板书:白费力气)
生:儿子会说:‘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我会对农夫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禾苗要慢慢地长大,是你把禾苗害死的,以后可千万别这样心急了。
是啊!如果急于求成,不但办不好事,而且会受到惩罚的。(教师相机板书: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揠苗助长”这样的事吗?
(生自由交流)
5.感悟寓意
通过学习,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我明白了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应该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
生: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生:我知道了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
三、练习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的确是认真思考了,这个故事带给了你这么多启示。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它记住,讲给身边的人听呢?
先在小组里试着完整地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练习复述故事。
指名讲述故事。(适时给予鼓励、评价)
四、作业设计:
1、回到家里,把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给亲友听。
2、多搜集寓言故事,准备参加讲故事比赛。
板书设计:揠苗助长
(起因)――(经过)――(结果)
巴望拔高禾苗禾苗枯死
焦急筋疲力尽白费力气
《琥珀》教学设计 篇7
一、读拼音写汉字
二、多音字组词
三、判断下面句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大风把小树刮得东倒西歪。( )
2、小树被大风刮得东倒西歪。( )
3、大风刮得小树东倒西歪。( )
4、小树把大风刮得东倒西歪。( )
5、我们阅读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
四、把下面的词分成四类写下来
猴子 松鼠 卷心菜 黄莺 芹菜 菠萝 兔子 鸭梨
杨梅 菠菜 喜鹊 丝瓜 哈密瓜 野猪 西瓜 狐狸
麻雀 黄花菜 百灵鸟 燕子
五、整理错乱的一段话,并标出序号
( )牛顿见了,觉得很奇怪,他想:“这个�
( )牛顿发现了这个问题,便专心研究。后来,终于发现了苹果向下落的秘密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
( )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他的身边。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1、那个渔民的儿子把埋在沙里的琥珀挖了出来。
2、海水渐渐漫上来,把这片森林淹没了。
缩句:
3、一只小苍蝇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4、许多老松树在热辣辣的太阳光里,渗出厚厚的松脂。
七、阅读答题
复活节岛
太平洋的南部,有一个近似三角形的小岛,那就是有名的复活节岛。这个岛过去经常有火山爆发,至今岛上还有许多死火山。//
⑴ 这个岛出名不在于有火山,而是因为岛上那些巨型石雕人。岛上一共有670个石雕人,其中267个集中在拉诺拉拉库火山下,其余的分布在岛上的其他地方。这些石雕人特别高大,一般在7至10米之间。体重一般在50吨到60吨左右,最重的估计有90吨上下。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巨人,谁到了它们面前都会发出惊叹。
这些石雕人的模样非常奇特,一个个大头、窄额头、高鼻子,眼眶全都深深的。他们的头微微地往下垂。嘴巴撅得能拴住一头驴。
它们的双手按在鼓起的肚子上,都带着红色岩石雕成的圆柱形的帽子。造型手法非常夸张,好像今天“现代派”的作品。石雕人的表情各不相同,有的高傲,有的平和,有的愤怒,有的快乐,有的忧郁,还有的表现出对什么都无所谓的神态。//
⑵ 这些巨大的石雕人到底是谁的杰作?这是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想解决而又没有解决的问题。有人说这些石雕人是印第安人的杰作,因为几千年前这一带是印第安人聚居的地方,他们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可是为什么别的东西都消失了,只有这些石雕人存在呢?这种说法比较渺茫,又缺乏有力的根据,因此许多人都不信服。
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些石雕人是宇宙人的杰作,因为要完成这些石雕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雕刻到运输在今天也是相当费力的,远古的人根本无法做到。这里曾是宇宙人的基地,他们在宇宙里纵横奔驰,到很远的地方去开辟新天地,忘记了这里还有这么一块乐土。当然,这种说法更加离奇了,简直像神话一样,所以它的可靠性就更小了一些。//
⑶ 说来说去,复活节岛上的石雕人至今还是一个谜,谁也没有揭开。越是这样,这些石雕人的魅力就越大,到那儿去找答案的人也就越多。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揭开这个谜。
1、文章已经用“//”分成四段,写出段落大意。
2、⑴⑵⑶处画“____”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3、根据你的想象推测,这些巨型石雕人可能是谁的杰作呢?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汉字
琥珀、掸掸翅膀、美餐、前俯后仰、推测、澎湃、拂拭。
二、多音字组词
心脏 模型 上将 跌倒
肮脏 模样 将来 倒映
三、判断下面句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2、√ 3、√ 4、× 5、×
四、把下面的词分成四类写下来
1、猴子、松鼠、野猪、狐狸、兔子;
2、卷心菜、芹菜、菠菜、丝瓜、黄花菜;
3、菠萝、鸭梨、哈密瓜、西瓜、杨梅;
4、黄莺、喜鹊、麻雀、百灵鸟、燕子
五、整理错乱的一段话,并标出序号
3 4 1 5 2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1、埋在沙里的琥珀被那个渔民的儿子挖了出来。
2、海水渐渐漫上来,这片森林被淹没了。
3、苍蝇飞舞。 4、松树渗出松脂。
七、阅读答题
1、⑴ 太平洋南部有个复活节岛。
⑵ 石雕人巨大沉重,模样奇特。
⑶ 猜测石雕人的来历。
⑷ 石雕人仍是一个谜。
2、承上启下。
3、略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体会“珍贵”
同学们,在我们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编者为我们安排的主题是——板书:生命 在生命这一单元里有1篇文章叫——《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再读读这一组带王旁的词,发现了什么?都是提“王”旁,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设计意图:由单元主题直接导入课题,通过提“王”旁的词语,初步感知琥珀的珍贵。
(二)预读检索,初步感知
1.交流预读单(相关题目)
(1)那么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欣赏图片
(2)这篇课文围绕“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
(3)这是1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出示图片:这就是文中那块琥珀,大家看看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3.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不是)
师:不是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想象)
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测”这个词呢?(理解“推测”)
�
过渡:琥珀的样子是科学家真实所见,科学家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就是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也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预读单认识琥珀,并了解课文围绕这块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和价值,比较“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明白科学家是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测了故事的详细情形。抓住课文的关键点,变序教学,从篇末入手,不仅训练了学生语感,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怀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投入下面的学习。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小组研读,合作共学。科学家就是根据看见的这些真实的事物,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那作者是如何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请同学们小组研读。
研读要求:(1)把“真实”的部分(琥珀的样子)和前边“想象”的部分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2)用“根据____,推测____”或者用上“因为……所以……”“只有……才……”等关联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2.交流。
3.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是凭空的想象,作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科学性)
4.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请同学们再默读故事,找出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与大家分享,并说明原因。随机指导朗读。
这样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趣味性,富有文学色彩。(文学性)
设计意图: “淡化分析,着重感悟”,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课文,找出内在联系,然后才能运用上这些关联词语,体会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读和练来让其获得感悟。在这里,重组课文语言是运用语言的训练;找出语言的逻辑关系是思维的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训练。
(四)情感迁移
1.《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请同学们阅读“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快乐的……,获得了永恒”。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比较一下,在时间的长河里,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都成了过眼烟云,而这两只小虫却留了下来,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所以这块琥珀很珍贵,很有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经济效益……是的,它们的生命虽然在那一瞬间终止了,但生命的价值却获得了永恒。
2.那么由这块琥珀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示?(名言或是事例)
这说明,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比如说:那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的雷锋;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千秋老师等等,虽然他们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但他们生命的价值却在那一瞬间获得了永恒。
