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汇集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汇集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
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表(1)表(2)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④观察比较: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人)……2(枝)10÷6=1(人)……4(枝)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3。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第3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
4、第4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五、课堂作业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分苹果和观察、分类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认识余数,了解带余除法的意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带余除法。
3、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实际操作,引入新知
小朋友已经学过除法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有余数除法。小朋友听说过有余数的除法吗?你觉得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生介绍)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开门见山,请小朋友自己介绍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揭示课题
1、分糖果
师:有一天,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到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么样呢?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糖,但糖果数量可能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生活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实践活动入手,让每一个小朋友动手分分写写,使他们都有自己的体验过程,初步感知分后有剩余的情况
2、反馈结果,讨论分类
(1)学生上台汇报,逐一补充。师:小朋友很会动脑筋,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分分类吗?
让学生根据分的结果分分类,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这样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形成正迁移,从而能够开展有效学习。
(2)结果分类,并用算式表示
师:正好分完是以前学的。我们一起用算式来表示。
那么这些分后有剩余的,怎么用算式表示呢?试一试。
自己想办法写一写如果分后有剩余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在数学中,我们习惯上这样表示:14÷3=4…2(举例)用三个小圆点来帮助,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下面几种情况你能照样子写写算式吗?请你选一种写算式,再读给同桌听。(师板书反馈情况)你知道3、4、2分别表示什么?(个别说)说得真好!象2这样分后还有剩余的数,我们给它取个名字---余数。
把概念当作学生学习的生成点,让学生在探索中自然习得,让学生从模仿、识记水平达到理解和领悟的水平。
二、学习实践,探索新知
1、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分一分,写一写,认识了余数,那么有余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7÷3,你能列竖式吗?试一试(生板演)
学生已经学过了怎样列竖式解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因此老师可根据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通过自己尝试地去解决这一新问题,发挥学习主动性。
(1)列竖式计算
(2)互相议一议计算方法
(3)教师点拨
(4)练一练:17÷320÷6(师:先请小朋友自己做一做,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做的。)
试商对有些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安排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让有困难的小朋友能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共同探索计算方法。
(4)反馈情况:你们是怎么做的?(展示,评价)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评价,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的同时对自己下一阶段的学习更充满信心
2、知道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1)师:小朋友非常能干,那么我们算了这么多题,你能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余数要比除数小)真的是这样的吗?你能举个例子吗?来老师这里也有几道题,我们一起算一算。(板书:11÷214÷324÷618÷5)
(2)说一说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师:如果余数比除数大,可以吗?
用多媒体实物演示,使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这一较难理解的道理变得形象、清晰,帮助孩子获取信息、明确道理。
3、判断下面各题计算正确吗?用手势表示,并指出错在哪里?
19÷6=2…725÷5=4…520÷3=7…117÷5=3…0
三、学习反思,自我体验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本领?
四、综合练习,巩固提高
1、口算(抢答)
10÷511÷57÷523÷519÷5
这些算式里藏着一个小秘密,你发现没有?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哪几个?为什么?
2、找一找,小房子里可能住的是谁?
师:听说我们在学带余除法,很多小动物都赶来了,请你根据他们身上的号码及刚才学的知识,猜一猜,蓝房子可能是哪些小动物的家?绿房子可能是哪些小动物的家?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找你的小伙伴商量商量!
让学生置身与喜闻乐见的情境中,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再次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探索,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到了数学学习之中。
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从内容来看有余数的除法,无论在算理上,还是在求商上,横式、竖式的书写格式都比表内除法复杂,并且有部分学生在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时也会一定的困难。但由于学生先前已经初步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以及除法的横式、竖式书写方法,因此我考虑在这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自我尝试及同学间的合作交流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在课堂中我首先开门见山,请孩子自己说说对带余除法的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揭示课题。然后安排分苹果的实践活动。一般老师都会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的确当学生有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或需资源共享时,要小组合作,但我认为在这一分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个体体验的深刻感受,并通过自己的活动将动作、语言、符号相对应。因此我安排每位学生自己圈圈写写,初步感知分后有剩余的情况。
接着,让学生根据分的结果分分类,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这样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形成正迁移,从而能够开展有效学习。考虑到学生年龄偏小,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时,还是有较大困难的。因此在通过观察板书的习题,发现这一规律后,我在启发学生自己举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使学生在操作、计算和比较等活动中,发现并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进一步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借助直观,初步理解计算过程
1、出示下图:(两个盘子,每盘里有3个桃)
指名口答:一共有( )个桃,每( )个放一盘,放了( )盘。
出示相应的横式和竖式:
6÷3=2(盘)
提问:根据上面的问题,想一想,竖式中的“0”表示什么意思?是怎样算出来的?(“0”表示6个桃全部分完,0是用“6—6”得到的)
追问:竖式中的两个“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思?(被除数“6”表示一共要分的桃的个数,被除数下面的“6”表示实际分掉的桃的个数)
2、出示下图:(两个盘子,每盘里有3个桃,外加一个桃)
指名口答:一共有( )个桃,每( )个放一盘,放了( )盘,还剩( )个。
出示横式和竖式:
7÷3=□(盘)……□(个)
提问:根据上面的问题,想一想,竖式中的“1”表示什么意思?是怎样算出来的?(“1”表示7个桃分掉6个,还余1个桃没有分完,1是用“7—6”得到的)
指出:竖式中的“1”叫余数。在这个问题中,它表示7个桃分掉了6个,还余1个。(在竖式旁板书:余数)
指名把上面的横式填写完整。
组织讨论:上面竖式中的商是几?它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把商改成3,是不是可以?为什么?(每盘3个桃,7个桃不够分3盘)
如果把商改成1,是不是可以?为什么?(每盘3个桃,分掉1盘后,还余4个桃,可以继续分下去)
说明: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计算时,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除法竖式,知道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过程,这是学习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重要基础。上面的教学,结合具体情境,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过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并在直观层面上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
二、动手操作,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
1、拿出8根小棒,每4根1份,可以分成几份?先摆一摆,再写出相应的算式(横式和竖式)。
学生操作后,指名板演。
2、拿出9根小棒,每4根1份,可以分成几份?先摆一摆,再写出相应的算式。
学生操作后,指名板演,并要求比较上述两题的计算过程。
3、启发思考:10根小棒,每4根1份,能全部分完吗?动手摆一摆,再写出相应的算式。
学生操作后,指名板演。
4、讨论:想一想,11根小棒,每4根1份,能全部分完吗?12根小棒呢?