3.老师这里有几句名言想送给大家。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蒙田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苦短,但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设计意图:结合“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和课文第12自然段的再学习让学生体会《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从而明白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由此得到启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名言,进一步深化生命这一主题。
(五)课外延伸
1.同学们,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2.本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是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一共有十五个有趣的故事,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集。
柏吉尔以拟人、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天体运行的关键、,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奥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读他的著作。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一方面从写作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琥珀编写解说词,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方法迁移和阅读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拓展学生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使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
板书设计:
琥 珀
科学小品文 科学性
文学性
推测
形成 (那块琥珀)→(详细情形)
↓ (真实) (想象)
发现
↓
价值
《琥珀》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2、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3、学习12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c ai课件、课前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2个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2、了解文章叙述顺序并与《黄河象》的叙述顺序作区别。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叙述顺序。
教具准备:课文录音带;琥珀实物。
教学过程:
一、实物激趣,引入课题
1、出示实物(琥珀),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手里的这块东西是什么吗?(学生:琥珀。)它是什么样子的?(由学生各抒己见)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琥珀》这篇课文,但课文里的琥珀不同一般的琥珀,它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一起来学课文就知道了。
二、听录音读文。
1、边听边给自然段标序号,并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提出质疑。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不注音)指名认读→指名板演注音→小组拼读,齐读。
2、分析字形(由学生说出自己记字方法)
3、理解词义。
四、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2、小组讨论(填空):课文先写__,再写__,最后写__;《黄河象》先写__再写__最后写__。
3、小组汇报。
五、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重、难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琥珀》一文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也对琥珀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想不想对琥珀有更多的了解?
课件出示琥珀的图片。(图片内容:琥珀形成的简介、琥珀的各种颜色、琥珀做成的饰品)
二、学习第18自然段。
1、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呢?请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
2、指名朗读。
3、出示课文琥珀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样子)。
4、齐读。
二、学习第2——12自然段。
1、过渡,课文除了描写琥珀样子外还写哪些方面的内容?(指名:琥珀的形成、琥珀的发现)
2、出示自画图画(根据课文画的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但顺序混乱。)
3、自由地、轻声地朗读课文,然后给图画排列顺序。(指名演示)
4、指名找出图画相应的段落朗读。
5、cai课件出示有声视频——琥珀形成的过程,学生进一步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6、看完视频后,出示问题:[讨论:琥珀的形成分成几个阶段?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指名读)
7、小组同学讨论,合作完成上述问题,并写在事先画好的琥珀图四周,教师巡视帮助。
8、全班汇报交流。学生读出相关句子,归纳松脂球形成的相关条件。
9、说说为什么需要太阳光热辣辣的,这会对松脂球的形成起到什么作用呢?指名读相关句子
(因为太阳光越大,越热,松树渗出的松脂就越厚。)
10、课文中哪一句话说苍蝇、蜘蛛同时巧遇松脂球呢?在这里“刚好”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读相关句子。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刚好——说明极少见、非常巧合。)
11、第一、二小组读2—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个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三、学习形成化石部分(10—12自然段)
1、过渡:松脂球的形成我们都了解得很清楚了,那么由松脂球变成琥珀,又需要什么条件呢?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0—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松脂球成了化石的原因。
3、学生汇报并归纳松脂球成为化石的原因,板书:时间长、地壳运动、被淹没、松树腐烂。
指名读相关句子体会漫长的变化过程:“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剩下的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1)、过渡,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多么的不容易,请小组朗读课文,体会体会。
(2)、第三、四小组朗读10——1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化石的形成,激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3)小结:琥珀的形成是一种地壳运动、沧海桑田巨变的结果。如果让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块琥珀,你们会用什么词——学生,奇异、珍贵……
(4)过渡:就是太珍贵了,所以渔民父子捡到后特别的高兴,我们一起用惊讶、高兴的语气朗读13——17自然段。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得很认真,老师表扬你们,也希望你们再接再厉。
五、作业:
回家把课文读熟,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20 琥珀
太阳光
↓ 漫长时间
松脂
↓ 松脂球 → 地壳运动
→ 化石 → 琥珀
苍蝇 松树腐烂
↓ 泥沙掩埋
蜘蛛
教学反思:
刚刚讲过《琥珀》一课,现将教学策略和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琥珀》第二节(讲读课)我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现作以下分析:
一、紧扣“半独立理解,逻辑提问”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
如:让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时,即(1)琥珀的形成分成几个阶段?(2)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小组讨论合作,便到相应的条件(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太阳、松脂),但在语言文字的背后隐含有另一种意义,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我注意到设疑点拨,如: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松脂渗出会特别多。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理解课文中理解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一个条件。
所谓“逻辑提问”就是抓住文章重点,设计的问题一环紧靠一环,它是课堂结构最关键的体现,于是我就紧围绕着“琥珀的样子——琥珀形成的过程——琥珀的发现,设计了简明扼要的问题,让问题简单化。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学生“半独立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中,我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为什么这么说呢?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整个课堂我把最重点的“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相信大家从课堂上不难看到当时的情景,学生的讨论是事实的,气氛是活跃的。
三、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图片欣赏,视频。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五、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在学生讨论过程时间过长,导致时间不够。
以上是本人对这节课的反思,希望能抛砖引玉。
部编版四下语文《琥珀》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琥珀》是1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琥珀比较陌生,通过出示图片令学生有直观印象,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理解琥珀的形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教师要继续巩固培养学生静心默读的习惯,培养质疑能力,并且能够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念】
1.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体会“珍贵”
同学们,在这一单元有1篇文章叫——《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再读读这一组带王旁的词,发现了什么?都是提“王”旁,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二)预读检索,初步感知
1、交流预读单(相关题目)
(1)那么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欣赏图片)
(2)这篇课文围绕“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
(3)这是1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出示图片:这就是文中那块琥珀,大家看看这块琥珀有什么
特点?
3、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不是) 师:不是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想象)
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测”这个词呢?(理解“推测”)
�
过渡:琥珀的样子是科学家真实所见,科学家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就是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也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小组研读,合作共学。科学家就是根据看见的这些真实的事物,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那作者是如何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请同学们小组研读。
研读要求:
(1)把“真实”的部分(琥珀的样子)和前边“想象”的部分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
(2)用“根据____,推测____”或者用上“因为……所以……”“只有……才……”等关联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2、交流。
3、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是凭空的想象,作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科学性)
4、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请同学们再默读故事,找出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与大家分享,并说明原因。随机指导朗读。
这样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趣味性,富有文学色彩。(文学性)
(四)情感迁移
1.《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请同学们阅读“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快乐的……,获得了永恒”。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比较一下,在时间的长河里,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都成了过眼烟云,而这两只小虫却留了下来,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所以这块琥珀很珍贵,很有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经济效益……是的',它们的生命虽然在那一瞬间终止了,但生命的价值却获得了永恒。
2.那么由这块琥珀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示?(名言或是事例) 这说明,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比如说:那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的雷锋;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千秋老师等等,虽然他们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但他们生命的价值却在那一瞬间获得了永恒。
3.老师这里有几句名言想送给大家。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蒙田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苦短,但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五)课外延伸
1、同学们,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2、本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是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一共有十五个有趣的故事,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集。柏吉尔以拟人、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天体运行的关键、,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奥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读他的著作。
板书:
琥 珀
科学小品文 科学性 文学性
部编版四年级《琥珀》教学反思 篇11
琥珀是四年级下学期第十一课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琥珀的基础上来自行制作琥珀,此次制作琥珀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所进行进一步的细制作,使所制作的琥珀更细致、精美。重点是模具的制作,什么样的模具确定什么样的造型。
这节课,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故事又使学生重温了一次琥珀的形成过程,了解形成琥珀的条件,及它的价值。然后确定学具分配情况,分组进行分工完成任务。在让学生了解人造琥珀的使用情况后,让学生进行设计自己想要的琥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切实可用的模具,然后确定出本组的实施方案。这样整课的任务使学生做到心里有数,并将设计模具的任务布置为作业。
怎么制作是本课关键,学生虽然有先前的制作基础,但是也不能疏忽,为此在第二课时上,用自学比较的方法学习制作方法,在学生通过对比后就能很轻松地掌握制作的方法,然后再进行制作。最后对每组的作品进行展评,使同学间能有促动的作用,并把每班的作品在其它班级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具创造热情。
本课结束后,细细地品味了一下,并听取了校长及主任的指导后,深感还存有太多的不足。如每节课的上下连接在课前就应准备好,每节课要做什么,不但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数,还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上做得还不是很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让应该以实践为主,充分让学生动手去做,这是本课程的核心。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安排上若把作业制作模具安排在课内进行效果会更好。总而言之,就是在备课上所下的功夫还不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彩虹教学设计部编版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
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你能说几个以自开头的成语吗?(幻灯片)
1、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2、齐读成语。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相矛盾”这则成语。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二、初读《自相矛盾》,了解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幻灯片)
2、同桌互读,把每个句子读通顺。(幻灯片)
4、试一试:()盾()矛锐利的()(幻灯片)
5、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品读夸口话,理解矛盾之缘由
1、齐读全文
2、师:推销自己的产品,要尽可能展示产品的优点,本文商人卖什么产品?他是怎么推销的?
3、师:你了解矛和盾吗?(幻灯片)结合图简介矛与盾,在战争中,它们有什么作用?(矛:长矛,古代用于攻击对手的的盾;盾:盾牌,古代用于挡住别人矛的进攻。)
4、你这个小商人是怎样宣传他的矛与盾的呢?(抽生读)
5、小组竟读:
(1)你觉得他的话有问题吗?
(2)为了突出矛的锐利,盾的坚固,他把矛与盾与谁比?
(3)一般人买矛与盾都是成对购买,用来防守别人的矛与盾
(幻灯片)他知道商品要打广告才能卖出去,他聪明,但他夸_________________,他不明智,所以,当有人围观的人问他________________,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那个人的表现是?这是什么描写?
出示: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回答不出来了。
(4)你认为,这个商人错在哪里?
(夸大事实,前后抵触,考虑不周)
(5)这个人的矛锐利,盾坚固,如此好的商品不卖出去,实在可惜,让我们来帮帮他修改广告词。
小组讨论一下
7、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四、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4、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小学语文《琥珀》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5、组织讨论
6、讨论小结
7、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1、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松脂球
形成
化石
琥珀
发现
样子、价值
《琥珀》教学设计 篇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可以作装饰品。)
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
二、检查预习
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
琥珀 蝇 脂 掸 拭 辣 渗 澎湃 黏 测
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
2、交流预习时弄懂的词语
三、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记号,再给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
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
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还记得《黄河象》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讲的?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出示板书: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化石的形成: 200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学法:先理清文章顺序,然后细读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和依据,最后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二、那么《琥珀》这课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琥珀》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2、接着我们上节课的话题讨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⑴ 学生交流画批的结果,教师帮着梳理点拨
松脂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面;积成松脂球;松脂球变成化石。(有语气地读一读相关的句段)
⑵ 出示学生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松脂球”才可能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头?
学生归纳出:炎热的夏天;在松林里;非常巧合(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⑶ 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时间长,上万年;陆地下沉,海水上漫;松林被淹,松树慢慢腐烂;松脂球埋在沙下面,形成化石。
⑷ 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边读边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评读)然后谁来复述这个过程?