讨论后要求不操作,直接写出相应的算式。
5、比较黑板上的几道竖式,提问:如果除数仍然是4,余数可能会是几?想一想,余数会是4或是比4大的数吗?为什么?
明确:如果除数是4,余数要比4小。
6、启发类推: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哪些数?如果除数是6、7或8呢?
引导归纳:你能用一句话说明除法计算中,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吗?
小结:计算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说明:“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的一个规律,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法则之一。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进一步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上面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操作初步理解“除数是4时,余数要比4小”,再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和归纳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并把握其实际意义。
三、联系情境,在比较中掌握试商方法
1、出示18个气球图,提出问题1:把18个气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到商6的?
启发学生联系问题情境解释自己求商的思考过程,并相机明确:可以用乘法口诀先想“3×( )=18”。
2、提出问题2:把18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计算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到商4的?如果利用乘法口诀可以怎样想?
明确:利用乘法口诀,可以想“4与几相乘最接近18,又小于18”。
讨论:如果商3,你认为行吗?为什么?如果商5呢?
引导学生联系问题情境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知识作出解释。
3、提出问题3:把18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计算时,提醒学生利用乘法口诀试商。
学生计算后,指名说说试商的思考过程。
4、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地计算出结果,再选择一两组题目要求说说试商的思考过程,进一步明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先想除数与哪个数相乘最接近被除数又小于被除数。
说明: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上述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四、实际应用,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1、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后,要求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解答后,讨论:用这些纽扣钉8件衣服,还缺几个?用这些纽扣钉6件衣服,还剩几个?剩下的纽扣还够钉几件衣服?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后,要求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解答后,讨论:想一想,25把扫帚平均分给几个班,剩下的仍然是1把?
说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而对解决问题过程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则能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透彻。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内容:
有余数除法竖式
教学目标:
1、借助搭房子的操作过程,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2、通过联系具体情境说明算式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写格式。
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6根小棒搭一个房子,16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房子,还剩几根?
二、探究新知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搭一搭,填一填。
1、结合上面搭房子的过程,认一认,说一说。
由具体到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议一议,怎样用竖式表示,了解每一步的含义。
(2)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认识余数。
166=2(个)4(根)
说一说竖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 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看一看,说一说。
先观察,再解释算式的意义。
三、练一练
1、练习竖式书写格式并加深理解。直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第4题为试商做铺垫。
3、学生自主编,并根据具体情境添加单位。
四、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搭一搭(二)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
166=2(个)4(根)
答:16根小棒可以搭2个房子,还剩4根。
教学反思: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第五篇】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但只限于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情况,这节课针对有余数的情况进行。在二、三年级时学生已经接触过有余数的除法。对有余数的除法有感*的认识,还未达到理*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整除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后,弄清整除的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4.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习。
(电脑显示)52÷8=24÷3=25÷3=8÷2=
10÷4=38÷2=
1.集体订正。
2.师:请学生根据各题商的结果,将这些除法计算题进行分类,每类商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小组内选出一名记录员,将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后出现分类情况。
(电脑显示)商没有余数为24÷3=8,8÷2=4,38÷2=19;商有余数为52÷8=6…4,25÷3=8…1,10÷4=2…2。
二、谈话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中,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余数的,一种是有余数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吧!
三、新授。
师:(电脑显示)让我们先来观察这类除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商没有余数。
生2: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认为被除数、除数、商应是自然数。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同意哪一种呢?
生1:我不同意第一种意见,因为整数包括自然数和零,而除数是一个非零的数,所以除数不能是整数。
生2:我不同意第二种意见,因为如果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那被除数和商就不能是零吗?
师:像这样,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整数能被第二个整数整除。(板书)
看书第78页,齐读“什么叫整数”,并完成“做一做”(1)。
师:“做一做”除法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的情况,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回答。
师: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电脑显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师: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前面我们学过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们记得吗?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电脑显示:48÷5=9…3)
师:如果被除数不知道,该怎么求呢?(电脑显示:?)
师:你们发现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
师:这个关系式有什么用呢,
(学生回答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验算有余数除法是否做对了?(2)求未知数x。)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第78页的“做一做”(2)。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出现以下几点:(1)什么叫整数?(2)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3)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4)如何利用关系式进行验算?)
师总结:对,将你们所说的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电脑显示)
(1)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能被()整除。
(2)因为28÷4=7,我们就说28能被()整除。
(3)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
(4)()÷3=8…2。
2.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1题。
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3.判断。
(电脑显示)
(1)有余数的除法里,商都比除数小。()
(2)19除以4,商是4,余数是3。()
(3)8能被32整除。()
(4)24只能被6整除。()
(5)128能被128整除。()
师:你们回答得都很好。(电脑出现回响掌声)
4.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2题。
如果学生考虑得不全面,教师进行引导。
5.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4题。
针对已知被除数、商和余数,求除数的题,可先让四人小组研究,再进行全班交流。
六、布置课外作业。
下一篇:《枫树上的喜鹊》教学设计2篇