⑸ 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读最后一段,注意各句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对比
《黄河象》和《琥珀》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何异同?(内容相似,但叙述顺序有所不同)
投影出示板书:
顺序:
《黄河象》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琥珀》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化石形成:
《黄河象》 200万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琥珀》 一万年 夏天 树林 松脂裹小虫 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语气地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并评读
【板书设计】
琥珀
顺序: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化石形成: 一万年 夏天 树林 松脂裹小虫 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
《琥珀》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琥珀、飒飒地、翻腾怒吼、拂拭、粘稠”等词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3、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准备
老师:相应的课件。
学生:
通读课文标小节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不解词语查字典。
思考: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琥珀。
教学设计
一、预习反馈,学习最后一节,了解琥珀的外形:
1、读词语,读准字音:
约摸飒飒澎湃粘稠
掸掸翅膀拂拭渗出前俯后仰埋没
2、出示:琥珀(图片)
板书:琥珀
回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说说,琥珀是什么?
教师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琥珀是松脂球经过上万年后形成的化石。
强调:化石
板书:松脂化石上万年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将给我们介绍一块奇异的琥珀。
板书奇异的(补全课题)读题
4、这究竟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它又奇异在哪里呢?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对它进行近距离描写的。
出示: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指名读,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粘稠”
通过这段描写,我们看见了什么?想象出了什么?可以推测出什么?并且可以知道什么?
板书:看见想象推测知道
看见:(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总结:作者的描写由远及近,观察得可真仔细呀。
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
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同桌两个人一起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然后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这块琥珀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师总结点题:这多年,保存得那样完好无损,通过它还可以来推测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并且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有了苍蝇和蜘蛛这些物种,这块琥珀可真是奇异呀!
板书:保存完好
(4)根据提示的四个词语,试着来背背这个小节的内容。(学生自己背,全班齐背)
5、这块奇异的琥珀让我们可以推测——生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师引:并且可以知道——生读: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
师:这是这块琥珀在科研价值方面的奇异之处。
板书:科研价值
理解推测:
(出示解释: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是什么?——再回读上文——(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根据这些已知的事实,作者推测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推测出一万年前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吧。
二、学习1——11小节,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自读课文的1——11小节,完成课后练习中的按课文内容填空。
出示:
()太阳照射着整个森林,老松树渗出()松脂,松脂滴下来把两只小虫()包裹在里面。几千年过去了,陆地()下沉,海水()漫上来,树()腐烂了,剩下那只松脂球。又过了几千年,松脂球成了化石。
2、琥珀是松脂形成的化石,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松脂发生了什么变化?认真默读1——11节,找到描写松脂的语句用“——”划下来,并且认真自己读读。
(1)、交流、出示: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散发出金黄的光彩。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松脂继续滴下来,最后积成了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地包裹在里面。
树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埋没在泥沙下面。
(2)轻声读读这几句话,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经过哪几个阶段?
(3)琥珀是松脂的化石,所以首先是松脂怎么样?板书:松脂滴下
(4)交流,出示。
板书:松脂滴下重重包裹埋没地下
(5)随机:文中讲松脂怎样包裹住两只小虫?读句,正音(重重读chóng)
再读1——11小节,�
交流板书:天气炎热蝇蛛巧遇海陆变迁
根据板书简要复述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体会琥珀形成的奇异之处。
板书:形成
三、了解课文写作特点和琥珀的作用:
1、出示简述,读:一万年前的一个晌午,热辣辣的太阳使老松树渗出了厚厚的松脂,松脂滴下,正好把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包裹起来,结成了松脂球。几千年后,海陆发生变迁,松脂球被埋在地下。又过了几千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1)师:这就是作者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测出的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非常形象地把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小朋友爱读这样的科学文章。
2、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许多生动的情景。如:两只小动物在松脂里挣扎的内容,(第8节)读一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
(1)读两只小动物在松脂里挣扎的有关句子。
(2)师:你觉得作者想象它们在松脂里挣扎的情节是否合理?请联系文中描写这块琥珀的有关内容谈谈。
引读:作者之所以这样想象,因为——琥珀中有黑色的圆环。还因为松脂又具有黏稠性。所以,那两只小虫在松脂里——前俯后仰地挣扎。
小结:可见由于作者科学推测、合理联想,使得这个科学小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这也是科普文章的一种特点。
2、琥珀除了科研价值以外,它还有其他的用处:
出示:
琥珀:一种很硬的、由微黄到微褐色半透明的树脂化石,产于冲积土、褐煤层或某些海滨,容易抛光,主要用于装饰品(如串珠及烟嘴),可作中药
指名读。
师小结:老师出示的是字典上琥珀的解释词条,如果你以后想知道某些物品的用途,也可以通过查字典这种方式来解决。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课文中蜘蛛吃苍蝇的故事是根据琥珀中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想像出来的。请你也发挥想像,说说在那个炎热的晌午,蜘蛛为什么要爬向这只苍蝇呢?如果自己觉得想像得不错,可以写下来。
《琥珀》语文教案 篇17
《琥珀》这篇文章通过想象,具体记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而如何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则成了文章的难点。在具体教学中,我化繁为简,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合作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罗列一二,供同仁们参考——
一、发现问题。
导入课文后,让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难题。可以有不理解的字词、句子。也可以是具体小节、段落。
……
让学生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后,综观全文,提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二、分析问题。
让学生读相关段落,看看是否能看出写端倪,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解决问题。
经过具体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并拿出有力证据,使自己的答案能够立足。其他同学适当及时补充,使问题的答案更标准。
例:小雷通过阅读,提出一问题:“琥珀里的苍蝇、蜘蛛的腿的四周怎么会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问题一出,如水溅油锅,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那是因为它们被松脂淹没时,挣扎留下的痕迹。”并出示了课文第八小节:“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有的兴致勃勃地上台,在黑板上演示了当时精彩的一幕。
看,学生通过“三步走”式的自主学习,不是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
《琥珀》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步骤:
一、以图片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
(五)回到第四段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二)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要检查一下预习的效果。请看判断题,看谁反应快。
1)琥珀是松脂球。错
2)琥珀的形成差不多要一万年。对
3)琥珀里都要有两个小虫子。错
4)海洋与琥珀的形成有关。对
5)琥珀只可以做装饰品。错
(三)复习质疑。
1.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这就是琥珀,漂亮吗?
师:说说这块琥珀的样子。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小东西和我们常见的苍蝇和蜘蛛一样吗?(一样)
师:但这只苍蝇和蜘蛛可不一般,因为他们生活在—
齐读最后一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出示投影)
师:一万年前的故事,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师:不是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想象)
师:说得对。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但这个想象是有证据的,� 这两种想象都值得我们学习,前面的想象是文学家的想象,它追求的是美;文中的想象,即“推测”是科学家的想象,科学的想象追求的是真。
板书文学的想象——求美
科学的想象——求真
师:我知道我们很多同学有很远大的理想,有些想以后成为一名文学家,有些想当一名科学家。那么今天老师要告诉你们,科学家也要会欣赏美,要学一点文学;文学家也要学会怎样求真,有一点科学的思维。
(四)学习故事的前半部分
1、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学家,发挥文学家的想像,看看有什么感受。
听范读,闭目想象故事中的画面。
说感受(文学的想象):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五)、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六)、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学生通过默读会抓住主要内容说:一只苍蝇在松树上休息,一只蜘蛛爬过来想把它当作美餐,就在蜘蛛刚扑过来的一瞬间,一滴松脂刚好从树上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头。)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老师可以分别指读描写苍蝇的第
3、4自然段,描写蜘蛛的第5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到这是一只快乐的苍蝇,是一只小心翼翼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正因为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它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做自己的事上,就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
2.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8,9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老师引导学生读第10自然段。体会什么是“前俯后仰”?就是身体不断地往前伏,往后仰。老师然后追问:这点正和我们看到的琥珀样子里的哪一点吻合?就是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
3.默读第2到第10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边播放投影片)
4.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放投影片)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底。
(六)学习第三段
1、这块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来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在海滩上被一个孩子挖了出来)
2、渔民说这块琥珀很少见,这“很少见”说明了什么?
(说明这块琥珀的价值)
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最后的一个自然段!(生齐读)
3、同学们,课文我们差不多学完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请大家在课后根据课文的内容,再加上你自己的想象和推理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好朋友或者讲给你的父母听。
《琥珀》教学设计 篇19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三、教具准备
1.琥珀实物。
2,教学挂图或幻灯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1篇新课文,是讲科学家根据一个实物展开想象的,题目叫《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怕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这几块都是琥珀。(出示琥珀实物,让学生传看,)
2.课文中讲的一块琥珀和刚才传看的琥珀有什么不同?(课文中讲的那块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个蜘蛛。)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玻璃,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几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
(3)请学生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指导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
1.提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讲琥珀形成经过的那一部分。想一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二题。
2.学生按要求阅读思考,也可同座讨论。
3.检查交流。
(1)形成一块普通的琥珀要哪些条件?(要有松树滴下的松脂,被埋在泥沙里面,经过几千年上万年的。时间,才能变成琥珀。)根据需要的这些条件,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在一万年前,长着许多老松树的树林里,远处还有海在翻腾怒吼。)
(2)形成课文中讲的这样一块特殊的琥珀,还要有哪些特别的条件?(一是在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挨得很近的时候:刚好有一滴松脂滴下来;二是滴下来的这滴松脂要很大,能够把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都包在里头。)什么时候松树才会滴下这么大的松脂呢?(要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所以课文中说“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
(3)科学家正是根据形成琥珀需要的这些条件,来想象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情形的。请同学们读读这些句子,“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事情很凑巧?(从“刚”“突然”“一大滴”“刚好”“一齐”等词语可以看出,事情真是巧极了。)科学家这样想象是很合理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凑巧,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块琥珀。
(4)出示挂图,请学生指着挂图讲述这块玻拍的形成经过。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预习读写例话《展开合理的想象》。
《琥珀》教学设计 篇20
一、联系课标,定位目标
a总目标:
1、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4、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b年段目标:
1、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2、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5、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c本册重点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2、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它
3、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启发学生阅读、
4、思考和讨论,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
5、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6、默读也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
7、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
8、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d本单元训练重点
1、了解叙述的顺序。
2、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叙述的思路和顺序,引导学生在平时说话、习作中,学习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思想内容一步步地表达清楚。
3、增长知识,激发他们这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受到美好感情的熏陶。
e本课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揣摩本课的写作顺序,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增长见识。
3、感受本文作为文艺性说明文在写作上的生动,初步明确想象要合理,有依据。领会作者表达上的妙处,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唤起对科学的兴趣。
f本课学习重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明确科学家的想像是有依据的,合理的。而这合理的想像是通过作者生动的描述展现出来的。
2、感受作者表达上的妙处,感受文章的趣味,自然的神奇,科学的魅力。
g教学准备
琥珀的图片
琥珀的相关资料
h教学时间:两课时
i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测预习情况,正音疏通
二、读预习提示,明确什么是琥珀。
三、借预习提示的质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再次读文。
四、初读文章,思考大意。交流汇报,拟清课文层次。
五、再读全文,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六、初识琥珀,了解其样子是透明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样子,激趣引入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20课《琥珀》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它的模样吧!(出示有关写琥珀的语句,生齐读)。就是从这样一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出示相关语句)
2、一万年前的故事!那是怎样的情形呢?让我们静下心来读读第2-9自然段,从作者描述的详细情形中,你一定能感受到些什么?
二、品读过程,感受形成之奇妙
(一)一读,感受表达之生动
1、巡视,点拔
l 细细品读这一部分,看看从这些细节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些什么,然后用三言两语批注在旁边
l 你真会读书,抓住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就批注了如此多的感受。这样的读书有价值。
你能抓住这个动词,感受到这两个小东西的内心。
这个同学会抓住一个
2、交流。谁能来说说从作者详细的描述中你感受到些什么。
(通过词把向主角;通过句段把向当时情形的具体描写)
(1)小苍蝇的快乐和悠闲。
(2)蜘蛛的小心
多有意思的画面,细致的描写让我们能想像到的是当时生动的画面,来,带着你们的感受读读4、5自然段吧。
(3)天气的炎热
多生动地描写呀,让我们对当时的气候有所了解。
(4)被松脂包住时的挣扎,情况之紧急。
多么精彩的场面,作者详细的描写让我们如临其境。请把这紧迫的场面给我们大家读读。
来,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些详细的描述,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境吧。
(二)二读,感受表达之准确合理
1、这就是那个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这详细的情形是作者根据那块琥珀推测出来。
2、推测是什么意思?(有依据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哦!看来我们从这详细的情形中不仅能感受到这故事的生动、有意思,如果再次静下心来读读,品品,我们不能感受到作者推测的详细情形是多么的合理。
3、再次默读2-9自然段,边读边联系这琥珀的样子想想作者推测的详细情形是否合理。
巡视,点拔,如:还可以刚才大家品到的细节描写是否合理。
4、交流,适时总结形成松脂球的四个条件。(如:强烈的太阳光可是形成这松脂球必不可少的条件;正是蜘蛛的小心才会有两个小动物同在一块琥珀的奇迹发生)
适时点拔生动的词能吸引我们的目光,让我们充分地感受推测的合理。有些不起眼的同样向我们展现着作者推测的合理。(出示灯片)。
读。
(三)三读,书写表达之妙处
1、小结:这个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以它生动的细节、准确的表达和合理的推测在吸引着我们。这生动,这准确、这合理还在继续。请同学们第三次静下心来默读10-17自然段,找到一处既生动又合理的地方摘录下来,并简单写写你的想法。
2、交流。适时点拔形成化石的条件。(时间,沧海桑田的变化、偶然在海滩发现)
3、小结,我们今天能见到这琥珀需要漫长的时间,沧海桑田的变迁、偶然的发现、还需要一万年前那炎热的天气,大量的松树、两个小东西的出现、大滴的松脂……此时,同学们一定会感叹这琥珀:(来之不易、稀有的……)对了,它还有巨大的科学价值,透过它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并且可以知道……
4、了解了这些,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块大自然的杰作琥珀吧。
20 琥珀
稀世之宝
推测 详细
想像合理 生动准确
《琥珀》教学设计 篇2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难点: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师:琥珀图片和幻灯片
生:搜集有关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谈谈对化石和琥珀的了解?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1篇课文《黄河象》吗?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块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随作者一起去推测关于它的故事
3、看到这美丽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点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得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1、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默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
(我知道了…)
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你真会读书!说得真好!
2、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
课文中有一个词“推测”(板书),推测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能说“猜测”吗?
为什么?
哦,推测是有根据的,而猜测只是猜的。
3、嗯,说得真好!看来,用词准确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了这个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据它的样子推测的。)
什么样?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出示)
三、深入理解、重点感悟
是的,作者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我们先来看它的形成过程。
(一)1、大家自己读2——14自然段,画出你感觉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交流读句子
为什么觉得好?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师适时板书)
它好在哪里?
预设:
2、重点理解: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①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
你从哪几个词能感受到?
②大家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出示)
1、蜘蛛扑过去,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面。
2、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③好在哪里?
④让我们再来读这个句子,注意这几个词——
⑤(出示图)让我们再来目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看到这,你想到了我们中国的哪个成语?
真是无巧不成书呀!(板书:巧)
3、交流到这儿,我们归结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说——师完成板书
(二)发现过程
就这样,这块琥珀化石一直沉睡在海沙下面,过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他被发现了。大家和我读渔民和儿子对话,你们是小男孩,我是渔民。开始——
1、咦?作者为什么推测是渔民的儿子发现了琥珀?
看来,作者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2、渔夫说这块琥珀很少见,原因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出示)从我们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就是它的科学价值。
•2、大家看,(出示)作者通过这块琥珀的样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推测了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你想试试你的推测能力吗?
在我国甘肃永靖县首次发现了120多个恐龙脚印化石。(出示)
《琥珀》语文教案 篇2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
2.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3.学习在默读中理解内容:默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发展想像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在默读中理解内容:默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发展想像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补充化石知识。
(出示有关资料)学生默读,了解化石形成的基本过程。
二、了解推测的内容。
1.出示课题,朗读。
2.(出示琥珀图片和课文结尾一节)观察,默读,说说这块琥珀的特点(透明、完好:两只虫子、毫毛可辨、黑色圆环。第一句概括写琥珀透明,里面苍蝇、蜘蛛完好,第二句话具体说明怎样透明,怎样完好。)
3.圈划: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像不知道的事情。人们推测出什么?
4.讨论:以下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1)当时有过挣扎
(2)远古时代(一万年前)已经有蜘蛛和苍蝇(补充介绍检测的方法)
三、推敲故事的合理性。
1.了解故事。默读,根据时间分出境瑞形成的几个阶段,然后简述其形成的。过程。(形成松脂球一埋人泥沙 讨论,这样的过程合理吗?(可引导学生回顾化石形成的过程:交换作用形成的化石。)
3.推敲细节的合理性。
(1)找到"夏天的故事"(形成松脂球部分),默读,概括:主要讲什么?(松脂裹住两只虫子)
(2)默读,找到故事的关键。
(3)指名让几位学生说说"夏天的放事"。在每位同学简述后,引导学生默读、评议(适当启发,比如:反复写到的、与松脂下滴关系紧密的),逐步抓住关键条件(炎热的天气、松树)。
(4)默读,推敲这两个推测的合理性。
(5)体会惊险一幕。
①指名或范读,想像松林里的情景。
②自己练读,要求读出小苍蝇的悠闲自得,蜘蛛捕捉苍蝇的紧张气氛。
③朗读指导,品味词句。(� )
比如:"热辣辣"用得好,写清了老松树渗出松脂的原因。
④推敲细节。蜘蛛捕苍蝇这个细节,有必要写吗?(否则,两只虫子不会靠得这么近。)
有没有别的可能,使虫子靠近?(学生设想,大家推敲。)
(6)有感情地朗读"松脂球形成"部分。
四、思考合理推测的前提。
1.体会为什么称之为"奇异的琥珀"。
(1)默读课文,思考圈点:为什么说是一块奇异的琥珀?然后交流。(比如:刚好松脂落下、时间漫长、地理变动、送上沙滩、偶然发现……)
(2)抓住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考合理推测的前提。
(1)同桌讨论:为什么作者的推测的故事,无懈可击?
(2)全班交流。(提示启发:①出示结尾节:观察仔细;②回顾化石知识:根据科学规律)
五、推荐课外阅读。(比如:〈蜷蝉的住宅〉)
《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23
《琥珀》一课刚刚讲过,现将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一、 教学设计的不同
《琥珀》第二节(讲读课)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四、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茫目的多读,其效果不佳。
部编版四下语文《琥珀》教学设计 篇24
教学目标 :
1、基本技能目标:了解课文叙述的特点。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培养、提高学生想象力。
2、基础知识目标: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琥珀》的教学课件。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第20课琥珀。
我请一个同学来板书一下。(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
二:新授
(一)教学第三部分
1、课文里有这样一个生字,(课件出示“推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那什么叫推测呢?(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课件出示)
2、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思考文中哪地方是“已经知道”的事?哪些地方是
“不知道”的事?(课件出示问题)(生边读边想)
(这块琥珀的样子是已知的,而它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却是未知的。)
3、我们先来讨论已知的,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第三部分,结合书上的插图,想一想,这块琥珀有什么特征?(生边读边想)
(生答课件出示)
A:它是由松脂球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
B: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两个小东西。
C:我看到这两个小东西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4、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琥珀的发现对科学的研究价值)板书:价值
(二)教学琥珀形成的过程
1、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了,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作者推测出了一个故事,大家都看过故事了,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看到这个有趣的故事,我知道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
(我懂得了透明的琥珀里的两个小动物的来历)
2、大家发言很积极,但讲的不够具体。请你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A: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B: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C: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可以四人一小组讨论。(生讨论)
3、你觉得要想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必须先弄清什么?
(必须先弄清琥珀形成的条件)
那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生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A:炎热的夏天。
B: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C:时间的巧合。(随机出示)
4、那这只苍蝇和这只蜘蛛是怎样出场的呢?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3、4、5自然段。、
(指名读)评价
指导读的语气:第3自然段读得要轻快,第4自然段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5自然段要读出小苍蝇将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再指名读)
5、师:正当蜘蛛要吃掉苍蝇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第6——9自然段。
(生默读)
生:晌午的太阳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数渗出许多的松脂,正当蜘蛛扑向苍蝇的时候一大滴松脂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生:后来松脂继续滴下来,有刚好滴在树干上,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师:(板书:刚好)“刚好”是什么意思?
生:时间的巧合。(课件出示)
6、同学们说得真好,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在加上自己的想象、推理把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复述一遍。(生说并评议)
7、松脂球形成了,那么松脂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一读第10——12自然段,想一想松脂球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课件出示)(学生边读边想)
地壳裂陆地沉海水漫时间长(几千年)(随机出示)
8、这块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来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在海滩上被一个孩子挖了出来)
9、渔民说这块琥珀很少见,这“很少见”说明了什么?
(说明这块琥珀的价值)
我们再一起来读读最后的一个自然段!(生齐读)
10、整个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现在同学们都了解了吗?这个故事你喜欢吗?请你把你的同桌当成一个听故事的人,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学生互说故事)
11、同学们,课文我们差不多学完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课件出示)(学生自由说)
你还想说些什么?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请大家在课后根据课文的内容,再加上你自己的想象和推理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好朋友或者讲给你的父母听。
部编版四下语文《琥珀》教学设计 篇25
一、激趣导入,齐读课题。
出示琥珀图片,谁来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预设:琥珀。评:你都知道它的名字了。那它是什么样子的呢?预设:里面有虫子。预设:黄色的透明的。评:你看到了颜色。预设:鸡蛋、鹅卵石。评:这是他的形状。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你猜猜这是什么?对的。这是琥珀。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琥珀》,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板书课题(琥珀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王字旁大多表示珍贵的玉石,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指名读课题(先请一个人读)评价:琥珀可是很珍贵的。一起读。琥珀有多珍贵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生字教学,打好基础
1.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出示自读要求)
生自由朗读
2.检查词语朗读
怒吼 松脂 拂拭 灰尘
挣扎 淹没 澎湃 前俯后仰
美餐 冲刷 晌午热辣辣
(1)你们的坐姿告诉我,你们已经准备好了,第一行谁来读。(指1人读。)评价:声音响亮。(预设:谁来帮助他?)
(2)第二行,谁来读?评:掌声送给他,这个多音字,你一下子就读准了。(生说“没”时,是的,他还有一个读音,读“mei”咱们都很熟悉。)咱们来看这个“扎” ,这个字有三个读音。在这里读zhá,表示勉强支撑,当它表示刺的时候,读zhā,你能来组个词吗?(预设:扎针、扎手)它还有一个读音zā,意思是捆、束。就像很多女孩子早上都要扎……小辫子。受伤的时候要包扎。都会了吗?(这么自信!)现在老师来考考你,出示:鱼拼命挣扎( ),鱼刺扎( )破了手,他随意包扎( )一下。评:你掌握得真好。
(3)这一行谁来读? 这些红色的字都是本课要求会写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生自由说
预设:晌午的晌,是日字旁。评价:对呀,日字旁,表示时间,意思是什么时间?生答:中午。
老师也觉得餐和辣特别难写,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餐:餐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上紧下松,上半部分又的捺变点。下半部分食撇捺舒展,上托下覆。点不能丢,最后一笔是长点。
辣:左半部分辛,竖变竖撇,右侧竖,撇画穿插,捺舒展。
词语我们解决了,文中有一个长句子,特别难读,谁想来挑战一下。(预设1预设2:听出来了吗?他注意了停顿,这里连续出现了两个“的”读的时候要轻一点,停顿的时间短促一些,要音断气不断。这样才不影响句子的理解。谁来把这一部分读一读。)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我们一起来读。
三、整体感知
同学们,我们在上学期就已经学过从不同角度提问,本单元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会提出问题,还要能够试着解决问题。课前大家预习的时候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也将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有从写法上提的`,也有从内容角度的,你解决了哪个问题?预设1:我知道琥珀是怎么形成的?(你怎么解决的?)【板书:】(书里找的)评:你是反复品读,抓住关键词句。
预设2:松脂是什么?评:查阅资料
预设3:咨询他人
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板书。】
在这么多问题中,很多同学都对琥珀是如何形成的,非常好奇。(圈出同学们有关琥珀形成的问题)请你试着自己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预设1:学生1-9(这时候琥珀就形成了吗?那形成的是什么?)
预设2:1-小节没加进去(故事是在这开始的吗?)
预设3:(9-12)(10-12)(那上面写了什么?和琥珀的形成有关系吗?谁再来说)
其实琥珀的形成是分为两个阶段的,松脂球和化石两个阶段。
预设4:(1-12)同意吗?你们找的真准确。其实琥珀不是一下子形成得,他是先变成了松脂球,然后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变成了化石。
【板书:松脂球化石】
那剩下的部分还写了哪些内容呢?
预设:找到琥珀,你的意思是发现琥珀对吗?
发现、样子【板书:发现、样子(13-18)】
四、精读: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刚刚我们找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梳理了文章的脉络,了解了琥珀的形成分为松脂球和化石两个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看看你能不能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完成鱼骨图,解决这个问题。
出示:默读课文,想一想形成松脂球需要哪些条件?
【板书?】摘录关键词,完成鱼骨图。
这幅鱼骨图把关键信息全部都提取出来了,请同学们结合这些信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块松脂球的形成过程。
预设:时间:(1.说夏天,追问:具体点;2.说上午,追问:什么季节?这是夏日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或者:真热啊!)
预设:地点:(1.松树,是啊,那是一片松树林。)
预设:经过(1.一大滴松脂滴下来;追问:一滴够吗?要很多滴,重重包裹。)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鱼骨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块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先在下面练一练,再说给同桌听一听,注意不能遗漏重要信息!(生自由说)谁再来完整地说一说。评价:你说的很完整。(不完整,补充)(完整:谁想来前面结合这幅鱼骨图来说说)
评价2:你看,我们刚刚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再现了松脂球的形成过程。这真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下节课,我们将解决更有难度的问题,找到作者推测的依据,真正理解琥珀形成的奥秘。
部编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篇26
教材分析:
《彩虹》是1篇富有情趣的散文,作者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写了“我”看到雨停后天中美丽的彩虹,把它想象成座桥,然后思维一路发散,联想到自己可以到彩虹上提着爸的水壶浇水,拿着妈妈的圆镜子为妈妈照着月亮梳头,甚至把哥哥的秋千系在彩虹上喜来荡去。本文以对话的语气,通过6个问句巧妙串联,呈现了一个纯真烂漫的想象世界,传递了儿童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开头就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随后的3个自然段结构相似:都以亲切的称谓开始,爸爸、妈妈、哥哥,用反问句的方式呈现了3个奇妙的想法,每一个反问句之后紧接着又是一个问句加强语气“你高兴吗?”这摄文字想象奇特,富有趣,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认识“虹、座”等12个生字和衣字旁1个偏旁;会写“着、到"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读好多个分个句组成的长句子,注意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
3、感受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人,引出课文
1、有这样一朵淘气的云,有时候它躺在蓝天里,一躺就躺一下午,有时候又跑去跟月亮玩捉迷藏,一玩就是一整夜,有时候它又跑去找雷公爷爷,哎呀这样的云可真够淘气的啊,想看看这朵淘气的家伙吗?出示金子美铃的《云》。
2、彩虹图片
可是呀,这会儿,这朵云又不想做云了,它想做一道彩虹,来看看吧!出示彩虹图片,引导学生用词语、词组或句子描述彩虹。比如“彩虹、一道彩虹、一道美丽的彩虹、这是一道美丽的彩虹”,板书,并识字“虹”为什么是虫字旁?讲述“虹”的字理,从虫从工,用小故事帮助学生识记。
(“虹”总是出现在雨后,古人就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大虫”,在雨后下来喝水。古文中就有“虹饮于河”的说法,意思是说:一条大虫悬挂于天空,弓着身子,头伸进黄河里喝水。所以,古人造字时,用“虫”作了偏旁。)
(设计意图:以小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虹”这个字为什么是“虫”字旁,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中的小姑娘“我”看到这座美丽的彩虹桥,小脑袋里冒出了很多奇妙的想法,请同学们先听读,看看哪些地方需要停顿,待会儿各自来读读。
1、听读、指名读,评价、再次指名读。
2、识记生字“座”,平舌音。词语“一座房子”“一座山”,掌握“座”的量词用法。
三、再读课文,突破难点
(一)练长句,读通读懂
1、我们发现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特别长又难读的句子,其实之前已经学过不少长句子。
(1)出示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学生朗读。
(2)出示“爸爸,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呢?”
①引读短语:
“浇花用的水壶”
“那把浇花用的水壶”
“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
让学生明白“我”想要的是爸爸那把浇花用的水壶。
②小练习浇花用的水壶
用的铅笔
()用的()(设计意图:长句子朗读是本课的难点,应该建构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本课教学作为巩固、提升,在这一课的读好长句子的同时,应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
2、出示一个长句子,比较反问句与陈述句。
“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那不是我在下雨吗?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就是我在下雨。
(1)你觉得是改过后的句子好还是原句好?为什么?
(2)“我”真的提着那把爸爸的水壶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指导学生关注“如果”,表明这是“我”的想法,只是一种假设,不是真的在做。
(3)读出问句的语气。如果……就……练习说话
(二)练长句,读出想象,读出感情
同学们,你们想想,“我”在彩虹上下雨,有没有可能这雨会变色呢?�
(2)幻灯片出示,生反复读,读出感情。
(3)出示“你就不用挑水去浇田了,你高兴吗?”
(4)情境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在评价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体会“我”体贴懂事,关心家人。
(5)幻灯片出示整段,生反复读,读出感情。
(6)引导学生关注“提、酒、挑、浇”几个动词很有特点:
①左右结构。
②都可以跟“水”组成词语:提水、洒水、挑水、烧水。(设计意图:用“小步子”的方法,先读准生字和词语,再读通每一个部分,最后把个各部分连起来,长句也就不难了,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为后面创编儿童诗打下了基础。)
那么后来,“我”又有了怎样的奇特想法呢?后面的部分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这节课就先学到这,我们再来看一下两个生字。
四、观察生字,书写指导
(一)出示生字“到、那”,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1、指导学生先从三方面观察“到”。
(1)观察生字结构,偏旁在右边,左宽右窄。
(2)关键笔画标成红色,教师示范书写。指导学生关注“撇折在横中线转弯”“点朝着交叉点的方向”“提比横长一点”“每坚靠近竖中线”“长竖比左边部分高点”。
(3)观察整个字是否在田字格的中间,写得是否端正。
2、学生练习书写,描红一个,书写一个。
3、反馈书写,让学生按照上述三力面进行评价。
4、再写个,发现自己哪些地方有进步。
(二)观察“那”
1、让学生仔细观察。从三方面说该如何书写。
2、教师在评价中肯定学生的发现,示范书马。
3、学生描红一个,书写一个。
4、同桌相互评价。
5、根据评价,自己再写一个。
五、课堂小结
出示自己创编的《彩虹》,配抖音视频。
彩虹李子木像一座� “我”想,有一天可以提着爸爸浇花用的水壶,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不是在下雨了吗?她的奇思妙想还有有很多,咱们下节课接着看。
下一篇:《伶官传序》教学设计(通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